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脂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杨斌[2](2021)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1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各89例。高剂量组给予患者40 mg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低剂量组给予患者20 mg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甘油三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治疗前,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7%,与低剂量组的2.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对各项指标的作用比低剂量组更强,值得推荐。
李晓燕[3](2021)在《多廿烷醇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控制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多廿烷醇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控制的效果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简单随机法分为二组,每组60例。二组均根据中华医学会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指南给予治疗,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联合多廿烷醇片治疗。记录二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用量,检测二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esRAGE)的表达水平,并统计二组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二组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逐渐下降(均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硝酸甘油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项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逐渐下降(均P<0.05),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TC、LDL-C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TG、H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组sRAGE、esRAGE均逐渐上升(均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sRAGE、esRAGE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廿烷醇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调节血脂和sRAGE、esRAGE的表达,改善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李星[4](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林梅青[5](2021)在《基于“瘀毒”理论探讨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LP-PLA2、hs-CRP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瘀毒”理论,观察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热毒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U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纯西药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P-PLA2、hs-CRP、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心电图、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的变化。结果:1.心绞痛疗效:两组治疗前心绞痛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积分均较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88.2%)、硝酸甘油停减率(70.6%),对照组心绞痛总有效率(78.8%)、硝酸甘油停减率(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均较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指标:两组治疗前LP-PLA2、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P-PLA2、hs-CRP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4.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治疗前血脂、血液流变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TC、TG、LDL-C)、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TC、LDL-C、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下降更明显(P<0.05)。5.SAQ:两组治疗前PL、AS、AF、TS、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AS、AF、TS、DP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PL、AS、AF、TS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瘀毒”理论指导下的桂枝茯苓丸与四妙勇安汤合方治疗UA(热毒血瘀证)理论基础坚实,并且临床疗效满意,对中医药防治UA(热毒血瘀证)具有重要意义;2.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能改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和中医症候疗效积分,尤其能改善UA(热毒血瘀证)患者胸闷、胸痛、烦热、口干苦、溲赤、大便干结症状;3.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能降低LP-PLA2、hs-CRP水平,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途径起作用;4.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能降低TC、LDL-C、血液流变学水平,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5.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能够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包括减少心绞痛发作频次和疼痛持续时间,减少硝酸甘油使用次数和用量,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6.在研究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故可推荐临床使用。
田盼盼[6](2021)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经验总结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导师李军教授在冠心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导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饮食、外感、情志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治疗冠心病应首先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气血为纲进行辨证,并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心绞痛发作期,往往是由于正气大虚或邪实加重,故以补益正气或祛邪疏通为要,针对性地采用温阳宣痹、行气活血、化痰祛湿、散寒通脉、通腑降浊等治法,在心绞痛缓解或稳定的阶段,则以益气、温阳、滋阴等治本之法为主,兼以祛邪。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导师处方时注重整体观念,采用病、证、症结合的诊疗模式,从气机升降、脏腑相关等多个角度考虑处方用药。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导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医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整理,将其诊疗经验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思路及分型、常用治法方药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2.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验证经典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低、中危的UA痰瘀互结证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干预前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总的临床疗效、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发作频次及每次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血脂水平、凝血指标等。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绞痛疗效:经4周治疗,两组患者发作心绞痛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减少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硝酸甘油停减率:试验组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90.0%,对照组的停减率为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治疗后,试验组SAQ的各项积分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的PL、AS、AF、DP四项积分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其中试验组的PL、AS、AF、TS积分值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脂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的LDL-C和TC水平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7)凝血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值均较治疗前增加,纤维蛋白原(Fib)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的PT值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指标:研究期间,受试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相关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UA痰瘀互结证,在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改善凝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且药物的安全性良好。
