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质针治疗产后腰痛6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药瑾[1](2021)在《针刺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观察针刺合阳、跗阳穴对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效果,对针刺合阳、跗阳穴治疗腰痛进行疗效评价,进一步探讨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机制,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重复性好、方法独特的针灸治疗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就诊于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及分部门诊患者,符合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因自身原因与治疗效果影响,每组脱落2例。故最终观察例数60例,每组30例。将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采用单纯针刺合阳、跗阳穴法,共治疗八周。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Mc Gill评分、腰部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各组组内、组间疗效,总结针刺合阳、跗阳穴对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一般资料比较,年龄、生产方式、病程比较、JOA评分、Mc Gill评分、腰部红外热成像温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JOA评分比较:将各组治疗前后JOA评分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提高。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采用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与常规针刺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均有效。将两组治疗后JOA评分数值进行比较,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Mc Gill评分比较:将各组治疗前后Mc Gill评分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发现,各组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各表进行对比,治疗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3.红外热成像温度比较:将各组治疗前后腰部红外体表温度进行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体表温度,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变化差异大于对照组。4.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JOA疗效评定分析,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3%。经秩和检验分析,P=0.0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与常规针刺治疗同样有效,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日常活动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显着提升。但是,针刺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在降低患者疼痛度、改善活动度、减轻情感压力方面效果更显着,疗效更佳。此法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廖安庭[2](2021)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探讨针刀“调筋解结”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作用,为临床应用针刀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本试验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出60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依照其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1周1次,治疗1~2次,对照组针刺治疗,1日1次,治疗14次,14次为1疗程。选用Lysholm指数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作为评价指标,对治疗前、治疗2周及3个月后随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症状表现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记录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及结果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病史,年龄,患侧内侧副韧带,治疗前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等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均有疗效(试验组F=175.412 P=0.000<0.05治疗组F=34.374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值折线图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VAS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效,但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3)Lysholm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试验组F=161.753 P=0.000<0.05治疗组F=69.993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均值折线图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但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效果优于针刺疗法。(4)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有效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试验组F=319.218 P=0.000<0.05治疗组F=66.959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355>0.05),说明两组患者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相当。3个月后发现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23<0.05),说明远期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均值折线图可看出: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均有效。近期疗效两者相当,但针刀“调筋解结”法远期疗效优于针刺。(5)治疗2周后,组间疗效对比,试验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0.00%。两种疗法治疗MCL损伤均有疗效,经卡方检验,两种疗法对比治疗本病疗效有差异(P=0.04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疗效优于针刺疗法。(6)与本病关系紧密的筋结点有:阴陵泉次、血海次、曲泉次、阴包次、阴谷次、内膝眼次、通肾次、其黄次、膝关次等。结论: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均有疗效,而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较针刺疗法明显。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效果较针刺疗法显着。
