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县主要森林害虫名录

历城县主要森林害虫名录

一、黎城县主要森林虫害名录(论文文献综述)

贝梦娟[1](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文中提出对甲骨文字形、字音、字义的探讨,历来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成果显着,本文是关於甲骨文字考释相关文章的提要,力求将搜集到的各家观点按时间顺序,并以提要的形式集成工具书性质的文本,以便学者查阅。本文正文涉及的字头选自李宗焜编着的《甲骨文字编》,以方便检索字形。文章在正文之前将附上检索表,以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现状及成果、本文开展的工作以及本文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将搜集整理到的不同学者对同一个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以提要的形式概括各家的考释意见。

金林建[2](2019)在《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宁夏彭阳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残塬区,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劣。在县境内,存在着四类空间形态的村落,其中冲沟型村落是该地区特殊存在的一种类型。该类村落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尊重当地地形、气候、建房资源条件及不占用耕地资源的前提下,形成了沿着冲沟两边分布靠崖窑,塬上进行农田耕种的村落空间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彭阳县人地关系恶化,因此有必要对被抛弃但在节能节地上体现出优势的冲沟型村落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如何让这种村落在节能节地方面起到有效作用的同时,并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村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这就是本论文重点要研究的内容。本文立足建筑学科,以冲沟型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视角,通过对生态宜居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杨坪村的实际情况,以“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为目标对空间形态进行解析,发现杨坪村在村落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空间和院落空间的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生态宜居的指导思想下,围绕中药产业及村民需求进行配套的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使杨坪村得到激活与发展。最后总结更新设计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彭阳县其他冲沟型村落的建设。首先,论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宁夏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山区)》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彭阳县村落生态宜居的三个标准:“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并研究了生态宜居的建设方式。其次总体把握彭阳县的地区概况和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并以自然因素作为划分准则对彭阳县境内的村落进行分类与总体研究,共分为平原团状型村落、河谷川道型村落、山地丘陵型村落和冲沟型村落,最后指出彭阳县村落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有必要对节能节地的冲沟型村落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其次,论文以彭阳县地区冲沟型村落的典型代表——杨坪村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它的村落概况、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和村落层级与院落层级的空间状况进行了梳理归纳,结合“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三个标准,指出它在村落层级和院落层级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论文以杨坪村为例,在生态宜居的思想指导下,围绕中药产业及村民需求进行配套的更新设计研究,如设计游客服务中心兼中药博物馆、养老养生组团服务中心、村入口广场、药膳小市场、万寿菊景观中心、杨坪食疗及民俗产品展销中心,并基于目标人群的功能需求改建了原有的靠崖窑或在窑院里新建了锢窑或者厢房。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杨坪村在村落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空间和院落的空间形态更新设计方法。希望借此设计给面临相同困境的彭阳县冲沟型村落提供启示。

