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一、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锋[1](2021)在《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方案,然而很多老年晚期NSCLC患者身体储备较差不能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副作用不得不停止化疗,还有部分患者化疗效果一般,化疗后很快出现进展,因此治疗手段相对局限。“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线,以冷消融微创治疗为关键节点,具有低损伤、可持续的特点。前期诸多研究结论显示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临床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少,冷消融联合中药这一治疗模式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是否能够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同时通过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的治法和组方用药,以及作用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该治疗模式,增加患者获益。[研究目的]临床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以期为这类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可持续、低损伤的治疗选择;2.总结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3.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规律,探索冷消融术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适用方药,以期优化该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实验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对比化疗、单纯冷消融和单纯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疗效;2.基于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临床部分1.倾向得分匹配基线信息:基于多中心肺癌真实世界治疗数据,纳入316例样本,分为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化疗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减少混杂因素匹配87对;2.生存分析:比较两队列中位OS,中位PFS和生存率,COX回归筛选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筛选“优势人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4.评价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两队列实体瘤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5.中医证素变化和组方治法研究: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的中医证素变化和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实验部分实验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两部分,两组造模、分组及干预相同。1.造模:建立老龄Lewis肺癌小鼠模型。2.分组:分别随机分组40只和45只老龄Lewis肺癌模型小鼠为①模型组,②冷消融联合中药组,③冷消融组,④化疗组,⑤中药组。3.干预:①模型组:仅造模,②联合组:冷冻消融手术和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③冷消融组:冷冻消融手术;④化疗组:腹腔注射顺铂3mg/kg,1次/周,共2周;⑤中药组: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隔天记录体质量并测量瘤径,非中药干预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非化疗干预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非冷消融干预组予切开缝合。4.指标:实验一观察生存期;实验二计算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肿瘤生长/转移抑制率,流式检测小鼠脾脏组织CD4+、CD8+、CD4+/CD8+比值;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0的表达;WB检测小鼠肺和肿瘤组织HIF-1α、VEGF、MMP-2和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下文简称“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分别入组96和220例,倾向得分匹配87对,两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10.3个月(P>0.05),两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匹配后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4个月(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2%和18.4%(P<0.05),联合队列患者PFS>6个月的机会是化疗队列的3倍。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①联合队列,LY%是独立保护因素,CCI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②化疗队列,LY%和KPS是独立保护因素,NEUT%,KPS,CCI、NLR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4.优势人群特征:本研究中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优势人群特征:年龄≤80岁且优势与年龄呈负相关;CCI评分≤9;Ⅲb、Ⅲc、Ⅳa期;LY%>20%。5.KPS评分:治疗后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KPS>化疗队列患者KPS(P<0.05)。6.实体瘤疗效评价:联合队列的疾病控制率26.83%>化疗队列13.79%(P<0.05)。7.本次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虚症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为主,冷消融术后血瘀、阳虚证素显着增加(P<0.05);气虚用黄芪、五味子等;阴虚用麦冬、熟地等,健脾益肾用茯苓、白术等;阳虚用细辛、干姜等;血瘀用乳香、没药、三七等;痰湿用半夏、陈皮等;痰热用川贝母、浙贝母等。8.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与冷冻消融术后契合的新方组合:①乳香,没药,干姜,山楂;②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五味子;③桃仁,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体现温通活血化瘀治法。实验部分实验一1.冷消融联合中药组(简称“联合组”)小鼠平均生存期28d明显高于模型组19d、化疗组22 d(P<0.05);冷消融组24 d、中药组23 d和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体质量:化疗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这三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瘤体质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的小鼠瘤体质量均小于中药组和模型组(P<0.05)。3.转移肺结节数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肺转移结节数量多于联合组(P<0.05)。冷消融联合中药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95%、25.85%、22.16%和1.98%,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0%、28.91%、23.67%和34.12%。4.脏器指数: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小于联合组(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组和冷消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4+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的表达均低于联合组(P<0.05);各组CD8+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CD8+均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冷消融组CD4+/CD8+>1。6.ELISA 检测6.1 IL-2: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2IL-10:各组IL-10的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3IFN-γ:各组IFN-γ的表达>模型组(P<0.05);化疗组和中药组<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P<0.05);7.Western Blot 检测7.1 VEGF和HIF-1α①肺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肺组HIF-1α表达>联合组(P<0.05),中药组HIF-1α表达>冷消融组(P<0.05)。②肿瘤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VEGF的表达均>联合组(P<0.05)。各组HIF-1α的表达>联合组(P<0.05)。