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大麦茎秆特性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

两行大麦茎秆特性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

一、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芳[1](2021)在《大麦矮秆无叶舌突变体遗传与育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大麦是栽培面积和产量居第四位的禾谷类作物。株型是大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适宜的株高和叶夹角可以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减少叶片相互遮挡,可以显着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作物单产。本文以EMS诱变获得的大麦矮秆无叶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表型观察、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以期发掘控制作物株型调控的关键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矮秆无叶舌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在成熟期,对野生型扬农啤5号和矮秆无叶舌突变体农艺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突变体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分别减少了63.67%、31.58%和28.61%;除基部节间外,节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蘖数目无显着差异;籽粒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分别降低了 48.10%、8.69%和21.15%;突变体叶舌发育异常,无叶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茎秆中细胞变小,导致株高降低。2.矮秆无叶舌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将矮秆无叶舌突变体分别与Bowman和扬农啤5号杂交,F1代表现正常,自交后的F2代中,出现了正常和突变体表型分离的现象,分离比例接近3:1(χ2=0.71,0.33<χ2(0.05.1)=3.84)。因此,该矮秆无叶舌突变体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将其命名为dl(dwarfand liguleless)。3.矮秆无叶舌基因dl的初步定位。利用dl和Bowman构建的F2群体采用GBS测序以及BSA构池法对其进行定位,初步将dl基因定位在7H染色体长臂上。进一步开发了亲本多态性分子标记,将矮秆无叶舌基因定位于7H染色体621552287 bp 与 620336670 bp 之间,物理距离为 1.2Mb。4.矮秆无叶舌突变体基因dl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根据初步定位的结果扩大定位群体,将dl基因定位于0.468 M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共有10个注释基因,其中HORVU7Hr1G106960编码ALOG蛋白家族成员,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突变体中第790核苷酸位点发生C到T的点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第264位由脯氨酸变为丝氨酸。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在叶片、叶舌和根系区域中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初步将HORVU7Hr1G106960基因作为DL可能的候选基因。

谭畅[2](2021)在《青稞茎秆特征与抗倒伏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通过在前期1600份青稞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40份不同抗折力青稞品种进行抗倒性评价方法的判定,继而对青稞茎秆外部形态指标、内部解剖、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性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单茎抗推力法、基部第2节抗折力法和倒伏指数为常用的抗倒伏评价方法,通过三者之间的比较发现,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法与单茎抗推力法评价结果一致性强,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605**;因此本研究采用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法进行评价;基部第2节抗折力法与青稞茎秆外部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与基部第2节间粗度、充实度呈极显着相关性,分别达到了0.811**与0.817**,基部第2节间粗度与其充实度更是达到了0.807***的极极显着正相关水平,同时总鲜重、总干重、穗鲜重、穗干重、株高、重心高、穗长与抗折力呈极显着相关,证明增强以上指标可以提高青稞的抗倒伏能力,特别是增加基部第2节间粗度,提高基部第2节间茎秆充实度,对提升青稞的抗折力有显着影响。2.基部第2节抗折力法与青稞茎秆内部结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大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小维管束面积、机械组织厚度、薄壁和厚壁组织厚度与基部第2节抗折力呈极显着正相关水平,其中小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面积与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相关系数分别为为0.574**、0.425**;维管束面积与薄壁组织厚度、厚壁组织厚度、机械组织厚度、抗折力呈正相关,故而倒伏能力上升。因此青稞茎秆维管束面积是影响青稞倒伏最为重要的指标。利用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法对化学成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得出:基部第2节抗折力与木质素的相关系数为0.493*,说明化学成分中的木质素含量越高,青稞抗倒伏能力越强,纤维素则反之。3.本研究利用40份抗折力差异显着的青稞品种,比较不同抗倒性评价方法,发现基部第2节抗折力法表现良好,因此运用此方法对青稞茎秆外部形态指标、内部解剖结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探究影响青稞倒伏的重要因素,为提升青稞产量,提高青稞品质,培育抗倒伏青稞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依据。

张纪[3](2020)在《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籽粒性状间关系研究与评价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大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作物,兼具啤酒酿造、饲喂禽畜和食药保健等多种商业价值,种植范围广布于全世界。相比于世界大麦生产大国,我国大麦产业的发展滞后,进口依赖严重,存在良种不足,品质偏低等问题。同时现代育种手段使得我国栽培大麦品种出现一定的同质化现象,遗传背景日趋狭窄,加上我国现有的大麦种质资源多样性不够丰富,制约了我国优质大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从国外引种能够扩大本国大麦的基因库,增加育种时亲本材料的丰度,有利于良种的选育工作,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大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GRDC提供的60份野生大麦和30份栽培大麦为试验对象,通过对其田间农艺性状、籽粒的物理和品质性状的调查统计及与国内栽培大麦的比较分析,对其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做出初步的评价;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其籽粒形态和品质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挖掘,以期阐明其中的关系,为后序的育种工作提供帮助。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试验材料各性状的测量统计,发现国外引进材料尤其是野生材料相较于国内材料各性状的变化幅度大且变异系数较高。引进材料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引进野生大麦的籽粒含油量,为38.53,作为对比的国内材料的为25.33,差距明显;其次是引进野生大麦千粒重的30.11,国内材料的为20.26,差距也很大。这些差距说明引进材料表型丰富,多样性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通过对各性状的方差分析发现,引进野生大麦的株高与国内材料无明显差异,但穗下第一节长更长,整体重心更低,引进栽培大麦株高和穗下第一节长都比国内材料要短,茎杆比例整体小于国内材料,说明引进材料的抗倒伏性优于国内材料,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引进栽培大麦的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等粒型性状都比国内材料要大,千粒重和国内材料持平,表明引进栽培材料籽粒更大,但还不够饱满,有增产的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利用;引进野生大麦籽粒的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比国内材料的占比高,纤维含量占比低,营养成分比例很适合做饲用大麦,引进栽培大麦的蛋白含量占比不高,淀粉含量占比高,营养成分比例较符合啤酒大麦的要求,但二者β-葡聚糖含量都比国内材料高,需进一步加以改良。3.引进野生大麦在主成分分析中获得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61%;引进栽培大麦在主成分分析中同样获得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1.77%。两种类型的引进材料所获得的主成分中,均有表示籽粒物理性状之间关系、籽粒品质性状之间关系和籽粒品质粒型之间关系的主成分。入选的主成分能为相应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信息。4.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籽粒直径、籽粒宽度和籽粒面积对本次引进大麦材料的籽粒千粒重具有正向作用;籽粒长度对籽粒蛋白含量具有正向作用;籽粒β-葡聚糖含量与纤维含量对彼此之间具有负向作用;籽粒圆度对籽粒淀粉含量具有负向作用。这些发现的关系也能为这些引进材料在后续的育种利用上提供指导建议。

