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新灵,孙成磊,程国良,李宝杰[2](2019)在《瑞舒伐他汀对比阿托伐他汀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国内外使用的成本分析方法和二者的经济性,以期为临床选择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的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国内外现已公开发表的瑞舒伐他汀对比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并总结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0篇文献,英文23篇,中文7篇。尽管采用不同的成本分析方法,多数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的成本-效果/效用更优。结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更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许丹华,王飞,严伟[3](2018)在《常用他汀类药物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药物,也是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药效学方面存在差异,其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国内常用7种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临床应用、安全性方面的异同,以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降脂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
王宇,徐颖颖,张相彩,郑韧,王怀冲,王翠莲[4](2015)在《他汀类药物的经济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降血脂药物经济学分析,为临床选择他汀类药物提供帮助。方法对国产和进口品种的降脂药物疗效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药物的成本-效果,制定选药方案。结果辛伐他汀在所有他汀类药物中性价比最高,其次为瑞舒伐他汀钙,然后为普伐他汀钠片,最差的为阿托伐他汀。但辛伐他汀达标时使用剂量偏大,造成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大多研究不支持辛伐他汀的降脂疗效。与进口药物相比,国产药价格优势明显。结论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明确,价格相对较低,不良反应少,建议首选瑞舒伐他汀钙降脂。
柏蓉[5](2015)在《3种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3种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方法:将180例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60例。A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B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C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疗程均为8周。评价3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5.0%、83.3%、81.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治疗总费用分别为610.40、193.60元、408.00元;B组的成本-效果比为2.32,显着低于A组的7.18与C组的4.9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分析具有同样的研究结果。结论:辛伐他汀为治疗高脂血症较为有效、经济的药物。
郝盛华,刘颖,甄健存[6](2013)在《北京地区多家医院2009-2012年调脂药利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医院调脂药的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北京地区多家医院2009-2012年调脂药的应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地区医院调脂药销售金额、用药频度逐年升高;最常用的是他汀类药物,其销售金额占调脂药总销售金额的约80%;用量最大的品种主要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昔莫司、普伐他汀。结论:他汀类调脂药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占市场主导地位,前景看好。
张楠[7](2013)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四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120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四种他汀类药物治疗,4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时分别测定血脂各项指标,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86.7%、86.7%及9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肌病及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 4种他汀类药物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均可明显降低血脂,不良反应少。
居锡萍[8](2012)在《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高血脂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调节血脂到适当范围,能显着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临床的降脂药物,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参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可分为: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苯氧酸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酸螯合剂、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其他非中药类以及中药类的降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使用广泛,占据降血脂药物市场的60%,它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线和主线药物。结论目前,临床调脂是以降低血浆LDL-C水平为第一目标,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幅度最大的药物。贝特类是降低血中三酰甘油最显着的。在升高HDL-C水平方面,烟酸类仍然是效果最突出的药物。临床有他汀类联合贝特类、烟酸类或依折麦布应用,但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明联合应用较单用他汀,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联合用药只是二线选择。在生活方式的改善、饮食治疗、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用降脂药物,不仅医学指标显着降低,而且大大减少CV事件的发生。
孙汶雯,李晓燕,朱文涛[9](2011)在《我国2000-2010年降脂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我国降脂药药物经济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以近10年内发表的降脂药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论:目前国内发表的降脂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文献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外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
安娜[10](2011)在《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在冠心病降脂治疗及抗炎症反应中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7例确诊冠心病患者用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试验组为依折麦布10mg联合氟伐他汀40mg组68例,单用氟伐他汀剂量40mg组59例。随访24周观察调脂疗效及达标率(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第三项报告最新版标准),并对炎症因子和药物不良反应、住院和随访期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4周均能显着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显着增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超敏C反应蛋白治疗效果中两组差异性同样明显。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两组差异性不明显。随访24周期间试验组再次住院发生率减少。治疗期间两组胆红素,红细胞,血小板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试验组耐受性良好;结论:冠心病应用依折麦布10mg联合氟伐他汀40mg强化治疗,维持治疗24周能有效调脂,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显着抑制炎症因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且易于被病人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氟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2)瑞舒伐他汀对比阿托伐他汀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筛选与分析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常用他汀类药物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动学 |
2 临床应用 |
2.1 抑制胆固醇合成, 调节血脂 |
2.2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2.3 其他应用 |
3 安全性 |
3.1 药物相互作用 |
3.2 肝损害 |
3.3 肌病 |
4 总结 |
(4)他汀类药物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范围和疗效 |
1.1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范围 |
1.2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2他汀类药物成本-效果分析 |
2.1各类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 |
2.2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
3他汀类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
3.1药物成本的简单计算 |
3.2药物经济学评价 |
4讨论 |
(5)3种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治疗方法 |
1.3成本计算 |
1.4疗效评价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疗效比较 |
2.2治疗成本比较 |
2.3成本-效果分析 |
2.4敏感度分析 |
2.5不良反应 |
3讨论 |
(6)北京地区多家医院2009-2012年调脂药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调脂药销售金额及在所有药品中所占比例 |
2.2 各类调脂药的销售情况 |
2.3 销售金额排序列前15位的调脂药的销售金额及排序 |
2.4 销售金额排序列前15位的调脂药的DDDs及排序 |
2.5 销售金额排序列前15位的调脂药的DDD、DDC值及B/A |
3 讨论 |
(7)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实验室指标测定 |
1.4 疗效评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4组患者血脂参数比较 |
2.2 4组患者疗效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8)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也可称为: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 |
2 苯氧酸类 |
3 烟酸类 |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5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 |
6 胆酸螯合剂 |
7 其他非中药类 |
8 中药类 |
9 联合调脂 |
1 0 血脂异常治疗的新思路 |
1 1 结语 |
(10)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在冠心病降脂治疗及抗炎症反应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氟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2]瑞舒伐他汀对比阿托伐他汀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 刘新灵,孙成磊,程国良,李宝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12)
- [3]常用他汀类药物的比较研究[J]. 许丹华,王飞,严伟.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07)
- [4]他汀类药物的经济学研究[J]. 王宇,徐颖颖,张相彩,郑韧,王怀冲,王翠莲.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5(09)
- [5]3种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本-效果分析[J]. 柏蓉. 中国药房, 2015(26)
- [6]北京地区多家医院2009-2012年调脂药利用分析[J]. 郝盛华,刘颖,甄健存. 中国药房, 2013(46)
- [7]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J]. 张楠. 河北医药, 2013(17)
- [8]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J]. 居锡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4)
- [9]我国2000-2010年降脂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J]. 孙汶雯,李晓燕,朱文涛. 中国执业药师, 2011(10)
- [10]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在冠心病降脂治疗及抗炎症反应中的疗效评价[D]. 安娜.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