张富国[7](2021)在《水蛭通络胶囊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水蛭通络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积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水蛭通络胶囊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有效性,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及相关依据。方法:所有选择纳入的病例均来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心病一科住院病房,执行纳入标准收集患者共60名,并随机将其分之成对照组30人,予以西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30人,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加中药水蛭通络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14天,同时记录脱落和不良事件。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对两组人员的治疗前与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NO水平、hs-CRP水平、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各个维度的积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判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期间,共有一例患者脱落,无不良事件发生。(1)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与治疗前相比,经治疗后两组均可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于中医证候方面的改善情况治疗组较之对照组则更有优势,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82.7%)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6.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NO水平方面:两组治疗后的NO水平相较之治疗前均有提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提高患者的NO水平方面相较之对照组则更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hs-CRP水平方面:两组治疗后的hs-CRP的水平相较之治疗前均得以减低,统计学差异具备(P<0.05),治疗组在hs-CRP减低上相较之于对照组则更具优势,统计学差异具备(P<0.05)。(5)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在量表5个维度方面相较之于治疗前均得以改观,且在PL、AS、AF、TS这4个维度上,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之对照组则更具优势,统计学差异具备(P<0.05)。但治疗后于DS维度的比较上,两组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水蛭通络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的NO水平、减低患者的hs-CRP水平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方面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过程中未见肝肾功能的损伤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安全,可以推广。
玉黎燕[8](2021)在《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对冠脉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冠脉血管内超声技术,获得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药在斑块破裂的抑制方面提供新的证据支持和应用价值,并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其与血浆miR-155的关系,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领域提供新的临床资料。方法:纳入2019年01月至2020年0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62例,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芪参益气滴丸,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以IVUS检查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冠脉斑块变化情况,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最小管腔面积(MLA)、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I)、纤维帽厚度(FCT)、斑块最大厚度(Max PT)、斑块最小厚度(MPT)、脂质池面积(LPA)方面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相关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miR-155相对表达量等结果的差异。所有临床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一般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IVUS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相关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miR-155相对表达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VUS指标比较方面:治疗后两组EEMA、MLA、PA、PB、FCT、RI、LPA、Max PT、MP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EI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EI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在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MLA、PA、PB、Max PT方面较对照组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在EEMA、FCT、RI、EI、LPA、MPT比较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4、心绞痛疗效方面: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观察组心绞痛疗效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P<0.05)。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观察组显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TC水平控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水平控制情况均较好;治疗后观察组TG、LDL-c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CRP水平较对照组患者降低更为显着(P<0.05)。7、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方面:治疗后观察组EF、SV较对照组改善(P<0.05),观察组LVESd较对照组减小(P<0.05);治疗后两组LVEDd无明显差异(P>0.05)。8、miR-155相对表达量对比分析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够调节炎性反应和血脂代谢,稳定冠脉斑块、抑制斑块发生发展,改善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有关。
黎炯彤[9](2021)在《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心痛宁方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疗效、血脂水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评价心痛方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为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4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且再发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为西医标准化治疗用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次,每次100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天1次,每次75mg,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晚1次,每次20mg,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每天1次,每天11.875mg~47.5mg,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天1次,每次40mg,口服)。治疗组为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痛宁方中药,2次/天,1袋/次,早晚饭后温服,疗程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ST-T段改变)、血脂水平、FMD、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结果:(1)SAQ: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进行组间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的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改善情况相当(P>0.05)。(2)血脂水平: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水平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TG、LDL-C水平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TC水平在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3)心电图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疗效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6.66%及53,33%,P>0.05,提示经治疗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相当。(4)FMD: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的上调FMD水平高于对照组的上调FMD水平(P<0.05)。(5)中医症候积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6)中医症候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疗效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痛宁方能够有效减少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发作及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术后单纯常规使用西医标准化治疗组患者,为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提供有效数据,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2)心痛宁方能够有效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心痛宁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气短、口唇紫暗等症状改善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良好。(3)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与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控制血脂水平,进而减少PCI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有关。
王瑶[10](2021)在《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IMT和心电图、心绞痛疗效等数据,得出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的疗效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各7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匹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匹伐他汀2mg qn),观察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匹伐他汀进行治疗(替格瑞洛60mg bid+阿司匹林1 00mg qd+匹伐他汀钙片2mg qn);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分析;进而考察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具体考察项目诸如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BMI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病程、高血压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肾病、冠脉Gensini评分等数据分析中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ST段下降导联数NST及ST段压低总和ΣST等数据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经过药物治疗后NST、ΣST数据下降,观察组数据变化更加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药物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数据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Ⅰ级~Ⅳ分级等数据差异性较小,而在治疗后,Ⅰ分级、Ⅱ分级患者比例均得到提升,而Ⅲ分级及Ⅳ分级数量降低,体现出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提升,其中观察组的疗效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整体上显效率及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86.67%,而观察组为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替格瑞洛用药可以改善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的降低机体IMT、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提升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总体疗效。
