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优化南京创业环境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优化南京创业环境

一、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 优化南京创业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冬,李小芬[1](2021)在《天津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建设大学科技园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高校创新策源作用,促进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实现创新成果"由智变金"的重要举措。当前,天津市大学科技园进入新一轮建设阶段,面临校区协同共建、良性互动的机制有待增强,建设运营资源有待汇集,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从建立校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快资源导入、加强科技园产业布局、强化创新创业培育、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高水平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对策建议。

魏翘楚[2](2021)在《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孵化器中常见的形式为大学科技园,借助大学这个完美的平台,将科研活动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孵化科技型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科技园主要就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与科研的社会性延伸,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近几年,政府陆续颁布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给科技园的发展创造了便利,同时也迎来了巨大挑战。江西北大科技园区通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硬件条件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显着提升。十三五期间,该科技园积极响应党中央制定的创新性政策与制度,利用自身核心优势,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树立完成转型与升级。不过整体来讲,江西北大科技园当前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在此次研究中,首先用到的是文献研究法,针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相关理论作出描述,对现有的文献与资料进行梳理,形成此次研究的理论依据。然后利用案例研究法,借助于PEST分析工具,对江西北大科技园的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具体发展情况。结合对江西北大科技园实际运营情况的调研,分析了江西北大科技园的内部环境,指出了目前江西北大科技园在运营中存在的资金不足、当前所构建的组织框架难以适应服务需求、信息化管理水平与战略定位不匹配等问题,梳理了江西北大科技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解决江西北大科技园面临的问题,借助于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具体目标与定位,提出了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和专业聚焦战略,编制相应的战略规划,构建与健全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系,为各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打造高度开放化的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确保孵化项目能够顺利启动,助力科技企业成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且,从加强科技园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加大科技园保障条件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及积极整合资源并加大投入力度等角度给出详细的保障举措。针对该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展开探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依托于先进的理念,把江西北大科技园打造为拥有良好创业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具有超强盈利能力的产业园区,同时也希望本文对其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所启示。

Zhao Kunyu[3](2020)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科技园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创新型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大学生创业活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理应成为高校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培养、孵化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承担着促进创业,服务师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业既要追求数量,更有讲究质量。从实践看,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活动频繁,大学生创业数量持续增大,但大学生创业质量和影响力却不高,亟待提升和提高。要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就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创业质量的相关制约因素做出全面综合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真正发挥高校、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中的作用;从理论研究看,现有研究成果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比较集中体现在对其定位、功能、特征和任务等方面,专门探讨和研究大学科技园中大学生创业质量问题和对策的成果不多,理论上也要求加强和加深这方面的研究,引领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本文在介绍创业质量以及大学科技园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质量现状与问题做出全面分析,讨论影响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相关因素,重点从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环境、创业教育等方面研究影响因子;实证分析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活动和大学生创业质量,总结成效、分析不足;研究国外大学科技园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做法,提炼思路和方法;结合“双创”时代背景和要求,从政府、高校、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企业、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原则和策略。

罗梦婕[4](2020)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早期的科技产业园多将产业聚集作为为主要功能,忽视了自身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产城分离的发展方式导致了诸多问题。产城融合理念为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国内科技产业园纷纷在此理念导向下进行转型升级。科技产业园开始承担起除了产业活动以外的多项职能与使命,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产城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技产业园自身的复杂性,很多园区存在着孤立封闭、功能配置失衡及空间形态单一等问题,针对性研究亟待展开。本文此为切入点,回应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从产城融合与复合化设计两个关键点出发,通过调研访谈、比较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总结了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引入理论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复合化设计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对象的规模、建设时间进行限定,并确定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现状问题分析与理论平台构建,分析国内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科技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理论构建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第三部分旨在解决问题,根据设计原则与目标,分别从城市和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复合化设计进行分层构建。第四部分为设计总结与实践运用,将前文的设计研究进行总结,并将研究结论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说明研究结论在具体设计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在基础研究方面,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在设计研究方面,通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展开研究:指出科技产业园需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来进行复合设计,形成联动发展的产城关系;指出园区内部需要通过多功能的合理配置、多流线的合理组织、多空间的复合设计,形成多样、开放、交流、弹性的园区。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科技产业园的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陈潇[5](2020)在《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创新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竞争力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科技园区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未来我国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培植高科技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科技园区现逐渐成为我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于如何更好的发挥科技园区在新时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课题主要是针对NT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所开展研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运用EFE矩阵、IFE矩阵、SWOT分析法以及QSPM定量分析矩阵对NT大学科技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择了一体化战略作为未来几年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通过完善“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提高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技术转移和孵化效率,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发展机制,调整及优化组织结构,规范管理活动等主要战略,在统一发展思路,加强基础项目建设,争取优惠政策等措施的保障下,实现长三角北翼首个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运营商、NT市产业发展的引擎、江苏地级市中首个运营“三位一体”的载体、NT市多元化的服务平台的美好愿景。

