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水分离再热器壳体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路扬[1](2020)在《新型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汽水分离再热器制造关键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汽水分离再热器(简称MSR)是核电站常规岛中的重要设备之一。探讨了新型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汽水分离再热器的制造工艺及关键技术。发现筒体转动时因发生轴向轻微窜动导致筒体碰撞、内部组件不锈钢堆焊造成的壳体塌陷以及薄壁不锈钢内件焊接产生变形对内部重要尺寸的影响等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技术方案,并基于该方案,制定了合理的制造工艺。结果表明,用该方案制定的制造工艺,可以有效避免容器外侧零件制造的磕碰以及内部组件焊接变形造成叶片和再热器安装困难的隐患,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边春华,卢祺,刘洪群,查晓龙[2](2020)在《核电厂汽水分离再热器流动加速腐蚀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某核电厂汽水分离再热器内部部分部件多次发生流动加速腐蚀现象,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从流动加速腐蚀的机理、影响因素及MSR实际运行工况等方面对汽水分离再热器流动加速腐蚀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减小流动加速腐蚀影响的控制措施。
聂晓强,刘永阔,艾鑫,蒋利平[3](2020)在《基于RINSIM仿真平台的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动态仿真》文中认为为了能够实时、准确、全工况地模拟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工作过程及热力特性,本文采用了RINSIM仿真平台建模方法建立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实时动态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典型稳态工况与动态工况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模型与实际系统特性相吻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系统内部的动态响应特性,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满足仿真设计要求。
彭振[4](2019)在《基于关键链的DH核电企业多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多数企业为了有效应对市场挑战,均在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产品类型,走上了多项目、多品种的生产方式。而为了提高多项目、多品种产品同时生产期间的生产效率,强化计划柔性,最大程度减少资源冲突,基于关键链的多项目进度管理问题应运而生。DH核电企业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核电设备本土化制造基地。其目前承制的核电项目涵盖了二代、三代、四代核电产品,涉及项目及产品类型非常多,同时各项目均有明确的交货要求,周期紧、质量要求高,部分的核电产品还是“国家名片”,肩负着国家核电“走出去”的使命。面对资源有限、项目多、产品多、周期紧的形势,利用传统的甘特图、关键路径法以及计划评审技术进行项目进度管理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需要探索一种更为先进的多项目管理方法,关键链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国内外在多项目管理、关键链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DH核电公司在多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为对DH核电企业多项目进度管理中的PMO组织设置、项目优先级评定、关键链识别、以及各缓冲区设定进行研究。多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就是资源冲突时如何调配,如何将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本文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针对DH核电企业多项目优先级进行评定,量化评价指标,同时利用网络图识别单个项目及其整体项目关键链;在缓冲区设置上,综合考虑影响DH核电企业产品制造的各种因素,利用根方差法进行缓冲区确定,同时设置鼓缓冲和能力约束缓冲减少资源冲突对各项目造成的影响,同时设置多项目缓冲以保障多项目的总工期。本文利用关键链技术进行DH核电企业多项目进度管理,有效解决了DH核电企业项目管理混乱、资源冲突严重、制造进度拖期等问题,为关键链技术在多项目进度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刘思遥[5](2019)在《“华龙一号”核电二回路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核电事业飞速发展。以“华龙一号”开工建设和CAP1400成功研发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华龙一号”通过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与第二代核电站相比设计和运行控制更加复杂。