段金龙[3](2017)在《灾荒与演剧研究》文中认为灾荒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伴生而行的,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故而使得人们不能不正视它。而演剧又是古代社会尤其是民间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对于二者的关系鲜有学者专门进行学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论文以灾荒与演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这一全新课题的有效探讨,以期达到对戏曲研究起到重要补充作用的同时,对于灾荒研究亦有所深化。本文拟对灾荒与戏曲之间的关系做初步探讨,以探求在灾荒之年,戏曲艺术尽管受到很大冲击,却为何依然频繁上演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而探索灾荒之时演剧的动因、具体情况以及灾荒对于戏曲艺术的负面影响和积极功能,以此来解读灾荒虽然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却也为戏曲艺术尤其是民间戏曲提供了难得的价值平台这一事实。本文首先论述戏曲是如何作为手段来应对灾荒的?即献祭演剧作为民众应对灾荒的非理性手段,虽从本质上不能解决减灾救灾的实际问题,但是因依托于神灵信仰而在民众的观念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便形成了献祭禳灾演剧存在的基础。而近代以来形成的伶人赈灾演出作为民众相对理性的应灾手段,在客观上解除了伶人固有的“原罪”意识,改变、提升了其社会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伶人群体、班社因灾荒而造成的演出经济问题,进而为近代社会的救灾提供了新的路径。其次论述灾荒对戏曲发展的负面影响。灾荒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包括戏曲的整个社会生态,主要表现为:戏曲艺人殒命于灾荒;演出场所的摧毁;戏曲班社的停演与解散;剧种的濒危与消失。但更重要的是对戏曲生存环境和需求市场的破坏,造成了演出经费无标准收取和无序使用等问题。同时,民间所普遍采取的本质上无效的献祭禳灾演剧毕竟要耗费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钱财,这给理性批评者以口实,进而在上自政府下至民间形成了对灾荒献祭演剧的禁毁生态,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戏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来探讨灾荒对戏曲客观的积极意义。第一,无论是灾荒时期民众非理性的献祭演剧,还是近代以来伶人群体出于理性的赈灾义演,两种应对灾荒的方式都为戏曲尤其是民间戏曲提供了演出机会,客观上对戏曲演出具有平台价值。第二,灾荒提供了极端情境,为戏曲文本叙事提供了素材,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无论是戏曲作品中灾荒的多样化呈现、直接参与灾荒献祭的剧目,还是人们创作并演出的专门的救灾剧目,都将灾荒作为重要的因素置于文本叙事之中,把灾荒所打破的正常生活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化都凸显了出来。第三,面对灾荒的侵袭,戏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通过自身调节来获得新的生存机会。如民众借助戏曲作为灾荒时期谋生的手段而积极主动的加入戏曲班社和演出群体,这客观上扩大了戏曲演员的再生产,充实了新的演员队伍。而对于专业戏曲演员和班社而言,为了生存则必须被迫流动,这则成为了戏曲声腔和剧种传播的重要契机。总之,演剧之于灾荒,是民众为酬神献祭与禳灾所采取的有效手段。而灾荒之于演剧,除了客观的不可否认负面影响之外,从积极功能和意义方面而言,为本就生存艰难又逢灾荒的戏曲生存提供了演出可能,客观上为其提供了度过难关并进一步延续和发展的契机。

王金平[4](2016)在《明清晋系窑房同构建筑营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基于对山西城乡聚落现存古建筑的系统考察,发现“窑房同构”的营造方式,是晋系古建筑的主流技术形态。窑洞与木结构房屋相结合的形态,表现为“窑上建窑”、“窑上建房”、“窑前建房”、“窑顶檐厦”、“无梁结构”和“窑脸仿木”这六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同构方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有时单独应用,有时将几种技术复合施用于同一建构对象上。由此产生的窑房同构建筑,就其空间、构造和视觉形态而言,造型丰富多彩,地域特色鲜明。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由9部分组成。第1章论述选题的源起、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目标,课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难点,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论述晋系古建筑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历史沿革和地域分区;第3章梳理了窑房同构营造类在山西城乡聚落中的分布,不同建筑类型中的窑房同构现象,以及空间布局与形制;第4章分析了山西穴居窑洞的原型与演变,锢窑的类型与做法,以及空间、环境与结构;第5章论述了木结构建筑在山西的产生、发展、演变、定型的全过程,以及窑房同构建筑技术的沿革;第6章、第7章和第8章为论文的研究重点,论述了“窑房同构”营造类六种技术形态的形成机制和营造做法;第9章为余论部分,总结归纳了“窑房同构”技术的发展阶段、经验理性和认知规律,分析了这种技术形态的深沉结构和形成动因。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创新方面来看,本课题基于笔者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以“窑房同构”技术现象为线索,分析了上述六种技术方式的原理和科学规律。初次将“窑房同构”的技术现象归纳、总结为晋系古建筑的典型技术形态,阐明了晋系古建筑的关键技术和地域特征,记录了山西民间营造技艺的主要内容。为人们准确、全面、系统地认知晋系古建筑地域特色,提供了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论依据,建立了晋系古建筑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秩序。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本课题归纳总结了山西窑洞洞口券形的种类,运用数理计量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券形窑洞的力学性能以及施工的技术难度。发现抛物线券形窑洞,尽管受力合理,但由于施工较为复杂,被后期的双心圆、或三心圆券形窑洞所取代。这一结论,为山西窑洞建筑的断代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三是从应用创新方面来看,本课题的研究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视野。