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舒惠好[1](2021)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20年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理事:现在,向理事会报告中注协2020年的工作开展情况和2021年工作总体思路及要点。请予审议。2020年,在财政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注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紧紧抓住服务国家建设这个主题和诚信建设这条主线"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各项工作,
洪胜男[2](2019)在《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环境逐渐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公益慈善组织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公益慈善组织在实现其目标功能、运营管理、社会成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公益慈善组织还存在对其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法规体系不完善、公信力建设问题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成效难以量化评估、人才队伍建设偏弱等问题。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和鼓励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治理力度、创新监管方向,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对慈善、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以及社会救助等体系予以全面优化和改进。党和国家已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中,公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对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和评估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成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简称为“恤孤助学会”)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恤孤助学会十五年来的发展情况、项目运行效果评价的角度分析恤孤助学会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在社会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一章至第二章构成本文的研究基础。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国内外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二章对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社会保障、恤孤助学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依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第三方社会治理理论、社会融合理论建立本文的理论基础,明确研究视角。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本文的主体部分,对恤孤助学会的发展情况、公益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第三章对恤孤助学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介绍创会、发展脉络、基本架构、制度建设、财务与审计等,这一部分的分析透视该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基础,是效果评价研究的重要依据。第四章对恤孤助学会运营的项目以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细致地分析访贫助学、重症病童救助、成长关怀、专项基金、募捐等公益慈善项目,从项目本身成效和项目产生的连带效应两个方面评价分析恤孤助学会所产生实际社会效果。第五章分析了恤孤助学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社会组织发展日新月异,恤孤助学会面临着资金募集、新媒体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政府重视支持、社会发展需要、理论研究聚焦等发展机遇。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从效果评价的角度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恤孤助学会作为广东省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慈善项目有效地促进社会保障,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其实施项目的模式可推广、可复制,对于尚在成长发展中的其他公益慈善组织来说意义重大,有实际参照参考作用。恤孤助学会可为国内其他公益慈善组织提供广东方案和成功经验,为国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参考模式。同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明确了恤孤助学会进一步发展应把握的方向,要继续优化完善品牌项目,主动宣传推广项目,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研究理论成果,与政府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持续发挥好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作用。
段传龙[3](2019)在《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主体力量,是完善与保障我国社会领域建设的重要组织基础,因此提升我国社会组织的治理水平与能力将成为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突破口。但社会组织的类型纷繁复杂,各类组织的功能、性质与地位存在差异,对其很难在统一、概括的普遍性层面上开展细致性与深入性的研究。为了突出研究重点,本文选择行业协会这一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法治困境予以全面阐述,并尝试给出相应的制度解决对策。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环境仍然不够完善,行业协会治理的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实践监管水平仍待提高。行业协会在治理实践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其同时也享有制定行业自治规范、开展行业管理以及惩治行业违法行为等多项公共管理权力,因而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角色切换当中也随之产生了权力的不规范与权利的无保障等多种法律问题。当下我国针对行业协会的研究仍较多局限于政治学、历史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领域,缺乏从法学尤其是行政法学的研究视角对其在成立、运行以及注销等各个实践治理环节所面临的法治困境进行一次全面地实证分析与总结,从而梳理出当下我国行业治理中所存在的真实法治问题。因此本文从规范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的公法视角出发,以行业协会作为贯穿全文的研究对象,立足于考察和分析其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在充分总结国内外行业协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尝试提出行业治理制度改革的本土性回答,以期从法学层面为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本文共计五章内容。第一章探讨了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地位与职能。第一节从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视角,对清末社会团体的产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变迁两大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简要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行业协会的独特发展历史及其功能定位,为后文展开奠定基础。