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P_(5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燕,庞义存,马晓琳,郝红娟[1](2021)在《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葡萄胎组织中生长抑制因子4(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member 4,ING4)蛋白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葡萄胎组织及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MVD。分葡萄胎组30例和正常早孕绒毛组20例。结果葡萄胎组ING4蛋白表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CHM)组和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PHM)组中ING4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P<0.05)。CHM组和PHM组的ING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高危因素组与有高危因素组ING4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P<0.05)。无高危因素与有高危因素组ING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P>0.05)。正常早孕绒毛组MVD值高于葡萄胎组MVD值,PHM组和CHM组MVD值均低于正常绒毛组,PHM组高于CHM组(P<0.05)。无高危因素组和有高危因素组MVD值均小于正常绒毛组,有高危因素组高于无高危因素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胎组织中MVD值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P>0.05)。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关系(r=0.137,P=0.470)。结论 ING4蛋白的异位表达及降低促进葡萄胎的发生,ING4蛋白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葡萄胎组织中血管缺失参与葡萄胎的发生,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性。
奚婷[2](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王皓敏[3](2021)在《ASPP1、ASPP2、iASPP在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Paget病(Paget`s disease,PD)在皮肤恶性肿瘤中较为少见,常表现为红斑、糜烂破溃、瘙痒等湿疹样症状,又称湿疹样癌,临床上分为乳房Paget病(mammary Paget`s disease,MPD)和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1]。P53是与人类相关性最多的肿瘤抑制蛋白,其主要作用是诱导细胞的凋亡和细胞生长的停滞。P53凋亡刺激蛋白基因家族(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s of P53,ASPP)包括ASPP1(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s of P531)、ASPP2(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s of P532)以及iASPP(inhibitory 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均能与P53特异性结合促进或阻止其促凋亡作用[2],因此推测ASPP1、ASPP2以及iASPP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多种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迄今为止,ASPP家族在EMPD及MPD中的表达情况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目的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EMPD和MPD中ASPP1、ASPP2以及iASPP的表达水平,分析这三个因子在EMPD和MPD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20例EMPD组织、20例MPD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ASPP1、ASPP2以及iASPP的表达水平。结果应用SPSS 25.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及计算,其中用方差分析描述ASPP1、ASPP2以及iASPP在EMPD、MPD及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情况,用Pearson分析ASPP1、ASPP2以及iASPP各自在EMPD、MPD及正常皮肤组织中两两之间的相关性,a=0.05为检验水准,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ASPP1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EMPD组织(4.104±0.948),MPD组织(4.265±0.673),正常组织(3.818±0.700)。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F=1.041,P>0.05)。2、ASPP2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EMPD组织(3.095±1.079),MPD组织(3.397±0.728),正常组织(3.318±0.376)。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F=0.668,P>0.05)。3、iASPP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EMPD组织(6.340±0.594),MPD组织(8.701±0.699),正常组织(3.296±0.53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473,P<0.001):iASPP在EMPD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织,显着低于MPD组织(P均<0.01)。4、Pearson相关性分析:在EMPD组织、MPD组织、正常皮肤组织中,ASPP1、ASPP2及iASPP的表达两两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1、ASPP1、ASPP2在EMPD、MPD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低表达,且三种组织中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提示ASPP1、ASPP2可能不参与EMPD和MPD的发生;2、iASPP在EMPD及MPD中高表达,且在MPD中的表达高于EMPD,提示iASPP可能参与并促进了EMPD和MPD的发生发展。
张春英[4](2020)在《p57KIP2、p53、C-erbB-2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p57KIP2、p53、C-erbB-2三种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与EC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判断EC患者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存档的100例EC组织作为实验组,60例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各30例)为对照组,运用Envision法,分别检测p57KIP2、p53、C-erbB-2三种蛋白在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情况,以及三者在EC组织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年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p57KIP2、p53、C-erbB-2蛋白在EC组织和增生期、分泌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p57KIP2蛋白在E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0%)低于分泌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3.3%),高于在增生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3%),在增生期、分泌期与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三组总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生期与分泌期、增生期与EC、分泌期与EC组织中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p53蛋白在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9%)最高,在分泌期组织中不表达,在增生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3%);C-erbB-2蛋白在E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50%)最高,在增生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7%),在分泌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3%)最低;p53蛋白和C-erbB-2蛋白在增生期、分泌期与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三组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仅在EC与增生期、EC与分泌期表达之间比较有意义(P≤0.017)。