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对膀胱癌患者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调节作用

一氧化氮对膀胱癌患者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调节作用

一、Modulation of Nitric Oxide on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论文文献综述)

吴贞思[1](2021)在《CPE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文中提出

郑洋[2](2021)在《小细胞肺癌中表观遗传沉默CCL2介导的巨噬细胞浸润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对化疗敏感、具有高度侵袭性、极易复发且预后极差的特殊肺癌亚型,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在6%左右。然而,面对SCLC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治疗策略却在过去30年里几乎没有重大的进展,亟待多维度的研究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免疫系统与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获得性免疫,尤其是T细胞相关的研究,而固有免疫系统的具有机制研究却尚不清楚。在固有免疫细胞群中,巨噬细胞是一组具有识别抗原、递呈抗原和杀伤抑制(M1型)或者修复损伤(M2型)功能的细胞群。同时,由于其异质性和可塑性,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巨噬细胞在不同肿瘤中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结局:高度巨噬细胞浸润在结直肠癌、黑色素瘤中提示良好预后,而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肿瘤中却与不良预后相关。但在SCLC中,由于患者术后标本不易获取,对SCL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的描述尚存争议,这也需要我们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是一种强力的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而且研究发现CCL2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CCL2的调控不仅受到NF-κB等传统信号通路的调控,还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是两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前者主要受到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的调控,其中DNMT1通过维持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沉默其表达,从而促进肿瘤发展。同时,大量研究表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能通过影响组蛋白的甲基化,尤其是H3K27me3(histone H3 lysine 27 tri-methylation),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另外,已有文献表明EZH2和DNMT1的联合作用可以调控CXCL9和CXCL10的表达,从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浸润。因此,在SCLC中趋化因子CCL2是否受到EZH2诱导的H3K27me3和DNMT1介导的DNA甲基化的调控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目的:1.观察SCLC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2.验证SCLC中单核细胞的迁移是否受到趋化因子CCL2的影响;3.探索SCLC中CCL2是否受表观遗传因素EZH2介导的H3K27me3和DNMT1介导的DNA甲基化调控;4.检测巨噬细胞与SCLC共培养后的表型和功能改变;5.探究是否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抑制剂疗法恢复CCL2的表达,调节巨噬细胞的浸润,进而在SCLC中起到抑制甚至治疗肿瘤的作用。方法: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对SCLC组织芯片进行CD68染色,确定CD68阳性巨噬细胞在SCLC组织中的浸润程度;2.通过IH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别在SCLC组织层面和细胞水平测定CCL2的表达,并且通过Transwell实验验证CCL2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3.在组织水平,利用IHC检测SCLC中EZH2和DNMT1的表达水平;在细胞层面,使用小分子抑制剂或si RNA干扰技术阻断这些表观遗传因子的表达后,测量相应的CCL2的表达以及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4.为进一步探究CCL2在SCLC中所受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验证CCL2的表达是否受到EZH2介导的H3K27me3的作用,利用Mass Array甲基化分析验证DNMT1介导的DNA甲基化是否会影响CCL2的表达;5.为探查巨噬细胞在SCLC微环境中的表型从而推断其可能发挥的功能,由外周血分离出来的单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为巨噬细胞后,利用RT-qPCR和流式细胞分析(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检测巨噬细胞表型相关标志物,确定巨噬细胞在与SCLC细胞系共培养前后的表型变化,并寻找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促凋亡作用的证据;6.建立裸鼠SCLC异位移植模型,通过记录肿瘤体积变化、瘤重称量、IHC、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ELISA和RT-qPCR等方法,探究EZH2的抑制剂EPZ011989(EPZ)联合DNMT1的抑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对小鼠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1.对比正常肺组织,SCLC癌灶组织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少,并且肿瘤分期越晚,巨噬细胞浸润程度越低,提示巨噬细胞浸润的减少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2.对比正常组织或细胞系,CCL2的表达水平在SCLC组织或者细胞系中都明显降低,呈现出与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类似的变化。关联分析显示CD68阳性细胞率和CCL2的表达呈正相关。Transwell实验证实CCL2是巨噬细胞主要的趋化因子;3.在我们检测的101例SCLC患者中,分别有88.1%和75.2%的患者呈EZH2或者DNMT1中等至强阳性表达,并且EZH2和DNMT1的表达均与CCL2表达和CD68阳性率呈负相关;使用相应的抑制剂EPZ/DAC或者si RNA干扰EZH2和(或)DNMT1的表达后,CCL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在二者的表达被同时阻断时,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显着增强;4.ChIP-qPCR实验证实EZH2介导的H3K27me3在CCL2的增强子区域结合增多,并且这种结合能被EPZ解除;Mass Array甲基化分析证实DNMT1介导的Cp G位点甲基化在CCL2的启动子区域明显增多,且这种甲基化可以被DAC逆转;5.体外分化的巨噬细胞与SCLC细胞共培养时,iNOS,IL-12,IL-23和IL-8等M1型巨噬细胞相关标记分子受到细胞-细胞直接接触的刺激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肿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促进巨噬细胞CCL2的表达,同时抑制CCL2受体CCR2的表达;间接接触导致巨噬细胞M2表型分子中的两个重要标志物Arg-1和TGF-β的m RNA的表达降低,而细胞-细胞接触却大幅促进EGF和VEGF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同时,我们观察到巨噬细胞对SCLC细胞系的吞噬和促凋亡的现象;6.在EPZ和DAC的联合治疗组中,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肿瘤重量显着降低,ELISA结果显示SCLC组织中CCL2表达量升高,IF结果显示病灶内巨噬细胞浸润增加,且呈现M1极化趋势,IHC结果表明肿瘤组织增殖减弱,凋亡增强。结论:1.SCLC病灶中由于趋化因子CCL2的表达明显降低,导致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肿瘤分期越晚,浸润程度越低;2.CCL2的表达受到表观遗传因素的调控,即EZH2介导的CCL2增强子上的H3K27me3和DNMT1介导的CCL2启动子上Cp G位点的DNA甲基化;3.巨噬细胞在与SCLC细胞共培养后,细胞-细胞接触和肿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促进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并具有吞噬肿瘤细胞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4.EPZ和DAC的联合疗法可以恢复SCLC病灶中CCL2的表达,从而增加巨噬细胞的浸润,并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方向极化来发挥潜在的抗肿瘤功能。这些发现为巨噬细胞在SCLC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见解,并为构建新的SCLC治疗途径奠定基础。

金争[3](2021)在《TRIM59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因子表达及其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脓毒血症是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影响着数百万患者的健康,尤其是住院患者。脓毒血症的死亡率高达25%,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无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卫生成本,因此,全面了解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其缓解因素至关重要。脓毒血症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微血管功能障碍,其特征是血管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细胞浸润、过度炎症、过度凝血和缺血,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当固有免疫系统细胞上的TLRs识别出病原微生物时,固有免疫细胞被激活,通过转录因子NF-κB等触发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如TNF-α、IL-1、IL-2、IL-6、IL-8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激活补体,促进凝血,导致微血栓的产生。并且,当病原体入侵时,一些固有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也会通过吞噬作用而减少入侵的病原体,从而减轻脓毒血症。因此,固有免疫应答在脓毒血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疾病中起关键作用。巨噬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包括:(1)分泌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α;(2)吞噬病原体;(3)抗原呈递。在固有免疫系统对感染产生的初始反应中,IL-1β、IL-6和TNF-α发挥重要作用。TNF-α和IL-1β能激活内皮细胞,并将循环中的多形核白细胞吸引到感染部位,然而,这些细胞因子也进入血液,引起发热和其他全身症状。IL-6刺激肝脏产生急性期反应物以刺激炎症反应,加剧炎症,因此,在脓毒血症早期,巨噬细胞产生的大量促炎细胞因子能加剧疾病的进展。巨噬细胞可通过表面多种受体介导吞噬并消化凋亡细胞和入侵的病原体,减少凋亡细胞释放内含物和机体的细菌载量,控制炎症进一步加重。以往的研究表明,脓毒血症患者巨噬细胞表面MHCII蛋白表达减少,抗原呈递功能减弱,导致T细胞不能有效激活,加重脓毒血症。因此,巨噬细胞通过抗原呈递、吞噬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等多种功能在脓毒血症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RIM59蛋白是TRIM家族的一员,它由一个RING结构域、一个B-Box结构域(B-Box2)、一个卷曲螺旋结构域和C端的跨膜结构域构成,TRIM蛋白家族的结构类似,呈高度保守状态,也被称为RBCC蛋白家族。TRIM蛋白参与固有免疫应答,近年来研究证实TRIM家族蛋白可以抑制逆转录病毒感染,影响IFN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TRIM59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的发展。也有研究证明,TRIM59在LPS刺激的单核细胞系及巨噬细胞系中低表达,且TRIM59影响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的活化水平。还有研究发现,TRIM59可与ECSIT结合并相互作用,进而通过NF-κB和IRF3/7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固有免疫应答。