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G150发动机活塞销轴向窜动与噪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顾灿松[1](2020)在《基于热弹性流体耦合的发动机振动噪声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动机是整车最主要的振动噪声来源之一,严重影响车辆NVH(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振动、噪声和不平顺性)性能。当前,发动机NVH性能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数值模拟技术和试验验证。然而,在工程实际中往往由于忽略了发动机主轴承、活塞系等主要摩擦副的弹性和热力学特性的耦合作用,导致发动机的实际NVH性能相对于仿真结果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开发和投产。针对目前发动机振动噪声预测分析中存在的中高频NVH问题,本文基于热弹性液力润滑理论(Thermal Elastohydro-dynamic,TEHD),对影响整机振动噪声预测结果的曲轴系统、活塞系、涡轮增压器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比较了采用不同润滑模型对动力学分析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多种仿真分析模型,以探索发动机主要摩擦副油膜的传热和流动对发动机振动噪声中高频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了考虑主轴承油膜传热效应的曲轴中高频振动响应分析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热弹性液力润滑理论的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曲轴、飞轮、减振器综合建模,考虑了主轴承实际运行时油膜的传热特性和流动特性;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分析了考虑油膜传热效应后轴承力、轴承力矩的差异,分析和讨论了刚性机体振动响应特性。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与弹性流体润滑模型(Elastohydro-dynamic,EHD)的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果相比,TEHD模型计算的最大油膜压力、最小油膜厚度较EHD模型低,粗糙接触压力要高于EHD模型,说明传热过程改变了润滑油的力学性能,润滑油温度升高,润滑油的承载性能降低,恶化了轴承的润滑状态,进而影响轴承的润滑特性,油膜传热效应会显着影响主轴承和整机的中高频动力学响应。(2)提出了基于TEHD润滑理论的轴系三维耦合动力学分析方法,解决了曲轴系弯扭纵复杂耦合振动问题。该方法针对轴系扭振问题采用当量集中质量方法,评估了轴系扭振频率与振型,综合比较了弹簧阻尼模型、TEHD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轴系关键部件的时域、频域扭转角度;针对轴系弯振和纵振同时存在的复杂振动问题,给出了TEHD弹性多体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从频域角度对比分析了TEHD、弹簧阻尼主轴承润滑模型对曲轴系统弯振和纵振分析结果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量集中质量模型具有模型参数和边界简单、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同时精度也能满足扭转振动分析的要求;TEHD模型弯曲方向中高频振动响应明显高于简化的弹簧阻尼模型,说明TEHD润滑模型基于油膜状态实时计算轴承刚度和油膜压力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际状态更加吻合。(3)建立基于TEHD润滑理论的活塞拍击噪声分析模型,有效地考虑了油膜润滑对活塞-缸套接触力的影响。该模型包括活塞-缸套及连杆组件在内的弹性体模型,将该模型与传统的干摩擦分析模型进行了对标,可以发现考虑油膜润滑和传热特性对活塞二阶运动参数(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活塞动能参数(平动动能、转动动能变化率)的幅值都有极大的影响。同时,该模型还可以对活塞-缸套摩擦副的油膜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活塞润滑特性参数。通过发动机的台架试验测得缸套外表面振动加速度,本文建立的TEHD润滑活塞拍击噪声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在中高频与测试值更加接近。(4)针对涡轮增压器同步振动问题,基于有限元技术,发展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浮环轴承TEHD耦合理论和转子弹性动力学的涡轮增压器振动响应传递路径数值分析方法。采用该数值方法分析浮环轴承内外油膜的峰值压力和轴心轨迹,以及浮环轴承动力学参数与转子转速的相关性;同时,对转子偏心量、浮环轴承外轴承间隙对增压器同步、次同步振动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总结。通过发动机台架测试显示增压器同步振动、次同步振动与计算结果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5)将基于TEHD润滑理论的轴系三维耦合动力学分析方法、活塞拍击噪声分析模型和涡轮增压器振动响应传递路径数值分析方法,系统地应用于整机振动噪声预测与分析。采用声学边界元法建立了整机噪声辐射模型,该模型对主轴承、活塞-缸套、涡轮增压器浮环轴承均考虑油膜传热效应;基于整机振动噪声预测模型开展了发动机NVH优化。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了整机振动计算结果在中高频段内与测试结果误差不超过4d B,整机辐射声功率1000Hz以上频段分析误差不超过3.4d B(A)。优化后,机体的振动响应有明显改善,整机辐射噪声降低1.3 d B(A)。