2、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在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EC组织中,p57KIP2蛋白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在组织学Ⅰ级中表达最高,组织学Ⅲ级中表达最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仅在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之间的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7)。p53、C-erbB-2蛋白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在组织学Ⅰ级中表达最低,在组织学Ⅲ级中表达最高),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p53和C-erbB-2蛋白均仅在Ⅰ级和Ⅱ级、Ⅰ级和Ⅲ级之间的表达比较有意义(P≤0.017)。随着癌组织由浅肌层往深肌层浸润,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减少,p53、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P<0.05)。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由早期向晚期进展,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减少,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三者阳性表达率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大小无关(P>0.05)。3、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在EC组织中,p53蛋白、C-erbB-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p57KIP2、p53蛋白,p57KIP2、C-erbB-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1、在EC组织中,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可能与EC的发生发展有关,而p57KIP2蛋白参与的细胞周期调控失衡可能与女性激素周期性调控有关。2、在EC组织中,随着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p57KIP2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少,C-erbB-2蛋白的表达则逐渐增加;p53蛋白随着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其表达逐渐增加。p57KIP2蛋白的低表达,p53、C-erbB-2蛋白的高表达,可能预示着EC患者有更差的预后。3、在EC组织中,p53蛋白与C-erbB-2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4、联合检测EC患者肿瘤组织中p57KIP2、p53与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对指导临床评估患者的生物学行为有较为积极的指导意义。
方川川[5](2020)在《临床指标与免疫组化分子P16、P53、Ki-67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i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非肿瘤性疾病以及非葡萄胎绒毛性改变的总称。其中葡萄胎妊娠根据其病理性质及特点又分为完全性、部分性以及侵蚀性葡萄胎。大部分葡萄胎患者通过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清宫处理后均可以痊愈,但仍存在一些具有恶性潜质的葡萄胎最终可能进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根据研究统计发现,相对比部分性葡萄胎的患者,完全性葡萄胎的患者在临床随访过程中更易发生恶变,其发生局部组织浸润和(或)远处解剖器官转移的概率可达15%和4%。我们在临床上对于早期妊娠女性,判断其是否为葡萄胎妊娠,主要是通过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的动态观察,对于已经确诊为葡萄胎妊娠者,在经过积极的清宫处理后仍要坚持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恶变可能。这就导致临床上对于葡萄胎恶变的诊断及治疗不够及时,患者往往不能获得早期的治疗机会。近年来,由于葡萄胎恶变所致的死亡率明显升高,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一大问题。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对于hCG过高、子宫大小明显超出停经周数、影像学检查发现卵巢黄素化囊肿,并且直径大于6cm,甚至是年龄大于40岁及既往有葡萄胎病史者,只要满足以上条件之一者,我们均可视作为高危型葡萄胎,但以上这些条件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治的可靠依据。因此,目前仍急切的需要筛选出能够早期预测出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及实验指标,为葡萄胎恶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回顾性分析,从临床高危因素及免疫组化指标两个方面来探讨多种指标对于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以期能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对象及方法:第一部分:本部分通过病例回顾及严格随访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治疗的所有葡萄胎患者病例(随访时间满清宫后hCG第一次阴性后一年,并且确保有完整的病理资料),并根据随访结果将以上病例分为葡萄胎恶变组(随访过程中达到恶变诊断的病例,包括hCG随访结果符合妊娠细胞肿瘤诊断标准、有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者)及葡萄胎组(随访时间内未恶变者)。统计两组患者的停经天数、子宫大小、首次清宫时hCG值、葡萄胎病灶大小、卵巢黄素化囊肿大小、患者年龄、有无葡萄胎病史。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均数的对比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对比采用X2检验。通过以上检验筛选出的多种危险因素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描绘,从而进一步判定各危险因素对于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从而确定出可用于临床的特异性强的高危因素;第二部分:病理科调取第一部分中所有患者首次清宫标本的石蜡块(确保清宫前均未接受过化疗,所有标本均经高年资病理科医生确诊为水泡状胎盘),找出组织丰富的蜡块,并进行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出各切片中P53、P16、Ki-67的表达情况。并根据每张切片的观察视野中阳性细胞比及染色深浅程度,再根据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法分别进行评估各项免疫组化分子在两组中表达情况,两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再通过ROC曲线描绘结果评估各免疫组化分子的特异性及敏感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初步评估免疫组化分子对于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结果:第一部分:1.年龄:葡萄胎恶变组(44.8%)年龄大于40岁的病例数多于葡萄胎组(23.3%),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103>0.05)。子宫大小:葡萄胎恶变组(93.1%)子宫明显大于实际孕周的病例数多于葡萄胎组(7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停经周数:停经≥12周者,葡萄胎恶变组(44.8%)多于葡萄胎组(16.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5<0.05)。首次清宫hCG值:hCG大于1*105U/L,葡萄胎恶变组(86.2%)多于葡萄胎组(6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0.05)。葡萄胎恶变组(27.6%)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的病例数多于葡萄胎组(3.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5<0.05)。葡萄胎病史:葡萄胎恶变组仅有一例有相关病史,葡萄胎组均无,两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305<0.05)。