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月 世界杯期间中韩CDMA漫游(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赵双剑[2](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毕凯月[3](2020)在《二次元外壳下网络爱国主义的官方表达 ——以B站中的“共青团中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人年龄的代际转移、以及进入新媒体时代,90后、00后等年轻网民开始成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网络空间的话语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带有网络亚文化风格的语言成为他们偏爱的表达形式,并在网络爱国舆论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员力量,而原本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媒体因其传统、严肃刻板的宣传方式被隔离在了年轻人的话语场域之外。为了能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与年轻人的交流互动,扩大对青年群体的覆盖面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许多官媒开始尝试转变自己的政治宣传方式,这之中共青团中央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共青团中央进驻的一系列新媒体平台中,作为以二次元文化为主的哔哩哔哩亚文化色彩浓厚,且是深受当下年轻用户偏爱的APP排行榜第一名,能更好的展现共青团中央在青年亚文化社区中建立的不同于以往官媒的宣传形式。本文共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问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相关理论概念,并梳理中国网络爱国主义的发展进程;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共青团中央在B站的爱国主义表现形式,经过对共青团中央在B站投稿的爱国主义视频的长期参与观察,发现共青团中央的投稿视频较多运用ACG元素、鬼畜的剪辑手法、网络流行符号、明星偶像、塑造“同好”人设等深受B站用户喜欢的二次元表现形式,以试图借此来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第四部分是对共青团中央构建的爱国内核的阐述,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首先是内容建构上,对共青团中央投稿的687条爱国主义视频,按其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这些视频包含着不同的爱国议题,像外交活动、国家历史、中华文化等,共青团中央通过在视频中设置不同层面的爱国议题,试图来培养B站用户的爱国情感;其次是话语策略方面,共青团中央在其投稿的视频中,通过运用简化的线性历史叙事、强硬的话语表达等方式,去唤起B站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并引导他们的爱国态度与官方的爱国意识相一致。第五部分提出了共青团中央在B站传播爱国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了解决对策。共青团中央在B站投稿的爱国主义类视频,形式上运用了二次元的外壳来削弱B站用户的反感对抗,吸引他们的关注,但在这种“外壳”之下,它又通过不同层面视频议题的设置和爱国话语的实践,隐蔽的向B站青少年传递着官方构建的爱国认同。这种将官方的爱国意识形态传递赋予二次元外壳的方式,既打破了B站的二次元文化屏障吸引了其用户的关注,又让爱国主义内涵借助二次元的外壳,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进B站青少年的日常媒介实践中。虽然在传播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娱乐化、非理性等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官媒在网络中的爱国主义传播仍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窦金启[4](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提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邓思敏[5](2019)在《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新闻又被称作“数据驱动新闻”,是全球新闻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变革中所做出的一种尝试,是未来新闻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数据新闻以数据作为驱动报道的核心要素,以可视化作为主要呈现方式,是对新闻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澎湃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业变革与国内外数据新闻实践浪潮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凭借《东方早报》一贯的创新意识,在澎湃新闻网络化转型的丰厚土壤、《东方早报》新闻视觉化传播的基因传承中,立足竞争激烈的国内数据新闻大环境,走出一条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对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这一对象的研究过程中,选取该栏目目前可查阅到的全部数据新闻报道(2016.6.6至2018.12.30)为样本,通过考察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实践现状,分析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特色,并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数据新闻在内容方面有以下特点:在选题上,该栏目讲究事件性与话题性选题的均衡报道,关注国计民生,新闻贴近性明显;在数据上,来源丰富,视角多元,国外数据占比高,凸显国际化视野;在专题报道上,内容丰富,贴近社会热点,角度多元,形成传播矩阵。“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形式呈现下列特征:在可视化呈现上,形态多元,灵活运用技巧;在设计技巧上,追求图表的创意化,善于运用色彩元素;在交互策略上,侧重于移动端的交互,运用场景化传播与个性化呈现的技巧。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权威性有待提高,自主采集数据型报道不足,数据可视化运用不够严谨,交互可视化相对较少,受众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为促进澎湃数据新闻更好地发展,该栏目应该进行大数据背景下的内容优化,用户思维导向的形式优化,品牌意识催动的传播优化以及技术驱动要求的人才优化。