姚琪[4](2020)在《大麦叶片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文中认为叶片是植物主要的光合同化器官,叶片的大小、形状及角度共同决定了植物的有效光合面积。在大麦中,旗叶和倒二叶与产量密切相关,探究旗叶和倒二叶大小的遗传变异及相关调控基因,可为大麦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细胞是形成器官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大小直接影响器官的大小。在叶片中,表皮细胞便于观察,形态稳定,因此明确表皮细胞大小与叶片宽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解析叶片表型变异的生理和分子基础。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中鉴定到的叶片宽度显着差异的两个大麦品种藏青320和Haruna Nijo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的大量SNPs开发KASP分子标记,进行大麦旗叶和倒二叶叶片大小相关基因的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初步明确大麦旗叶和倒二叶叶宽形成的生理机制。对亲本和F2分离群体叶表皮细胞宽进行分析发现,叶片表皮细胞宽度在不同位置差异显着,越靠近叶脉越宽,以靠近叶片中部叶脉处的取样点4为例,藏青320表皮细胞宽为24.75μm,显着大于Haruna Nijo的20.76μm;结果还显示,同一植株不同穗之间旗叶和倒二叶表皮细胞宽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且倒二叶表皮细胞宽显着大于旗叶。相关性分析显示旗叶和倒二叶叶片表皮细胞宽与叶宽之间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藏青320叶片较Haruna Nijo更宽可能是由藏青320的表皮细胞更宽导致,对后续大麦叶宽基因的鉴定和克隆提供重要指导。(2)开发大麦KASP-SNP分子标记,构建高通量基因型分析平台。以藏青320为参考基因组,利用Haruna Nijo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并以KASP分子标记开发标准进行数据过滤,共获得12.91万个可用于KASP分子标记开发的有效SNP位点。根据其在大麦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均匀挑选112个SNP位点进行KASP-SNP分子标记转化。利用F2单株对转化的KASP-SNP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型验证,共获得64对可对F2分离群体稳定分型的KASP-SNP分子标记,转化成功率为57.1%。初步构建了用于QTL定位的遗传图谱,为后续大麦叶宽基因的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3)定位到大麦叶宽相关基因的QTL。对F2分离群体1152个单株旗叶和倒二叶的长、宽、面积进行分析鉴定,发现其变异系数范围为0.110.38,且均呈正态分布,可用于QTL分析。利用64对KASP-SNP分子标记对上述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开展大麦旗叶和倒二叶的叶宽、叶长、叶面积、叶表皮细胞宽相关基因的QTL分析。在6H染色体236Mb附近鉴定出一个与旗叶和倒二叶叶宽相关的QTL,命名为qLW-6-1。qLW-6-1与分子标记ZQHN-265连锁,所在区间的物理距离为10.4Mb,可解释5.7%的旗叶宽变异和9.6%的倒二叶宽变异。结果显示,分子标记ZQHN-265对大麦叶宽表型鉴定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可为后续大麦叶片形态的基因型鉴定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结果对理解大麦叶宽形态建成的生理机制、叶宽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孙大飞[5](2019)在《“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文中提出小麦(Trticum aestivum L.)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全球气候的变暖,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小麦茎基部真菌病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已被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入“重大”病虫害名单。该病害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黄淮麦区发生,轻者产量损失5%~10%,重者损失产量20-40%。目前小麦中没有发现对纹枯病免疫的品种,大面积种植的推广品种大部分易感纹枯病,发掘抗纹枯病基因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 Soru#1×Naxos组合的124个F2:8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分别在2016-2019连续3年大田和大棚环境,选用强致病力菌株R0301,采用土壤接种法和牙签嵌入法两种方式诱导小麦纹枯病,鉴定统计RIL群体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利用Illumina iSelect 90K芯片技术筛选RIL群体多态性SNP标记,构建了含有1,267个标记位点的21条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覆盖基因组全长2436.78cM,平均密度为1.92cM/Locus。基于病情指数(DI)和遗传连锁图,利用软件IciMapping 4.1的ICIM功能,结果发现了 2个纹枯病抗性QTL,分别位于 2B 和 5A 染色体,命名为Qsejaas-2B和Qsejaas-5A。Qsejaas-2B 以及Qsejaas-5A能在4个环境中检测到,可分别解释7.59-10.86%和10.90-20.53%表型变异。此外,将该RIL群体的株高、抽穗期和壁厚表型值及相关QTL与上述纹枯病抗性QT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Qsejaas-2B与RIL抽穗期密切相关,并且定位到的抽穗期相关QTL(Qhd.jaas-2B)与Qsejaas-2B在染色体2B相互重叠。Qse.jaas-5A与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关系,且检测稳定,两侧标记紧密连锁,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对12份小麦-簇毛麦整臂易位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发现小麦-簇毛麦T2DS-2VL、T4DL·4VS和T5DL-5VS与背景亲本中国春相比病情指数显着降低。进一步对T2DS·2VL/矮抗58 BC1F2群体进行纹枯病接种鉴定,发现易位染色体的病情指数也显着低于无外源染色体单株,推测簇毛麦2VL上可能携带抗纹枯病基因,其抗性效应以及育种利用价值有待利用近等系进行深入分析。

巴桑玉珍[6](2018)在《基于SLAF-seq技术构建青稞遗传图谱及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 Hooker f.)俗称裸大麦(hulless barley)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色作物及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保健食品的日益重视,大麦的供需矛盾日益增加,这就对青稞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青藏高原倒伏是青稞生产中常见问题之一,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抗倒伏性状已成为青稞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通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分析,寻找控制青稞抗倒伏性状的关键遗传因子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于青稞抗倒伏育种具有重要意义。SLAF-seq技术是一种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一次性实现高通量的分子标记(SNP、InDel标记)开发和分型。本研究在青藏高原青稞抗倒伏种质资源评价及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基础上,利用易倒伏的青稞品种“藏青320”为母本与抗倒伏的青稞品种“喜马拉雅22”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首次通过SLAF-seq技术进行大规模分子标记开发构建青稞SLAF-seq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其抗倒伏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来自大麦7条染色体上具有多态性的48对SSR引物,检测了71份青稞抗倒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30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量为1-10个,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4.79个等位变异。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0547-0.8569,平均值为0.4898。