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办馆观念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胡素娟[1](2021)在《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该论文以济南市的37家非国有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在阐述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兴起与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国家对于非国有博物馆的政策性扶持逐渐加强以及山东和济南的优秀历史文化都为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藏品真伪难辨、管理粗疏、归属不明的问题以及缺乏专业性人才、资金不足和监管不足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还是资金问题,资金问题解决了,其余问题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中扩展资金来源途径和探索多渠道合作之路对于解决资金问题比较有参考价值,完善制度建设对于解决藏品的管理和监管不足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帮助,而发展博物馆集群则有利于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蔡学佳[2](2021)在《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教育,习总书记先后到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慰问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这为红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近些年来,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年轻人忽略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不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色文化蕴含了我们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蕴含了我们伟大民族的革命精神。而红色教育基地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鲜活性。它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和类型,记录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丰功伟绩,它是开展红色教育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形象的展示、网络技术的渲染、讲解员的精彩讲解等,都会唤起参观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教育基地应有机结合,使红色资源更加有效地进行开发与运用,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首先查阅大量的关于红色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系统、全面的分析了红色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内涵,接着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的主要红色教育基地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而得出了目前辽宁省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的对策和未来发展途径。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相关概述;第三章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现状;第四章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策略。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和分析,预期为提升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可行的建议和策略,进而有效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班慈[3](2021)在《从静默到对话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关注的重心从“物”转向“人”。现阶段在博物馆展览的研究中,除作为主办方的博物馆与第三方合作机构外,尤其关注来访者也就是观众的体验。由此,探索具有吸引力的展览之路陆续展开。成都地区博物馆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持续输出,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展览模式,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在成都地区尤为耀眼。笔者关注到此现象,发现:成都地区的展览中的跨界现象有别于传统展览的“静默”具有“对话”的特性。传统展览呈现出一元线性的特征,一般是静默的、独白的,亦或是掷地无声、不能引起观众关注,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失去活力,观众不再喜欢。沉浸式、互动体验、强调叙事、对话的新型展览符合时代的要求。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的实质就是通过物的跨界,将跨界的多方建立相应的关系,引起涉及展览各个环节的人的对话,以达到促进展览背后的学科建设。同时也帮助观众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理解和解读文化。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成都地区的展览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做好基础。第二部分为对成都地区的展览中的跨界现象进行概括与整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在成都的发展情况,以及相较于传统展览,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从静默向对话转变的特性。第三部分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中的“对话”现象进行解读。首先联系个案展览以及相关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展览中的“对话”现象。其次,联系接受美学和巴赫金对话理论对这种“从静默到对话”的现象进行解读。其中联系具体展览的策展思路、展品以及观众体验进行丰富解读。第四部分则是对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在成都产生的原因和外部环境进行观点的阐述。并思考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的价值与意义。最后第五章,回顾前面四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延伸出一些思考。
陈丛[4](2021)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对于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公共文化教育体系也日趋完善。对于我国美术馆而言,其公共教育功能在社会环境变化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美术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美术馆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型公益艺术机构,在公共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对社会公共文化教育还是美术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说,提高美术馆公共教育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接受美学理论提出了“文本中心论”应向“读者中心论”转变的观点,这是个思考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是一个具有思考重心的理论框架;而对美术馆公共教育对象问题的讨论随着其公共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慢慢由展品转向了观众。接受美学理论与美术馆公共教育在理念、要素、过程以及环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两者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由此,美术馆公共教育可以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概念进行借鉴,从而形成内在动力。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中心论”、“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等理论,对解决美术馆公共教育现存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议。“读者中心论”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最为重要意义在于,它肯定了美术馆逐渐将视角转向观众的变化;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基于其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因素对作品产生的一种审美期待。这一观点引导美术馆认识到,公共教育活动要被认可,就必须关心观众的内在需求,只有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才能通过生活化、具有人文性和科普性的公共教育活动引发观众对其的接受动机,进而使公共教育与观众的期待视野达到融合;作品的“召唤结构”是指作品因存在空白和否定的因素导致其具有不确定性,作品从而呈现出一种能够为接受者提供想象空间的开放性结构,接受者能够参与到召唤结构中来对空白进行填补,从而与作品产生互动。美术馆公共教育也一样,需要教育者重视主观创造性,研究其接受偏好,通过拓展教育方法、组织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表达来构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召唤结构”;一件作品如果没有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其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受“读者参与”启示,美术馆公共教育中观众的主动参与互动也至关重要,为实现公共教育的价值,美术馆必须寻找能使观众主动参与公共教育的方法。
