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蒋秀琴[1](2021)在《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文中认为生命世界当中交往是最基本的一种存在方式,而合作则是当今的主题。从人类社会的形成以及社会文明的建立来看,合作都是重要的法宝。合作学习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在西方国家,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后,被认为是很理想的教学模式,并成为新课改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不管是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都是大势所趋。因此,开展关于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和实践的研究,探究有效的实践策略,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本文在阐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后,确定了本次研究包含两方面内容:理论上通过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上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教育实验等方法,探讨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存在两方面问题:学生方面(1)缺乏物理兴趣,(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方面(1)课前准备不充分,(2)合作学习程式化,(3)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参与度不高,(4)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别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到课堂结构设计,再到实施和评价等提出了改进策略,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和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工作,同时教师要整合利用资源帮助学生,并且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而且要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机会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同时还要及时科学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结合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经过研究发现: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合作学习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其他一些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有必要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进行推广和实施。但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需要通过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来丰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今后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优的教学方法。
卢珍慧[2](2021)在《“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课程目标,达到最终达到“育人”的教育目的。我国涌现出许多新课程改革理念,其中,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备受关注。“271”教学模式得名源于将知识内容、学生组成、课堂时间分配等因素各自视为整体后,再将整体按20%:70%:10%的比例划分。本研究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方式对“271”教育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由于该教学模式在高中各学科的教学应用已具有一定成熟度,但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研究并不多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271”教学模式进行迁移运用,拓宽了“271”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应用领域。创新性地采用评价量表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23分析前后测显着性差异,验证该模式对达到课程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前期进行现状调查,通过量表形式对学生发放的前测问卷可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较低,并且学生的情感目标这一维度得分低于及格分。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他们期待通过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总之,“271”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笔者实习学校的支持与师生的同意,具备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条件。本研究在桂林市第17中学的初一年级选取2个班级为研究对象,2个班级均由笔者进行授课。在紧跟教学进度与保障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经初一生物教学组一致商榷后决定:选取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的生活、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种子植物、种子的萌发、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271”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用实践。本研究呈现了其中两个典型案例,为后续此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案例,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流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通过“271”教学模式期间的两次月考平均分与班级排名对比,说明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评价量表的前后测对比分析,“271”教学模式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认知领域后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058分,过程与方法领域后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601分,情感领域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430分,且前后测有显着差异,说明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程度都得到提升;通过教师访谈,说明“271”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升了责任感和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总之,“271”教学模式在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多元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本研究还存在教学经验、工作能力、研究时长与研究范围等限制。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继续运用和完善该教学模式,能够在后续教学实践中帮助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杨云和[3](2021)在《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小学科学的教育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时,其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的“体验”层面以及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不太满意,从而引起笔者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理论依据和自身的经验,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情况分析。