吴立雨,葛杜鹃,孙三峰,白茹[3](2021)在《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腰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为产后妇女提供更有效的健康调理方法。方法选择96例符合产后腰痛的患者并随机分成3组,康复训练组实施康复训练,腹针疗法组实施腹针治疗,普通针刺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且针刺2组均配合康复训练。每组32例,每周3次治疗,治疗周期为3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观察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变化。结果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78.13%(25/32),腹针疗法组总有效率93.75%(30/32),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84.38%(27/32),腹针疗法组优于康复训练组和普通针刺组,普通针刺组优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VAS评分、ODI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 <0.01)。结论康复训练、腹针治疗、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改善产后腰痛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但腹针治疗明显优于其他2组,易于被患者接受,且远期疗效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司雅林[4](2020)在《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治疗效果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的治疗方法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选取的45例产后腰痛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各15例,其中A组采用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B组采用运动康复治疗;C组采用针灸理疗治疗。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交流访谈,结合现阶段实验对象生理的发展特征和心理变化特征制定出适合的运动康复计划。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干预下三组患者在疼痛、腰部功能和腰背部肌力等的改善情况,从而评价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为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于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保障。研究结论如下:1.在视觉疼痛评定量表VAS测试中,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A组)、单纯针灸理疗(C组)的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单纯运动康复(B组)的患者;在腰部活动功能测试中,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A组)、单纯运动康复(B组)腰部活动改善状况优于单纯针灸理疗(C组)患者;在病情改善方面,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A组)、单纯针灸理疗(C组)改善情况优于单纯运动康复(B组);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的治疗手段对产后腰痛有治疗效果,且效果优于单纯运动康复和单纯针灸理疗,不仅缓解了产后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从三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复发率来看,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组和单纯运动康复组两组比单纯针灸理疗组患者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更持久,但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观察随访、跟踪。
刘洋[5](2019)在《骨盆整合手法对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骨盆环结构作用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理筋推拿手法基础上,配合使用骨盆整复手法,分析骨盆整复手法对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QBPDS、JOA、ASLR评分和骨盆测量指标变化,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骨盆整复手法治疗产后PGP的作用机理,为手法治疗产后PGP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方法:将60例产后PGP患者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骨盆整复手法结合理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推拿理筋手法,每周治疗34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利用ASLR测试、JOA评分标准、QBPDS评分量表及VAS进行评分,统计手法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并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T检验表示同组数据治疗前后对比,两独立样本T检验表示两组数据的治疗前后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2.经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QBPDS评分及ASLR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经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髋骨宽度差和髂嵴高度差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差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经治疗,实验组闭孔宽度差和腰骶角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显着小于对照组;对照组闭孔宽度差和腰骶角均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QBPDS、JOA、ASLR评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1)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治疗前QBPDS、JOA评分和治疗前QBPDS、ASLR评分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相关系数均|r|>0.8,说明两组治疗前QBPDS、JOA评分和治疗前QBPDS、ASLR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2)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治疗后QBPDS、JOA、ASLR评分及其前后差值变化虽然都具显着统计学意义,但相关系数均0.4<|r|<0.8,说明两组治疗后QBPDS、JOA、ASLR评分具有中度相关性,且对照组QBPDS、ASLR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具有低相关性。结论:骨盆整复手法结合推拿理筋手法治疗产后骨盆带疼痛和骨盆区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理筋推拿。骨盆整复手法可以恢复患者骨盆环结构对称性,提升骨盆环整体稳定性,改善患者骨盆关节功能,改善力学载荷传导机制,从而恢复骨盆环在人体生物力学关系中的“承上启下”重要作用,减轻女性产后骨盆疼痛,让广大女性患者重塑自信心,提高其生活工作质量。因此,生物力学理论指导下的正骨手法在传统产后康复及妊娠相关的脊柱疾病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李潘昕[6](2019)在《麦粒灸四花穴为主治疗产后腰痛瘀血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用小样本随机对照实验,以常规针刺作为对照组,常规针刺+麦粒灸四花穴作为治疗组,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指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探究麦粒灸四花穴为主治疗瘀血型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开展针灸疗法治疗瘀血型产后腰痛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使麦粒灸在治疗痛症方面得以拓展。