较之于纯木结构的古建筑,“窑房同构”的技术形态,其结构特点和破坏机理更趋复杂,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论文梳理了此类文物建筑在山西的分布和类型,总结了“窑房同构”技术的要点,为科学保护这些文物建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由于窑洞结合木结构房屋的同构形态,是一种基于经验理性基础上的技术常识与范式,其建造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逻辑的混乱,从而给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实证分析,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所以,这一颇具地域特色的技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此外,囿于作者的水平所限,未能发现其逻辑性较强的科学规律,实为本文的不足之处,有待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坚定作者的科学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长期的探索。

矫丽会,屈学书[5](2014)在《山西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研究——以国家级森林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森林旅游资源种类齐全、独具特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山西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山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森林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分析山西森林旅游资源现状,并进一步研究山西森林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森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区;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相互叠加现象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森林旅游资源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应进行合理规划和分类,应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和旅游设施等优化开发的途径。

张欣宇[6](2013)在《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专项规划探索 ——以武乡为例》文中提出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小城市的绿地建设情况成为热点,而我国小城市数量众多,属于其特有的绿地系统并没有建构起来。随着2011年城市用地分类新标准的出台,绿地分类到底如何与用地分类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而展开的。本文立足于太行山区小城市,通过对太行山区资源分析与评定,将太行山区小城市分为自然景观型、农业人工型、历史人文型及其它资源型,针对四种类型提出不同的规划目标,通过对路线的融合从区域绿地体系分析、绿地格局研究及城市绿地设计三方面有序的进行规划研究:区域绿地规划方面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旨在构筑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绿地体系。绿地格局研究方面首先通过用AHP方法对现状进行深度剖析,而后针对太行山区小城市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规划科学合理的绿地结构,形成类别优化的绿地布局,打造小城市特有的绿道慢行系统,布置安全可靠的防灾避难绿地体系。在城市绿地设计方面旨在引导丰富多样的城市植物物种,塑造舒适宜人的绿地空间环境。同时,关于太行山区小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的优势渗透并体现于各个层面。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试图完善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使绿地系统规划与太行山区小城市资源、环境、文化等相协调,最后通过具体实例——武乡县城绿地专项规划,对上述研究方法进一步解读,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太行山区小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李晶[7](2006)在《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认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林副产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定CO2和释放O2、维持生物多样性、营养物质循环、防风固沙、净化环境等。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绝大多数服务功能以公共商品的形式为人类社会提供自然资本和福利,这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难以在市场中得以体现,使得人们对森林价值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立木价值和林副产品的收益上,忽视了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生态平衡失调及环境日益恶化等诸多问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成为生态经济学定量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重点公益林对于国土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定量评价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其重要生态作用的认识、对重点公益林及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入手,结合重点公益林的特点,建立了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体系中一级指标14个,属于生态价值的指标10项,属于社会价值的指标4项;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27个。 