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雌激素与孕激素对癫痫大鼠行为和脑电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威[1](2020)在《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其对认知、行为与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检测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cDOC)患者的激素水平,统计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发生率及异常激素类型的比例,并进一步探讨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影响因素,为cDOC患者临床管理提供证据支持;2.通过将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检测结果与cDOC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进行相关分析,探讨神经内分泌与cDOC患者认知之间的关系;3.通过将cDOC患者的激素水平与临床行为学CRS-R评分作相关分析,探讨神经内分泌与cDOC患者行为学之间的关系;4.通过将cDOC患者的激素水平与病程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作相关分析,探讨神经内分泌是否影响cDOC患者的预后。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cDOC患者进行入院时临床资料的收集、行为学评分及神经内分泌的评估,其中20例cDOC患者进行BCI检测评估认知功能,在发病6个月及12个月后对53例cDOC患者随访并行GOS评分。第一部分根据激素异常的诊断标准统计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发生率及异常激素类型的比例,按照激素结果分为激素异常组和激素正常组,首先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纳入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激素异常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根据BCI检测结果分为认知良好组与认知不良组,比较两组间的激素水平,并将20例cDOC患者的各激素水平与BCI在线准确率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各激素水平与cDOC患者行为学量表CRS-R评分之间的关系;根据病程6月和12月时GOS评分将cDOC患者分别分为预后较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并与病程6月及12月GOS评分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53例cDOC患者中32例发生激素异常,发生率为60.38%,其中单项激素发生改变15例,占比28.30%,两项及以上激素改变17例,占比32.08%。cDOC患者神经内分泌异常的激素类型发生比例依次为:PRL(28.3%)>FT4(18.87%)>皮质醇(13.21%)>睾酮(9.43%)>LH(7.55%)>FSH(5.66%)=雌二醇(5.66%)>ACTH(3.77%)=GH(3.77%)。通过比较激素异常组与激素正常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CRS-R评分(户=0.008)、GCS评分(P=0.035)、ICU监护时间(P=0.023)、性别(P=0.048)、去骨瓣减压(尸=0.049)与激素异常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S-R评分(OR=1.781,P<0.05)、去骨瓣减压(OR=0.129,P<0.05)、昏迷持续时间(出现自主睁眼时间)(OR=1.043,P<0.05)是影响激素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认知良好组的GH水平明显高于认知不良组(t=2.580,P=0.048),GH与BCI在线准确率呈正相关关系(r=0.703,P=0.001),P300、GH在cDOC患者认知价值判断的AUC分别为0.810、0.952。皮质醇与CRS-R总分(r=0.407,P=0.003)、视觉评分(r=0.335,P=0.014)、听觉评分(r=0.305,P=0.026)、唤醒评分(r=0.449,P=0.001)正相关,FT3(r=0.395,P=0.003)、FT4(r=0.414,P=0.002)与唤醒评分正相关,FT4(r=-0.374,P=0.006)、雌二醇(r=0.438,P=0.002)、PRL(r=0.281,P=0.041)与言语评分相关。伤后6月时预后较好组GH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t=2.470,p=0.017),FT3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r=-2.227,P=0.031),logistic回归分析GH是影响6月预后独立因素(OR=0.145,P=0.025)。伤后12月时预后较好组GH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t=2.145,P=.040),FT3高于预后不良组(t=-2.634,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FT3是影响12月预后独立因素(OR=2.987,P=0.042)。