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110亿“安全市政债”迷思(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雁[1](2014)在《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段时期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也在快速的扩张,当前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的加大。而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增加。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即财政收入减少而所承担的地方建设任务增多。同时我国《预算法》也对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进行了限制,需要地方政府保持收支平衡、赤字不能太大且不能自行发行地方债券。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面临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难题。在这个情况下,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特别经过2008年底后的快速增长期,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地方政府解决了融资难得问题,扩展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但同时因我国还未推出规范平台公司的法律法规,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重大问题,如:职能定位不清、缺乏债务风险控制、债务缺乏透明度等问题。而为了使平台公司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描述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产生的背景、作用、运行模式,并以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分析了四川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情况。首先,肯定其对地方经济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根据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平台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及改进措施。
陆永清[2](2012)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探讨 ——以A市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是指在对平台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对应合理有效措施和手段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平台风险的过程。必须高度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忽视风险控制,将导致风险管控缺失的融资平台无法正常经营,地方公共事业建设停滞倒退,影响金融系统的整体安全,威胁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稳定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尤为重要,但在我国却一直未有大的进展。近几年理论界对融资平台的研究集中在其形成、运作及债务风险方面,对融资平台整体风险控制较少涉及;实务中缺少理论指导,风险控制进步缓慢。本文以风险控制为角度,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的过程出发,通过研究融资平台运行的特点、面临的风险,探寻融资平台风险形成的原因,结合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改善、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原则和思路,并多角度阐述如何实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以便我们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的控制平台风险,减少平台公司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更好发挥平台公司作用。同时,从A市融资平台发展及运行情况出发,结合平台风险控制情况及近期发生的风险事件,总结A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实践措施,以便我们更好设计并实施多层次、立体化的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的认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风险,多角度考虑风险的成因,从而为多层次的设计立体化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提供启示,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柳格亮[3](2011)在《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即将面临着增速下滑的局势,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响应,信贷投放迅猛增长。在这轮投资热潮中,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起到了融通资金,为地方城市建设提供财力支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作为信贷投放主体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迅速扩增,既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也加大了平台自身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一文,防范于未然,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投融资及投融资平台运作实例,分析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原因、发展历程、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的情况,并以国发[2010]19号文件的出台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发[2010]19号文件精神的把握和解读,来探讨如何指导和规范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旨在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更新观念、加强管理、提升投融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增强内生动力尽绵薄之力。
李镜[4](2008)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认为直辖十年是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然而,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现有水平在全国乃至西南地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投融资压力巨大等瓶颈性问题。寻找新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途径成了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该论文分析闸述了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研究现状、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相关基本理论;通过总结国内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构建及运行的基本模式,在分析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通过组建十大投资集团构建重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为分析切入点,对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实践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归纳总结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基本结构特点与主要运行模式。结合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该论文提出了加强政府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引导民间资本间接进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加快投资集团市场化进程等进一步有效推动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建议。