郭阳[2](2020)在《发动机连杆衬套润滑与磨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杆衬套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它通过活塞销将活塞与连杆相连接,且支撑活塞销。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连杆衬套承受较大的交变载荷,其比压达25 MPa以上,工作温度超过150℃,活塞销相对连杆衬套产生滑动摩擦,其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连杆衬套部分区域还处边界润滑的工作状态,此区域难以形成足够的润滑油膜,易发生连杆衬套磨损和油孔堵塞,进而引发发动机的恶性事故。因此,研究连杆衬套的润滑和磨损特性意义十分重要,且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采用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连杆衬套润滑特性与磨损特性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流体动压润滑和摩擦磨损基本理论,分析了雷诺方程的应用条件,进行了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2.研制了模拟发动机连杆衬套摩擦磨损的试验台,用有限元法进行了试验台运动部件的静态强度分析,校核了其安全性,开发了试验台的测量分析系统,为连杆衬套的性能试验提供了有效测量手段。3.建立了试验台曲柄连杆机构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活塞销相对连杆衬套的轴心轨迹、摩擦副间最小油膜厚度、最大油膜压力和油膜压力空间分布等润滑特性参数。4.完成了发动机连杆衬套润滑特性试验,分析了不同轴承间隙、不同载荷及不同转速的活塞销轴心轨迹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活塞销轴心轨迹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转速变化不明显,随轴承间隙增大仅改变轴心轨迹的相对位置。试验验证了曲柄连杆机构多体动力学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活塞销轴心轨迹测量方法的可行性。5.设计了以轴承间隙、载荷及转速为试验因素,以连杆衬套的极径磨损深度为考核指标的正交试验方案,试验研究了连杆衬套磨损特性,结果表明:载荷对连杆衬套磨损特性的影响最大,转速次之,轴承间隙对连杆衬套磨损特性的影响最小,且磨损量随着轴承间隙减小、载荷增大和转速提升而增加。
张晋新[3](2019)在《基于AVL-Excite PU的三缸汽油机扭振与平衡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要求降低汽车燃油消耗量、提升发动机效率;并且2019年7月开始实施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也对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油耗和排放法规,各车企把小型化、轻量化的涡轮增压三缸汽油机作为重点研发产品。三缸汽油机与四缸相比,有着燃油效率高、结构紧凑及重量轻等优点,但由于三缸发动机自身曲轴结构的原因,使活塞的往复惯性力矩和曲轴离心力矩不平衡,导致三缸汽油机的振动性能较差,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改善发动机的振动性能。1.本文研究了三缸发动机的扭振特性。三缸汽油机曲轴自由端在低转速时扭振角总幅值较大。主要的扭振谐次包括3谐次、4.5谐次、6谐次、7.5谐次以及9谐次;滚振谐次为1.5谐次与3谐次。2.对比研究了采用单平衡轴和不采用平衡轴对三缸机表面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平衡轴后,缸盖罩、缸体以及油底壳表面的振动烈度降低,并且主要降低的是发动机的基本振动频率及其整数倍频率下的振动速度幅值。3.研究了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对曲轴扭振和发动机表面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平衡轴时,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会影响曲轴的扭转共振。1谐次扭振角幅值随着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他主要扭振谐次扭振角受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的影响较小;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对发动机表面振动影响较大,存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率使发动机表面振动特性最好。采用单平衡轴时选择合适的平衡率会降低发动机的表面振动,但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大曲轴的扭振角。4.当三缸机搭载双质量飞轮时,曲轴轴系的一阶和二阶固有频率会降低,避免发动机发生怠速共振。双质量飞轮相较于单质量飞轮,可以有效隔离曲轴的转速波动以及改善曲轴飞轮端的扭振特性,但是同时也会恶化曲轴自由端的扭振特性,增加前端附件的附加扭矩,恶化前端附件NVH性能。
茆志伟[4](2018)在《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诊断及非稳定工况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活塞式发动机是众多关键装备的核心动力机械,在车辆、船舶、电力和油气田勘探输运以及工程机械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恶劣的工作条件、复杂的机械机构、以及多变的工况状态使得活塞式发动机故障频发;部分机械故障的发生与发展较快,极易导致设备损毁。发动机恶性故障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影响恶劣。目前普遍采用的活塞式发动机传统监测诊断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业现场日益提升的实际诊断需求。因此,通过现代信号处理方法提取故障特征,并开展活塞式发动机监测诊断方法研究,进而在故障早期及时诊断故障,对提高活塞式发动机的运行安全性、可用性、及可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活塞式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典型故障监测诊断水平及其工程应用效果为目标,从故障诊断机理特征的研究出发,通过动力学仿真计算及信号处理方法提取故障敏感特征,进而研究典型故障监测诊断方法及瞬变工况监测评估方法,并利用实验和工程实际故障数据进行方法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动力学建模仿真计算开展典型故障机理特征研究。分别针对气门间隙异常故障、连杆轴瓦敲击故障和传动轴系故障,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和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模型参数调整和仿真参数设置进行故障仿真模拟,获取关键零部件动力学响应变化规律,捕捉故障机理特征,并通过实验实例和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其次,基于活塞式发动机信号特点开展信号处理及特征提取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尺度参数控制包络线形状连续变化的振动信号包络方法,实现了振动包络线的平滑程度和紧致程度可连续调整,为振动信号的包络分析提供了新技术;同时将该信号包络方法引入到经验模态分解中,在信号筛选过程中优选包络线,提升了其自适应分解能力;此外,提出一种瞬时转速精确计算方法,为瞬时转速特征的准确提取和瞬变工况下角域精确重采样奠定基础。