因此,深刻掌握“华龙一号”二回路的动态特性,并为一回路设计提供边界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APROS仿真平台,建立了全范围、全流程的“华龙一号”二回路仿真模型,并对三种稳态运行工况下二回路主要节点运行参数进行校核。(2)在稳态校核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关自动控制系统的模型,并进行常规工况及紧急工况下的瞬态分析。仿真结果显示,二回路各设备能够正确响应常规工况及紧急工况的负荷变化,实现变工况后的稳定运行。(3)建立了汽机100%FP甩负荷至到厂用电工况下的经典超速保护控制系统与百万千瓦核电汽轮机组超速保护控制系统模型,对比了两种超速保护系统的优劣。结果表明,百万千瓦核电汽轮机组超速保护控制策略使得转子的飞升时间和最高飞升转速减小,大大降低了转子超速的风险。(4)在百万千瓦核电汽轮机组超速保护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研究了100%FP甩负荷到厂用电工况下,不同阀门时间常数和电磁阀失电时间对二回路热工水力瞬态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阀门时间常数和电磁阀失电时间对汽轮机发电系统的影响较大,而对二回路其他辅助系统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所建立的动态仿真模型,可以正确的模拟“华龙一号”二回路的动态特性,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其瞬态分析结果对核岛优化设计与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甩负荷汽轮机超速保护策略的研究结果能够对其他同类机组的控制和调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曹孟浩[6](2019)在《汽水分离再热器内蒸汽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水分离再热器是具有汽水分离和再热功能的大型管壳式换热器。其功能有两个:一是降低蒸汽湿度,将循环蒸汽中的水分(大约98%)分离出去,避免湿度过高引起的叶片侵蚀、叶片震动等安全隐患;二是进行加热,对经过除湿之后的循环蒸汽再热至其具有7080℃过热度从而提高机组效率。由于汽水分离再热器的应用使机组的经济性、安全性提高,国内外学者及公司不断对其性能进行研究改进。在汽水分离再热器的研究过程中,通过使用CFD方法,可以分析汽水分离再热器内部流场的速度、压力分布,压降,速度变化等,为理论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本文运用CFD方法研究汽水分离再热器。采用多孔介质模型简化其内部分离板组件和再热管束,并对实际汽水分离再热器进行了一系列简化,用ICEM、Fluent等软件对汽水分离再热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主要分析了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分析了汽水分离再热器内部蒸汽流动过程中压力、速度的变化;二是分析汽水分离再热器入口蒸汽比体积增大对分离器入口速度的影响;三是分析蒸汽分配窗口结构对分离器入口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FD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汽水分离再热器内部流动特性,对其设计有一定的参考;蒸汽在汽水分离再热器内流动过程中压力逐渐降低,一级再热器、二级再热器区域压降较大,占总压降的比例约为40%;汽水分离器区域压降约占总压降比列约为12%,分配窗口压降约占总压降的比例约为15%,进、出口的压降损失占总压降约为33%;蒸汽在汽水分离再热器内流动过程中速度变化较大,在再热、分离区由于大量的管束、分离板阻碍,速度在410m/s之间;分离板入口速度分布沿分离板高度由下到上逐渐减小,最大速度约为整体平均速度两倍;汽水分离再热器入口蒸汽比体积增加,会导致更高的蒸汽速度,使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的蒸汽速度逐渐超过波纹板分离器的临界速度,使分离性能逐渐降低;蒸汽分配窗口结构中的倾角ɑ对分离板入口速度分布有影响,随ɑ角度增大,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整体速度减小,气流速度更均匀,有利于汽水分离。
聂晓强[7](2019)在《钠冷快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建模及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是钠冷快堆三回路中的重要系统之一,它主要对高压缸出口蒸汽进行加热并且将汽水分离后的疏水以及再热器出口的疏水收集并输送到相关系统中。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是设计验证平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使用了RINSIM仿真平台,用图形化建模工具对钠冷快堆三回路中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进行建模,将该系统划分为四个仿真系统,分别为再热蒸汽管线系统、汽水分离疏水系统、再热蒸汽疏水系统和逻辑控制系统,每个仿真系统视为单独的一个模块,最后将所有模块组合起来。在建立系统模型时,采用了单相不可压缩流网、气液两相可压缩流网及逻辑控制图等三种模块类型。本文对再热器的模型程序进行了修改,优化了再热器模型的初始参数选取,并对汽水分离后的疏水管线进行了研究,使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用于控制汽水分离效率的部件,并应用于汽水分离效率降低的工况测试。在建立仿真系统时,首先设定各个系统的边界参数,对每个仿真系统进行节点划分,在单系统环境下进行调试,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然后将每个仿真系统进行图间连接,得到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仿真模型图,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对该系统进行了稳态数据分析对比以及不同动态工况下的测试分析;最后得到关键参数变化趋势符合实际电厂的变化规律,验证了系统模型的准确性。
