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琪[1](2021)在《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文中指出向日葵菌核病是危害向日葵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过,对向日葵产量有严重影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生却逐年加重。本文监测了采自内蒙古、新疆和甘肃发病严重地区的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氟吡菌酰胺、多菌灵的抗药性;室内筛选了向日葵菌核病菌高活性的单剂与复配增效剂,明确了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主要结果如下:1.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0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EC50分布在0.0331~0.9673μg/m 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9倍,其EC50平均值为0.1302±0.0617μg/m L;检测到赤峰地区两个抗药性菌株,抗药性菌株频率为4.26%。100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EC50范围0.0300~2.5338μg/m 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84倍;氟吡菌酰胺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敏感性基线为(0.1417±0.0775)μg/m L,以敏感性基线为标准,内蒙古赤峰地区已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抗性比例为6.3%;1株低抗菌株,抗药性比例达8.3%。区分剂量法检测到内蒙古通辽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甘肃六坝地区和新疆地区的病原菌对多菌灵以中抗菌株为主,占比分别为81%、59.6%、66.7%和58.3%,通辽地区和六坝地区未检测到高抗菌株;赤峰地区和新疆地区检测到高抗菌株,抗性比率分别为6.4%和8.3%;内蒙古五原地区以低抗菌株为主,占比75%,中、低抗菌株各占12.5%。2.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中咪鲜胺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EC50为0.0261μg/m L,其次为已唑醇、烯唑醇、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嘧菌酯活性最高,EC50为0.0230μg/m L,其次为氯啶菌酯、丁香菌酯和肟菌酯;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对病菌的活性最高,EC50值为0.0278μg/m L。其它类型的杀菌剂中嘧霉胺、恶霉灵和腐霉利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活性高于百菌清。用EC95的药剂浓度处理菌丝,菌核产量抑制率达89%以上,其中嘧菌酯和百菌清的活性最高;单菌核重量抑制率在73.29%~100%之间,嘧菌酯的抑制率最强。各个药剂均不影响菌核萌发。氟吡菌酰胺与腐霉利按照1∶9~9∶1的比例,各复配剂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对抑制菌丝生长的增效作用以3∶7的复配药剂效果最为显着,增效系数SR为9。所筛选到的复配药剂可治理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菌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与腐霉利、啶酰菌胺、咯菌腈、多菌灵这四种杀菌剂之间不具有交互抗药性。

张园园[2](2019)在《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文中认为向日葵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成的极具破坏性的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其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丽轮枝抱菌对向日葵黄萎病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观察,证明了种皮是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主要部位;建立了基于MNP-10培养基快速检测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体系;并研究了向日葵种子携带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遗传变异;最后还对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120株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阳性转化子。通过对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筛选到阳性转化子VdBM9-6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VdBM9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该转化子将作为后续研究向日葵黄萎病菌侵染过程的接种菌株。(2)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菌株VdBM9-6系统地研究了大丽轮枝孢菌对向日葵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分生孢子能够附着在须根的根冠,成熟区和伸长区,并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能够沿着根的细胞间隙横向和纵向扩展或侵入相邻的表皮细胞,最终定殖在木质部导管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日葵的地上部分如茎秆、叶柄、叶脉、花盘的苞叶、花萼、种子的种壳和种皮上均检测到了大丽轮枝孢菌的定殖。(3)利用人工接种收获的花盘以及大田自然发病植株上采集的花盘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确定了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NP-10能够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向日葵是否携带大丽轮枝孢菌以及种子的带菌率。(4)利用MNP-10培养基对实验室留存的105份不同向日葵品种的种子带菌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9份油葵品种中只有’KY2’和’KY3’两份材料携带有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均为1%;其余17份油葵品种均不携带大丽轮枝孢菌。86份食葵品种中有43份材料携带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介于1~5%。其中,’甘葵2号’种子的带菌率最高,为5%;’H16-22’和’H16-24’等17份材料种子的带菌率为1%,其余43份食葵材料的种子上没有检测到大丽轮枝孢菌。(5)对来源于向日葵种子的89株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种子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单一的生理小种类型,即2号小种,但是却存在两种交配型即MAT1-1-1和MAT1-2-1,是优势交配型,占供试菌株的69.66%。(6)对来源于向日葵、棉花、茄子、生菜和马铃薯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10株轮枝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在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除了来自生菜的大丽轮枝孢菌Ls16-1为1号生理小种外,其余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2号生理小种;所有供试的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均为单一交配型,MAT1-2-1型。交互侵染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对不同的寄主具有一定的交互致病性,但以在其分离寄主上表现出的致病力最强。