第二节归纳了我国行业协会的独特法律性质,指出其“公”“私”兼具的法律属性。从“私”属性来讲,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的民事主体,是指具备法人条件,基于会员共同意愿,为公益目的或会员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而从“公”属性来讲,行业协会行使或参与行使着越来越多原本由行政机关享有的“公共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并且此类权力与通常意义上的行政职权难以做出区分,其在行使上述法定管理权限之时明显具有“公”属性。第三节指出我国行业协会具有“准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而“准行政主体”的定位主要是指行业协会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既有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业治理者的一面,又有作为“私”权利主体的被治理者的一面,其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主体。第四节在对行业协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章程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地区的行业协会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归纳出我国行业协会在实践中主要履行自律、服务、协调以及代表四大基本职能,并对其具体职能的运行状况作了详尽论述。第二章详尽梳理了我国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者在权利保障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第一节从立法层面切入,详尽分析了行业协会治理所涉及的包括基本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各地方行业协会专门立法等在内的现有法规政策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第二节从党的领导和政府执法的层面切入,以实践中行业协会的党建工作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执法个案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了我国行业协会的实践监管不足。第三节则从司法层面切入,以近十年行业协会同主管部门之间发生的行政诉讼判例为考察文本,详尽归纳了两主体之间诉讼纠纷的主要争议内容及相关规范困境。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详尽论述,本文力图全面呈现我国行业协会作为被治理者在外部治理领域的整体制度环境。第三章探讨了行业协会作为治理者在权力规范层面所存在的内部治理困境。延续第二章节的探讨思路,第一节同样先从“法规则”层面切入,归纳出包括行业专门立法、行业规章以及行业内部管理规则等内部治理依据中所存在的规则缺陷。而在第二、第三、第四节中,本文分别对行业内部治理中的主体、组织、行为、程序以及资产管理共五大方面存在的治理困境进行了详尽阐述,具体指出了行业协会存在内部机构设置不足、行业共谋行为、限制会员自由、破坏公平交易、限制中小型会员企业经营、监督程序缺失以及财政税收制度不健全等多个方面的治理实践困境。第五节则同样从司法层面切入,以近十年我国行业协会同其会员或利害关系人之间所发生的诉讼纠纷案例为文本材料,梳理归纳了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纠纷中的实践争议内容及其存在的多种救济困境。第四章总结与反思了中外社会治理中的制度经验,以期对当下我国行业协会治理改革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撑。第一节以我国古代的“公”“私”概念为载体,对春秋战国、宋、明以及清末民初等各个时期的公理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第二节则对民国时期社会部颁行的《社会法规汇编》三辑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了民国初期、广州国民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公民结社的立法和管理规定,并具体梳理了民国社会团体的法规范规定、民间组织的外部监管以及民间组织内部治理的制度规范三大问题。第三节总结了美国与欧洲在社会治理中所采用的第三部门理论,具体阐述了两地在第三部门理论领域的特征与差异,并对两地的第三部门理论在我国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展开了相关反思,进而提出美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平行、对立、冲突的组织机构设置与治理模式并不适宜我国本土治理,而欧洲模式则具有可借鉴之处。第四节讨论了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历史治理经验与改革创新实践,总结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模式、逻辑和经验,并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领域所作出的多项制度改革尝试与创新成果。第五章在对我国行业协会治理进行问题归纳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发展路径。第一节论述了新时代我国国家公权与社会自治权的再定位问题。实践中,行业协会不论作为治理者还是被治理者,其前提都是自治权力(利)能被充分保障。此节再次回顾了我国国家公权强大而社会自治权缺失的历史背景,并对我国社会自治权的性质、来源、功能及其同国家公权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再认知与再划分。第二节提出了我国行业协会内外治理的整体完善路径,具体从转变行业协会治理理念、健全行业协会专门立法、强化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内部人事管理以及完善行业协会资产管理共六大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第三节从整体上梳理了行业协会、政府以及法院等多个行业治理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清晰呈现了上述主体在权力责任、权利义务之间协调、冲突与对立的不同面貌。第四节提出了我国行业协会治理的完善要准确规范和限缩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权限,具体可从统一行业协会登记的审核依据和标准、改革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与重心、下放行业自治领域的管理职权、优化行业协会管理的程序规则以及全面构建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度共五大方面具体着手。第五节重新界定了我国行业自治的权力内容与责任边界,具体提出了落实行业自治的审核许可权、完善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权、推动行业维权职责的积极履行以及全面推进行业领域信息公开义务共四大方面的建议对策。第六节提出了要健全行业争议纠纷的救济规则体系,并具体从理清行业协会管理权力的法律性质、健全行业纠纷的内部救济机制以及完善行业协会纠纷的外部救济机制共三大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议。
张涛,韩传模[4](2019)在《新中国七十年会计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经过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和进步:会计法制化建设逐步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效实施并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事业稳步发展、政府会计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会计人才培养蓬勃发展。