重庆市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运行平台构建与运行模式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很好地解决了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及运行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融资能力不足这一关键性问题,对西部地区其它城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潘相麟[5](2007)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运行模式研究 ——兼析重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福利等也息息相关,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础设施的总量已有了很大改善,对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的改革也不断取得进展。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国内各地纷纷采用了建立政策性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作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一方面保障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融资行为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能,对现阶段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政策性投融资公司制度性的缺陷和行为能力的不足,该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本文主要对如下问题进行了研究:①对基础设施的特性做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现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动力机制,对该模式的存在和发展基础,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意义作出了客观评价。②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分类,建立了政府与政策性投融资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模型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政府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改革方向的内在机理。构建了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对投融资公司的边际效用模型以及政府和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对待政府支持的博弈模型,剖析了政府对这些投融资公司的管理困境,并提出了解决措施。③总结了现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运作模型,从出资人制度、产权关系、公共政策理论、企业管理、金融等角度研究了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障碍。④总结了重庆市近几年来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实践工作,针对现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运行障碍,提炼了重庆市在提升主体行为能力,革新运行机制以及改善投融资公司信用和融资环境方面的相关经验。⑤从弥补政策性投融资公司行为能力的不足和制度性的缺陷的角度出发,为改善现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北京110亿“安全市政债”迷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110亿“安全市政债”迷思(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基本概念概述 |
2.1 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2.1.1 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
2.1.2 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 |
2.1.3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 |
2.1.4 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
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 |
2.2.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概念 |
2.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历史沿革 |
2.3 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理论基础 |
2.3.1 公共物品生产理论 |
2.3.2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财政分权理论 |
2.3.3 地方政府投资理论 |
3. 四川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现状分析 |
3.1 四川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3.1.1 四川省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
3.1.2 四川省城市基础设施拥有量快速增长 |
3.1.3 四川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 |
3.1.4 四川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 |
3.2 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主要类型及融资方式 |
3.2.1 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的主要类型 |
3.2.2 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 |
3.3 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以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
3.3.1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况 |
3.3.2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载体架构 |
3.3.3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运作原则 |
3.3.4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融资方式 |
3.3.5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运作模式 |
4. 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所取得的积极效果 |
4.1 拓宽了地方政府城建资金渠道 |
4.2 抑制了地方政府其他变相负债融资渠道 |
4.3 夯实了地方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基础 |
5. 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职能定位不清,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
5.2 风险意识不强,负债风险急剧扩大 |
5.2.1 债务缺乏透明度 |
5.2.2 债务高度集中于银行等金融机构 |
5.2.3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缺乏 |
6. 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发展建议 |
6.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6.2 增强风险意识 |
6.2.1 提高债务透明度 |
6.2.2 多元化债务渠道 |
6.2.3 健全风险控制制度 |
6.3 做实做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
6.3.1 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 |
6.3.2 地方政府适度支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探讨 ——以A市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
1.3 论文的方法、框架和内容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1.1 项目区分理论 |