7.2 MMP-2和MMP-9①肺组织:MMP-2:各组小鼠MMP-2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其他各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②肿瘤组织:MMP-2: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研究结论]1.对于老年晚期NSCLC患者,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增强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化疗,在总体生存获益方面相当,因此可以作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的治疗选择。2.年龄<80岁,CCI评分≤ 9,肿瘤临床分期为Ⅲb、Ⅲc、Ⅳa期,LY%>20%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更适合接受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3.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疗为主线,不同阶段兼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祛邪治法,同时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冷消融术后的患者阳虚血瘀证候普遍存在,应重视温通活血化瘀治法。4.冷消融联合温通活血化瘀中药组方在延长生存期,抑制转移方面效果较好,其机制与促进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郭红磊[2](2021)在《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导师经验,制定中医证型标准,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与获益较小人群进行比较,总结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关系及获益较大人群的特征,旨在进一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水平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1],形势严峻。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同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获益程度不同,这可能与证型不同以及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各异有关。目前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匮乏。因此,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119例。收集患者基本人口信息、中医证型资料及淋巴亚群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建立数据库,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究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第二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通过查阅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224例,以生存期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小组(对照组)及获益较大组(观察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中药治疗时间等。并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图,并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结可能影响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为临床甄别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基本情况:本部分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429:1,61~80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结肠为主要原发部位,肝、肺为主要转移部位,腺癌居多,恶性程度以中分化为主。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大多均显着低于正常值范围,而在相对计数中,只有气血两虚证中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低于正常值范围。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抑制/毒性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的可能性越大;NK细胞相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肝肾阴虚证的可能性越大;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湿热蕴结证的可能性越大。第二部分:224例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中,气滞血瘀证与湿热蕴结证者较其余三个证型组患者生存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治疗时间方面,治疗时间≥12个月者较<6个月者生存期延长,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服用中药时间超过1年、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或湿热蕴结证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更长。4.结论1.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显着低于正常水平,主要体现在免疫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而分化发育程度未见明显改变,但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仍会导致部分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的异常。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证型之间,降低程度有所差异。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多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与湿热蕴结证者相比存在显着差异,考虑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免疫功能低于湿热蕴结证者。4.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中医证型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不同的降低趋势,考虑不同免疫指标的降低,对中医证型的判断可起到一定辅助作用。5.长期的中药治疗能够延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与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证患者生存期可能长于虚证患者。

陈晓静[3](2021)在《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治疗后在实体瘤客观疗效、KPS评分、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进行分析,为晚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已收集的68例晚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消症颗粒联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治疗,21天为一周期,每2周期评估一次疗效,治疗4周期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实体瘤客观疗效、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CEA、CA199)、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8例患者,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剔除、脱落3例,最后治疗组剩余有效病例32例,对照组剩余有效病例31例。(1)在实体瘤客观疗效方面,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0.63%,87.5%;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2.26%,77.42%。虽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力状况方面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A199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E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CE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为81.3%,对照组为64.5%,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单项证候积分进行分析,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脘痛、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方面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在不良反应方面: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同程度上低于对照组,在高血压方面、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消症颗粒联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治疗晚期胃癌与单使用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相比,在改善患者胃脘痛、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方面以及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同程度降低。由此可知,益气消症颗粒联合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能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能减轻阿帕替尼和卡培他滨片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可供临床使用。

