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一、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分布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乙未[1](2021)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玫瑰混农林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漠化是西南地区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核心是生态恢复,土壤螨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使其可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生态修复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为了解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玫瑰混农林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环境状况,本研究于2019年7月、10月和2020年1月、7月对毕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龙场村潜在-轻度石漠化区的混农林业复合经营示范小区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从螨类的数量组成与分布、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捕食性革螨生态类群、甲螨生态类群以及螨类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了11种生境下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以期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该区土壤螨类较为丰富,共捕获土壤螨类14797只,隶属于3目3亚目63科114属,胭螨属(Rhodacarus)为该区优势属。不同生境下土壤螨类组成与分布存在差异,科数上原生林、玫瑰林和玫瑰+玉米的数量较多;属数上,原生林、玫瑰林、玫瑰+玉米和核桃林拥有较多的类群属数;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上,玫瑰+土豆、玫瑰林和玉米较高,螨类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丰富。胭螨属、派伦螨属(Parholaspulus)、内特螨属(Nenteria)、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在玫瑰林及玫瑰混农林模式中数量较多。不同生境下土壤螨类的时空分布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土壤上层大于土壤下层。从螨类的组成和分布来看,实施玫瑰混农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螨类的数量,有利于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其中以玫瑰+土豆、玫瑰+大豆和玫瑰+玉米模式表现较好。(2)夏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原生林最高,优势度指数玫瑰+苹果+大豆最高,均匀性指数玫瑰+玉米最高。冬季,多样性指数核桃林最高,优势度指数玫瑰林最高,丰富度指数原生林最高,均匀性指数玫瑰+辣椒最高。总的来看,冬季螨类群落多样性比夏季高。与单一玫瑰林和农作物相比,玫瑰混农林模式下的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相对较高,螨类群落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玫瑰+土豆、玫瑰+大豆和玫瑰+玉米模式具有较高的螨类群落多样性。(3)整个研究区的群落相似性表现为中等相似或中等不相似,夏季不同生境间的群落相似性指数在0.21-0.57之间,冬季群落相似性指数在0.29-0.72之间,不同生境间的相似性指数在夏季和冬季均存在差异,表明土壤螨类的组成和分布具有复杂性。相对于单一玫瑰和农作物,玫瑰混农林模式下的环境条件相对较好,其中玫瑰+土豆、玫瑰+玉米和玫瑰+辣椒模式下具有与原生林较为相似的生态环境。(4)该区捕食性螨类类型除夏季玫瑰林为K选择型外,其余生境均为r选择型,且玫瑰林的MI指数值最高,玫瑰+大豆、玫瑰+苹果+大豆和玫瑰+土豆模式的MI指数值与原生林的相近。总体上看,该区捕食性革螨MI指数值较低,土壤环境仍不稳定。相对于单一农作物和原生林来说,玫瑰混农林模式的MI指数值较高。(5)研究区的甲螨类群主要为O型,但G类群仍占有较大比例。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在类群属数上主要为O型,在个体数量上玫瑰+苹果+大豆为G型,玫瑰+大豆、玫瑰+玉米和玫瑰+辣椒为O型,玫瑰+土豆虽为GP型,但其有刺孔背甲螨(P类群)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实施玫瑰混农林模式对生态环境恢复有积极作用。(6)不同生境下的土壤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含量不同,土壤容重、孔隙度、p H值、全氮、全钾和水解氮等对土壤螨类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该区实施玫瑰混农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螨类多样性,说明玫瑰种植以及玫瑰混农林模式的实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环境恢复。该区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状况较为复杂,土壤螨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余淼[2](2021)在《黄土区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对水分运动参数和微塑料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大孔隙和大孔隙流的普遍存在为农田土壤水分渗漏、溶质与污染物迁移提供了优先路径与动力,而植被类型、田间管理方式及土壤动物活跃度是影响土壤大孔隙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探索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大孔隙发育特征、水力特性变化、大孔隙流发生可能及新型固体污染物(微塑料)随大孔隙流的迁移风险,对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大孔隙流发生概率预测与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目前关于土壤中大孔隙流发生预测及农田土壤微塑料迁移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4种植被覆盖下耕作层土壤和蚯蚓形成的生物孔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利用CT扫描、图像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土壤导水率的转换函数,初步探讨了蚯蚓活动对土壤微塑料颗粒的迁移、再分布和微塑料对大孔隙流和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CT扫描和孔隙三维重构,对关中地区4种典型农林地(小麦耕地(WH)、苹果园地(AT)、七叶树林地(AC)和猕猴桃园地(KF))耕作层土壤(0-37 cm)内的孔隙形态与类型有了直观的认识,并对大孔隙的二维、三维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4种不同处理下,土壤大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大孔隙三维重构结果显示:小麦耕地土壤大孔隙呈点状分布且连通性明显低于苹果园地和猕猴桃园地;七叶树林地大孔隙率最低但连通性较好;苹果园地和猕猴桃园地大孔隙呈规则的圆管状且点状散布、连通性较好,基于孔隙形态学和分布特征可知,此类孔隙主要由蚯蚓活动导致。苹果园地土壤大孔隙总表面积、网络分布密度、长度密度及节点密度最高,七叶树最低。显着性分析表明,4种典型农林地的土壤大孔隙平均体积、平均曲率、倾斜度和分形维数均无显着差异,但总表面积、网络分布密度、长度密度和节点密度呈现显着差异(p<0.05)。(2)在实验室测定取自4种典型农林地土壤样品的水力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入渗率、累积入渗量、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水平扩散率、非饱和导水率等),并对其进行分析。4种植被覆盖处理下,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持水特性参数小于0-20 cm土层;AT处理(苹果园地)饱和导水率、土壤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土壤扩散率等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最高;同一土层内相同吸力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大孔隙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处理土壤容水度和非饱和导水率在不同吸力阶段的数量级不同,在吸力小于500 cm时,土壤容水度和非饱和导水率的变化规律与土壤容重的变化规律相反,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扩散率的变化保持一致。(3)以土壤基本理化参数(容重、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及粘粒含量)为输入变量,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和自举法(n=100)构建了用于预测饱和导水率对数值和-10 cm水头下导水率对数值(Log(Ks)和Log(K10))的土壤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模型可靠,预测精度较高、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引入参数Kj(Log(Kj)=Log(KS/K10))作为表征土壤大孔隙流发生可能性高低的参数,其变化趋势与4种处理下的土壤大孔隙率、水力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该参数可以作为预测土壤大孔隙流发生概率的指标。