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格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

鲁格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

一、鲁格氏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椎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军[1](2013)在《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比较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mono-segmental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MSPI)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SSPI)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有无差异,探讨MSPI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及选择条件,为MSPI应用寻找依据。方法: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们选择符合以下标准的病例采用MSPI术,共11例,为MSPI组。该标准为:①单一骨质密度正常胸腰椎新鲜骨折(<2周);②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完整(压缩骨折及爆裂骨折),或部分完整(Chance骨折,椎弓根破坏病例除外);③TLISS≧4分;④伤椎椎弓根及一侧终板完整,且二者骨皮质连续;⑤合并神经损害病例要慎重选择。同时回顾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采用SSPI的病例资料,其中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例共15例,为SSPI组。分析此2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改变,比较术前、术后一周内的胸腰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结果:术后一周内X线片显示:MSPI组,伤椎椎体前缘率由术前的(42.3±6.0)%矫正为术后的(4.4±4.6)%,Cobb角由术前的(25.3°±4.9°)矫正为术后的(5.6°±2.5°).SSPI组,伤椎椎体前缘率由术前的(42.4±6.1)%矫正为术后的(4.3±4.8)%,Cobb角由术前的(25.5°±5.1°)矫正为术后的(5.4°±2.2°),两组病例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度及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MSPI、SSPI均有显着复位效果,且MSPI可获得与SSPI相同的复位效果。结论:在严格掌握适用条件的前提下,MSPI与SSPI治疗胸腰椎骨折在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有着相同的治疗效果。

杨杰,娄义忠,陈品奇[2](2010)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体会》文中认为目的:综合分析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应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手术前后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结果:随访12年,18例都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和椎体高度的恢复。结论: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方便正确、固定坚固有效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刘振华[3](2010)在《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病例系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二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211医院骨科的住院患者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和病例排除标准,选择46例48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23例25处骨折,给予改良支具治疗;对照组23例23处骨折,给与一般支具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受伤部位、病程、椎体压缩率、矢状位指数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行牵引过伸按压法复位,之后给予相应支具外固定;均给予药物治疗,并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应用五点支撑、三点支撑及四点支撑过伸锻炼,后期用俯卧位飞燕点水法。所有病例于治疗前、手法复位后及支具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查胸腰椎侧位X光片,观察伤椎的复位率、矢状位指数;3个月后行疼痛评价、综合疗效评价及并发症统计,完成对预定观察指标.资料的收集。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种疗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比较两种疗法的优缺点,最后作出分析和结论。结果:临床观察中两组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法复位后椎体复位率、矢状位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改良支具治疗后椎体复位率、矢状位指数、疼痛评价、治疗显效率方面较一般支具治疗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支具设计合理,易于操作,在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中,固定牢靠,疗效肯定。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相比改良前支具治疗能更好的恢复椎体高度。②改良支具治疗能更好的矫正后凸畸形。③改良支具治疗能更好的减轻腰背部后遗疼痛。④本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何海峰[4](2009)在《Lateral-Bending像与脊柱侧凸伴有Chiari畸形或/和脊髓空洞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32例伴发Chiari畸形或/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的分析,探讨Lateral-Bending像对该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帮助,并开拓手术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对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32例伴发Chiari畸形或/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的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1)、牵引后前后路联合脊柱侧凸矫形手术(6例):对有手术指征,且无明显神经损害的Chiari畸形或/和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先行Halo颅骨牵引,一周后行脊柱侧凸矫形术;(2)、26例无需颅骨牵引直接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术前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及Lateral-Bending像,测量侧凸Cobb角,并依据LateralBending像的结果,对脊柱侧凸进行矫正。结果:(1)、6例牵引后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61%;(2)、26例直接后路矫形患者的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8.5%及52.2%,均在LateralBending像Cobb角矫正率±10°范围内矫形,术后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结论:对无明显神经症状的伴Chiari畸形或/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对于手术方案的制订有了新的选择。在LateralBending像Cobb角矫正率的范围内矫形,甚至超出10°,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且术后Cobb角的矫正率与牵引后再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患者相近,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