韩新明[6](2020)在《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及实践总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和研究者发现,大学科技园最初设计很有魅力,但运行的实际服务能力与期待相比有限,经常陷入无法为入园孵化的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的困境,多数的大学科技园通常只能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服务以及简单的业务咨询,这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初衷是有很大背离的。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语境下,应该如何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技社会化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能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从这个意义来讲,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研究现实价值尤为彰显。从公共组织类型来观察,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集公益目标和经济目标于一体的特色混合组织,其能力建设必然不同于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必然不同于非营利组织或政府部门。因此,结合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其特征,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本体属性,找到适合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合适方法论,才能科学高效地指导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本文在对组织能力建设理论和西方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了Stephen·Osborne等学者提出的新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论。新公共治理理论一方面对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另一方面吸收了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精华,可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探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指导之下,本文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由于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本文将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持续改进理论作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持续改进七步流程图。最后,结合服务能力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流程,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周期内的三大构成体系: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治理体系。因此,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这一议题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与运行体系研究。本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机理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生成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组织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以及制度要素四大类。这些内部构成要素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发生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为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科技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认识到,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并不是大学科技园内部资源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简单堆砌,还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对内部资源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进行有效匹配,使其按照期待的目标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用户满意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此外,为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本研究结合新公共治理理论,从服务设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价值共创能力、关系营销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新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第二部分是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结合软件领域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将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成熟级和优化级。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量化评价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成熟度,利用调查问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和五十五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以4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样本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法进行了实证性检验。第三部分是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在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方面,本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首先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依据数字治理思想,本章认为大学科技园也应该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发展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从而为园内的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的实现,提出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以内部治理结构创新调动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公司治理到平台治理的转变,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紧紧关联在一起。同以往站在微观的视角研究大学科技园的能力不同,本文从新公共治理理论这个视角入手,从中观层面来探讨大学科技园这一特殊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解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组织能力的研究;其次,通过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影响因素等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第三,将新公共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科技园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应用领域。本研究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一种新的能力提升视角,探索性设计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这些都有助于指导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建设具有较好的战略性与前瞻性。此外,本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在制定大学科技园有关政策时提供决策参考。

张乙画[7](2019)在《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园内企业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区域内,2009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月正式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项体育产业利好政策,我国体育产业步入加速发展期。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体育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满足体育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体育企业前来注册、经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把握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良好体育产业氛围,推动体育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前两章。第一、二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产业集聚理论,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首先通过企业发展数量、园区税收发展情况、2018年注册企业情况等分析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接下来筛选确定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获取调查数据,运用SPSS22.0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重要性问项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形成区位条件、人文资源、政策支持、配套服务、产业水平五个因子构成的模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验证了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测度模型,分析模型的内部一致性。通过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测度模型设计结构合理,可以证明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企业满意度和企业行为意愿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产业水平、区位条件、人文资源、政策支持四个因素对企业行为意愿有着正向影响。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结合科技园目前实际情况,给出提升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集聚效果的建议。期待为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使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更好的发展。