葡萄胎病灶大小:葡萄胎恶变组各径线均值57.28+3.99mm,葡萄胎组各径线均值48.47+3.86mm,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明显大于孕周为葡萄胎恶变的独立高危因素(OR=26.706,P=0.006<0.05);首次清宫hCG>1*105U/L为葡萄胎恶变的独立高危因素(OR=10.206,P=0.016<0.05);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大于6cm是葡萄胎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823,P=0.049<0.05)。3.ROC曲线分析:子宫明显大于孕周以及首次清宫hCG大于1*105U/L的ROC曲线中AUC的值均介位于0.7?0.85之间,说明以上临床危险因素用于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效果尚可;而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大于6cm的ROC曲线中AUC的值介于0.5?0.7之间,表明其用于葡萄胎恶变的预测,准确性较差。第二部分:1.P16:阴性表达葡萄胎恶变组(58.6%)明显多于葡萄胎组(23.3),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0.05)。P53:葡萄胎恶变组(86.2%)中的阳性表达多于葡萄胎组(5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0.05)。Ki-67:阳性表达葡萄胎恶变组(96.6%)多于葡萄胎组(7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6<0.05)。2.Logistic回归分析:P53、P16以及Ki-67均可作为葡萄胎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6.615、6.619、15.415,P值分别为:0.008、0.010、0.027,均<0.05。3.ROC曲线分析:P53及Ki-67ROC曲线中AUC的值均介于0.5?0.7之间,表示其对于葡萄胎恶变的预测能力较差。而P16不能用于葡萄胎恶变的预测。结论:1.患者子宫明显大于实际孕周、停经周数≥12周、首次清宫hCG大于1*105U/L以及黄素化囊肿直径大于6cm与葡萄胎恶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子宫明显大于实际孕周、首次清宫hCG值大于1*105U/L和卵巢黄素华囊肿直径大于6cm均为葡萄胎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价值方面,子宫明显大于实际孕周同首次清宫hCG值大于1*105U/L的预测效果相对较好。2.P16、P53以及Ki-67均与葡萄胎恶变相关,并可作为葡萄胎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均不能有效的预测葡萄胎恶变。
刘星劼[6](2017)在《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的组织学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但有恶变倾向;类型不同,其恶变发生率也不同。部分性葡萄胎恶变发生率为4%,完全性葡萄胎恶变发生率为15%。临床上对葡萄胎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水平的测定,而盆腔超声、X线胸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证据则作为非必需的诊断依据。临床实践中,从葡萄胎首次清宫到随访发现血清hCG水平异常升高并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葡萄胎恶变的诊断往往滞后于病情的进展,患者难以获得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进一步筛选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及早期预警指标,为葡萄胎恶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目前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可能包括:hCG≥105U/L,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年龄>40岁,重复葡萄胎,合并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但这些高危因素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价值存在不确定性,不足以指导葡萄胎患者的预防性化疗。因此,如何早期预测及诊断葡萄胎恶变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葡萄胎恶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量化评价各危险因素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寻找能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治疗及随访的葡萄胎病例资料,其中71例随访期间发生恶变,为葡萄胎恶变组;另随机取77例随访2年未发生恶变者,为葡萄胎组。分析指标包括患者的年龄、孕周、子宫大小、首次清宫时葡萄胎病变的体积、首次清宫时超声测量葡萄胎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首次清宫时血清β-hCG值、滋养细胞增生程度、卵巢黄素化囊肿、首次清宫到诊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时间(天)、葡萄胎恶变的临床特征。统计分析使用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PSS)24.0 软件,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非正态分布或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年龄>40岁,葡萄胎恶变组(39.44%)明显多于葡萄胎组(20.78%),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6.155,P=0.013<0.05)。年龄≥35岁,葡萄胎恶变组(47.89%)明显多于葡萄胎组(24.68%),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8.658,P=0.003<0.01);但在葡萄胎恶变组,年龄<35岁的有37例,占52.11%。孕周:孕周≥12周,葡萄胎恶变组(29.58%)略多于葡萄胎组(20.78%),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1.525,P=0.217>0.05)。子宫大小: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葡萄胎组(45.45%)略多于葡萄胎恶变组(40.85%),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32,P=0.572>0.05)。葡萄胎宫腔病变体积:葡萄胎组病变体积的平均值为307619.75土476989.456mm3,葡萄胎恶变组的病变体积平均值为467764.25±929271.77 mm3。葡萄胎恶变组病变的平均体积大于葡萄胎组,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1.299,P=0.196>0.05)。葡萄胎宫腔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当葡萄胎宫腔病变径线平均值≥6cm时,葡萄胎恶变组(69.01%)明显多于葡萄胎组(37.66%),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14.566,P卢0.000<0.01)。在所有的葡萄胎中,病变径线平均值≥6cm的共有78例,其中恶变的葡萄胎49例,占62.82%,未恶变的29例,占37.18%。首次清宫时血清β-hCG测定值:血清β-hCG测定值>105 mIU/ml,葡萄胎组(76.62%)低于葡萄胎恶变组(85.92%),二者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2.079,P=0.149>0.05)。二次清宫:葡萄胎组有49例实施了二次清宫术,占63.64%;葡萄胎恶变组有40例实施了二次清宫术,占56.34%。葡萄胎组和葡萄胎恶变组的二次清宫率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821,P=0.365>0.05)。滋养细胞增生程度:葡萄胎组与恶变组滋养细胞轻度增生情况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1.189,P=0.272>0.05);根据滋养细胞的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通过秩和检验了解葡萄胎发生恶变与滋养细胞增生程度的关系,标准化统计检验量为-1.065,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2875>0.05)。卵巢黄素化囊肿:无黄素化囊肿所占比例的比较,葡萄胎组(89.61%)多于恶变组(74.6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5.711,P=0.017<0.05),说明有卵巢黄素化囊肿的葡萄胎恶变的可能性更大。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所占的比例比较,葡萄胎组(2.6%)明显低于恶变组(11.27%),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4.407,P=0.036<0.05),说明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为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但无论恶变还是未发生恶变的葡萄胎,大部分都没有囊肿(122/148,82.43%),且黄素化囊肿直径≥6cm的例数较少,所以其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缺乏敏感性,不能有效地预测葡萄胎恶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5岁为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OR=3.06,P=0.004<0.01,95%CI:1.427~6.561);超声测量葡萄胎宫腔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6cm,为葡萄胎恶变的危险因素(OR=4.514,P=0.001<0.01,95%CI:1.909~10.67);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为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OR=2.188,P=0.039<0.05,95%CI:1.038~4.611)。