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地区农地渠道与生态工法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靳兆腾[1](2020)在《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尽管我国的乡村建设行动方兴未艾,但是比较缺乏从较长时间段视角出发去探索其背后的机制与设计问题的研究。不论在时间或者空间维度上,我国现已涌现的众多乡村设计实践都是散点式的存在,这类以点带动的乡村建设行动的弊端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在乡村建设这一长期的历史任务中产生较好的化学反应。另外,建筑师在设计任务完成之后往往会撤出乡村的设计工作,这已发展为普遍的现象。建筑师为乡村所构画出的一时的畅想能否满足乡村的长期发展所需?为解决当下的诸多问题而开展的乡村设计实践能否为乡村未来的需求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大兴土木之下的村落在塑造出一幅美丽的愿景之后,其未来又在何方?带着这一系列对于既有乡村建设行动的反思以及现在乡村热现象的警惕,本文开启了关于乡村长期经营策略的探索。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发展的历程,从长期经营的视角下,对两岸乡村建设现象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与特征对比,深入发掘两岸乡村社区持续发展背后的逻辑动因、机制建构和具体路径,从而综合两岸在乡村长效性方面的治理优势,尝试建立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述,促发传统乡村建设观念的革新以及对长期经营理念的探索与思考。全文按照“背景介绍——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例分析——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践特征比较——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方法与模式——归纳总结”的结构框架分为五部分:绪论,阐述进行乡村长期经营研究的相关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价值意义,对乡村建设下的长期性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明确界定。第一章,根据实地调研所获取的数据,介绍两岸乡村典型案例的基本信息,并对其经营概况和总体特征进行简要评述。第二章,确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观点基调,从组织建构、长期乡建历程、行动差异和成效比较四个角度展开对比分析,以社区组织、城乡互动、政策导向、在地性、空间营造、跨领域等乡村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切片,透视两岸乡村在长期经营上的实践特征。第三章,从空间专业者(建筑师)的视角解读乡村社区持续设计的特征与方法以及陪伴式经营现象,并尝试对我国乡村社区的长期经营模式以及理想行动路径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建议与反思,反思我国乡村建设传统观念的弊病,论述了乡村长期经营的现实意义以及前景展望。论文正文约82,000字,附图表170余张。
王灏[2](2019)在《高寒高海拔冻土区渠道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冻土区内渠道土体非常容易发生冻胀破坏,为加强对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区渠道的防护,文章对混凝土铰接、雷诺护垫和混凝土板和保温板结合组成复合型防护板三种防护结构的渠道进行试验研究,对比分析衬砌下土体温度,冻胀深度、冻胀量和残余变形。得出结论:混凝土板和保温板结合组成复合型防护板衬砌结构下的土体温度变化率,最大冻胀深度、冻胀量和残余变形均最小,分别为:6. 65℃/h、24. 1cm、16. 0mm、2. 2mm,故混凝土板和保温板结合组成复合型防护板为最佳防护结构。研究成果可为渠道运行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胡越[3](2017)在《基于3N理念的休闲农场规划设计 ——以福建茶口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带动人均收入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压力繁重等问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绿色出行、放松身心的首选。乡村环境远离都市化、工业化,是现在旅游消费者休闲度假的聚集地,休闲农场的开发建设也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利益性驱动、粗放式建设、开发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等原因,休闲农场的建设存在着人工景观干扰过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品质低、精品少、盲目追求现代设施建设等问题。乡村失去了原本特有的乡土气息,休闲农场内的单一产业现状也无法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提升。本文从以"自然、怀旧、涅盘"为要义的"3N"理念出发,以"怀旧体验"为主题,从园区形象定位、体验资源、景观环境、服务设施等方面入手,从环境、行为、情感三方面进行怀旧体验项目开发,对位于福建省闽清县塔庄镇茶口村的项目基地进行休闲农场规划设计。同时,结合产业融合理念,在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粉干产业的基础上,融入农产品深加工、传统手工业、互联网信息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构思,保留乡村乡土风貌的同时构建新型产业链,带动休闲农场及乡村经济循环、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新兴产业以保护绿色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在环境承载量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休闲农场开发建设,改善乡村绿化环境,响应生态乡村的建设要求。通过环境、产业的升级更新,完善休闲农场内部乡土风貌的美化与维护,促进乡村主体、游客客体共同涅盘重生,提供原生态休闲农场规划设计的思路借鉴。
包天鹅[4](2016)在《季节冻土区河渠防护工程冻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冻土面积分布也十分广泛,人们生产生活所在的区域不同,对冻土的工程要求也不相同。在多年冻土地区,冻土以其坚硬的质地可以作为工程基础,因此多年冻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以保护冻土为前提;在季节冻土地区,活动层在冬季发生冻结夏季发生融化,冻融循环过程中会对土层上部的工程建筑物产生冻融破坏,因此季冻区的工程建设多以防止冻害保护工程建筑物为前提。黑龙江省位于我国高纬度地带,具有大范围的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作为我国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其灌溉渠道的运行发展受到气候条件的严重制约。河渠边坡的衬砌率低,多为刚性衬砌,渠道衬砌下的土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发生温度场和水分场的不均匀分布,导致衬砌发生错位、滑移、崩塌等冻害破坏,不仅影响了渠道的正常运行也增加了维修费用。渠道及渠系水工建筑物冻害问题则成为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难题。所以,如何能够在深季节冻土区保护衬砌渠道不受冻害破坏是促进灌区长久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阅读学习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渠道衬砌冻害发生的原因,同时以黑龙江省北部引嫩总干渠为试验工程研究背景,首先建立室内模型试验,对拟采用的衬砌结构进行冻胀性试验研究。