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孔繁熙[1](2017)在《单瓣牛心包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单瓣牛心包补片血液相容性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改性符合交联处理过的单瓣牛心包(VBP)与单瓣自体心包(VAP)在体内、体外血液相容性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说明VBP是否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通过观察动物模型是否能够存活及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说明使用VBP进行手术操作的可行性。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15只雄性小尾寒羊,随机分成实验组(VBP组,n=9)和对照组(VAP组,n=6),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将一个肺动脉瓣环连同部分肺动脉壁和右室流出道心肌剪除,实验组用VBP重建,对照组用术中缝制瓣兜的VAP重建;(2)体内血液相容性检测,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动物造模前后静脉血中的f Hb、血常规各项(包括RBC、HGB、PLT、WBC、NEUT、NEUT%)指标,并进行比较;(3)体外血液相容性检测,将15只实验动物的静脉血液在体外分别与实验组(VBP组,n=15)和对照组(VAP组,n=15)接触后进行溶血试验、补体激活试验(C3a、C5a、TCC、Bb、C4d)、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试验以及体外动态凝血试验,并进行比较。结果(1)入组实验动物全部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体内血液相容性检测中,红细胞损伤评价结果为VBP组与VAP组中f Hb含量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对应时间点上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f Hb含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血常规检测结果为VBP组与VAP组RBC、HGB、PLT、WBC、NEUT、NEUT%各指标在对应的时间点比较均无差异显着性(p>0.05),VBP组与VAP组中RBC及HGB在术后较术前降低,第3天降至最低(p<0.001);WBC,NEUT及NEUT%在术后第3天升高(p<0.05);PLT术后第1-3天较术前下降(p<0.05);(3)体外血液相容性检测中,溶血实验结果为VBP组溶血率(1.28±0.14%)与VAP组溶血率(1.26±0.06)均小于5%,两者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VBP组与VAP组在补体激活实验中测定C3a、C5a、Tcc、C4b、Bb各项指标含量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VBP组与VAP组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测定含量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VBP组与VAP组在体外动态凝血试验中在各个时间点上所测得的OD值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VBP与VAP接近,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VBP具有手术操作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单瓣牛心包补片的组织相容性及抗钙化性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改性符合交联处理过的单瓣牛心包(VBP)与单瓣自体心包(VAP)在手术造模过程中的操作证实VBP是否具有手术操作可行性;通过心脏彩超测量动物模型的肺动脉瓣返流面积及跨瓣压差证实VBP的瓣膜功能;通过标本的病理观察证实VBP的组织器官相容性;通过钙含量测定证实VBP是否具有较好的抗钙化性能。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15只雄性小尾寒羊,随机分成实验组(VBP组,n=9)和对照组(VAP组,n=6),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将一个肺动脉瓣环连同部分肺动脉壁和右室流出道心肌剪除,实验组用VBP重建,对照组用术中缝制瓣兜的VAP重建,并记录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VBP组与VAP组动物模型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查,测量计算肺动脉瓣返流面积及跨肺动脉瓣压差,并进行比较;(3)动物模型饲养至术后6个月,取出VBP和VAP以及相关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脑)进行病理学观察(包括肉眼、光镜、扫描电镜);(4)对移植后VBP和VAP的钙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1)入组实验动物全部存活,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次动物造模手术过程中,整体手术时间VBP组(126±13.2min)较VAP组(151±15.6min)用时少(p<0.05);体外循环时间VBP组(73±8.6min)较VAP组(98±11.5min)用时少(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VBP组(33±6.8min)较VAP组(58±7.4min)用时少(p<0.05);(2)心脏彩超测量肺动脉瓣返流面积的结果为,术中与术后1个月时VBP组与VAP组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时VBP组较VAP组返流面积更小(p<0.05),VBP组术后6个月(1.87±0.32cm2)与手术当日(1.76±0.53cm2)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VAP组术后6个月(2.54±0.35cm2)与手术当日(1.81±0.48cm2)相比较,返流加重(p<0.05);(3)