(4)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利用CT扫描技术,量化了蚯蚓数量和蚯蚓培养时间对动物大孔隙数量与分布特征的影响。相同蚯蚓数量下随着培养时间从7d增加至28d,土壤大孔隙率和连通性均逐渐上升;相同培养时间内,当蚯蚓数量从1只增加至4只时,大孔隙数量及孔隙网络分布密度逐步上升,具有直通土柱表面的孔隙数量增加。可知蚯蚓产生的生物扰动可以快速且稳定地产生土壤大孔隙网络结构系统,从而逐渐改变土壤结构与水分运移特征。(5)在室内土柱试验条件下,测定了蚯蚓大孔隙驱动下的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穿透曲线进行研究。蚯蚓活动可以导致在较深土层(40-50 cm)中检测到微塑料颗粒;土壤表面的微塑料会伴随发生在饱和砂土中的大孔隙流被运移至较深土层土壤(50 cm),增加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而蚯蚓活动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蚯蚓活动会影响微塑料颗粒分布特征,粒径<250μm的微塑料更易可迁移和淋溶至深层土壤;当土壤中没有蚯蚓活动时,即使土壤小孔隙结构本身较为发达,存在于土壤表面的微塑料也不能直接通过土壤基质被水流运移;低浓度的微塑料含量对土柱内大孔隙中的水流没有显着影响,示踪物质的5%相对到达时间与蚯蚓孔隙总体积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蚯蚓活动是影响穿透曲线形态的主导因素,且低浓度的土壤微塑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没有显着影响。

白哲[3](2021)在《环境因子对浙江省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组分,其作为分解者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能够对复杂的环境变化作出敏锐的响应。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气候温暖、地形复杂,土壤多样性和动植物资源都极其丰富。通过研究浙江省不同森林样地、植被类型间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以及探讨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对深入认识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始于2019年,根据浙江省具体的地理方位和自然土壤条件,分别在该省东、西、南、北、中的不同区域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浙东天台山、浙西古田山、浙南乌岩岭、浙北天目山和浙中金华北山)以及其中主要的植被类型,共20个取样地中的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标,分析浙江省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格局;并结合各样地土壤环境指标,阐释土壤动物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采集土壤动物38类68634只,隶属3门8纲23目29科,优势类群为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占总捕获数53.726%,且A/C比值为1.102,符合亚热带土壤动物分布规律。常见科级类群分别为线蚓科(Enchytraeidae)、拟步甲科(成虫)(Tenebrionidae(Adult))、叶甲科(成虫)(Chrysomelidae(Adult))、象甲科(成虫)(Curculionidae(Adult))、皮蠹科(成虫)(Dermestidae(Adult))、歩甲科(成虫)(Carabidae(Adult))、蚁科(Formicidae)、鳞翅目(幼虫)(Lepidoptera(Larva))及正蚓科(Lumbri Didae),常见科级类群共占总捕获数39.813%。稀有类群包括:鳖蠊科(Corydiidae)、歩甲科(幼虫)(Carabidae(Larva))、双尾目(Diplura)、隐翅甲科(成虫)(Staphylinidae(Adult))、双翅目(幼虫)(Diptera(Adult))等27类,仅占6.462%。2.浙江省五个样地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动物密度存在极显着差异。对于天目山、乌岩岭、古田山样地,四种植被类型间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中最高;对于北山样地,针叶林中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及类群数最多;而在天台山样地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土壤动物个体密度最大。各样地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的数量组成及类群分布均表现出极显着的表聚性特征。研究表明在浙江省五个样地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指数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在乌岩岭和古田山的常绿阔叶林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最高,表明该生境中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水热条件充足,有利于土壤动物数量及类群的发展。通过比较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Cj),结果表明五个样地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相似性较高。3.浙江省同一植被类型不同样地间,土壤pH、有机质(SWC)、含水量(SWC)、全氮(STN)、全磷(STP)和全钾(STK)含量差异极显着。在乌岩岭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无论是地表植被还是土壤环境状况都相较其它样地更优越,因此该生镜内土壤动物最为丰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浙江省不同样地、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的密度、类群数量及优势类群密度均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与SWC、SOC、STN、STP及STK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丰富。各样地不同植被类型由于植物群落组成不同,从而使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格局存在差异。此外不同环境条件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异,通常各种土壤环境因子以交互作用共同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影响。

贺倩,周英,刘星科,李上官,王文娟,李西,孙凌霞,黄玉梅[4](2020)在《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差异,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为今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手拣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省彭州市,对城市绿地、农业用地、林地、撂荒地、湿地的土壤动物进行收集与分离鉴定;统计出不同生境下土壤动物类群数,并计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及各类指数,对土壤动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分别将大型、干生、湿生土壤动物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不同生境间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动物3825只,126个类群,隶属33目125科。不同生境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大小排序为:林地>撂荒地>城市绿地>农业用地>湿地。类群数从大到小为林地(93)>撂荒地(65)>城市绿地(47)=湿地(47)>农业用地(46)。其中,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都表现为不同生境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C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速效钾和含水率对土壤动物影响较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绿地与湿地、农业用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较为相似。【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产生影响,适当增加地表植被种类及数量、保留凋落物、减少剧烈的土壤扰动,有助于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林琳[5](2020)在《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半干旱坡地利用过程中,受政策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形成不同特点的利用组合类型,进而产生形态各异的景观格局。土壤动物作为维持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依赖于其景观结构的异质性,高异质性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动物栖息地的连通性,还能为其能量运输提供载体。