2.1.2 融资风险及控制理论 |
2.1.3 风险管理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风险成因理论分析 |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界定 |
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平台运作方式及特点 |
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成因 |
3.3.1 平台设立风险:地方政府行为影响 |
3.3.2 平台融资风险:平台及金融机构行为影响 |
3.3.3 平台投资风险:政府行为影响 |
3.3.4 平台运营风险:平台及地方政府行为影响 |
3.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
第四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 |
4.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原则和思路 |
4.1.1 风险控制的原则 |
4.1.2 风险控制的思路 |
4.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行为 |
4.2.1 企业风险控制行为 |
4.2.2 地方政府风险控制行为 |
4.2.3 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行为 |
第五章 A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实践 |
5.1 A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风险控制概况 |
5.2 A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问题 |
5.3 A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实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3)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地方政府投融资建设模式 |
1.2.2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建设模式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相关理论阐释 |
2.1 城市基础设施 |
2.1.1 概念 |
2.1.2 分类 |
2.1.3 特点 |
2.1.4 作用 |
2.2 项目投资的概念及分类 |
2.3 融资的概念及分类 |
2.4 项目融资模式 |
2.4.1 BOT模式 |
2.4.2 BT模式 |
2.4.3 TOT模式 |
2.4.4 PPP模式 |
2.4.5 PFI模式 |
第3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概述 |
3.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
3.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原因 |
3.1.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
3.2 现阶段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特点 |
3.2.1 数量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
3.2.2 平台公司投融资的特点 |
3.2.3 投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的特点 |
3.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情况 |
3.3.1 平台风险的现实根源 |
3.3.2 平台风险的直接原因 |
3.3.3 平台风险的具体表现 |
3.3.4 风险总体水平可控 |
第4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
4.1 平台设立和职能界定方面存在偏差 |
4.1.1 平台设立不够规范 |
4.1.2 财务预算约束软化,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
4.1.3 职能界定模糊,监管困难 |
4.2 资产与负债难匹配 |
4.2.1 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向银行集聚 |
4.2.2 举债规模骤增,偿债能力受考验 |
4.2.3 资产注入有明确限定 |
4.3 体制和机制建设尚不成熟 |
4.3.1 缺乏统筹全局的决策体制 |
4.3.2 监督防范机制不健全 |
4.3.3 担保机制不规范 |
4.4 大项目滋生高风险 |
4.4.1 项目资金需求越大风险越高 |
4.4.2 对中小企业贷款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 |
第5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
5.1 明确地方政府投融资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5.1.1 总量动态平衡原则 |
5.1.2 借贷“双赢”原则 |
5.1.3 市场化运作原则 |
5.1.4 依法依规原则 |
5.2 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建设 |
5.2.1 优化投融资政策环境 |
5.2.2 完善土地经营 |
5.2.3 创新项目投融资 |
5.2.4 争取间接投融资 |
5.2.5 扩大直接投融资 |
5.2.6 盘活国有资产 |
5.2.7 建设地方金融服务体系 |
5.3 规范地方政府项目投资行为 |
5.3.1 调整地方政府项目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 |
5.3.2 加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
5.3.3 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补偿和回报 |
5.3.4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
5.4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机制 |
5.4.1 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 |
5.4.2 严格预算管理 |
5.4.3 建立专家评审机制 |
5.4.4 强化偿债机制 |
5.4.5 实行风险预警 |
5.4.6 严格责任追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国内文献 |
国外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2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基本理论概述 |
2.1 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2.1.1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
2.1.2 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 |
2.1.3 城市基础设施的技术经济特征 |
2.1.4 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
2.2 投融资的概念 |
2.2.1 投资 |
2.2.2 融资 |
2.3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2.3.1 公共物品生产理论 |
2.3.2 城市基础设施可销售性评估理论 |
2.3.3 城市基础设施的项目分类理论 |
2.4 小结 |
3 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模式 |
3.1 日本模式 |
3.2 韩国模式 |
3.3 法国模式 |
3.4 小结 |
4 国内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 |
4.1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含义 |
4.2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时代背景 |
4.3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必要性 |
4.4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职能 |
4.5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模式 |
4.6 政府投融资金平台的积极意义 |
4.7 小结 |
5 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5.1 城市基础设施拥有量快速增长 |
5.2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 |
5.3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 |
5.4 城市基础设施各行业发展速度差异明显 |
5.5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 |
5.6 城市基础设施未来投融资压力巨大 |
5.7 小结 |
6 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构建 |