李贵敬,肖宇鹏[8](2019)在《汽水分离再热器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水分离再热器在核电系统中属于大型设备,其重量、体积较大。同时,汽水分离再热器对核电系统整体热经济性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汽水分离再热器也是核电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众所周知,为了降低核电的初投资成本,提高核电系统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必要对核电系统中的大型设备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寻找可使汽水分离再热器重量、体积得以降低的设计方案。本文根据汽水分离再热器的物理过程,建立了可靠的数学模型,并利用C#语言编写了相应的评价程序。结合优化程序模块,实现了对汽水分离再热器运行及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实例研究,其优化目标是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降低汽水分离再热器的重量、减小其体积。优化结果给出了汽水分离再热器多目标最优决策方案,方案显示,在满足所给定的结构及性能约束的条件下,经优化,汽水分离再热器的净重量减轻约3.4%,体积减小约4.9%,优化效果显着。通过对汽水分离再热器进行参数分析,一方面定性验证了设备模型的正确性和可用性,另一方面对于最优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出了依据。结果可为核动力装置小型化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优化方向。
王修荣[9](2019)在《单耗分析理论在核电机组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讨论单耗分析理论在核电机组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并基于单耗分析理论研究1000MW核电机组热力系统的能耗分布及机组优化。单耗分析理论在火电行业中的成功运用对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应对国际能源事物中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扩大以及核电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节能将成为未来核电工业规划和经济研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同时由于核电项目属于国家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也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必要工作之一。因此,单耗分析理论在核电机组中的应用研究对未来核电的节能方法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单耗分析理论,分别建立了核电机组一回路、二回路各各热力系统的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接着,将机组设计工况下的原始参数代入到各模型进行机组熵产及?()损失的定量分析计算。然后根据计算出的各系统和设备的不可逆损失计算出整个机组的铀耗分布情况。最后为实现机组进一步节能,根据机组回热系统的熵产和不可逆损失分布,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结合单耗分析理论提出了机组回热系统优化改造方案。根据计算及分析结果可知,单耗分析理论在核电机组热力系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该理论在解决核电机组各回路系统与设备的能耗分布及节能优化方面有较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核电机组不可逆损失中的大部分存在于核岛,尤其是因反应堆核裂变造成的损失;而其二回路系统中各换热设备造成的各类损失中,温差传热造成的不可逆损失大于因节流和散热造成的损失,因此降低换热温差为换热设备的节能优化指明了方向;蒸汽在汽轮机中的绝热膨胀也造成了机组一定的难以避免的(?)损耗;另外,二回路中虽然有大量热量通过凝汽器排入环境中,但因这部分热量品质较低,因此所造成的的(?)损耗较低;最后,利用机组各系统设备能耗分布结果,对机组“两高四低一除氧”的回热加热系统进行节能优化,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三高四低一除氧”回热加热系统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效果明显。