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因素较为复杂,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完全反映土壤动物局地生境差异,这使得区域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变得尤为必要。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以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为研究区域,利用3S技术与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区域不同坡地景观组合类型进行景观异质性分析;并采用陷阱法获取各样区表土土壤动物数据;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与景观指数间关系,进而探索半干旱坡地区不同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小流域坡地整体景观破碎度相对较高,不同景观类型组合间景观格局差异明显。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组合方式不同,本研究共选取7类典型景观组合20个样区,包括类型1(果园与梯田复合)、类型2(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3(林地与坡耕地复合)、类型4(林地+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5(林地+梯田)、类型6(林地+坡耕地)和类型7(果园+梯田)。由于景观细化精度较高,景观水平下样区PD值最高达到3933.078,LPI值最高为57.143,CONTAG最高值为65.813。类型水平下,田坎的斑块密度最大,耕地的聚集程度及优势度最高,农村道路的形状最为复杂。7类景观组合间景观格局不尽相同,类型1、类型2、类型3及类型6田坎的斑块密度最大,类型4、类型5及类型7农村道路的斑块密度最高。2.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差异明显。20个样区共捕获22103只表土土壤动物,分属于56科18目。优势物种为步甲科和蚁科2科,常见物种为山蛩科、蚰蜒科、蝗科等6科,稀有物种包括48科。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各类型间差异极显着(P<0.01),类型1表土土壤动物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其他类型,类型3优势度指数最高而多样性指数最低;复合型景观表土土壤动物物种数整体高于非复合型物种数;四类复合类型间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极显着(P<0.01),三类非复合类型间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3.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景观指数具有一般相关性。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受景观格局影响明显,均匀度指数(J)与AREAMN显着正相关,与LPI、PAFRAC负相关;丰富度指数(E)与AREAMN显着负相关,与PD、LPI、PRD正相关;个体数与LPI显着正相关;物种数与PD、LPI、PAFRAC显着正相关,与PRD正相关,与AREAMN极显着负相关。流域景观内各斑块面积分布越不均衡、斑块类型相对越丰富,越有利于表土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增加;斑块破碎度相对较高,各细小廊道的结构配置相对越多样,表土土壤动物物种越丰富。4.不同景观组合类型景观指数对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影响不同。对7个景观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与景观指数分别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受景观指数影响差异较大,如类型1(果园与梯田复合)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各指数及物种数均受到来自景观指数的影响,而类型2(果园与坡耕地复合)只有物种数、个体数及均匀度指数受到景观指数的影响;相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组合方式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景观格局作用的响应程度也有所差异,如类型3(林地与坡耕地复合)景观指数对表土土壤动物物种数及物种丰富度影响明显,而类型6(林地+坡耕地非复合)景观指数对表土土壤动物物种数、优势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具有一定影响。在该类研究区及相似环境条件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利用条件调整景观布局,提高适宜于表土土壤动物生存繁衍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任小同[6](2020)在《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残源沟壑区地形破碎,发展苹果种植是该地区重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但随着产业的发展,为了单纯地追求产量,果园经营措施粗放,土壤质量退化严重。本文以黄土残塬沟壑区陕西省永寿县马坊镇为研究区域,选取了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常规、免耕、堆肥、绿植、间作等5种土壤经营措施的土壤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布设野外试验样地,对比分析5种土壤经营措施下23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指标的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最小数据集构建非线性、线性的评价方法,计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对试验区内5种经营措施果园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5种经营措施果园土壤0-60cm平均土壤含水率为12.48%,与较于常规经营措施的果园,免耕、堆肥、绿植果园经营措施下土壤含水率提高,而采取间作经营措施的果园土壤含水率降低了 3.25%;各经营措施果园土壤容重、紧实度、电导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孔隙度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变动范围为53.09%-44.39%;土壤pH值为7.93-8.36之间,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堆肥、绿植措施下土壤pH变动幅度较大。5种措施土壤机械组成均表现为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砂粒含量均大于65%,粉粒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变动范围为19.18%-25.49%,明显波动均出现在20-30cm土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表现为DR0.25、MWD和GMD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DR0.25平均值在72.73%以上,MWD和GMD变化幅度在1.07-1.18和1.02-1.41之间。土壤水稳性团聚组成中<0.25mm微团聚体变化范围为46.3%-66.73%,占据优势级别,各级含量整体随团聚体直径减小而增加。(2)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常规措施相比,其余四种措施对土壤养分累积起到正作用;各措施下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磷钾、全效氮磷钾、硝态氮在垂直剖面上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为倒V字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铵态氮外,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8个土壤养分指标两两之间均呈现出极显着的相关关系,而铵态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呈现极显着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着水平。(3)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常规措施相比,其余四种措施对土壤酶活性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且各措施间土壤酶活性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土壤总体酶活性特征,表现为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大致表现为呈现减-增-减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等酶活性指标两两之间均呈现出极显着的相关关系,过氧化氢与碱性磷酸酶呈显着的相关关系。5种经营措施共分离得到土壤动物45955只,隶属4门11纲23目42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有3类,占捕获总密度的35.52%;常见类群为11类,占54.37%,其余28类构成稀有类群,占10.11%;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表聚性,优势度指数、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表现相反趋势,且堆肥措施土壤动物多样性最丰富,且分布最均匀。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所选的土壤环境因子累积解释了 95.58%的土壤环境与土壤动物群落的之间的变化关系,说明排序轴能解释大部分土壤动物类群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4)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采取选定的土壤质量指标结果表明,5种经营措施土壤质量水平分别处于低、中等、中等、较高、中等、中等水平,残塬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处于0.4-0.6之间,属于中等水平,且非线性评价方法适宜该区域果园土壤质量评价,模型为T=0.7225M+0.0289(R2=0.9227,P<0.001)。与常规措施的果园相比,采取免耕、堆肥、绿植的土壤退化指数均为正值,说明这三种措施在土壤剖面上是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而在间作经营措施下30-50cm的深层土壤土壤质量存在退化趋势现象,应予以重视。