臧沂娜[5](2020)在《民办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研究 ——以泰安市民办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博物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不仅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办博物馆得到显着发展,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的民办博物馆也应运而生,并且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但是,民办博物馆在我们国家是个新事物,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运营不够规范、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文化服务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等问题。本论文是以泰安市为例,站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对泰安市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分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促进泰安市民办博物馆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进行合理思考,促进民办博物馆在文化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式方法等;第二章为民办博物馆性质与发展历程,以民办博物馆定义概念和功能属性为重点,论述了民办博物馆发展历程、身份定位,以及与公办博物馆的关系,得出民办博物馆公共文化职能是其最重要的社会职能的结论;第三章主要从数量、分布、管理模式等方面总结目前泰安市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第四章从博物馆自身管理、政策法规、资金人才、社会关注度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影响泰安市民办博物馆公共文化职能发挥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泰安市民办博物馆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的几点对策和意见建议;第六章对论文进行总结。
蒋小峰[6](2019)在《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儿童在0-6岁学前期的阅读具有积基树本之效。利用学前期启发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近年来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培养忠实读者,提升服务形象的重要举措。社区图书馆作为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基层服务网点,可以就近为低幼儿童提供便捷阅读服务,推动家庭读写发展。论文将现有教育学、心理学、阅读学等领域中有关早期阅读的研究成果融入图书馆学领域,探讨了社区图书馆提供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首先,论文梳理了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和服务需求,论述了社区图书馆在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和迎来的发展契机。其次,论文调研了国内外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概况和典型案例,总结了服务的特点,并以国内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探讨了借鉴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成功经验,优化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可能。提出要社区图书馆借助“总—分馆”模式推进服务网络布局,规范和完善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要素,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为学前儿童读者配置合适的读物,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并加强与政府、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社区文化组织的互动合作。论文致力于引起公共图书馆实践领域对学前儿童群体的重视,并将其纳入服务范围内,利用社区图书馆拓展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为构建书香家庭,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打好根基。论文对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方法的总结以及国内部分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实践的考察,可以为更多图书馆进一步开展相关服务提供参考借鉴。
季晨[7](2018)在《苏南农村博物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农业文明大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农村博物馆应运而生,担起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的使命。我国已建成的农村博物馆虽然形式多样,但是良莠不齐。博物馆学界对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较多,而对广大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博物馆研究较少,尚存在许多空白。近年来,农村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研究现有农村博物馆案例,发现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十分必要。本文以国内经济文化较发达、农村博物馆建设案例丰富的苏南农村地区为研究范围,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农村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经验,剖析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农村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论文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阐述选题缘由、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梳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第一章:从农村地区遗产保护、博物馆事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三个角度阐明建设农村博物馆的重要性。再从博物馆概念的变迁引出中国农村博物馆的概念,并提出农村博物馆研究适用的分类方法。第二章:介绍为何选取苏南地区作为研究地域,梳理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第三章:对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着重从“三农”视角下进行分类研究,以及对博物馆社会功能实现情况的分析。第四章:总结苏南农村博物馆建设中的三种典型经验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有益于苏南农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论:对苏南地区农村博物馆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回顾、总结、评述。