徐钰莹[4](2021)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其次对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将在我院肿瘤科接受系统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通过两队列生存分析比较,探讨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以临床研究一为基础,从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前期制定的中医干预治疗优势人群(简称中医优势人群)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标准进行人群分组,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研究三: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四: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作为决策变量,基于生存数据代价敏感学习算法(cost sensitive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for survival,CSCLSurv)探索在杨宇飞教授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研究五:在临床研究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杨宇飞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下的中药用药规律(具体研究过程见图1)。临床研究一: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治疗时间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搜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在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病房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符号入组标准的686例IV期结直肠癌患者信息进行生存随访。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n=459)与低暴露组(n=227),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就诊人群特征描述入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9.77%VS 40.23%),6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58.61%),左半结肠患者比例高于右半结肠(74.78%VS 25.22%),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部位的转移(占比51.17%),基因突变型(KRAS或NRAS或BRAF基因突变)人群高于基因野生型人群(257例VS 217例),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占比63.27%),其中以西医治疗不耐受和西医治疗进展时寻求中医药治疗的人群居多(44.47%,43.09%)。2.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生存分析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0年2月20日,高暴露组309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67.32%),低暴露组176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77.53%)。两组基线分析结果显示,高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低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开始中医药治疗前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开始中医药治疗时是否处于疾病快速进展期、是否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基因突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但高暴露组中基因突变型比例高于低暴露组(42.05%VS28.1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药治疗的6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 27 个月(95%CI:25.3-29.8),其中高暴露组 mOS 为33.5 个月(95%CI:29.4-36.3),低暴露组 mOS 为 18.2 个月(95%CI:15.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60岁以上人群居多、多涉及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型占比高、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等特点。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连续三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可能与更长的mOS相关。临床研究二: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进行特征比较,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寻找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点。方法:从研究一 459例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患者384例,根据前期研究制定的分组标准进行中医优势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中医优势人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截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1年2月20日)基因全野生型(即KRAS/NRAS/BRAF基因为野生型)Ⅳ期生存期(发现Ⅳ期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30个月;②KRAS/NRAS基因突变型Ⅳ期生存期≥24个月;③BRAF基因突变者或未行基因检测者Ⅳ期生存期≥18个月。非中医优势人群:中医优势人群以外的剩余人群。以患者是否为中医治疗的优势人群作为因变量(1=是、0=否),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病理分型、辨证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状态、是否行过根治术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例354例,平均年龄61±12岁,其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优势人群175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女性(OR=2.760,P=0.001),ECOG评分≤2分(OR=21.432,P<0.001),病理分型为腺癌(OR=2.427,P=0.014),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脾肾亏虚型或肺肾亏虚型或肺脾亏虚型或肝肾亏虚型或肝胃不和型)(OR=30.229,P<0.001),初次就诊(简称“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为初治或一线(OR=14.783,P<0.001)与患者是否为中医优势人群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可能为:女性、ECOG评分≤2分、腺癌、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或西医一线治疗阶段,中医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三: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通过判别分析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对患者能否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做出预判,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药的治疗实践。方法:基于临床研究二中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特征结果,结合临床实际,纳入性别、病理分型、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辨证分型等作为判别分析的自变量,以中医优势人群、非中医优势人群划分结果作为因变量,观测数据的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测试集建立四种判别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选择预测效果最好的判别模型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判别预测模型。以模型的特异度(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坐标,灵敏度(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分类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观测数据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中医优势人群175例,4种判别模型预测效果中,二次判别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79%,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82.86%。