相关分析显示:FT3(r=0.321,P<0.05)、FT4(r=0.306,P=0.05)与病程6月GOS评分正相关,GH(r=-0.405,P<0.05)与病程6月GOS评分负相关。FT3(r=0.436,P<0.05)与病程12月GOS评分正相关,GH(r=-0.372,P<0.05)与病程12月GOS评分负相关。结论1.神经内分泌紊乱是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管理上应重视。2.昏迷持续时间、首次CRS-R评分及去骨瓣减压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并发神经内分泌紊乱的高危临床因素。3.慢性意识障碍患者GH与认知及病程6月预后GOS评分相关,FT3与病程12月预后GOS评分相关,GH、FT3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4.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皮质醇与CRS-R总分、视觉、听觉、唤醒评分相关,FT3、FT4与唤醒评分相关,FT4、雌二醇、PRL与言语评分相关。
杨梅华[2](2019)在《FCD相关难治性癫痫候选致病基因筛选及功能初探》文中提出癫痫是一种多因素、多病因相关的复杂慢性疾病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短暂功能障碍,也是目前危害极大的常见神经疾病之一。经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达到临床缓解或控制的效果,但仍有约30%左右的癫痫患者会转变为药物难治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表现为较差的预后。DRE无可控的药物,但可以通过系统的术前评估,找到确切痫灶,绝大部分患者能从手术获益,其核心是致痫灶定位,成为手术治疗最为关键的因素。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iEEG)是癫痫致痫灶评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经过头皮EEG及其它无创性评估手段仍不能确切定位的癫痫患者[1]。以FCD等微小结构病变或MRI阴性患者受益更多。颅内电极可分为硬膜外电极、硬膜下皮层电极(包括条状和栅状电极)和深部电极,但他们的安全性、出血率及定位情况鲜有系统的研究和报道,这涉及到致痫灶的定位、切除范围及获得痫灶核心切除标本更准确的病理结果,对临床疗效及科学研究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阐明难治性癫痫发生的病理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临床研究显示,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s of Cortical Dysplasia,MCD)是难治性癫痫最重要病因,占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37.6%57.6%,在成人难治性癫痫病因中排第二或第三位,而在小于3岁的儿童难治性癫痫中MCD更高达80%,排名首位。MCD亚型较多,其中局部皮质发育障碍(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MCD最典型、最常见的临床亚型,其结构表现为同质异构的皮质病灶群,其导致的癫痫表型通常为药物难治,即耐药性癫痫。因MCD致痫机制复杂,涉及因素众多,MCD致痫机制假说众多,如谷氨酸受体假说、GABA受体假说、GABA突触活动起搏器假说、mTOR通路过度活性假说、成熟障碍假说、炎症、免疫致痫机制假说及表观遗传学致痫假说等,但具体机制不清,确切证据不足。因此,有效阐明FCD的病理发生及相关癫痫发生的分子学机制,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精准医学的异军突起,使得从遗传学角度寻找MCD候选致病基因,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与关注焦点。目前报道癫痫相关致病基因研究主要从MCD入手,至今已发现超过100余种基因突变与MCD相关,由于MCD类型复杂且病例数量限制,进展不理想,FCD候选致病基因探索不多。目前,除已明确TSC1或TSC2基因是MCD亚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的候选致病基因外,其他类型FCD尚未找到确切相关候选突变基因。因此,深入探索FCD相关候选致病基因,并进一步探索下游基因功能与癫痫表型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FCD相关致病基因功能,而且还有助于明晰临床对FCD病理发生及致痫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是基于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新兴高通量测序技术之一,通过基因组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捕获方法,可最大程度及深度覆盖靶基因编码区。WES较昂贵的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不仅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还可精确快速检测新生(de novo)突变。目前,WES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复杂神经系统疾病检测,且能够较准确鉴别分析罕见单基因癫痫以及儿童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新基因。