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效替代法等评估方法,对山西省重点公益林有机物生产、气体调节、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净化环境五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山西省重点公益林五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9.906×109元,占2004年山西省GDP总值的2.77%。其中有机物生产价值3.481×108元,占3.5%;气体调节价值2.837×108元,占2.9%;涵养水源价值1.300×109元,占13.1%;保护土壤价值3.559×109元,占35.9%;净化环境价值4.415×109元,占44.6%。间接经济价值约为直接经济价值的25.8倍。阐明了重点公益林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崔玉芳[8](2003)在《黎城县主要森林虫害名录》文中认为1988年—2002年,对黎城县的森林害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森林害虫75种。危害程度达中度以上的有30种,其中,油松毛虫、核桃举肢蛾、木尺蠖、枣粘虫、桔啮跳甲、柿蒂虫、蝼蛄、金龟子、介壳虫、金针虫等危害严重

王瑞,曹天文,王立忠[9](2003)在《山西花椒昆虫群落结构及区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山西省花椒昆虫群落的结构和区系进行了研究 ,共调查了 16 8种昆虫 ,其中害虫 115种 ,占 6 8% ,分属于 8目 4 7科 .重要的种类是天牛 Ceram byeidae,蚜虫 Aphididae,蚧壳虫 Coccoidae和花椒桔啮跳甲 Podagricomelashirahatai等主要害虫 .天敌昆虫 5 3种 ,占 32 % ,分属于 7目 17科 ,其数量较多 ,能对害虫起控制作用的种类是瓢虫 Coccinellidae,食蚜蝇 Syrphidae,草蛉 Chrysopidae和螳螂 Mantidae.根据害虫为害部位和为害方式的不同 ,分为枝杆、花器芽叶及幼果、吸汁性、腐生性和地下害虫 5个类群 .依照山西省农业区划资料 ,将全省划分为滹沱河岩岸、太行山中段、晋南阶台地、吕梁晋中 4个花椒栽培区 .此外 ,还分析了各生态区的主要栽培品种和主要害虫与天敌昆虫群落的结构

二、黎城县主要森林虫害名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黎城县主要森林虫害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检索表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主旨及任务
    三、立题意义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2)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区域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生态宜居
        1.3.2 冲沟型村落
        1.3.3 空间形态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2 国外的相关研究
        1.5.3 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方法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相关理论研究
    2.1 生态宜居的内涵
        2.1.1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2.1.2 人文环境舒适
        2.1.3 基础设施齐全
    2.2 生态宜居的标准
        2.2.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生态宜居的标准
        2.2.2 《宁夏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山区)》标准
        2.2.3 彭阳县生态宜居的标准
    2.3 生态宜居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生态学理论
        2.3.2 人居环境理论
        2.3.3 生态社区理论
        2.3.4 系统理论
        2.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生态宜居建设方式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彭阳县生态环境与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3.1 彭阳县地区概况
        3.1.1 范围界定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历史沿革
        3.1.5 地域资源与灾害
    3.2 彭阳县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3.2.1 自然因素
        3.2.2 历史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3 彭阳县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3.1 外观空间形态特征
        3.3.2 内部空间格局特征
    3.4 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现状分析