葡萄胎恶变的诊断时间及临床特征:在葡萄胎恶变组,有65例在首次清宫后60天内被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占84.42%。葡萄胎恶变者的血清β-hCG水平一定会异常升高;当葡萄胎患者被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时,大约有1/3以上的葡萄胎恶变者存在明显的超声可见的子宫肌层病变;大约有1/4的葡萄胎恶变者存在CT或X线胸片能发现的肺部转移病灶。相关分析和ROC曲线分析:葡萄胎恶变组宫腔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与首次清宫后发现葡萄胎恶变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天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33,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和葡萄胎宫腔病变3条径线平均值的ROC曲线下的面积都介于0.5~0.7之间,说明其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的准确性较低;而卵巢黄素化囊肿不能预测葡萄胎恶变。结论1.年龄≥35岁、葡萄胎宫腔病变径线的平均值≥6cm、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是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2.血清β-hCG测定值>105mIU/ml、孕周≥12周、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滋养细胞增生程度、二次清宫操作都与葡萄胎恶变无关。3.大部分(84.42%)葡萄胎恶变会在首次清宫后60天内被诊断,此时约64.79%的病例已经存在局部子宫肌层浸润或肺部转移病灶。背景葡萄胎是一种来源于胚胎外层胎盘绒毛的良性滋养细胞疾病,主要表现为滋养细胞发生变性、绒毛水肿,从而形成水泡状物,大多可以通过清宫治愈;但有潜在恶变的倾向,部分病例可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其恶变发生率约为10%~20%。葡萄胎发生恶变的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分子机制也不清楚,还处于探索阶段。有报道葡萄胎是雄核发育,缺乏母源基因引起基因组不平衡,从而改变了基因的表达活动,最终发生恶变。正常妊娠时,胎盘绒毛的滋养细胞均具有侵蚀母体子宫内膜组织的能力,但母体组织能对抗其侵蚀,使侵蚀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葡萄胎滋养细胞的侵蚀能力明显增强,因而具有恶变倾向。病理学对葡萄胎恶变的诊断往往需要在切除的子宫标本的肌层或血管中见到绒毛浸润,而子宫切除术显然并不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可见,若没有子宫标本,病理学家很难做出葡萄胎恶变的诊断。由于缺乏病理组织学依据,目前临床上对葡萄胎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清宫后随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水平,致使诊断明显滞后于病情发展。葡萄胎恶变后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很早便可通过血行远处转移,若能早期发现葡萄胎恶变并给予化疗,不仅预后会更好,还可以降低初始单一化疗产生的耐药和降低联合化疗的可能性。于是,研究者们纷纷探索能预测葡萄胎恶变的方法。p57为父源性印记基因的母源性表达,在完全性葡萄胎大部分为阴性表达,在部分性葡萄胎中几乎都为阳性表达,可以很好的鉴别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比部分性葡萄胎恶变的倾向大,其恶变率大约在20%左右,虽然蛋白p57可以鉴别出完全性葡萄胎,但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方面能力有限。如何及时准确的发现葡萄胎恶变或在恶变之前就能预测,有的放矢的给予预防性化疗,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索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蛋白p21活化激酶l(p21-activatedproteinkinase 1,PAK1)、上皮型钙粘附素(epithelial cadherin,E-CD)、p53、真核细胞起始因子a亚单位(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3 a,eIF3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价值。方法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来源于论文第一部分中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葡萄胎患者的首次清宫标本的石蜡块,其中50例为随访期间发生恶变的葡萄胎(除外首次清宫后1周内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病例),为葡萄胎恶变组;40例为随访2年未发生恶变的葡萄胎,为葡萄胎组。所有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葡萄胎,复习原切片,选择滋养细胞明显的蜡块;所选病例都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清宫前都未接受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K1、E-CD、p53、eIF3a 和 MMP-9 的表达。采用双盲法,每张切片观察5个以上高倍镜视野(40倍),PAK1、eIF3a和MMP-9以滋养细胞的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p53以滋养细胞核出现界限清楚的棕黄色颗粒为阳性;E-ED以滋养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根据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染色强度和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根据每个视野阳性细胞的染色深度分为:阴性细胞0分,浅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再根据染色面积进行评分:0分染色面积为0%~25%,1分为26%~50%,2分为51%~75%,3分为76%~100%。根据两者的乘积,进行阳性等级判断。PAK1、MMP-9和p53阳性等级判断:0分为阴性(一),1~3分为弱阳性(+),4~5分为中等强度阳性反应(+ +),6分及以上为强阳性反应(+ + +)。因PAK1蛋白在正常乳腺小叶组织的表达的乘积分都未超过3分,所以设定染色0~3分为PAK1正常表达,>3分为过度表达。E-ED和eIF3a阳性等级判断:0分为阴性(一),1~3分为弱阳性(+),4~6分为中等强度阳性反应(+ +),6分以上为强阳性反应(+ + +)。E-CD都在细胞膜和细胞间隙中表达,所有细胞都呈阳性反应为正常,即强阳性表达(+ + +)为正常表达,其余为异常表达。所得的数据采用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1 science,SPSS)24.0 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各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度采用ROC曲线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AK1:PAK1过度表达,葡萄胎恶变组(62%)高于葡萄胎组(17.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18.039,P=0.000<0.01)。在90例葡萄胎组织中,PAK1过度表达38例,其中31例为葡萄胎恶变组,占81.58%,说明若PAK1过度表达,对葡萄胎发生恶变的阳性预测值高达81.58%。E-CD:E-CD的阳性表达,葡萄胎恶变组(98%)高于葡萄胎组(8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5.236,P=0.022<0.05)。E-CD在葡萄胎恶变组中等强度及以上阳性表达(90%)高于葡萄胎组(62.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9.723,P=0.002<0.01)。E-CD在葡萄胎恶变组异常表达(82%)和葡萄胎组的异常表达(82.5%)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004,P=0.951>0.05)。p53:p53在葡萄胎恶变组中阳性表达率(90%)高于葡萄胎组(67.5%),二者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7.031,P=0.008<0.01)。p53在葡萄胎恶变组中等及以上强度阳性表达(28%)高于葡萄胎组(15%),二者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2.173,P=0.14>0.05)。eIF3a:eIF3a在葡萄胎组中阳性表达(92.5%)与葡萄胎恶变组的阳性表达(92%)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008,P=0.93>0.05);两组中eIF3a的中等强度及以上阳性表达率比较,葡萄胎恶变组(64%)高于葡萄胎组(52.5%),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1.214,P=0.271>0.05)。MMP-9:MMP-9在葡萄胎恶变组中阳性表达(58%)高于葡萄胎组(42.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2.137,p=0.144>0.05)。相关分析和ROC曲线分析:p53和eIF3a的表达与PAK1、E-CD、MMP-9都呈显着正相关,p53和eIF3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AK1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介于0.7~0.9之间,对预测葡萄胎恶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p53和MMP-9的AUC虽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但其值都介于0.5~0.7之间,预测葡萄胎恶变的准确性较低。结论1.PAK1对预测葡萄胎恶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阳性预测值为81.58%,阴性预测值为63.46%,敏感度为62%,特异性为82.5%。2.p53、eIF3a、MMP-9和E-CD虽与葡萄胎发生恶变有关,但因缺乏准确性,不能有效的预测葡萄胎恶变。