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试验,验证模型试验结论的同时对衬砌结构的铺设进行现场示范。为黑龙江省土质渠道边坡衬砌工程的冻害防治提供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对指导季冻区渠道边坡的冻害防治工作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室内模型试验中对现场实际气温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雷诺护垫结构、砼铰接块和预制混凝土板结合保温结构衬砌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通过试验总结了季冻区衬砌结构冻胀破坏发生机理以及现场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2)根据室内模型的结论在北引“乌北”冻胀土段17+00017+125试验场地,建立现场试验示范工程,并现场监测了砼铰接块结构、雷诺护垫结构、预制混凝土板结合保温结构等3种衬砌的冻融变形,通过对3种衬砌结构试验数据分析得到:北引试验段土质的变形不均匀性非常明显,且冻胀程度较大,不适合使用刚性衬砌结构。而雷诺护垫和砼铰接块这种柔性结构衬砌能很好的适应土体的变形,且施工方便,综合渠道生态要求,宜在季节冻土渠道衬砌工程中应用,但砼铰接块的费用多于雷诺护垫结构的铺设费用,所以更加推荐使用雷诺护垫衬砌结构。
张欢欢[5](2014)在《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整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按照相关规程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区域的田、水、路、林等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整改与治理,以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产出率。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大量实施,势必会对整理区域及周边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影响,进行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影响评价研究,可为今后的土地整理实现可持续开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分别从景观格局、景观生态稳定性及景观功能三方面,结合红莫镇土地整理项目,分析了土地整理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景观格局的影响主要从斑块、景观多样性、廊道三方面进行分析;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从土壤、植被、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景观功能的影响主要从景观生产力及景观美学功能两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廊道网络连通性、生物丰富度指数等18个指标,构建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以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分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物元分析法构建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影响综合评价。通过对红莫镇土地整理进行景观生态影响评价研究,得出其基于综合指数法评价的结果为:土地整理对其景观生态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从总体来看,土地整理对项目区景观格局、景观生态稳定性及景观功能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其中景观功能、景观格局、景观生态稳定性提高程度依次是6.04%、3.60%、2.78%,景观总体质量评价指数比整理前提高了3.67%;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土地整理前后的项目区景观格局指标、景观生态稳定性指标及景观功能指标三者的等级均由“一般”提升为“较好”,但从关联度值来看,三者均与“较好”等级评价标准的上限尚有一定差距。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土地整理后区域景观格局有所优化,景观功能得到加强,稳定性也增强,整理区域景观生态总体质量提高。
李雯雯[6](2013)在《县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 ——以舞阳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解决土地资源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作为土地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划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基础,也是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根本依据,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整治活动,有必要进行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本文以舞阳县为例,对县域空间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在国内外土地整治相关理论、方法和实际工作研究的基础上,以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服务于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舞阳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对舞阳县土地整治潜力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土地整治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土地整治内涵研究、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介绍了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探讨,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提供理论基础。2、以舞阳县14个乡镇为评价基本单元进行整治单项潜力评价,包括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土地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提高潜力。其中,采用耕地标准系数法测算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人均标准用地法测算农村建设用地腾退潜力面积,并进行综合修正;分别对待复垦土地、待开发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主要评价宜耕类土地,并以新增耕地系数作为潜力分级标准;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示耕地质量提高潜力。3、以舞阳县14个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以土地整治单项潜力评价为基础,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舞阳县土地整治的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各个评价单元的经济、社会和土地利用等外部条件,建立综合整治评价修正体系,对综合潜力进行修正。最终将舞阳县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划分为三个级别。4、结论和讨论。分别对舞阳县土地整治单项潜力评价、综合潜力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为舞阳县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讨论了本研究中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可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为其他地域空间的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提供参考。