心脏彩超测量计算跨肺动脉瓣压差结果为,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VBP组与VAP组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动物模型术后饲养6个月取出标本进行病理观察,肉眼可见VBP与VAP补片瓣兜质地柔软,开闭功能正常,瓣兜未见血栓,内壁颜色与自体肺动脉内壁颜色接近或一致,移行处平整光滑,吻合处未见增生、坏死等改变,其他脏器无病理改变;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VBP与VAP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局部纤维母细胞增生,灶状淋巴、浆细胞浸润,局灶可见手术缝线,未见血栓,内壁均可见内皮细胞附着,其他脏器未见病理改变;扫描电镜可见术前VBP内壁纤维结构排列整齐致密,期间附着细胞较少,术后VBP可见内皮细胞附着,纤维结构仍然排列紧致,未见疏松、断裂等情况;(5)流出道补片钙含量测定结果为,VBP组(1834±53μg/g)与VAP组(1795±61μg/g)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手术过程中,单瓣牛心包操作相对简单,手术耗时少,优于自体心包,手术具有可行性;VBP具有较好的抗返流功能;VBP具有较好的组织器官相容性;VBP具有良好的抗钙化性能。
李斌[2](2014)在《部分自体肺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移植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是儿童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的最常见病因。目前外科治疗主要包括主动脉瓣成形、主动脉瓣置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等方式。主动脉瓣成形针对瓣膜的异常结构进行外科矫正,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状态。成形目的是建立尽量满意的瓣膜功能,延迟置换瓣膜的时间或降低置换瓣膜的可能。成形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瓣膜病变需要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成形效果与病变类型和成形方法密切相关。主动脉瓣成形能够避免置换机械瓣膜后的抗凝治疗。主动脉瓣成形的成功率和耐久性仍然不够理想。当瓣膜成形不能成功、难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时,就需要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儿童主动脉瓣置换的风险显着高于成人。所有类型的人工瓣膜对于儿童均有其内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机械瓣膜能够长期使用,但是随着儿童体格发育,必然面临再次甚至多次置换瓣膜的问题。机械瓣膜需要终身抗凝,儿童长期抗凝治疗存在相当风险。生物瓣膜亦不适宜于儿童瓣膜置换,在主动脉瓣位早期就会出现瓣膜退化、毁损。自体肺动脉瓣移植,即Ross手术。因为自体肺动脉瓣具有能够存活,能够生长,无需抗凝,不会变性的优良特性,以及表现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尤其适合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Ross手术具有胚胎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支持,Ross手术具有大宗病例和长期随访的临床应用验证。Ross手术目前的主要问题与自体肺动脉瓣移植物及肺动脉瓣替换物的继发性改变有关。本项研究利用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移植置换病变的单个主动脉瓣,同时以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手术设计来源于Ross手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自体肺动脉瓣前瓣具有能够存活,能够生长,无需抗凝,不会变性的优良特性。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最大程度保持其结构完整性。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较好,近、中期随访效果良好。目的研究采取带有前瓣的自体部分肺动脉作主动脉根部移植以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单个瓣膜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9月-2014年9月完成动物实验离体猪心瓣膜模型18例。主动脉瓣组10例:利用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作主动脉根部移植、置换单个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组8例:切取带有前瓣的部分肺动脉、利用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2010年9月-2014年9月完成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手术39例。A组15例:利用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移植置换病变的单个主动脉瓣、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B组6例:利用自体肺动脉瓣移植置换病变的主动脉瓣、同种异体动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C组18例:利用自体心包延展成形病变的单个主动脉瓣、其它成形技术处理病变的另外两个主动脉瓣。结果主动脉瓣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手术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肺动脉瓣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手术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手术后瓣膜功能良好,均无轻度以上返流。