我们之前的研究也发现,TRIM59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TRIM59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在炎症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RIM59通过与ECSIT相互作用,调控NF-κB和IRF3/7介导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固有免疫免疫应答,且TRIM59影响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的活化水平,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可通过其抗原呈递、吞噬、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多种功能在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巨噬细胞上的TRIM59在脓毒血症的作用尚未被探讨。因此,为探究巨噬细胞上TRIM59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及机制,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对小鼠脓毒血症的影响为明确TRIM59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我们取C57BL/6N小鼠的骨髓干细胞诱导成BMDMs,用LPS对BMDMs和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进行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刺激,结果显示经LPS刺激后,TRIM59的表达明显降低,且LPS在低浓度和短时间的刺激条件下即可降低TRIM59的表达。为明确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对小鼠脓毒血症的影响,我们采用Loxp-Cre系统成功构建出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条件性敲除Trim59基因的Trim59-c KO小鼠及其对照小鼠Trim59flox/flox小鼠,通过CLP手术对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构建了经典的小鼠脓毒血症模型,观察了小鼠7天的生存率;在CLP术后24h经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小鼠心、肝、脾、肺、肾、脑,检测小鼠主要器官的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同时在术后24h取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这些组织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数。结果显示,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的生存率下降,血清ALT和AST均升高,肝脏出血增多,损伤加重;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肺的结构破坏加重,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外周血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也增多。这些结果提示,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后,小鼠脓毒血症加重。2.脓毒血症中TRIM59调控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相关研究为探究脓毒血症中TRIM59是否调控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我们在CLP术后24h收集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外周血和腹腔液进行菌培养,并用LPS刺激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后,再加入Ig G预处理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经上述处理后的BMDMs吞噬能力的变化。结果发现,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外周血和腹腔液中的细菌含量均增加,且Trim59敲除后,BMDMs的吞噬能力明显降低,Ig G介导的调理性吞噬也明显下降。巨噬细胞的调理性吞噬是巨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的重要的一环。上述研究结果表明,TRIM59调控了巨噬细胞Ig G介导的调理性吞噬。为探索TRIM59调控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深层机制,我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BMDMs的Fcγ受体CD16/32、CD64的表达,当LPS刺激时,Trim59缺失的BMDMs Fcγ受体的表达明显下调。这些结果表明,在炎性环境中,巨噬细胞中Trim59的缺失与Fcγ受体表达下降有关。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在脓毒血症中也发挥作用。为探究BMDMs缺失Trim59后其抗原呈递相关受体的表达情况,我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BMDMs上抗原呈递相关分子MHCII、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LPS刺激下两种BMDMs上MHCII、CD80和CD86的表达无显着差异,表明巨噬细胞缺失Trim59不影响其抗原呈递相关受体的表达,提示在小鼠脓毒血症中,TRIM59可能不调控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3.脓毒血症中TRIM59调控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相关研究除吞噬功能外,巨噬细胞也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影响脓毒血症进展。在上述结果中,我们观察到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重要器官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也增多,提示脓毒血症中,TRIM59可能影响巨噬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为明确脓毒血症中TRIM59是否通过影响巨噬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我们取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CLP术后24h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发现Trim59-c KO脓毒血症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显着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和IL-1β表达上调,且在假手术组中,Trim59-c KO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也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β表达也上调。取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并用LPS刺激后,发现在基因水平,Tnf-α、Il-6、Il-1β和Nos2的表达增加,在蛋白水平,TNF-α、和IL-1β表达增加,且未经LPS刺激的Trim59-c KO小鼠的BMDMs中IL-1β表达也增加。用LPS刺激Trim59敲低的RAW264.7细胞系及其对照细胞系,发现Trim59敲低后RAW264.7细胞不论是在基因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其表达的TNF-α、IL-6、IL-1β均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不论是在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中,巨噬细胞缺失TRIM59促进其表达促炎细胞因子,且在正常状态下,TRIM59具有一定的抑炎作用。已有研究表明,TRIM59可以改变LPS介导的炎症反应,LPS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为明确TRIM59对NF-κB通路的影响,我们用LPS刺激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发现在TRIM59缺失的BMDMs中,IKKα/β、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水平上调,TRIM59缺失的BMDMs细胞核中p65的表达也增加,提示在巨噬细胞中,TRIM59通过NF-κB途径增强了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已有研究表明TRIM59可通过ECSIT调控NF-κB信号通路,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多种细胞的增殖,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IKKα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为明确TRIM59是否通过ECSIT/MAP3K1蛋白及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LPS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我们用LPS刺激Trim59flox/flox小鼠和Trim59-c KO小鼠的BMDMs,发现ECSIT和MAP3K1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没有显着变化,提示TRIM59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但其作用的相关分子和特异性结合位点尚需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巨噬细胞缺失TRIM59蛋白可促进小鼠脓毒血症的进展,Trim59-c KO小鼠CLP手术后,生存率下降,肝和肺损伤增加,细菌负荷增加,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也增加;LPS刺激Trim59敲除的BMDMs时,Fcγ受体的表达下调,吞噬功能减弱,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NF-κB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本研究为脓毒血症相关研究拓宽了思路,为TRIM蛋白在炎症相关疾病中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时莹歌[4](2021)在《刺激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逐渐增加。调节肿瘤微环境也日益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演变出来逃避免疫系统“追杀”的一种机制。目前研究发现,肿瘤免疫逃逸主要借助于两个免疫检查点通路,包括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通路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通路。而且,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也与肿瘤弱酸性、乏氧和高间质压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这三大特征既是肿瘤恶性增殖的结果也是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的诱因。随肿瘤细胞大量增殖,局部氧含量降低,肿瘤细胞代谢方式逐渐转变为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在肿瘤细胞内转化后以H+形式排出。加之肿瘤恶性增殖导致的血管扭曲,肿瘤局部代谢产物不能被及时运出,造成H+堆积,加剧酸性特征。缺氧和酸性特征共同刺激血管生成素分泌,大量结构不完整的非功能性血管形成,造成血管“泄露”,肿瘤间质压力升高。而且,肿瘤微环境复杂多变。通过温敏性可注射水凝胶局部给药可以降低化疗药物通过全身给药方式造成的全身毒性,增加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本论文以可注射聚氨基酸水凝胶为载体,针对免疫检查点阻断与肿瘤微环境调节,结合使用化疗药物,设计了载药水凝胶体系用于抗肿瘤联合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构筑了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PD-L1抗体的温敏可注射聚氨基酸水凝胶治疗平台。通过胺基封端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NH2)引发γ-乙基-L-谷氨酸酯-N-羧基环内酸酐(ELGNCA)开环聚合,合成了PEG-PELG两嵌段共聚物,具有在体温下热敏成胶的特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材料没有细胞毒性。体外降解实验说明水凝胶具有可降解性。将药物和聚合物溶液混合后体外成胶验证了该水凝胶药物缓释的功能。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负载Dox和aPD-L1水凝胶会引起B16F10细胞膜表面钙网蛋白(CRT)表达。进一步研究了该载药体系对移植B16F10黑色素瘤的C57BL/6N小鼠的肿瘤抑瘤效果。体内抑瘤实验结果证明了水凝胶缓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有利于增强抗肿瘤效果,Dox和aPD-L1联用可以提高肿瘤的抑制率、延缓肿瘤生长和延长小鼠生存期。(2)开发了生理相关温度和pH双重响应PEG-聚氨基酸可注射水凝胶。在第一部分工作中使用的温敏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氨基酸单元并经侧链“点击”反应引入可质子化的双N取代哌嗪,通过改变聚氨基酸链长、可质子化链段比例和嵌段聚合物结构等,合成出一系列具有温度敏感性和可质子化的聚氨基酸材料。材料的最小成胶浓度达1.5%(w/v),成胶浓度范围大,成胶温度可以控制在0~70℃。聚氨基酸链段可以通过改变pH发生质子化和去质子化转变,进而产生溶胶-凝胶可逆相变。该系列水凝胶材料可以对于生理相关pH变化(pH 6.5~7.4)产生响应。同时发现,该系列聚合物所制备的水凝胶对多种材质具有粘附性。其中,对PMMA的黏附能有一定的pH依赖性。(3)研究了可质子化双响应PEG-聚氨基酸水凝胶用于Dox和NO供体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的局部缓释与抗肿瘤性能。该材料制备的水凝胶表现出较好的体外与体内成胶性能、降解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释放实验说明可质子化双响应水凝胶具有药物缓释的功能。细胞实验显示负载Dox水凝胶和游离Dox一样,可以引起B16F10细胞CRT外翻。动物实验证明,该水凝胶可以增加肿瘤内的M1型巨噬细胞比例,ISMN可以缓解局部乏氧。通过负载Dox和ISMN的水凝胶对荷瘤小鼠模型瘤内注射,发现载药凝胶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生长。