因此,本课题拟分四部分进行。首先,本研究从FCD等相关难治性癫痫术前EEG评估入手,对比两种电极定位痫灶的方法,为获得更佳的术后疗效及更典型的病理标本奠定基础。其次通过手术切除标本,选取MCD最典型的FCDII病理类型,通过WES技术对FCD II相关药物DRE样本进行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文献回顾,初步筛选出FCD潜在的相关候选基因;第三,通过扩大检测样本量,对初筛选定的FCD候选基因进一步大样本WES验证,分析该候选基因在正常样本、FCD和其他病因组的突变率,明确其与临床手术预后的关系;第四,通过建立海人酸(KA)诱导急性癫痫小鼠动物模型,明确急性癫痫发作状态下小鼠脑皮质组织中该候选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组织细胞定位关系;最后选取候选基因敲除小鼠结合KA诱导方法,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缺失对KA诱导癫痫发作的潜在影响。相关结果如下:一、FCD等DRE患者EEG术前评估初探该部分研究入组包含FCD病例等DRE患者100例(SEEG 48例,subdural EEG 52例),并进行痫灶定位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定位率与硬膜下皮层电极比较,SEEG具有更少的并发症,尤其是出血和感染。SEEG技术已取得明显进展,在癫痫致痫灶评估上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二、基于WES技术分析FCDII相关癫痫基因突变1.选取18例FCDII型(FCD IIa 9例+FCD IIb 9例)进行WES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FCD IIa及FCD IIb两组独立或共交集62个位点I-III级突变,突变主要涉及mTOR通道及发育、炎症与肿瘤及代谢类;2.通过SNP质谱分型技术,我们从3例FCD II患者(2例FCD IIa与1例FCD IIb)的外周血及脑标本筛查出SCARB1、PMS1及LTBP1基因有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一代Sanger测序验证,在2例FCD IIa一代直系亲属发现了与先证者相同的杂合突变,另外1例母亲野生型(父亲已故,无从查证),SCARB1 c.1401G>A、PMS1c.A55T>A及LTBP1 c.A3248G>A为可疑致病突变,其突变意义不明;3.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我们发现SCARB1基因参与体内胆固醇转运与代谢,并与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提示SCARB1很可能参与FCD type II相关癫痫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将聚焦SCARB1基因进行进一步样本验证与功能分析。三、FCD等病因相关难治性癫痫扩大样本(WES)分析,聚焦SCARB1基因;基于前部分基础,本部分将继续扩大DRE样本量进行WES验证,并按病因分成FCD组(n=26)、TSC组(n=8)、MRI阴性组(n=27)及脑软化/萎缩/肿瘤等后天获得性病因组(n=14),以正常组为对照(数据库分析),聚焦SCARB1基因,分析当前已知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及未知基因SCARB1基因突变率,并初步明确DRE患者外科干预预后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发现:1.76例DRE样本中,检出35例(46%)非SCARB1其他基因致病突变;未检出致病突变41例(54%),其中各病因组的阳性致病突变率分别为TSC 100%(8/8),MRI阴性组55.6%(15/27),FCD组30.7%(8/26),脑软化/萎缩/肿瘤等后天获得性病因组7.1%(1/14),提示除TSC外,MRI阴性及FCD相关DRE亦有较高的基因突变;2.76例DRE样本中,共7例患者检测出移码突变、剪切点变异及非同义突变等SCARB1基因I-III级变异,其中5例在FCD组(71.4%),2例在MRI阴性的DRE(28.6%),TSC组、脑软化/萎缩/肿瘤等后天获得性病因组等其他组未见突变;提示,SCARB1突变与难治性癫痫可能相关,尤其和FCD相关DRE密切;3.200例正常对照样本SCARB1突变III级变异率为8.5%(17/200),无I级与II级变异(0);76例DRE样本SCARB1突变III级变异率为9.2%(7/76),II级变异率为1.3%(1/76)、无I级变异(0);26例FCD样本SCARB1突变III级变异率为19.2%(5/26),II级为3.85%(1/26),无I级变异(0)。统计分析表明:SCARB1基因III级突变率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SCARB1 II级突变,DRE与正常组间无显着差异;DRE无致病突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5);FC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1),进一步提示SCARB1基因突变与FCD相关DRE密切相关;4.DRE患者手术预后与基因突变关系分析发现,共29例DRE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有效率(Engel’s I-III级)为96.6%,优良率(Engel’s I-II级)79.3%。