郑晓薇[3](2017)在《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拮抗菌株筛选与鉴定》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机制、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危害和目前国内外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进展等。本论文利用从内蒙古向日葵田区采摘的患病向日葵秸秆中分离出菌核病的致病菌,并对其进行ITS区序列测序,确定致病菌种属。从内蒙古、青海和酒泉地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对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并对部分有效拮抗菌株进行后续不同的复筛分析实验。从患病向日葵秸秆中分离得到的菌核病致病菌,通过ITS区序列测序确定其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从各土样中共分离得到的142株分离菌株进行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有16株分离菌株对核盘菌有拮抗作用,对16株有效拮抗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确定其所属种属。挑选拮抗效果较强的菌株编号为Z9、ZX6和NKZ的3株拮抗菌株进行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实验、向日葵盆栽拮抗实验、生理生化特性实验、生长曲线测定和拮抗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检测等实验,结果表明菌株Z9、ZX6和NKZ的发酵原菌液对向日葵离体叶片核盘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27%、53.56%和80.42%,菌株Z9、ZX6和NKZ的发酵原菌液对向日葵盆栽苗期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00%、57.75%和74.93%,并且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对这3株拮抗菌株的拮抗粗提物进行抑菌活性检测,菌株Z9、ZX6和NKZ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种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61%、100.00%和99.93%,综合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确定菌株Z9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菌株ZX6为肉桂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nensis),菌株NKZ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挑选拮抗效果较强的菌株Z9、ZX6、NKZ、NM63、JQ134、J7和J33等7株菌株进行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实验和向日葵种子发芽实验,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实验表明菌株Z9、ZX6、NKZ、NM63、JQ134、J7和J33的原菌液处理过的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发病率分别降低为30.00%、37.78%、24.44%、14.07%、14.44%、26.67%和31.85%;向日葵种子发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Z9、ZX6、NKZ、NM63、JQ134、J7和J33的发酵滤液对向日葵种子发芽的促进率分别为21.33%、16.12%、26.32%、40.87%、44.60%、45.96%和46.59%,同时将这7株有效拮抗菌株制备成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用于向日葵苗期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制备的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的向日葵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配比为Z9:ZX6:NKZ:NM63:JQ134:J7:J33=1:1:1:1:1:1:1的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Ⅰ的防治效果为79.45%;菌株配比为Z9:ZX6:NKZ:NM63:JQ134:J7:J33=1:1:2:2:2:2:2的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Ⅱ的防治效果为83.08%。本论文筛选得到的拮抗菌株具有培养条件简单,易保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魏清华[4](2017)在《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日葵是内蒙古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就需要重视对向日葵主要病害的防治,防治向日葵病害对当地经济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围绕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进行分析,并就其防治对策进行探究。

高宏博,赵清,王冬艳[5](2013)在《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黄萎病、菌核病的症状,以及识别与防治方法,以为提高向日葵的产量提供参考。

李小娟[6](2012)在《向日葵菌核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向日葵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危害严重。本研究对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通辽市以及河北省等向日葵产区的30余个带有植物根的土壤样品,进行向日葵菌核病生防菌株的分离,并对其防效进行测定,旨在为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具体结果表明:1.从各地区采集的30余个根际土壤样品中,经过分离筛选得到细菌菌株1300多株,对核盘菌有较好拮抗效果的共25株。其中菌株CF4-51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带宽度为3.2cm。室内离体叶片测定,防治效果为85.3%,盆栽和大田防效分别达到了78.4%和64.6%。2.通过细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CF4-51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 cereus)。