然后,基于典型故障动力学仿真研究结果,利用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方法,开展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分别提出了基于冲击起始相位精确提取的气门间隙异常故障诊断方法、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连杆小头轴瓦敲击故障诊断方法、以及基于多参数证据加权融合的失火故障诊断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对发动机典型故障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系统构架、测点布置和典型故障诊断算法进行了设计。最后,针对发动机非稳定工况,结合振动和瞬时转速在非稳定工况特点,基于瞬时转速角域精确重采样方法及特征提取方法,开展活塞式发动机非稳定工况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提取能够表征开机状态的角域振动冲击特征及瞬时转速敏感特征,提出基于灰色评价法的单缸做功能力监测评估方法和基于状态隶属度计算的整机启动性能监测评估方法,为发动机非稳定工况的监测评估提供了新途径。
贾杨[5](2018)在《柴油机齿轮系与曲柄连杆机构典型故障仿真模拟与监测研究》文中指出柴油发动机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动力源,在船舶、核电、化工、交通等多领域广泛使用。柴油机结构复杂、激励源多,长期受不平衡惯性力、爆燃冲击力作用,其运动件、易损件故障频发。当前柴油断齿故障、曲柄连杆机构故障研究成果很多但研究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对其它关联零部件原因导致的故障进行精确分析的方法,因此常出现故障不能一次性彻底解决的问题。柴油机故障轻则停机维修造成企业和社会巨大经济损失,重则引起机组失控危及人身安全影响企业声誉。因此提高柴油机故障分析诊治水平,发展柴油机故障在线监测诊断技术实现故障预警,降低恶性故障发生概率减小故障损失极具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针对柴油机实际运行中齿轮系与曲柄连杆机构故障频发,严重危害机组稳定安全运行的问题,考虑到实际故障数据缺乏,部分故障进行故障模拟实验难度大、风险高、成本昂贵的现状,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技术,结合实验与实践验证的方式,开展柴油机齿轮系与曲柄连杆机构故障机理与监测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曲轴窜动超标导致传动齿轮断齿故障,开展了曲轴窜动对传动齿轮动态载荷影响的多体动力学仿真研究,获得了齿轮载荷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推力轴承磨损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获得了推力轴承磨损速率的改变规律。研究成果为柴油机曲轴窜动与断齿故障的分析诊治与监测奠定基础。(2)针对连杆大头瓦常见的间隙异常、承压区严重磨损故障,开展了故障后轴瓦润滑状态的弹流润滑仿真研究,获得了故障状态轴瓦润滑参数变化规律、轴瓦温度分布特征,为柴油机连杆大头瓦故障分析与基于温度监测的轴瓦故障监测奠定基础。(3)针对曲轴窜动对齿轮动态载荷影响研究难以通过实验模拟验证的问题,采用实际机组曲轴窜动导致凸轮轴齿轮断齿故障案例进行验证。基于连杆大头瓦故障后显着的温度变化特征,开展大头瓦磨损故障实验模拟,采用测量到的轴瓦温度变化规律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合海水泵断齿故障,对比分析不同故障状态下机组的振动信号特征,为基于振动监测的柴油机故障监测奠定基础。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柴油机齿轮系与曲柄连杆机构故障机理及监测信号变化特征,已被应用到柴油机实际故障监测工作中,提升了对柴油机故障分析诊治的效率,优化了柴油机故障监测测点方案布置,形成了理论指导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董艳沙,杨立坤,班效金[6](2018)在《发动机异响故障分析》文中提出针对某缸内直喷汽油机试验过程中出现哒哒哒拖拉机般的异响声,通过诊断,更换零部件及尺寸检测,发现连杆小头孔磨损异常。经原因分析及试验验证找成功解决小头孔磨损异常问题,未再发现发动机异响。
么子云[7](2017)在《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与监测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柴油发动机、燃气发动机为代表的活塞式发动机广泛应用于油田、气田、地下储气库等工业领域,是这些流程工业装置的核心动力设备。发动机安全稳定的运行能够保障油气开采与天然气输送、储运的顺利进行。活塞式发动机结构复杂,具有运动部件多、激励源多、易损件多等特点,机组中包含大量的不平衡惯性力和爆发冲击力,故障率较高;一旦活塞式发动机出现严重故障,如连杆断裂、止推轴承严重磨损、齿轮箱断齿、活塞撞缸等,将会导致发动机短时无法恢复,进而对企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产生着火爆炸恶性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影响企业的声誉。目前,国内活塞式发动机的维修模式通常采用定期检修与事后维修的方式,判断故障主要依赖于耳听、手摸、热工参数监测与离线测量机体振动等,其中较高水平的监测会安装有单点的振动传感器,进行整机振动水平的监测。这样的模式下,定期检修成本高,且存在着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等问题;热工参数则无法有效监测机组的机械类故障,对拉缸、撞缸、连杆轴瓦磨损等故障不敏感;离线测量机体振动无法实时反映机组的运行状态,监测效果滞后;在线单点振动监测只是测量单一量值,无法及时预警,往往发现故障时设备已经损坏。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对活塞式发动机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并研发在线监测诊断系统意义重大。本论文从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及特征研究出发,以保障活塞式发动机安全平稳运行、避免发动机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为目标,对活塞式发动机在线监测、故障诊断方法与监测诊断系统开展研究,进行成果实验与工程实际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研究。