徐锦熹[6](2018)在《当代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当代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这一综合性研究方法,对中国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在艺术金融发展进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征加以分析,以求为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以及全球艺术金融的融合交流提供更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成果。综上,本文的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架构与创新点进行了阐述。对当代中西方艺术金融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同时对艺术金融与艺术产业、金融产业的关系,以及产业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艺术金融特征分析等研究范围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并对比较研究方法的特征要素以及中西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本文的正文部分首先通过对中西方艺术金融视角下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中西方艺术金融的发展主体构成,以及中国艺术金融发展主体的历史路径研究,分析了中西方艺术金融历史路径下的发展体系特征。其次,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支撑体系的差异化研究,分别对艺术基金、艺术银行、艺术保险、艺术证券,以及“平台+互联网”下的艺术金融模式等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主体的创新动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此后,本文基于发展动力分析所得出的研究成果,结合对艺术金融不同主体的案例比较研究,以运营机制为基础,以图表对比为依据,分析了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主体的差异化运营特征。最后,有关中西方艺术金融的管理体制比较研究部分,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艺术金融的财政、税收支持等外部政策性比较研究,对比分析了现阶段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对西方以往艺术金融管理体制发展进程中的差异性总结,以求从经验差异中寻求未来发展启示。
王炳淇[7](2018)在《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创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竞技”作为一项高关注度的娱乐竞技活动,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成就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迎来了其生命周期的重要拐点,电子竞技品牌的创建将是这一拐点的重要特征。根据美国经济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于品牌含义的解读,并结合产业形态分析,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属性主要由电竞产品属性所决定,利益与价值则是通过电子竞技组织来体现的,用户层面的内涵也包含至个性和文化要素中。因此我国电竞品牌的构成要素主要由产品要素、组织要素、个性要素和文化要素四部分组成。目前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建设现状呈现出品牌化程度较低,品牌的商业价值未能充分开发的特征。虽然政策逐步开放、资本介入、技术更迭进步以及社会文化变迁为我国电竞品牌创设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电子竞技产业链上游企业——游戏研发商的空缺致使原创电子竞技项目匮乏,导致立足于功能性利益的电子竞技品牌核心价值缺失。同时,由于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商业变现能力有限以及传统文化对于游戏行为的抵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创建还面临着品牌推广模式单一以及品牌文化沉淀不足的挑战。结合北美和韩国电子竞技品牌创建模式和电子竞技的属性,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应重视电子竞技品牌的原创性,并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拓展周边领域。具体创建路径为:在自主研发电竞项目时,增强品牌文化内涵并强化用户竞技体验来提升品牌原创力;在电竞品牌传播力方面,通过借鉴传统体育赛制来强化品牌认知,以线上线下联动的赛事运营方式,整合资源加强品牌互动,并聚焦游戏直播平台,调整内容生产模式,与电竞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来打造品牌传播力;同时,版权、赛事竞猜、经纪行业以及周边产品是我国电竞生态图谱中潜力巨大但开发尚未完全的环节,开发和完善这些潜在市场来助推我国电子竞技品牌的营销力。