以模型特异度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ROC曲线图对二次判别模型的分类优劣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二次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AUC为0.9021。结论:以性别、发病部位、转移部位、病理分型、ECOG评分、辨证分型、门诊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二次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预测效果(准确率为90.79%,AUC为0.9021)。临床研究四: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性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从研究三384例就诊于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197例,按照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三种治疗类型即纯中医治疗(单纯中医药治疗,没有使用任何西医抗肿瘤治疗药物)、中医辅助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联合双药化疗加或不加靶向治疗)以及中西医并重治疗(中医药联合口服化疗药和/或靶向药),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门诊初诊时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等作为决策变量,采用CSCLSurv算法以两个阶段治疗策略为尝试(一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一个阶段的治疗,更换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进入下一阶段治疗),进行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结果:研究纳入分析病例197例,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152例,其中死亡病例114例,存活病例38例;未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45例,其中死亡病例32例,存活病例13例。该研究人群中,男性126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左半结肠152例、右半结肠45例,多数患者(70.05%)转移部位为高度影响预后的转移部位,基因分型为突变型的患者远超于野生型患者(45.18%VS 31.98%),半数以上(54.82%)的患者ECOG评分≥2分,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的75例、一线治疗60例、二线治疗30例、三线及以上治疗32例。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可根据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等决策变量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结论: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提示作用,后续可设计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五: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目的:总结杨宇飞教授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临床研究四中就诊于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197个患者1685个处方中的基本资料和诊疗信息,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四探索不同特征人群适宜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医药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1.晚期结直肠癌辨证特点、常见症状及常用药物举例1.1辨证分型辨证特点以双脏腑辨证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亏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肺肾亏虚、肺脾亏虚;邪实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内结、瘀毒内阻、痰湿内蕴、湿热下注、湿浊内蕴。1.2症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既包括肿瘤相关症状如乏力、腹胀、腹痛、咳嗽、胁痛等,又包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手足综合症等。1.3常用中药常用中药以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墨旱莲、女贞子、党参、黄芪、陈皮、补骨脂、菟丝子等扶正中药以及石见穿、鬼箭羽、半枝莲、南方红豆杉等祛邪中药为主。2.纯中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744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76味,以白芍、柴胡、党参、麸炒白术、伏龙肝、茯苓、鬼箭羽、桂枝、黄芪、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其中,脾肾亏虚型多以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肝郁脾虚证多以四君子汤配柴胡、二至丸加减;肝肾亏虚证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肺脾亏虚证多以泻白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肺肾亏虚证则以二至丸配以黄芪、红景天、黄精加减。辨证基础上若出现肺转移则酌情选加鬼箭羽、石见穿、石上柏、南方红豆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脑转移,选加山慈菇、蛇六谷、全蝎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肝转移选加漏芦、半枝莲、蛇六谷、鬼箭羽、预知子等抗肿瘤中药;出现腹腔或盆腔转移选加三七粉、草河车、土茯苓等抗肿瘤中药。3.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常用四君子汤联合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补骨脂补益先后天之本,酌情加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健脾开胃,消食导滞;选加桃仁、红花、当归、芍药等减轻手足综合症;选加天麻、钩藤、罗布麻叶等控制、预防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同时根据患者口服化疗药或靶向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机体耐受性的强弱酌情选加南方红豆杉、蛇六谷、半枝莲等中药加强西医治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4.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治疗上健脾补肾为治疗核心,中药单纯扶正,不加抗肿瘤中药。用药上以姜半夏、党参、茯苓、麸炒白术、黄芪、补骨脂、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结论:1.纯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疾病转移部位以及症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病、症、证三位一体,扶正祛邪并举,健脾补肾解毒法为治疗核心之法。2.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以健脾补肾为核心,根据西医治疗产生的不同副作用选加不同的减症中药,根据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酌情加入抗肿瘤中药。3.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中药单纯扶正,减毒增效。

姚杨[5](2021)在《“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晚期HER-2阴性胃癌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观察“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晚期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晚期HER-2阴性胃癌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策略提供临床依据。2.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院及天津市肿瘤医院就诊的129例气虚毒瘀型晚期HER-2阴性胃癌患者,按照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期间有无使用“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分为中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组(治疗组,64例)及单纯化疗维持治疗组(对照组,65例)。收集、整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主要研究终点: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研究终点:OS(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期)、疗效评价、DCR(Disease Control Rate,疾病控制率)、ORR(Objective Response Rate,客观缓解率)、KPS评分(Karnofsky,卡式评分)、生活质量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进一步分析中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晚期HER-2阴性胃癌的优势人群特征。