二、调脂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脂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高剂量组 |
1.2.2 低剂量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对比 |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3)多廿烷醇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控制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
2.2 二组患者血脂情况比较 |
2.3 二组患者sRAGE、esRAGE水平比较 |
2.4 二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筛选结果 |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
3.2 Meta分析结果 |
3.3 局限性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瘀毒”理论探讨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LP-PLA2、hs-CR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来源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终止研究标准 |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临床观察项目 |
3.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3.5 标本采集与检测 |
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比较 |
3 观察指标对比 |
3.1 两组hs-CRP比较 |
3.2 两组LP-PLA2 比较 |
3.3 两组血脂比较 |
3.4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
3.5 两组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
3.6 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
3.7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
3.8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9 西雅图心绞痛积分比较 |
4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2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 |
2.2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
3 中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3.1 病名溯源 |
3.2 病因病机 |
3.3 辨证论治 |
4 从“瘀毒”理论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机特点 |
5 方药选择依据 |
5.1 桂枝茯苓丸 |
5.2 四妙勇安汤 |
5.3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分析 |
6.2 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改善程度分析 |
6.3 TC、LDL-C及血液流变学分析 |
6.4 LP-PLA2、hs-CRP分析 |
6.5 西雅图心绞痛积分(SAQ)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痰活血法干预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 理论基础 |
2 临床应用 |
3 作用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治疗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李军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总结 |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辨证思路及分型 |
2.1 辨轻重缓急 |
2.2 辨病在气分或血分 |
2.3 辨病所在脏腑 |
3 常用治法方药 |
3.1 行气化痰宣痹法 |
3.2 益气温阳宣痹法 |
3.3 理气活血法 |
3.4 散寒活血法 |
3.5 清热解毒,滋阴通脉法 |
4 医案举隅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1.6 医学伦理及注册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指标 |
3.3 安全指标 |
4 讨论 |
4.1 UA的中西医认识 |
4.2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3 研究结果 |
4.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水蛭通络胶囊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样本量估算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4.1 临床一般资料收集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4.4 安全性指标 |
4.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疗效性指标分析 |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NO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hs-CRP水平比较 |
2.5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比较 |
3 不良事件及脱落分析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1.1 西医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1.2 中医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2 从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角度论治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 |
3 本研究方药分析 |
3.1 组方构成及组方分析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4 临床疗效分析 |
4.1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4.2 提高NO水平 |
4.3 降低hs-CRP水平 |
4.4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对冠脉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认识 |
2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
2.1 相关脏腑功能中医论述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认识 |
4 芪参益气滴丸的作用研究 |
4.1 芪参益气滴丸组方分析 |
4.2 芪参益气滴丸现代药理学研究 |
4.3 芪参益气滴丸相关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 |
1.4 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病例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内容 |
2.5 疗效评定 |
2.6 CAG及 IVUS操作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3.3 IVUS指标比较 |
3.4 相关指标评价 |
3.5 血浆miR-155 相对表达量结果比较 |
3.6 IVUS影像图 |
3.7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相关理论概述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3 安全性方面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中医证候单项积分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1.1 寒邪内侵,心脉阻滞 |
1.1.2 饮食不节,痰饮内生 |
1.1.3 肝郁气滞,痹阻心脉 |
1.1.4 劳倦内伤,年老体衰 |
2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
2.1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
2.2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2.3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研究 |
3.1 对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
3.2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生机制 |
3.2.1 支架内再狭窄 |
3.2.2 支架内血栓形成 |
3.2.3 冠脉痉挛 |
3.2.4 冠脉微循环障碍 |
4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治疗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病例分组 |
1.4.2 生活方式干预 |
1.4.3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一般资料 |
1.5.2 安全性评定 |
1.5.3 症状及体征 |
1.5.4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资料 |
2.2 临床疗效观察 |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情况 |
2.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疗效情况 |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情况 |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疗效情况 |
2.2.6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比分析 |
2.2.7 安全性指标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选方依据 |
3.2 组方分析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绍 |
1.2 药物干预治疗介绍 |
1.2.1 匹伐他汀钙 |
1.2.2 替格瑞洛 |
1.2.3 联合用药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相关标准 |
2.3.1 稳定型心绞痛 |
2.3.2 糖尿病 |
2.3.3 缺血风险更高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
2.3.4 心功能评定标准 |
2.3.5 冠脉Gensini评分标准 |
2.4 临床疗效评定 |
2.4.1 心电图疗效评定 |
2.4.2 糖尿病疗效评定 |
2.5 实验方法 |
2.5.1 治疗方法 |
2.5.2 研究项目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 |
3.3 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
3.4 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
3.5 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
3.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调脂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J]. 杨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1)
- [3]多廿烷醇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控制的效果分析[J]. 李晓燕.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1(03)
- [4]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瘀毒”理论探讨桂枝茯苓丸合四妙勇安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LP-PLA2、hs-CRP的影响[D]. 林梅青.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田盼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水蛭通络胶囊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张富国.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对冠脉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D]. 玉黎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D]. 黎炯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瑶. 南昌大学, 2021(09)
标签:心绞痛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血脂异常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