基于建模仿真对活塞式发动机进行典型故障机理与特征分析,通过对发动机曲轴推力轴承磨损故障、气门间隙异常故障、连杆轴瓦磨损故障以及发动机燃烧故障进行研究,为监测诊断方法与典型故障监测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2)开展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活塞式发动机的信号特点,提出了基于小波包与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KPCA)的多信号融合诊断方法,提出基于瞬时转速与振动信号的发动机故障监测诊断方法,提出基于角域敏感特征的气门间隙异常诊断方法,利用实际案例验证了相关方法的有效性。(3)开展活塞式发动机故障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研究。提出了在线监测系统测点布局与软件整体框架,针对发动机典型故障,进行故障自动诊断方法研究;建立了 6缸与12缸发动机故障模拟实验台,开展了发动机典型故障模拟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工业实际机组,验证了活塞式发动机在线监测诊断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李亚南[8](2017)在《曲轴扭振对发动机整机噪声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曲轴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振动会对发动机乃至整车的NVH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曲轴弹性振动对机体振动与辐射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曲轴弹性振动会使得机体表面振动速度与辐射声功率增加,其中轴向振动增加的幅值比横向与垂向更为明显。曲轴轴系的扭转振动向来是发动机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本文采用CAE技术计算了某发动机曲轴轴系强迫扭转振动响应,分析了曲轴轴系扭振特性。基于减振理论研究了影响TVD工作性能的主要参数,计算了橡胶TVD橡胶层扭转刚度与惯量环转动惯量对各主谐次扭振幅值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两参数对不同主谐次扭振幅值的影响规律相近。随着橡胶层扭转刚度的降低(或惯量环转动惯量增加),较低转速区域对应的振动幅值降低,高转速区对应的振动幅值增加。而且,相较于改变橡胶层扭转刚度,改变惯量环转动惯量对曲轴轴系扭振幅值的削减效果更加明显。通过TVD减振性能测试也验证了这一结论。针对某型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加速异响问题,根据全面的振动、噪声测试诊断,该异响出现的频带与曲轴轴系一阶扭转模态频率重合。为了找出异响与曲轴扭振之间的联系,应用CAE仿真技术分析了曲轴轴系匹配TVD与无TVD(钢轮)两种情况下主轴颈作用在缸体上的激励、轴瓦表面压力分布等,研究了扭振在发动机上引起的附加作用力,探讨了曲轴轴系扭振引起异响的机理。结果表明,扭振会增加作用在发动机机体上的激励力幅值,这种变化在频域上(扭转模态频率附近)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扭振对作用在缸体上的横向激励影响更为显着。此外,扭振会对轴瓦表面压力幅值以及分布规律产生影响,扭振幅值过大可能会破坏润滑油膜,改变主轴承润滑状态,导致异响的产生。在确定了异响激励源为曲轴轴系扭振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相关参数对减振效果影响分析所得结论,对原装TVD进行了优化。匹配优化后的TVD,车内噪声测试与主观评价发现原有的异响声消失。扭振测试得出,无论是曲轴总体扭振幅值,还是异响转速范围内对应的各主谐次扭振幅值均明显降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仿真分析得出的结论。
陈彦如,赵玉振,李克俊,杨景玲,李辉,李明建,孙亚君,刘俊杰[9](2016)在《某汽油增压机型活塞连杆机构敲击声音的分析与解决》文中指出某汽油增压发动机在整车试验过程中,怠速时出现"嗒嗒"的敲击声音。本文运用声学测试设备,对该发动机进行噪声、振动测试,通过声源定位及角度域分析方法,确认为全浮式结构活塞销与活塞和连杆相互撞击引起的声音。通过对发动机活塞连杆机构装配方式及结构分析,采用改善连杆与活塞销装配时工艺控制其间油模厚度的方法及调整活塞销与卡簧间隙方案,消除了敲击声音。对改进后发动机进行跟踪,未出现敲击声音现象,成功解决此敲击声音问题。
杨齐[10](2015)在《发动机噪声辐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和汽车振动噪声舒适性(NVH)的关注越来越高,以及各种振动噪声标准和法规的出台和升级,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已经成为现代内燃机设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设计阶段评估内燃机振动和和噪声辐射水平,基于数值仿真模型对整机结构进行声学优化,对确保内燃机产品能够满足日益严格的振动噪声要求,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综合运用有限元法、多体动力学以及边界元法对发动机结构噪声辐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某6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构振动与噪声预测,为结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工作如下:①查阅与课题有关背景资料和理论知识,分析发动机结构振动噪声辐射预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案;②在综合考虑仿真计算时间和速度的情况下,适当简化发动机三维模型,建立发动机组合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模态分析获得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有关的模态频率和振型,可用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也可以作为后面结构改进的参考。③在ECXITE Power Unit软件中建立发动机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结合有限元模型进行多柔体动力学分析,获得发动机主要的激励力。考虑到发动机组合体有限元模型自由度数量非常大,利用矩阵静态缩减,可将模型自由度从几十万个缩减到几千个,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和资源。④将多体动力学计算获得的时域激励力通过FFT变换到频域,作为频响计算的边界条件,利用Msc Nastran软件计算发动机表面的振动速度,为声学仿真提供边界条件。分析表面速度分布,可以了解不同频率下结构表面噪声辐射强弱的位置。⑤建立发动机声学边界元模型,导入发动机表面的振动速度,利用Virtual.Lab Acoustic声学仿真软件计算发动机表面辐射的噪声,得到声场场点上的声压、声强、声功率以及辐射效率等声学量,结合频响分析的结果,为结构改进提供参考。