3.结果(1)主要观察指标:在晚期HER-2阴性胃癌患者中,使用“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患者的m PFS(Media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3个月,单纯化疗维持治疗患者的m PFS为5.0个月,两组m 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5)。(2)次要观察指标:1)OS:治疗组患者m OS(Media Overall Survival,中位总生存期)为11.4个月,对照组m OS为10.5个月,两组m O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84>0.05)。2)疗效评价:治疗组64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价CR(Complete Response,完全缓解)患者0例,PR(Partial Response,部分缓解)患者6例,SD(Stable Disease,疾病稳定)患者43例,PD(Progressive Disease,疾病进展)患者15例,ORR为9.4%,DCR为76.6%;对照组65例患者中CR患者0例,PR患者4例,SD患者39例,PD患者22例,ORR为6.2%,DCR为66.2%。两组患者疗效评价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0.05)。3)KPS评分:治疗组治疗后的KP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0.05)。治疗组KPS收益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痛(P=0.016<0.05)、腹胀(P=0.010<0.05)、嘈杂(P=0.009<0.05)、反酸(P=0.002<0.05)、纳差(P=0.011<0.05)、嗳气(P=0.003<0.05)、恶心呕吐(P=0.003<0.05)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腹泻(P=0.057>0.05)、便干(P=0.619>0.05)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64例患者中显效者11例,有效者41例,无效者12例,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65例患者显效者3例,有效者29例,无效者33例,总有效率为49.23%,经秩和检验,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5)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STO22:治疗后,治疗组对比对照组在疼痛(P=0.030<0.05)、反流症状(P=0.032<0.05)的改善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吞咽困难(P=0.402>0.05)、饮食受限(P=0.206>0.05)、焦虑(P=0.735>0.05)、口干(P=0.795>0.05)、味觉改变(P=0.994>0.05)、躯体形象(P=0.617>0.05)、脱发(P=0.753>0.05)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维持治疗期间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粒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腹泻等,以Ⅰ~Ⅱ度为主。治疗组发生Ⅲ度及以上TRAEs(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3.1%)和2例贫血(3.1%),对照组Ⅲ度及以上TRAEs包括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4.6%)、3例贫血(4.6%)、4例恶心呕吐(6.2%)和1例腹泻(1.5%)。两组在恶心呕吐(P<0.01)、腹泻(P=0.012<0.05)、口腔黏膜炎(P=0.034<0.05)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维持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发现远处转移器官数目、证候类型、一线化疗周期数、病理类型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远处转移器官数、一线化疗周期数、病理类型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一线化疗<4周期及远处转移器官个数>2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分化癌为独立保护因素;血瘀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可能为保护因素。4.结论“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晚期HER-2阴性胃癌具有延长患者PFS、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其优势人群特征可能为远处转移器官个数不大于2处、一线化疗周期不小于4周期、分化癌、血瘀证。

闫李娜[6](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预后及联合中医治疗的临床调查与证素分层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文献学习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调查分析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预后因素及联合中医药治疗获益人群的用药特征,探讨有效治疗措施;并记录临床症状,依据中医证素学,针对患者的主要病位、病性证素以进行探究,尝试为预防肿瘤相关肠梗阻的发生发展,和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肿瘤相关肠梗阻的科学化、客观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按照纳、排标准和诊断标准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肠梗阻患者,对资料完整的170例患者的临床证据进行整理,对152例死亡病例进行生存资料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得出预后影响因素。进而筛选联合中医治疗获益的病例,汇总并描述其治疗方式及饮片应用特点。第二部分:利用朱文锋提出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临床调查表,对中医信息完整病例的数据进行收录,并用卡方或Fisher检验分析主要证素与部分临床指标及预后因素之间相关性。研究结果:1本研究2476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223名患者有梗阻病史,发病率约为9.01%。从高到低依次为:结肠癌19.33%、小肠癌16.07%、胰腺癌9.56%、直肠癌8.36%、胃癌8.34%、胆癌8.13%、肝癌3.26%、食管癌2.42%。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更易发生肠梗阻。2符合入组标准的170例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肠梗阻患者中有152例死亡,18例患者存活、失访、拒访,其平均生存期为5.643±0.49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腹膜转移、腹腔积液、恶病质、梗阻程度、白蛋白水平、血钾、血钠、血糖、阿片类药物使用、梗阻后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移、腹水、血糖值偏高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KPS评分≥70为预后独立保护因素。3联合中医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有显着改善(P<0.01△),总体缓解率为72.07%;治疗前后KPS评分明显提高(P<0.01△),总有效率59.46%。4联合中医治疗获益人群中医治疗方式主要为中药灌肠,其中配合口服或胃管注射汤药治疗的患者比例近1/3。中药饮片药物统计及频数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25味药主要为理气药、补气药、滋阴药、化湿、渗湿、活血化瘀、温里药。药物五味主要是辛、甘、苦,主要归经为脾、胃、肺、肝、肾、心、大肠等。5证素分析:调查发现符合要求的病位证素10种,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由高到低依次为脾(80.59%)、胃(64.12%)、大肠(38.24%)、肾(31.18%)、小肠(26.16%)、肺(25.29%)、肝(19.77%)、心(20.93%)、胆(7.56%)、膀胱(3.49%),主要集中于脾、胃、大肠、肾。符合要求的病性证素13种,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82.35%)、气滞(77.65%)、湿(66.28%)、阳虚(47.09%)、阴虚(45.93%)、血瘀(32.94%)、饮停(25.58%)、痰(22.67%)、血虚(19.19%)、热(15.29%)、闭(12.35%)、寒(9.41%)、食积(8.72%)、毒(5.23%),主要集中在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湿阻、血瘀等证素。证素组合中3种证素以下占8.24%,4种证素占48.82%,5种证素占32.94%,6种以上证素占10.00%,主要以四证素组合、虚实夹杂为主。四证素组合83人,证素组合类型有37种,主要类型有气虚+阴虚+气滞+湿、气虚+阳虚+气滞+湿、气虚+血虚+气滞+湿、气虚+阳虚+血瘀+饮停、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气虚+阴虚+湿+热。6证素间影响因素:手术后易出现脾证素,化疗后易出现阴虚、阳虚证素,靶向治疗后易出现阳虚证素。肝转移后易出现血瘀证素,肺转移后易出现气虚、血瘀证素。白蛋白水平低下易出现阳虚、胃证素,低钾患者易出现气虚、阳虚证素。合并腹腔积液者易出现阳虚、气虚、血瘀证素,血糖偏高者易出现与阴虚、气虚证素。研究结论:1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肠梗阻的发病率约为9.01%,其中结肠癌发病率最高19.33%。患者年龄多集中于60岁以上,以IV期多见。2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预后差,腹腔积液、腹膜转移、血糖偏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KPS≥70是其独立预后保护因素。3联合中医药治疗在患者症状改善及预后方面确有优势,择时联合口服或胃管注射药物患者受益更明显。4结合病位病性证素初步探知中焦虚滞为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病机关键。