3.菌株CF4-51在向日葵根际定殖动态实验中,发现菌株CF4-51均能在向日葵根际和根表定殖。此外,生防菌株CF4-51还可在向日葵体内很好地定殖,距向日葵茎基部5cm处可以检测到菌株CF4-51的存在。4.经生防细菌菌株培养条件测定发现,菌株CF4-51最佳培养条件为25℃-28℃,初始pH为6左右,培养48h就可达最大菌量。5.通过测定菌株CF4-51所产生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发现菌株CF4-51所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防效达83.6%。通过分离纯化蜡状芽孢杆菌CF4-51所产生的挥发性抑菌物质,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抑菌物质至少包括18种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其中包括醇类、胺类、烷类、腈类和酸类物质。对这些挥发性物质的纯品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有2种物质1-Methyldodecylamine(十二烷基甲胺)和Acetamide,2-cyano-(氰基乙酰胺)可以抑制核盘菌菌核的形成。6.通过探索向日葵菌核埋藏时间和深度对菌核干重和萌发活力的相关性的研究,发现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和埋藏深度的增加,菌核受腐烂程度越深,净重减轻,萌发活力逐渐丧失,并且不同地点结果一致。7.通过模拟内蒙古河套地区田间冬季漫灌实验发现,冬季灌水有助于菌核降解,有效降低了菌核病的发病率。

徐鑫[7](2012)在《向日葵锈病菌的种内群体分化及SCAR标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对中国北方向日葵主产区的向日葵锈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研究,对2010年7-9月份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地采集有典型锈病症状的病叶,收集病叶上的菌样夏孢子,经接种人工寄主黑大片,进行单孢子堆分离扩繁获得44个纯化菌系。利用三联密码系统命名法,将诸菌系接种于9个鉴别寄主:S37、CM90、CM29、P-386、HARl、HAR2、HAR3、HAR4、 HAR5,经15~20天后反应型稳定,记载反应型级别,确定了6个生理小种:300、310、500、724、735、737;出现频率分别为59%、16%、14%、7%、2%、2%,结果显示300号小种为主要优势小种;将优势小种300接种于选取自各主要产区的44个代表性向日葵品种,得到感病品种12个,抗病品种31个,其中油葵品种中感病的占15%左右,食葵品种中感病的占39%,杂交种品种中感病的占31.6%,常规品种中感病的占80%。运用RAPD技术对44份菌样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3个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对每个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15个RAPD位点,其中多态位点91个,多态率为79.1%,RAPD产物分子量约在200bp-1700bp之间,用NTSYS-pc软件中的UPGMA方法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作聚类图分析,结果显示菌样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3-1.00之间,平均值为0.815,表明菌样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数据显示在0.74遗传相似系数下,供试菌样可分为3个RAPD群,表明菌样致病性与菌样地理来源并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我国44个菌样的RAPD规模筛选,发现S8引物(ACGGATCCTG)可扩增出主要优势小种300号的长度为305bp的特异片段,对特异性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用Seq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整合,再用DNAMAN软件设计一对SCAR特异性引物,合成后对不同来源的300号小种进行SCAR检测,结果显示该专化SCAR标记可适用于300号小种的检测。

曹娜[8](2011)在《向日葵锈病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向日葵锈病是向日葵的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向日葵种植区普遍发生,给向日葵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向日葵为研究对象,经过两年来对吉林省的三个地区的向日葵的试验及观察,研究了向日葵苗期的接种方法、20个向日葵品种(其中10个为吉林省主栽品种)的抗感病情况、吉林省产区向日葵锈菌生理小种的种类及优势小种、向日葵锈菌的生活史等问题,来揭示向日葵锈菌与寄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抗病育种和有效防治锈病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室内幼苗不同的生长时期子叶充分展开时和第1、2片真叶充分展开时分别采用夏孢子悬浮液和冬孢子贴附法进行接种的方法,研究后发现:采用向日葵幼苗在第1、2片真叶完全展开时选用夏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为105个/mL的接种方法最佳。2.通过对吉林省的20个向日葵品种(其中10个为吉林省主栽品种)进行品种抗病性测定,研究表明:14个食用型向日葵品种中JK518、JK519、NC-209、白葵6号、FRD1617、白三道眉表现抗病反应型,赤葵杂2号、SH909、RH1122、T562、星火花葵、KD2511、扎鲁农葵1号、意大利高产葵花籽表现感病反应型,6个油用向日葵中白葵杂3号、白葵杂6号、白葵杂7号、白葵杂10号、白葵杂11号、HA339×211—21121R均表现为抗病反应型。其中白葵杂6号、白葵杂7号表现最抗病,赤葵杂2号、扎鲁农葵1号表现最感病。3.通过对吉林省采集到的10份向日葵锈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研究表明:生理小种类型有生理小种1号即100、生理小种2号即500、生理小种3号即300、生理小种5号即334,吉林省向日葵产区生理小种2号为优势小种。4.通过对吉林省自然条件下向日葵锈病的发病情况的调查及观察,研究表明:向日葵锈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五月份后,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向日葵幼苗,在叶片两面可见黄褐色斑点,叶片正面病斑中的褐色小点即病菌的性子器。性子器经过约6—10天的发育,转变成锈子器,在叶片背面形成黄色的锈子腔;锈子器经过约5—10天的生长发育,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近圆形黄褐色小疱,破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具有再侵染的能力,可以反复侵染向日葵植株使其发病。又经过约29—35天生长发育,夏孢子堆周围形成大量黑色小疱,即病菌的冬孢子,破碎散出铁锈色冬孢子。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遇到适宜的条件,产生担孢子,侵染向日葵幼苗。如此的周而复始,完成向日葵的锈病的整个生活史循环。从性孢子到冬孢子的发育历期约47—65天。

