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题多解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刘韶藤[1](2021)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提出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培养相结合,其中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模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笔者综合大量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物理科学思维,特别是物理思维品质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对于思维品质中各品质,如思维灵活性的研究则更少,理论的薄弱必然带来实践的模糊。因此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认识,加强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实施了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探索。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查阅各种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教学和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培养的研究现状,对“思维与物理思维”“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品质”“思维灵活性品质”“模型与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教学”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有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学习迁移理论。之后,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指标,从分析问题思维灵活性、解决问题方法灵活性、灵活检验问题结果的合理性、影响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学生因素及教师因素等五个方面对河北省石家庄市笔者进行教学实践的高级中学的部分高一学生进行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1.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物理思维有待提高:(1)学生不能灵活转译物理语言;(2)学生灵活区分物理问题主次要因素的能力较低;(3)学生不能灵活转换思维模式分析变式问题;(4)学生灵活分解或组合问题的思维有待提高。2.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1)学生选择应用物理模型方法的灵活性有待提高;(2)学生选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物理思维灵活性较差;(3)学生转换思路克服思维障碍的能力较低;(4)学生思维迁移性较差。3.学生灵活检查问题结果的物理思维有待提高:(1)学生检查思维合理性的意识较低;(2)学生不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检查问题结果。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影响因素:1.学生因素:(1)思维定势影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2)物理思维品质低导致物理思维灵活性较低。2.教师因素:(1)教师对物理问题变式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多角度、多方向分析问题;(2)教师没能有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3)教师对学生思维正向迁移培养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策略:(1)教师提高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重要性的认识;(2)教师利用模型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3)创设物理情景,灵活调动学生的物理思维;(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5)应用问题变式培养学生灵活选用模型的能力。笔者利用上述教学策略实施了四个月的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实践,并展示了两个教学实践案例。通过学生访谈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检测,访谈结果表明,利用物理模型教学能促进学生灵活思考物理问题,且能灵活分析物理建模的各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
王晓艳[2](2021)在《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变式问题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变式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促进学生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课标要求,并依据顾泠沅教授的数学变式分类以及相关的知识编制了测试卷。以289名使用人教版的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变式问题解决整体表现: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变式问题整体水平较好。其中,概念性变式的总体表现优于过程性变式。男生和女生在数学变式问题解决的总成绩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女生在概念性变式问题的解决上稍优于男生,男生在过程性变式问题的解决上稍优于女生。2.变式问题解决具体表现:(1)对于同一变异水平的题目,高分组均优于中分组,中分组均优于低分组。如果学生能够在较高的变异水平上成功解决该类问题,一般也能够解决较低变异水平的问题。五个维度变式题目的表现上,标准变式表现最好,其次是一题多变、非概念变式和非标准变式较好,一题多解维度表现较差。(2)在五个维度的变式问题上,总体分析三组学生的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随着变异水平的提高,差异逐渐增大。其中,在低变异水平上,中分组与高分组差异较小或不存在显着差异。但随着变异水平的提高,差距逐渐增大。3.影响学生数学变式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基本概念不清、思维定势、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客观方面包括:问题信息的呈现方式、题目的变异程度、题目所涉及的知识载体量,其他方面包括,教师教学和教材中变异素材编排等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设置不同维度的变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层次设置变式,激发学生兴趣。
孙蕊[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十分重要,习题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习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对笔者所执教的一所普通高中的物理习题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习题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等方面存在随意的成分,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及科学态度。因此,笔者基于现状调查,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在以物理习题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文献梳理后,从培养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如通过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典型性等策略培养学生物理观念、通过从情景化到再情景化-建构物理模型等策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通过重视情景创设-培养探索能力等策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通过关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三个教学案例演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这些教学策略,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近6个月的对比教学后,通过考试成绩对比分析以及访谈分析进行了效果评价,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都有所提升,表明该策略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王丹[4](2021)在《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问题》文中指出一题多解在解决问题中并不少见,但是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赶教学进度或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实施方法,并从一题多解过渡到一题多变,用这样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杨柳青[5](2020)在《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变式教学被认为是“中国学习者悖论”的一个解释,长期以来也被视为中国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很多学者对变式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广大一线数学教师会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他们承认正确运用变式教学能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来带正面影响,而在他们日常的运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在不熟悉变式教学理论体系的情况下,依靠感觉运用变式教学,这会让它的优势难以显现.所以需要通过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才能发挥变式教学的真正功效,这也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通过阅读变式教学相关文献,对已有的研究结果分类整理.2.