曹松龄[7](2019)在《典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中小尺度农林复合景观格局下土壤碳库变化过程在植被覆盖、农业措施、地理环境等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内在联系和调控措施,对于揭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源汇特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粮食安全现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3S技术,对研究区域内土壤进行采样和理化分析,并结合此前获得的土地利用数据(NALUD from LCRC,2016)、土地覆盖数据(LCDB2 from MFE,2004&LCDB4.1 from MFE,2015),综合研究了新西兰低地平原区农业景观格局的变化及现状、环境条件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及内在联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存和土壤碳排放指标空间差异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类型、土地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2)不同尺度下,影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的因素不同,小尺度下,主要影响因素为防护林品种、防护林林龄、土壤pH和土壤含水量;中尺度下,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3)农田防护林可以消减人为因素对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影响。(4)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的研究方法中,95%功效水平下,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需3个样本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活性炭含量、土壤无脊椎动物活度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需15个样本量;土壤脱氢酶活性需9个样本量;此时,样本数据既能反映出样本总体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5)农田防护林对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非常大的潜力,防护林覆盖下的土壤总碳含量是相邻农场或牧场土壤总碳含量的近3倍。(6)从影响土壤碳库变化的人为因素着手进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调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7)2002至2014十二年间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很小,以牧业、农业、林业和城镇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以牧草、作物、林木和人工建筑四种土地覆盖类型为主;草地和耕地两种景观类型占绝对优势,其连接度高且基底作用明显,其余各景观要素斑块镶嵌其中。(8)人为活动对研究区域内景观格局特征的干扰强烈,景观破碎化程度低;各景观类型斑块间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性强;道路、水系、林带以及林网是分割景观的主要廊道类型,其影响着整个研究区域内的生态流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9)以土壤类型法估算出研究区域土壤碳储量为7.14Mt12.66Mt(Mean±SD9.92±1.05),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66Mt8.54Mt(Mean±SD 6.25±1.02);以土地利用类型法估算出研究区域土壤碳储量为8.35Mt12.08Mt(Mean±SD 10.52±1.03),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13Mt9.29Mt(Mean±SD 6.89±1.19);两种方法的估算结果相近,可信度较高。(10)研究区域内土壤碳含量总体呈斑块状分布,西北和东南较高,高值集中在拉卡阿河下游南侧区域,东北和西南较低,低值分布在拉卡阿河中游的大部分区域。(11)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自西北到东南随着海拔的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降低的趋势,拉卡河中游两侧的牧业区域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的核心区域,拉卡阿河下游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

吴文,修春亮,胡远满,李春林[8](2018)在《城市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扩展是导致生境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强烈改变城市景观,也改变生态过程。土壤动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对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带来的影响做出相对灵敏的响应,具有典型的环境指示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干扰因素较复杂,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完全反映土壤动物局地生境差异,这使得城市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问题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研究。为了解决城市化导致的生境丧失与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本文探讨了不同城市化梯度区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试图揭示景观尺度多种生境类型的土壤动物分布规律,为城市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丰富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杨宝玲[9](2018)在《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苏北沿海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排除法(萘处理——驱除所有土壤动物、噻唑磷处理——驱除土壤线虫)和凋落物袋法(5 mm、1 mm和0.01 mm)控制野外试验,研究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不同体型大小土壤动物和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旨在了解该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的关系,为我国苏北沿海地区土壤动物系统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为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1)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均以蜱螨目(Acarina)、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土壤动物个体数因季节不同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夏>秋>春>冬;土壤动物垂直分布上,表聚性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杨树人工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最高,农田的Simpson优势度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最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复合经营和适度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但是人为干扰强度较大时,会降低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2)不同处理下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均以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与对照结果一致。放置凋落物袋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土壤动物个体数增加7.17%,噻唑磷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减少,土壤动物个体数减少33.6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处理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组成相似,但是它们在不同样地中所占的比例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处理下杨-农复合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均最多。