        3.4.1 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3.4.2 典型案例一——城阳村马山沟
        3.4.3 典型案例二——刘河村黄家沟
        3.4.4 典型案例三——杨坪村
    3.5 彭阳县村落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3.5.1 彭阳县生态环境演变与产业的关系
        3.5.2 彭阳县人居环境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矛盾
    3.6 本章小结
4 生态宜居视角下冲沟型村落杨坪村空间形态解析
    4.1 杨坪村概况
        4.1.1 地理概况
        4.1.2 现状产业及经济概况
        4.1.3 历史沿革
        4.1.4 资源情况
    4.2 杨坪村村落空间形态发展
        4.2.1 起源阶段
        4.2.2 发展和成熟阶段
        4.2.3 衰落阶段
    4.3 村落层级空间状况
        4.3.1 村落整体空间
        4.3.2 道路空间
        4.3.3 公共活动空间
        4.3.4 节点空间
    4.4 院落层级空间状况
        4.4.1 院落空间
        4.4.2 建筑平面
        4.4.3 建筑结构
        4.4.4 建筑立面
    4.5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现状主要问题
        4.5.1 村落层级存在的问题
        4.5.2 院落层级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更新策略研究
    5.1 “生态宜居”典型案例借鉴
        5.1.1 以农业特色产业为突破的“安吉模式”
        5.1.2 以人文资源开发为特点的“永嘉模式”
        5.1.3 以茶叶种植与加工为命脉的“桐木村模式”
        5.1.4 经验启示
    5.2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策略的提出
        5.2.1 更新策略的目标
        5.2.2 更新策略的原则
        5.2.3 更新策略的思路
    5.3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策略的内容
        5.3.1 “生态优美”的更新策略
        5.3.2 “产业兴旺”的更新策略
        5.3.3 “人居环境舒适”的更新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更新设计探索
    6.1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定位与预期目标
        6.1.1 更新定位
        6.1.2 预期目标
    6.2 产业方面的更新设计
        6.2.1 村落整体空间更新设计
        6.2.2 街巷更新设计
        6.2.3 公共活动空间更新设计
        6.2.4 节点空间更新设计
    6.3 生态及人居环境方面的更新设计
        6.3.1 延续村落特色的山水格局
        6.3.2 基础设施的补充与提升
        6.3.3 街巷更新设计
        6.3.4 节点空间更新设计
        6.3.5 窑院更新设计
        6.3.6 塬上民居更新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7.1.2 结论二: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空间形态亟待提升的方面
        7.1.3 结论三: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的方法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杨坪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部分图纸
附录2 .杨坪村民居测绘表

(3)灾荒与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对象及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灾荒与演剧研究现状述要
        (一)立足于戏曲学的研究
        (二)立足于社会史的研究
        (三)立足于民俗学的研究
第一章 民俗视野下的灾荒献祭演剧
    第一节 灾荒献祭演剧的民众心理机制
    第二节 中国古代灾荒献祭传统
        一、早期的灾荒献祭活动
        二、汉魏隋唐时期的灾荒乐舞献祭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灾荒演剧献祭
    第三节 演剧——灾荒献祭的虔诚表达
        一、旱灾、演剧与龙王、汤王、关帝、水神明应王信仰
        二、蝗灾、演剧与八蜡祭祀以及李世民、刘猛将军信仰
        三、其他灾荒(疫)、演剧与神灵信仰
    第四节 演剧——灾荒献祭的愿望达成
        一、创修、重修神庙戏台
        二、还愿戏、谢雨戏
    第五节 清初山西灾荒与演剧——以“丁戊奇荒”为例
        一、“丁戊奇荒”发生的背景及社会现状
        二、“丁戊奇荒”背景下的山西演剧
        三、地方小戏中的灾荒记忆
第二章 灾荒与伶人赈灾演剧研究
    第一节 伶人义赈考略
        一、伶人义赈的兴起
        二、伶人义赈的事实演变
        三、伶人义赈由来之论争
    第二节 伶人义赈原因
        一、互助相恤以尽“圈内”之义和“尽同种相恤之义务”
        二、伶人的“原罪”意识
    第三节 伶人赈灾方式
        一、伶人捐赈
        二、戏资助赈
        三、伶人演剧筹资
    第四节 伶人演剧赈灾效果衡诂
        一、就灾民和灾荒本身而言:“雪中送炭”与“杯水车薪”
        二、就伶人地位而言:他者视域中的肯定和自我社会身份的转机与提升
        三、就救灾机制而言:伶人演剧赈灾与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新路径
第三章 灾荒对戏曲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灾荒对于戏曲艺术的直接摧残
        一、戏曲艺人殒命于灾荒