孙文静[5](2021)在《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多糖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生物活性。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对动物疾病具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地锦草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肿瘤以及抗菌抗炎的功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开发价值。本研究选择地锦多糖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对巨噬细胞功能及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等方面初步筛选出3个效果较好的活性部位,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Ⅰ地锦多糖的提取纯化采用一步醇沉和分步醇沉法提取粗地锦总多糖(EHPS tc)和各分级多糖EHPS60c、EHPS70c和EHPS80c。然后以脱色率、多糖保留率为指标,采用L25(56)正交设计对双氧水加入量、反应温度、p H值、反应时间等脱色条件进行优选。脱色后EHPStc经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的地锦多糖1(EHPStp-1)和地锦多糖2(EHPStp-2),分别用苯酚-硫酸法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多糖和蛋白含量。结果表明,EHPStc最优脱色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p H值为2、双氧水加入量4%时,多糖脱色率达到71.10%,保留率为63.31%,多糖含量为74.52%。经柱层析纯化后EHPStp-1糖含量提高为95.36%,EHPStp-2糖含量提高为92.35%。因此可以看出,地锦多糖经过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的洗脱纯化可以显着提高多糖含量;经验证试验发现双氧水脱色工艺有效可行。试验Ⅱ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采用红外光谱法(IR)、紫外光谱法(UVS)、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硫酸咔唑法、刚果红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等方法分析各多糖结构。结果表明,EHPStc和EHPStp-2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符合多糖类物质红外光谱基本特征。EHPStp-1主要包括Glc(83.1%)、Gal(6.1%)、Glc UA(1.6%);EHPStp-2主要包括Gal(25.6%)、Gal UA(22.2%)、Ara(16.6%);EHPStc主要包括Glc(53.5%)、Ara(16.8%)、Gal(14.3%)。EHPStc和EHPStp-1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6.2和26.0 k Da;EHPStp-2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5.6 k Da和8.9 k Da。EHPStp-1和EHPStp-2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5.9%和27.9%。EHPStc和EHPStp-1均具有明显的三螺旋结构。EHPStp-1存在α构型的单糖;EHPStc存在α和β构型的单糖。经结构鉴定,水提醇沉提取物均为多糖,但多糖结构复杂,要得到具体的结构成分还需进一步检测。试验Ⅲ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将EHPS60c、EHPS70c、EHPS80c、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其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PHA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和最高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筛选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将筛选出的3个多糖在31.25μg/m L时刺激淋巴细胞,分别在24 h、48 h和72 h收集细胞处理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个时间点的周期分布情况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和细胞因子IL-2、IL-4、IL-6、IFN-r的含量。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15.099%,其次为EHPStp-2在相同浓度时,达到12.129%;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EHPStc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820%;其次为EHPStp-1在31.25μg/m L时,为20.499%。综合评价,筛选出EHPStc、EHPStp-1和EHPStp-2可能是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与EHPStc相比较,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和72 h后,SPF值和PI值显着升高。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后,CD4+、CD8+淋巴细胞百分率显着高于EHPStc对照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IgA、IgG和IL-2、IL-4、IL-6、IFN-γ的分泌。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Ⅳ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LPS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巨噬细胞增殖的变化;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NO和iNOS分泌;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6、IFN-γ、MCP-1、MIP-1?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和MHC-II表达。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17%;其次为EHPSt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6.42%;协同LPS刺激巨噬细胞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0.29%;其次为EHPS60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7.41%。在31.25~1.953μg/m L时,EHPStc和EHPStp-1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最强,且在31.25~15.625μg/m L时,EHPStc促进噬细胞吞噬作用显着强于EHPStp-1。EHPStc、EHPStp-1和EHPStp-2分别在31.25~1.953μg/m L和31.25~3.907μg/m L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和iNOS分泌功能显着强于其余多糖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在31.25~7.813μg/m L时,EHPStp-1组对CD14和MHC-II的表达显着高于EHPStp-2组和BL组。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Ⅴ地锦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ELSIA法测定EHPStc、EHPStp-1和EHPStp-2对小鼠巨噬细胞的SOD、GSH-PX、MDA及MPO含量。结果表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可显着提高小鼠SOD酶、GSH-PX酶活性,其中EHPStp-1组地锦多糖SOD酶、GSH-PX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多糖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在7.813~31.25μg/m L均能显着降低MDA含量,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EHPStc、EHPStp-1和EHPStp-2作用小鼠巨噬细胞后MPO酶活力均有显着降低。其中31.25μg/m L组MPO酶活力显着低于其他多糖组。说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具有显着的抗氧化作用,以减轻动物机体自由基损伤,保护动物机体,增强免疫功能。试验Ⅵ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环磷酰胺(CTX)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测定EHPStc和EHPStp-1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EHPStc组、EHPStp-1组、阳性对照组(PC组)。NC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个多糖组小鼠每天灌胃150 mg/kg EHPStc和EHPStp-1,PC组小鼠给予左旋咪唑(100 mg/kg)。实验持续24 d。第15、16、17 d腹腔注射100 mg Cy/kg bw,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造模。NC组和MC组灌胃0.1 m L/10g生理盐水。结果显示,EHPStc和EHPStp-1在大多时间点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脾脏抗氧化指标。说明,EHPStc和EHPStp-1能够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力。综合评价EHPStp-1免疫增强活性最强。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地锦多糖提取脱色纯化后,获得总多糖和各分级多糖,利用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抑制小鼠检测了多糖的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巨噬细胞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及其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地锦多糖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为地锦草等中药多糖在防治动物疾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晶,王胜奇,王能,王志宇[6](2021)在《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肿瘤的发生演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免疫治疗已成为21世纪恶性肿瘤的新兴治疗模式。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方式,数千载来聚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分泌,重塑免疫细胞平衡,调节免疫检查点等方式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力,并降低细胞因子风暴等不良反应。基于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阐释了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和面临问题,以期推动中医药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科学化和国际化,创新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周峰[7](2020)在《IL-17及炎症相关因子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IL-17及炎症相关因子在小鼠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L-17在肥胖所致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3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对照组)、高脂饲料组(肥胖组)、高脂饲料+抗IL-17抗体组(肥胖+抗IL-17组)、高脂饲料+Ig G抗体组(肥胖+Ig G组),每组10只。