河娜(Ha Na)[8](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王晓丽[9](2017)在《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中国电影》文中认为新世纪中国电影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电影产量、票房数量、影院建设、从业队伍、观影人次等方面今非昔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观。但是与产业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质量和口碑的持续走低,导致国产电影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因而总结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深入分析当前电影的创作症候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具有切实且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全面整理和把握新世纪中国电影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电影发展的主要脉络,运用消费文化、叙事学、类型学、意识形态批评、纪实美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影像、叙事、美学、价值观以及与观众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地研究。第一章揭示消费文化是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现实语境。论文首先辨析消费文化的含义,指出消费文化作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力军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语境和主要价值观之一;剖析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即电影政策的实施推进了电影产业化进程,吸引多元资本投入到电影行业从而促进了电影的繁荣,同时受众主体的低幼化和消费文化语境直接影响了电影娱乐化、物欲化、怀旧性的审美转向;将新世纪电影的格局划分为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等,并简要分析其基本形态。第二章探讨商业电影中奇观化的国产大片。古装武侠大片开启了中国大片的探索之旅,以“武舞美学”为核心的动作奇观营造颇具东方文化色彩,但过于重视画面而陷入叙事和意义双重失落的泥沼,叫座不叫好。历史战争大片以战争场面奇观为视觉营造的重点,通过考察战争与人性的纠缠表达出对人性的质疑和历史的反思,但压抑的画面和人性表达的失衡造成了娱乐性的欠缺与审美的错位。奇幻大片以真爱、成长、自由为主题,运用电脑特技手段建构非真实的艺术空间,辅以爱情、动作、冒险等类型元素,以青年人为目标受众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但技术进步的同时暴露出艺术的幼稚。第三章讨论商业电影中世俗化的类型片,选取喜剧片、小妞电影和青春片等中小成本类型片进行分析。喜剧片以其得天独厚的娱乐优势获得市场的青睐,小妞电影以引领时尚的消费品牌和女性青春靓丽的形象而赢得女性观众市场,青春片的盛行在于它契合了当下影院观影主体——20岁上下的青年人对青春、爱情、梦想的期待和想象。虽然这些类型片的娱乐性较强,但在消费文化的驱使下出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不足,如喜剧片的低俗、小妞电影的拜金主义和青春片的幼稚等,同时还存在叙事模式化、手法雷同化、主题同质化、风格过度娱乐化等问题。第四章解读主旋律电影的交响与变奏。面对资金危机和接受焦虑,主旋律电影一方面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集体记忆的重构、当代英模的宣扬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时代性重写;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市场化转型,向商业电影借鉴奇观化、明星化、类型化的叙事策略,以实现电影的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双重诉求。论文最后指出了主旋律电影发展中出现的商业美学膨胀等问题,提出了主旋律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五分析艺术电影的坚守和探索。大众消费文化的普及与蔓延使原本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更加边缘化,艺术电影在坚守艺术独立性的同时也开始了类型化的探索,呈现出再现现实经验、描绘个体情感与沉溺类型越界等三种创作倾向。论文着重探讨其现实经验的关注与遮蔽,生命体验的开掘与简化,以及类型的融合与支离等美学症候。最后,在对新世纪中国电影重要文本的影像、叙事与文化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电影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社会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审美与文化、创作与市场(观众)、艺术与商业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十余年的飞速发展之后,未来中国电影将呈现出数量性增长减缓和质量性增长提高的发展趋势。所以对电影产业的繁荣应当肯定,对电影叙事和精神上的不足应予以正视和重视,而任何单一的肯定或否定评价都不可取。
张娣[10](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6月 世界杯期间中韩CDMA漫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月 世界杯期间中韩CDMA漫游(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
3.1.1 经济走廊 |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