王博[7](2021)在《疏肝化症方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荷瘤小鼠体内实验和乳腺癌细胞体外实验,初步探究疏肝化症方治疗TNBC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为疏肝化症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循证医学和基础研究证据,拓宽其临床应用空间。方法:1.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变化、功能状态改善、远期存活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2.应用乳腺癌4T1细胞构建小鼠乳腺癌模型,设立对照组及疏肝化症方各剂量组,对比各组小鼠的瘤体体积、食量、体质量变化,观察小鼠肿物的病理形态。3.培养乳腺癌4T1细胞,设立正常对照组和疏肝化症方各剂量组:观察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形态的影响;细胞计数法检测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生长数量的影响;MTT比色法检测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PI3K/AKT/Bax通路相关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疏肝化症方对4T1细胞PI3K/AKT/Bax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稳定率、肿瘤标志物(CEA、CA125及CA153)总改善率、功能状态总改善率均显着升高(P<0.05),而远期存活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未见显着差异(P>0.05)。2.疏肝化症方各剂量组作用荷瘤小鼠一定时间,结果发现:第21d时,0.10、1.00和10.00g/kg剂量组小鼠抑瘤率显着增加(P<0.05或P<0.01);各剂量组小鼠每日进食量未见显着差异(P>0.05);第14d和21d时,10.00g/kg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显着增加(P<0.01);各剂量组小鼠瘤体较小,其血管逐渐减少、出血及坏死面积逐渐增大,差异显着(P<0.01);肿瘤细胞的形态逐渐消失,核分裂相逐渐减少,且可观察到显着细胞碎裂。3.疏肝化症方各剂量组作用4T1细胞后一定时间,结果发现:各剂量组细胞体积缩小、凝集和碎裂,且与药物浓度存在依赖关系;各剂量组细胞生长数量: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1);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着增加(P<0.05),且与药物浓度和时间存在依赖关系;各剂量组细胞划痕修复率显着减少(P<0.05),且与药物浓度和时间存在依赖关系;中、高剂量组G0/G1期、G2/M期细胞DNA含量显着升高,S期细胞DN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且与药物浓度存在依赖关系;各剂量组早期及晚期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且与药物浓度存在依赖关系;各剂量组PI3K、Akt、caspase-3和Bax的m RNA表达显着上升,而Bc1-2的m RNA表达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且与药物浓度存在依赖关系;各剂量组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p-PI3K、p-Akt和Bcl-2的蛋白的表达显着下降,而Bax和caspase-3的蛋白的表达显着上升(P<0.05或P<0.01),且与药物浓度存在依赖关系。结论:1.疏肝化症方对晚期TNBC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可提高肿瘤近期治疗稳定率,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功能状态,且无毒副反应。2.疏肝化症方对乳腺癌荷瘤小鼠具有抑瘤作用,可减缓瘤体生长,破坏瘤体组织结构,提高小鼠体质量,且不影响小鼠进食量。3.疏肝化症方对乳腺癌4T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Bax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来实现。

蔡盈盈[8](2021)在《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药饼灸对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使用时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以及减少爆发痛、减轻疼痛影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作用,为中医适宜技术参与骨转移癌痛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泉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患者60例,自愿加入本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药饼灸+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两组均按需给予短效阿片制剂。10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主要对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疼痛影响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观察期间爆发痛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例,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0人完成本研究观察,实际脱落率为4.7%。2、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数字评分量表(numb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6.7%,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7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控制情况比较:滴定后,观察组平均维持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观察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均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爆发痛发生次数及解救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影响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影响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以及疼痛伴冷感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提高的占53.3%,对照组为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事件: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联合药饼灸的镇痛方式对比单纯口服镇痛药,疼痛缓解率有改善趋势。2、联合药饼灸可减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使用剂量,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存在协同止痛作用。3、联合药饼灸可减少爆发痛的发生,优化镇痛治疗体验。4、联合药饼灸可减轻疼痛影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联合药饼灸可改善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相关症候表现。6、药饼灸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王林欢[9](2021)在《基于“黜浊培本”理论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1.目的基于“黜浊培本”理论,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新型内分泌药物(醋酸阿比特龙)加泼尼松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明确“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减毒增效”的作用。2.方法根据本研究所制定的纳排标准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8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疗的m CRPC(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醋酸阿比特龙加泼尼松)、观察组(“健脾利湿化瘀方”化裁联合醋酸阿比特龙加泼尼松),对照组接受醋酸阿比特龙(商品名:泽珂,西安杨森,规格:250mg/片),每次4片,每天一次,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商品名:醋酸泼尼松片,力生制药,规格:5mg/片)每次1片,每天两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健脾利湿化瘀方”化裁方剂,每次150ml,早晚各服1次。每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每个观察周期随访一次,共随访6个观察周期。主要观察指标为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t-PSA、f-PSA、IPSS评分、骨痛NRS评分、生活质量(FACT-P)及不良反应。3.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m CRPC患者66例,在随访过程中共剔除4人(因个人原因退出实验),其中观察组剔除2人,对照组剔除2人,完成实验全程的为62人,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29例。