张梦竹[7](2017)在《新基因F10在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及其参与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增殖及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生理健康,其中子宫颈癌最为多见,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肿瘤,通常把这三种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称为“妇科三癌”。本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相关前期研究中发现了相关新基因F10(GenBank号:AB196290),是一种从葡萄胎与正常早孕绒毛的差异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与绒癌发生及侵袭行为相关的新基因[1]。我们发现F10基因在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均表达且依次表达增强[2]。提示F10基因可能与葡萄胎的恶性变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同时,实验数据表明F10基因mRNA在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3]。此项发现提示我们,F10基因不仅和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对其他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方式与方法需进一步研究揭示。第一部分F10基因在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目的探究F10基因在不同发病机制妇科肿瘤中的分布情况及对比分析其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F10基因表达蛋白在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组织及相应正常的癌旁组织的表达。结果1、RT-PCR检测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F10基因mRNA的表达分布1.1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示30对子宫颈癌组织中的F10的平均表达量为2.26±0.52,显着大于子宫颈癌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F10的平均表达量0.81±0.1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对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的F10的平均表达量为8.88±1.60,显着大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F10的平均表达量4.96±0.68,(p<0.05)。20对卵巢癌组织标本中的F10的平均表达量为1.59±0.26,显着大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F10的平均表达量0.65±0.07,(p<0.05)。1.2使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宫颈癌患者中10名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患者与20名术前未应用化疗治疗的患者癌组织中F10基因表达水平,RT-PCR结果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F10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分布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子宫颈癌组织中的F10基因编码蛋白的平均表达量为0.13±0.01,显着大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F10基因编码蛋白的平均表达量0.04±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F10的平均表达量为0.06±0.01,显着大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F10基因编码蛋白的平均表达量0.02±0.03,具有统计学意义。卵巢癌组织中的F10基因编码蛋白的平均表达量为0.04±0.00,显着大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F10基因编码蛋白的平均表达量0.02±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F10基因过表达及沉默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和HEC-1A中细胞增殖及部分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目的构建F10基因在子宫内膜癌Ishikawa及HEC-1A两种细胞系中过表达与沉默的细胞,对比探究F10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增殖速度的影响极其对部分已知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真核质粒表达载体及RNAi慢病毒载体,设计并构建重组体和F10基因空载体,将重组体和空载体分别转染到Ishikawa和HEC-1A细胞系,经筛选及包装,获得F10基因稳定过表达、沉默及相应空载体转染细胞系。运用RT-PCR法,检测已建立的Ishikawa、HEC-1A细胞系中F10基因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F10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半定量子宫内膜癌相关周期蛋白调节因子cyclinD1、cyclinE、CDK2、CDK4、CDK6、P16、P21以及相关细胞周期调节因子: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PAK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差异。结果(1)Ishikawa及HEC-1A细胞系不同处理组间,F10基因过表达组细胞内F10基因表达远高于未处理组。F10基因沉默组细胞内F10基因表达显着低于未处理组。未处理组与F10基因过表达、沉默空载体组细胞间F10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差别。(2)CCK-8法检测结果示Ishikawa细胞系及HEC-1A细胞系的F10沉默组较未处理组生长速度较缓,F10过表达组较未处理组生长速度增快。F10基因过表达空载体组、F10基因沉默空载体组较未处理组无显着区别。(3)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1)细胞周期正性调节因子:与未处理对照组相比,Ishikawa和HEC-1A细胞系中F10基因沉默组CyclinD1、CyclinE、CDK2、CDK4、CDK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F10过表达组CyclinD1、E和CDK2、4、6蛋白表达水平较未处理组显着增高(p<0.05)。2)细胞周期负性调节因子:Ishikawa和HEC-1A细胞系中F10基因沉默组、未处理组及过表达组三组细胞P16蛋白表达阳性,且呈上升趋势,沉默组较未处理组、过表达组较未处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shikawa细胞系F10基因沉默组、未处理组及过表达组三组细胞P21蛋白表达阳性,沉默组及过表达组细胞P21蛋白表达均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沉默组较过表达组P12蛋白表达升高(p<0.05)。HEC-1A细胞系中F10基因沉默组、未处理组及过表达组三组细胞P21蛋白表达阳性,且呈下降趋势,沉默组较未处理组、过表达组较未处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PAK4):Ishikawa和HEC-1A细胞系F10基因沉默组PAK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过表达组PAK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Ishikawa细胞系中F10基因沉默组、未处理组及过表达组三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阳性,且呈上升趋势,沉默组较未处理组、过表达组较未处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EC-1A细胞系中F10基因沉默组及过表达组PCNA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沉默组PCNA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过表达组。