(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处理下,5 mm网孔凋落物残留率均表现为:对照(仅放置凋落物袋)<噻唑磷处理<萘处理,驱除土壤动物和土壤线虫凋落物分解速率减缓,说明土壤动物和土壤线虫对凋落物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1 mm网孔凋落物残留率也表现为:对照(仅放置凋落物袋)<噻唑磷处理<萘处理,表明在限制大型动物参与凋落物分解的情况下,驱除中小型土壤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处理下三种网孔的凋落物平均残留率均表现为:5 mm<1 mm<0.01 mm,表明微生物和所有土壤动物共同作用的分解速率>微生物和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下的分解速率>只有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速率,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不同体型大小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平均贡献率(18.46%)>大型土壤动物(3.31%),大型土壤动物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贡献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杨树人工林中凋落物残留率与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呈显着负相关,但在农田和杨-农复合林中凋落物残留率与土壤动物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农田、杨-农复合的人为干扰有关。(5)土壤动物(萘处理)对苏北沿海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凋落物分解的平均贡献率为29.86%,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萘处理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呈现显着差异(P<0.05),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土壤动物的贡献率不同。(6)土壤线虫(噻唑磷处理)对苏北沿海3类样地凋落物分解的平均贡献率为4.39%,但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线虫(噻唑磷处理)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无显着差异(P=0.868),且在分解的不同时期土壤线虫(噻唑磷处理)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3)。但由于噻唑磷在驱除线虫的同时,可能对其他土壤动物、微生物活性等造成影响,以及5mm凋落物袋中凋落物的渗漏,土壤线虫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可能被高估。

杨宝玲,张文文,范换,王邵军,阮宏华,沈彩芹,曹国华[10](2017)在《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中国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系统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手拣法和干漏斗法,对苏北沿海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土壤动物群落在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中均以蜱螨目(Acarina)、弹尾目(Collembola)动物为优势类群,占全部捕获量的82.48%,是组成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季节呈现一定规律性,即夏>秋>春>冬;土壤动物垂直分布上,表聚性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最高,而农田土壤动物的Simpson优势度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低。【结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复合经营和适度干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但是人为干扰强度较大时,会降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

二、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分布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分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玫瑰混农林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选题背景
    (2)立题依据
    (3)研究的理论意义
    (4)研究的现实意义
1 研究现状
    1.1 混农林业的概念与研究进展
    1.2 传统农业环境的土壤螨类研究
    1.3 不同经济林的土壤螨类研究
    1.4 不同农林混作的土壤螨类研究
    1.5 石漠化环境下的土壤螨类研究
    1.6 石漠化区不同植被修复下的土壤螨类研究
    1.7 土壤螨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8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研究特点、科技难点与创新点
    2.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2.3.2 研究区的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3 研究区概况
    3.1 环境概况
        3.1.1 示范区环境概况
        3.1.2 示范小区环境概况
    3.2 研究区混农林业复合经营示范概况
4 土壤螨类的群落组成与分布
    4.1 原生林土壤螨类的群落组成
        4.1.1 原生林土壤螨类群落组成与数量分布
        4.1.2 原生林土壤螨类时空分布
    4.2 不同经济林土壤螨类的组成
        4.2.1 玫瑰林土壤螨类组成
        4.2.2 核桃林土壤螨类组成
    4.3 不同农作物土壤螨类组成
        4.3.1 玉米地土壤螨类组成
        4.3.2 辣椒地土壤螨类组成
        4.3.3 烤烟地土壤螨类组成
    4.4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土壤螨类组成
        4.4.1 玫瑰+大豆模式土壤螨类组成
        4.4.2 玫瑰+苹果+大豆模式土壤螨类组成
        4.4.3 玫瑰+土豆模式土壤螨类组成
        4.4.4 玫瑰+辣椒模式土壤螨类组成
        4.4.5 玫瑰+玉米模式土壤螨类组成
    4.5 不同生境间土壤螨类组成和分布对比
        4.5.1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与原生林对比
        4.5.2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与不同经济林对比
        4.5.3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与不同农作物对比
        4.5.4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之间的对比
    4.6 小结与讨论
5 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
    5.1 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5.1.1 原生林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5.1.2 不同经济林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5.1.3 不同农作物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5.1.4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5.1.5 不同生境间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对比
    5.2 不同生境间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对比
        5.2.1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与原生林对比
        5.2.2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与不同经济林对比
        5.2.3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与不同农作物对比
        5.2.4 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间对比
    5.3 小结与讨论
6 土壤螨类相似性
    6.1 不同生境间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
        6.1.1 不同生境间夏季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
        6.1.2 不同生境间冬季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
        6.1.3 不同生境间夏+冬季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