陈柏元[7](2010)在《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乡村景观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农村水域,由于村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及对附近水域污染、垃圾杂物的随意丢弃以及缺乏长效的管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系统中的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在村镇发展中,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元素,水环境的治理对于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善乃至与之相连的城市的发展举足轻重。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农村水域景观环境生态规划方法与技术,营造新农村简约化的公共水域空间,为农村水域景观生态体系的建立提供思路,最终使得城市和农村和谐发展,以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绪论部分:综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阐述了相关概念,界定了研究对象和范围,指明了研究特点和框架。现状研究部分:以大维村所在的广州市番禺区为出发点,至北部的广州传统城区(主要为海珠区和越秀区)和新兴城区(天河区),西边至佛山城市,东至东莞城市的农村水域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按照珠江、连接珠江的各村水道、村内河涌、村内池塘、村内沟渠的调研顺序进行现状调研。案例研究部分:分析国内外水域景观生态规划案例,总结适用于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的生态设计和技术策略。方法与技术研究部分:针对调研后得出的问题分析,结合国内外农村水环境整治的相关成功案例,总结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梳理出水域景观设计的生态技术。本章是对研究成果的提炼和总结。实例研究部分:本章是对研究成果的实证,以实际的新农村规划项目为例,重点研究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理论。得出主要论点:农村水环境的治理需要用景观生态规划策略(设计方法和生态技术)对农村水域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俞婧[8](2010)在《农地整理中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文中认为传统农地整理中路沟渠的设计施工,一般以通行的方便、输水效率、结构安全、节省工程费用以及管理的便利为主要要求,而缺乏生态考虑,造成田间生物栖息环境退化。在此背景下,急需研究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技术,协调路沟渠的功能性、生态性、经济性,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解决现行项目规划设计中较少考虑路沟渠水泥化造成的田间生物栖息环境退化等问题,为精准农业发展提供平台。针对田间调查中发现的青蛙在横跨田间道路中死亡,或掉入沟渠中无法回到田间,而现有路沟渠设计中对其保育鲜有涉及的情况,开展了对青蛙运动习性进行的试验研究,设计了青蛙能跳跃的矩形沟渠最大边坡高度测定、青蛙能爬行的沟渠最大边坡坡度测定、青蛙沿锯齿式生态板上爬的最大坡度测定、阶梯式生态板可行性等四个沟渠试验以及温度对青蛙跳跃能力的影响试验和路面高温下青蛙存活时间试验,从而得出路沟渠生态化设计的具体控制性参数,为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收集和案例经验总结,以及各项工程的功能要求、不同工程级别对工法的适用性、项目区条件等因素,分别针对各级路沟渠构建了其生态化精细型设计模式,解决了以往生态化设计未考虑工法对不同规格道路、沟渠的适用性的问题,将区域自然条件与路沟渠功能要求也纳入了对设计方案适用性的考虑。设计模式中引入了一些以往不曾或较少应用于农地整理中路沟渠工程的设计,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动物脱逃斜坡和青蛙保育的设计方案。研究最后以福建省建阳县小湖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易兴翠[9](2010)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整理是兼容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的,保护耕地、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在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土地整理项目传统规划设计已不能满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运用景观生态学指导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调整项目区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对项目区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对我国开展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为导向,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应用景观生态学指导土地整理实践的基础上,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关系原理、尺度分析原理和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应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划分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景观生态单元,探讨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根据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意义,构建适用于土地整理项目尺度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指数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即景观生态格局规划调整、景观单元生态设计的措施,并将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传统规划设计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以省级投资武汉市蔡甸区消泗等2个乡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消泗片为例,进行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证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探索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途径在我国尚属新兴的研究领域。首次提出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拓宽到微观领域,强化景观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措施主要包括:(1)保护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景观类型,提高景观异质性和生态多样性;(2)合理规划布置景观类型,调整景观结构,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优化物种生境格局;(3)加强景观斑块、廊道的生态建设,保证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内物种流、物流和能流的畅通。