A、B、C三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大出血、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严重返流等严重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功能良好,均无轻度以上狭窄及返流。A、B、C三组患儿随访1-48个月,生长发育显着改善,每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主动脉瓣返流较术前显着改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显着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着缩小(P<0.05);同时,肺动脉瓣返流较术前无显着变化、肺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能够存活,能够生长,无需抗凝,不会变性,表现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保持结构完整性。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主动脉根部移植可以作为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单个瓣膜病变的手术方式。
黄献琛[3](2011)在《血栓形成后静脉瓣膜病理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兔静脉血栓形成后不同时间段静脉瓣膜的病理改变。材料和方法:1.建立静脉血栓模型:实验动物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分别结扎右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总静脉。结扎后一天彩超复查,证实血栓形成。2.实验分组:将建模成功的25只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术后1、3、5、7、14天取出血栓侧颈静脉,并每组随机抽取1只取出对侧颈静脉作为对照组。观察方法和指标:取出标本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瓣膜的病理改变,并参照瓣膜破坏评分进行评分。结果:1.兔静脉瓣膜菲薄,肉眼不能观察,瓣膜内未见有弹力纤维和平滑肌。2.对照组观察到9个静脉瓣膜。实验组1、3、5、7、14天组分别观察到了8、7、7、7、5个瓣膜。3.血栓形成早期(1天)即可见有炎性细胞向瓣膜的附着缘侵润,内皮细胞出现剥脱,胶原纤维增生,增生的胶原纤维进一步(3-5天)会发生断裂,排列紊乱,继而(5-7天)内皮细胞出现较多的脱落,瓣膜内皮和静脉壁内皮间连续性破坏,出现一个表面的破裂,严重的(14天以后)两个面均可有破裂,瓣膜可游离于血管壁。结论:从病理改变上看,瓣膜从最初的炎性细胞侵润、胶原纤维增生到瓣膜结构的破坏,改变的关键时间段是5-7天。5天内的血栓主要引起瓣膜的炎症反应和胶原纤维增生。超过7天的血栓会引起瓣膜结构的严重破坏。由此推断,静脉血栓形成后治疗最好在5天内将血栓溶解或去除。对于5天内的静脉血栓,应注意保护静脉瓣膜;而对于7天甚至到14天的血栓,因瓣膜基本结构破坏,对静脉瓣膜的保护或许并不重要。血栓早期溶解后静脉瓣膜是否能自我修复,血栓溶解后瓣膜的功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兔静脉瓣膜结构与人静脉瓣膜有明显的差异,人静脉瓣膜在血栓形成后的病理改变是否与此实验结果相符仍需进一步研究。
白元[4](2010)在《经导管带瓣膜三尖瓣支架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心脏瓣膜病变中,单纯的三尖瓣病变较少见。在临床上更为常见的是功能性的三尖瓣反流,它多见于伴有右室收缩压增高或肺动脉高压的心脏病,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艾森门格综合征)和肺源性心脏病等。目前这类患者群非常庞大,有文献报道,约20%-30%的二尖瓣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病变患者可伴有功能性的三尖瓣反流,在Dreyfus教授2005年的报告中,该比例甚至高达48%。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约有160万之多,而每年行外科手术对其治疗的患者仅为8000余人,且大部分患者是在行左心瓣膜手术时同时对三尖瓣进行了治疗,更需引起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在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手术时,忽略了对三尖瓣反流情况的检查。一般而言,伴有三尖瓣反流的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多数具有病程长、年龄大、风湿热反复发作的特点。此类患者不但合并肺血管阻力增高与肺动脉高压,继发呼吸功能损害,而且伴有体循环静脉系统高压与长期淤血,肝、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均存在障碍;胃肠道系统粘膜长期淤血,也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部分患者甚至有心源性恶病质。因而,这些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时其手术风险很大,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增多。Kuwaki的统计显示,左心瓣膜手术同时行三尖瓣修复术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高达8.9%,而十年生存率也仅为78±3%。以往认为,左心瓣膜术后患者的三尖瓣反流程度会有所减轻,但近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也有部分术前无或有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在左心瓣膜术后远期出现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或三尖瓣反流程度进行性加重。目前在瓣膜病治疗领域,对于何时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或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大部分学者赞成在行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对三尖瓣病变进行修复。