    6.2 小结与讨论
7 土壤捕食性革螨生态类群
    7.1 捕食性革螨成熟度(MI)指数及划分标准
    7.2 不同生境捕食性革螨群落结构
    7.3 小结与讨论
8 土壤甲螨生态类群
    8.1 甲螨生态类群结构划分标准
    8.2 不同生境夏季甲螨群落结构
    8.3 不同生境冬季甲螨群落结构
    8.4 不同生境夏+冬季甲螨群落结构
    8.5 小结与讨论
9 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1 不同生境的环境因子
    9.2 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3 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与石漠化的关系
    9.4 小结与讨论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2)黄土区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对水分运动参数和微塑料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大孔隙特征结构研究
        1.2.2 土壤大孔隙流的研究进展
        1.2.3 考虑大孔隙的土壤水力特性研究
        1.2.4 大孔隙影响下土壤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潜在风险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空间特征量化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土柱样品采集方法
        3.2.2 土壤样品扫描
        3.2.3 图像处理与孔隙结构参数获取
        3.2.4 大孔隙分形维数提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二维特征参数分析
        3.3.2 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的三维重构与特征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对其水力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
        4.2.2 土壤基本理化特性的测定方法
        4.2.3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典型农林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4.3.2 典型农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4.3.3 典型农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
        4.3.4 典型农林地土壤容水度和非饱和导水率分析
        4.3.5 典型农林地土壤水分扩散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流发生可能性的预测
    5.1 引言
    5.2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5.2.1 土壤样品采集与水力参数获取
        5.2.2 高斯过程回归模型
        5.2.3 土壤转换函数的建立与评价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基本理化特性相关关系分析
        5.3.2 高斯过程回归模型的训练结果与测试结果分析
        5.3.3 大孔隙流发生可能性的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蚯蚓活动对大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方案设计
        6.2.2 人工装填土柱的CT扫描和图像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蚯蚓大孔隙二维特征分析
        6.3.2 土壤蚯蚓大孔隙的三维重构与特征参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壤生物大孔隙及大孔隙流对土壤微塑料迁移的影响
    7.1 引言
    7.2 试验设计与方法
        7.2.1 样品的制备与收集
        7.2.2 土壤样品中微塑料的提取与计算
        7.2.3 穿透曲线形态参数计算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土壤表面微塑料添加对土壤蚯蚓大孔隙特征参数的影响
        7.3.2 土壤中微塑料迁移与再分布特征
        7.3.3 饱和出流液体中微塑料的粒径分布特征
        7.3.4 不同处理下土壤示踪剂穿透曲线的比较
        7.3.5 蚯蚓孔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讨论
    8.1 研究成果总结
    8.2 创新点
    8.3 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环境因子对浙江省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 土壤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1.1.2 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1.2 国内外森林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森林土壤动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森林土壤动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动物关系研究概况
    1.4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动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天台山样地
        2.1.2 古田山样地
        2.1.3 乌岩岭样地
        2.1.4 天目山样地
        2.1.5 金华北山样地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取样方法
        2.2.2 室内分离鉴定及样品分析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
    3.1 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区系组成概况
    3.2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浙江省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
    4.1 浙东天台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4.1.1 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1.2 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4.1.3 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4.1.4 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4.2 浙西古田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4.2.1 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2.2 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4.2.3 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4.2.4 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4.3 浙南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4.3.1 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3.2 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4.3.3 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4.3.4 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4.4 浙北天目山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4.4.1 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4.2 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4.4.3 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4.4.4 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4.5 浙中金华北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4.5.1 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数量
        4.5.2 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4.5.3 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4.5.4 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4.6 小结与讨论
        4.6.1 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6.2 各样地土壤动物空间分布