5)黏着斑激酶(FAK):Ishikawa细胞系中F10基因沉默组、未处理组及过表达组三组细胞FAK蛋白表达阳性,且呈下降趋势,沉默组较未处理组、过表达组较未处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EC-1A细胞系F10基因沉默组及过表达组较对照组,FAK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F10基因沉默组FAK蛋白表达量较F10基因沉默组升高(p<0.05)。6)Ishikawa和HEC-1A细胞系中F10基因过表达空载体组、F10沉默基因空载体组及未处理组之间检测的所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F10基因在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成功建立并检测F10基因稳定上调、稳定下调的Ishikawa、HEC-1A细胞系,证明F10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免疫荧光细胞技术证实了 F10基因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部分细胞周期正性调节因子增多,部分细胞周期负性调节因子减少,可能通过调节部分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
杨金娣[8](2016)在《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绒癌(choriocarcinoma,CCA)是一种继发于正常或异常妊娠之后的滋养细胞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发生转移早而广泛。F10基因(GenBank号:AB196290)是本研究团队从葡萄胎与正常早孕绒毛的差异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与绒癌发生及侵袭行为相关的新基因[1]。F10基因对绒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楚。前期研究通过构建RNAi慢病毒载体及真核质粒表达载体,将设计构建的重组体转染到绒癌细胞,经筛选及包装后获得F10基因稳定沉默及过表达的绒癌细胞系JAR[2],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Western-Blotting、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等方法,探讨F10基因功能与部分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关系,对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我们选择已建立并筛选的F10基因沉默、稳定过表达绒癌细胞系JAR,以未处理组绒癌细胞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F10沉默及过表达对绒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10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Western-Blot检测绒癌细胞相关周期蛋白比如:cyclinA2、cyclinB1、cyclin C、cyclinD1、cyclinE、CDK1、CDK2、CDK3、CDK4、CDK5、CDK6、CDK7、CDK8、CDK9、P16、P21以及相关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黏着斑激酶(FA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PAK4)的表达水平差异,并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定位及定量上述周期的蛋白的表达差异。二、结果1.生长曲线反映三组JAR细胞在第一天即开始出现增殖,均呈指数生长,F10过表达组增殖速度最快,未处理组次之,F10沉默组最慢,因此,F10基因的沉默减缓细胞的生长速度,对绒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F10基因的过表达对绒癌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三组JAR细胞中,F10沉默组出现了明显凋亡峰,F10过表达组细胞的G2/M期细胞比例(41.37%)较F10沉默组(17.06%)升高2.4倍,未处理组(20.77%)较F10沉默组升高1.2倍,二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F10沉默组、未处理组、F10过表达组的G2/M期细胞依次增多,说明3组细胞增殖周期依次加快。提示F10基因的沉默可能增加绒癌细胞的凋亡,而F10基因过表达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3.三组绒癌细胞系JAR的周期蛋白表达水平差异。3.1细胞周期正性调节因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与未处理对照组相比,F10 基因沉默组 cyclinB1、cyclinD1、cyclinE、CDK3、CDK5、CDK6,CDK8、CDK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01),F10过表达组cyclinA2、B1、C、D1、E和CDK6、7、8、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01);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示:与未处理对照组比较,F10基因沉默组cyclinB1、D1、E 和 CDK1、CDK3、CDK4、CDK5、CDK6、CDK8、CDK9 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过表达组cyclinB1、D1、E和CDK1、CDK2、CDK4、CDK5、CDK6、CDK7、CDK8、CDK9 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3.2细胞周期负性调节因子: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未处理组及过表达组三组细胞P16蛋白表达阳性,且呈上升趋势,沉默组较未处理组、过表达组较未处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P16蛋白表达结果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然而,结合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示三组细胞P21的蛋白表达差异并不显着。3.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PAK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PAK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过表达组PAK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与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一致。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三组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水平表达无差异,而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PCNA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F10基因过表达组PCN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3.5黏着斑激酶(FAK):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及过表达组FA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以F10沉默组与未处理组的差异为明显,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FAK蛋白表达结果示F10基因沉默组FA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而F10过表达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3.6绒癌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调节因子的定位:在绒癌细胞中,CyclinA2、D1和CDK7蛋白表达完全在肿瘤细胞核中;cyclinE、CDK1、CDK2、CDK6、CDK8、CDK9、P21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少量在胞浆中;cyclinB1、C和CDK3、CDK4、CDK5、P16、PAK4、FAK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PC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三、结论1.通过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发现F10基因沉默后,绒癌细胞系JAR出现了生长速度减缓,而F10基因过表达使绒癌细胞生长速度加快,提示F10基因促进绒癌细胞生长,从而推测F10基因可能参与其增殖过程。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验显示F10沉默组、F10未处理组、F10过表达组的G2/M期细胞依次增多,3组细胞周期依次加快,提示F10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从而干预绒癌细胞增殖。3.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细胞技术证实了 F10基因通过调节部分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绒癌细胞增殖。