二、CG150发动机活塞销轴向窜动与噪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G150发动机活塞销轴向窜动与噪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热弹性流体耦合的发动机振动噪声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发动机振动噪声机理及关键问题 |
1.3 发动机子系统动力学及润滑研究现状 |
1.3.1 曲轴系统动力学及润滑研究进展 |
1.3.2 活塞系统动力学及润滑研究进展 |
1.3.3 涡轮增压器动力学及润滑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曲轴-轴承动力学及润滑研究 |
2.1 引言 |
2.2 曲轴-轴承弹性体缩减模型建立 |
2.2.1 曲轴-轴承弹性体模型及模态分析 |
2.2.2 曲轴-轴承综合模态缩减 |
2.3 曲轴-轴承动力学与润滑耦合方法 |
2.3.1 弹簧阻尼轴承建模方法 |
2.3.2 弹性流体耦合轴承建模方法 |
2.4 曲轴-轴承润滑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 |
2.5 曲轴-轴承润滑耦合算法对曲轴动态响应影响 |
2.5.1 弹簧阻尼轴承与热弹性流体耦合轴承对比分析 |
2.5.2 不同弹性流体耦合方法对比分析 |
2.5.3 不同曲轴-轴承耦合算法对缸体振动响应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润滑特性对曲轴动态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曲轴系统当量集中质量模型动态振动分析 |
3.2.1 当量集中质量模型建立 |
3.2.2 当量集中质量模型扭振分析 |
3.3 曲轴系统弹性模型动态振动分析 |
3.3.1 曲轴系统约束模态分析 |
3.3.2 弹簧阻尼轴承模型扭振分析 |
3.3.3 弹簧阻尼轴承模型弯振与纵振分析 |
3.3.4 热弹性流体轴承模型扭振分析 |
3.4 曲轴系统建模方法对动态振动影响分析 |
3.4.1 曲轴系统扭振台架测试 |
3.4.2 曲轴系统建模方法对动态振动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活塞-缸套动力学及润滑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干摩擦方法的活塞-缸套动力学分析 |
4.2.1 干摩擦耦合动力学求解方法 |
4.2.2 模型边界描述 |
4.2.3 活塞-缸套动力学响应分析 |
4.3 基于热弹性流体耦合方法的活塞-缸套动力学分析 |
4.3.1 活塞-缸套模态分析 |
4.3.2 热弹性流体耦合方法动力学建模 |
4.3.3 活塞-缸套建模方法对活塞动力学影响分析 |
4.3.4 活塞-缸套摩擦副润滑性分析 |
4.4 活塞-缸套模型对缸套振动响应影响 |
4.4.1 缸套表面振动测试分析 |
4.4.2 不同润滑模型缸套振动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涡轮增压器动力学及润滑研究 |
5.1 引言 |
5.2 热弹性流体浮环轴承润滑模型研究 |
5.3 热弹性流体润滑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 |
5.3.1 增压器子结构有限元建模及缩减 |
5.3.2 浮环轴承耦合模型建立 |
5.3.3 涡轮增压器边界描述 |
5.4 涡轮增压器动态响应分析 |
5.4.1 轴承油膜压力分析 |
5.4.2 轴承轴心轨迹分析 |
5.4.3 转子动态振动响应分析 |
5.4.4 增压器壳体动态振动响应分析 |
5.4.5 增压器动态响应验证 |
5.5 转子结构参数对涡轮增压器壳体振动响应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热弹性流体耦合的发动机振动声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热弹性流体耦合整机动力学模型建立 |
6.3 基于热弹性流体耦合方法发动机振动响应分析 |
6.3.1 基于热弹性流体耦合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实验验证 |
6.3.2 热弹性流体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振动响应分析 |
6.4 基于边界元法发动机声学性能分析与优化 |
6.4.1 边界元声学性能预测方法 |
6.4.2 辐射噪声预测与分析 |
6.4.3 发动机辐射噪声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发动机连杆衬套润滑与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连杆衬套润滑特性研究 |
1.2.2 连杆衬套磨损机理研究 |
1.2.3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研究 |
1.2.4 摩擦磨损试验机研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摩擦学原理及曲柄连杆机构动力特性 |
2.1 流体动压润滑基本理论 |
2.1.1 连杆衬套润滑结构特性 |
2.1.2 流体动压形成机理 |
2.1.3 基本雷诺方程推导 |
2.2 摩擦磨损基本理论 |
2.2.1 磨损分类及机理 |
2.2.2 磨损规律及理论 |
2.3 曲柄连杆机构动力特性 |
2.3.1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
2.3.2 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杆衬套摩擦磨损试验台研制 |
3.1 连杆衬套摩擦磨损试验台总体设计 |
3.1.1 连杆衬套摩擦磨损试验台技术要求 |
3.1.2 试验台设计方案 |
3.1.3 机械传动系统 |
3.1.4 加载系统 |
3.1.5 润滑系统 |
3.1.6 电机选型 |
3.2 曲柄连杆机构静态强度校核 |
3.2.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3.2.2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3.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4 施加边界条件 |
3.2.5 求解控制 |
3.2.6 结果分析 |
3.3 测量分析系统开发 |
3.3.1 测量系统的组成 |
3.3.2 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
3.3.3 测量系统硬件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台曲柄连杆机构多体动力学仿真计算 |
4.1 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
4.1.1 多体动力学概述 |
4.1.2 分析软件介绍 |
4.2 曲柄连杆机构多体动力学仿真计算 |
4.2.1 确定方案 |
4.2.2 建立工作目录 |
4.2.3 模型处理 |
4.2.4 搭建多体动力学模型 |