国外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左心瓣膜术后的残余三尖瓣反流可高达31%,更有少数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就已出现三尖瓣反流。为了纠正心力衰竭,很多患者不得不接受再次开胸手术,然而这无疑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随着生物医用材料的进步,以导管为主要手段的介入微创方法在心脏瓣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且经导管二尖瓣环成形或边对边缝合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三尖瓣反流病变,能否使用经导管的办法进行治疗,必然成为了心血管医师的研究热点课题。近期相关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了经导管瓣膜支架植入治疗三尖瓣反流的可能性,但这项技术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了推动该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和推广,我们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膨胀带瓣膜三尖瓣支架并进行了经导管植入置换三尖瓣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评价经导管将新型带瓣膜三尖瓣支架植入到实验山羊的自体三尖瓣环位置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的应用解剖:分别解剖测量30例经防腐固定的外形大小正常的成人心脏标本(男20,女10),以及20只新鲜的健康山羊心脏标本。先观察三尖瓣膜区解剖位置及毗邻关系,包括三尖瓣环的位置、外形,三个瓣叶在瓣环的位置分布和大小,测量三尖瓣环周长、长径、短径,隔瓣环中点与室上嵴最凸点的距离、前瓣环中点与冠状窦口的距离,观察腱索的起始附着位置及分布情况。测量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mm)、双脚规、外科手术缝线、镊子。手术缝线用于非直线表面,测量后将手术缝线伸展,再用卡尺测量。其中,测量三尖瓣环长径以前瓣与隔瓣交界到前瓣与后瓣交界为准,短径选瓣环的最窄处。(2)三尖瓣环造影投照体位的实验研究:健康成年山羊8只,先用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对实验山羊做经胸超声心动图,超声切面取非标准的右室流入道长轴切面,首先探得三尖瓣复合体的超声影像,选取最清楚的切面角度,之后测量三尖瓣环的最大直径及多普勒频谱。之后对每只动物连接高压注射器行右心房造影(总量110ml,注射速度12ml/s,压力800PSI),右前斜(RAO)90°至左前斜(LA0)90°的180°旋转连续造影,术后分别对获得的RA90°至LA090°连续造影图象进行逐帧分析,测量每帧图象中显示的三尖瓣环的最大直径,并将测量结果同超声心动图所测结果进行比较。(3)带瓣膜三尖支架及输送系统研制: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有限公司合作,以国产镍钛合金丝为材料,编织双盘状带瓣膜支架,支架由右心房和右心室盘面及中间的腰部三个部分组成。人工瓣膜以新鲜的猪心包为材料,先给予1%TritonX-100+0.01%胰蛋白酶+核酸酶37℃持续震荡24h给予脱细胞处理后,用0.6%戊二醛浸泡48小时,再用2%L-谷氨酸浸泡24小时去除戊二醛毒性。将处理好的心包裁剪成瓣叶,缝合在波浪状瓣膜环上,构成人工瓣膜,最后将人工瓣膜固定在支架上,组成带瓣膜三尖瓣支架。带瓣膜支架保存在60%的酒精溶液中,使用前换75%酒精浸泡24小时灭菌。输送系统是由导引管、外鞘管、预载短鞘以及推送杆组成,使用前肝素水冲洗。(4)双盘状带瓣膜三尖瓣支架的体外实验:取10只健康山羊的心脏标本,将输送鞘管分别经上、下腔静脉穿过三尖瓣口,确认鞘管头端位于右室后,固定鞘管,用另一推送杆在鞘管内推送支架直至其右室面打开,固定丝线尾端回拉鞘管,确认支架右室面卡住瓣环口后,向前推送支架的同时回撤鞘管,释放右房面,从右房面用丝线反复行牵拉实验,确认固定牢固后,撤出丝线。(5)经导管三尖瓣反流动物模型的建立:健康清洁级实验山羊7只,经股静脉,用7F输送鞘管将抓捕钳送至输送鞘管末端,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操作抓捕钳,钳夹三尖瓣的瓣叶或腱索,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认是否已造成三尖瓣反流。当超声确认抓捕钳已造成三尖瓣大量反流后,固定输送鞘管,将抓捕钳迅速向后回拉,依靠输送鞘管头端的切割力将瓣膜撕毁,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重复上述动作,直至超声监测出现重度三尖瓣反流时停止。(6)经导管带瓣膜三尖瓣支架植入:健康清洁级实验山羊10只,经颈内静脉植入带瓣膜支架于自体三尖瓣位置,并进行6个月的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随访,最后行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正常成人和实验山羊心脏标本测得三尖瓣环的周径分别为(11.86±1.37)mm、(9.88±1.62)mm;瓣环的长径分别为(4.30±0.55)mm、(3.30±0.35)mm;瓣环短径分别为(3.09±0.59)mm、(1.79±0.78)mm;与冠状窦口的距离分别为(1.12±0.21)mm、(0.82±.21)mm;与室上嵴的距离分别为(1.79±0.31)mm、(1.19±0.25)mm。(2)8只山羊均成功行右心房造影,每只山羊获得右心房连续造影图像各100帧,通过逐帧分析,发现右房室瓣环在右前斜27°±3°范围的投照体位所获得的图像最佳,并能较准确的测量右房室瓣环直径的大小。(3)带瓣膜支架设计成双盘状结构,可以锚定在自体三尖瓣环位置,不易移位,能收入14-16F的鞘管中,可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植入,根据支架的腰部直径,设计了22mm-26mm的规格。输送鞘管有良好的柔韧性,容易到位,推送装置可靠,推送过程对人工瓣膜无影响。(4)制备的带瓣膜三尖瓣支架可牢固地置于自体瓣环位置,反复牵拉后未见支架脱入心腔,同时观察到原有三尖瓣瓣叶、腱索等均被夹在双盘状支架之间,人工瓣膜启闭功能良好。(5)借助于自制的抓捕钳,7只实验山羊均成功地用经导管方法造成三尖瓣反流,其中3例为中量反流,4例为大量反流。术后即刻其心率明显增加,右心房压力增高,对所有实验羊行放血处死后的大体解剖发现,全部实验羊的三尖瓣复合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5只为三尖瓣的前瓣叶被撕裂伴腱索断裂,2只的后瓣叶被撕毁伴腱索断裂。(6)10只实验羊中,8只实验羊手术成功;1只羊死于术中失常,另有一只死于瓣膜支架移位,存活实验山羊术后随访期间的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三尖瓣膜启闭正常,无明显狭窄及关闭不全,64排螺旋CT扫描发现瓣膜支架位置良好。扫描电镜下见支架镍钛丝表面覆盖内皮细胞。结论:新型带瓣膜三尖瓣支架装置可成功地经导管植入于实验山羊的自体三尖瓣环位置,人工瓣膜可替代自体瓣膜,术后的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随访效果理想,该瓣膜支架及动物实验结果可以为未来的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瓣膜支架进行改进并实施更长期的随访。