刘克为,高金麟,洪增元[10](2018)在《新型百万千瓦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设计特点分析》文中指出为提高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MSR)的自主化设计水平,以国内某新型百万千瓦核电MSR结构设计为例,通过对该型号MSR各部分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通过自主设计优化,新型百万千瓦等级核电MSR壳侧蒸汽压损可控制在37kPa以下,温度端差减小为8K,从而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二、汽水分离再热器壳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水分离再热器壳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汽水分离再热器制造关键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型汽水分离再热器结构特性与壳体组件制造工艺 |
2 壳体内部组件装焊制造工艺 |
2.1 不锈钢内衬板的焊接制造工艺 |
2.2 支撑隔板组件定位控制 |
2.3 叶片底部支撑槽及疏水通道组件焊接变形的预防 |
2.4 蒸汽入口侧分布板组件焊接工艺 |
2.5 分离叶片组件装配工艺 |
3 结语 |
(2)核电厂汽水分离再热器流动加速腐蚀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汽水分离再热器简介 |
1.2 现象概述 |
2 FAC原因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2 形貌特征 |
2.3 反应机理 |
2.4 FAC影响因素 |
2.4.1 材料 |
2.4.2 水化学 |
2.4.3 温度 |
2.4.4 流体力学 |
2.5 MSR运行工况分析 |
3 减小FAC影响的控制措施 |
4 结束语 |
(4)基于关键链的DH核电企业多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 |
1.5 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DH公司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2.1 DH公司简介 |
2.2 DH公司行业背景介绍 |
2.2.1 国际核电行业形势 |
2.2.2 国内核电行业形势 |
2.3 DH公司承制的核电设备制造特点 |
2.4 DH公司项目进度管理现状 |
2.4.1 DH公司各主营职能部门职责 |
2.4.2 DH公司项目管理流程 |
2.4.3 DH公司项目进度计划控制体系 |
2.4.4 DH公司的项目产品情况 |
2.5 DH公司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H公司基于关键链的多项目进度管理模式构建 |
3.1 DH公司关键链技术实施流程 |
3.1.1 DH公司WBS分解方法的选用 |
3.1.2 DH公司工期估计方法的选用 |
3.1.3 DH公司绘制甘特图方法的选用 |
3.1.4 DH公司缓冲区设置方法的选用 |
3.1.5 缓冲区的控制及管理 |
3.2 PMO在 DH公司的应用 |
3.2.1 PMO基本理论 |
3.2.2 DH公司PMO的建立及运行 |
3.3 DH公司项目优先级评级 |
3.3.1 DH公司项目优先级评定方法选择 |
3.3.2 DH公司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 |
3.3.3 DH公司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权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链技术模型在DH公司的应用 |
4.1 DH公司汽水分离再热器产品介绍 |
4.2 制定汽水分离再热器WBS |
4.3 任务工期估计 |
4.4 关键资源确定 |
4.5 DH公司现有的CPM/PRET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分析 |
4.6 关键链技术在DH公司中的应用分析 |
4.6.1 WBS建立 |
4.6.2 工序任务时间估计 |
4.6.3 项目A与 B优先级评定 |
4.6.4 网络图、甘特图绘制 |
4.6.5 优化配置瓶颈资源 |
4.6.6 计算并插入缓冲区 |
4.6.7 项目缓冲区管理 |
4.7 DH公司关键链技术的应用成果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华龙一号”核电二回路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电二回路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
1.2.2 核电二回路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核电二回路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难点 |
1.4 本章小结 |
2 “华龙一号”二回路及仿真平台介绍 |
2.1 “华龙一号”二回路介绍 |
2.1.1 “华龙一号”二回路概述 |
2.1.2 “华龙一号”二回路建模原则 |
2.1.3 “华龙一号”二回路主要技术参数 |
2.2 仿真平台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3 “华龙一号”二回路主要系统建模 |
3.1 通用数学模型 |
3.1.1 均相流模型 |
3.1.2 两相流模型 |
3.2 模块数学模型的介绍 |
3.2.1 阀门模型 |
3.2.2 泵模型 |
3.2.3 透平模型 |
3.2.4 水箱模型 |
3.2.5 换热器模型 |
3.2.6 冷凝换热器模型 |
3.2.7 凝汽器模型 |
3.3 子系统建模 |
3.3.1 主蒸汽系统建模 |
3.3.2 汽轮机系统建模 |
3.3.3 汽水分离再热系统建模 |
3.3.4 凝汽器系统建模 |
3.3.5 给水加热系统建模 |
3.3.6 除氧给水系统建模 |
3.4 与已有模型的区别 |
3.5 本章小结 |
4 “华龙一号”二回路常规工况分析 |
4.1 “华龙一号”二回路模型稳态精度分析 |
4.1.1 稳态精度分析方法 |