从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到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校园“自制小车竞速”科技项目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以小组调查法为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的教学设计,在科学社团课堂上进行实践。第二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反馈,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单以及小组讨论记录单等资料进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融合了四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四年级常规科学课堂上再次实施教学。第三阶段,以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自制小车竞远”活动项目,在指导学生制作小车的过程中,再次将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实施,深入研究2~4人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教学记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进行考虑,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2)表现性评价可以融入到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项目作品五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学生自评略高于其他四种评价,且与组内学生互评、小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相关性显着。(4)不同评价主体对量表标准的理解较一致,但对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1)学生对自身持较高满意度,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加强。(2)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小组互评的相关性不显着,同伴评价作为学生自评的依据视情况而定。(3)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1)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议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2)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可以从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建议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滕立青[4](202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后,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随之启动。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在微调目前课堂授课形式的基础上,面向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研究小组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本文前三章为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了新版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解释及要求和小组合作模式的发展背景以及当前课改要求和发展需要,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通过对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模式的概念以及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的描述,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接着,对小组合作形式和科学探究中五种能力培养的研究历程做了具体阐述。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有关科学探究方面的五个维度,分别是: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然后根据所要研究的维度,设计了五份高二上学期电学教案:测量导体电阻率、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导体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并对教学实践所用的两份教案作了详细阐述。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对教学实践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后测试和问卷访谈以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利用问卷和测试题得到的信息均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做了分析。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善但不注重细节,操作能力强但仪器使用不熟练,能处理数据但方法单一,能得出实验结论但结论不完善,能进行交流和简单的反思但部分学生反思评价能力不足。详细分析第四章后,本文的第五章提出了培养学生五个维度方面的教学策略。利用问题细化策略,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设计的方案及时进行交流总结;通过提前讲解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小组成员相互指导实验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提前多方面训练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制定交流讨论规则,维持小组秩序,全员参与交流,以及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过程自觉反思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本文的最后总结了整个研究过程,点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表明了笔者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李鑫[5](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和合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文章将深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作用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以期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王朝[6](2021)在《IYPT模式培养高中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 ——以高二电磁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IYPT(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s’Tournament)是一项针对高中阶段,采取团队辩论对抗形式的享誉国际的物理竞赛,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作为宗旨。该赛事内容主要涉及力、热、光、电等方面,其新颖的活动模式特点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基于IYPT模式相关特点和流程,利用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育资源,对高二物理电磁学具体内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及实践探索。从教育改革大背景出发,分析了IYPT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研究的文献及成果,了解并学习比赛的规则和内容,期待在物理教学中去融入IYPT模式相关特点和流程以及评价方法。基于PBL、合作学习等教育理论,孕育出与物理教学有机融合的IYPT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能够全程参与物理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接着梳理IYPT发展概况及教育功能,并对其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进行说明。