3.2.1 本地溢出模型 |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
4.5.3 金融业的对接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
6.2 实证分析 |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
6.2.3 描述性统计 |
6.2.4 相关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
7.2.1 样本选取 |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
7.3.4 模型估计 |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二次元外壳下网络爱国主义的官方表达 ——以B站中的“共青团中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二次元文化的相关研究 |
二、网络爱国主义的相关研究 |
三、共青团中央爱国主义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念介绍与界定 |
第一节 二次元文化概念阐释 |
第二节 网络爱国主义相关概念 |
一、爱国主义 |
二、网络爱国主义 |
三、网络爱国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区别 |
第三节 中国网络爱国主义的兴起发展 |
一、中国网络爱国主义发展第一阶段:20 世纪末--2007年 |
二、中国网络爱国主义发展第二阶段:2008 年--2015年 |
三、中国网络爱国主义发展第三阶段:2016 年--至今 |
第四节 B站中的“共青团中央” |
第二章 二次元外壳:B站“共青团中央”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ACG元素的运用 |
第二节 “鬼畜”剪辑手法的使用 |
第三节 网络流行符号的加入 |
一、趣味表情包的运用 |
二、加入网络流行语 |
三、语码混杂的形式 |
第四节 明星偶像的加盟 |
第五节 “同好”人设形象的塑造 |
第三章 爱国内核:B站“共青团中央”的内容建构与话语策略 |
第一节 B站“共青团中央”的爱国主义议题分析 |
一、政治外交事务 |
二、国家、民族精神体现 |
三、国家取得的成就 |
四、国家民族历史与文化 |
五、思想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
六、国家形象展示 |
第二节 B站“共青团中央”的爱国话语实践 |
一、强硬的爱国话语 |
二、简化的线性历史叙事 |
三、“自我”与“他者”的话语形塑 |
第四章 共青团中央在B站爱国主义传播中的不足与对策 |
第一节 共青团中央在B站爱国主义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
一、过度的娱乐化 |
二、非理性现象的存在 |
三、对受众的互动反馈不及时 |
四、原创视频与网友投稿视频较少 |
第二节 共青团中央在B站爱国主义传播的提升对策 |
一、厘清爱国主义传播与娱乐化的边界 |
二、降低过度情感调动,增加理性诉求 |
三、及时对话,消除话语分歧 |
四、增加原创与用户稿件数量,提升原创内容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期刊类 |
2、着作类 |
3、学位论文 |
4、报纸文章 |
5、相关网站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
一、美国 |
二、法国 |
三、俄罗斯 |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
一、越南 |
二、蒙古 |
三、印度 |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
一、匈牙利 |
二、泰国 |
三、埃及 |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0.2.3 总结与评价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0.5 关键概念界定 |
0.5.1 数据新闻 |
0.5.2 澎湃新闻“美数课” |
第1章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产生背景 |
1.1 外部环境:新闻生产实践的新纪元 |
1.1.1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业变革 |
1.1.2 国内外数据新闻实践浪潮的推动 |
1.2 内在优势:《东方早报》的创新意识 |
1.2.1 澎湃新闻的网络化转型 |
1.2.2 新闻视觉化传播的“东早模式” |
第2章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内容特色 |
2.1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选题 |
2.1.1 事件性选题与话题性选题均衡报道 |
2.1.2 关注国计民生,新闻贴近性明显 |
2.2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数据 |
2.2.1 数据来源丰富,提供多元视角 |
2.2.2 国外数据比重高,具有国际化视野 |
2.3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专题报道 |
2.3.1 主题丰富,贴近社会热点 |
2.3.2 角度多元,形成传播矩阵 |
第3章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形式特色 |
3.1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可视化呈现 |
3.1.1 可视化呈现形态多元 |
3.1.2 可视化运用技巧灵活 |
3.2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设计技巧 |
3.2.1 追求图表的创意化 |
3.2.2 善于运用色彩元素 |
3.3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的交互策略 |
3.3.1 侧重移动端的交互 |
3.3.2 场景化传播 |
3.3.3 个性化呈现 |
第4章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不足之处及其优化策略 |