王景成,薛业章,陈平[10](2009)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及其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指出其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其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将其与其他输水灌溉工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具有多种优点与较强的适应性,其推广应用可以促进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台湾地区农地渠道与生态工法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地区农地渠道与生态工法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课题背景 |
0.1.1.选题缘起 |
0.1.2.乡建历程与现状 |
0.2.研究内容 |
0.2.1.乡村长期经营的涵义 |
0.2.2.乡村建设长期性的四个层面 |
0.2.3.乡建行动持续性缺乏的反思 |
0.3.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0.3.1.国内乡村建设理论 |
0.3.2.国外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0.3.3.乡土聚落及交叉学科理论 |
0.3.4.关于长期经营的相关论述 |
0.4.研究动机与目的 |
0.4.1.引入台湾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
0.4.2.寻求应对复杂现实环境下的乡村长期经营策略 |
0.4.3.建立乡村长期经营机制的价值 |
0.5.研究方法 |
0.5.1.文献回顾法 |
0.5.2.个案研究 |
0.5.3.田野调查 |
0.5.4.对比分析 |
0.6.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例分析 |
1.1.两岸乡村社区的长期经营实践发展 |
1.2.台湾地区乡村型社区长期营建实例分析 |
1.2.1.艺术造村的土沟社区 |
1.2.2.经济自立的仕安社区 |
1.2.3.文化发掘的无米乐社区 |
1.2.4.工艺创作的板头社区 |
1.2.5.跨域整合的桃米社区 |
1.3.大陆地区乡村长期营建实例分析 |
1.3.1.遗产保护为核心的云南沙溪古镇 |
1.3.2.老屋拯救带动的浙江松阳四都乡 |
第二章 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践特征比较 |
2.1.自下而上主导的台湾乡村社区营造 |
2.1.1.台湾乡村社区长期经营概况描述 |
2.1.2.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的组织基础与行动历程 |
2.1.3.台湾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特点分析 |
2.2.自上而下主导的大陆地区乡村建设 |
2.2.1.大陆地区乡村社区长期经营概况描述 |
2.2.2.大陆地区乡村社区的组织基础与行动历程 |
2.2.3.大陆地区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特点分析 |
2.3.两岸乡村长期经营行动差异与成效分析 |
2.3.1.乡村持续治理的参与力量 |
2.3.2.行动的成效差异与持续潜力 |
2.3.3.台湾地区乡村型社区营造模式对内地乡村建设的启发 |
第三章 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方法与模式 |
3.1.空间专业者的长期陪伴现象与作用 |
3.1.1.两岸建筑师群体的长期陪伴现象 |
3.1.2.空间专业者与社区关系的建立方式 |
3.1.3.空间专业者长期陪伴的意义与价值 |
3.2.乡村社区持续性设计的特点与方法 |
3.2.1.乡村持续性设计的特点 |
3.2.2.乡村持续性设计的方法 |
3.3.乡村长期经营的模式总结与策略分析 |
3.3.1.社区长期经营体系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
3.3.2.长期经营体系的动力支撑 |
3.3.3.长期经营的指导策略与操作方法 |
结论、建议与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外文译着 |
中文着作 |
期刊文献 |
参考学位论文 |
图片索引 |
附录:两岸乡村建设访谈及调研札记汇总 |
作者简介 |
(2)高寒高海拔冻土区渠道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工程概况 |
3 试验准备 |
3.1 相似比尺 |
3.2 试验材料布置 |
3.3 实验准备及步骤 |
4 结果分析 |
4.1 温度场分析 |
4.2 冻胀融沉 |
5 结论 |
(3)基于3N理念的休闲农场规划设计 ——以福建茶口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 |
1.1.2 传统农业转型与乡村旅游的兴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观光农业 |
2.1.2 休闲农业 |
2.1.3 休闲农场 |
2.1.4 怀旧旅游 |
2.2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综述 |
2.2.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2.2.2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概况 |
2.3 我国大陆休闲农场发展综述 |
3 案例分析 |
3.1 台湾福田园休闲农场 |
3.2 台湾清境农场 |
3.3 台湾沪尾休闲农业区 |
3.4 福建虎头山生态休闲农场 |
3.5 江苏桃源村休闲度假区 |
4 相关理论 |
4.1 "3N"理念 |
4.2 产业融合理论 |
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5 规划内容 |
5.1 项目概况 |
5.1.1 地理区位 |
5.1.2 上位规划 |
5.1.3 资源条件 |
5.1.4 场地现状 |
5.2 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遇分析 |
5.2.4 挑战分析 |
5.3 规划构想 |
5.3.1 规划范围 |
5.3.2 规划依据 |
5.3.3 规划目标 |
5.3.4 规划原则 |
5.3.5 规划理念 |
5.4 规划策略 |
5.4.1 自然生态环境提升策略 |
5.4.2 怀旧主题体验开发策略 |
5.4.3 涅盘重生产业升级策略 |
5.4.4 历史传承人文关怀策略 |
5.4.5 资源规划策略 |
5.5 景观结构 |
5.6 分区规划 |
5.6.1 入口服务区 |
5.6.2 农事体验区 |
5.6.3 缤纷蔬果区 |
5.6.4 亲水休闲区 |
5.6.5 乡野民宿区 |
5.6.6 登高揽胜区 |
5.6.7 康体活动区 |
5.6.8 次入口管理区 |