汤晓晨[5](2009)在《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调式悬吊治疗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自制可调节式悬吊治疗器治疗法、传统平卧垫枕治疗法这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情况及Cobb’s角变化情况的观察,评价对于保守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时,这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得出可调节式悬吊治疗器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应用价值及推广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平行对照的设计。选取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间经江苏省中医院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确诊并收治住院的无神经症状的急性椎体损伤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本着知情同意自愿入组的原则,分别纳入可调节式悬吊治疗器治疗组(13例)、传统平卧垫枕治疗组(11例)。设治疗器治疗组为实验组,平卧垫枕组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损伤当日,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2、3、4、6、8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v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后第1次X线片、治疗结束时的X线片的Cobb’s角的改变。结果:实验组损伤当日VAS评分为8.58±0.26,治疗后第1天,第2、3、4、6、8周VAS评分为8.01±0.21、7.23±0.23、5.42±0.28、4.33±0.21、3.35±0.22、1.55±0.23,损伤时与治疗后分别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受伤后第1次x线片cobb角为14.68±2.38度,治疗结束后的X线片Cobb’s角为14.18±2.05度,两者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可调节式悬吊治疗器继承了传统中医垫枕的过伸体位复位合并练功法的思路,创新性的采用可调式悬吊治疗器代替传统的垫枕,解决了垫枕固定、牵引力度及高度调节方面的不足,能显着改善患者损伤后的疼痛,更为重要的是能减少治疗中所带来的长期卧床的并发症,而且便于护理,但对损伤后Cobb’s角的恢复,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显得比较有限。在保守治疗中,其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法显得更可靠、客观、科学,值得临床的应用推广;而传统平卧垫枕法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应用,能改善患者损伤后的疼痛、只要注意治疗期间长期卧床的并发症的防治,加强护理,仍是一种经济、简便易行的保守治疗方法。