4.1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不足之处 |
4.1.1 数据权威性有待提高 |
4.1.2 自主采集数据型报道不足 |
4.1.3 数据可视化运用不够严谨 |
4.1.4 交互可视化相对较少 |
4.1.5 受众认可度与参与度不高 |
4.2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优化建议 |
4.2.1 大数据背景下的内容优化 |
4.2.2 用户思维导向的形式优化 |
4.2.3 品牌意识催动的传播优化 |
4.2.4 技术驱动要求的人才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调查 |
附录 B 462篇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汇总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6)当代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架构与创新点 |
四、关于研究方法的阐释 |
五、研究范围及相关问题说明 |
六、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一章 中西方艺术金融历史路径下的发展体系研究 |
第一节 艺术金融视角下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 |
一、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带动艺术金融领域创新 |
二、西方艺术品市场繁荣促使艺术品财富管理备受关注 |
第二节 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体系下的发展主体构成 |
一、中国艺术金融发展体系的构建 |
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艺术金融发展体系的演变 |
第三节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主体的历史路径研究 |
一、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基金发展的基本路径 |
二、以民间艺术租赁业务为依托的中国艺术银行发展历史 |
三、以私人银行业务为基础的中国银行机构艺术金融业务发展脉络 |
四、以传统财险公司为核心的中国艺术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五、以文交所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艺术产业证券化发展探索 |
六、国内“平台+互联网”模式下的艺术金融发展创新路径 |
第四节 西方艺术金融发展路径的差异化分析 |
一、欧美主要国家艺术基金发展的历史轨迹 |
二、西方艺术银行以及银行机构艺术金融发展历史 |
三、以安盛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
四、欧美主要国家艺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溯源 |
五、美国“平台+互联网”模式下的艺术金融创新轨迹 |
第五节 不同历史路径下的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体系 |
一、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体系构成的相似性特征 |
二、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体系构成的差异化表现 |
三、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主体运营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比较 |
第二章 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 |
第一节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多元化支撑体系分析 |
一、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主要支撑 |
二、艺术品融资担保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次要支撑 |
三、企业资本上市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四、艺术品市场指数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指明未来趋势 |
五、艺术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
第二节 西方艺术金融支撑体系的差异化分析 |
一、以市场化导向为主的美国艺术金融发展现状 |
二、以财政和税收扶持为主的英国艺术金融发展导向 |
三、以“文化例外”原则为基础的法国艺术金融管理模式 |
四、UCC、SBA为美国艺术金融抵押贷款筑牢制度保障 |
五、市场指数分析为西方艺术金融价值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
第三节 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支撑体系比较 |
一、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支撑体系的相似特征 |
二、中西方艺术金融支撑体系发展进程中的差异性表现 |
第三章 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动力的差异化研究 |
第一节 中西方艺术基金发展的动力机制区别 |
一、中西方艺术类基金的组成类别异同 |
二、中西方艺术品投资基金的管理架构与运作流程 |
三、中西方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运营机制 |
第二节 中西方艺术银行发展动力的比较 |
一、西方艺术银行的运营主体、业务类别与运营模式规范 |
二、中国艺术银行运营主体对于西方模式的借鉴吸收 |
第三节 中西方银行机构艺术金融业务的不同探索 |
一、中西方银行艺术金融业务运营模式之间的差别 |
二、中西方银行机构开展的艺术赞助活动的运营模式区别 |
第四节 中西方艺术保险发展动力的差异化走向 |
一、以财险公司为依托的中国艺术保险评估方式与类别划分 |
二、中国艺术保险的保价机制、风险管控与运营手段 |