        二、演出场所的摧毁
        三、戏曲班社的停演与解散
        四、剧种的濒危与消失
    第二节 灾荒侵袭下民间演剧的退减
        一、神圣的徒劳:献祭演剧之于灾荒的失效性
        二、理性的回归:政府的救荒政策
        三、自我的说服:民众积谷停戏、裁戏
    第三节 禁毁视野下灾荒献祭演剧生存空间的恶化
        一、国家意志介入下灾荒献祭演剧的禁毁
        二、灾荒献祭演剧生存空间的恶化
第四章 灾荒之于戏曲演出的平台价值
    第一节 灾荒献祭演剧为戏曲发展提供的契机
        一、官方对灾荒献祭演剧的肯定
        二、民间对灾荒献祭演剧的执行
        三、灾荒献祭演剧——民间戏剧演出的自留地
    第二节 民间灾荒献祭演剧的资费筹措
        一、众人捐资
        二、募化于外境
        三、摊派
        四、暂停享赛献戏以积资
        五、定额恒产
    第三节 伶人赈灾演出对戏曲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戏曲演出台口
        二、促使义务戏的兴盛
        三、促使夜戏演出的突破与默许
第五章 戏曲剧目的灾荒叙事
    第一节 戏曲作品中的灾荒呈现
        一、中国文学的灾荒书写传统
        二、戏曲作品中灾荒的多样化呈现
        三、专门的救灾剧目演出
    第二节 直接参与灾荒献祭的剧目研究
        一、旱灾祈雨演剧剧目
        二、火灾禳解演剧剧目
        三、蝗灾驱虫演剧剧目
        四、灾疫禳除演剧剧目
        五、灾荒献祭演剧剧目禁忌
第六章 灾荒与艺人班社流动及剧种传播
    第一节 戏曲艺人的来源:灾荒触发
        一、遭遇灾荒入“梨园”
        二、“国家不幸诗家幸”
    第二节 灾荒与上党梆子的传播
        一、上党梆子传播的旱灾背景及状况
        二、上党梆子传播后的剧种交融
    第三节 灾荒与淮剧以及其他剧种、声腔的传播
        一、灾荒与淮剧传播
        二、灾荒与其他剧种、声腔的传播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明清晋系窑房同构建筑营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起
        1.1.2 课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学术回眸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课题研究困境
    1.3 研究途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途径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晋系古建筑的历史沿革
    2.1 山西地理环境述略
        2.1.1 山西自然地理环境述略
        2.1.2 人文地理环境述略
        2.1.3 晋系古建筑的社会意识
    2.2 晋系古建筑的历史沿革
        2.2.1 从“萌芽期”到“定型期”(远古—220年)
        2.2.2 从“发展期”到“成熟期”(220年—907年)
        2.2.3 从“转型发展期”到“创新定型期”(907年—1840年)
    2.3 晋系古建筑的地域分区
        2.3.1 晋系古建筑的分区依据
        2.3.2 晋系古建筑的地域分区
        2.3.3 古建筑分区与今日政区
第三章 窑房同构建筑的分布与类型
    3.1 窑房同构营造类在村落中的分布
        3.1.1 晋中与晋南村落的分布
        3.1.2 晋西与晋北村落的分布
        3.1.3 在晋东南村落中的分布
    3.2 不同建筑类型中的窑房同构现象
        3.2.1 祠庙与神庙
        3.2.2 书院与宫观
        3.2.3 衙署与寺庙
    3.3 窑房同构营造的空间布局与形制
        3.3.1 聚落中的空间布局
        3.3.2 组群中的空间布局
        3.3.3 院落中的空间布局
第四章 窑房同构建筑的穴居窑洞
    4.1 穴居窑洞的原型与演变
        4.1.1 横穴居与竖穴居室
        4.1.2 靠崖窑与半地坑窑
        4.1.3 地坑窑与砖石锢窑
    4.2 锢窑的演变券形与做法
        4.2.1 锢窑的演变
        4.2.2 锢窑的券形
        4.2.3 锢窑的做法
    4.3 锢窑的空间环境与结构
        4.3.1 锢窑的空间
        4.3.2 锢窑的环境
        4.3.3 锢窑的结构
第五章 木结构建筑与窑房同构技术
    5.1 无实例时期的木结构建筑
        5.1.1 史前的建筑
        5.1.2 夏商周秦汉
        5.1.3 南北朝至隋
    5.2 有实例之后的木结构建筑
        5.2.1 唐五代时期
        5.2.2 宋辽金时期
        5.2.3 元明清时期
    5.3 窑房同构建筑技术的演变
        5.3.1 窑房同构技术的萌芽
        5.3.2 窑房同构技术的发展
        5.3.3 窑房同构技术的定型
第六章 窑上建窑与窑上建房技术
    6.1 沿革类型
        6.1.1 历史沿革
        6.1.2 做法缘起
        6.1.3 窑洞类型
    6.2 窑上建窑技术
        6.2.1 土体层窑
        6.2.2 石券层窑
        6.2.3 砖券层窑
    6.3 窑上建房技术
        6.3.1 窑上建房的楼阁
        6.3.2 窑上建房的殿堂
        6.3.3 窑上建房的民居
第七章 窑前建房与窑顶檐厦技术
    7.1 做法缘起
        7.1.1 功能因素
        7.1.2 经济因素
        7.1.3 审美因素
    7.2 窑前建房技术
        7.2.1 窑前建房的类型
        7.2.2 窑前建房的间架
        7.2.3 窑前建房的同构
    7.3 窑顶檐厦技术
        7.3.1 窑顶檐厦的类型
        7.3.2 盝顶式窑顶檐厦
        7.3.3 坡顶式窑顶檐厦
第八章 无梁结构与窑脸仿木技术
    8.1 沿革类型
        8.1.1 地下墓室时期
        8.1.2 地上建筑时期
        8.1.3 无梁结构类型
    8.2 无梁结构技术
        8.2.1 无梁结构的布局