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来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按照10%脱落预算,根据相关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产后腰痛患者66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肾俞,大肠俞,委中,血海,阿是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四花穴为主的麦粒灸治疗,每周二、四、六各治疗1次,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治疗12次。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指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经过统计学处理,探究探究麦粒灸四花穴为主治疗瘀血型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基线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缓解疲血型产后腰痛疼痛程度上疗效优于对照组。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缓解瘀血型产后腰痛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更显着。4.经治疗2个疗程后:经治疗前后临床观察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提示麦粒灸四花穴为主治疗瘀血型产后腰痛有一定疗效。结论:麦粒灸四花穴为主对治疗瘀血型产后腰痛有一定疗效,其结合常规针刺后较单纯针刺更能改善瘀血型产后腰痛的疼痛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文登鹏,任奎羽,姜建振,代顺心,陈雨舟,陶春丽,彭德忠[7](2019)在《产后腰痛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产后腰痛是妇女生产后出现腰部疼痛的一种现象,疼痛多在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可缓解。一般来说,妇女生产后腰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失,若疼痛一直无法消失,持续出现者,则可诊断为产后腰痛。笔者通过查询文献,了解近些年治疗产后腰痛的常用方法,目的在于使更多人知悉产后腰痛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为今后的研究发展打下基础。
张华,王宝成,王富春[8](2017)在《平衡针法治疗产后腰痛》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平衡针法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中医门诊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平衡针法治疗(平衡针组)和传统针法治疗(传统针组),每组31例。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6 d后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3、6 d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3 d后,平衡针组VAS评分较传统针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d后,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治疗3、6 d后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法治疗产后腰痛,与传统针法相比较,可以在短期内较快缓解疼痛程度。
嘉士健,陈贤兰[9](2015)在《温肾补血祛瘀法治疗产后腰痛68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肾补血祛瘀法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产后腰痛患者以温阳补肾活血祛瘀法为治疗原则,采用温针灸配合趁痛散加八珍汤治疗。结果:68例患者中治愈38例(55.9%),显效19(28.0%),好转9例(13.2%),无效2例(2.9%),有效率为97.1%。结论:温肾补血祛瘀法治疗产后腰痛,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谭冬梅,周越,吴伟荣,马立霞,王正美[10](2015)在《脐疗结合低频脉冲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理疗结合脐疗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产后腰痛患者1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脐疗结合低频脉冲治疗,8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血液免疫球蛋白浓度、母乳喂养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VAS、ODI总分、ODI疼痛评分,ODI单项功能评分、免疫球蛋白浓度分别为(3.07±0.76)、(12.31±3.69)、(2.40±0.91)、(4.87±1.95)分、(121±78)mg/dl,对照组分别为(4.72±0.45)、(16.35±4.07)、(3.09±1.55)、(6.74±2.01)分、(176±121)mg/d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母乳喂养562例,占93.67%;对照组503例,占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疗结合低频脉冲理疗治疗产后腰痛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
二、银质针治疗产后腰痛6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质针治疗产后腰痛6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产后腰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表二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终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试验研究方案 |
2.1 设计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 |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 |
3.4 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比较 |
3.5 临床疗效对比 |
3.6 试验组筋结点散布情况记录结果 |
3.7 不良反应 |
3.8 病例随访脱落情况 |
4 讨论 |
4.1 经筋理论探讨 |
4.2 “调筋解结”法 |
4.3 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可行性分析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腰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康复训练组 |
1.5.2 腹针疗法组(腹针疗法+康复训练) |
1.6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疗效比较 |
2.2 3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 |
3 讨论 |
(4)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治疗效果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产后腰痛研究综述 |
2.1.1 产后腰痛概念 |
2.1.2 产后腰痛的研究现状 |
2.2 运动康复研究综述 |
2.2.1 运动康复概念 |
2.2.2 运动康复发展现状概述 |
2.3 产后腰痛的治疗方法 |
2.3.1 产后腰痛的针灸理疗研究现状 |
2.3.2 产后腰痛的其他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实验对象筛选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3 观察方法 |
3.3.1 观察周期 |
3.3.2 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基本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实验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1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视觉评分量表测试对比分析 |
4.2.2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后病情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 |
4.2.3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腰部活动功能对比分析 |
4.2.4 三组产后腰痛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对比分析 |
4.2.5 三个月随访期间三组产后腰痛患者复发就诊情况 |