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469-0.924,平均值为0.745。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约0.740处可将71份材料分为A、B、C、D和E五大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71份青稞资源材料可划分为2个亚群。2.通过对来自西藏的93份青稞(大麦)种质资源倒伏相关性状的分析,43个目标性状在单个性状上变异幅度大。各性状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倒伏指数与每节的节长和鲜重呈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而与每一节壁厚、外直径和壁径比的相关性都不显着,与穗下第三节的壁厚和壁径比呈负相关。综合倒伏指数与每节的节长、鲜重、壁厚、外直径的壁径比的相关性跟倒伏指数基本一致。综合倒伏指数与每节的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株高、重心高和穗重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抗折力、穗长呈某种程度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是穗下第一节间的倒伏指数,对综合倒伏指数有较高的正效应。聚类分析,93份青稞种质资源共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倒伏指数最大,其次为第一类,第表明三类倒伏指数最小。3.通过选取双亲农艺性状差异大的亲本获得了倒伏相关性状均有明显分离的F2作图群体,在此基础上,利用SLAF-seq技术对青稞进行全基因组范围分子标记的开发,构建了青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共有7条连锁群,包含遗传标记4,282个,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7 cM。其中4号连锁群上标记数量最多为1,213个,遗传距离为197.93 cM,1号连锁群上标记数量最少为119个,遗传距离为116.16 cM,总图距为1,170.54 cM,覆盖青稞基因组77.22%,SLAF标记在F2作图群体中的平均完整度为90.87%。分析过滤掉遗传图谱中偏分离的标记,最终获得包含992个SLAF标签的总图距为785.53 cM的遗传图谱。4.基于构建的青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青稞群体52个抗倒伏相关重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不同性状共检测到57个QTLs位点,解释表型变异(PVE,phenotypic variance explained)范围为0.16%到29.22%,LOD值范围为2.05到10.83。这些QTL中可解释表型变异超过10%的有29个,其中qBFTN3可解释单个表型贡献率高达21.31%,主效QTL qBFTN3等位基因来自喜马拉雅22。5.基于构建的青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青稞群体11个产量相关重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5个QTLs位点,分布在LG2和LG5以外的5条连锁群上,表型解释变异范围为5.3%-20.08%。控制穗粒数的QTL定在LG6的126.41 cM处,LOD值为3.17,可解释16.94%的表型变异,其增效基因来自亲本喜马拉雅22。在LG4上检测到一个控制千粒重的QTL(qSSW4),LOD值为3.01,解释表型变异9.09%,增效基因来自亲本藏青320。

徐肖[7](2017)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麦具有啤用、饲用、食用等多种用途。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大麦新品种是稳定发展大麦产业的基础,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抗性的遗传研究有助于大麦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及新品种的培育。本文以丰产多抗的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与感病品种日引3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参试材料多年多点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利用亲本间多态性好的SSR分子标记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遗传图谱,对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从1176对大麦SSR标记中筛选到109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的SSR标记,构建含108对SSR分子标记的群体遗传连锁图谱,包括7个连锁群数目。该图谱覆盖大麦基因组1065.13cM,标记间平均图距9.86cM,连锁群的标记数变化在(8-27)个。2、大麦黄花叶病病圃及无病田的株高、主穗长、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及千粒重在亲本扬农啤5号与日引3号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单株穗数的差异均不显着。病圃株高、主穗长、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及千粒重6性状在年份间、基因型间及年份与基因型互作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无病田除单株穗数在群体基因型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余5性状在基因型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3、群体株高与主穗长、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千粒重这4个性状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主穗长与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穗下节间长与除单株穗数外的其它性状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病圃与无病田群体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比较分析发现大麦黄花叶病不影响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质,但影响性状间的相关程度。4、2014-2016年大麦黄花叶病抗性指标AUDPS与株高、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及千粒重4性状均为负相关,与株高、单株穗数2性状的负相关性均达极显着水平,与主穗长及主穗粒数均为正相关。不同年份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对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5、检测到48个与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及6个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相关的QTL,大麦7条染色体上均有QTL分布,存在5个QTL热点区域。至少两个环境共同检测到的稳定农艺性状QTL有16个,其中5个为主效QTL,分别为qMSL-2H、qMSL-4Ha、qTFIL-6H、qGPS-2Ha 及 qGPS-2Hb,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 40.90%、19.99%、26.84%、38.94%及 14.54%,qMSL-2H与qGPS-2Ha位于同一位点。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 qRYM-2Ha和qRYM-2Hb表现稳定,qRYM-2Ha在三个时期均检测到,qRYM-2Hb在三年试验9个时期均检测到;qRYM-2Hb与已定位的Rym16Hb的位置相近,可能是它的等位基因,有待进一步验证。qRYM-2Ha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性位点。

刘亚楠[8](2017)在《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的评价与筛选》文中指出大麦是世界上最早被驯化的“多元”作物之一,集啤用、饲用、食用、保健等功能于一身,在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中常被作为模式作物研究。大麦种质资源是大麦育种的基础,根据大麦的棱型、皮裸及用途,大麦可分为二棱皮大麦(啤用为主)、二棱裸大麦(饲用、保健)、六棱皮大麦(饲用为主)、六棱裸大麦(饲用、保健)。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的大麦品种育种目标不同,不同类型种质资源选择利用原则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合理评价,有助于大麦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种质创新利用。本研究以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的186份大麦种质为材料,以2年3试点8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重)为指标,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先对总体进行评价分类,再以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分棱型进行评价,结合种质材料的2年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筛选出黄花叶病抗性种质资源,并对筛选出的特异性种质作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棱型间、不同试点间均表现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产量相关要素的变异系数较大,株型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较小,总体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51~2.08,以穗下节间长多样性指数最高,主穗粒数多样性指数最低;二棱大麦种质的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1~2.07,六棱大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6~2.09,二棱大麦种质多样性指数与六棱大麦种质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六棱皮大麦种质的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8~2.03,六棱裸大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34~1.98,六棱皮大麦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六棱裸大麦遗传多样性指数。