        8.2.2 无梁结构的发券
        8.2.3 典型无量殿建筑
    8.3 窑脸仿木技术
        8.3.1 窑脸仿木的沿革
        8.3.2 窑脸仿木的类型
        8.3.3 窑脸仿木的工艺
第九章 余论
    9.1 窑房同构技术的阶段
        9.1.1 横穴竖穴
        9.1.2 地下建筑
        9.1.3 地上建筑
    9.2 窑房同构技术的理性
        9.2.1 因境而成
        9.2.2 构造经验
        9.2.3 关键技术
    9.3 窑房同构技术的认知
        9.3.1 窑洞券形
        9.3.2 木作间架
        9.3.3 空间造型
附录 晋系窑房同构建筑营造方式调查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山西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研究——以国家级森林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森林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1. 种类齐全, 独具特色,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成为山西森林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
    2. 地貌类型单一, 以山岳型森林资源为主
    3. 有机地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二、山西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1. 空间分布不均衡, 大致呈“S”形
    2. 森林旅游资源地处山区, 交通不便, 可进入性差
    3. 森林旅游资源多分布在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区
    4. 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相互叠加现象明显
三、山西森林旅游资源优化开发途径
    1.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 推进可持续森林旅游发展
    2. 进行合理规划和分类, 然后确定开发程度
    3.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提高森林旅游收入
四、结论与讨论

(6)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专项规划探索 ——以武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背景
        1.1.2 规范调整背景
        1.1.3 政策引导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及相关概念辨析
    2.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的综述
        2.1.1 相关理论综述
        2.1.2 着名绿地规划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水平
        2.2.1 绿地网络规划综述
        2.2.2 绿地分类综述
        2.2.3 小城市绿地规划综述
    2.3 相关概念辨析
        2.3.1 城市绿地的概念
        2.3.2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2.3.3 城市绿地专项规划的概念
    2.4 本章小结
3 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专项规划框架研究
    3.1 研究对象认知
        3.1.1 太行山区分析
        3.1.2 太行山区小城市
        3.1.3 太行山区小城市类型分类
    3.2 规划目标构建
        3.2.1 自然景观型小城市规划目标分析
        3.2.2 农业人工型小城市规划目标分析
        3.2.3 历史人文型小城市规划目标分析
        3.2.4 其它资源型小城市规划目标分析
    3.3 规划路线确定
        3.3.1 理论与规范路线确定
        3.3.2 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原则
        3.3.3 太行山区不同类型小城市绿地专项规划路线
    3.4 规划案例选取—武乡
        3.4.1 武乡自然条件
        3.4.2 武乡社会经济条件
        3.4.3 武乡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3.5 本章小结
4 太行山区小城市区域绿地体系分析
    4.1 区域绿地体系规划定位
        4.1.1 保护、改善农村环境
        4.1.2 改善小城市的生态环境
        4.1.3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2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区域绿地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4.2.1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4.2.2 “斑块—廊道—基质”规划
    4.3 武乡县域绿地分析
        4.3.1 武乡县域“斑块—廊道—基质”规划
        4.3.2 武乡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4.4 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4.4.1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目标与指标
        4.4.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4.5 本章小结
5 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格局研究
    5.1 绿地现状评价