再者,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以高二电磁学内容为例,将IYPT模式应用到具体的高中教学过程中。即本文利用IYPT以及实验教学等资源结合关于电磁学内容的两个案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并实施,根据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设计相关量表,收集并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在总结该研究的同时,对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与进一步的展望。IYPT模式对培养高中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物理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深度契合,希望本文研究的成果能够对高中电磁学内容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麦麦提艾力·艾科拜尔[7](2021)在《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代国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需要,进一步落实当前课程改革“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的要求。本研究以我国【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和美国《科学探索者》教科书(以下简称【美版】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从四个维度对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进行整体比较以及从六个角度对四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案比较,为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进一步修订及实际教学提出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中美初中化学两版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着眼于从属类型、数量及分布、学科知识组成、呈现方式四个维度,通过对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选编设计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两版教科书都以不同的栏目体现了“学科交叉”内容,【美版】教科书设置了“学科交叉”特色栏目——“跨学科探索”,内容更丰富,而【人教版】教科书在“资料卡片”栏目中集中体现“学科交叉”内容,但没有设置学科交叉专题栏目;(2)“学科交叉”内容在中美初中化学不同分册和单元课题中数量差距较大,【美版】教科书在不同章节中除了注重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的交叉外,还注重化学与数学、社会、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人教版】教科书更多是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领域交叉程度较低;(3)两版教科书“学科交叉”内容的学科组成各异,其中化学与物理学交叉特征较多,其次是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特征,化学与地理学交叉的特征较少;(4)两版教科书都选取大量插图呈现“学科交叉”内容,但【美版】教科书插图更贴近生活,且图片配有文字解释和思考问题,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效果。本研究根据学科交叉的程度、篇幅对等程度、案例完整程度、化学知识类型等,从中美两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选取四对内容相近的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1)“内容资源与知识逻辑”方面,两版教科书不同程度都注重学科交叉内容资源的选取,【人教版】教科书内容层次不断深入,注重理论知识的进阶,【美版】教科书更好的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到同一概念中;(2)“情境载体与问题聚焦”方面,【人教版】教科书既以图片和生活场景的文字说明,也通过实验和讨论等小组活动创设情境,丰富了情境载体的形式,【美版】教科书多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和历史情境为载体,注重熟悉的场景聚焦探究问题,情境设置体验性更强;(3)“知识组成与交叉程度”方面,【人教版】教科书内容比较浅显,学科之间联系性较弱,相对独立,【美版】教科书学科融合较为深入,学科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好;(4)“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人教版】教科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内容相联系,注重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美版】教科书探究活动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5)“合作学习的设计”方面,【人教版】教科书以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美版】教科书合作学习特征不够明显;(6)从我国科学素养三维目标的视角分析,【人教版】教科书关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概念、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美版】教科书更加关注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学习的成就感。基于两版教科书整体内容比较研究,对我国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相关的策略建议:(1)优选更多时代性特征明显的“学科交叉”内容,更新初中化学课本内容;(2)创设社会生活化情境,促进多学科间知识融合;(3)满足多样学习需求,增设“学科交叉”主题栏目;(4)丰富教材“学科交叉”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阅读深度。基于案例比较研究对我国初中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建议:(1)将“学科交叉”认识理念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2)以“学科交叉”引导交流学习促进学科间横向融合;(3)以“学科交叉”系统性的内容整合构建教学内容;(4)以丰富活动创新打造“学科交叉”教学的趣味课堂。
黄俊卿[8](2020)在《《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近些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越来越受重视。在物理学科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检验假设的手段。但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实验手段经常会被忽视甚至忽略。学生无法体验理论的形成过程,最后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学习问题,如兴趣减弱、理解不透彻等。本文论述的是在这种时代大前提下对现有物理实验类课程校本化的探索研究。本研究在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和初步实践。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明确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两个概念。再通过问卷、谈话等多种方式调查学校现有学校物理实验学习情况后再进行课程设计。本文中主要从目标、依据、理念和课程安排、评价的角度对课程总体设计进行论述。最后设计了4章9个实验并进行初步实践,归纳总结出5种教学模式即演示游园式、分组探究式、活动单导学式、“271”模式、科技制作式的实践经验。在课程开展后的各项反馈中发现《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增强物理学习自信、提升学生物理素养上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当前物理实验学习的困境。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希茜[10](2020)在《小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实践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教学中新的目标与要求。以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培养为目标和本质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在各地开展了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实践。