“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的患者ORR(Objective Response Rate,客观缓解率)为45.45%,高于对照组的37.93%;观察组DCR(Disease Control Rate,疾病控制率)为72.73%,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得到了改善(P<0.05);且观察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其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率更好(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PSS评分得到了改善(P<0.05);且观察组IPS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其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IPSS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在PSA改善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能有效降低t PSA、f PSA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中医药在减轻骨痛和不良反应方面具有其特定的优势,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骨痛均缓解(P<0.05),观察组骨痛改善效果较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停药,经对症处理后相应不良反应均得到了改善,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疲劳方面显示出了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降低PSA水平。“健脾利湿化瘀方”加减化裁能够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并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前列腺癌相关临床症状,缓解骨痛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沛瑾[10](2021)在《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收集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并将中医药治疗作为暴露因素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为后续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Ⅳ期NSCLC的有效方案及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信息,并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获取最终生存状态,随访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1)回顾性队列研究:将中医药治疗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暴露程度分为高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 6个月)、低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 3个月且<6个月)和无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3个月)三个队列,主要研究指标为OS和PFS;(2)生存分析:主要分析变量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家族史,分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 第 8 版),确诊时转移部位,原发肺癌位置,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接受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差异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再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相关的有显着意义的因素变量,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子及保护因子。结果:1.共纳入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截止至随访结束共计死亡230例,生存85 例。平均 OS 为 30.521±1.032 个月,中位 OS 为 29.7(95%CI:26.068,33.332)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81.0%,2年累积生存率为56.8%,3年累积生存率为39.4%,4年累积生存率为5.1%。截止到随访结束,共计进展311例,无进展4例。中位PFS为10.1(95%CI:8.572,11.628)个月。其中1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45.4%,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14.6%,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4.4%。2.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按中医药暴露程度划分为3组:高暴露组(94例)、低暴露组(73例)和无暴露组(148例),三组基线一致。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后认为,中医药高暴露组能明显延长OS和PFS,与低暴露组和无暴露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低暴露组与无暴露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骨转移、初始肝转移及初始肾上腺转移、基因突变、肺部手术、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辨证汤剂治疗、中医药联合靶向治疗对Ⅳ期NSCLC的OS和PFS均产生影响;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原发位置、免疫治疗、中医药联合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仅影响Ⅳ期NSCLC的生存期;化疗仅影响Ⅳ期NSCLC的无进展生存期。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OS的独立因素有:IVC期[HR=1.605(95%CI:1.092,2.359),P=0.016],吸烟史[HR=1.626(95%CI:1.153,2.293),P=0.006],靶向治疗[HR=0.468(95%CI:0.345,0.634),P=0.000],辨证汤剂治疗3-6 个月[HR=0.510(95%CI:0.350,0.743),P=0.000],辨证汤剂治疗 ≥ 6 个月[HR=0.263(95%CI:0.173,0.399),P=0.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PFS的独立因素有:肺部手术[HR=0.517(95%CI:0.365,0.730),P=0.000],初始肝转移[HR=1.973(95%CI:1.322,2.945),P=0.001],靶向治疗[HR=0.593(95%CI:0.434,0.809),P=0.001],辨证汤剂治疗3-6 个月[HR=0.358(95%CI:0.249,0.498),P=0.000],辨证汤剂治疗 ≥ 6 个月[HR=0.352(95%CI:0.365,0.730),P=0.000]。结论:本研究认为高暴露中医药治疗对改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OS和PFS具有一定作用,辨证汤剂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改善预后的效果更加显着。

二、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2.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4.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2.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特征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4.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作用
        5.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6. 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不足
        7. 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中医证素治法分析
    前言
    研究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研究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
        2.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3.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有机统一
        4.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
        5. 不同治疗方法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6. 冷消融术后患者的证素变化分析
        7. 冷消融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分析
        8. 临床部分的研究小结
第三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Lewis肺癌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讨论