笔者在一线老师的帮助下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在文献研究与调查基础上初步提出变式方法,建立案例分析框架,在实习中进行课堂观察,挑选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完善变式方法.3.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本文的结论如下:(1)教师对变式教学的理论框架了解很少,部分教师对变式教学的认识仅停留在解题层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变式形式主要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图形变式;在课堂的常规五个环节中,变式教学更多体现在新课探究和巩固练习两个环节.(2)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程度较低,也大多认为数学较难.数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情境引入部分.学生对一题多解的喜爱程度高于一法多用,喜爱程度最低的是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时如果难度跨度过大,会让学生感到困难,这也与老师变式不当有关.(3)经过调查研究,笔者从数学概念的变式、数学解题、数学课堂外延三个角度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变式的方法,给出了具体例子.概念引入阶段,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模型,设计变式问题,让学生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概念辨析阶段,从概念外延的角度,设计变式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概念的本质;概念巩固阶段,设计直接运用概念的变式题组,实现对概念的巩固.数学解题方面,一题多解,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一题多变,注意选择合适的例题,变异空间的维度要合理;一法多用,注重在解决某类问题后,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在课堂外延,教师设计分层作业并从变式角度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王玉雪[6](2020)在《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处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发明和创造,其核心就是创新。21世纪,全球都在加紧对人才的培养,每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具备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技能。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章先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强调在当前教育形式下,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提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三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归纳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内涵,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通过文献研究解读我国现行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构建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第四章以本人任教学校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认知程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创新思维倾向,探明我国初中生对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程度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倾向处于中等水平,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应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不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五、六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七条策略并应用于实验班中。与普通班对比之下能够发现实验班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常常有不同的想法,成绩与普通班相比有很大提高。最后,基于策略的可行性,本人提供了三篇具体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希望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魏丽媛[7](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版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落实到各学科之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高中生物理习题学习为研究领域,构建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展开对本地区高三学生的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并通过实践研究探讨深度学习理论对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现有研究,从而梳理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继而明确本研究的问题及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将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制定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文献梳理对其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进行梳理,建构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调查研究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的策略研究及实践研究提供参照。再次,依据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物理习题学习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存在:多个物理观念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应用物理观念解决陌生情境的物理问题较为困难;独立将较为复杂的过程抽象概括为物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将事实证据与理论依据联结较为困难;独立提出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较为欠缺;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的能力欠缺等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主要有对多个物理观念间的联系未理清;缺乏与日常生活较远的情境的训练;自主提出科学的猜想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兴趣较低几点,提出了变式训练、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以及反思学习的促进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策略,由此建构促进学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并参照模型,结合指标以及所提出的促进策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最后,通过实践研究,将上述研究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应用于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师及学生的量表评价总结得出应用深度学习理论对学生在物理习题学习方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王晓龙[8](2020)在《变式理论下高中椭圆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高中椭圆这部分内容比较灵活,对数学思维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无法深入地理解、掌握椭圆的定义,这就导致定义的应用意识不强,不能灵活运用椭圆定义解决问题;不能完全领悟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仍像学习平面几何那样从形的角度研究椭圆的性质;做题时不能随机应变,遇到同类的问题,只要条件或者形式一变,就不知所措,没有思路。变式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它通过对概念或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改变,使学生在学习概念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椭圆教学中,若能合理有效地实施变式教学,对提高椭圆的教学质量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这三种研究方法。通过分类阅读已有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对本人所在实习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椭圆教与学的现状;基于变式理论,结合具体的实例系统说明椭圆的教学策略,力求解决椭圆教学中的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文献研究法,首先,分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椭圆教学研究现状、变式教学研究现状,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综述与评析的基础上找到椭圆教学中有待解决的八个关键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其次,对“变式”和“变式教学”进行了界定,并归纳和整理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变式理论;最后,基于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找到变式理论与椭圆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了变式理论在椭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1)把握数学概念本质的需要;(2)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需要;(3)促进问题解决的需要。