186份大麦种质两年黄花叶病抗性指标AUDPS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4和1.74。2.主成分分析表明:导致不同棱型大麦种质形态差异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虽均获得了株型、穗部、产量相关的主成分,但选取的主成分先后重要性存在一定差异。大麦种质总体的4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三要素、株型、穗长、穗下节间因子;二棱大麦种质的4个主成分分别为粒重、穗部、穗长、株型因子;六棱大麦种质的5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株高-粒重、穗长-分蘖、千粒重、株型-生物重因子。3.聚类结果显示:棱型是大麦种质间最显着的分类性状,不同棱型种质主要性状表现差异极显着,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仅在千粒重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通过聚类二棱大麦种质获得5类特异种质,六棱大麦获得6类特异种质,不同棱型大麦种质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并无明显的一致性。结合主成分二维排序及综合评价值分别筛选出二棱大麦、六棱大麦综合表现排名前10位的种质,大部分在生产上使用过或正在利用的品种。4.通过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40份抗性比较稳定的种质,二棱抗性种质30份,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1份;六棱抗性种质10份,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3份。分别对30份二棱抗性种质及10份六棱抗性种质各农艺性状进行TOPSIS分析,8份二棱抗性种质2年综合表现均位于前10名,4份六棱抗病种质2年综合表现均位于前5名,这些种质抗性稳定、综合性状好,可在不同类型品种选育中加以利用。

郝欢欢[9](2015)在《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相关理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小麦不断追求高产和超高产的背景下,茎秆倒伏问题也日益突出,限制了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小麦茎秆特性是决定其抗倒伏能力的至关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小麦茎秆特性对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实现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物理、化学和形态学角度分析小麦茎秆特性及这些特性与抗折断能力的联系。同时对筛选到的小麦脆秆突变体茎秆特性进行研究,并初步分析其遗传特性,构建图位克隆群体。主要结果如下:第一部分1.对31份材料农艺性状及茎秆折断力进行两年测定,发现这些品种具有遗传稳定及多样性,两年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同时发现折断力与鲜重、节宽、旗叶宽度和穗重等具有显着正相关。2.从材料中选取两组茎秆折断力差异较大且具有代表性材料(每组5份不同品种)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茎秆化学成分。组Ⅰ中抗折断力较低,组Ⅱ中抗折断力较高。发现两组木质素总量相差不大,但折断力高的材料其木质素G、H单体比例和纤维素含量显着升高,S单体比例和半纤维素中木糖含量显着降低。因此可以推断木质素G单体和H单体比例、纤维素是增加小麦茎秆抗折能力的正因子,S单体和半纤维素中木糖含量是负因子。3.同时对所选材料基部第二节间做切片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差异,发现抗折力高的组Ⅱ比抗折力低的组Ⅰ大维管束数目略有升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但其小维管束数目显着减少。因此我们推断小维管束增加有可能会导致茎秆抗折断能力下降。第二部分1.对小麦脆秆突变体及其野生型茎秆折断力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脆秆突变体茎秆折断力显着下降。其化学成分中木质素有所升高但不显着,但其纤维素含量显着降低,半纤维素含量显着升高。因此同样可以看出纤维素是增加茎秆折断力的正因子,半纤维含量是负因子,这与第一部分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对突变体秸秆进行1%NaOH预处理酶解产糖效率分析,结果发现突变体酶解产糖效率显着升高,因此可以看出脆秆突变体可以作为高效能源作物的改良材料。2.利用突变体与扬麦158进行杂交分析其遗传力,对杂交F1和F2后代群体进行性状鉴定及分离比统计。初步判断wbc1、wbc2、wbc4、wbc5和wbc6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wbc3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壁调控机理及突变体图位克隆奠定理论基础。

张明伟[10](2015)在《扬麦系列品种抗倒特性与氮素调控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12-2014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与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进行,以不同年代育成的八个扬麦品种为材料,研究株型形态、抗倒力、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与小麦品种抗倒性状的关系;并对目前生产上主要推介的高产优质品种扬麦20进行氮肥运筹的不同组合试验,研究氮肥调控对扬麦20的茎秆抗倒能力的调控效应,探索小麦防御倒伏、高产优质协调栽培的氮肥运筹技术。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抗逆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扬麦系列品种育成越早的品种抗倒性越差,近代育成的品种抗倒伏性能显着增强,产量提高。2、抗倒伏品种与易倒伏品种上三叶的茎叶夹角差异显着。抗倒伏品种上三叶茎叶夹角要显着小于易倒伏的品种。抗倒伏品种上部叶片紧凑、茎叶夹角小,植株各高度层面的田间透光率均表现为抗倒伏品种>易倒伏品种。3、小麦品种的株高的矮化,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能力,现代育成的小麦品种株高一般稳定在80-90cm;抗倒品种植株基部第一、二节间秆壁厚度、单位长度干重高于易倒伏的品种、木质素纤维素及硅含量均要高于易倒伏品种;大维管束数目在抗倒品种中高于易倒伏品种,小维管束的数目、厚壁细胞的层数在品种间与倒伏类型间均无明显规律。4、统计分析表明,株高、基部第二节间长度与抗倒伏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基部一、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与抗倒伏指数极显着正相关;基部第一二节间壁厚与抗倒伏指数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基部第一、二节间壁厚、基二节间茎粗等株型特征也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能的重要指标。5、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施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扬麦20的产量及其构成有着显着的调控作用。当施氮比例相同时,随着总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225kg·hm-2处理产量最高;而当施氮量相同时,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运筹的产量均为最高,7:1:2:0处理产量最低。6、基肥比例过高会导致前期分蘖过旺,群体恶化,而适度的氮肥后移能够控制前期群体过旺,增加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籽粒产量。增施氮肥及氮肥前移有利于提高越冬至孕穗期的LAI,施氮量相同前期过度的氮肥会导致花后LAI下降过快,缩短灌浆周期。随着施氮量、基肥比例的增加,植株茎秆的抗折力与抗倒伏系数降低,发生倒伏的风险显着增加。相同施氮量,植株茎秆抗折力与抗倒伏系数随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7、扬麦20高产栽培以基本苗180×104株.hm-2,施氮量22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和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壁厚、充实度及木质素、纤维素和硅含量,提高糖氮比,有利于防御倒伏、实现高产。

二、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麦矮秆无叶舌突变体遗传与育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株高调控的研究进展
        1.1.1 株高相关基因研究
        1.1.2 植物激素对作物株高的调控途径
        1.1.3 其他因素对株高的影响
    1.2 叶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叶片卷曲度相关基因研究
        1.2.2 叶片大小相关基因研究
        1.2.3 叶夹角相关基因研究
        1.2.4 植物激素对叶夹角的影响
    1.3 调控作物穗型的研究进展