        1. 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 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是转移的重要机制
        3. “温通活血化瘀”治法抑制转移的理论探讨
        4. 醒消丸是“温通活血化瘀”治法的代表方剂
        5.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冷消融联合中药抑制转移过程
        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7. 实验部分的研究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ECOG和KPS评分标准
附录3
个人简历

(2)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一 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步骤
    3 结果
    4 结论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受益人群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步骤
    3 结果
    4 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结直肠癌分期标准
附录二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收集
    2.诊断标准
        2.1 胃癌的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2.2 胃癌的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价标准
        3.5 安全性评价
        3.6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治疗结果
        4.3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疗效分析
        5.2 晚期胃癌的治疗现状
        5.3 方药分析
        5.4 临证体会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简介

(4)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前期研究基础
    3 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三 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四 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探索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五 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5)“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晚期HER-2阴性胃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结果
6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晚期HER-2 阴性胃癌的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预后及联合中医治疗的临床调查与证素分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预后因素及联合中医治疗的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中医证素分层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恶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疏肝化症方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疏肝化症方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疏肝化症方对乳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疏肝化症方可通过PI3K/AKT/Bax通路抑制小鼠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类型
        2.2 样本量估计
        2.3 分组设计
        2.4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指标
        3.3 次要指标
    4 疗效评价
    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3.2 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3.3 治疗前后疼痛影响情况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不良事件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癌痛的认识
        1.1 骨转移癌痛的机制
        1.2 西医治疗现况
    2 中医对骨转移癌痛的研究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证型选择依据
        2.4 外治选择依据
    3 药饼灸选择依据
        3.1 药饼灸的理论依据
        3.2 药饼灸处方分析
    4 本研究中“药饼灸”疗效分析
        4.1 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4.2 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4.3 疼痛影响评分比较
        4.4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4.5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5 不良事件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探讨骨转移癌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黜浊培本”理论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随访
    2.4 统计方法
3 评价指标
4 一般资料情况
    4.1 年龄分布
    4.2 基线ECOG评分
    4.3 基线Gleason评分情况
    4.4 基线PSA情况
    4.5 转移情况
    4.6 骨痛NRS评分
5 结果
    5.1 近期疗效
    5.2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
    5.3 PSA情况
    5.4 IPSS 评分情况
    5.5 骨痛NRS评分
    5.6 患者FACT-P改善情况
    5.7 不良反应
6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概况
    1 晚期前列腺癌的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医家经验
    4 临床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醋酸阿比特龙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1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定义
    2 CRPC发生机制
    3 醋酸阿比特龙作用机理
    4 醋酸阿比特龙临床研究
    5 安全性及耐受性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1. 晚期肺癌病因病机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型分析
        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进展
        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2.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研究一 回顾性队列研究
        1. 病例基本情况及队列基线分析
        2. 整体OS及PFS结果
        3. 三组队列的OS及PFS统计结果
    研究二 生存分析
        1. 单因素分析
        2. 多因素生存分析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 肿瘤一般特征分析
        4. 治疗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D]. 王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D]. 郭红磊.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消症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虚血瘀痰凝型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D]. 陈晓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D]. 徐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晚期HER-2阴性胃癌的疗效观察[D]. 姚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预后及联合中医治疗的临床调查与证素分层研究[D]. 闫李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疏肝化症方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王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盈盈.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基于“黜浊培本”理论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D]. 王林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D]. 李沛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