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会受到教育者合作素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者对自身于合作学习中的定位是影响合作学习实践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小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为研究主题,在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的基础上,遵循实证分析--理论研究--对策探讨--案例验证的思路。通过深入课堂观察的方法分析和总结,发现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主要问题有:从学生方面看,整体跟风情况明显、参与度不均衡、应付敷衍,同时个别学生存在不同的原因影响合作学习;从老师方面看,小组组建欠妥、分工不明确、内容选择不当、过程中缺乏指导以及较弱的激励,单一的评价方式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开展。究其原因:从学生整体上看,学生对合作学习缺乏全面认识、合作学习技能较弱,而个别学生则有其自身原因;与此同时,教师也缺乏合作学习的整体认识,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的能力也比较弱。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小学合作学习课堂管理中小组分组过于随意、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不合理、合作学习方法单调、合作学习中教师定位不明确、评价方式过于重视结果、缺乏公平,这些都是影响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因素。针对小学合作学习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本文尝试提出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改进策略并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实践。主要从科学合理构建小组、积极进行小组建设、高效开展多样合作、公平有效进行评价、有条不紊实施合作五个方面进行,力求使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真正具有实效性,且具备一定的推广性。
二、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
1.1.2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合作学习 |
2.1.1 合作学习的概念 |
2.1.2 合作学习的特点 |
2.1.3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
2.1.4 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2.2.2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 |
2.2.3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发放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合作学习的基础调查分析 |
3.2.2 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3.3.1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3.3.2 合作学习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
4.1 准备策略 |
4.1.1 理论准备策略 |
4.1.2 操作准备策略 |
4.2 实施策略 |
4.2.1 利用资源,创设合作条件 |
4.2.2 培养兴趣 激发合作欲望 |
4.2.3 创造条件 提供合作机会 |
4.2.4 引导示范 培养合作技能 |
4.2.5 及时观察 适当科学指导 |
4.2.6 科学评价 促进合作热情 |
第5章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 |
5.1 实践的设计 |
5.1.1 实践对象和目的 |
5.1.2 实践时间和教材 |
5.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践案例 |
5.2.1 教材分析 |
5.2.2 学情分析 |
5.2.3 核心素养 |
5.2.4 教学重难点 |
5.2.5 教学器具 |
5.2.6 教学方法 |
5.2.7 教学过程 |
5.2.8 教学思路 |
5.2.9 教学反思 |
5.3 实践结果及分析 |
5.3.1 测试成绩情况分析 |
5.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4 实践反思 |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合作学习在髙中物理教学当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创新之处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271”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271”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1 “271”教学模式的相关解释 |
2.1.2 “271”教学模式的导学案 |
2.1.3 “271”教学模式的合作学习小组 |
2.1.4 “271”教学模式的时间安排 |
2.1.5 “271”教学模式的评价激励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4 信效度分析 |
3.1.5 前测调查对象 |
3.1.6 前测结果分析 |
3.2 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访谈目的 |
3.2.3 访谈对象 |
3.2.4 访谈内容 |
3.2.5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3 小结分析 |
第4章 “271”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
4.1 “271”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流程 |
4.1.1 教材分析 |
4.1.2 确立目标 |
4.1.3 自主导学 |
4.1.4 合作探讨,交流答疑 |
4.1.5 小结归纳 |
4.1.6 二轮研讨、交流答疑 |
4.1.7 拓展训练 |
4.1.8 系统归纳 |
4.1.9 评价反馈 |
4.2 教学流程的梳理 |
4.3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
4.4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实践案例 |
4.4.1 教材分析 |
4.4.2 教学重难点 |
4.4.3 教具准备 |
4.4.4 教学目标 |
4.4.5 教学过程 |
4.4.6 教学反思 |
4.5 《细胞的生活》教学实践案例 |
4.5.1 教材分析 |
4.5.2 教学重难点 |
4.5.3 教具准备 |
4.5.4 教学目标 |
4.5.5 教学过程 |
4.5.6 教学反思 |
第5章 “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的研究成果分析 |
5.1 两次月考测验对比 |
5.1.1 月考试卷分析 |
5.1.2 月考测试基本情况分析 |
5.2 “271”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领域的前后测对比分析 |
5.2.1 后测结果分析 |
5.2.2 前后测配对显着性差异分析 |
5.2.3 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总结 |
5.2.4 分析教学目标领域下的各项目达标情况 |
5.3 教师访谈的“271”教学模式成果分析 |
5.3.1 访谈对象 |
5.3.2 访谈内容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合作”的人 |
(二)关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 |
(三)什么样的评价可以改善合作学习课堂?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表现性评价 |
(三)“自评”与“他评”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四)国内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理论 |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
(三)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 |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 |
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
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 |
(一)核查表 |
(二)评定量表 |
三、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
(一)表现性评价即教学 |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开展 |