刘育杰[6](2008)在《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文中认为随着交通业、工矿业的发展,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导致的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并表现出多发伤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伤情重、高死亡率及伤残率等特点。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要创伤的严重多发伤”的研究报道很少,相关基础研究缺乏。前期研究中,我们首次将此类型多发伤命名为“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并将其定义为: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中(按简明损伤定级-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系统评分,ISS>17分),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其AIS≥4分,ISS≥16分。同时发现,此类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常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伤后急性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救治成功率。但对于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伤后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和特点尚不清楚。同时,为纠正此类创伤造成的休克,临床一般性救治原则是补足血容量,尽早使用缩血管药物。因而,此阶段心血管对缩血管药物的反应性(简称心血管反应性,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直接关乎救治结果,但其变化规律亦未见相关研究报道。鉴于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发病率日渐增高,因此,积极开展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病理生理学相关研究,改进治疗手段,对于改善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方法:由于此类创伤病例收集难度大,同时患者入院时常因伤情重笃,为救治常施加各种干预因素,很难开展相关的采样和药物治疗等临床研究,因此,首先我们以高位脊髓损伤(C7-T1)、骨折(单侧胫骨骨折)、失血为主要致伤因子,建立了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其次,在此模型基础上,利用在体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观察了伤后急性期(伤后1-6 h)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并借助彩色微球技术,在微创条件下在体连续的观察了各重要脏器器官血流量变化特点,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了血中三种主要交感缩血管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神经肽Y)变化;再次,为研究伤后心血管反应性变化规律,我们在此模型上先通过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反应从而评价了心血管总反应性变化特点,继而以内脏血管-肠系膜上动脉(SM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循环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和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系统分别从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测定了血管反应性变化,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在体观察了心脏反应性变化。最后,为初步探讨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反应性变化机制,我们利用放射受体配基结合分析(RBA法)观察了伤后急性期左心室心肌细胞膜NE主要作用受体α1-肾上腺素能受体(AR)、β-AR数量及其亲和力变化,并借助非标记底物法和RIA研究了介导NE正性肌力作用、正性传导作用、正性变时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β-AR-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变化。主要结果:①我们建立的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在伤后急性期即可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酸碱失衡、治疗效果差等重症休克表现,和单发伤对比存在多发伤相互加重效应,符合此病早期临床特征;②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在伤后1~6 h,心率(HR)在伤后0、0.5、4、5、6 h,左室收缩压(LVSP)在伤后3~6 h,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总外周血管阻力(TPR)、心输出量(CO)在伤后0.5~6 h显着降低。上述指标和其它组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血清肾上腺素(EPI)浓度在伤后0.5、1、2、3、5 h,NE浓度在伤后2、3、6 h轻度高于伤前(P<0.05),神经肽Y(NPY)浓度在伤后0.5~2 h和5~6 h呈小幅双峰增长(和伤前比,P<0.05);伤后各时间点血NE、EPI、NPY浓度均远低于创伤失血组大鼠(P<0.01);④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各时间点各器官血流量均显着降低(和假手术组比,P<0.05),但和创伤失血组大鼠不同的是,伤后各时间点心、脑局部血流量降低幅度和其它器官血流量比无明显差异;⑤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NE升压反应在伤后1~6 h均显着增高(和假手术组及创伤失血组比,P<0.01)。SMA反应性呈现双相变化:休克1~3 h,NE对SMA最大收缩力(Emax)和半数有效浓度(pD2(-log[EC50]))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量效曲线左移。伤后4~6 h,SMA对NE的Emax、pD2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量效曲线右移;⑥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1-6 h,给予NE后心功能各项指标(LVSP、±dp/dtmax)增幅始终显着高于伤前和创伤失血组(P<0.05或P<0.01);⑦伤后1h,左心室心肌细胞膜α1-AR和β-AR受体最大结合数目(Bmax)达到最高点,其中,β-AR增加幅度最为显着,至伤后6h,β-AR Bmax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和伤前比,P<0.01)。两种受体Kd(the 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s)在伤后1h、3h变化不大,伤后6h则出现明显增高(P<0.01),提示受体亲和力下降。伤后心肌组织AC基础活性及cAMP浓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392,p<0.05)。异丙肾上腺素(ISO)激活AC活性在伤后各时间点均明显最高(P<0.01),提示β-AR-G蛋白-AC-cAMP信号系统在伤后6h内的反应性均增强。从增高程度看,伤后1h高于正常值2.5倍,随着受伤时间的延长,增高程度逐渐下降。法司可林(FSK)激活的AC活性在伤后各时间点变化不大,提示AC催化亚基蛋白自身无显着改变。氟化钠(NaF)激活的AC活性在伤后1 h变化不大,伤后3、6 h,则显着降低(和伤前比,P<0.01),提示伤后3、6h,G蛋白和AC催化亚基出现脱偶联改变。结论:①本实验建立的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伤后早期病理生理学变化,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伤情稳定、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②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急性期血流动力学紊乱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程度重,无代偿性增高。各重要脏器器官血流量伤后早期即出现显着降低,未出现代偿性器官血流量重新分布。血中交感缩血管神经递质相对缺乏。血流动力学恶化程度和创伤严重程度呈正比;③和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同的是,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心血管总反应性在伤后1~6 h均显着增高,但此阶段血管反应性呈现双相变化,而心脏反应性在伤后1~6 h均显着增高。从时相点及增幅看,心脏反应性增高可能是导致伤后心血管总反应性增高的主要原因;④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伤后急性期一方面出现“血交感缩血管神经递质相对不足”、“AC基础活性降低继发心肌组织cAMP含量下降”、“G蛋白和AC催化亚基脱偶联”等改变,导致伤后出现严重的心功能下降及血流动力学恶化;同时,也出现心肌细胞胞膜AR数目增多(以β-AR最为明显),导致心脏反应性增加,这可能是机体发挥代偿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李超[7](2005)在《脊柱内固定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颈椎前路钢板(Anterior cervical plate,ACP)和腰椎的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内固定系统。临床上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和腰椎锥形椎弓根螺钉的使用日益普遍,本试验从生物力学角度分别对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与腰椎锥形椎弓根螺钉及椎弓根螺钉不同的翻修方法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 颈椎前路钢板在颈椎退变、创伤及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前路钢板已经发展到第三代——非限制性钢板,其较限制性钢板具有动态加压的作用,但是也有争论认为其可能导致过度加压,而且对于颈椎后部稳定性不利。本实验通过在人体标本上模拟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分析比较使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钢板情况下植骨块与钢板间负荷分布特点。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与限制性钢板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行C4-5椎间盘摘除术,分别采用椎间压力传感器及应变计测量椎间压力负荷与钢板负荷。试验对象分别为:无钢板固定组、非限制性钢板固定组、限制性钢板固定组、限制性钢板固定+植骨块吸收1mm组、非限制性钢板固定+植骨块吸收1mm组。结果:(1)无钢板固定、非

苗明浩,刘健,袁明金[8](2003)在《鲁格氏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椎骨折》文中指出

高骏,王一农,庞伍宽[9](2002)在《脊柱后路内固定器临床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章华,邹季[10](2002)在《急性脊髓损伤的早期临床治疗》文中提出