霍芊竹,代远斌,黄淑君[5](2009)在《下肢主要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150例成年尸体下肢主要静脉的解剖观察,为临床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等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在1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测量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长度、特别点外径以及静脉瓣膜数量和形状等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长度各为(71.32±0.98)cm、(29.69±0.57)cm、(13.49±2.01)cm;大隐静脉起点、平股骨内侧髁上缘平面及终点外径各为(1.12±0.49)cm,(1.57±0.42)cm,(2.03±0.66)cm;股静脉起点、股三角尖处及终点外径各为(1.62±0.49)cm,(1.77±0.42)cm,(2.03±0.66)cm;腘静脉起点、中点及终点外径各为(1.55±0.51)cm,(1.59±0.37)cm,(1.62±0.49)cm;静脉瓣膜以双瓣型多见,瓣膜分布越向远侧越多。结论:以上对下肢静脉的观测结果,为临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
赵向东[6](2008)在《CD34抗体表面修饰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再内皮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牛颈静脉基质材料的制备及表面CD34抗体修饰的研究目的:通过按不同摩尔比,用光化学交联剂SANPAH将不同浓度鼠抗人CD34抗体接枝于经过去细胞和光氧化后的牛颈静脉(BJV)表面的初步研究,明确接枝鼠抗人CD34抗体的最佳浓度和与SANPAH的最佳反应摩尔比,探讨CD34抗体光化学偶联法修饰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基质的方法。方法:按4个不同摩尔比,SANPAH和4个不同浓度鼠抗人CD34抗体进行反应后,经紫外线照射光化学接枝于经过去细胞和光氧化后的BJV上,各组进行快速冰冻切片,滴加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照相,用Image-pro plus 5.0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摩尔比和浓度反应、结合的荧光效果,从而初步推断出最佳反应和结合的摩尔比和浓度。结果:随着鼠抗人CD34抗体浓度的升高,荧光累积光密度、平均光密度,整体上是越来越强,但是当浓度高于0.665×10-2mM时,荧光差别不是很明显;当鼠抗人CD34抗体和SANPAH的反应摩尔比为1:20时,荧光最强。结论:最佳的鼠抗人CD34抗体和SANPAH反映接枝的浓度是0.665×10-2mM,最佳的摩尔比是1:20。第二章CD34抗体表面修饰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体外再内皮化研究目的:探讨鼠抗人CD34抗体表面修饰后的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体外促进再内皮化的情况。方法:牛颈静脉经过去细胞和光氧化交联后,裁成与24孔培养板孔径相同大小的、直径1.6cm的血管片,用光化学偶联剂SANPAH采用第一章的方法将CD34抗体接枝到牛颈静脉血管片上,以未接枝CD34抗体的作为空白对照。在其上面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CRL-2480)5×105/ml,静态培养,取第1,3,5,7日标本,一半血管片表面细胞消化并记数,另一半标本切片HE染色,对比CD34抗体接枝后和空白对照组血管片表面细胞粘附数目和HE的染色结果,以探讨接枝CD34抗体体外能否促进细胞粘附和生长。结果:(1)细胞计数:细胞培养第1、3、5、7日,CD34抗体组细胞数目均多于对照组(p<0.05),(2)标本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结果:第1天各组血管片表面细胞排列密集,紊乱,未完全铺开;第3天,对照组血管表面细胞数量减少明显,有断裂出现;CD34抗体组细胞连接成片,呈单层排布;第5,7日这种现象更明显,第7日两组细胞数与本组第5日无明显差异。结论:CD34抗体表面修饰的牛颈静脉,体外能促进内皮细胞的粘附与生长。第三章CD34抗体表面修饰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体内再内皮化研究目的:探讨鼠抗人CD34抗体表面修饰后的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体内促进再内皮化的情况。方法:24只犬随机分入处理组和对照组,将CD34抗体表面修饰和未修饰的血管植入犬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主干之间,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进行旁路重建,术后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kg╱天和1.25mg/天剂量的华法林喂养,分别于术后10天、20天、1月、2月取出血管,标本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检测,取普通显微镜40倍下的HE染色的血管片标本照相,用Image-pro plus 5.0对图像进行测量内膜厚度,计算平均值,两组间进行比较;取普通显微镜40倍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血管标本照相,Image-pro plus 5.0对图像进行细胞计数,评价内皮化程度。结果:(1)组织大体观结果:间植血管质软,周围粘连较轻,颜色变白,亚甲兰的蓝色已完全消失。