2.利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椭圆教与学的现状和变式在椭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师方面:(1)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2)教师对基本概念的教学不够重视;(3)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够深入;(4)教师对变式的使用不够恰当。在学生方面:(1)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2)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3)学生欠缺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能力;(4)学生仍未养成自主变式的习惯。3.利用案例分析法,在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基于变式教学理论,以椭圆教学中的某些具体环节为例提出椭圆定义的教学策略、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策略、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策略、椭圆光学性质的教学策略和椭圆例题、习题的教学策略。
李区婷[9](2020)在《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信息技术应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开放题教学有助于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四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平面几何开放题是培养学生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因为这些开放题具有条件的开放性、方法的多样性、结论的可变性等特点,即使学生深度参与观察、试验、猜测、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也不一定顺利解答。如何提效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仍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话题。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技术具有操作对象数学化、数学对象动态化、数学思维可视化等功能,将该技术融入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中,也许能有效改善平面几何开放题教学。本研究尝试以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和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应用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概述了平面几何、数学开放题、动态数学技术等研究的基本情况,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然后,概述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最后,提出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表征多元信息、凸显关键信息、探索多元途径、动态变式问题,对每一个策略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应用案例说明。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教学实验、课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的开放题为例进行教学实践,探讨如上策略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负荷明显低于对照班的学生;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积极情意的投入度等都有所提高。
杨忠旬[10](2020)在《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的学科,过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数学中的科学与创造发明并不完全按照逻辑思维的法则进行,而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对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培养。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存在着跨文化的现象,并且教育观念较滞后,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创新意识成为当地教育者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民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的现状为着力点,提出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建议,进而带动民族地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非逻辑思维的内涵与特点,厘清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对民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调查问卷》进行编制。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水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的现状,探索初中与高中学生非逻辑思维是否存在着差异。采用访谈法了解水族地区一线教师对非逻辑思维的理解状况和民族地区教师授课方式是否有益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根据众多学者对非逻辑思维的研究,确定了非逻辑思维的四个维度(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紧接着对水族地区两所初中学校与两所高中学校886位中学生进行调查,经过收集问卷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均值检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性别、年级、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得出,其Sig值均小于0.05,表明水族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非逻辑思维水平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2)通过对八年级到高三年级中学生非逻辑思维均值比较分析,其结果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非逻辑思维水平越低;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均值比较分析,也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越低。表明水族地区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经验越丰富,学生思维定势就越严重。(3)通过对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12,Sig=0.000>0.01,表明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相关性显着;与数学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57,在0.30~0.50之间,表明非逻辑思维与数学成绩是正相关,Sig=0.000,表明两者相关性显着。(4)通过对水族地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其结果表现为:八年级与九年级到高三年级的非逻辑思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九年级与高三年级的非逻辑思维的差异显着;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非逻辑思维的差异显着,高一年级与高三年级非逻辑思维的差异非常显着。(5)经过与水族地区师生进行访谈得知当地教师教育观念较滞后,同时受到教学进度与升学压力的影响,其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师生教学过程配合不和谐,导致课堂氛围较差。根据研究结论与结合非逻辑思维的特点,以及水族地区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现状,提出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异,立足于课堂,突破学生思维定势三点建议。
二、一题多解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题多解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
1.1.2 物理模型教学是培养物理思维品质的方法之一 |
1.1.3 高考对灵活建构物理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物理模型教学”研究的综述 |
1.3.2 “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研究的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思维和物理思维 |
2.1.2 思维品质及物理思维品质 |
2.1.3 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 |
2.1.4 模型和物理模型 |
2.1.5 物理模型教学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灵活性理论 |
2.2.3 学习迁移理论 |
3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及时间 |
3.2 问卷编制 |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2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5 高中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