曹叔亮[8](2017)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组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组织载体,传统的高职教育组织载体主要是单一组织形式的高职学院及相关机构,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作为一种复合教育组织形式,是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是高职教育开展合作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而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单一组织形式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复合组织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组织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类:集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行业性的高职教育集团为代表,集群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地理集中的高职教育园区为代表,联盟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功能性的高职教育联盟为代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是高职教育合作创新的必要前提;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最佳结合。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践案例—理论建构—实践路径”的研究思路,以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结合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典型实践案例,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现状,厘清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阐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探索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集中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界定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简述研究中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主要从理论上界定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内涵特征、主要类型及其功能与影响,并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演化周期、影响因素、主要形式及其优势与意义。第三章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本章选取C市高职教育园区作为典型案例,主要介绍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及其形成与发展概况,详细描述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影响以及若干具体实践案例,最后对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予以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论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本章主要从不同主体范围、组织方式、构建形式与目的指向等方面分析总结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并从动力机制、分工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第五章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从内部合作、内部竞争、对外合作、对外竞争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杨攀,王兴平[9](2015)在《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运行模式研究—对南京都市圈的实证》文中提出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结构影响着都市圈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范围,对都市圈内的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探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与空间布局结构,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在都市圈范围内同时发生,不同类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不同的建设模式、空间布局特征及空间运行规律,应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特征差异进行空间规划和发展建设。

袁玮[10](2015)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 ——以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己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因此,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当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科学前沿。本文以研究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研究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现象放在当下我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背景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知识时代的规划和设计策略的探讨,以及对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寻找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及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相应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发展规律和研究理论,论述了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介绍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创新网络、产业发展、区位等方面概括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之间的关联;第三部分:概括总结了大学科技园区以及研发创新类建筑的整合设计策略,通过案例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对创新空间发展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指出协作创新空间、非正式空间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关注点;第四部分:针对南京地区当前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在转型期以政策失衡为特征的大规模的“科技地产”开发给南京的创新环境和社会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自身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建筑设计由于观念认识的不足,与城市发展的要求适应度降低,南京城市以及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急需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安排;第五部分:基于南京高新技术研发空间的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依照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纳入区域和城市的范畴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对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有回应;三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文化空间既有区别有联系,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物质实体环境,为上述空间的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设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需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护,重视创新文化氛围的创造。五是重视研发类建筑整合设计的对策和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针对建议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二、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 优化南京创业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 优化南京创业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现状
    (一)顶层设计引领,大学科技园陆续揭牌建设
    (二)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加快导入创新资源
    (三)市、区两级支持政策出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四)创新创业资源丰富,发展后劲强劲
二、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科技园数量较少,水平偏低
    (二)校区协同共建、良性互动机制有待增强
    (三)大学科技园运营资源有待汇集