        4.6.3 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第五章 土壤动物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5.1 常绿阔叶林中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1.1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5.1.2 环境因子比较
        5.1.3 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2.1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5.2.2 环境因子比较
        5.2.3 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3 针阔叶混交林中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3.1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5.3.2 环境因子比较
        5.3.3 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4 针叶林中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4.1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5.4.2 环境因子比较
        5.4.3 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区域森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5.5.2 环境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样品分离鉴定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1.3.1 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
        1.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动物类群组成和数量
    2.2 不同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特征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2.4 土壤动物CCA分析
    2.5 土壤动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景观格局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土壤动物与景观格局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区选择与样品采集
        2.2.2 分析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组合样区坡地景观格局分析
    3.1 景观指数选取
    3.2 类型水平异质性分析
    3.3 景观水平异质性分析
第四章 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4.1 辽西半干旱区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4.2 不同坡地景观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4.2.1 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
        4.2.2 物种数
    4.3 复合与非复合坡地景观组合类型间表土土壤动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4.3.1 复合型景观组合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
        4.3.2 非复合型景观组合表土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西半干旱区表土土壤动物与景观指数分析
    5.1 表土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景观指数相关性分析
    5.2 表土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物种数与景观指数相关性分析
    5.3 不同景观组合类型表土土壤动物与景观指数回归分析
        5.3.1 类型1—果园与梯田复合类型
        5.3.2 类型2—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
        5.3.3 类型3—林地与坡耕地复合类型
        5.3.4 类型4—林地+果园与坡耕地复合类型
        5.3.5 类型5—林地+梯田非复合类型
        5.3.6 类型6—林地+坡耕地非复合类型
        5.3.7 类型7—果园+梯田非复合类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经营措施研究进展
        1.2.2 经营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1.2.5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及植被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设计与布设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2 土壤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3 指标测定方法
        2.4.4 指标计算公式
        2.4.5 数据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果园经营措施与土壤物理性状之间的关系
    3.1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1.2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3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3.1.4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1.5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孔隙率的影响
        3.1.6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pH的影响
    3.2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3.3 不同经营措施果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3.1 果园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状况演化趋势
        3.3.2 果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状况演化趋势
        3.3.3 果园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3.4 土壤物理性质间的相关性
    3.5 小结
4 果园经营措施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的关系
    4.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4.1.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全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4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2 果园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5 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5.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1.2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1.3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1.4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2 土壤酶活性总体特征
    5.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5.4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5.4.1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5.4.2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5.4.3 不同果园经营措施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
    5.5 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5.6 小结
6 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6.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6.1.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统计量
        6.1.2 土壤隶属函数与最小数据集
    6.2 基于两种评分模型的土壤质量评价
        6.2.1 不同经营措施下土壤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6.2.2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验证
    6.3 土壤退化指数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典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库变化