四、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上的融合 |
(一)小组调查法与科学探究 |
(二)小组调查法与表现性评价 |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情境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 |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一)基于科技竞赛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 |
(二)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评分量表的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
(一)科学社团课:一次只有“学习结果”的教学尝试 |
(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 |
(三)课后自主探究学习:一群“赶”不回家的小学生 |
(四)教学记录 |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结果 |
一、任务单与记录单的分析 |
(一)科学知识维度 |
(二)科学探究维度 |
(三)科学态度维度 |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 |
(五)项目作品维度 |
二、材料收集与分析 |
(一)表现性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处理 |
(二)学生访谈提纲与学生编码 |
(三)数据与访谈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讨论 |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一)》教学设计 |
附录2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二)》教学设计 |
附录3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三)》活动设计——自制小车竞速比赛 |
附录4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任务单 |
附录5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记录单 |
附录6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评价量表 |
附录7 访谈资料 |
附录7-1 访谈纲要问题汇总 |
附录7-2 研究者与学生(EG6S1、EG6S2、EG6S3)谈话 |
附录7-3 研究者与学生(BG7S4)谈话 |
附录7-4 研究者与学生(EG4S1、EG4S2)谈话 |
附录7-5 研究者与学生(EG2S4、EG2S2)谈话 |
致谢 |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科学探究能力的界定 |
二、小组合作学习 |
三、理论基础 |
第六节 总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
一、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研究综述 |
二、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研究综述 |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综述 |
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研究综述 |
五、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教学对象 |
第二节 建立学习小组 |
第三节 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基于教学内容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设计维度分析 |
二、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第四章 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 |
一、教学实践对象 |
二、教学实践过程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实施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教学实践后测试 |
一、实践后测试题编制和编制调查对象 |
二、《测量导体电阻率》后测试结果分析 |
三、《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后测试结果分析 |
四、实践后测试结果总体分析 |
第四节 学生访谈分析 |
一、访谈内容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细化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
二、提前讲解实验仪器 |
三、多方面训练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
四、制定讨论秩序,通过评价培养自觉反思的习惯 |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教学设计 |
附录二: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设计 |
附录三: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教学设计 |
附录五: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小组合作实验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七: 测量导体电阻率练习题 |
附录八: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题 |
附录九: 访谈提纲 |
附录十: 访谈实录 |
附录十一: 问卷统计 |
附录十二: 教学实践过程 |
致谢 |
(5)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三、 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原则 |
(一)主体发展原则 |
(二)科学分组原则 |
(三)公平评价原则 |
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
(一)树立合作探究理念,顺应现代教育趋势 |
(二)合理配置小组成员,确保合作的有效性 |
(三)明确小组合作任务,增强合作的目标性 |
(四)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
(五)完善合作评价体系,提升小组合作质量 |
五、 结语 |
(6)IYPT模式培养高中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 ——以高二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的背景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科研创新能力简介 |
2.1 基本内涵 |
2.2 理论依据 |
2.3 评价标准 |
3 IYPT模式简介 |
3.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1 PBL项目式学习 |
3.1.2 建构主义理论 |
3.1.3 合作学习 |
3.2 相关概念界定 |
3.2.1 IYPT发展概况及相关研究现状 |
3.2.2 IYPT模式相关特点 |
3.2.3 IYPT模式相关流程 |
3.2.4 IYPT教育以及教育功能 |
3.3 实施模式 |
3.4 实现条件 |
3.4.1 对学校的要求 |
3.4.2 对高中教师的要求 |
3.4.3 对学生的要求 |
3.5 高中物理展开IYPT模式的重要性 |
4 高二电磁学教学中基于IYPT模式的初步实践 |
4.1 基于IYPT模式的案例设计概述 |
4.2 基于IYPT模式的具体教学案例一(磁感应强度) |
4.3 基于IYPT模式的具体教学案例二(楞次定律) |
4.4 效果与评价 |
4.4.1 IYPT模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对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
4.4.2 IYPT模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对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 |
4.4.3 IYPT模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
5 总结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状况调查表(含评定等级) |
附录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
附录三:学生访谈问题汇总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学科交叉”内容是当代国际科学技术进步的重大特征 |
1.1.2 “学科交叉”内容是当代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
1.1.3 “学科交叉”内容渗透是推进科学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然 |