    (四)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三、推动天津市大学科技园高水平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校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合力
    (二)加快多元化的大学科技园资源导入,形成资源聚集
    (三)加强多方位的科技园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
    (四)强化多渠道的创新创业培育,形成创业高地
    (五)加强多样化的政策支持方式,形成良好园区环境

(2)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2.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2.1 大学科技园的概念界定
    2.2 境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2.2.1 第一阶段(1951-1980 年)
        2.2.2 第二阶段(1980-1990 年)
        2.2.3 第三阶段(90 年代以来)
    2.3 境内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2.3.1 起步阶段(1990-1995)
        2.3.2 成长阶段(1995-2000)
        2.3.3 发展阶段(2000-2010)
        2.3.4 蓬勃阶段(2010-2020)
3.江西北大科技园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
        3.2.1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
        3.2.2 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分析
    3.3 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分析
        3.3.1 机遇分析
        3.3.2 威胁分析
        3.3.3 外部因素综合评价
4.江西北大科技园内部环境分析
    4.1 江西北大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4.1.1 园区基本信息
        4.1.2 组织架构
    4.2 江西北大科技园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1 江西北大科技园的主要业务板块
        4.2.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资源分析
        4.3.1 人才资源
        4.3.2 技术和项目资源
        4.3.3 丰富的政策资源
        4.3.4 强大的集团背景
    4.4 能力分析
        4.4.1 科技园发展战略运行能力
        4.4.2 企业孵化能力
        4.4.3 创业公共服务能力
    4.5 江西北大科技园优势、劣势分析
        4.5.1 优势分析
        4.5.2 劣势分析
        4.5.3 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5.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定位
    5.1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
        5.1.1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定位
        5.1.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目标
    5.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选择
        5.2.1 战略选择依据
        5.2.2 江西北大科技园的SWOT矩阵分析
        5.2.3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确定
6.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6.1.1 建立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重点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6.1.2 建设开放性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6.1.3 推进孵化项目落地,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6.1.4 优化增值服务
        6.1.5 明确政府战略职能
    6.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6.2.1 加大科技园保障条件建设
        6.2.2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6.2.3 积极整合资源并加大投入力度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双创”背景下大学科技园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1.1.2 社会现实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1.1.3 “双创”形势要求高校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1.2 研究现状
        1.2.1 创业概念的研究现状
        1.2.2 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现状
        1.2.3 大学科技园价值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统计学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双创”
        2.1.2 国家大学科技园
        2.1.3 创业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大学科技园的理论基础
        2.2.2 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3.1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机遇
        3.1.1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
        3.1.2 聘请专家,为创业提供指导
        3.1.3 搭建平台,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契机
        3.1.4 国家大学科技园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效果
    3.2 国家大学科技园面临的外在挑战
        3.2.1 高校自身的不足
        3.2.2 政府的干预影响
        3.2.3 入园企业的决策不足
    3.3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内部问题
        3.3.1 “软服务”有待改善
        3.3.2 创业缺乏资金支持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学校的选取
        4.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4.3 问卷编制
第五章 学生创业质量结果的调查分析
    5.1 总体性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大学科技园在提高学生创业质量中的问题
    6.1 大学生自身内部因素
    6.2 高校创业教育不足
        6.2.1 创业教育功能薄弱
        6.2.2 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的沟通不足
        6.2.3 高校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6.3 创业政策的缺失
第七章 国外大学科技园提升创业质量的主要经验借鉴
    7.1 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
        7.1.1 政策环境宽松
        7.1.2 专门机构的服务机构
        7.1.3 专业孵化资本
        7.1.4 完善的双创课程
    7.2 英国牛津大学科技园
        7.2.1 专门的成果转化和管理机构
        7.2.2 规范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
        7.2.3 宽松的政策支持
        7.2.4 特别设立的“高校创业基金”
    7.3 以色列理工学院科技园
        7.3.1 科技园功能定位明确
        7.3.2 建立了公司化运营模式
        7.3.3 完善的政府资助体系
        7.3.4 严格筛选入园项目
        7.3.5 利用校内校友资源
第八章 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策略
    8.1 “大学生”的改进策略
    8.2 “高校”的改进策略
        8.2.1 政策支持
        8.2.2 营造良好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8.2.3 推动“双导师”制开展,深度指导创业项目选择和开展
        8.2.4 人才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培养方面
        8.2.5 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模拟和实习机会
    8.3 “大学科技园”的改进策略
        8.3.1 园区政策方面
        8.3.2 营造良好园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8.3.3 创业项目选择
        8.3.4 创新创业人才意识技能培养
        8.3.5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的实战平台
        8.3.6 增设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项目
    8.4 “政府”的改进策略
        8.4.1 加大扶持力度
        8.4.2 营造优良的创业文化氛围
        8.4.3 创业项目的激励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业质量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相关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
        1.3.2 关于科技产业园的研究
        1.3.3 现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理论
    2.1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特征分析
        2.2.1 产城融合理念的特征解读
        2.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分析
        2.3.1 共生理论
        2.3.2 紧凑城市理论
        2.3.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与设计目标
    3.1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
        3.1.1 调研对象选取与框架确立
        3.1.2 园区孤立封闭,与城市融合度较低
        3.1.3 功能配置失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
        3.1.4 街道形象单一,缺乏活力与特色
        3.1.5 空间形态单一,忽视人文关怀
    3.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的必要性
        3.2.1 城市土地复合利用的要求
        3.2.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3.2.3 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的要求