FCD合并致病基因突变组和FCD无致病基因突变组,获得I级分别是50%(3/6)和62%(8/1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FCD合并SCARB1阳性突变的3例术后患者均无I级疗效获得者,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筛除掉SCN1A,KCNQ2等离子通道等手术负性因子,FCD伴有的NMDA受体相关类GRIN2A及T型钙通道相关的CACNA1H突变仍然可作为优秀手术治疗候选者,但SCARB1除外;以上结果表明SCARB1突变与DRE相关,尤其与FCD相关DRE关系密切。但在癫痫发生作用如何,需采用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证实。四、基于癫痫动物模型探讨SCARB1基因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本部分研究基于急性癫痫诱导小鼠模型,深入探讨SCARB1基因与癫痫发生的关系。首先,通过建立急性癫痫诱导小鼠模型,分析急性癫痫发作状态下小鼠脑皮质组织SCARB1基因表达与组织细胞定位;其次,利用SCARB1-/-基因敲除小鼠结合癫痫诱导技术,初步分析SCARB1缺失对KA诱导癫痫发作的潜在影响与作用。结果发现:1.采用海人酸(KA)诱导方法建立急性癫痫诱导小鼠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急性癫痫发作状态下,小鼠脑皮质组织中SCARB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CARB1蛋白主要高表达于脑皮质组织神经元细胞膜表面;2.本部分采用SCARB1-/-基因敲除小鼠结合KA诱导急性癫痫发作方法,我们发现SCARB1敲除明显缩短KA诱导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显着延长发作及放电的持续时间,表明SCARB1敲除能明显增加癫痫神经元兴奋性,进而增强KA诱导小鼠急性癫痫发作,进一步提示SCARB1可能对癫痫发作起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1.经FCD等DRE病因EEG术前评估发现,SEEG和subdural EEG各具优势,但SEEG具有更少的出血和感染风险,有更好的应用前景。2.在FCD患者病灶中,存在大量潜在致病基因突变,主要涉及mTOR通道及发育、炎症与肿瘤及代谢等类型,其中SCARB1、LTBP1及PMS1等基因突变可能参与到FCD相关DRE病理形成与痫样发作。结合文献关于SCARB1基因参与体内胆固醇转运与代谢,并与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分析,推测SCARB1很可能是FCD相关癫痫发生发展的候选致病基因之一;3.聚焦SCARB1基因,在多病因相关的较大样本DRE尤其是FCD病灶组中,检测出较高的SCARB1基因移码、剪切点变异及非同义突变等I-III级变异,且FCD合并SCARB1阳性突变患者外科术后预后不佳,以上研究提示SCARB1突变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及癫痫发生重要过程,可能是FCD相关DRE病理发生的一种重要候选致病基因;4.动物模型研究发现,SCARB1在KA诱导癫痫小鼠皮质组织高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神经元细胞膜表面。SCARB1敲除可明显缩短KA诱导发作的潜伏期,显着延长发作及放电的持续时间,进而增加癫痫小鼠神经元兴奋性,提高癫痫发作敏感性。此结果显示SCARB1可能具有抗癫痫作用,为癫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推断:SCARB1基因突变使致SCARB1功能失活,导致癫痫患者的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进而提高癫痫发作的敏感性;同时提示,作为一个FCD相关癫痫候选致病基因,SCARB1在FCD疾病的病理形成及癫痫发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可能作为FCD相关癫痫治疗的潜在靶点。
张鹏[3](2019)在《阿曼托双黄酮在癫痫大鼠多囊卵巢发生中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阿曼托双黄酮对匹罗卡品点燃癫痫模型大鼠多囊卵巢发生中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癫痫模型组(n=15),药物干预组(n=15)和正常对照组(n=10)。癫痫模型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模型;药物干预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后,每日给予阿曼托双黄酮25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雌性SD大鼠。每天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监测所有大鼠动情周期变化。所有大鼠自造模之日起30天后,在动情间期从大鼠右心房取静脉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同时取单侧卵巢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药物干预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发生率较癫痫模型组降低,日均体重增加克数也较癫痫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卵巢重量也较癫痫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生长卵泡较癫痫模型组减少(P<0.05)。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LH/FSH)比值较癫痫模型组降低(P<0.05),血清雄激素(T)较癫痫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阿曼托双黄酮对癫痫大鼠多囊卵巢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阿曼托双黄酮可能是通过影响大鼠血清激素水平而降低癫痫诱发的多囊卵巢的发生。