5.7 专项规划 |
5.7.1 道路交通规划 |
5.7.2 水系统规划 |
5.7.3 种植规划 |
5.7.4 建筑风貌规划 |
5.7.5 产业规划 |
5.7.6 服务设施规划 |
5.8 技术经济指标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季节冻土区河渠防护工程冻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冻害破坏机理研究 |
1.2.2 渠道边坡防护结构冻害防治技术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地质条件 |
2.2 渠道衬砌冻害现状 |
2.2.1 现浇混凝土衬砌结构破坏 |
2.2.2 预制混凝土板衬砌结构破坏 |
2.2.3 浆砌石衬砌结构破坏 |
2.2.4 沥青混凝土衬砌结构破坏 |
2.2.5 混凝土板下铺设塑料薄膜衬砌结构冻害 |
2.3 渠道防护存在的问题 |
2.4 试验研究方案 |
2.4.1 相似比尺 |
2.4.2 模型试验 |
2.4.3 试验准备 |
2.5 本章小结 |
3 几种典型防护结构冻融模型试验研究 |
3.1 防护结构室内模型试验 |
3.1.1 砼铰接块结构 |
3.1.2 雷诺护垫结构 |
3.1.3 预制砼板结合保温结构 |
3.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2.1 温度场 |
3.2.2 冻胀融沉 |
3.3 本章小结 |
4 几种典型防护结构现场试验研究与示范 |
4.1 试验段衬砌结构设计与原则 |
4.1.1 砼铰接块结构 |
4.1.2 雷诺护垫结构 |
4.1.3 预制混凝土板结合保温结构 |
4.2 防护结构现场试验 |
4.2.1 观测内容 |
4.2.2 观测方法 |
4.2.3 测点布置 |
4.2.4 观测过程 |
4.2.5 观测结果与分析 |
4.3 衬砌结构的生态意义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土地整理的内涵 |
2.1.2 景观生态评价的定义与内涵 |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
2.2.1 斑块-廊道-基质模型 |
2.2.2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
2.2.3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
第3章 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影响分析 |
3.1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
3.1.1 土地整理对斑块的影响 |
3.1.2 土地整理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 |
3.1.3 土地整理对廊道的影响 |
3.2 土地整理对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影响 |
3.2.1 对土壤及其生态过程的影响 |
3.2.2 对植被及生态过程的影响 |
3.2.3 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
3.2.4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3 土地整理对景观功能的影响 |
3.3.1 对景观生产力的影响 |
3.3.2 对景观美学功能的影响 |
第4章 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4.1 评价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评价指标量化 |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
4.4.1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
4.4.2 基于物元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5章 实例研究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自然条件 |
5.1.3 社会经济条件 |
5.1.4 基础设施状况 |
5.1.5 土地利用现状 |
5.2 项目区工程规划 |
5.2.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5.2.2 工程规划 |
5.3 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生态影响评价 |
5.3.1 景观格局评价 |
5.3.2 景观生态稳定性评价 |
5.3.3 景观功能评价 |
5.4 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
5.4.1 权重的计算 |
5.4.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综合评价 |
5.4.3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综合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县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 ——以舞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工作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人地协调理论 |
2.1.3 景观生态理论 |
2.1.4 系统论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土地整治内涵研究 |
2.2.2 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
3 舞阳县区域概况 |
3.1 区域概况 |
3.2 自然条件 |
3.2.1 地形地貌 |
3.2.2 气候 |
3.2.3 水文地质 |
3.2.4 土壤 |
3.2.5 植被 |
3.3 社会经济状况 |
3.4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3.4.1 土地利用现状 |
3.4.2 土地利用问题 |
3.4.3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
4.土地整治单项潜力评价 |
4.1 农用地整治潜力 |
4.1.1 农用地整治潜力内涵 |
4.1.2 农用地利用现状 |
4.1.3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
4.1.4 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 |
4.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
4.2.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内涵 |
4.2.2 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
4.2.3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
4.2.4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 |
4.3 土地复垦整治潜力 |
4.3.1 土地复垦整治潜力内涵 |
4.3.2 待复垦土地资源类型、分布现状 |
4.3.3 待复垦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
4.3.4 土地复垦整治潜力评价 |
4.4 土地开发整治潜力 |
4.4.1 土地开发潜力内涵 |
4.4.2 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
4.4.3 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 |
4.4.4 土地开发整治潜力评价 |
4.5 耕地质量提高潜力评价 |
4.5.1 测算方法 |
4.5.2 测算结果与分析 |
4.5.3 潜力评价 |
5 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 |