4.1.2 100%、70%、50%TMCR工况的仿真结果及误差分析 |
4.2 常规工况控制系统的建立 |
4.3 负荷10%FP阶跃 |
4.3.1 运行方案 |
4.3.2 运行结果及分析 |
4.4 负荷以5%FP/min线性变化 |
4.4.1 运行方案 |
4.4.2 运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华龙一号”二回路紧急工况分析 |
5.1 100%FP甩负荷到厂用电 |
5.1.1 甩负荷到厂用电的概述 |
5.1.2 超速保护控制策略的选择 |
5.1.3 甩负荷到厂用电的运行方案 |
5.1.4 运行结果及分析 |
5.2 汽机停机不停堆 |
5.2.1 停机不停堆概述 |
5.2.2 停机不停堆运行方案 |
5.2.3 运行结果及分析 |
5.3 在100%FP反应堆紧急停堆 |
5.3.1 紧急停堆概述 |
5.3.2 紧急停堆运行方案 |
5.3.3 运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汽水分离再热器内蒸汽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汽水分离再热器在核电中的应用 |
1.1.2 汽水分离再热器功能和工作原理 |
1.1.3 汽水分离再热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
1.2 汽水分离再热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SR国内研究现状 |
1.2.2 MSR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MSR结构特点及多孔介质模型 |
2.1 MSR结构特点 |
2.2 多孔介质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MSR三维数值模拟 |
3.1 CFD方法介绍 |
3.1.1 CFD方法基本原理及计算流程 |
3.1.2 数值算法 |
3.2 MSR数理模型建立 |
3.2.1 物理模型 |
3.2.2 数学模型 |
3.3 网格划分 |
3.4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
3.5 网格无关性验证 |
3.6 CFD模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模拟结果讨论及分析 |
4.1 汽水分离再热器内蒸汽流动情况 |
4.2 汽水分离再热器内部蒸汽压降分析 |
4.3 汽水分离再热器内蒸汽速度变化 |
4.4 汽水分离再热器内分离板入口速度分布规律 |
4.5 MSR入口蒸汽比体积增加对分离器入口速度分布的影响 |
4.6 MSR分配窗口结构对分离器入口速度分布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7)钠冷快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建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模与仿真技术 |
1.2.2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仿真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结构安排 |
第2章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简介 |
2.1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及相关设备 |
2.1.0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工作原理 |
2.1.1 汽水分离器 |
2.1.2 再热器 |
2.1.3 疏水泵 |
2.1.4 疏水箱 |
2.2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运行工况 |
2.2.1 启动和正常停机 |
2.2.2 正常运行 |
2.2.3 特殊稳态运行 |
2.2.4 特殊瞬态运行 |
2.3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初步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仿真模型 |
3.1 RINSIM仿真平台 |
3.1.1 图形化建模界面 |
3.1.2 基本数学模型 |
3.1.3 建模图元介绍 |
3.2 再热蒸汽管线系统 |
3.2.1 简化假设 |
3.2.2 再热蒸汽管线系统仿真 |
3.2.3 再热器仿真模型 |
3.3 再热蒸汽疏水系统 |
3.3.1 简化假设 |
3.3.2 再热蒸汽疏水系统仿真 |
3.3.3 疏水箱模型 |
3.4 汽水分离疏水系统 |
3.4.1 简化假设 |
3.4.2 汽水分离疏水系统仿真 |
3.4.3 疏水泵模型 |
3.5 控制系统及其仿真 |
3.5.1 PID控制规律 |
3.5.2 控制系统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仿真分析 |
4.1 稳态工况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 动态过程及故障工况仿真 |
4.2.1 降功率工况 |
4.2.2 疏水泵故障工况 |
4.2.3 汽水分离效率降低的影响仿真 |
4.2.4 再热器停运工况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汽水分离再热器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汽水分离再热器数学模型 |
1.1数学模型的建立 |
1.2数学模型评价结果 |
2汽水分离再热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
2.1优化变量 |
2.2目标函数 |
2.3约束条件 |
2.4优化结果 |
3结论 |