        1.3.1 穗长相关基因研究
        1.3.2 棱型相关基因研究
        1.3.3 籽粒相关基因研究
    1.4 分蘖的研究进展
        1.4.1 分蘖数目相关基因研究
        1.4.2 分蘖角度相关基因研究
        1.4.3 分蘖能力相关基因研究
    1.5 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大麦矮秆无叶舌突变体基因初步定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分析
        2.2.2 细胞学观察
        2.2.3 dl突变体遗传分析
        2.2.4 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筛选
        2.2.5 BSA构池
        2.2.6 SNP-index关联结果
        2.2.7 dl突变体基因的连锁分析
    2.3 讨论
        2.3.1 大麦7H染色体上存在控制大麦株型的新位点
        2.3.2 大麦矮秆无叶舌突变体育种利用价值探讨
第3章 dl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克隆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l基因精细定位
        3.2.2 候选基因分析
        3.2.3 DL基因表达分析
        3.2.4 DL基因序列分析
    3.3 讨论
        3.3.1 DL基因调控了大麦株型发育
        3.3.2 DL基因调控大麦株型作用机理探讨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青稞茎秆特征与抗倒伏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倒伏研究进展
        1.2.1 茎秆的形态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1.2.2 茎秆的化学成分与倒伏的关系
        1.2.3 茎秆的解剖结构与倒伏的关系
        1.2.4 倒伏的评价方法
第二章 青稞抗倒性评价方法比较及茎秆外部形态指标与抗倒性相关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设计
        2.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稞抗倒性评价方法比较
        2.3.2 茎秆外部形态指标间的差异
        2.3.3 茎秆外部形态指标与抗倒性相关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青稞内部解剖及化学成分与抗倒性的相关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项目测定与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青稞茎秆内部解剖结构与抗倒性的相关研究
        3.3.3 青稞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性的相关研究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全文讨论
    4.2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籽粒性状间关系研究与评价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麦的起源演化
    1.2 大麦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3 大麦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1.3.1 大麦田间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1.3.2 大麦籽粒物理性状的研究进展
        1.3.3 大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1.4 大麦经济价值的研究进展
        1.4.1 大麦啤酒酿造用的研究进展
        1.4.2 大麦饲用的研究进展
        1.4.3 大麦食用与保健药用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材料种植
        2.2.2 试验材料各性状的调查记录
        2.2.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大麦材料各农艺性状的统计和差异分析
        3.1.1 供试大麦各农艺性状的表现
        3.1.2 供试大麦材料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
    3.2 供试大麦材料各品质性状的统计和差异分析
        3.2.1 供试大麦材料各品质性状的表现
        3.2.2 供试大麦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3.3 供试大麦籽粒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1 引进野生大麦的主成分分析
        3.3.2 引进栽培大麦的主成分分析
    3.4 供试大麦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3.4.1 引进野生大麦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3.4.2 引进栽培大麦籽粒性状的通径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引进大麦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差异
        4.1.2 引进大麦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1.3 引进大麦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大麦叶片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禾本科作物叶片形态与产量
        1.1.1 禾本科作物叶片的形态
        1.1.2 禾本科作物叶片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1.2 禾本科作物叶片表皮结构
        1.2.1 禾本科作物叶片表皮细胞类型
        1.2.2 禾本科作物叶片表皮细胞相关研究
    1.3 叶片的形态建成机制
        1.3.1 叶原基形成
        1.3.2 极性的建立
    1.4 叶片大小相关调控机制
    1.5 禾本科作物叶片大小相关基因
    1.6 作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
        1.6.1 QTL连锁定位
        1.6.1.1 QTL连锁定位原理
        1.6.1.2 QTL连锁定位群体
        1.6.1.3 遗传标记的类型与选择
        1.6.1.4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1.6.1.5 QTL连锁定位软件
        1.6.1.6 QTL连锁定位分析方法
        1.6.2 QTL关联分析
        1.6.2.1 关联分析的原理
        1.6.2.2 关联分析的方法
        1.6.3 SNP分子标记的开发与检测
        1.6.3.1 基于凝胶电泳的SNP检测方法
        1.6.3.2 高通量、自动化程度较高的SNP检测方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遗传群体构建和培育
    2.2 叶片相关性状测定
        2.2.1 叶形态指标测定
        2.2.2 叶表皮细胞宽度测定
        2.2.3 叶片干重测定
    2.3 DNA提取
    2.4 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型分型
    2.5 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2.6 表型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及F_2分离群体叶表皮细胞宽度分析
        3.1.1 两亲本叶片不同部位表皮细胞宽度比较
        3.1.2 两亲本不同分蘖旗叶与倒二叶表皮细胞宽度比较
        3.1.3 F_2分离群体叶表皮细胞宽度比较
    3.2 F_2分离群体叶片表型性状的分析
        3.2.1 F_2分离群体叶片表型性状描述性统计
        3.2.2 F_2分离群体叶片表型性状分布
        3.2.3 F_2分离群体叶片表型性状和叶片表皮细胞宽的相关性
    3.3 分子标记开发
    3.4 QTL定位
        3.4.1 叶片表型相关基因的QTL定位
        3.4.2 叶片表皮细胞宽定位
        3.4.3 连锁标记分析和分离单株筛选
4 讨论
    4.1 大麦叶片表皮细胞宽的空间分布和叶位分析
    4.2 KASP-SNP分子标记在QTL定位中的优势和困难
    4.3 大麦叶面积和叶宽的QTL定位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一 64个KASP-SNP分子标记引物序列信息

(5)“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纹枯病研究进展
        1.1 小麦纹枯病地理分布与危害
        1.2 小麦纹枯病病原学
        1.3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与病症
        1.4 小麦纹枯病的影响因素
        1.5 小麦植株形态以及致病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对纹枯病的影响
        1.6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1.7 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
    2 小麦近缘种抗纹枯病资源发掘
        2.1 小麦的基因资源
        2.2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蕴含丰富的抗性基因,通过种质创新发掘抗小麦纹枯病基因是解决抗源缺乏的重要途径