包海柱[9](2010)在《向日葵农家种种质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38份向日葵农家种种质资源为基础材料,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调查和开花后生理指标的测定,结合同工酶酶谱表征水平层次进行了分析鉴定。主要结论如下:1.在开花后期,所测6项向日葵功能叶片的生理指标中,仅可溶性蛋白含量主要受基因调控,遗传决定系数达96.1%,且表现的是基因的显性效应;其它5项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CAT活性、MDA含量主要受环境调控。2.所测6个农艺性状中,基因调控起关键作用的性状为株高、结实率、单盘粒重。株高的遗传决定系数为90.7%,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经估算该性状至少受6对基因控制。3.结实率h2B=78.14,加性效应分量与显性效应分量大致在一个水平上,杂交种在该性状上表现超亲优势,其中母本的贡献率为46.9%,父本的贡献率为7.48%,父母本互作效应贡献率为37.9%。4.单盘粒重h2B=78.14%,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杂交种在这个性状上表现超亲优势,其中母本贡献率为99.2%。5.受环境影响及调控的性状是茎粗;受环境效应与基因效应影响程度相当的是盘径和叶面积,其中杂交种叶面积表现中亲优势,母本贡献率达96.3%。6.病害的POD酶谱鉴定结果与田间评价基本吻合;筛选出兼抗锈病与黄萎病材料5个:96029、96030、96032、96035、96037;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推断,存在的锈病致病基因型很可能是a1a1a2a2a3a3a4a4a5a5或a1a1a2a2A3A3a4a4a5a5。

李凌欣[10](2010)在《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信号转导途径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寡糖能够诱导向日葵对锈菌产生抗性已经得到证实,但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的信号转导途径还没有深入研究。本研究观察了寡糖诱导后对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侵入以及气孔开闭的影响;并通过测定LOX活性和向日葵叶片内源水杨酸含量、过氧化氢定位、胼胝质沉积、以及SA信号转导途径和JA信号转导途径的标志基因PR5和PDF1.2的表达,了解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用寡糖液处理植株,可抑制夏孢子的萌发。寡糖处理1 d和4 d后接菌的夏孢子萌发率为53.7%和57.68%,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6.56%和32.58%;寡糖处理4 d后再用寡糖处理然后接菌的夏孢子萌发率为60.44%,与对照相比降低了29.82%。2.用寡糖液处理向日葵幼苗,可以抑制夏孢子的侵入。寡糖处理叶片在接菌12 h后夏孢子的侵入率为26.04%,对照处理为67.13%;直到接菌72 h后向日葵锈菌夏孢子的侵入率都保持较低水平,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3.用寡糖液处理向日葵幼苗,可以诱导向日葵叶片气孔关闭。在接菌后24 h之内,对照处理的气孔关闭率处于24.1%~50.5%之间;而寡糖处理后的叶片气孔关闭率一直持续在79%~93.4%的较高水平,显着高于对照。4.接菌12 h后,寡糖处理的叶片侵入部位有74.97%产生酚类物质,对照只有14.01%;接菌24 h后,寡糖处理的叶片有46.72%的侵入位点产生酚类物质,对照为10.98%;接菌48 h后,寡糖处理的叶片只有11.32%的侵入部位产生酚类物质,与对照的9.59%相比无显着差异。5.经寡糖诱导后,向日葵叶片内LOX活性降低。对照的LOX活性为1.305 U/g·FW·min,寡糖处理后未接菌植株叶片中LOX活性为1.041 U/g·FW·min,寡糖诱导后接锈菌的叶片中LOX活性为1.295 U/g·FW·min。6.寡糖处理会促进叶片内SA的生成。寡糖处理后,未接菌和接菌叶片SA含量分别为17.525 ng/g和17.769 ng/g,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的17.297 ng/g和17.526 ng/g。7.夏孢子的侵入会使侵入部位的细胞壁产生胼胝质沉积,接菌4 d后,清水和JA处理的叶片侵入位点产生少量胼胝质,SA处理和寡糖处理的叶片侵入位点产生大面积的胼胝质沉积。8.寡糖处理可以诱导PR5和PDF1.2的表达,说明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与SA、JA途径均有关。结果表明,寡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向日葵锈菌的侵染;通过对SA水平、胼胝质沉积、LOX活性以及对SA、JA途径标志基因PR5和PDF1.2表达的检测,证明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主要是通过SA途径来完成的。

二、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向日葵菌核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 向日葵菌核病的概述
        1.1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
        1.2 向日葵菌核病症状
        1.3 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性状
        1.4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2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
        2.1 选用抗病品种
        2.2 农业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2.4.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2.4.2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研究的现状
        2.4.3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研究现状
        2.5 农药复配
        2.5.1 农药复配目的
        2.5.2 杀菌剂的复配原则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
        1.1.3 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和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检测
        1.2.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检测
        2.1.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基线
        2.1.2 不同地区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田间抗性频率及抗性水平
        2.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检测
        2.2.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
        2.2.2 不同地区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田间抗性频率
        2.3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病原菌
        1.1.2 供试药剂
        1.1.3 培养基
        1.1.4 供试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室内单剂筛选
        1.2.2 杀菌剂对菌核产量和萌发的影响
        1.2.3 复配药剂离体筛选
        1.2.4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