        3.2.4 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
    3.3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原则
        3.3.1 整体协同原则
        3.3.2 多样混合原则
        3.3.3 高效可达原则
        3.3.4 弹性适应原则
    3.4 基于现状问题的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目标
        3.4.1 园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促进资源共享
        3.4.2 功能配置的复合化:满足多样需求
        3.4.3 交通组织的复合化:增加街道活力
        3.4.4 空间组织的复合化:关注人性体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设计
    4.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互动的构建基础
        4.1.1 从产城分离转向产城融合的园城关系
        4.1.2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产业空间更新的组成部分
        4.1.3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交通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4.1.4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4.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选址互动
        4.2.1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分析
        4.2.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方式
        4.2.3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策略
    4.3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交通的整合衔接
        4.3.1 使用人群的交通行为特征分析
        4.3.2 与城市交通站点的衔接分析
        4.3.3 与城市道路网络的整合设计
        4.3.4 与未来地铁站点的预接设计
    4.4 科技产业园与周边地块的融合共享
        4.4.1 科技产业园周边用地类型分析
        4.4.2 沿园区边界布置共享设施
        4.4.3 园区的适度开放与分区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
    5.1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要素分析
        5.1.1 由单一产业园区转向综合型园区的规划布局
        5.1.2 科技产业园的功能要素分析
        5.1.3 科技产业园的内部交通要素分析
        5.1.4 科技产业园的空间要素分析
    5.2 科技产业园功能配置的复合化设计
        5.2.1 适应多种产业活动的产业功能配置
        5.2.2 构建宜业宜居园区的生活服务功能配置
        5.2.3 形成创新软环境的产业服务功能配置
        5.2.4 促进各类功能有机融合的多维复合
    5.3 科技产业园内部交通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3.1 高效分流的动态交通组织
        5.3.2 高效复合的静态交通布局
        5.3.3 整合多种功能的交通空间
    5.4 科技产业园空间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4.1 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复合型产业空间
        5.4.2 适应人群多样使用的复合型服务空间
        5.4.3 适应人群交往行为的复合型开放空间
        5.4.4 复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期开发模式
        5.4.5 复合文化要素的整体空间环境营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
    6.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策略总结
        6.1.1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策略总结
        6.1.2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策略总结
    6.2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设计实践
        6.2.1 项目概况及场地环境
        6.2.2 园区与城市融合互动的设计策略应用
        6.2.3 园区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策略应用
    6.3 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应用的反思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科技产业园访谈录
附录三 案例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分析
        1.3.2 国内研究情况分析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学科技园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科技园
        2.1.2 大学科技园
    2.2 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与创新系统
        2.2.2 三元参与理论
        2.2.3 孵化器理论
        2.2.4 战略管理理论
第三章 NT大学科技园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NT大学科技园的现状
        3.1.1 NT大学科技园简介
        3.1.2 NT大学科技园的战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NT大学科技园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行业环境分析
        3.2.3 主要发展机会与威胁的评价
    3.3 NT大学科技园内部环境分析
        3.3.1 内部资源分析
        3.3.2 核心能力分析
        3.3.3 主要优势与劣势的评价
第四章 NT大学科技园的战略设计
    4.1 NT大学科技园的SWOT矩阵分析
    4.2 NT大学科技园的备选战略评价
    4.3 战略指导思想与原则
    4.4 NT大学科技园的使命与愿景
    4.5 NT大学科技园的总体战略
    4.6 NT大学科技园的业务战略
    4.7 NT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能战略
        4.7.1 产业发展研究战略
        4.7.2 产业基地战略
        4.7.3 研发服务战略
        4.7.4 技术转移与孵化战略
        4.7.5 人力资源战略
第五章 NT大学科技园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总体层战略的保障措施——统一发展思路
        5.1.1 统一对NT大学科技园属性的认识
        5.1.2 统一内部认识
    5.2 职能层战略的各项保障措施
        5.2.1 争取NT大学的大力支持
        5.2.2 加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
        5.2.3 争取优惠政策
        5.2.4 做好资金筹措
        5.2.5 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5.2.6 保障战略实施的执行评价监督体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1.1.1 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及发展
        1.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意义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3.2 选题的实际价值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
        1.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
        1.4.3 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
        1.4.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定义及内涵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1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科技园能力的研究状况
        1.5.2 国内外关于大学科技园治理的研究现状
        1.5.3 研究现状述评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及特征分析
        2.1.1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属性
        2.1.2 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征
    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2.2.1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宏观理论
        2.2.2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微观理论
    2.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指导理论的确定
        2.3.1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2.3.2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构建的基础
        2.3.3 以服务为主导逻辑的新公共治理理论的特点与不足
    2.4 新公共治理理论在大学科技园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2.4.1 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提供了可能性
        2.4.2 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性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作用机理相契合
        2.4.3 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为新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奠定了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框架设计
    3.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指导思想
        3.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3.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原则
        3.1.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体
        3.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识别