(9)单耗分析理论在核电机组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单耗分析理论的发展现状 |
1.2.2 单耗分析理论在核电行业中的现状 |
1.3 热力系统能耗分析方法 |
1.3.1 传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
1.3.2 传统分析方法的弊端 |
1.3.3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理论 |
1.4 论文工作 |
第2章 机组热力系统单耗计算模型 |
2.1 能源利用的单耗分析理论 |
2.1.1 能源利用的单耗分析模型 |
2.1.2 能源利用第二定律效率计算的反平衡方法 |
2.2 核电机组铀耗计算模型 |
2.2.1 裂变反应次数法 |
2.2.2 等效满功率天法 |
2.2.3 批平均燃耗 |
2.2.4 三种方法评价 |
2.3 各热力系统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3.1 反应堆堆内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3.2 换热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3.3 节流和散热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3.4 绝热压缩和绝热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3.5 排污过程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3.6 机组总体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P1000核电机组能耗分析 |
3.1 AP1000核电机组参数简介 |
3.1.1 AP1000堆型简介 |
3.1.2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简介 |
3.1.3 蒸汽发生器系统简介 |
3.1.4 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简介 |
3.1.5 主蒸汽及回热系统简介 |
3.1.6 汽轮机系统简介 |
3.1.7 给水泵主要参数 |
3.1.8 凝结水系统 |
3.2 机组各系统不可逆损失 |
3.2.1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不可逆损失 |
3.2.2 各换热设备不可逆损失 |
3.2.3 管道系统不可逆损失 |
3.2.4 泵与汽机不可逆损失 |
3.3 核电机组铀耗分布 |
3.4 各系统与设备(火用)损失系数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单耗分析理论的核电机组优化方法 |
4.1 机组回热系统优化可行性研究 |
4.2 机组回热系统优化方法 |
4.3 机组回热系统优化效果 |
4.4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新型百万千瓦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设计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MSR的功能和作用 |
2 MSR的主要结构 |
2.1 MSR壳体 |
2.2 汽水分离装置 |
2.3 再热器组件 |
3 MSR的系统布置 |
3.1 加热蒸汽系统 |
3.2 疏水系统 |
4 MSR设计的技术要点 |
4.1 双管束结构设计 |
4.2 四流程再热器结构设计 |
4.3 双钩分离板设计 |
4.4 高效的换热设计 |
4.5 蒸汽流通区域设计 |
4.6 管束柔性支撑设计 |
4.7防水蚀设计 |
4.8支座热膨胀分析 |
5 结语 |
四、汽水分离再热器壳体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汽水分离再热器制造关键技术探讨[J]. 路扬. 压力容器, 2020(08)
- [2]核电厂汽水分离再热器流动加速腐蚀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 边春华,卢祺,刘洪群,查晓龙. 中国核电, 2020(04)
- [3]基于RINSIM仿真平台的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动态仿真[J]. 聂晓强,刘永阔,艾鑫,蒋利平. 应用科技, 2020(02)
- [4]基于关键链的DH核电企业多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彭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华龙一号”核电二回路建模与仿真研究[D]. 刘思遥. 重庆大学, 2019(01)
- [6]汽水分离再热器内蒸汽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曹孟浩.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钠冷快堆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建模及仿真[D]. 聂晓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8]汽水分离再热器多目标优化研究[J]. 李贵敬,肖宇鹏. 核科学与工程, 2019(02)
- [9]单耗分析理论在核电机组中的应用方法研究[D]. 王修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新型百万千瓦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设计特点分析[J]. 刘克为,高金麟,洪增元. 发电设备,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