3.5.1 访谈目的、对象、时间及方式 |
3.5.2 访谈提纲 |
3.5.3 访谈记录(见附录2) |
3.5.4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6 调查结论 |
3.6.1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结论 |
3.6.2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论 |
4 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策略 |
4.1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认识 |
4.2 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模型发展思维灵活性品质 |
4.3 创设模型情境,调动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物理思维 |
4.4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灵活抽象问题体现的物理模型 |
4.5 进行问题变式,培养学生灵活选用物理模型的思维品质 |
5 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实践 |
5.1 教学实践对象、时间、目的及内容 |
5.1.1 教学实践对象及时间 |
5.1.2 教学实践目的 |
5.1.3 模型教学环节 |
5.1.4 教学实践内容 |
5.2 教学实践案例 |
5.2.1 案例一:《共点力的平衡》 |
5.2.2 案例二:《超重和失重》 |
5.3 教学实践后的效果访谈及结果分析 |
5.3.1 访谈目的、对象、地点、时间及方式 |
5.3.2 访谈提纲 |
5.3.3 访谈记录(见附录4) |
5.3.4 访谈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2:“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访谈记录(前测) |
附录3:学生访谈记录(后测) |
致谢 |
(2)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变式问题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概况 |
2.2 变式相关理论的研究 |
2.3 变式问题的研究 |
2.4 变式教学的研究 |
2.5 已有研究反思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工具 |
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学生解决数学变式问题情况总体分析 |
4.2 学生解决数学变式问题各维度具体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理论概述 |
2.1 核心素养的概念 |
2.2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
2.3 物理习题 |
2.3.1 物理习题的概念 |
2.3.2 物理习题的分类 |
2.4 物理习题教学 |
2.4.1 物理习题教学的作用 |
2.4.2 物理习题教学的认知特点 |
2.5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 |
2.5.1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特点 |
2.5.2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原则 |
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与成果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
3.1.1 制定与实施问卷调查 |
3.1.2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
3.2.1 制定与实施问卷调查 |
3.2.2 教师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结 |
3.3.1 学生和教师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
3.3.2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
3.3.3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3.3.4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3.3.5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
4.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 形成物理观念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1 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
4.1.2 加强选题的对比性和递进性 |
4.1.3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备性 |
4.2 发展科学思维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2.1 从情景化到再情景化,建构物理模型 |
4.2.2 从冲突到内化,突破定势思维 |
4.2.3 从一题多解到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独创性 |
4.3 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3.1 重视情境创设,培养探索能力 |
4.3.2 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
4.3.3 加强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 |
4.3.4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能力 |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4.1 注重物理学史的渗透 |
4.4.2 提高解题的规范性 |
4.4.3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策略 |
5.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及其效果评测 |
5.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 |
5.1.1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选择题教学实践 |
5.1.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实验题教学实践 |
5.1.3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计算题教学实践 |
5.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效果测评 |
5.2.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
5.2.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访谈研究 |
5.2.3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绩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2 提升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策略 |
6.1.3 教学实践研究成果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4)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读懂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认真做好教学设计 |
二、鼓励学生多运用一题多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注重从一题多解到一题多变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四、一题灵活多变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
五、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 |
(5)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中国数学教育特征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
1.1.3 变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变式的定义 |
2.1.2 变式教学的定义 |
2.2 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2 马登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4 脚手架理论与变式教学 |
2.2.5 螺旋式组织形式与变式教学 |
2.2.6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变式教学 |
2.3 变式教学的文献综述 |
2.3.1 变式教学分类的研究 |
2.3.2 变式教学原则的研究 |
2.3.3 变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
2.3.4 变式教学应用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变式教学的理论框架 |
3.3.2 教师调查问卷 |
3.3.3 学生调查问卷 |
3.3.4 访谈提纲 |
3.4 研究过程 |
第4章 教师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 |
4.1 数据的收集、处理 |
4.2 问卷结果分析 |
4.2.1 教师对变式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
4.2.2 教师变式教学运用情况分析 |
4.3 访谈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高中生变式数学学习的调查研究 |
5.1 问卷结果分析 |
5.1.1 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 |
5.1.2 高中生对课堂中变式教学的态度 |
5.1.3 高中生课外数学学习情况 |
5.2 访谈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
6.1 案例分析框架的建立 |
6.2 案例分析(弧度制) |
6.2.1 课例1 |
6.2.2 课例2 |
6.2.3 对比分析 |
6.3 案例分析(数列习题课片段) |
6.3.1 课例1 |
6.3.2 课例2 |
6.3.3 对比分析 |
6.4 适用于高中数学的变式方法 |
6.4.1 数学概念的变式 |
6.4.2 解题的变式 |
6.4.3 课堂外延的变式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师生对变式教学的认识与使用情况 |