剖开见血管表面光滑,瓣膜组织菲薄,开闭好,无血栓,其上附着一薄层增厚组织,薄而透明,为新生内膜组织。(2)HE染色结果:经过去细胞光氧化交联的BJVC植入体内,细胞浸润受到抑制,浸润全层首先在血管吻合区域发生,术后10天两组中间区域均未能浸润全层,只是在小部分个别区域全层BJVC有细胞相连;CD34抗体组在新生内膜中有更多的细胞,而对照组则主要还是纤维素等不定型成分。新生内膜在吻合区域薄,中间较厚,剔除新生内膜后的HE切片显示:术后10天,CD34抗体组BJVC表面有细胞粘附,对照组几乎没有细胞;CD34抗体组术后20天即能在内膜面看到内皮样细胞覆盖,术后1个月完整覆盖补片,对照组则需要术后2个月才能看到内膜面较多的细胞覆盖,Image-pro plus 5.0细胞计数抗体组较对照组多,内皮化程度高,统计学有显着差异。(3)Ⅷ因子染色结果:CD34抗体表面修饰后的血管片植入大鼠体内10天后Ⅷ因子染色即呈阳性,而且新生内膜中已经形成新生微血管,20天后阳性更强;对照组20天后内膜面只有很少的细胞,Ⅷ因子染色是阴性,2个月后虽然内膜面虽有较多的细胞,但是Ⅷ因子染色仍是阴性。(4)扫描电镜结果:CD34抗体组术后10天内膜面可见较多的上皮样细胞顺血流方向排列,但是细胞之间有间距,术后20天内膜面附着一层排列致密、整齐的内皮细胞,细胞间可见形成的牢固连接;对照组术后20天内膜面仍是增厚的纤维素样物质,下面似有细胞突起,可能为平滑肌或成纤维细胞,表面无内皮样细胞覆盖,只是粘附一些大分子物质和散在的一些小细胞。(5)内膜厚度的比较:术后第10天,CD34抗体组新生内膜较对照组厚,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的20天、1个月、2个月CD34抗体组新生内膜均较对照组薄,而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内膜总体上说随着时间的延长,厚度越来越大,术后20天时达到高峰,1个月即开始下降,CD34抗体组术后20天新生内膜厚度有波折,其在2个月时下降到术后10天的水平,而对照组厚度值仍然较大。结论:CD34抗体表面修饰的牛颈静脉,体内能快速达到内皮化的效果,虽然仍然伴有内膜的增生,但是新生内膜的厚度显着薄于未经CD34抗体修饰的牛颈静脉。
霍芊竹[7](2008)在《下肢主要静脉瓣膜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下肢主要静脉瓣膜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150侧成年尸体下肢主要静脉瓣膜的解剖观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在1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测量并分析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瓣膜数量和形状、特别点外径以及某些重要的邻近结构关系。结果:大隐静脉的瓣膜数目为4~15个,平均为7.2个;股静脉瓣膜数量为1~6个,其中以3~4个多见,平均瓣膜数为3.3个;腘静脉瓣膜数量为0~5个,其中,以1~2个多见,有3侧肢体无腘静脉瓣膜,平均瓣膜数为1.8个。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位置较为恒定,到隐股点距离为(5.45±1.32)cm。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瓣膜以双瓣型多见,瓣膜分布有越向远侧越多的规律。结论:以上对下肢静脉的观测结果,为临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第二部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分析目的:观察并分析三种常见的深静脉瓣膜重建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手术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经下肢顺、逆行深静脉造影,确诊为PDVI的28例患者(36条患肢),根据症状轻重,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曲张静脉剥脱术、瓣膜环缩戴戒术、腔内深静脉瓣膜修复术以及带瓣静脉段移植术进行手术治疗。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CEAP临床分级和临床记分评价所有患肢手术前后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条患肢术后的临床分级和临床记分均有明显下降,全部患肢手术前、后的临床记分分别为(6.2±3.1)、(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12条C2~C3级患肢手术前、后的CEAP临床记分为(2.2±1.1)、(1.1±0.7),有显着性差异(P < 0.05)。结论:深静脉瓣膜腔内修复术、瓣膜环缩戴戒术和带瓣静脉段移植术对PDVI的疗效良好。对症状较轻的C2~C3级患肢可单纯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术。
吴松[8](2007)在《脱细胞异种心脏瓣膜/可降解聚合材料构建复合组织工程瓣膜的初步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脱细胞异种心脏瓣膜/可降解聚合材料构建复合组织工程瓣膜的初步试验研究目的:构建新型复合瓣膜,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和动物体内移植试验,对其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的试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新鲜猪主动脉瓣经trypsin/EDTA法脱全部细胞后做为支架,用可降解聚合材料3-羟基丁酸与3-羟基己酸共聚酯(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PHBHHx)涂层,构建复合瓣膜(hybrid valve),进行如下试验:(1)采用单轴生物拉伸机对hybrid valve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以新鲜猪主动脉瓣(fresh valve)和脱细胞未涂层猪主动脉瓣(uncoated valve)做为对照,观察脱细胞和涂层处理对瓣叶生物力学相应指标的影响。(2)以脱细胞羊肺动脉血管片为支架,用PHBHHx涂层,构建复合补片(hybrid patch)并植入New Zealand白兔腹主动脉内(9只),进行小动物血管内生物相容性试验,以脱细胞未涂层羊肺动脉血管片(uncoated patch)做为对照(9只),在体观察涂层材料PHBHHx的细胞相容性、引导性和抗血栓性。