        1.2.4.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药性菌株的确定
        1.2.4.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室内单剂筛选
        2.2 16种杀菌剂对菌核产量及萌发的影响
        2.3 复配药剂离体筛选
        2.4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药剂的交互抗药性研究
        2.4.1 抗药性菌株对氟吡菌酰胺抗药性遗传稳定性
        2.4.2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4种不同类型杀菌剂交互抗药性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2 向日葵菌核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治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向日葵及向日葵病害
        1.1.1 国内外向日葵种植情况
        1.1.2 向日葵病害
    1.2 向日葵黄萎病
        1.2.1 向日葵黄萎病的危害
        1.2.2 向日葵黄萎病的症状
        1.2.3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1.3 大丽轮枝孢菌的寄主专化性
        1.3.1 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
        1.3.2 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
    1.4 大丽轮枝孢菌的生活史、侵染过程以及种子带菌
        1.4.1 大丽轮枝孢菌的生活史
        1.4.2 大丽轮枝孢菌的侵染过程
        1.4.3 大丽轮枝孢菌的种子带菌研究
    1.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ATMT)及其在植物和病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1.5.1 ATMT的发展过程
        1.5.2 ATMT在植物和病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1.6 大丽轮枝孢菌的快速检测体系
    1.7 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向日葵黄萎病菌侵染过程的观察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和抗生素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仪器设备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向日葵大丽轮枝孢菌的遗传转化
        2.2.2 阳性转化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2.3 利用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研究其侵染向日葵的过程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GFP标记大丽轮枝孢菌株的获得
        2.4.2 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VdBM9-6)对向日葵侵染过程的观察
    2.5 讨论
3 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和抗生素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仪器设备和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向日葵花盘各组织的带菌情况
        3.2.2 田间病株种子的带菌情况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丽轮枝孢菌在向日葵花盘上的定殖
        3.3.2 黄萎病菌在田间向日葵种子上的定殖
    3.4 讨论
4 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检测
    4.1 不同向日葵品种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比例检测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剂和抗生素
        4.1.3 供试培养基
        4.1.4 仪器设备和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向日葵品种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比例检测
        4.2.2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分离与单孢纯化
        4.2.3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形态学鉴定
        4.2.4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5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4.2.6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向日葵品种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的检测
        4.3.2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分离鉴定
        4.3.3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4.3.4 向日葵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鉴定
    4.4 讨论
5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
    5.1 材料
        5.1.1 供试菌株和寄主材料
        5.1.2 试剂和培养基
        5.1.3 仪器设备和耗材
    5.2 实验方法
        5.2.1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的测定
        5.2.2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5.2.3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交配型的鉴定
        5.2.4 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致病力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菌落形态的比较
        5.3.2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菌落生长速度的比较
        5.3.3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5.3.4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交配型的鉴定
        5.3.5 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致病力的测定
    5.4 讨论
6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拮抗菌株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向日葵菌核病
        1.1.1 向日葵菌核病简要概述