1.1.4 “学科交叉”比较研究是完善教材建设的重要方法之一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课题的确定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学科交叉”概念界定 |
2.1 学科 |
2.2 学科交叉 |
3 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的比较结果 |
3.1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的比较分析 |
3.1.1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从属类型的比较 |
3.1.2 “学科交叉”内容数量与分布的比较 |
3.1.3 “学科交叉”内容中的学科知识组成比较 |
3.1.4 “学科交叉”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
3.2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整体比较结论 |
3.2.1 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共同特征 |
3.2.2 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不同特色 |
3.3 对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设计的策略建议 |
3.3.1 优选“学科交叉”内容,赋予教科书时代特征 |
3.3.2 创设社会生活化情境,促进多学科间知识融合 |
3.3.3 满足多样学习需求,增设“学科交叉”主题栏目 |
3.3.4 丰富教材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
4 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学科交叉”案例比较研究 |
4.1 案例一氧气 |
4.1.1 【人教版】教科书中“氧气”内容 |
4.1.2 【美版】教科书中的“氧气”内容 |
4.1.3 “氧气”案例中的“学科交叉”内容比较 |
4.2 案例二碳的单质 |
4.2.1 【人教版】教科书中“碳的单质”内容 |
4.2.2 【美版】教科书中“碳的单质”内容 |
4.2.3 “碳的单质”案例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 |
4.3 案例三溶液 |
4.3.1 【人教版】教科书中“溶液”内容 |
4.3.2 【美版】教科书中“溶液”内容 |
4.3.3 “溶液”案例中的“学科交叉”内容比较 |
4.4 案例四聚合物与复合材料 |
4.4.1 【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聚合物与复合材料”案例内容 |
4.4.2 【美版】教科书中的“聚合物与复合材料”内容 |
4.4.3 “聚合物与复合材料”案例中的“学科交叉”内容比较 |
4.5 基于案例比较研究对初中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建议 |
4.5.1 将“学科交叉”认识理念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 |
4.5.2 以“学科交叉”引导交流学习促进学科间横向融合 |
4.5.3 以“学科交叉”系统性的内容整合构建教学内容 |
4.5.4 以丰富活动创新打造“学科交叉”教学的趣味课堂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中美两版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比较的结论 |
5.1.1 “学科交叉”内容的整体比较结论 |
5.1.2 “学科交叉”典型案例比较的结论 |
5.2 对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选编设计的策略建议 |
5.3 基于案例比较研究对初中化学“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建议 |
5.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的总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设计依据 |
3.3 设计理念 |
3.4 课程安排 |
3.5 课程评价 |
4 《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
4.1 实验器材准备 |
4.2 教学模式选择 |
4.2.1 演示游园式 |
4.2.2 分组探究式 |
4.2.3 活动单导学式 |
4.2.4 “271”模式 |
4.2.5 科技小制作式 |
4.3 教学评价 |
4.3.1 对课程的评价 |
4.3.2 对教学的评价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某校学子关于高中物理实验的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2:《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学习情况与反馈调查 |
附录3:《课堂体验表》 |
致谢 |
(10)小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课堂管理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合作学习相关研究 |
二、课堂管理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第五节 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合作学习课堂管理分析与理论思考 |
第一节 小学合作学习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
一、学生存在问题 |
二、教师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小学合作学习课堂管理存在问题本质原因分析 |
一、学生原因 |
二、教师原因 |
第三节 小学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理论思考 |
一、小组分组过于随意 |
二、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不合理 |
三、合作学习方法单调 |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
五、评价方式过于重视结果、缺乏公平 |
第三章 小学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改进策略 |
第一节 科学合理构建小组 |
一、分组规模 |
二、分组原则 |
三、小组类型 |
六、角色分配 |
七、座位安排 |
八、桌椅摆放 |
第二节 积极进行小组建设 |
一、相互熟悉 |
二、小组认同 |
三、相互依赖 |
四、尊重差异 |
五、加强协作 |
第三节 高效开展多样合作 |
一、合作学习材料的发放 |
二、合作学习的方法 |
第四节 公平有效进行评价 |
一、评价原则 |
二、评价主体 |
三、评价对象和内容 |
第五节 有条不紊实施合作 |
一、目标描述 |
二、任务分析 |
三、方法选择 |
四、统筹考虑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汉语拼音合作学习案例 |
一、内容选择 |
二、小组组建 |
三、课堂管理实施步骤 |
第二节 识字与认字合作学习案例 |
一、内容选择 |
二、小组组建 |
三、课堂管理实施步骤 |
第三节 阅读、口语交际合作学习案例 |
一、内容选择 |
二、小组组建 |
三、课堂管理实施步骤 |
第四节 写话合作学习案例 |
一、内容选择 |
二、小组组建 |
三、课堂管理实施步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 |
致谢 |
四、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D]. 蒋秀琴. 扬州大学, 2021(08)
- [2]“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卢珍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杨云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 滕立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5]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分析[J]. 李鑫. 考试周刊, 2021(41)
- [6]IYPT模式培养高中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 ——以高二电磁学为例[D]. 王朝.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美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学科交叉”内容的比较研究[D]. 麦麦提艾力·艾科拜尔.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8]《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D]. 黄俊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小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实践探究[D]. 李希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