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多方面分析中国农村博物馆产生的背景,深入思考了发展中国农村博物馆的必要性;二是首次界定农村博物馆的概念及特征;三是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历史和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前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推动农村博物馆建设方面可调动的外力以及内在变革的角度提出对策,对今后农村博物馆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慧英,马麒[8](2016)在《科技馆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探讨》文中提出科技馆文化建设体系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体现在"硬件"层面的物质文化和体现在"软件"层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在科技馆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科技馆精神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厘清什么是科技馆精神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科技馆精神文化、科技馆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以及如何建设科技馆精神文化,对新时期科技馆场馆建设发展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付天松[9](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杨庆书[10](2011)在《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文中提出读者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中心工作。要切实提高高职院图书馆的办馆水平和办馆效益,必须在读者服务工作方面下工夫:一要正确认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二要认真分析当前读者服务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三要想方设法改进读者服务工作。
二、浅论办馆观念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办馆观念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兴起与发展背景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济南市悠久的文化传承 |
第二章 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数量及分类 |
第二节 藏品情况 |
第三节 分布特点及开放状态 |
第四节 人员管理 |
第三章 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一节 现存的问题 |
第二节 发展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现状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二、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相关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红色教育基地 |
2.思想政治教育 |
3.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二)红色教育基地的类型及特征 |
1.红色教育基地的类型 |
2.红色教育基地的特征 |
(三)红色教育基地的价值 |
1.文化的传承价值 |
2.思想的教育价值 |
3.政治的导向价值 |
4.经济的带动价值 |
三、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现状 |
(一)调查方案 |
1.调查方法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样本情况总体概述 |
(二)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取得的成绩 |
1.区域化人文特色鲜明,爱国主义理念凸显 |
2.陈设内容历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丰富 |
3.宣讲形式规范、生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发挥 |
4.队伍建设得力,具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潜质 |
(三)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存在的问题 |
1.红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不鲜明 |
2.展馆分类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契合度不够 |
3.宣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彰显力不足 |
4.管理与讲解人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指导与提升 |
(四)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规划与设计红色教育基地仍有提升空间 |
2.对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认识不到位 |
3.对红色基地建设的创新发展不足 |
4.对红色基地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亟待提升 |
四、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策略 |
(一)全面提升建设理念,实现红色教育目标 |
1.在设计规划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 |
2.在景区开发中挖掘红色精神气质 |
3.在展馆建设中彰显红色教育理念 |
(二)建构多元展陈内容,打造全新网络功能 |
1.结合地方特色塑造鲜明的红色教育主题 |
2.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展陈形式 |
3.利用网络优势打造全新的红色教育品牌 |
(三)灵活拓展宣讲形式,强化品牌交流宣传效果 |
1.全面加强宣讲力度,彰显教育理念 |
2.构建多层次宣讲体系,优化教育效果 |
3.多渠道加强区域馆际交流互鉴 |
(四)扎实推进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
1.引进专业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
2.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
3.志愿者招募工作力争常态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3)从静默到对话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 从静默到对话——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现状 |
2.1 展览中跨界现象的定义与范围 |
2.2 成都地区近年来展览中的跨界现象 |
2.2.1 成都地区近年来展览概观 |
2.2.2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发展历程 |
2.3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从静默到对话”的转变 |
3 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对话性”解读 |
3.1 田野调查下的“对话性” |
3.2 多元立场间的“对话性” |
3.2.1 物的对话 |
3.2.2 人的对话 |
3.3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对话”现象 |
3.3.1 接受美学理论 |
3.3.2 接受美学在展览中的体现 |
3.4 以巴赫金“对话”理论解读展览中的跨界现象 |
3.4.1 对话理论 |
3.4.2 对话理论在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中的应用 |
4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他 |
4.1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的成因分析 |
4.2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产生的环境因素 |
4.3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从静默到对话”的意义与价值 |
5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从静默到对话”的影响与反思 |
5.1 影响 |
5.2 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成都博物馆2016至今展览统计 |
附录 B 金沙遗址博物馆2016至今展览统计 |
附录 C 四川博物院2011至今展览统计 |
附录 D 成都地区博物馆问卷调查 |
附录 E 成都地区博物馆问卷调查结果(选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美术馆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界定 |
(一)美术馆 |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 |
四、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
(一)国内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综述 |
(二)国外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综述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接受美学视角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启示 |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美术馆公共教育 |