述往以为来者师,本文通过对建国七十年来的会计大事予以记录,旨在形成全面反映新中国会计发展的编年简史和辑录会计工作进程的文献总汇,为新时代的会计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更为详实、系统的历史素材,以期进一步发挥会计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张格[5](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刘刚[6](2013)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自我服务的需求等,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整合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协商互动以及推动社会和谐善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总体滞后,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有社会大众认识不足、法律保障不够、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不顺畅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科学等内在缺陷同样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组织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成为促进社会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30多年来,作为智力密集型的专业服务业和市场经济监督体系重要的制度安排,在提高经济信息质量、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相伴而生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要求,以维护公众利益和行业利益为宗旨,通过严格执业准入、监督会员行为、制定行业标准、提升会员能力等方式履行着行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并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体现了社会组织的成员自治、尊重民主的典型特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发展相对国外同类行业组织而言时间较短,治理结构和功能发挥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在总结提炼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治理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健全完善治理结构。这不仅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也能够为社会组织的治理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本文从社会组织的一般规定性出发阐述了社会组织的契约性质,同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分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一般规定性和行业规定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结构,并对党组织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中的角色、功能定位以及组织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文献回顾及评论、内容、方法、创新。第二章从社会组织的契约性质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一般要求。本章从社会组织的一般性出发研究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契约性质,分析了契约性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民主要求。本文认为,契约性质是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契约性质决定了民主原则成为社会组织治理的一般性规定,作为社会组织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同样要遵循民主原则,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机构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治理机构的决策和监督要遵循民主原则,并充分体现参与式民主的要求。第三章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特殊要求。本章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殊性出发,研究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影响。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包括专业性、鉴证性和外部性,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在功能上要履行管理和服务两大功能,并将法律赋予作为功能的重要来源,在治理参与者的要求上强调专业性,在监督上强调外部监督在治理层面予以实现。第四章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结构。本章研究了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下,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结构的特征。本文认为,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会员代表大会要从代表结构、选举方式和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作为日常决策机构,理事会应从理事资格和理事会运行机制上保证日常决策的专业性要求;作为监督机构,监事会要从监事构成的多元化和提升监事会地位等方面体现监事会的独立性;作为执行机构,秘书处应在日常运行中充分体现参与式民主的有关要求。第五章党组织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本章着重研究党组织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关系问题,包括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中设立党组织的必要性,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治理要求对党组织设置形式和隶属关系的影响等。本文认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建立行业党组织指导和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保证注册会计师行业正确发展方向的政治保障。行业党组织要履行好政治核心、政治引领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就必须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从决策、监督和执行三个层面发挥作用。第六章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案例分析——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治理结构的评价。本章选取中注协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对其基本情况和治理情况进行了介绍,运用本文提出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理论框架对其治理结构进行了评价。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创新在于,一是分析论证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特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规定性,在阐述社会组织一般性的同时,分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提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在治理上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结构。二是提出了外部监督在治理层面予以实现的观点,通过外部监督在治理层面予以实现,实现外部监督的内在制度化和过程化,从而提高监督效率和监督效果。三是将党组织引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结构,党组织要履行好政治核心、政治引领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并从决策、监督和执行三个层面发挥作用。
陈毓圭[7](2012)在《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上半年工作及下半年工作要点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7月16日,中注协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注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毓圭在会上作关于2012年上半年工作及下半年工作要点的报告。全文如下:
陈毓圭[8](2009)在《回顾过去 展望新的一年》文中研究表明回顾刚刚过去的2008年,在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中注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工作要点,继续以行业国际化发展为导向,深入实施行业人才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研究推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深化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建设,并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完善行业制度建设,加强行业党建工作,全面推进行业发展和协会建设。2008年,协会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赵健[9](2016)在《业界》文中认为中注协召开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讨论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修订草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费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和专门(专业)委员会工作规则(修订稿),审议通过了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建议名单。
中税协办公室[10](2014)在《2013年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月10日国际信托与财产规划师协会前会长康懋德、亚洲—大洋洲税务师协会会长李镜波访问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国际信托与财产规划师协会(简称"STEP")前会长康懋德、亚洲—大洋洲税务师协会会长李镜波及康懋德特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敏华来访。中税协会长许善达、副会长王文彦及副秘书长赵申年会见了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益组织 |
2.1.2 慈善、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 |
2.1.3 公益慈善组织 |
2.1.4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
2.1.5 社会保障 |
2.2 理论基础 |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2 第三方治理理论 |
2.2.3 社会融合理论 |
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展情况 |
3.1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创建和发展历史 |
3.1.1 创建和登记情况 |
3.1.2 公信力建设发展情况 |
3.1.3 社会认可 |
3.2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基本架构和有关制度 |
3.2.1 组织机构和成员 |
3.2.2 制度综述分析 |
3.2.3 章程 |
3.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财务与审计情况 |
3.3.1 财务情况 |
3.3.2 审计情况 |
4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效果评价分析 |
4.1 项目成效分析 |
4.1.1 访贫助学项目成效 |
4.1.2 重症病童救助项目成效 |
4.1.3 成长关怀项目成效 |
4.1.4 专项基金项目成效 |
4.1.5 募捐筹款项目成效 |
4.2 项目连带成效分析 |
4.2.1 项目推动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等与社会组织深度融合 |
4.2.2 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成效分析 |
4.2.3 宣传成效 |
5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5.1 面临的挑战 |
5.1.1 资金筹集瓶颈 |
5.1.2 宣传格局的突飞猛进带来的冲击 |
5.1.3 理论成果研究滞后 |
5.1.4 人员变动 |
5.1.5 访贫助学项目入户家访成本高昂 |
5.2 迎来的机遇 |
5.2.1 减贫是世界共同课题 |
5.2.2 政府支持公益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
5.2.3 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
5.2.4 拓展志愿服务队伍 |
6 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多方筹措资金,与政府加强合作 |
6.2.2 加强宣传,主动推广复制项目经验 |
6.2.3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完善品牌项目 |
6.2.4 加强理论成果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地位与职能 |
第一节 行业协会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
一、清末时期社会团体的产生 |
二、新中国成立后行业协会的发展 |
第二节 “公”与“私”兼具的法律属性 |
第三节 “准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
一、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业治理者 |
二、作为“私”权利主体的行业被治理者 |
第四节 自律、服务、协调与代表的四大基本职能 |
第二章 作为被治理者的行业协会:外部治理困境 |
第一节 外部治理的法规政策领域 |
一、党对行业协会的领导与管理 |
二、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的前置审核 |
三、行政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审批 |
四、社会团体的资金财税规定 |
五、社会团体的处罚罚则 |
第二节 党和政府的实践管理领域 |
一、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困境与挑战 |
二、政府部门执法领域的规范性考察 |
第三节 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间的诉讼纠纷考察 |
一、外部行政诉讼纠纷的实践争议内容 |
二、外部行政诉讼纠纷的困境与反思 |
第三章 作为治理者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困境 |
第一节 内部治理的整体规范环境 |
一、外部法律法规的不当限制 |
二、内部治理规范的内容缺失 |
第二节 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的主体与组织缺陷 |
一、人员的引进与管理缺失 |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 |
第三节 内部治理的不正当行为 |
一、行业共谋的不当行为 |
二、利用先发优势限制会员自由 |
三、破坏公平交易的信息与机会行为 |
四、限制中小型会员企业正常经营行为 |
第四节 内部治理的程序运行及资产管理缺陷 |
第五节 内部治理的纠纷解决机制不全 |
一、内部治理纠纷的实践争议内容 |
二、内部治理纠纷救济的困境与反思 |
第四章 中外社会治理经验与当前行业协会治理改革 |
第一节 古代公理思想的梳理与归纳 |
一、春秋战国的“公”“私”之源 |
二、宋、明两代的“公”与“私” |
三、清末民初的“公”“私”裂变 |
四、中西“公”“私”理念的特征与差异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公民结社的制度经验与借鉴 |
一、社会团体管理的规范性考察 |
二、民间组织的外部监管 |
三、民间组织内部治理的制度规范 |
第三节 欧美社会治理中的国家、社会与第三部门 |
一、美国第三部门理论的特征 |
二、欧洲第三部门理论的特点 |
三、欧美第三部门理论的反思与启示 |
第四节 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历史经验与改革创新 |
一、国家治理的逻辑与经验 |
二、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践改革 |
第五章 行业协会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发展路径 |
第一节 新时代国家公权与社会自治权再定位 |
一、国家公权强大、社会自治权缺失的历史再审视 |
二、我国社会自治权的性质、来源与功能再认知 |
三、我国社会自治权与国家公权的关系结构再划分 |
第二节 共治前提下的行业协会内外治理完善 |
一、转变行业协会治理理念 |
二、健全行业协会专门立法 |
三、强化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 |
四、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行为 |
五、优化行业内部人事管理 |
六、完善行业协会的资产管理 |
第三节 政府、法院与行业协会等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辨析 |
一、行业主管部门同行业协会的法律关系 |