二、鲁格氏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椎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格氏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病例分析报告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的选择标准
        1.1.2 临床资料
        1.1.3 治疗方法
    1.2 数据获取及评价
        1.2.1 数据获取方法
        1.2.2 数据获取结果
        1.2.3 数据分结果
        1.2.4 结论
    1.3 典型病例介绍
第2章 胸腰椎损伤单节段固定效果及应用范围探讨
    2.1 胸腰椎损伤的解剖基础及生物力学
        2.1.1 胸腰椎损伤的相关解剖
        2.1.2 胸腰椎损伤的相关生物力学
    2.2 胸腰椎损伤MSPI治疗的相关问题
        2.2.1 PLC损伤是手术治疗的指征(TLISS≥4分)
        2.2.2 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完整或部分完整是后路复位成功的前提
        2.2.3 伤椎椎弓根及一侧终板完整,且二者骨皮质连续是复位及固定可靠的保证
        2.2.4 固定节段植骨融合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2.2.5 合并神经损害病例要慎重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目的及方法
    3.2 AF的优点及复位机理
    3.3 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3)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随机分组方法及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3 治疗前基线可比性分析
    2.诊疗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3.所用材料及治疗方法
        3.1 支具与改良支具的制作
        3.2 治疗方法
        3.3 药物治疗
    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伤椎的压缩率、复位率
        4.2 伤椎的矢状位指数(SI)
        4.3 并发症发生情况
        4.4 疼痛评价标准
        4.5 综合疗效评定
    5.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两组复位率比较
    2 两组矢状位指数比较
    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4 疼痛评定结果比较
    5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比较
讨论
    1.胸腰部损伤特点及生物力学浅析
        1.1 胸腰部的解剖及损伤特点
        1.2 胸腰部生物力学浅析
    2.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损伤机制
        2.1 轴向压缩外力损伤机制
        2.2 屈曲外力损伤机制
    3.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的理论依据
    4.患椎的矢状位指数与Cobbs'角的选择
    5.改良支具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1 过伸复位的理论依据
        5.2 改良支具的生物力学浅析
        5.3 改良支具的治疗特点
        5.4 改良支具的安全性分析
        5.5 针对支具副作用的处理
    6.功能锻炼的作用
    7.改良支具的疗效分析
        7.1 骨折复位及畸形矫正方面
        7.2 腰背部遗留疼痛方面
        7.3 治疗的综合疗效方面
    8.存在不足及前景展望
        8.1 存在问题
        8.2 未来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Lateral-Bending像与脊柱侧凸伴有Chiari畸形或/和脊髓空洞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调式悬吊治疗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1.1 解剖基础
        1.2 病因病机
        1.3 症候表现
        1.4 中医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2 西医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2.1 脊柱的生理解剖
        2.2 脊柱的生物力学分析
        2.3 脊柱的损伤机制
        2.4 西医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的来源、选择、分组
        2.2 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流行病学基础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比较
    4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讨论
    1 椎体骨折的疼痛
        1.1 骨折的疼痛机制
        1.2 疼痛减轻的时间问题
        1.3 止痛
    2 并发症
    3 功能锻炼
    4 Cobb的恢复和生物力学的改善
    5 国内外相关情况的现状
        5.1 保守治疗的研究现状
        5.2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研究现状
    6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实验一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重要脏器器官血流量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
        实验一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管反应性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心脏反应性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心脏肾上腺素能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一 高位脊髓损伤后早期心血管病理生理改变
文献综述二 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伤后早期临床诊治进展
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英文论着

(7)脊柱内固定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第二部分 锥形与柱型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评价
    第三部分 椎弓根螺钉翻修的生物力学评价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脊柱后路内固定器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脊柱后路内固定器使用的目的及标准
2 单阶段、单平面后路内固定器的临床应用
3 多点多平面后路内固定器的临床应用
4 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四、鲁格氏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椎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的对比研究[D]. 张新军. 青岛大学, 2013(S1)
  • [2]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体会[J]. 杨杰,娄义忠,陈品奇.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0(03)
  • [3]改良支具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D]. 刘振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4]Lateral-Bending像与脊柱侧凸伴有Chiari畸形或/和脊髓空洞的手术治疗[D]. 何海峰. 山东大学, 2009(05)
  • [5]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调式悬吊治疗器的应用研究[D]. 汤晓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6]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大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性变化及其机制[D]. 刘育杰.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7]脊柱内固定相关生物力学研究[D]. 李超.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
  • [8]鲁格氏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椎骨折[J]. 苗明浩,刘健,袁明金. 西藏医药杂志, 2003(01)
  • [9]脊柱后路内固定器临床应用评价[J]. 高骏,王一农,庞伍宽. 河北医药, 2002(08)
  • [10]急性脊髓损伤的早期临床治疗[J]. 李章华,邹季. 中国骨伤, 2002(05)

标签:;  ;  ;  ;  ;  

鲁格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