三、西方艺术保险针对不同投保人的评估特点与理赔原则 |
四、西方艺术保险发展动力不同于中国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五节 中西方艺术证券发展的差别性机制 |
一、西方艺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创新动力 |
二、中国艺术品证券化交易模式的独特性 |
三、中国文化产权类证券交易模式的原创性 |
第六节 中西方“平台+互联网”模式下的艺术金融创新发展 |
一、中国“平台+互联网”下艺术众筹的发展体系构成 |
二、中国艺术众筹发展现有运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基于P2P网贷模式的中国艺术网贷运营现状 |
四、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艺术众筹的运营模式差异 |
五、美国艺术众筹在运营机制与监管模式方面的优势所在 |
第四章 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主体的案例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中西方艺术基金发展的案例比较 |
一、中国营利性艺术基金的案例研究——“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基金 |
二、西方营利性艺术基金案例研究——英国铁路养老基金(BRPF) |
三、中西方营利性艺术基金管理架构与投资模式分析 |
四、中国非营利性艺术基金案例研究——中国国家艺术基金 |
五、西方非营利性艺术基金案例研究——美国国家艺术捐赠基金(NEA) |
六、中、美非营利性艺术基金之间的异同之处 |
第二节 中西方艺术银行发展案例的同异性 |
一、西方艺术银行案例研究——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艺术银行 |
二、中国艺术银行案例研究——台湾艺术银行 |
三、中西方艺术银行典型性案例的主体差别性 |
第三节 中西方银行机构艺术金融业务的实例分析 |
一、西方银行艺术金融业务案例研究——美国花旗银行艺术金融业务 |
二、中国银行艺术金融业务案例研究——潍坊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 |
三、基于个案对比下的中西方银行机构艺术金融业务异同 |
第四节 中西方艺术保险发展的个案研究 |
一、中国艺术保险案例研究—国泰产险、平安财险 |
二、西方艺术保险案例研究——法国安盛公司(AXA) |
三、中西方艺术保险业务发展的关联性案例分析 |
第五节 中西方艺术证券发展的案例对比分析 |
一、中国艺术品证券化案例研究——天津文交所“艺术品份额化”交易 |
二、西方艺术资产证券化案例研究——美国电影版权证券化融资 |
三、中西方艺术资产证券化个案发展模式之间的主要区别 |
第六节 中西方“平台+互联网”模式下的艺术金融创新案例 |
一、中国艺术众筹案例研究——众筹网 |
二、西方艺术众筹的案例研究——美国Kickstarter网站 |
三、中西方艺术众筹个案研究下的差异性创新比对 |
四、中国艺术网贷发展的案例研究——艺金所、艺融网 |
五、西方艺术网贷运营的案例研究——英国Borro公司 |
六、基于国内外艺术网贷案例对比基础上的特征分析 |
第五章 中西方艺术金融管理体制发展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中西方艺术金融的政策支持比较 |
一、中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回顾 |
二、西方主要国家金融支持艺术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与产业特征 |
三、中国艺术金融政策支持的共性与差异性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文化体制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 |
二、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产业准入制度受到限制 |
三、经济支持政策不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
四、产业法制保障体系不完善,法律效力层次偏低 |
第三节 西方艺术金融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经验总结 |
一、通过间接与直接财税优惠政策,促进艺术金融发展 |
二、通过FCPA限制艺术品犯罪行为 |
三、依靠BATG的交易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市场利益各方和谐发展 |
四、欧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艺术家追续权的维护 |
第四节 西方艺术金融管理体制创新对于中国的启示意义 |
一、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优化艺术金融投融资环境 |
二、完善艺术金融税收体系,增强税收政策的针对性 |
三、为中国艺术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扶持 |
四、建立面向艺术产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 |
五、改革现有教学体制,健全复合型艺术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花旗银行全球艺术银行业务访谈整理 |
致谢 |
(7)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创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电子竞技品牌创建要素及模式探究 |
第一节 电子竞技品牌建构的基本要素 |
一、品牌建构的基本要素 |
二、电子竞技品牌的构建要素 |
第二节 国外电子竞技品牌创建模式探究 |
一、北美模式 |
二、韩国模式 |
第二章 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发展的宏观环境及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发展的宏观环境 |
一、政策引导助力产业发展 |
二、资本注入扩大品牌影响 |
三、技术更迭驱动产业变革 |
四、社会接纳形成良性生态 |
第二节 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发展现状 |