(3)体外生物力学测试和小动物血管内相容性试验结果满意后,开始hybrid valve的大动物体内移植试验。方法:在全麻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将hybrid valve带瓣管道植入成年小尾寒羊的肺动脉瓣位(4只),以脱细胞未涂层瓣膜(uncoated valve)做为对照(2只)。术后18周将受试动物处死,取出植入瓣膜进行组织学、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检查和钙含量测定,对hybrid valve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hybrid valve具有自然瓣膜的形态结构,瓣叶柔软,体外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瓣膜抗拉强度明显提高,有助于增强耐疲劳性。(2)hybrid patch兔血管内生物相容性研究表明,hybrid patch形态满意,管腔面无血栓,新生内膜增生适度,自体再细胞化完全,全身炎症反应轻微。(3)hybrid valve羊体内移植试验结果显示,hybrid valve瓣膜形态良好,瓣叶柔软,无明显钙化和血栓形成;扫描电镜显示,瓣膜表面光滑;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证实瓣膜表面新生内膜(neointima)组织中类内皮细胞(endothelial-like cells)呈CD31阳性反应,沿瓣叶表面单层连续排列,瓣膜间质细胞呈现SMA阳性反应;钙含量测定表明,hybrid valve钙含量明显低于uncoated valve(P<0.05)。结论:复合瓣膜(hybrid valve)具有自然瓣膜的三维形态结构,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细胞引导性。它主要通过引导或诱导自身组织再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瓣膜间质重建、修复和塑型,已经初步具备组织工程瓣膜的雏形,是一种有前途的心脏瓣膜替代物。
黄晓玲,王波[9](2006)在《兔并行带瓣双静脉及带瓣单静脉自体移植术后移植静脉管径及血流情况彩超检测》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并行带瓣双静脉”及“带瓣单静脉”自体移植术后移植静脉管径及血流改变情况。方法: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兔下腔静脉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对照组兔行带瓣单静脉自体移植,术后1天、1w、2w、4w行彩超检查,观察移植静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对照组1只兔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其余23只兔术后1天血流频谱恢复正常,管径及血流速度测值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术后1天、1w及2w,两组兔移植静脉通畅率均为100%,术后4w,两组内各有1只兔移植静脉阻塞,通畅率分别为91.67%(11/12)及90.91%(10/11),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4w内,两组兔移植静脉内无1例血栓形成。结论: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术后4w内,移植静脉血流通畅,与带瓣单静脉自体移植相比,通畅率差异无显着性,两组兔术后4w内移植静脉管径无明显变化。
黄晓玲,王波[10](2006)在《彩超与血管造影在兔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术后检测价值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彩超与血管造影在兔“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术后的检测价值。方法新西兰兔12只,手术切取其右侧颈内外静脉及颈总静脉,剖开颈内外静脉远心端对侧缘约0.3cm长,吻合成一共同通道,使之形成一条两端有共同通道,中间为双血管的并行带瓣双静脉,并将该静脉移植到该兔下腔静脉。术后1d、1周、2周、4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第4周检查完毕后处死兔子,观察其移植静脉形态及血栓形成情况,并将彩超检查结果与造影及解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彩超检查结果(包括血管管径、血流通畅情况、血栓形成情况)与血管造影及解剖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术后,无创性彩超检查可代替有创性血管造影,是术后随访检测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法。
二、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单瓣牛心包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单瓣牛心包补片血液相容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瓣牛心包补片的组织器官相容性及抗钙化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部分自体肺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移植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图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OSS手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血栓形成后静脉瓣膜病理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1. 血栓形成情况 |
2. 收获的瓣膜情况 |
3. 兔静脉瓣膜的特点 |
4. 血栓形成后静脉瓣膜发生的病理学改变 |
5. 瓣膜破坏评分 |
讨论 |
展望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经导管带瓣膜三尖瓣支架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的应用解剖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实验内容已发表 |