分别喂养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肥胖+抗IL-17组和肥胖+Ig G组小鼠每周分别腹腔注射100μg/Kg体重的抗IL-17抗体和Ig G抗体,对照组和肥胖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喂养20周后取皮下脂肪组织,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和炎症因子浸润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荧光定量PCR检测皮下脂肪组织中MCP-1、TNF-α、IL-17、IL-17RA等炎症因子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法检测皮下脂肪组织中IL-17和IL-17RA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皮下脂肪组织中IL-17、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和定位。结果1肥胖组小鼠脂肪组织中IL-17及IL-17RA蛋白表达高于其余3组(p<0.05)。2肥胖组皮下脂肪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较其余3组明显(p<0.05),肥胖+Ig G组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而肥胖+抗IL-17组炎性细胞浸润改善不明显。3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肥胖组巨噬细胞聚集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而肥胖+抗IL-17组及肥胖+Ig G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肥胖组小鼠脂肪组织中MCP-1、TNF-α、IL-17、IL-17RA等炎症因子m RNA水平均高于其余3组(p<0.05)。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17、TNF-α及IL-1β蛋白表达趋势一致,即肥胖组、肥胖+抗IL-17组、对照组及肥胖+Ig G组依次降低,除肥胖+抗IL-17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IL-17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增加;2抗IL-17抗体可以减轻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募集,抑制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图10幅;表4个;参91篇。

徐静汶[8](2020)在《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红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有野生和栽培品种,主产于甘肃。在红芪所含的多种活性物质研究中,红芪多糖的抗衰老作用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应对中国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打开了一扇窗。在中医众多延缓衰老方中,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药,重在补益中气,调节机体的后天之本,而红芪和黄芪都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多方面功效。红芪主销广东、福建等地并出口,常被认为是黄芪的优质品种。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免疫衰老的免疫调节作用差异;通过对红芪中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红芪多糖对免疫衰老的影响研究,为合理开发甘肃道地药材红芪以及红芪的临床科学使用提供依据。目的:比较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寻找红芪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红芪提取物红芪多糖-3(Hedysari polysaccharide 3,HPS-3)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为红芪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等量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分别制备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取10只昆明小鼠做为青龄模型组,40只SAMP8小鼠随机分成衰老模型组、胸腺肽阳性对照组、红补组、黄补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4d后,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结构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2.制备昆明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不同浓度HPS-3干预72h后,MTT法测定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最佳给药浓度。在此基础上,ELISA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3.制备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HPS-3干预72h后,提取出淋巴细胞中的总蛋白,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方法采集蛋白质质谱数据,经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KEGG Pathway通路分析,STRING平台,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查找差异蛋白可能参与的生物信号通路,分析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Western Blot验证质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果:1.与青龄模型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小鼠的脾脏白髓占比减少,红髓与白髓之间的界限模糊;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低于青龄模型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P<0.05);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下调(P<0.05)。与衰老模型组比较,红补组和黄补组的SAMP8小鼠脾脏结构改善,白髓占比增加;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均增高(P<0.05),且红补组血清中IL-2含量高于黄补组(P<0.05)。红补组和黄补组的脾脏T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P<0.05),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P<0.05);红补组与黄补组均能上调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红补组脾脏的p38MAPK mRNA的表达高于黄补组(P<0.05)。2.不同浓度的HPS-3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72 h,计算RGR,确定了100μg/mL是HPS-3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实验浓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PS-3和ConA干预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降低(P<0.05);IL-2、IFN-γ、TNF-α都升高(P<0.05);CD3+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升高(P<0.05);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加(P<0.05);经HPS-3和ConA干预的脾淋巴细胞内呈现有更多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更加清晰,线粒体数量增加,线粒体嵴结构清晰。HPS-3组与ConA组比较,HPS-3组中IFN-γ、TNF-α的含量升高(P<0.05);HPS-3组的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高于ConA组(P<0.05)。3.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检测结果显示,经HPS-3培养72h后,SAMP8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中有194个蛋白丰度呈现显着变化(CON组和HPS组的表达量差异比率R值1.5倍以上:R值<0.7或>1.5,且P<0.05视为差异蛋白),其中有172个蛋白显着上调,22个蛋白显着下调。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被富集到12条主要通路,主要与淋巴细胞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代谢途径等相关。对差异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分析显示HPS-3能上调“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能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结论:1.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都能够改善由衰老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衡问题,并且红芪补中益气汤升高SAMP8小鼠血清中IL-2、IFN-γ含量,上调p38MAPK mRNA表达量高黄芪补中益气汤。2.HPS-3能够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使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增加,Th2细胞因子IL-4减少,CD3+T和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内细胞器增多。HPS-3能够促进细胞免疫应答。3.HPS-3能够上调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活性,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

翟星辰[9](2019)在《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可以杀伤大部分癌细胞,但对自身免疫系统也伤害较大,体质虚弱的患者可能会因此而免疫力更加低下,反而会加速癌细胞扩散。因此,在抗肾癌药物研究过程中,急需开发具有一定抗肿瘤功能、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病患生存质量的新型药物。作为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低聚糖,壳寡糖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增强等优良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以水溶性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COS的免疫增强作用、对肾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利用三种免疫模型系统研究COS体内外免疫增强作用及机制。以转录组测序结果为线索,发现COS可以增强巨噬细胞RAW264.7的吞噬活性,提高NO、TNF-α、IL-6、IL-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中,COS显着恢复小鼠降低的单核吞噬指数(P<0.01),提高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P<0.05)和NK细胞活力(P<0.05),表明COS能有效缓解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在60Co-γ诱导的放射损伤小鼠模型中,COS显着提高脾指数(P<0.05)、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比例(P<0.05),延长放射损伤小鼠生存期;在S180皮下移植瘤残瘤模型中,COS显着提高脾指数(P<0.05),增强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活化和NK细胞活力(P<0.05),促进血浆中TNF-α的表达,在COS与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后,对皮下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更显着(P<0.01),高达74.5%和89.3%。基于COS的抗肿瘤功能,结合其生物分布特性,展开COS对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合成近红外荧光染料Cy7标记的COS(COS-Cy7),利用活体成像技术,探明COS主要分布在肾脏。通过构建人源肾癌裸鼠肾原位移植瘤模型,证实COS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肾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40 mg/kg)抑制率可达55.8%,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COS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内ROS积累,诱导细胞凋亡。COS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辅助肾原位癌的放疗,促进Caspase-3活化,为放疗增敏;COS联合等剂量化疗药物可以起到化疗增效作用,在抗肾癌效果相同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化疗药物5-Fu的用量(从30 mg/kg降低到15 mg/kg),发挥同效减毒的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信号通路分析,揭示COS抑制肾癌的作用机制。COS能够剂量依赖地抑制肾癌细胞生长,使肾癌细胞发生G2/M期阻滞,损伤DNA,诱导凋亡。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COS作用肾癌细胞产生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后发现COS主要参与代谢通路、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等,COS打破了肾癌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细胞启动内源性抗氧化防御机制。COS通过激活GRP78-PERK-e IF2α-ATF4-CHOP通路,诱导肾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线粒体释放Cyt c,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刺激肿瘤细胞内ROS积累,进而诱导肾癌细胞凋亡。COS对肾癌的抑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内质网氧化应激、内源性凋亡、免疫增强等,共同发挥拮抗肾癌的作用。