第二节 接受美学理论重要观点简述 |
一、接受者中心论 |
二、隐含的读者 |
三、审美经验 |
四、期待视野 |
五、召唤结构 |
六、读者参与 |
第三节 接受美学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契合性 |
一、提高接受效果是美术馆目前的现实需求 |
二、特点与规律的相似性 |
三、基于接受理论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新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读者中心论”肯定观众的主体地位 |
第一节 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中心论”的内涵 |
第二节 “读者中心论”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启示 |
第三节 树立观众主体性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方法 |
一、注重观众多层次需求 |
二、馆方与观众进行平等对话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化公共教育内容契合观众“期待视野” |
第一节 接受美学理论中“期待视野”的中心内涵 |
第二节 “期待视野”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启示 |
一、美术馆需深入探寻观众内在需求 |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需尽量满足观众的“创新期待” |
第三节 优化公共教育内容,符合观众期待视野 |
一、加强美术馆公共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
二、体现美术馆公共教育内容的人文性 |
三、保证美术馆公共教育内容的科普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美术馆公共教育“召唤结构” |
第一节 接受美学理论中“召唤结构”的中心内涵 |
第二节 “召唤结构”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启示 |
一、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
二、研究观众的接受偏好 |
第三节 构建美术馆公共教育“召唤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强美术馆公共教育观众参与互动 |
第一节 “读者参与”的中心内涵 |
第二节 “读者参与”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启示 |
第三节 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观众互动 |
一、点亮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标题或名称 |
二、借助数字科技,丰富公共教育形式 |
三、运用新媒体,开发方便、灵活的教育载体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民办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研究 ——以泰安市民办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现状 |
1.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点 |
2 民办博物馆的性质与发展历程 |
2.1 民办博物馆的概念 |
2.2 民办博物馆的属性 |
2.2.1 公共产品属性 |
2.2.2 非营利属性 |
2.2.3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属性 |
2.3 民办博物馆的定位 |
2.3.1 身份定位 |
2.3.2 功能定位 |
2.4 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的关系 |
2.4.1 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的主要区别 |
2.4.2 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
2.5 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
3 泰安市民办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
3.1 泰安市民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
3.2 泰安市民办博物馆的藏品来源 |
3.3 泰安市民办博物馆运营服务情况 |
3.4 泰安市民办博物馆的主要特点 |
3.5 泰安市民办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4 影响泰安市民办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的问题及原因 |
4.1 博物馆管理运营模式落后 |
4.2 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 |
4.3 资金不足、人才短缺 |
4.4 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较低 |
5 提高泰安市民办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对策 |
5.1 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增强民办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 |
5.2 政府部门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扶持力度 |
5.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专业化人才队伍 |
5.4 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提升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
5.5 多措并举,拓展民办博物馆文化服务内涵 |
5.6 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民办博物馆未来发展契机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1 研究主题及热点分析 |
3.2 研究述评 |
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3 创新点 |
第二章 社区图书馆提供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和需求分析 |
2.1 主要概念辨析 |
2.1.1 社区图书馆的概念及其区域阅读服务功能 |
2.1.2 学前儿童的界定及其群体特征 |
2.1.3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内涵分析 |
2.2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 |
2.2.1 社区图书馆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及特征 |
2.2.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2.2.3 阅读周期理论 |
2.2.4 图书馆学五定律 |
2.3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需求分析 |
2.3.1 人口结构变化刺激儿童早期发展需求突显 |
2.3.2 早期阅读干预意识苏醒引发阅读需求增长 |
2.3.3 社区图书馆满足学前儿童便捷阅读服务需求 |
第三章 我国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概况及典型案例分析 |
3.1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概况 |
3.1.1 公共服务体系下的社区图书馆布局 |
3.1.2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保障 |
3.1.3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尝试 |
3.2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3.2.1 苏州图书馆紧密联系社区分馆的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2 嘉兴市图书馆城乡社区一体化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3 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计划推广式社区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4 佛山市禅城区图书馆社区联合式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5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社区联合分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6 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建社区分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3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特征分析 |
3.3.1 社区分馆紧密依靠总馆开展服务 |
3.3.2 围绕绘本展开亲子阅读服务 |
3.3.3 关注学前儿童阅读意识启蒙和阅读指导 |
3.4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
3.4.1 服务空间不足 |
3.4.2 低幼读物匮乏 |
3.4.3 服务人员短缺 |
3.4.4 服务类型单一 |
3.4.5 横向合作欠缺 |