5.1 评价单元的选择 |
5.2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3 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 |
5.4 因素权重的确定 |
5.4.1 层次结构的建立 |
5.4.2 构建判断矩阵 |
5.4.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5 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指数值的计算 |
5.6 土地整治综合潜力修正 |
5.7 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总分值计算 |
5.8 土地整治潜力综合定级 |
6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1.1 土地整治单项潜力分析 |
6.1.2 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分析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1.3.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
1.3.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和目标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标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农村水域现状与分析 |
2.1 珠三角水系环境概况 |
2.2 农村水域现状调研的原则 |
2.2.1 农村水域现状调研的一般原则 |
2.2.2 农村水域调研范围的确定及选取原因 |
2.3 农村水域现状具体调研与分析 |
2.3.1 广州市传统城区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
2.3.2 广州市新兴城区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
2.3.3 广州市边缘城区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
2.3.4 广州城区内农村水域现状总结 |
2.3.5 佛山城市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
2.3.6 佛山城市内农村水域现状总结 |
2.3.7 东莞城市内农村水域环境现状 |
2.3.8 东莞城市内农村水域现状总结 |
2.4 水域现状调研结果的总结 |
2.4.1 各村水域景观体系的种类 |
2.4.2 各村水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三章 国内外水域景观生态规划案例研究 |
3.1 国外典型案例 |
3.1.1 德国巴伐利亚邦乡村水环境改造 |
3.1.2 韩国首尔市清溪川生态改造 |
3.1.3 日本三岛市源兵卫川景观复兴 |
3.1.4 美国波特兰市雨水花园建设 |
3.1.5 国外案例借鉴意义的总结 |
3.2 国内其他省市典型案例 |
3.2.1 上海市新农村生态建设 |
3.2.2 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生态规划 |
3.2.3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生态修复 |
3.2.4 四川省成都市活水公园建设 |
3.2.5 国内案例借鉴意义的总结 |
3.3 大珠三角地区典型案例 |
3.3.1 广州市天河区深涌水环境改造 |
3.3.2 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水网生态规划 |
3.3.3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生态建设 |
3.3.4 香港天水围湿地生态护育 |
3.3.5 大珠三角地区案例借鉴意义的总结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四章 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探索 |
4.1 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
4.1.1 水域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
4.1.2 水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
4.1.3 水域生态规划设计中的湿生植物 |
4.2 水域景观生态技术 |
4.2.1 生态河道 |
4.2.2 稳定生物塘 |
4.2.3 生态沟 |
4.2.4 生态湿地 |
4.2.5 生态浮岛 |
4.2.6 生态雨庭 |
4.2.7 生态护岸 |
4.3 水域生态技术评价 |
4.4 水域生态相关规范制度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五章 农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项目实践 |
5.1 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概况 |
5.2 大维村水域环境的现状分析 |
5.3 大维村村庄规划简介 |
5.3.1 大维村村庄总体规划 |
5.3.2 大维村村庄规划中的水域景观规划 |
5.4 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索 |
5.4.1 大维村水域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
5.4.2 大维村生态河道设计 |
5.4.3 大维村生态塘设计 |
5.4.4 大维村生态湿地设计 |
5.4.5 大维村生态沟渠设计 |
5.4.6 大维村生态雨庭设计 |
5.5 大维村水域管理实施的建议 |
5.5.1 国外发达国家的措施借鉴 |
5.5.2 大维村水域管理操作具体措施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清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农地整理中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索引 |
表索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及台湾地区路沟渠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 |
2.2 我国内地路沟渠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 |
2.3 案例 |
2.4 小结 |
3 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的内涵 |
3.1 路沟渠生态化的内涵 |
3.2 路沟渠精细型设计的内涵 |
3.3 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的内涵 |
4 青蛙运动习性试验研究 |
4.1 试验背景 |
4.2 试验准备 |
4.3 沟渠试验 |
4.4 道路试验 |
5 道路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可选用工材 |
5.3 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
5.4 小结 |
6 灌溉渠道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
6.1 设计原则 |
6.2 可选用工材 |
6.3 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
6.4 小结 |
7 排水沟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
7.1 设计原则 |
7.2 可选用工材 |
7.3 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
7.4 小结 |