4.2.5 定义参数 |
4.2.6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连杆衬套摩擦磨损试验台模拟试验 |
5.1 连杆衬套润滑特性试验 |
5.1.1 试验目标 |
5.1.2 试验方案 |
5.1.3 结果分析 |
5.2 连杆衬套磨损特性试验 |
5.2.1 试验目标 |
5.2.2 试验方案 |
5.2.3 磨损量测量 |
5.2.4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3)基于AVL-Excite PU的三缸汽油机扭振与平衡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三缸汽油机振动研究现状 |
1.2.1 发动机振动概述 |
1.2.2 发动机惯性力平衡研究现状 |
1.3 发动机曲轴扭振研究现状 |
1.3.1 集中质量模型 |
1.3.2 阶梯轴模型 |
1.3.3 有限元模型 |
1.4 双质量飞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燃机曲轴扭振理论分析 |
2.1 发动机动力学分析 |
2.1.1 气体作用力 |
2.1.2 惯性力 |
2.2 曲轴滚振理论 |
2.3 发动机曲轴轴系简化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缸机曲轴扭振分析 |
3.1 多体动力学理论简介 |
3.2 曲轴扭振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1 三缸机有限元模型 |
3.2.2 多体动力学模型 |
3.3 曲轴扭振仿真与分析 |
3.3.1 自由振动计算 |
3.3.2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3.3.3 强迫振动计算 |
3.3.4 共振转速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缸发动机的平衡分析 |
4.1 三缸机发动机一阶往复惯性力矩的平衡 |
4.2 采用单平衡轴与无平衡轴对三缸机表面振动的比较研究 |
4.2.1 振动烈度分析 |
4.2.2 振动频率分析 |
4.3 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对发动机振动性能影响研究 |
4.3.1 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对曲轴扭振的影响 |
4.3.2 一阶往复惯性力矩平衡率对发动机表面振动烈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匹配双质量飞轮的曲轴扭振分析 |
5.1 双质量飞轮减振原理 |
5.1.1 双质量飞轮基本结构和减振原理 |
5.1.2 双质量飞轮参数特性 |
5.2 带双质量飞轮的动力总成模型 |
5.3 结果分析 |
5.3.1 曲轴自由振动 |
5.3.2 曲轴扭振分析 |
5.3.3 转速波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诊断及非稳定工况监测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活塞式发动机故障监测诊断技术研究概况 |
1.2.1 活塞式发动机故障机理特征研究概况 |
1.2.2 活塞式发动机信号处理及特征提取方法研究概况 |
1.2.3 活塞式发动机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概况 |
1.2.4 活塞式发动机非稳定工况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概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动力学建模仿真的典型故障诊断机理特征研究 |
2.1 气门间隙异常故障动力学仿真研究 |
2.1.1 配气机构多体模型建立 |
2.1.2 仿真与结果分析 |
2.1.3 实验实例验证 |
2.2 连杆小头轴瓦敲击故障动力学仿真研究 |
2.2.1 活塞连杆机构模型建立 |
2.2.2 仿真与结果分析 |
2.2.3 实验实例验证 |
2.3 传动轴系故障动力学仿真研究 |
2.3.1 传动轴系模型建立 |
2.3.2 仿真与结果分析 |
2.3.3 工程实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塞式发动机监测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3.1 振动信号特点分析 |
3.1.1 循环内振动信号时频特点 |
3.1.2 循环间振动信号循环波动特性 |
3.2 振动信号包络提取方法研究 |
3.2.1 振动信号典型包络提取方法 |
3.2.2 尺度参数控制可调的振动信号包络方法 |
3.2.3 实际振动信号的应用实例 |
3.3 基于改进EMD的振动信号自适应分解方法 |
3.3.1 EMD信号分解原理及过程 |
3.3.2 基于新包络算法的EMD优化方法 |
3.3.3 信号测试 |
3.4 瞬时转速优化计算方法 |
3.4.1 典型计算方法 |
3.4.2 极点插值计算方法 |
3.4.3 信号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及系统设计 |
4.1 基于冲击起始相位精确提取的气门故障诊断方法 |
4.1.1 振动冲击始点检测方法 |
4.1.2 气门关闭冲击起始相位提取 |
4.1.3 基于气门关闭冲击起始相位的气门间隙异常故障诊断方法 |
4.2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连杆小头轴瓦敲击故障诊断方法 |
4.2.1 变分模态分解原理 |
4.2.2 基于VMD的特征提取 |
4.2.3 连杆小头轴瓦敲击故障诊断实例 |
4.3 基于多参数证据加权融合的失火故障诊断方法 |
4.3.1 热工参数证据提取 |
4.3.2 振动信号证据提取 |
4.3.3 瞬时转速信号证据提取 |
4.3.4 证据加权融合诊断 |
4.4 典型故障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设计 |
4.4.1 系统构架方案 |
4.4.2 系统测点布置方案 |
4.4.3 典型故障诊断算法 |
4.4.4 故障监测诊断系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活塞式发动机非稳定工况监测评估方法研究 |
5.1 非稳定工况角域精确重采样方法 |
5.2 开机启动瞬变工况监测信号分析 |
5.2.1 开机启动过程振动特点 |
5.2.2 开机启动过程瞬时转速特点 |
5.3 开机启动瞬变工况特征选择与提取 |
5.3.1 振动特征选择与提取 |
5.3.2 瞬时转速特征选择与提取 |
5.4 开机启动非稳态工况监测评估方法 |
5.4.1 单缸做功能力监测评估方法 |
5.4.2 整机启动性能监测评估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与工程应用研究 |
6.1 试验台建设 |
6.1.1 WP10直列6缸活塞式发动机实验台建设 |
6.1.2 TBD234V型12缸活塞式发动机实验台建设 |
6.2 典型故障模拟实验研究 |
6.2.1 撞缸故障模拟实验 |
6.2.2 失火故障模拟实验 |
6.2.3 气门断裂故障模拟实验 |
6.3 工程应用案例 |