        2.3 簇毛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进展
    3 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菌种制备、接种以及病情统计
        1.4 小麦抽穗期、株高以及茎秆壁厚的调查
        1.5 SNP标记基因型分析
        1.6 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1.7 QTL定位分析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小麦纹枯病抗性表现
        2.2 SNP标记基因分型与遗传图谱构建
        2.3 抗纹枯病QTL定位
        2.4 小麦纹枯病抗性与抽穗期、株高和壁厚的关系
    3 讨论
        3.1 环境因素以及鉴定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影响
        3.2 SNP标记构建RIL群体遗传图谱
        3.3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
        3.4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与株高、抽穗期和壁厚的关系
第三章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纹枯病基因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材料
        1.2 供试菌株、接种以及鉴定方法
        1.3 供试小麦成株期抗性鉴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3-2017年小麦生长季供试材料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2.2 2017-2019年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材料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2.3 2018-2019年簇毛麦近等基因系材料纹枯病鉴定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基于SLAF-seq技术构建青稞遗传图谱及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麦概述
    1.2 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3 大麦遗传图谱的群体构建和研究进展
        1.3.1 遗传图谱的群体
        1.3.2 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
        1.3.3 遗传图谱的发展
    1.4 大麦抗倒伏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
        1.4.1 作物抗倒伏能力的测定方法
        1.4.2 作物倒伏模型的类型
        1.4.3 作物抗倒伏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4.4 大麦抗倒伏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
    1.5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
    1.6 SLAF-SEQ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6.1 SLAF-seq技术原理
        1.6.2 SLAF-seq技术在作物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6.3 SLAF-seq技术在作物数量性状QTL定位中应用
    1.7 本研究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本研究立题意义
        1.7.2 本研究内容
        1.7.3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材料DNA提取
        2.1.3 SSR分析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SR标记的多态性
        2.2.2 SSR标记揭示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
        2.2.3 群体结构
        2.2.4 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大麦种质资源的抗倒伏评价与筛选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3.2.2 抗倒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通径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青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青稞F2作图群体的构建
        4.1.2 作图群体DNA提取
        4.1.3 DNA的检测与保存
        4.1.4 SLAF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4.1.5 测序数据分组及分型
        4.1.6 青稞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青稞F2作图群体的构建
        4.2.2 SLAF测序及基因分型
        4.2.3 青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2.4 青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关联分析
        4.2.5 青稞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4.3 讨论
        4.3.1 利用SLAF-Seq策略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4.3.2 青稞髙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4.4 小结
第五章 青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作图群体
        5.1.2 表型测定
        5.1.3 相关性状数据统计分析与QTL分析
    5.2 结果和分析
        5.2.1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5.2.2 抗倒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5.2.3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s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青稞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作图群体
        6.1.2 表型测定及数据统计分析
        6.1.3 QTL分析
    6.2 结果和分析
        6.2.1 产量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6.2.2 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6.2.3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1.1.1 大麦植株性状的遗传研究
        1.1.2 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1.2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研究
        1.2.1 大麦黄花叶病的病毒株系的分类
        1.2.2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效应分析
    1.3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4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1.5 大麦黄花叶病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性状调查
        2.3.1 病情调查
        2.3.2 农艺性状调查
    2.4 主要性状及黄花叶病抗性统计方法
    2.5 群体图谱的构建方法
        2.5.1 DNA的提取
        2.5.2 SSR标记的来源
        2.5.3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检测技术
        2.5.4 群体图谱的构建方法
    2.6 主要性状及黄花叶病抗性的QTL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及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3.1.1 亲本及RIL群体病圃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3.1.2 亲本及RIL群体无病田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3.2 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2.1 RIL群体病圃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2.2 群体无病田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3 亲本及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分析
        3.3.1 亲本及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表现
        3.3.2 亲本及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方差分析
    3.4 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与黄花叶病抗性的相关性