        1.1.2 核盘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1.3 向日葵核盘菌的致病机制
    1.2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
        1.2.1 向日葵菌核病的化学防治
        1.2.2 向日葵菌核病的农业防治
        1.2.3 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防治
    1.3 生防菌株的研究进展
        1.3.1 生防菌株的筛选
        1.3.2 生防放线菌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3.3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拮抗菌株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离实验培养基配方
        2.2.2 土样微生物的分离与保藏
        2.2.3 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分离
        2.2.4 拮抗菌株的初筛
        2.2.5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实验
        2.2.6向日葵种子发芽实验
        2.2.7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实验
        2.2.8向日葵盆栽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分离
        2.3.2 拮抗菌株的初筛
        2.3.3向日葵种子皮壳侵染实验
        2.3.4向日葵种子发芽实验
        2.3.5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实验
        2.3.6向日葵盆栽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拮抗菌株的鉴定及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培养基配方
        3.2.2 拮抗菌株的纯化和保藏
        3.2.3 部分拮抗菌株的培养特征观察
        3.2.4 拮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
        3.2.5 系统发育分析
        3.2.6 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3.2.7 部分拮抗菌株的培养特性分析
        3.2.8拮抗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实验
        3.2.9 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培养特征研究结果
        3.3.2 拮抗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3.3.3 系统发育分析
        3.3.4 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3.3.5 部分拮抗菌株的生长曲线的绘制
        3.3.6拮抗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实验
        3.3.7 微生物复合发酵菌剂的制备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向日葵主要病害
    1.1 向日葵菌核病
    1.2 锈病
    1.3 霜霉病与向日葵列当
2 防治对策
    2.1 菌核病的防治对策
    2.2 其他病害防治对策
结语

(5)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
    1.1 发病症状
    1.2 病因
    1.3 发病条件
    1.4 防治方法
2 向日葵黄萎病
    2.1 发病症状
    2.2 病因
    2.3 发病条件
    2.4 防治方法
3 向日葵菌核病
    3.1 发病症状
    3.2 病因
    3.3 发病条件
    3.4 防治方法

(6)向日葵菌核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向日葵菌核病概述
        1.1.1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S.Sclerotiorum)及侵染循环
        1.1.2 向日葵菌核病(S Sclerotiorum)致病机理
    1.2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研究
        1.2.1 核盘菌的化学防治
        1.2.2 核盘菌的农业防治
        1.2.3 抗性品种的应用
        1.2.4 对菌核病的生物防治
        1.2.4.1 生物防治的概念及意义
        1.2.4.2 生物防治在菌核病防治上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意义
2 生防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分离土样和病原菌来源
        2.1.2 培养基
        2.1.2.1 真菌培养基
        2.1.2.2 细菌培养基
        2.1.3 向日葵品种
    2.2 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2.3 拮抗菌株离体叶片防效复筛
    2.4 拮抗菌株生防效果测定
        2.4.1 拮抗菌株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2.4.2 拮抗菌株室内防效测定
        2.4.3 拮抗菌株田间防效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所得拮抗菌株群
        2.5.2 拮抗菌株离体叶片防效复筛
        2.5.3 菌株CF4-51对核盎菌的抑制作用
        2.5.4 菌株CF4-51离体叶片防效测定结果
        2.5.5 菌株CF4-51盆栽防效测定结果
        2.5.6 菌株CF4-51对向日葵菌核病的田间防效
    2.6 结论与讨论
3 菌株CF4-51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方法参阅文献
        3.1.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
        3.2.2 CF4-51的16S rDNA测序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4 菌株CF4-51在土壤中定殖能力评估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菌株双抗标记
        4.1.3 CF4-51在向日葵体内和根际定殖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灌根处理菌株CF4-51在向日葵茎基部定殖动态
        4.2.2 灌根处理菌株CF4-51在向日葵根际定殖动态
    4.3 结论与讨论
5 菌株CF4-51发酵条件优化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CF4-51种子液的制备
        5.1.3 菌株CF4-51最适培养时间测定
        5.1.4 菌株CF4-51最适培养pH测定
        5.1.5 菌株CF4-51最适培养温度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株CF4-51最适培养时间测定
        5.2.2 最适培养pH值测定结果