8 示范区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 |
8.1 项目区概况 |
8.2 工程设计的技术思路 |
8.3 设计中的工程规格及标准 |
8.4 路沟渠工程设计结果 |
9 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9)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土地整理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 |
1.1.2 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
1.1.3 我国当前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
1.1.4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3.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
1.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概述 |
1.3.3 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1.3.4 国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4.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5 几点需要说明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景观 |
2.1.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系统理论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参考文献 |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
3.1 景观生态单元划分 |
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
3.2.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
3.2.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
3.2.3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
3.3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
3.3.1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的目的、内涵和方法 |
3.3.2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指数体系构建 |
3.4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措施 |
3.4.1 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调整措施 |
3.4.2 景观斑块的生态设计措施 |
3.4.3 景观廊道的生态设计措施 |
3.5 与传统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对比分析 |
3.5.1 传统规划设计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3.5.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传统规划设计的对比分析 |
参考文献 |
4 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证研究 |
4.1 项目的选择 |
4.2 项目基本情况 |
4.2.1 项目区自然社会条件 |
4.2.2 景观生态系统特征 |
4.3 项目区传统规划设计 |
4.3.1 传统规划设计目标 |
4.3.2 传统规划设计 |
4.3.3 预期效益估算 |
4.4 项目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
4.4.1 现状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
4.4.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目标 |
4.4.3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
4.4.4 预期综合效益估算 |
4.5 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及其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
2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
2.1 农业结构调整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 |
2.2 经济发展使农业对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投资承受能力提高 |
2.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
2.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小型机电灌区节水工程中投资最省 |
2.5 与衬砌渠道输水灌溉工程相比具有较好的生态性 |
2.6 与衬砌渠道输水灌溉工程相比具有较好的节地效益 |
2.7 与土渠及衬砌渠道输水灌溉相比节水效果明显 |
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3.1 因地制宜, 引导发展 |
3.2 管网系统需要优化布置、精心设计 |
3.3 精心组织施工 |
3.4 加强运行管理 |
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与渠道输水灌溉工程典型区对比分析 |
5 结语 |
四、台湾地区农地渠道与生态工法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D]. 靳兆腾. 东南大学, 2020(01)
- [2]高寒高海拔冻土区渠道防护技术研究[J]. 王灏. 水利技术监督, 2019(04)
- [3]基于3N理念的休闲农场规划设计 ——以福建茶口村为例[D]. 胡越.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4]季节冻土区河渠防护工程冻害防治技术研究[D]. 包天鹅.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5]土地整理项目景观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 张欢欢.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6)
- [6]县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 ——以舞阳县为例[D]. 李雯雯.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7]广州市番禺区大维村水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技术研究[D]. 陈柏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农地整理中路沟渠生态化精细型设计[D]. 俞婧. 浙江大学, 2010(08)
- [9]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 易兴翠.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10]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及其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 王景成,薛业章,陈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