第二部分 三尖瓣环造影投照体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实验内容已发表 |
第三部分 带瓣膜三尖瓣支架及输送系统研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双盘状带瓣膜三尖瓣支架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实验内容已发表 |
第五部分 经导管三尖瓣反流动物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实验内容已发表 |
第六部分 经导管带瓣膜三尖瓣支架植入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部分实验内容已发表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5)下肢主要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大隐静脉 |
2.2 股静脉 |
2.3 腘静脉 |
3 讨论 |
3.1 大隐静脉 |
3.2 股静脉、腘静脉 |
(6)CD34抗体表面修饰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再内皮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第一章 基质材料的制备及表面CD34抗体修饰的研究 |
前言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附图 |
第二章 CD34抗体表面修饰BJVC后体外再内皮化研究 |
前言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附图 |
第三章 CD34抗体表面修饰BJVC后体内再内皮化研究 |
前言 |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动物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3.6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及论文情况 |
(7)下肢主要静脉瓣膜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下肢主要静脉瓣膜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下肢主要静脉瓣膜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脱细胞异种心脏瓣膜/可降解聚合材料构建复合组织工程瓣膜的初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脱细胞猪主动脉瓣的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脱细胞猪主动脉瓣/PHBHHx构建复合瓣膜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复合瓣膜的生物力学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复合材料小动物血管内相容性试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复合瓣膜的大动物体内移植试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图片和图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兔并行带瓣双静脉及带瓣单静脉自体移植术后移植静脉管径及血流情况彩超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方法 |
1.2.1 并行带瓣双静脉及带瓣单静脉的制备 |
1.2.2 并行带瓣双静脉及带瓣单静脉自体移植 |
1.2.3 彩超检查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彩超与血管造影在兔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术后检测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 彩超检查 |
3. 移植段静脉顺行造影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手术结果 |
2.彩超检查结果 |
3.静脉造影结果 |
4. 标本解剖结果 |
讨论 |
四、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瓣牛心包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的动物实验研究[D]. 孔繁熙. 首都医科大学, 2017(11)
- [2]部分自体肺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移植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D]. 李斌. 郑州大学, 2014(03)
- [3]血栓形成后静脉瓣膜病理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D]. 黄献琛. 苏州大学, 2011(06)
- [4]经导管带瓣膜三尖瓣支架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D]. 白元. 第二军医大学, 2010(05)
- [5]下肢主要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 霍芊竹,代远斌,黄淑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10)
- [6]CD34抗体表面修饰去细胞光氧化牛颈静脉再内皮化的研究[D]. 赵向东. 中南大学, 2008(12)
- [7]下肢主要静脉瓣膜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 霍芊竹. 重庆医科大学, 2008(12)
- [8]脱细胞异种心脏瓣膜/可降解聚合材料构建复合组织工程瓣膜的初步试验研究[D]. 吴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9]兔并行带瓣双静脉及带瓣单静脉自体移植术后移植静脉管径及血流情况彩超检测[J]. 黄晓玲,王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6(03)
- [10]彩超与血管造影在兔并行带瓣双静脉自体移植术后检测价值比较[J]. 黄晓玲,王波.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