一、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及其市场发展状况 |
二、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建设现状 |
第三章 我国电子竞技品牌面临的挑战及创建思路 |
第一节 我国电子竞技品牌面临的挑战 |
一、电子竞技项目原创性缺失 |
二、电子竞技品牌推广模式单一 |
三、电子竞技品牌文化沉淀不足 |
第二节 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创建思路 |
一、“原创”是电子竞技品牌创建的基础 |
二、“赛事”是电子竞技品牌传播的平台 |
三、“周边”是电子竞技品牌拓展的领域 |
第四章 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创建路径 |
第一节 注重自主研发提升品牌原创力 |
一、增强品牌文化内涵 |
二、强化用户竞技体验 |
第二节 搭建赛事平台打造品牌传播力 |
一、品牌认知:借鉴传统体育赛制 |
二、品牌互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
三、用户沟通:聚焦游戏直播平台 |
第三节 开发潜在市场助推品牌营销力 |
一、提高品牌“变现”能力 |
二、挖掘竞技“经纪”商机 |
三、重视开发“周边”产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
三、家庭电视购物 |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
五、物联网 |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
一、智能手机 |
二、金融技术(Fintech) |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
四、移动云计算 |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
六、移动游戏 |
七、MobileAppcessory |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
结语 |
参考文献与书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中国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消费文化: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现实语境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之定义 |
一、消费文化的内涵 |
二、消费文化的范畴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
一、电影政策:产业进程的主动力 |
二、多元资本:产业繁荣的助推力 |
三、社会症候:娱乐至死和价值虚无 |
四、观众本位:产业发展的中心点 |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格局与基本形态 |
一、商业电影:繁荣中的尴尬 |
二、主旋律电影:危机下的转型 |
三、艺术电影:困境中的坚守 |
第二章 商业电影(上):奇观化的中国大片 |
第一节 东方奇观背后的双重失落 |
一、华丽的东方奇观 |
二、叙事的断裂与拼贴 |
三、价值虚无与文化悖逆 |
第二节 战争奇观下的人性迷思 |
一、影像的真实美学风格 |
二、人性叙事的丰富与困境 |
三、文本意义的建构与缺憾 |
第三节 技术的进步与艺术的幼稚 |
一、数字技术与审美体验升级 |
二、类型杂糅与叙事混乱 |
三、想象力的匮乏 |
第三章 商业电影(下):世俗化的类型片 |
第一节 “笑”的盛宴 |
一、贺岁喜剧:小品化与游戏化 |
二、中小成本喜剧:巧合与戏仿 |
第二节 女性的童话 |
一、女性乌托邦的建构 |
二、凝视中的误认与想象 |
三、消费文化的意义旨归 |
第三节 青春怀旧风 |
一、青年群像与成长主题 |
二、怀旧消费与偶像崇拜 |
三、青春书写的陷落与超越 |
第四章 主旋律电影的交响与变奏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书写 |
一、国家形象的塑造 |
二、集体记忆的重构 |
三、当代英模的宣扬 |
第二节 商业化策略 |
一、视听的奇观化 |
二、人物的日常化 |
三、叙事的类型化 |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
一、过度商业化与现实桎梏 |
二、主旋律电影的主流化走向 |
第五章 艺术电影的坚守与探索 |
第一节 现实经验的呈现与遮蔽 |
一、现实生活的再现 |
二、纪实风格的凸显 |
三、回避现实与无力超越 |
第二节 主观心理的表现与简化 |
一、人物心理的开掘 |
二、有意味的形式 |
三、戏剧性的妥协 |
第三节 类型越界的融合与支离 |
一、艺术性的追求 |
二、类型化的转向 |
三、难以弥合的裂缝 |
余论 |
一、中国电影史范畴中的新世纪电影 |
二、跨文化视野下的新世纪中国电影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世纪中国重要影片一览表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10)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上篇 |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
下篇 |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6月 世界杯期间中韩CDMA漫游(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3]二次元外壳下网络爱国主义的官方表达 ——以B站中的“共青团中央”为例[D]. 毕凯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数据新闻研究[D]. 邓思敏. 湘潭大学, 2019(02)
- [6]当代中西方艺术金融发展比较研究[D]. 徐锦熹. 上海大学, 2018(03)
- [7]我国电子竞技品牌创建研究[D]. 王炳淇.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9]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中国电影[D]. 王晓丽.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