李娜[10](2013)在《重组hIFN-α-2b-BCG菌苗对膀胱肿瘤T24细胞抑制效应及其药物敏感性的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腔内灌注是防治膀胱肿瘤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小剂量BCG和干扰素联合灌注的方法在治疗膀胱浅表肿瘤、预防肿瘤复发方面显示出较好的耐受性,但其所致的膀胱局部与全身并发症使得BCG膀胱腔内灌注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实验室成功研制的重组人IFN-a-2b-BCG(Interferon-a-2b-BCG)是一种新型菌苗,与野生BCG比较,除了保留野生BCG的基本特性外,优势在于可以持续分泌IFN-a-2b, BCG和IFN-α-2b二者同时作用可以产生最佳的免疫诱导效应,抗肿瘤作用更明显,副作用发生较少,更适合病人长期灌注。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构建了一种能够分泌hIFN-a-2B的重组卡介苗,为进一步推动重组人IFN-a-2b-BCG的后续研究,以至于最终应用于临床实践,我们本次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部分主要进行重组人IFN-a-2b-BCG对T24细胞系的肿瘤杀伤和抑制情况研究,阐明重组BCG对膀胱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及直接细胞毒性作用。第二部分由于BCG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且灌注后常引起尿急、尿痛、败血症等不良反应,检测重组人IFN-a-2b-BCG对十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探索重组人IFN-a-2b-BCG免疫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方法:第一部分:(1)重组IFN-a-2b-BCG活化淋巴细胞生成rBAK细胞(Recombinant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activated killer cell,rBCG激活杀伤细胞),与人膀胱癌T24细胞共同培养,采用MTT(噻唑蓝)法测rB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2)将重组IFN-a-2b-BCG和人膀胱癌T24细胞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电镜、荧光染色等方法了解其直接体外抗肿瘤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第二部分:了解重组人干扰素α-2b-卡介苗(hIFN-a-2b-BCG)的药物敏感情况,采用人工划线培养基及BACTEC960系统检测方法,检测重组人干扰素α-2b-卡介苗和野生BCG对十种常见药物的敏感性,探讨重组BCG灌注的安全有效性,及正确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膀胱癌灌注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降低抗菌药物对重组BCG菌株抗肿瘤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在三个不同时段,单纯未经诱导的淋巴细胞活性较低,对肿瘤细胞T24的抑制率最低,经野生BCG激活后的淋巴细胞开始增殖、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免疫活性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明显增强(26.39%-48.95);持续分泌IFN-α-2b的重组BCG持续激活淋巴细胞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最高(37.63~63.10),与野生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2)重组BCG与膀胱肿瘤(T24)共同培养,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变圆,增殖速度明显减缓,部分细胞脱壁,胞浆可见大量空泡和颗粒状物质,细胞周围有菌群包绕;透射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表面微绒毛脱落,染色质溶解,细胞质坏死,出现大量空泡,细胞表面有出泡现象;吖啶橙染色可见肿瘤细胞聚集成团状细胞球体,胞突消失,细胞膜呈泡状膨出及凋亡小体出现;MTT法测定重组BCG对膀胱肿瘤细胞(T24)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重组BCG抑制T24细胞生长,且抑制率均高于野生型。第二部分:重组BCG和野生BCG对十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单次注射或口服某种药物后,假设当重组BCG和野生BCG对某种药物敏感的浓度低于该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25%时,两种BCG菌株系统敏感;当两种BCG菌株对某种药物敏感的浓度低于尿液中药物浓度的25%时,为局部敏感。在系统耐药检测结果中,重组人干扰素hIFN-a-2b-BCG对抗结核类药物中除吡嗪酰胺耐药外,对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均敏感,与野生BCG相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对丁胺卡那、链霉素敏感,而野生BCG只对庆大霉素耐药,对其他三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对喹诺酮类中的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均敏感,与野生BCG相同。因许多药物有很高的尿液回收率,所以药物在膀胱中的浓度远高于在血液中的浓度。在局部耐药检测结果中,重组人干扰素hIFN-a-2b-BCG和野生BCG除对抗结核类药物中毗嗪酰胺耐药外,对其它九种药物均敏感。结论:我们认为,重组IFN-a-2b-BCG具有诱导淋巴细胞杀伤膀胱肿瘤T24细胞的能力,其自身可抑制膀胱肿瘤的生长,诱导凋亡,且抑制率高于野生型BCG;重组人干扰素α-2b-卡介苗对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在抗结核类药物中,除对毗嗪酰胺耐药外,对利福平等其他几种抗生素均敏感。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合理的药物提高膀胱内BCG灌注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Modulation of Nitric Oxide on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dulation of Nitric Oxide on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论文提纲范文)

(2)小细胞肺癌中表观遗传沉默CCL2介导的巨噬细胞浸润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前言
        1.1.2 免疫系统与SCLC的关系
        1.1.3 CCL2与巨噬细胞
        1.1.4 表观遗传治疗的进展
    1.2 研究思路
    1.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SCLC中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细胞系
        2.1.1.2 SCLC肺组织标本和对照组织
        2.1.1.3 主要试剂/耗材
        2.1.1.4 主要仪器
        2.1.1.5 引物设计
        2.1.2 方法
        2.1.2.1 细胞培养
        2.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1.2.3 组织/细胞RNA提取
        2.1.2.4 RNA反转录
        2.1.2.5 RT-PCR
        2.1.2.6 ELISA
        2.1.2.7 单核细胞收集
        2.1.2.8 单核细胞Transwell趋化实验
        2.1.2.9 细胞因子阵列实验
        2.1.2.10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与正常肺组织相比,SCLC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减低,且呈现出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2.2.2 趋化因子CCL2表达水平降低导致SCLC中巨噬细胞浸润减少
    2.3 小结
第3章 SCLC中CCL2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细胞系
        3.1.1.2 主要试剂/耗材
        3.1.1.3 主要仪器
        3.1.2 方法
        3.1.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1.2.2 药物配制
        3.1.2.3 Western blotting法(WB法)
        3.1.2.4 ELISA
        3.1.2.5 质粒大提和转染
        3.1.2.6 单核细胞Transwell趋化实验
        3.1.2.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3.1.2.8 MassArray CpG岛甲基化分析
        3.1.2.9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CCL2表达受DNMT1及EZH2/H3K27me3抑制
        3.2.2 DNMT1介导的DNA甲基化和EZH2介导的H3K27me3直接抑制CCL2的转录
    3.3 小结
第4章 巨噬细胞与SCLC细胞共培养前后的表型和功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细胞系
        4.1.1.2 主要试剂/耗材
        4.1.1.3 主要仪器
        4.1.2 方法
        4.1.2.1 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
        4.1.2.2 RT-qPCR
        4.1.2.3 FACS
        4.1.2.4 原位细胞凋亡荧光检测
        4.1.2.5 Western blotting法
        4.1.2.6 巨噬细胞吞噬染色
        4.1.2.7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巨噬细胞与SCLC共培养后向M1表型方向极化
        4.2.2 M1型巨噬细胞能杀伤SCLC细胞
    4.3 小结
第5章 SCLC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表观遗传抑制剂的疗效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动物
        5.1.1.2 主要试剂/耗材
        5.1.1.3 主要仪器
        5.1.2 方法
        5.1.2.1 人源CCL2对鼠源单核细胞的Transwell趋化实验
        5.1.2.2 SCLC异种移植瘤的小鼠模型的建立
        5.1.2.3 IHC
        5.1.2.4 免疫荧光(IF)三染
        5.1.2.5 HE染色
        5.1.2.6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表观遗传抑制剂治疗对SCLC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5.2.2 表观遗传抑制剂治疗对SCLC小鼠肿瘤组织CCL2表达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
        5.2.3 表观遗传抑制剂治疗对SCLC小鼠肿瘤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5.2.4 表观遗传抑制剂治疗在SCLC小鼠中的毒副作用
        5.2.5 表观遗传抑制剂治疗在另一种SCLC皮下成瘤裸鼠模型中的作用
    5.3 小结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TRIM59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因子表达及其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RIM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1.1.1 TRIM蛋白的RBCC结构域
        1.1.2 TRIM蛋白C端结构域及其分类
        1.1.3 TRIM蛋白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1.1.4 TRIM蛋白与泛素化
        1.1.5 TRIM蛋白与病毒
        1.1.6 TRIM蛋白与PRRs相关信号通路
    1.2 TRIM59 蛋白研究进展
        1.2.1 TRIM59 蛋白的结构
        1.2.2 TRIM59 蛋白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1.2.3 TRIM59 蛋白的功能
    1.3 巨噬细胞的研究现状
        1.3.1 巨噬细胞的来源和分布
        1.3.2 巨噬细胞的极化
        1.3.3 巨噬细胞的作用