7.1.2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
7.1.3 合理变式的方法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6)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的研究现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研究性学习 |
2.1.2 创新意识 |
2.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2.2.1 研究性学习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创新意识国外研究综述 |
2.3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2.3.1 研究性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创新意识国内研究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3.1 认知结构理论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多元智力理论 |
第四章 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及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1 问卷一: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
4.3.2 问卷二: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
4.4 《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
4.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2 调查结论与探讨 |
4.5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
4.5.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2 调查结论与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
5.1 以“问题”为起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
5.2 “例题多变式”,培养创新意识 |
5.3 提供“实践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创新 |
5.4 把握“错误”资源,在批判中创新 |
5.5 尝试“一题多解”,发展思维广阔性 |
5.6 巧用“思维导图”,发挥个体创造力 |
5.7 开展“合作探究”,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
第六章 基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实践研究 |
6.1 实践研究目的 |
6.2 实践研究的实验方案 |
6.2.1 实验场所 |
6.2.2 实验具体方法 |
6.3 实践研究的实验过程 |
6.4 实践研究的实验结果分析 |
6.5 基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 |
6.5.1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
6.5.2 《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
6.5.3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附录B 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C 初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
(7)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提出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不足及启示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流程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一、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二)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流程 |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设置 |
二、评价指标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
(一)专家问卷的设置 |
(二)专家问卷的评判意见与指标修正 |
(三)指标权重得出 |
第二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研究目的 |
(二)调查研究内容 |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工具设计 |
(一)问卷的初步编制 |
(二)问卷初测及修改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物理观念现状分析 |
(三)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思维现状分析 |
(四)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探究现状分析 |
(五)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态度与责任现状分析 |
四、存在问题 |
(一)物理观念 |
(二)科学思维 |
(三)科学探究 |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
(五)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及案例设计研究 |
一、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多种物理观念综合应用 |
(二)陌生物理情境 |
(三)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 |
(四)猜想与假设 |
(五)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
(六)小结 |
二、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 |
(一)变式训练 |
(二)创设情境 |
(三)合作学习 |
(四)反思学习 |
三、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建构 |
(一)情境创设 |
(二)合作学习 |
(三)变式训练 |
(四)课堂小结 |
四、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案例设计 |
(一)《共点力平衡》习题课设计 |
(二)《平抛运动》习题课设计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实践教学与评价 |
一、实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实践研究的目的 |
(二)实践研究的对象 |
(三)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 |
二、实践效果分析 |
(一)教师评价 |
(二)学生评价 |
(三)自我反思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一)关于三级评价指标的构建修订及权重的计算 |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编制修订及实践研究评价量表的制订 |
(三)依据三级评价指标及相关策略建构的实践教学模型 |
(四)关于对实践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分析 |
(五)关于对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分析 |
二、启示 |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积累 |
(二)重视反思学习的作用 |
(三)向学生普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词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2: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物理习题深度学习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
附录4: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1版) |
附录5: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2版) |
附录6: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明细表 |
附录7:共点力平衡习题课教学案例 |
附录8:平抛运动习题课教学案例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8)变式理论下高中椭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诉求 |
(二)改善椭圆教学现状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转变教学方式 |
(二)优化学习方式 |
(三)提高自身素质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椭圆教学研究 |
(一)椭圆概念教学研究 |
(二)椭圆性质教学研究 |
(三)椭圆解题教学研究 |
二、变式教学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变式理论概述 |
一、变式的界定 |
(一)变式的定义 |
(二)变式的分类及意义 |
二、变式教学的界定 |
三、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变异理论 |
(二)变异理论与顾泠沅关于变式教学理论的比较 |
四、课程标准中圆锥曲线的教学分析 |
(一)单元教学目标 |
(二)单元教学建议 |
五、教材中椭圆的教学内容分析 |
(一)注重问题驱动教学,强调对知识的探索 |
(二)教学内容安排有序相扣,紧密联系 |
(三)例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元认知策略 |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
六、变式理论在椭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
(一)把握数学概念本质的需要 |
(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需要 |
(三)促进问题解决的需要 |
第四章 椭圆的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教师调查问卷 |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 |