吴齐斌,郑秀,吴荔香,宋一一,孙蓬明[9](2015)在《maspin和p53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aspin和p53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22例正常妊娠者,82例葡萄胎者(经随访35例发生恶变),11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maspin及p53的表达。结果:葡萄胎未恶变组与正常早期妊娠组比较、葡萄胎恶变组与葡萄胎未恶变组比较,maspin的阳性表达率降低,而p53的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 CG)>105 U/L、子宫体积>孕周、卵巢黄素化囊肿>6 cm组maspin表达分别低于血β-h CG≤105 U/L、子宫体积≤孕周、卵巢黄素化囊肿≤6 cm组(P<0.05),而在血β-h CG>105 U/L及卵巢黄素化囊肿>6 cm组中p53表达升高(P<0.05),maspin与p53的表达有关(P<0.05)。35例葡萄胎恶变者中,maspin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预后评分≥7分组的表达较<7分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解剖学分期Ⅲ期组中的表达较ⅠⅡ期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pin的表达下调及p53的高表达可能是葡萄胎恶性转化的早期事件,两者的联合检测可能对预测葡萄胎恶变及预后判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陈灵芝[10](2009)在《p53、Survivin及COX-2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一组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疾病,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滋养细胞是胚胎种植、胎盘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胎盘早期的滋养细胞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性,表现为迅速增生并侵蚀子宫内膜,但其侵蚀具有严格的时空限制性,这是滋养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最大的区别。葡萄胎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葡萄胎的病因尚不清楚,和正常的妊娠滋养细胞相比较,葡萄胎组织的滋养细胞具有增生异常活跃的特性,葡萄胎虽属良性疾病,但有一定的恶变倾向,目前尚无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的方法。普遍认为对有恶变倾向的葡萄胎患者可给予预防性化疗,但不应将预防性化疗作为常规应用于所有葡萄胎患者。P53基因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它主要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凋亡来保护细胞DNA免受破坏;Survivin是凋亡抑制家族(IAP)的成员之一,研究表明Survivin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COX-2上调可能是肿瘤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限速步骤,COX-2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而促进肿瘤恶性转化,或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等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本课题通过检测p53,Survivin及COX-2在正常妊娠绒毛组织、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从而探讨三者在葡萄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0-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住院病人首次刮宫葡萄胎组织标本41例,平均年龄为31.5岁,随访两年,未发生恶变的29例称为葡萄胎未恶变组,12例发生恶变的葡萄胎组织称为葡萄胎恶变组;正常妊娠绒毛对照组织17例取自2006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计划生育门诊计划外怀孕正常早孕患者,平均年龄为27.5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PV-6000检测所有标本中p53、Survivin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p53与Survivin、COX-2之间的相关性。所有结果统计学处理均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p53蛋白在所有标本中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p53在正常早孕绒毛、葡萄胎未恶变组、葡萄胎恶变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76%、48.28%、91.67%;三组之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χ2 =18.12,P<0.01)。正常早孕绒毛组、葡萄胎未恶变组及葡萄胎恶变组的p53蛋白表达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 P<0.01,P<0.01)。2.Survivin蛋白在所有标本中表达阳性染色定位于滋养细胞核与细胞浆内,但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内。Survivin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有一定的阳性表达率为23.52%,葡萄胎未恶变组及葡萄胎恶变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75.00%。三组之间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67,P<0.05)。葡萄胎未恶变组与正常早孕绒毛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未恶变组与葡萄胎恶变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恶变组与正常早孕绒毛组Survivin表达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COX-2在所有标本中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滋养细胞浆内。COX-2在正常早孕绒毛、葡萄胎未恶变组、葡萄胎恶变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5.29%、58.62%、91.67%;三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χ2 =9.22,P<0.05)。COX-2随着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进展阳性率逐渐增高,但葡萄胎未恶变组与正常早孕绒毛组COX-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葡萄胎未恶变组与葡萄胎恶变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恶变组与正常早孕绒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4.在p53阳性组和p53阴性组的葡萄胎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0%(16/25),31.25%(5/16);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0%(18/25),62.50%(10/16)。p53阳性组Survivin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p53阴性组,差异有显着性(χ2 = 4.19, 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正相关(r =0.362, P<0.05);而COX-2表达阳性率在p53阳性组与p53阴性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 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p53和COX-2在所有葡萄胎组织中表达无相关性(r=0.297,P>0.05)。结论1.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有促进滋养细胞增殖作用,与葡萄胎的恶变有关;适度Survivin是正确完成胚胎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的必要条件,Survivin的过表达引起的细胞凋亡阻滞,可能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COX-2的升高可能通过某些机制参与妊娠滋养疾病的发生、发展。2.p53、Survivin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53、Survivin表达的上调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共同使滋养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参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P_(5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P_(5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与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不同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 |