6.1 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成立背景 |
6.2 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定位和主要职能 |
6.3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 |
6.3.1 公司化运作 |
6.3.2 资本金来源 |
6.3.3 投资领域 |
6.3.4 经营风险防范 |
6.4 小结 |
7 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运行模式 |
7.1 贷款融资 |
7.2 集中区县信用 |
7.2.1 “八小时重庆”工程案例 |
7.2.2 集中区县信用模式分析 |
7.3 土地储备 |
7.3.1 土地储备模式分析 |
7.3.2 地产集团土地储备分析 |
7.4 土地换项目 |
7.4.1 黔江机场案例 |
7.4.2 土地换项目模式分析 |
7.5 股权信托 |
7.5.1 渝涪高速股权信托 |
7.5.2 股权信托融资模式分析 |
7.6 引入国外资本 |
7.7 金融机构市场化介入 |
7.7.1 发行企业债券 |
7.7.2 股票融资 |
7.8 特许权经营方式融资 |
7.8.1 BOT模式 |
7.8.2 BOT模式案例 |
7.9 投融资平台运行的关键环节 |
7.9.1 决策权下放 |
7.9.2 投融资公司运行能力的提升 |
7.9.3 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创新 |
7.10 重庆模式的借鉴意义 |
7.11 小结 |
8 完善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运行模式的建议 |
8.1 政府加强对投资集团的管理 |
8.1.1 政府对投资集团的绩效考评 |
8.1.2 改善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收费水平 |
8.1.3 完善政府对投资集团的支持政策 |
8.1.4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
8.2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
8.2.1 土地储备制度风险分析 |
8.2.2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 |
8.3 引导民间资本间接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
8.3.1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必要性 |
8.3.2 十大投资集团的垄断地位 |
8.3.3 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现状 |
8.3.4 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措施 |
8.4 推进投资集团市场化 |
8.4.1 决策过程的前移 |
8.4.2 建立合理的投资退出机制 |
8.4.3 积极扩大证券融资 |
8.4.4 继续发展信贷融资 |
8.4.5 推行设备融资租赁 |
8.5 小结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运行模式研究 ——兼析重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与渠道研究 |
1.2.2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研究 |
1.2.3 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
1.2.4 研究现状的局限性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基础 |
2.1 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2.1.1 基础设施的概念 |
2.1.2 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
2.2 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项目区分理论 |
2.3 对本论文研究问题的启示 |
2.3.1 基础设施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的属性 |
2.3.2 基础设施产业的自然垄断性正在改变 |
2.3.3 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发生变化 |
3 国内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现状分析 |
3.1 国内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发展历程 |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1979 之前) |
3.1.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1979—现在) |
3.2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缺陷 |
3.2.1 法律体系不健全 |
3.2.2 政府职能不清晰 |
3.2.3 政府投资领域太宽 |
3.2.4 投融资主体地位不明确 |
3.2.5 垄断格局尚未打破,对民间资本有歧视现象 |
3.2.6 缺乏竞争机制 |
3.2.7 基础设施使用收费不合理 |
3.3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基本模式 |
3.3.1 以政策性投融资公司为主体的投融资模式的确立 |
3.3.2 投融资公司模式的运作要点 |
3.3.3 投融资公司模式的积极意义 |
4 投融资公司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 |
4.1 投融资公司模式的理论模型分析 |
4.1.1 投融资公司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 |
4.1.2 委托代理关系分类 |
4.1.3 委托代理关系模型分析 |
4.2 政府和投融资公司对政府支持的博弈困局及其破解 |
4.2.1 问题的产生 |
4.2.2 政府和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的博弈困局 |
4.2.3 投融资公司不合作的根源效用分析 |
4.2.4 博弈困局的破解和引导 |
4.3 投融资公司模式的运行障碍 |
4.3.1 投融资公司与政府的隶属关系造成出资人主体缺位 |
4.3.2 产权关系模糊使得投融资公司权责利脱节 |
4.3.3 制度变革和模式创新步调不一形成制度性矛盾 |
4.3.4 资产质量较差和组织僵化促使投融资公司行为能力提升缓慢 |
4.3.5 融资渠道单一带来多极融资风险 |
5 重庆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实践分析 |
5.1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5.1.1 重庆市基础设施拥有量 |
5.1.2 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
5.2 重庆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改革实践 |
5.2.1 转变政府职能 |
5.2.2 创建市场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 |
5.2.3 规范投融资主体管理制度 |
5.2.4 实施主城路桥收费制度改革 |
5.2.5 开辟多样融资方式 |
5.2.6 调整价格机制 |
5.3 重庆市改革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
5.3.1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
5.3.2 投融资公司的职能定位 |
5.3.3 投融资公司模式健康运作的要点 |
6 完善投融资公司模式的措施建议 |
6.1 投融资主体改革的总体思路 |
6.2 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强化投融资公司主体地位 |
6.3 项目投融资决策过程的前移 |
6.4 投融资公司融资能力的市场化拓展 |
6.5 项目投资的全过程风险控制 |
6.6 项目投资的合理退出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北京110亿“安全市政债”迷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地方政府城建投融资平台研究[D]. 周海雁.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3)
-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探讨 ——以A市实践为例[D]. 陆永清. 苏州大学, 2012(05)
- [3]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建设[D]. 柳格亮. 湘潭大学, 2011(04)
- [4]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李镜. 重庆大学, 2008(06)
- [5]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运行模式研究 ——兼析重庆实践[D]. 潘相麟. 重庆大学, 2007(06)
标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论文; 政府融资平台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