(一)调查对象和目的 |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三、椭圆的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第五章 变式理论下的椭圆教学策略 |
一、变式理论下椭圆定义的教学策略 |
(一)概念变式引入概念 |
(二)情境变式形成概念 |
(三)语言变式表示概念 |
(四)非概念变式辨析概念 |
(五)问题变式巩固概念 |
二、变式理论下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策略 |
(一)一题多解推导标准方程 |
(二)图形变式深化标准方程 |
(三)问题变式巩固标准方程 |
(四)公式变式生成第二定义 |
三、变式理论下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策略 |
(一)一法多用探究形状 |
(二)情境变式生成离心率 |
(三)公式变式应用离心率 |
四、变式理论下椭圆光学性质的教学策略 |
(一)情境变式猜想定理 |
(二)图形变式验证定理 |
(三)一题多解证明定理 |
(四)问题变式应用定理 |
五、变式理论下椭圆例题、习题的教学策略 |
(一)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沟通知识横纵联系 |
(二)一题多变实现问题的铺垫或拓展 |
(三)一法多用形成通式通法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一)找出椭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提出变式理论在椭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
(三)通过调查了解椭圆的教学现状 |
(四)基于变式理论提出椭圆的教学策略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学生问卷调查表 |
附录3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初中平面几何相关研究综述 |
(一)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综述 |
(三)对初中平面几何研究的思考 |
二、动态数学技术相关研究综述 |
(一)动态数学技术的概念界定 |
(二)动态数学技术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综述 |
(三)对动态数学技术的思考 |
三、数学开放题相关研究综述 |
(一)数学开放题的概述 |
(二)数学开放题的早期研究发展史 |
(三)数学开放题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应用研究综述 |
(四)对数学开放题的思考 |
四、小结 |
第3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和应用案例 |
一、基本理论概述 |
(一)波利亚数学解题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 |
二、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设计原则 |
(一)信息打包原则 |
(二)空间邻近原则 |
(三)时间邻近原则 |
(四)一致性原则 |
(五)双通道原则 |
(六)增强深度学习原则 |
三、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一)表征多元信息 |
(二)凸显关键信息 |
(三)探索多元途径 |
(四)动态变式问题 |
第4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式 |
(五)实验材料 |
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前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三)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学习的认知负荷结果与分析 |
(四)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学习的学习效率结果与分析 |
三、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对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五、实验结果的讨论 |
(一)实验结果的总体分析 |
(二)学习效果的讨论 |
(三)认知负荷的讨论 |
(四)关于学习效率的讨论 |
六、结论 |
第5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平面几何开放题的课例研究 |
一、《三角形线段和差倍关系》教学设计 |
(一)分析学情 |
(二)分析教材 |
(三)设计目标 |
(四)重难点分析 |
(五)设计策略 |
(六)教学设计过程 |
(七)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二、课后反思 |
(一)自我反思 |
(二)专家点评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对实验结果的反思 |
(二)对教学的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前测试题 |
附录2 《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后测试题 |
附录3 用动态数学技术进行《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学习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用动态数学技术进行《三角形线段的和差倍关系》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
1.1.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中学数学学科特点与教学现状 |
1.2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国外非逻辑思维研究综述 |
1.2.2 国内非逻辑思维研究综述 |
1.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4 非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
1.2.5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
1.2.6 非逻辑思维与数学创新思维的关系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 |
1.5.1 视角创新 |
1.5.2 内容创新 |
2 调研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课例分析法 |
2.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2.4 调查实施 |
2.5 研究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资料与数据分析 |
3.1 三都水族地区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现状调查 |
3.1.1 不同性别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
3.1.2 不同年级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
3.1.3 不同学校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
3.2 三都水族地区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现状调查 |
3.2.1 不同性别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差异 |
3.2.2 不同年级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差异 |
3.3 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中学生非逻辑思维与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
3.5教师与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3.5.1 教师访谈笔录 |
3.5.2 教师访谈总结 |
3.5.3 学生访谈笔录 |
3.5.4 学生访谈总结 |
3.6 随堂听课记录与分析 |
3.6.1 随堂听课前期工作 |
3.6.2 随堂听课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4.1 水族地区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性讨论 |
4.2 水族地区中学生思维定势的现状讨论 |
4.3 水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
4.4 水族地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
5 对策或建议 |
5.1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 |
5.2 建立新异、突破思维定势 |
5.3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圆锥曲线中的三角形面积求解的探究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一题多解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D]. 刘韶藤.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变式问题的调查研究[D]. 王晓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D]. 孙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问题[J]. 王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01)
- [5]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D]. 杨柳青. 苏州大学, 2020(02)
- [6]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D]. 王玉雪. 济南大学, 2020(05)
- [7]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D]. 魏丽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变式理论下高中椭圆教学研究[D]. 王晓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应用动态数学技术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开放题的教学研究[D]. 李区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10]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D]. 杨忠旬.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