二、行业主管部门与法院间的法律关系 |
三、行业协会与法院间的法律关系 |
四、行业协会同非行业会员间的法律关系 |
第四节 准确规范与限缩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权限 |
一、统一行业协会登记的审核依据和标准 |
二、改革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与重心 |
三、下放行业自治领域的管理职权 |
四、优化行业协会管理的程序规则 |
五、全面构建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度体系 |
第五节 理清行业自治的权力内容与权责边界 |
一、落实行业资质的审核许可权 |
二、完善行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权 |
三、推动行业维权职责的积极履行 |
四、全面推进行业领域的信息公开 |
第六节 健全行业协会侵权的救济规则体系 |
一、行业协会管理权力的法律性质定位 |
二、健全行业协会纠纷的内部救济机制 |
三、行业协会纠纷的外部救济机制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新中国七十年会计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5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5)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
小结 |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
小结 |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
小结 |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
小结 |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
小结 |
结语 |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
(6)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及评论 |
一、关于社会组织基本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社会组织治理的研究 |
三、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研究 |
四、关于研究现状的评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从社会组织的契约性质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一般要求 |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社会组织特征 |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 |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契约性质 |
一、从人的组织性到注册会计师的组织属性 |
二、从社会组织的契约性质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契约特征 |
三、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发展历史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契约性质 |
第三节 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契约性质看治理的民主要求 |
一、治理与社会组织治理 |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特殊要求 |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 |
一、专业性 |
二、鉴证性 |
三、外部性 |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功能赋矛 |
一、“管理与服务”: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两大功能 |
二、“法律赋予”: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功能的重要来源 |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参与者的要求 |
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征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外部监督 |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特征与外部监督 |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外部监督在治理层面的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结构 |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
一、按照分权制衡原则设立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机构 |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机构的职责 |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组成结构与利益相关者的多元性 |
一、体现利益相关者多元性的代表结构 |
二、保证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的选举方式和程序 |
第三节 理事会与日常决策的专业性 |
一、从理事会的产生上确保理事的专业素质 |
二、建立尊重理事专业判断的理事会民主运行机制 |
第四节 监事会与监督的独立性 |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设立监事会具有特殊意义 |
二、确保监事会监督的独立性 |
第五节 秘书处与日常运行中的参与性 |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参与式民主的要素 |
二、分层次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参与式民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党组织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的治理 |
第一节 建立党组织是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必然要求 |
一、党的建设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加强行业党建要求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结构中设立党组织 |
第二节 治理视角下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 |
一、治理视角下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
二、从决策、监督和执行三个层面实现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
第三节 治理视角下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组织的组织形式 |
一、治理要求对党组织设置形式的影响 |
二、治理要求对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的案例分析——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治理结构的评价 |
第一节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治理结构及评价 |
一、充分体现组成结构多元化要求的会员代表大会 |
二、日常决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待提高的理事会 |
三、尚待建立的监事会 |
四、有待进一步体现参与式民主的秘书处 |
五、逐渐成为治理要素的党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上半年工作及下半年工作要点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上半年主要工作 |
(一) 落实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深入推进行业人才战略 |
(二) 多措并举, 深入实施新业务拓展战略 |
(三) 以加大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为重点, 大力推进事务所做强做大战略 |
(四) 夯实基础, 稳步推进行业信息化战略 |
(五) 以防范行业系统风险为重点, 改革和加强行业监管 |
(六) 以加强考试安全为核心, 推进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 |