        3.4.1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4.2 RIL群体AUDPS与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5 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黄花叶病抗性的分布
        3.5.1 病圃RIL群体农艺性状的频数分布
        3.5.2 无病田RIL群体农艺性状的频数分布
        3.5.3 RIL群体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频数分布
    3.6 大麦RIL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3.6.1 SSR标记筛选
        3.6.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6.3 SSR标记偏分离分析
    3.7 RIL群体主要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QTL分析
        3.7.1 RIL群体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3.7.1.1 株高的QTL分析
        3.7.1.2 主穗长的QTL分析
        3.7.1.3 穗下节间长的QTL分析
        3.7.1.4 主穗粒数的QTL分析
        3.7.1.5 单株穗数的QTL分析
        3.7.1.6 千粒重的QTL分析
        3.7.2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QTL分析
    3.8 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的热点区域
4. 讨论
    4.1 大麦黄花叶病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群体遗传图谱的可用性
    4.3 主要性状基因效应的来源分析
    4.4 主要农艺性状主效QTL与已报道QTL的比较
    4.5 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的等位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的评价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麦起源、分布与用途
        1.1.1 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
        1.1.2 大麦种质资源的分布
        1.1.3 大麦分类及用途
    1.2 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大麦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2 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2.1 形态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2.2.2 生化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2.2.3 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大麦育种研究进展
        1.3.1 常规育种
        1.3.2 辐射育种
        1.3.3 单倍体育种
        1.3.4 分子设计育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性状调查
        2.3.1 农艺性状调查
        2.3.2 黄花叶病性状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描述性统计
        2.4.2 主成分分析及二维排序分析
        2.4.3 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指标的综合评价
        2.4.4 基于马氏距离的聚类分析
        2.4.5 TOPSIS综合评价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试材料总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参试材料总体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与分布
        3.1.2 参试材料总体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1.3 参试材料总体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1.4 参试材料总体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5 参试材料总体的聚类分析
        3.1.6 不同棱型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
    3.2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表现与分布
        3.2.2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2.3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2.4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5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的二维排序分析
        3.2.6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最优回归方程的构建
        3.2.7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3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六棱皮大麦与六棱裸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
        3.3.2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与分布
        3.3.3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3.4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3.5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6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二维排序分析
        3.3.7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最优回归方程的构建
        3.3.8 六棱大麦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4 大麦种质资源黄花叶病抗性评价及抗性种质筛选
        3.4.1 大麦种质资源黄花叶病抗性表现
        3.4.2 大麦种质资源AUDPS的频次分布图
        3.4.3 大麦种质资源黄花叶病抗性的方差分析
        3.4.4 大麦黄花叶病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4.5 大麦黄花叶病AUDPS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6 大麦黄花叶病聚类分析及抗性种质筛选
        3.4.7 基于TOPSIS法综合评价大麦抗性种质资源
    3.5 大麦特异种质资源筛选
4 小结与讨论
    4.1 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4.2 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4.3 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方法与指标的筛选
        4.3.1 主成分分析及其应用
        4.3.2 聚类分析
        4.3.3 TOPSIS综合评价法
    4.4 大麦特异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相关理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综述
    1.1 小麦茎秆特性与倒伏关系
        1.1.1 小麦茎秆物理特性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1.1.2 小麦茎秆形态学特性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1.1.3 小麦茎秆化学成分特性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1.2 小麦茎秆倒伏测量及评价方法
        1.2.1 抗倒伏能力的直接评价方法
        1.2.2 抗倒伏能力的间接评价方法
    1.3 小麦抗倒伏能力遗传学研究
        1.3.1 小麦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分析
        1.3.2 茎秆特性相关基因克隆及茎秆突变体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1.4 小麦茎秆倒伏研究中存在问题及讨论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小麦茎秆抗折断能力与理化特性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实验方法
        1.2.1 材料的种植与管理
        1.2.2 农艺性状与折断力测定
        1.2.3 茎秆穿刺力测定
        1.2.4 茎秆形态结构切片观察
        1.2.5 秸秆的收获与样品准备
        1.2.6 细胞壁物质提取
        1.2.7 基质多糖中单糖含量测定
        1.2.8 晶体纤维素含量测定
        1.2.9 总木质素含量测定
        1.2.10 木质素单体含量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农艺性状调查分析
        2.2 材料茎秆机械特性调查分析
        2.3 茎秆不同节间特性分析