        1.3.4 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1.4 脓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1.4.1 脓毒血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1.4.2 脓毒血症与免疫应答
        1.4.3 巨噬细胞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主要试剂
    2.3 其他主要试剂的配制
    2.4 主要仪器
    2.5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蛋白加重小鼠脓毒血症
        3.1.1 LPS刺激巨噬细胞后TRIM59 低表达
        3.1.2 Trim59~(flox/flox)及Trim59-cKO小鼠的繁育及鉴定
        3.1.3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蛋白加重小鼠脓毒血症
        3.1.4 Trim59-cKO脓毒血症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
    3.2 脓毒血症中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抑制其吞噬作用
        3.2.1 Trim59-cKO脓毒血症小鼠的细菌载量增加
        3.2.2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后吞噬功能下降
        3.2.3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后其Fcγ受体表达下降
        3.2.4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不影响其抗原呈递相关受体的表达
    3.3 脓毒血症中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促进其表达炎性细胞因子
        3.3.1 Trim59-cKO脓毒血症小鼠炎性细胞因子均增加
        3.3.2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促进其表达促炎细胞因子
        3.3.3 巨噬细胞缺失TRIM59 增强NF-κB信号通路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刺激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凝胶
        1.1.1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
        1.1.2 pH敏感性水凝胶
        1.1.3 生物大分子敏感性水凝胶
        1.1.4 外界因素
    1.2 癌症治疗
        1.2.1 传统治疗
        1.2.2 免疫相关疗法
        1.2.3 联合疗法
    1.3 抗肿瘤药物载体
        1.3.1 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1.3.2 水凝胶抗肿瘤药物载体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温敏聚氨基酸水凝胶递送Dox和aPD-L1用于黑色素瘤联合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2.1 试剂
        2.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2.2.3 实验细胞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mPEG-NH_2合成
        2.3.2 γ-乙基-L-谷氨酸酯(ELG)及γ-乙基-L-谷氨酸酯-N-羧酸酐(ELG NCA)合成
        2.3.3 聚乙二醇-b-聚(γ-乙基-L-谷氨酸酯)(mPEG-b-PELG)合成
        2.3.4 mPEG-b-PELG自组装
        2.3.5 二级结构
        2.3.6 凝胶相图
        2.3.7 水凝胶微观形貌
        2.3.8 流变测试
        2.3.9 水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2.3.10 药物体外释放实验
        2.3.11 细胞培养
        2.3.12 细胞毒性实验
        2.3.13 体内原位成胶实验
        2.3.14 CRT检测
        2.3.15 抗肿瘤实验
        2.3.16 免疫细胞因子分析
        2.3.17 免疫细胞分析
        2.3.18 组织病理学分析
        2.3.19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mPEG-b-PELG的合成与表征
        2.4.2 mPEG-b-PELG的自组装
        2.4.3 mPEG-b-PELG的溶胶-凝胶相转变
        2.4.4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和药物释放
        2.4.5 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和体内成胶
        2.4.6 CRT检测
        2.4.7 水凝胶载带aPD-L1和Dox联合抑瘤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理相关pH和温度双响应聚氨基酸粘附性水凝胶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测试
        3.2.1 试剂
        3.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3.2.3 实验细胞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γ-丙炔基-L-谷氨酸酯(PLG)及γ-丙炔基-L-谷氨酸酯-N-羧酸酐(PLGNCA)合成
        3.3.2 1-叠氮乙基-4-甲基哌嗪(AMP)的合成
        3.3.3 单甲醚聚乙二醇-b-聚(γ-乙基-L-谷氨酸酯-co-γ-丙炔基-L-谷氨酸酯)(mPEG-b-P(ELG-co-PLG)和聚(γ-乙基-L-谷氨酸酯-co-γ-丙炔基-L-谷氨酸酯)-b-聚乙二醇-b-聚(γ-乙基-L-谷氨酸酯-co-γ-丙炔基-L-谷氨酸酯)(P(ELG-co-PLG)-b-PEG-b-P(ELG-co-PLG)的合成
        3.3.4 AMP修饰mPEG-b-P(ELG-co-PLG)和P(ELG-co-PLG)-b-PEG-b-P(ELG-co-PLG)
        3.3.5 材料质子化能力验证
        3.3.6 材料的二级结构
        3.3.7 材料的临界胶束浓度
        3.3.8 胶束的粒径和电位
        3.3.9 胶束的微观图像
        3.3.10 溶胶-凝胶相图
        3.3.11 水凝胶的pH可逆转变
        3.3.12 水凝胶的变温核磁
        3.3.13 水凝胶的微观结构
        3.3.14 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3.3.15 细胞毒性
        3.3.16 水凝胶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LG及PLGNCA的合成
        3.4.2 AMP的合成
        3.4.3 mPEG-b-P(ELG-co-PLG)和P(ELG-co-PLG)-b-PEG-b-P(ELG-co-PLG)的合成
        3.4.4 EG_(45)(E_xPA_y)_m和(E_xPA_y)_mEG_(45)(E_xPA_y)_m的合成
        3.4.5 材料质子化能力验证
        3.4.6 温度和pH响应成胶
        3.4.7 溶胶-凝胶相图
        3.4.8 水凝胶的流变学测试
        3.4.9 水凝胶的黏附性
        3.4.10 水凝胶的成胶机制
        3.4.11 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质子化双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递送Dox和ISMN用于黑色素瘤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4.2.1 试剂
        4.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mPEG-b-P(ELG-co-PLG/AMP)合成
        4.3.2 水凝胶的温度刺激响应性
        4.3.3 水凝胶及载药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4.3.4 载药水凝胶的微观结构
        4.3.5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和药物释放
        4.3.6 水凝胶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4.3.7 水凝胶的缓冲作用
        4.3.8 M1和M2极化
        4.3.9 ISMN的细胞毒性
        4.3.10 划痕实验
        4.3.11 CRT检测
        4.3.12 载带ISMN可质子化水凝胶对肿瘤内血管和乏氧的影响
        4.3.13 载药可质子化水凝胶的抑瘤效果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水凝胶和载药水凝胶的温度刺激响应性
        4.4.2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和药物释放
        4.4.3 水凝胶的体内降解和生物相容性
        4.4.4 水凝胶的缓冲能力
        4.4.5 ISMN对细胞的影响
        4.4.6 CRT表达
        4.4.7 载ISMN可质子化双响应水凝胶对肿瘤乏氧情况的影响
        4.4.8 载Dox和ISMN可质子化双响应水凝胶的抑瘤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锦草的研究进展
        1.1.1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1.1.2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
        1.1.3 地锦草的临床应用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2.2 多糖结构的研究
        1.2.3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2.4 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地锦多糖的提取与脱色纯化
    2.1 材料
        2.1.1 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地锦样品的前处理
        2.2.2 地锦多糖的提取
        2.2.3 地锦多糖的含量测定
        2.2.4 地锦多糖中蛋白含量测定
        2.2.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最佳条件的优化
        2.2.6 地锦多糖的纯化
    2.3 结果
        2.3.1 地锦多糖的提取结果
        2.3.2 地锦多糖的纯化结果
        2.3.3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正交试验结果
        2.3.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验证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地锦多糖的提取方法
        2.4.2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2.4.3 地锦多糖的双氧水脱色
    2.5 小结
第三章 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
    3.1 材料
        3.1.1 地锦多糖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3.2.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2.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2.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检测
        3.2.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测定
        3.2.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
        3.2.7 地锦多糖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3.3 结果
        3.3.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3.3.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3.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
        3.3.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结果
        3.3.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结果
        3.3.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结果
        3.3.7 地锦多糖的核磁试验结果
    3.4 讨论
        3.4.1 多糖的光谱分析
        3.4.2 多糖的分子量及及糖醛酸分析
        3.4.3 多糖的核磁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
        4.1.1 地锦多糖
        4.1.2 试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4.2.2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4.2.3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4.2.5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2.6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