        3.2.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3.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方法
        3.3.1 基于PDCA的质量持续改进方法简介
        3.3.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持续改进的方法
    3.4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服务能力建设流程
        3.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生命周期
        3.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三大构成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运行机制及模型构建
    4.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及其运行
        4.1.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生成机理
        4.1.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运行机制及其价值实现
    4.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4.2.1 能力开发与设计
        4.2.2 能力生命周期
        4.2.3 能力设计的流程与策略
    4.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框架模型的构建
        4.3.1 现有的服务能力模型概述
        4.3.2 现有服务能力结构模型的特点与不足
        4.3.3 基于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5.1.1 成熟度与能力成熟度模型
        5.1.2 部分典型成熟度模型介绍
        5.1.3 服务型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矩阵模型的构建
        5.1.4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5.2 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5.3.1 主成分分析法
        5.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及保障
    6.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6.1.1 创业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6.1.2 各利益相关者在服务目标偏好不同时产生的利益冲突
        6.1.3 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
    6.2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6.2.1 以数字化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服务方式的改革
        6.2.2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学科技园数字服务生态系统
    6.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6.3.1 利益相关者参与
        6.3.2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及其行动
        6.3.3 大学科技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的样本案例分析
    7.1 案例样本对象选择说明
        7.1.1 样本的选择范围
        7.1.2 选择样本时需考虑的因素
        7.1.3 案例样本的确定
    7.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与比较分析
        7.2.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7.2.2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
        7.2.3 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7.3 提升样本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的建议
        7.3.1 提升服务战略规划能力
        7.3.2 提升过程干预能力
        7.3.3 营造价值共创环境
        7.3.4 构建和维护有效的支持网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文章结论及创新之处
        8.1.1 文章结论
        8.1.2 文章的创新之处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8.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附录3 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成熟度等级问卷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园内企业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体育产业持续发展
        1.1.2 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1.3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
        1.1.4 上海体育产业集聚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路线
2.研究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聚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2.1.2 国内产业集聚研究
        2.1.3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2 国内外体育产业集聚研究现状
        2.2.1 体育产业概念界定
        2.2.2 国外体育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2.2.3 国内体育产业集聚研究
        2.2.4 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3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研究情况
        2.3.1 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2.3.2 国内大学科技园研究现状
    2.4 文献小结
3.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分析
    3.1 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环境分析
        3.1.1 区位优势
        3.1.2 资源要素
        3.1.3 政府要素
    3.2 科技园发展情况分析
        3.2.1 园区运营情况
        3.2.2 企业发展情况
        3.2.3 社会服务情况
        3.2.4 园区发展难点
4.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4.1.1 选取原则
        4.1.2 选取过程
        4.1.3 指标体系形成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分析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 指标描述性统计
        4.3.2 确定共因子数
        4.3.3 影响因子命名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结果讨论
5.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满意度分析
    5.1 满意度问项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满意度对企业行为意愿影响的回归模型分析
        5.2.1 企业的行为意愿和企业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5.2.2 满意度对企业的行为意愿的回归分析
    5.3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发展建议
        6.2.1 坚持特色发展定位
        6.2.2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6.2.3 完善园区企业构成
        6.2.4 优化园区服务体系
        6.2.5 加大园区配套保障
        6.2.6 强化体育院校优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高职教育
        (二) 网络组织
        (三) 合作创新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基本界定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内涵、要素及特征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主要类型及比较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功能与影响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演化周期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优势与意义
第三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案例选择与案例概况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案例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创新
        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合作创新
        三、信息产业园的合作创新
        四、现代工业中心的合作创新
        五、政校企所合作培养人才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第三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案例评析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评价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一、不同主体范围的合作创新模式
        二、不同组织方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不同构建形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四、不同目的指向的合作创新模式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分工机制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信任机制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
第五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路径与建议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内部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二、促进内部协同竞争,通过创新引领发展
        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合作创新平台
        四、创新驱动对外竞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五、建立合作创新机制,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