        5.2.3 最适培养温度测定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6 菌株CF4-51抗真菌活性物质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菌株CF4-51代谢气体对核盘菌的抑制测定
        6.1.3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叶片抑菌作用
        6.1.4 挥发物质的收集与GC-MS测定
        6.1.5 挥发性物质抑菌平板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菌株CF4-51代谢气体对核盘菌菌丝的抑制
        6.2.2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叶片抑菌作用
        6.2.3 挥发物质GC-MS鉴定
    6.3 结论与讨论
7 菌核活力与菌核埋藏时间和埋藏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菌核埋藏
        7.1.3 菌核测定
        7.1.3.1 菌核干重测定
        7.1.3.2 菌核萌发活力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地区菌核萌发活力比较
        7.2.2 不同地区菌核净重比较
    7.3 结论与讨论
8 冬闲大水灌溉对菌核病发生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供试品种
        8.1.2 实验设计
        8.1.3 实验调查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灌水的关系
    8.3 结论与讨论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向日葵锈病菌的种内群体分化及SCAR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向日葵锈病的研究进展
        1.1.1 向日葵锈病及危害
        1.1.2 向日葵锈病的生理小种分化研究进展
        1.1.3 向日葵锈病的防治
    1.2 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优势
        1.2.2 RAPD及SCAR技术在锈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重要性与目的
2 向日葵锈病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向日葵品种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向日葵锈病菌标样的扩繁
        2.1.4 夏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2.1.5 鉴别寄主的种植
        2.1.6 接种方法
        2.1.7 向日葵锈病反应型分级标准
        2.1.8 小种鉴定命名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菌样及采集地
        2.2.2 生理小种鉴定与命名
    2.3 结论与讨论
3 向日葵品种苗期抗锈病性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向日葵品种
        3.1.2 供试菌株
        3.1.3 夏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3.1.4 供试向日葵品种的种植
        3.1.5 接种方法
        3.1.6 向日葵锈病反应型分级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向日葵品种的组成
        3.2.2 向日葵品种锈病抗病性鉴定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4 向日葵锈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试验仪器及试剂药品
        4.1.3 夏孢子DNA的提取
        4.1.4 RAPD扩增
        4.1.5 DNA电泳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向日葵锈菌全基因组DNA的检测
        4.2.2 RAPD扩增
        4.2.3 供试菌株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5 向日葵锈菌SCAR标记转换与检测
    5.1 优势小种特异条带的回收、扩增与纯化
        5.1.1 割胶
        5.1.2 特异条带的回收与纯化
        5.1.3 回收DNA片段电泳检测
        5.1.4 回收片段PCR扩增
        5.1.5 PCR产物纯化
    5.2 优势小种DNA特异片段的TA克隆、测序与引物设计
        5.2.1 连接反应
        5.2.2 DH_(5α)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无菌操作)
        5.2.3 质粒DNA的提取
        5.2.4 质粒酶切
        5.2.5 电泳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RAPD特异性引物及条带
        5.3.2 回收DNA片段及PCR扩增后电泳检测
        5.3.3 蓝白斑筛选
        5.3.4 质粒DNA提取检测
        5.3.5 质粒酶切检测
        5.3.6 测序结果
        5.3.7 测序结果整合
        5.3.8 SCAR引物设计
        5.3.9 优势小种SCAR标记检测
    5.4 结论与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向日葵锈病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向日葵锈病的发生危害
    1.2 向日葵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1.3 向日葵抗锈病的研究
    1.4 向日葵锈病的防治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向日葵锈菌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向日葵锈菌接种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吉林省20个向日葵品种抗锈性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吉林省向日葵锈菌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向日葵农家种种质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向日葵生物学特征
    1.2 向日葵在世界的传播
    1.3 按用途向日葵的分类及特点
    1.4 我国向日葵生产现状
    1.5 食用葵结实率及果壳颜色遗传特点
    1.6 向日葵生产面临的潜在危险
    1.7 我国向日葵生产中的病害
        1.7.1 向日葵锈病
        1.7.2 向日葵黄萎病
    1.8 研究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2.2.1 生化指标的测定
        2.2.2 农艺性状的调查
        2.2.3 POD 同工酶鉴定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和分析
    3.1 生化指标的差异
        3.1.1 开花后期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3.1.3 开花后期功能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差异