        4.2.7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4.3.2 地锦多糖单独刺激时各组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4.3.3 地锦多糖协同PHA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4.3.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4.3.5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4.3.6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4.3.7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4.4 讨论
        4.4.1 地锦多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4.4.2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4.3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4.4.4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4.5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
        5.1.1 地锦多糖
        5.1.2 试验动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5.2.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5.2.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5.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5.2.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5.2.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5.2.7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5.3.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5.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
        5.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结果
        5.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5.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结果
    5.4 讨论
        5.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5.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5.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5.4.5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6.1 材料
        6.1.1 地锦多糖
        6.1.2 试验动物
        6.1.3 主要仪器
        6.1.4 主要试剂
    6.2 方法
        6.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6.2.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学观察
        6.2.3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6.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氧化作用的测定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6.3.2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6.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6.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6.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6.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6.4 讨论
        6.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6.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6.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6.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7.1 材料
        7.1.1 地锦多糖
        7.1.2 试验动物
        7.1.3 主要仪器
        7.1.4 主要试剂
    7.2 方法
        7.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7.2.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7.2.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7.2.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7.2.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
        7.2.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7.2.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7.2.8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作用指标的测定
        7.2.9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7.3.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结果
        7.3.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7.3.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结果
        7.3.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7.3.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7.3.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7.4 讨论
        7.4.1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周期和CD4+、CD8+的影响
        7.4.2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7.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免疫治疗分类与进展
    1.1 主动性免疫治疗
        (1)细胞因子治疗:
        (2)肿瘤疫苗: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1.2 被动型免疫治疗
        (1)LAK和TIL:
        (2)CIK:
        (3)TCR-T和CAR-T:
    1.3 安全性问题
2 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2.1 调节细胞因子
    2.2 调节免疫检查点
    2.3 调节免疫细胞
    2.4 抑制细胞因子风暴
3 总结和展望

(7)IL-17及炎症相关因子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物与仪器
        1.1.3 实验动物及分组处理
        1.1.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下脂肪组织中IL-17和IL-17RA蛋白表达
        1.1.5 ELISA法检测脂肪组织匀浆中IL-17及IL-17RA蛋白
        1.1.6 HE染色观察皮下脂肪组织形态学改变
        1.1.7 免疫荧光检测皮下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聚集情况
        1.1.8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皮下脂肪组织的IL-17、IL-17RA、MCP-1和TNF-αm RNA水平
        1.1.9 免疫组化法检测皮下脂肪组织IL-17、TNF-α和IL-1β蛋白的表达与定位
        1.1.10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各组小鼠体重及脂肪组织重量
        1.2.2 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IL-17及IL-17RA蛋白表达增加
        1.2.3 抗IL-17抗体对肥胖小鼠皮下脂肪组织的细胞形态及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
        1.2.4 抗IL-17抗体对小鼠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聚集的影响
        1.2.5 各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水平
        1.2.6 抗IL-17抗体对肥胖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肥胖相关的慢性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2.1 肥胖与脂肪组织
    2.2 肥胖中的炎症反应
    2.3 肥胖慢性炎症状态
    2.4 慢性炎症疾病
    2.5 慢性炎症的发生机制
    2.6 肥胖有关炎症以及胰岛素抵抗
    2.7 肥胖造成的慢性炎症效应
    2.8 慢性炎症对肥胖及有关慢性疾病临床治疗的表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补中益气汤应用概况
    1.3 红芪与黄芪在种植(种质)、成分、功效方面的比较研究
    1.4 红芪现代研究
        1.4.1 红芪种植研究
        1.4.2 红芪成分研究
        1.4.3 红芪功效研究
    1.5 红芪多糖研究
        1.5.1 红芪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1.5.2 红芪多糖含量测定及多糖组分研究
        1.5.3 红芪多糖功效及相关机制研究
    1.6 Label free技术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作用
    1.7 立题依据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用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对SAMP8小鼠抗免疫老化作用比较研究
    2.1 材料
        2.1.1 动物
        2.1.2 试剂和仪器
        2.1.3 药物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分组及给药
        2.2.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制备
        2.2.3 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
        2.2.4 ELISA检测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表达量
        2.2.7 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
        2.2.8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
        2.2.9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生命状态的影响
        2.3.2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2.3.3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2.3.4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2.3.5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 mRNA的影响
        2.3.6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2.3.7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红芪多糖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动物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过程
        3.3.1 红芪多糖制备
        3.3.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3.3.3 MTT法测定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ELISA测定HPS-3 对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 IL-4 的影响