        2.4 茎秆化学特性研究
        2.4.1 木质素及相关单体的测定
        2.4.2 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单糖成分的测定
        2.5 茎秆形态结构微观分析
    3 讨论
        3.1 农艺性状与抗折断能力的相关分析
        3.2 不同节间抗折断能力的相关分析
        3.3 茎秆化学成分与抗折断力的相关分析
        3.4 茎秆形态学特性与抗折断能力相关分析
第二章 小麦脆秆突变体茎秆理化特性及其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材料来源
        1.1.2 标记来源
        1.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材料的种植与管理
        1.2.2 农艺性状及折断力测定
        1.2.3 秸秆的收获与样品准备
        1.2.4 细胞壁木质素含量测定
        1.2.5 细胞壁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成分测定
        1.2.6 生物质稀碱预处理及酶解
        1.2.7 制作以葡萄糖为标准样品的六碳糖标准曲线
        1.2.8 制作以木糖为标准样品的五碳糖标准曲线
        1.2.9 小麦DNA的提取(CTAB法)
        1.2.10 SSR标记PCR体系和扩增程序
        1.2.11 凝胶制备
        1.2.12 电泳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小麦脆秆突变体表型及农艺性状分析
        2.2 茎秆折断力调查分析
        2.3 突变体茎秆化学成分测定
        2.4 突变体茎秆降解效率测定
        2.5 脆秆突变体遗传特性初步研究及图为克隆群体构建
        2.5.1 杂交亲本筛选
        2.5.2 F_1代构建及杂交真伪鉴定
        2.5.3 F_2代群体脆性遗传分离比及克隆群体构建
    3 讨论
        3.1 小麦脆秆突变体茎秆机械强度与化学成分关系
        3.2 小麦脆秆突变体降解效率特性分析及其应用
        3.3 脆秆突变体遗传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分子标记实验中各试剂的配制方法
    附录Ⅱ 实验材料编号
    附录Ⅲ 发表论文
致谢

(10)扬麦系列品种抗倒特性与氮素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倒伏的类型与标准
    1.2 倒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1 倒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1.2.2 倒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3 小麦倒伏成因
        1.3.1 品种的基因型差异
        1.3.1.1 品种植株的形态差异与抗倒性
        1.3.1.2 品种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性
        1.3.1.3 品种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性
        1.3.2 气候条件
        1.3.3 栽培因素与抗倒性
        1.3.3.1 种植密度
        1.3.3.2 氮肥用量及运筹
        1.3.3.3 水分
        1.3.3.4 病虫草害
    1.4 小麦防倒抗倒技术
        1.4.1 选择抗倒品种
        1.4.2 适期播种、合理种植密度
        1.4.3 中耕镇压
        1.4.4 科学平衡施肥
        1.4.5 适时化控
        1.4.6 科学灌水
        1.4.7 倒伏后的补救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表观倒伏率及倒伏系数
        2.2.2 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重
        2.2.3 茎秆解剖结构
        2.2.4 群体透光率
        2.2.5 叶长、叶宽、叶夹角
        2.2.6 株高及重心高度
        2.2.7 茎秆节间长度、茎粗、茎壁厚度
        2.2.8 抗倒力距
        2.2.9 茎秆氮含量
        2.2.10 茎秆可溶性糖含量
        2.2.11 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和硅含量
        2.2.12 节间单位长度干重
        2.2.13 抗折力及抗倒伏指数
        2.2.14 产量与产量结构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年代育成的扬麦品种抗倒伏性状差异
        3.1.1 倒伏率及倒伏系数的变化
        3.1.2 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度的变化
        3.1.3 抗折力及抗倒伏指数的变化
        3.1.4 冠层结构及透光率的变化
        3.1.4.1 上三叶茎叶夹角的变化
        3.1.4.2 田间透光率的变化
        3.1.5 基部茎秆性状的差异
        3.1.5.1 茎秆的解剖结构差异
        3.1.5.2 茎秆充实度的差异
        3.1.5.3 茎秆壁同化物组成的差异
        3.1.6 茎秆形态性状与理化特征的通径分析
    3.2 不同年代育成的扬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变化
    3.3 氮肥对扬麦20产量及抗倒性状的调控效应
        3.3.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
        3.3.1.1 对产量的影响
        3.3.1.2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2 对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效应
        3.3.2.1 茎蘖动态的变化
        3.3.2.2 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3.3.2.3 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变化
        3.3.3 对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
        3.3.3.1 表观倒伏率及倒伏系数的变化
        3.3.3.2 茎秆抗倒力矩的变化
        3.3.3.3 抗折力及抗倒伏指数的变化
        3.3.4 对茎秆形态结构的调控效应
        3.3.4.1 株高及节间配置的变化
        3.3.4.2 茎秆基部节间粗度与秆壁厚度的变化
        3.3.5 对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调控效应
        3.3.6 对基部节间解剖结构的调控效应
        3.3.7 对基部节间同化物组成的调控效应
        3.3.7.1 乳熟期茎秆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的变化
        3.3.7.2 基部节间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3.3.7.3 基部节间硅含量的变化
        3.3.8 抗倒伏指数与茎秆性状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小麦抗倒品种的株型特征
    4.2 抗倒小麦品种茎秆质量指标特征
    4.3 氮素对小麦产量、群体质量及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
        4.3.1 氮肥调控对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4.3.2 氮肥调控对小麦抗倒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5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四、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麦矮秆无叶舌突变体遗传与育种利用研究[D]. 李冬芳. 扬州大学, 2021
  • [2]青稞茎秆特征与抗倒伏相关性分析[D]. 谭畅.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3]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籽粒性状间关系研究与评价利用[D]. 张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大麦叶片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姚琪. 浙江大学, 2020
  • [5]“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D]. 孙大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基于SLAF-seq技术构建青稞遗传图谱及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巴桑玉珍.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 徐肖. 扬州大学, 2017(02)
  • [8]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的评价与筛选[D]. 刘亚楠. 扬州大学, 2017(02)
  • [9]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相关理化特性研究[D]. 郝欢欢.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6)
  • [10]扬麦系列品种抗倒特性与氮素调控效应研究[D]. 张明伟. 扬州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两行大麦茎秆特性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