第四章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概况及典型案例分析 |
4.1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发展概况 |
4.1.1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发展历程 |
4.1.2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主要内容 |
4.1.3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支撑 |
4.2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4.2.1 英国伯明翰市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4.2.2 美国纽约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4.3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特征分析 |
4.3.1 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密集 |
4.3.2 学前儿童服务要素完备 |
4.3.3 阅读服务内容丰富多样 |
4.3.4 多元力量合作深化服务 |
第五章 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优化策略及改进建议 |
5.1 建立和健全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保障机制 |
5.1.1 建立儿童阅读权利法规保障 |
5.1.2 健全儿童阅读服务保障规范 |
5.2 巩固和加强“总—分馆”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5.2.1 借助“总—分馆”模式推进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布局 |
5.2.2 利用社区图书馆延伸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5.3 规范和完善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要素 |
5.3.1 配备合适的分级读物 |
5.3.2 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
5.3.3 开展针对性服务活动 |
5.3.4 培养专业儿童馆员 |
5.3.5 构建多维合作网络 |
5.4 深化和优化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细节 |
5.5 改进和加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推广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苏南农村博物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农村博物馆概念的形成与初探 |
第一节 农村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一、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 |
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趋势 |
三、中国农村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农村博物馆的概念的提出 |
一、博物馆概念的变迁 |
二、农村博物馆的概念 |
三、农村博物馆的分类 |
第二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历史 |
第一节 有利的社会环境 |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
二、经济文化 |
三、科学教育 |
第二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历史 |
一、波折的起步阶段(1949-1977) |
二、有序的调整时期(1978-1999) |
三、蓬勃的发展阶段(2000-至今) |
第三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分类分析 |
第一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统计分析 |
一、社会环境 |
二、数量与分布 |
三、建设主体 |
四、藏品内容 |
第二节 “三农”视角下的苏南农村博物馆分类 |
一、“三农”视角下的苏南农村博物馆分类方法 |
二、分类数据统计 |
三、反映“农民”的博物馆 |
四、反映“农村”的博物馆 |
五、反映“农业”的博物馆 |
第三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功能实现情况 |
一、苏南农村博物馆收藏情况 |
二、苏南农村博物馆展示陈列情况 |
三、苏南农村博物馆社会教育情况 |
四、苏南农村博物馆休闲娱乐情况 |
五、苏南农村博物馆科研情况 |
第四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
第一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主要建设模式 |
一、经济为王的华西模式 |
二、政府统筹的吴江模式 |
三、优胜劣汰的锦溪模式 |
第二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的主要问题 |
一、“物”的问题:藏品与展陈 |
二、“人”的问题:馆员与观众 |
三、“环境”的问题:社会发展与文化 |
第五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一节 国外农村博物馆发展的优秀实践 |
一、露天博物馆 |
二、生态博物馆 |
三、乡村博物馆 |
第二节 中国农村博物馆发展的典型案例 |
一、花园村的中国农村博物馆 |
二、安吉县的生态博物馆聚落 |
三、山东省的“乡村记忆工程” |
第三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对策 |
一、“博物馆新思潮”打破农村办馆局限 |
二、开拓路径培育农村博物馆受众 |
三、鼓励农村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
四、引入多方参与机制共建农村博物馆 |
结语 |
附表1 苏南农村博物馆名录 |
附表2 原始数据矩阵表 |
附表3 各指标得分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科技馆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科技馆文化及精神文化内涵的基本认知 |
2 科技馆为什么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
2.1 场馆精神文化积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科技馆向更高水平迈进 |
2.2 科技馆员工中存在着科学精神缺乏、人文精神匮乏的现象,亟需精神文化的滋养 |
2.3 以展为本、重展轻教的理念曾长期左右我国科技馆的办馆思路,影响着场馆精神文化的正向累积 |
3 科技馆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 |
3.1 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3.2 要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成为推动场馆发展的强大动力 |
3.3 既要有传承性,也要有创新性的精神文化 |
3.4 要能体现出科技馆的展教特色与人文特点 |
4 科技馆如何进行精神文化建设 |
4.1 明确办馆理念,建设富有场馆特色的精神文化 |
4.2 凸显人文精神,实现“以人为本”的展品设计、展览教育 |
4.3 提炼构建场馆精神文化的具体表达,形成员工价值认同 |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
2 读者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读者服务理念缺乏创新 |
2.2 读者服务层次缺乏创新 |
2.3 读者服务方式缺乏创新 |
2.4 读者服务条件明显不足 |
2.5 馆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
3 读者服务工作改进的方法 |
3.1 创新服务理念 |
3.2 创新服务层次 |
3.3 创新服务方式 |
3.4 改善服务条件 |
3.5 提高馆员素质 |
4 结语 |
四、浅论办馆观念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调查与研究[D]. 胡素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蔡学佳. 渤海大学, 2021(02)
- [3]从静默到对话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研究[D]. 班慈. 成都大学, 2021(07)
- [4]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D]. 陈丛.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5]民办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研究 ——以泰安市民办博物馆为例[D]. 臧沂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6]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优化策略研究[D]. 蒋小峰. 南京大学, 2019(05)
- [7]苏南农村博物馆研究[D]. 季晨.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8]科技馆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探讨[J]. 刘慧英,马麒. 科普研究, 2016(05)
-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 杨庆书.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