6.3.1 典型故障诊断案例 |
6.3.2 非稳定工况监测评估案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柴油机齿轮系与曲柄连杆机构典型故障仿真模拟与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柴油机正时齿轮系故障研究现状 |
1.2.2 柴油机连杆瓦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柴油机曲轴窜动对传动齿轮动态载荷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曲轴窜动对传动齿轮动态载荷的影响研究 |
2.2.1 曲轴窜动仿真模型建模 |
2.2.2 曲轴窜动仿真参数确定 |
2.2.3 曲轴窜动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2.3 推力轴承磨损速率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2.3.1 推力轴承磨损仿真模型建模 |
2.3.2 推力轴承磨损速率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头瓦间隙异常及承压区严重磨损故障仿真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连杆大头瓦故障弹流润滑仿真模型建模 |
3.2.1 有限元模型及AVL模型建模 |
3.2.2 仿真边界条件确定 |
3.3 连杆大头瓦间隙异常仿真结果分析 |
3.3.1 轴瓦间隙对最小油膜厚度的影响 |
3.3.2 轴瓦间隙对峰值油膜压力的影响 |
3.3.3 轴瓦间隙对粗糙接触压力的影响 |
3.3.4 轴瓦间隙对油膜及轴瓦温度的影响 |
3.4 连杆大头瓦承压区严重磨损仿真结果分析 |
3.4.1 轴瓦磨损对最小油膜厚度的影响 |
3.4.2 轴瓦磨损对峰值油膜压力的影响 |
3.4.3 轴瓦磨损对粗糙接触压力的影响 |
3.4.4 轴瓦磨损对油膜及轴瓦温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柴油机故障实验模拟研究与工程案例分析研究 |
4.1 引言 |
4.2 大头瓦磨损故障仿真的实验模拟验证 |
4.2.1 故障模拟实验台的建设 |
4.2.2 实验目的及意义 |
4.2.3 实验流程介绍 |
4.2.4 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
4.3 凸轮轴正时齿轮断齿故障案例分析研究 |
4.3.1 故障概述 |
4.3.2 故障分析 |
4.4 海水泵齿轮断齿故障案例分析研究 |
4.4.1 故障概述 |
4.4.2 故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发动机异响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现象 |
2 故障分析 |
3 整改方案 |
4 结语 |
(7)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与监测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活塞发动机故障监测诊断技术研究概况 |
1.2.1 发动机故障机理研究概况 |
1.2.2 发动机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概况 |
1.2.3 发动机故障监测诊断系统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建模仿真的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研究 |
2.1 曲轴推力轴承磨损对齿轮传动系统故障影响的仿真研究 |
2.1.1 曲轴轴向位移下的齿轮传动受力分析 |
2.1.2 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2.1.3 多体动力学仿真与故障影响分析 |
2.1.4 实际故障案例验证 |
2.1.5 结论 |
2.2 气门间隙异常故障机理与仿真研究 |
2.2.1 ADAMS函数法配气凸轮建模 |
2.2.2 配气系统部件多体动力学仿真 |
2.2.3 模拟结果 |
2.2.4 结论 |
2.3 发动机缸内燃烧不良故障机理与仿真研究 |
2.3.1 燃烧BOOST理论模型及仿真 |
2.3.2 瞬时转速的理论模型与仿真 |
2.3.3 结论 |
2.4 连杆轴承磨损故障机理与仿真研究 |
2.4.1 连杆轴承热弹性动力润滑理论 |
2.4.2 建模与仿真 |
2.4.3 轴承磨损故障实验验证 |
2.4.4 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塞式发动机在线监测诊断方法研究 |
3.1 基于小波包分解与KPCA算法的故障诊断方法 |
3.1.1 特征提取与选择 |
3.1.2 基于SVM的故障诊断 |
3.1.3 实例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基于瞬时转速与振动信号的故障监测诊断方法 |
3.2.1 故障模拟与信号采集 |
3.2.2 信号特征分析 |
3.2.3 实际失火故障案列分析 |
3.2.4 结论 |
3.3 基于角域敏感特征的气门间隙异常诊断方法研究 |
3.3.1 气门间隙异常故障数据采集与分析 |
3.3.2 气门间隙异常故障敏感特征提取 |
3.3.3 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故障分类 |
3.3.4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活塞式发动机在线监测系统与自动诊断方法研究 |
4.1 传感器选型与测点布局设计 |
4.2 监测软件框架与诊断流程设计 |
4.3 典型故障推理逻辑设计 |
4.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自动诊断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模拟实验与工程应用研究 |
5.1 实验台建设 |
5.1.1 实验台简介 |
5.1.2 实验计划及安排 |
5.2 典型故障模拟实验 |
5.2.1 6缸发动机撞缸故障模拟实验 |
5.2.2 6缸发动机气门断裂故障模拟实验 |
5.2.3 6缸发动机失火故障模拟实验 |
5.2.4 12缸发动机撞缸故障模拟实验 |
5.3 工程应用示范成果 |
5.4 实际应用故障诊断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8)曲轴扭振对发动机整机噪声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1 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 |
1.2.2 曲轴振动研究 |
1.2.3 曲轴振动分析模型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曲轴弹性振动引起的噪声辐射 |
2.1 曲轴振动激振力 |
2.1.1 缸内气体压力 |
2.1.2 运动部件的惯性力 |
2.2 多体动力学计算分析 |
2.2.1 多体动力学理论 |
2.3 多体动力学建模 |