        二、完善合作创新的组织结构
        三、健全合作创新的政策制度
        四、探索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五、优化合作创新的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运行模式研究—对南京都市圈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1.1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分布特征
    1.2南京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概况
    1.3南京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分布特征
2南京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运行模式
    2.1高校主导型国家大学科技园
        2.1.1建设模式
        2.1.2网络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2.2政府参与型国家大学科技园
        2.2.1建设模式
        2.2.2单点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2.3企业参与型国家大学科技园
        2.3.1建设模式
        2.3.2集群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2.4不同类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运行模式总结
        2.4.1圈层扩散式
        2.4.2单点集中式
        2.4.3多点集聚式
3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议
    3.1高校主导型国家大学科技园: “园区—校区”协同规划
    3.2政府参与型国家大学科技园: “高校区—产业区—科技园”一体化建设
    3.3企业参与型国家大学科技园: “园区—企业”深化合作
    3.4完善大学科技园的生态系统

(10)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 ——以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背景与挑战
        1.2.1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时代背景
        1.2.2 我国大学科技园面临的历史挑战
    1.3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大学科技园规划发展的研究
        1.3.2 国内大学科技园规划发展的研究
    1.4 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4.1 基本理论依据
        1.4.2 本文研究的立场、目标和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框架
    1.6 研究视角和范围
        1.6.1 大学科技园研究的角度
        1.6.2 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研究范围的划定
第二章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述
        2.1.1 大学科技园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2.1.2 大学科技园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概况
        2.1.3 我国大学科技园及相关园区的发展概况
        2.1.4 大学科技园区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
    2.2 大学科技园区的演变历程
        2.2.1 园区规划的初始阶段
        2.2.2 园区的规划发展
        2.2.3 科学城的规划及其发展
        2.2.4 科学园区、科学工业园区的规划
        2.2.5 高科技产业带(High-Tech Zones)和高技术城(Technopolis)的发展
    2.3 我国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实践的发展
        2.3.1 园区的区位分布
        2.3.2 空间规划的类型和特征
        2.3.3 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与设计
第三章 大学科技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3.1 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趋向—“知识城市”
        3.1.1 “知识城市”的内涵
        3.1.2 “知识城市”的特征
        3.1.3 全球“知识城市”的范式
    3.2 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的关联
        3.2.1 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的创新关联
        3.2.2 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的产业关联
        3.2.3 大学科技园区与“知识城市”的区位关联
    3.3 大学科技园区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关联
        3.3.1 大学科技园区与城市空间规划
        3.3.2 大学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城市规划策略的关联
    3.4 大学科技园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3.4.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4.2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3.4.3 大学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5 小结
第四章 大学科技园区的布局与研发创新建筑空间研究—整合协同策略
    4.1 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特征分析
        4.1.1 创新活动特征
        4.1.2 产业行为划分及特点
        4.1.3 大学科技园区及其建筑的结构组织特征
    4.2 整合协同的设计策略
        4.2.1 人类聚居学的系统观
        4.2.2 整合协同设计策略
    4.3 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和研发建筑设计
        4.3.1 大学科技园区的布局与规划
        4.3.2 研发创新建筑设计类型和设计原则
        4.3.3 创新建筑的空间构建
    4.4 小结
第五章 南京—大学科技园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分析
    5.1 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
        5.1.1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发展
        5.1.2 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影响
        5.1.3 “特区化”政策
        5.1.4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布局
    5.2 “科技地产”的误区
        5.2.1 大学科技园区相关地产开发竞争
        5.2.2 城市发展中的趋同化竞争
        5.2.3 科技园区内建设扩张
    5.3 大学科技园区与城市空间发展
        5.3.1 南京城市的定位发展
        5.3.2 城市空间规划进程
        5.3.3 城市空间布局的整体发展观
        5.3.4 园区空间规划建设
        5.3.5 城市设计的认识
        5.3.6 建筑设计的困惑
    5.4 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环境的形成与转变
        5.4.1 创新环境的基础条件
        5.4.2 南京创新环境的思考
    5.5 小结
第六章 南京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知识城市”空间发展的构想
    6.1 南京总体规划
        6.1.1 总体目标
        6.1.2 城市总体规划的意义
    6.2 多种空间发展模式的启示
        6.2.1 多种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
        6.2.2 发展模式的选择
        6.2.3 空间发展模式的启示
    6.3 南京的创新空间规划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
        6.3.1 大学与城市的联动发展机制
        6.3.2 城市空间规划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
        6.3.3 构建富有活力的人居科研环境
    6.4 南京—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
        6.4.1 旧城区的城市更新—中航科技城
        6.4.2 城市副中心仙林大学城——徐庄软件园规划调整
        6.4.3 新城区发展——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现实意义
    7.2 主要工作
    7.3 主要观点
    7.4 主要创新点
    7.5 思考和启示——发展趋势
    7.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 优化南京创业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对策研究[J]. 张冬冬,李小芬. 天津经济, 2021(09)
  • [2]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 魏翘楚.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双创”背景下大学科技园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D]. Zhao Kunyu.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6)
  • [4]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D]. 罗梦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研究[D]. 陈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6]我国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韩新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园内企业问卷调查[D]. 张乙画.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D]. 曹叔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9]都市圈内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运行模式研究—对南京都市圈的实证[J]. 杨攀,王兴平. 规划师, 2015(11)
  • [10]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 ——以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为例[D]. 袁玮. 东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优化南京创业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