4.3 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机制 |
4.4 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的治疗原则 |
4.4.1 有效性原则 |
4.4.2 简单性原则 |
4.4.3 低代价原则 |
4.4.4 前瞻性原则 |
4.4.5 经济性原则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骨盆整合手法对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骨盆环结构作用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女性骨盆带疼痛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2.1 非妊娠骨盆带疼痛患者调查 |
1.2.2 妊娠相关的骨盆带疼痛调查 |
1.3 病因病机 |
1.4 分型 |
1.4.1 根据疼痛部位分型 |
1.4.2 根据病理机制分型 |
1.4.2.1 特殊型骨盆带疼痛 |
1.4.2.2 非特殊型炎症性骨盆带疼痛 |
1.4.2.3 非特殊型机械诱发性骨盆带疼痛 |
1.4.2.4 中枢神经系统型骨盆带疼痛 |
1.5 治疗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妊娠相关的骨盆带疼痛的认识 |
2.1 中医学认识 |
2.2 病因病机探讨 |
2.3 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SPSS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传统推拿理筋手法 |
2.2.2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骨盆整合手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JOA评分(附表 2) |
2.3.2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ualogul scale,VAS;附图 1) |
2.3.3 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量表(Quebec Back Pain Disability Scale,QBPDS;附表 3) |
2.3.4 主动直腿抬高试验(Active straight leg raise test,ASLR;附图 2)评分 |
2.3.5 骨盆测量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JOA疗效评判标准 |
2.4.2 总疗效标准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2.5 质量控制措施 |
2.6 随访 |
2.7 脱落人群处理 |
2.8 不良反应检测及处理 |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1.1 两组基本信息比较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3.2.1 治疗前后QBPDS评分比较 |
3.2.2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3.2.3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2.4 治疗前后ASLR评分比较 |
3.2.5 治疗前后髋骨宽度差的比较 |
3.2.6 治疗前后闭孔宽度差的比较 |
3.2.7 治疗前后髂嵴高度差的比较 |
3.2.8 治疗前后腰骶角的比较 |
3.3 总体疗效评定 |
3.4 QBPDS、JOA、ASLR相关性分析 |
3.4.1 对照组数据相关性分析 |
3.4.2 实验组数据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骨盆环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力学关系 |
1.1 骨盆前环结构 |
1.2 骨盆后环结构 |
1.3 骨盆环力学关系 |
1.4 女性骨盆环特殊性 |
2 骨盆环载荷传导及应力分布 |
2.1 不同形式应力作用下的骨盆环生物力学分析 |
2.2 骶髂复合体(Sacroiliaccomplex)生物力学分析 |
2.3 耻骨联合生物力学分析 |
3 产后骨盆带疼痛机制与手法治疗机理讨论 |
3.1 产后骨盆带疼痛讨论 |
3.2 手法治疗机理讨论 |
4 研究结果讨论 |
4.1 QBPDS评分结果讨论 |
4.2 JOA评分结果讨论 |
4.3 VAS评分结果讨论 |
4.4 ASLR评分结果讨论 |
4.5 骨盆测量值结果讨论 |
4.6 QBPDS、JOA、ASLR治疗前后评分及变化值相关性分析讨论 |
5.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麦粒灸四花穴为主治疗产后腰痛瘀血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产后腰痛的研究现状 |
一、定义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三、现代医学对产后腰痛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产后腰痛的认识 |
一、历代医家对产后腰痛的论述 |
二、病因病机 |
三、祖国医学对产后腰痛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样本含量 |
三、治疗方法 |
四、疗效观察 |
五、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五节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六节 随访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麦粒灸四花穴为主治疗瘀血型产后腰痛理论探讨 |
一、麦粒灸四花穴的理论基础 |
二、四花穴的选穴依据 |
第二节 麦粒灸四花穴治疗产后腰痛的机理 |
第三节 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
一、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瘀血型产后腰痛量化指标的比较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产后腰痛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药疗法 |
2 民族医药疗法 |
3 针灸推拿疗法 |
4 其他治疗方法 |
5 讨论 |
(8)平衡针法治疗产后腰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平衡针治疗方法 |
1.2.2 传统针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指标 |
1.3.1 疼痛程度VAS评分 |
1.3.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VAS评分比较 |
2.2 ODI评分 |
3 讨论 |
(9)温肾补血祛瘀法治疗产后腰痛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10)脐疗结合低频脉冲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VAS得分比较 |
2.2 两组ODI得分比较 |
2.3 两组血液免疫球蛋白浓度比较 |
2.4 两组纯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银质针治疗产后腰痛6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药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廖安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腰痛临床观察[J]. 吴立雨,葛杜鹃,孙三峰,白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02)
- [4]运动康复结合针灸理疗对产后腰痛治疗效果的探索研究[D]. 司雅林.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2)
- [5]骨盆整合手法对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骨盆环结构作用和机理研究[D]. 刘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麦粒灸四花穴为主治疗产后腰痛瘀血型临床疗效观察[D]. 李潘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产后腰痛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文登鹏,任奎羽,姜建振,代顺心,陈雨舟,陶春丽,彭德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0)
- [8]平衡针法治疗产后腰痛[J]. 张华,王宝成,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17(04)
- [9]温肾补血祛瘀法治疗产后腰痛68例[J]. 嘉士健,陈贤兰. 河南中医, 2015(10)
- [10]脐疗结合低频脉冲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观察[J]. 谭冬梅,周越,吴伟荣,马立霞,王正美. 社区医学杂志,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