    1.2 国际碳贸易
    1.3 人工林与碳增汇
    1.4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与农业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5 土壤碳库变化研究技术
    1.6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目标
    2.4 研究内容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土壤碳库变化影响因素及采样方法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土壤碳库变化指标及测定方法
        3.2.3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因素
        3.3.2 各影响因素与土壤碳库变化差异的相关性
        3.3.3 农林复合下土壤碳库变化研究最佳采样方法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因素
        3.4.2 影响因素与土壤碳库变化差异的相关性
        3.4.3 农林复合下土壤碳库变化研究最佳采样方法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农林复合生态系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土壤碳库变化指标及生物量测定方法
        4.2.3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环境条件对土壤属性空间差异的影响
        4.3.2 环境条件对土壤碳储存空间差异的影响
        4.3.3 环境条件对土壤碳排放空间差异的影响
        4.3.4 环境条件与土壤碳库变化空间差异的关系
    4.4 小结与讨论
        4.4.1 环境条件对土壤碳储存空间差异的影响
        4.4.2 环境条件对土壤碳排放空间差异的影响
        4.4.3 环境条件与土壤碳库变化空间差异的关系
第五章 农业景观格局与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现状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研究内容
    5.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采样指标及测定方法
        5.2.3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景观分类及精度评价
        5.3.2 农业景观格局现状及变化
        5.3.3 土壤碳库现状及空间分布
    5.4 小结与讨论
        5.4.1 农业景观格局现状及变化
        5.4.2 土壤碳库现状及空间分布
        5.4.3 土壤碳源碳汇变化趋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1.1 土壤碳库变化影响因素及采样方法
        6.1.2 环境条件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
        6.1.3 农业景观格局与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现状
    6.2 研究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城市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扩展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2 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3 土壤动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的关系
4 目前城市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的局限
5 建议与展望

(9)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2.2 土壤动物垂直分布
        1.2.3 土壤动物季节动态
        1.2.4 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2.5 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效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样地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论文创新点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样品采样
        3.2.2 土壤动物鉴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3.3.2 土壤动物垂直分布
        3.3.3 土壤动物季节动态
        3.3.4 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3.3.5 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凋落物袋制备与放置
        4.2.3 土壤动物的分离与鉴定
        4.2.4 凋落物残留量的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不同网孔凋落物袋凋落物分解的差异
        4.3.2 不同网孔凋落物网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
        4.3.3 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4.3.4 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凋落物袋制备与放置
        5.2.3 采样
        5.2.4 土壤动物的分离与鉴定
        5.2.5 凋落物残留量的测定
        5.2.6 数据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处理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2 相同处理不同网孔凋落物的分解
        5.3.3 相同网孔不同处理凋落物的分解
        5.3.4 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不同处理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5.4.2 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结论
    6.1 总结
    6.2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0)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地概况及样品采集
    1.2多样性测算
2结果与分析
    2.1各土地类型土壤动物数量组成与群落特征
    2.2各土地类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
    2.3各土地类型土壤动物季节动态
    2.4各土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3讨论

四、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分布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玫瑰混农林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研究[D]. 杨乙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2]黄土区典型农林地土壤大孔隙对水分运动参数和微塑料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D]. 余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环境因子对浙江省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D]. 白哲.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J]. 贺倩,周英,刘星科,李上官,王文娟,李西,孙凌霞,黄玉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05)
  • [5]辽西半干旱小流域坡地景观格局对表土土壤动物的影响[D]. 林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1)
  • [6]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经营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D]. 任小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典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D]. 曹松龄.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8]城市景观格局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吴文,修春亮,胡远满,李春林. 生态学杂志, 2018(07)
  • [9]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 杨宝玲.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10]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 杨宝玲,张文文,范换,王邵军,阮宏华,沈彩芹,曹国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标签:;  ;  ;  ;  ;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