        3.1.4 开花后期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3.1.5 开花后期功能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差异
        3.1.6 开花后期功能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
    3.2 农艺性状的差异
        3.2.1 株高的遗传变异
        3.2.2 茎粗的遗传变异
        3.2.3 花盘直径的遗传变异
        3.2.4 花后期功能叶叶面积的遗传变异
        3.2.5 结实率的遗传变异
        3.2.6 单盘粒重的遗传变异
        3.2.7 抗锈病、黄萎病评价
    3.3 POD 同工酶谱分析
        3.3.1 不同品种向日葵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特征
        3.3.2 向日葵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相对迁移率
        3.3.3 向日葵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
    3.4 农艺性状对结实率的效应
        3.4.1 开花后期功能叶面积大小对结实率的效应
        3.4.2 茎粗对结实率的效应
        3.4.3 株高对结实率的效应
        3.4.4 盘径对单盘粒重的效应
    3.5 生理指标对单盘粒重的效应
        3.5.1 叶绿素含量对单盘粒重的影响
        3.5.2 可溶性糖含量对单盘粒重的影响
        3.5.3 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单盘粒重的影响
        3.5.4 脯氨酸含量对单盘粒重的影响
        3.5.5 丙二醛含量对单盘粒重的影响
        3.5.6 CAT 活性对单盘粒重的影响
4 讨论
    4.1 生理指标
    4.2 农艺性状讨论
        4.2.1 株高
        4.2.2 茎粗
        4.2.3 盘径、功能叶面积
        4.2.4 结实率
        4.2.5 单盘粒重
    4.3 杂交优势
    4.4 抗病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表

(10)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信号转导途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向日葵锈病
        1.1 向日葵锈病的发病规律
        1.2 向日葵锈病的防治
    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信号转导途径
        2.1 植物诱导抗病性
        2.1.1 植物诱导抗病性概念
        2.1.2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理
        2.2 植物诱导抗病性信号转导途径类型
        2.2.1 SA 介导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2.2.2 JA 介导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2.2.3 SA 途径和JA 途径的关系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寡糖对向日葵锈菌侵染过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供试病原菌
        1.3 夏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种方法
        1.5 寡糖处理后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率的检测
        1.6 寡糖处理后向日葵锈菌夏孢子侵入率的检测
        1.7 寡糖处理后向日葵叶片气孔开闭的检测
        1.8 寡糖处理后蛋白交联的检测
        1.9 寡糖处理后酚类化合物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寡糖对向日葵锈病菌夏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2.2 寡糖对向日葵锈病菌夏孢子侵入率的影响
        2.3 寡糖对向日葵叶片气孔开闭的影响
        2.4 蛋白交联的检测
        2.5 酚类化合物的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SA 和JA 最适诱导浓度筛选
        1.2.1.1 植株处理
        1.2.1.2 向日葵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1.2.1.3 病情指数与防效计算
        1.2.2 LOX 活性测定
        1.2.2.1 预处理及粗酶液的制备
        1.2.2.2 反应底物溶液的制备
        1.2.2.3 酶活性的测定
        1.2.3 SA 含量测定
        1.2.3.1 植物预处理
        1.2.3.2 色谱分析条件
        1.2.3.3 水杨酸的提取与纯化
        1.2.4 胼胝质沉积
        1.2.5 过氧化氢定位
        1.2.6 RNA 的提取
        1.2.7 半定量反转录PCR
    2 结果与讨论
        2.1 SA 和JA 最适诱导浓度筛选
        2.2 LOX 活性的变化
        2.3 SA 含量的变化
        2.4 胼胝质沉积的检测
        2.5 H202 组织化学定位
        2.6 PR5 和PDF1.2 的差异表达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其治理[D]. 李佳琪.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D]. 张园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3]向日葵菌核病致病菌的拮抗菌株筛选与鉴定[D]. 郑晓薇.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4]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J]. 魏清华.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0)
  • [5]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 高宏博,赵清,王冬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2)
  • [6]向日葵菌核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综合防治[D]. 李小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7]向日葵锈病菌的种内群体分化及SCAR标记[D]. 徐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 [8]向日葵锈病初步研究[D]. 曹娜.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2)
  • [9]向日葵农家种种质资源评价[D]. 包海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10]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信号转导途径的初步研究[D]. 李凌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标签:;  ;  ;  

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