(七) 推进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 探索建设行业政治系统 |
(八) 加强和改进协会建设, 提升协会服务和管理能力 |
二、2012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
(一) 以做好注册会计师考试机考改革为重点, 确保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顺利实施。 |
(二) 以治理不正当低价竞争为重点, 扎实做好执业质量检查工作。 |
(三) 以落实扶持政策为重点, 切实推动事务所做强做大。 |
(四) 以推动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切实发挥作用为重点, 深入拓展新业务领域。 |
(五) 以研发推广大型事务所审计软件为重点, 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 |
(六) 继续以培养服务专长为重点, 深化行业人才战略。 |
(七) 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 扎实做好创先争优活动和党群共建。 |
(八) 以加强注协机关干部素质提高为重点, 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
(8)回顾过去 展望新的一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推进行业做大做强战略 |
(一)积极推动国务院九部委文件的落实 |
(二)为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服务 |
(三)起草规范和发展中小事务所的意见,夯实做大做强的基础 |
(四)完善事务所综合评价制度,引导事务所做大做强 |
二、继续深化新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 |
(一)着力提升中小事务所执行新准则的能力 |
(二)研究起草与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趋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
(三)积极推进与发达市场经济体审计准则的等效互认 |
三、以领军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化行业人才战略 |
(一)深化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工作 |
(二)继续支持和资助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境外认可的职业资质 |
(三)进一步提升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水平 |
(四)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培训管理 |
四、全面推进和深化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建设 |
(一)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
(二)提升信息系统功能和完善管理制度 |
(三)实现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的全面上线运行 |
五、加强执业监管和资格管理 |
(一)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审计监管工作 |
(二)精心组织2008年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 |
(三)修订会员违规行为惩戒办法,完善行业惩戒工作 |
(四)完善会员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 |
六、研究推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完善考试组织工作 |
(一)研究推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 |
(二)以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认可度为目标,积极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考试科目互免研究与磋商工作 |
(三)以保证质量为目标,规范和提升考试组织工作 |
七、加强行业宣传、对外协调和会员信息服务 |
(一)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注协成立20周年系列活动 |
(二)密切与主流媒体联系,扩大行业社会宣传 |
(三)充分利用协会自身宣传渠道,开展深度宣传 |
(四)认真做好对外沟通与协调工作 |
(五)积极开展行业研究工作,加强会员信息服务 |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行业国际影响力 |
九、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深化行业工作和协会建设 |
(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二)充分发挥理事会和委员会对行业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职能 |
(三)加强对地方协会的工作指导,密切信息沟通 |
(四)加强中注协秘书处的建设 |
2009年协会工作要点如下: |
一、完成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改革工作 |
二、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 |
三、深入研究和全面推进行业党建工作 |
四、深入推进行业发展三大战略 |
(一)深入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战略 |
(二)推进新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动态趋同 |
(三)深入落实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 |
五、完善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 |
六、继续做好日常工作 |
(一)完善和加强行业监管工作 |
(二)做好行业对外交流工作 |
(三)加强行业研究和宣传 |
七、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加强协会建设 |
(9)业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注协召开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
中注协拟奖励14家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 |
北京注协专家提示:关注IPO会计政策等变更 |
北京注协专家提示:IPO股权激励关注的重点 |
裘宗舜教授逝世 |
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被警示 |
2016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公示 |
我国会计人才供求状况研究报告 |
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20年工作报告[J]. 舒惠好.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1(02)
- [2]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D]. 洪胜男.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3]作为共治主体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D]. 段传龙.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4]新中国七十年会计大事记[J]. 张涛,韩传模. 财务与会计, 2019(15)
- [5]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 [6]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治理研究[D]. 刘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7]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上半年工作及下半年工作要点的报告[J]. 陈毓圭.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08)
- [8]回顾过去 展望新的一年[J]. 陈毓圭.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9(01)
- [9]业界[J]. 赵健. 新会计, 2016(12)
- [10]2013年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大事记[J]. 中税协办公室. 注册税务师,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