        3.3.5 FCM测定HPS-3 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3.3.6 透射电镜观察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3.4 统计学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5.2 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Th1/Th2 细胞因子的影响
        3.5.3 HPS-3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3.5.4 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3.6 讨论
    3.7 结论
第四章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研究红芪多糖对衰老小鼠脾淋巴细胞作用的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动物
        4.1.2 试剂
        4.1.3 仪器
        4.1.4 软件工具和相关数据库
    4.2 实验方法
        4.2.1 样本制备
        4.2.2 质谱数据采集
        4.2.3 数据分析
        4.2.4 生物信息分析
        4.2.5 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
    4.3 结果
        4.3.1 质谱分析数据总体情况
        4.3.2 组间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解析
        4.3.3 差异蛋白GO分析
        4.3.4 差异蛋白聚类分析
        4.3.5 差异蛋白KEGG通路分析
        4.3.6 STRING分析
        4.3.7 上调差异蛋白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
        4.3.8 Western Blot验证上调的免疫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附 质谱信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肾癌的研究进展
    1.3 抗肿瘤天然糖类研究进展
    1.4 壳寡糖的研究进展
        1.4.1 壳寡糖的理化性质
        1.4.2 壳寡糖的生物活性
    1.5 壳寡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1.6 活性氧与内质网氧化应激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试剂及药品
        2.1.3 仪器设备
    2.2 体外细胞实验
        2.2.1 细胞培养
        2.2.2 COS对不同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2.2.3 COS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2.4 COS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2.2.5 中性红吞噬试验
        2.2.6 NO、TNF-α和 IL-6 含量测定
        2.2.7 彗星电泳试验
        2.2.8 COS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2.9 COS对活性氧表达的影响
        2.2.10 RNA的提取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2.12 COS对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2.2.13 蛋白印迹实验
        2.2.14 表达luc-GFP细胞的建立
        2.2.15 COS的Cy7荧光标记
        2.2.16 COS及 COS-Cy7 的表征
    2.3 体内动物实验
        2.3.1 不同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2.3.2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2.3.3 肿瘤抑制率的测定
        2.3.4 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2.3.5 小鼠脾细胞悬液的制备及增殖测定
        2.3.6 小鼠脾细胞NK细胞活力测定
        2.3.7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2.3.8 血清中TNF-α的检测
        2.3.9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壳寡糖的免疫增强作用
    3.1 引言
    3.2 COS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
    3.3 COS对巨噬细胞RAW264.7 的调节作用
        3.3.1 COS对 RAW264.7 细胞增殖及吞噬功能的影响
        3.3.2 COS对 RAW264.7 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3.4 COS对 RAW264.7 的转录组测序差异分析
    3.5 COS对正常小鼠的影响
    3.6 COS对化疗药物CTX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
        3.6.1 对免疫器官指数及单核吞噬功能的影响
        3.6.2 对脾淋巴细胞转化和NK细胞活力的影响
    3.7 COS对放射损伤小鼠的影响
    3.8 COS对S180皮下移植瘤术后残瘤小鼠的影响
        3.8.1 COS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3.8.2 COS对 S180 荷瘤小鼠脾T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3.8.3 COS对 S180 荷瘤小鼠血浆中T细胞和TNF-α的影响
        3.8.4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3.9 COS免疫增强作用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壳寡糖对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4.1 引言
    4.2 COS的生物分布研究
        4.2.1 COS-Cy7的合成
        4.2.2 COS-Cy7的体内分布研究
    4.3 肾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4.3.1 稳定表达luc-GFP的 KCC853 细胞的构建
        4.3.2 肾癌KCC853-luc-GFP裸鼠肾原位移植瘤生物发光模型的建立
    4.4 COS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4.4.1 COS对 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4.4.2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4.4.3 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检测
    4.5 COS辅助放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4.5.1 COS辅助放疗对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4.5.2 COS辅助放疗对KCC853 荷瘤鼠体重及脾指数的影响
        4.5.3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4.6 COS辅助化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4.6.1 COS辅助化疗对抑制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增效作用
        4.6.2 COS辅助化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减毒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壳寡糖对肾癌的抑制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COS对肾癌细胞的增殖抑制
        5.2.1 COS对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5.2.2 COS对肾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5.2.3 COS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2.4 COS对肾癌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5.3 COS对肾癌细胞的信号通路分析
        5.3.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5.3.2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5.4 COS对肾癌细胞的内质网应激作用
        5.4.1 COS对肾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4.2 COS对肾癌细胞活性氧表达的影响
        5.4.3 COS对肾癌细胞活性氧相关m RNA表达的影响
        5.4.4 COS对肾癌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5.4.5 COS对肾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COS对肾癌的抑制作用机制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重组hIFN-α-2b-BCG菌苗对膀胱肿瘤T24细胞抑制效应及其药物敏感性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重组IFN-a-2b-BCG对膀胱肿瘤T24细胞体外抑制试验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1.5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重组BCG和野生BCG的培养
        1.2.2 重组BCG分泌干扰素的动力学变化的鉴定
        1.2.3 重组BCG激活淋巴细胞对T2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1.2.4 光镜观察BCG对膀胱肿瘤作用后形态学变化
        1.2.5 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学变化
        1.2.6 吖啶橙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学变化
        1.2.7 膀胱肿瘤T24细胞生长抑制率测定(MTT)
    1.3 讨论
        1.3.1 重组BCG激活淋巴细胞治疗膀胱癌
        1.3.2 重组BCG对膀胱癌T24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
    1.4 小结
二、重组人IFN-a-2b-BCG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重组BCG及野生BCG对十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2.2 rBCG抗酸染色形态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BCG在膀胱癌方面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Modulation of Nitric Oxide on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论文参考文献)

  • [1]CPE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D]. 吴贞思.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小细胞肺癌中表观遗传沉默CCL2介导的巨噬细胞浸润的机制研究[D]. 郑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3]TRIM59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因子表达及其在脓毒血症中的作用研究[D]. 金争. 吉林大学, 2021(01)
  • [4]刺激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D]. 时莹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D]. 孙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李晶,王胜奇,王能,王志宇.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8)
  • [7]IL-17及炎症相关因子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D]. 周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7)
  • [8]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D]. 徐静汶. 兰州大学, 2020(01)
  • [9]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D]. 翟星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重组hIFN-α-2b-BCG菌苗对膀胱肿瘤T24细胞抑制效应及其药物敏感性的体外研究[D]. 李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一氧化氮对膀胱癌患者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调节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