        5.1.1 方法基础
        5.1.2 评价体系指标建立
        5.1.3 因子权重分析
        5.1.4 武乡现状绿地评价
        5.1.5 武乡城市绿地发展前景分析
    5.2 绿地结构布局研究
        5.2.1 绿地结构布局经典模式分析
        5.2.2 武乡县城绿地结构分析
        5.2.3 武乡县城绿地结构具体布局
    5.3 绿地分类规划
        5.3.1 公园绿地规划
        5.3.2 防护绿地规划
        5.3.3 广场绿地规划
        5.3.4 附属绿地规划
    5.4 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5.4.1 绿道与慢行系统相融合
        5.4.2 规划重点问题
        5.4.3 武乡绿道慢行系统规划内容
    5.5 防灾避难绿地规划
        5.5.1 防灾避难绿地规划原则
        5.5.2 防灾避难绿地体系
        5.5.3 防灾避难绿地标准参数研究
        5.5.4 武乡防灾避难绿地规划
    5.6 本章小结
6 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设计研究
    6.1 城市绿地设计中文脉引入
        6.1.1 指示标识的设计
        6.1.2 旅游线路设计
        6.1.3 广场标志物设计
    6.2 城市绿地设计中生态元素引入
        6.2.1 生态驳岸设计引导
        6.2.2 生态道路绿地设计
    6.3 特色树种规划
        6.3.1 树种规划原则
        6.3.2 太行山区小城市树种规划步骤方法
        6.3.3 武乡县城树种规划具体做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专着书籍类
    国家标准类
    期刊杂志类
    学位论文类
    外文文献类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重点公益林的概念及区划范围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1.4 研究进展
        1.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
        1.4.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
        1.4.3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二章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价值
    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第三章 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3.2 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山西省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4.1 山西省重点公益林的特点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研究范围
    4.4 研究方法
    4.5 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4.6 山西省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
    4.7 计算结果
第五章 山西省重点公益林区域划分及分布特征分析
    5.1 区域划分方法及结果
    5.2 区域分布及特征分析
第六章 重点公益林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政策保证
    6.2 补偿机制
    6.3 管理机制
    6.4 民众参与
    6.5 科学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山西花椒昆虫群落结构及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调查
    1.2 材料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椒昆虫群落的组成
        2.1.1 害虫群落结构的组成
        2.1.2 花椒害虫的天敌昆虫群落
    2.2 花椒和害虫群落的区划分析
        2.2.1 滹沱河沿岸集中栽培区
        2.2.2 太行山中段集中栽培区
        2.2.3 晋南阶台地集中栽培区
        2.2.4 吕梁、晋中零星栽培区
3 小结与讨论

四、黎城县主要森林虫害名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D]. 贝梦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D]. 金林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灾荒与演剧研究[D]. 段金龙.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明清晋系窑房同构建筑营造技术研究[D]. 王金平. 山西大学, 2016(05)
  • [5]山西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研究——以国家级森林项目为例[J]. 矫丽会,屈学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6]太行山区小城市绿地专项规划探索 ——以武乡为例[D]. 张欣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7]重点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以山西省为例[D]. 李晶. 山西大学, 2006(10)
  • [8]黎城县主要森林虫害名录[J]. 崔玉芳. 山西林业科技, 2003(S1)
  • [9]山西花椒昆虫群落结构及区划研究[J]. 王瑞,曹天文,王立忠.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标签:;  

历城县主要森林害虫名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