2.2 不同临床高危因素及病理类型中ING4蛋白表达 |
2.3 正常早孕绒毛及葡萄胎组织中MVD测定 |
2.4 不同高危因素及病理类型中MVD测定 |
2.5 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MVD的关系 |
2.6 恶变的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MVD |
3 讨 论 |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1 衰老细胞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ASPP1、ASPP2、iASPP在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实验试剂 |
3.实验仪器 |
4.实验步骤 |
5.结果判定 |
6.统计学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ASPP家族及其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p57KIP2、p53、C-erbB-2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临床指标与免疫组化分子P16、P53、Ki-67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高危因素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研究 |
概述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统计学分析 |
3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免疫组化分子P16、P53、Ki-67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研究 |
概述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组织标本的来源 |
2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切片中P16、P53以及Ki-67蛋白的表达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的组织学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葡萄胎恶变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AK1、 E-CD、 p53、 eIF3a和MMP-9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7)新基因F10在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及其参与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增殖及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F10基因在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结果 |
1.7 讨论 |
第二章 F10基因参与子宫内膜癌增殖及细胞周期的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细胞株 |
2.2 主要试验仪器 |
2.3 主要试剂 |
2.4 具体细胞培养步骤 |
2.5 质粒构建及细胞转染建立F10稳定上调子宫内膜癌细胞系 |
2.6 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建立F10基因稳定下调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 |
2.7 RT-PCR法检测构建F10基因稳定上调、下调的Ishikawa细胞系及HEC-1A细胞系后不同处理组间F10基因表达情况 |
2.8 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实验步骤 |
2.9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
2.10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2.11 结果 |
2.12 讨论 |
展望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 细胞培养 |
1.1 主要细胞培养试剂 |
1.2 主要设备 |
1.3 具体细胞培养步骤 |
2 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 |
2.1 原理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设备 |
2.4 具体实验步骤 |
3 细胞周期检测 |
3.1 原理 |
3.2 主要试剂 |
3.3 主要设备 |
3.4 具体实验步骤 |
4 Western blot检测 |
4.1 主要试剂 |
4.2 主要溶液配制 |
4.3 主要实验设备 |
4.4 具体实验步骤 |
5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 |
5.1 原理 |
5.2 主要试剂 |
5.3 主要设备 |
5.4 具体实验步骤 |
6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maspin和p53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对象及标本采集 |
1.2实验试剂与方法 |
1.3结果判定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4组maspin和p53的表达情况 |
2.2 maspin和p53在82例葡萄胎患者各亚组的表达 |
2.3 maspin和p53在葡萄胎恶变组不同亚组的表达 |
2.4 maspin和p53在82例葡萄胎中表达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maspin和p53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 |
3.2 maspin和p53在葡萄胎中的相关性 |
(10)p53、Survivin及COX-2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p53、Survivin及COX-2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53、Survivin 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及相关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P_(5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J]. 徐小燕,庞义存,马晓琳,郝红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1(07)
-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ASPP1、ASPP2、iASPP在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皓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p57KIP2、p53、C-erbB-2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张春英.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临床指标与免疫组化分子P16、P53、Ki-67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探讨[D]. 方川川.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6]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的组织学标志物研究[D]. 刘星劼. 山东大学, 2017(08)
- [7]新基因F10在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及其参与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增殖及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D]. 张梦竹.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8]新基因F10参与绒癌细胞系JAR增殖和细胞周期调节的机制研究[D]. 杨金娣.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5)
- [9]maspin和p53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吴齐斌,郑秀,吴荔香,宋一一,孙蓬明.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5(06)
- [10]p53、Survivin及COX-2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陈灵芝.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