2.3.1 机体及曲轴系统模型 |
2.3.2 连接处理 |
2.3.3 计算边界条件 |
2.4 模态分析 |
2.5 曲轴弹性振动对机体振动的影响 |
2.6 曲轴弹性振动对辐射噪声的影响 |
2.6.1 表面振动与辐射噪声的关系 |
2.6.2 计算与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曲轴轴系扭转振动 |
3.1 曲轴轴系强制扭转振动分析 |
3.2 扭振计算 |
3.2.1 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减振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4 转动惯量与扭转刚度对TVD减振效果的影响 |
4.1 橡胶层扭转刚度的影响 |
4.2 惯量环转动惯量的影响 |
4.3 试验测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曲轴轴系扭振引起的异响研究 |
5.1 扭振引起的附加作用力 |
5.2 扭振对轴承润滑的影响 |
5.3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5.3.1 扭振对缸体激励的影响 |
5.3.2 扭振对轴瓦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 |
5.4 扭振引起的整车加速异响 |
5.4.1 异响诊断 |
5.4.2 TVD优化及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某汽油增压机型活塞连杆机构敲击声音的分析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 失效描述 |
2 失效排查分析 |
2.1 分析敲击声音频率 |
2.2 确定敲击声音声源 |
2.3 失效机理分析 |
3 方案制定及验证 |
3.1 方案1连杆小头孔与活塞销间隙方案验证 |
3.2 方案2活塞销与卡簧间隙方案验证 |
3.3 方案选定 |
4 总结 |
(10)发动机噪声辐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内燃机噪声产生的机理和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理论方法介绍 |
2.1 有限元方法及相关理论 |
2.1.1 有限元方法 |
2.1.2 结构有限元分析精度影响因素 |
2.1.3 结构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 |
2.2 多柔体动力学相关理论 |
2.3 边界元理论 |
2.3.1 声波方程 |
2.3.2 赫尔姆兹惠更斯积分公式 |
2.3.3 声辐射问题的边界元理论 |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
3.1 发动机组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机体实体模型的简化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2 缸盖实体模型的简化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3 油底壳实体模型简化和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4 飞轮壳实体模型简化和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5 曲轴飞轮组实体模型简化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6 整机组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 整机的自由模态分析 |
4 发动机多体动力学仿真 |
4.1 发动机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1.1 总体建模过程 |
4.1.2 模型的模态缩减 |
4.1.3 体单元 |
4.1.4 连接单元 |
4.1.5 载荷工况和边界条件 |
4.2 发动机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4.2.1 主轴承激励力分析 |
4.2.2 活塞缸套导向受力分析 |
4.2.3 缸盖受力分析 |
5 发动机组合体的动态响应分析 |
5.1 模型边界约束条件 |
5.2 激励施加及处理 |
5.3 动态响应阻尼的处理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5.4.1 发动机表面节点振动速度分析 |
5.4.2 整机表面振动速度分布 |
6 内燃机结构噪声辐射仿真预测 |
6.1 辐射噪声预测方法研究和相关软件简介 |
6.2 发动机声辐射噪声仿真预测模型的建立 |
6.2.1 发动机辐射噪声声学边界元模型的建立 |
6.2.2 噪声辐射计算场点网格模型的建立 |
6.2.3 边界条件的加载 |
6.3 结构噪声辐射计算结果分析 |
6.3.1 场点声压级和声强分布 |
6.3.2 发动机声功率级分析 |
6.3.3 辐射功率和辐射效率 |
6.4 改进建议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CG150发动机活塞销轴向窜动与噪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弹性流体耦合的发动机振动噪声预测方法研究[D]. 顾灿松. 吉林大学, 2020(03)
- [2]发动机连杆衬套润滑与磨损特性研究[D]. 郭阳.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基于AVL-Excite PU的三缸汽油机扭振与平衡特性研究[D]. 张晋新. 天津大学, 2019(01)
- [4]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诊断及非稳定工况监测评估方法研究[D]. 茆志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5]柴油机齿轮系与曲柄连杆机构典型故障仿真模拟与监测研究[D]. 贾杨.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6]发动机异响故障分析[J]. 董艳沙,杨立坤,班效金. 内燃机与配件, 2018(09)
- [7]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机理与监测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么子云.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8]曲轴扭振对发动机整机噪声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李亚南. 浙江大学, 2017(06)
- [9]某汽油增压机型活塞连杆机构敲击声音的分析与解决[J]. 陈彦如,赵玉振,李克俊,杨景玲,李辉,李明建,孙亚君,刘俊杰. 内燃机, 2016(03)
- [10]发动机噪声辐射仿真研究[D]. 杨齐. 重庆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