张宇浩,曹银祥,马昱,郭曦,汪昕[4](2012)在《3α-雄烷二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的抗痫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观察了3α-雄烷二醇(3α-androstanediol,3α-diol)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致痫大鼠抽搐发作及脑电图变化的影响,旨在从行为学及脑电图两方面的表现来探索3α-diol在癫痫发作中所起的作用。将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均分成4组:正常+茶油+致痫(N+oil+PTZ)组、正常+3α-diol+致痫(N+3α-diol+PTZ)组、阉割+茶油+致痫(GDX+oil+PTZ)组和阉割+3α-diol+致痫(GDX+3α-diol+PTZ)组,记录和分析各组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的变化。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GDX+oil+PTZ组较N+oil+PTZ组阵挛发作及强直-阵挛发作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强直-阵挛发作的次数明显增多(P<0.05);GDX+3α-diol+PTZ组与GDX+oil+PTZ组相比较,N+3α-diol+PTZ组与N+oil+PTZ组相比较,阵挛发作及强直-阵挛发作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阵挛发作及强直-阵挛发作的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脑电图分析结果显示:GDX+oil+PTZ组较N+oil+PTZ组痫波出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痫波发放的次数明显增多(P<0.05);GDX+3α-diol+PTZ组与GDX+oil+PTZ组相比较,N+3α-diol+PTZ组与N+oil+PTZ组相比较,痫波出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痫波发放的次数明显减少,脑电频谱总功率变化百分比(percentage of total power of spectrum,TP%)明显减小(P<0.05)。这些结果提示,3α-diol对阉割和正常的致痫大鼠均具有一定的抗痫作用。
刘旭[5](2012)在《雌激素对海马神经元痫样放电及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和培养基酚红最佳浓度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诱发因素繁多,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女性患者的癫痫发作具有与其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特点,在特定的月经时相发作频繁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称之为经期癫痫。目前认为这种类型的癫痫与体内雌激素浓度改变密切相关,但雌激素在经期癫痫中所扮演的角色极具争议性,既显示出促癫痫发作的作用,同时也存在抑制癫痫的证据。根据各家之长我们大胆猜测:雌激素对癫痫的发作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作用剂量可能就是关键性因素。那么究竟雌激素的浓度变化到怎样的程度会引起癫痫发作的改变呢?这样的变化是否能够在细胞学上找到直观的证据呢?于是我们将实验设计的重点直接放在了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细胞膜动作电位的变化上。作为培养环境pH指示剂的酚红,具有一定的模拟雌激素生物活性的作用,其是否也可以影响神经元电活动,这种影响可以直接忽略不计吗?一直以来我们习以为常使用的pH指示剂是否具有其他的功能?当有具体的研究要求时何为最佳的酚红浓度?海马组织是癫痫发病的关键结构,海马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之于癫痫犹如窦房结之于心脏般会产生生物放电的级联反应。那么雌激素浓度的改变对于海马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会有怎样的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表现的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是否通过常见的激素-受体机制发挥了生物学效应呢?为解答这种种的疑问,我们展开了大量的细胞电生理实验,以期能够为这样关键性的问题提供一些解答的方向。第一部分:培养基pH指示剂酚红最佳浓度的探讨目的:研究酚红对培养海马神经元异常放电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酚红(0,10,21.5,30,60,100,200μM)与神经元共同孵育14天,使用电生理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30μM酚红与雌激素非特异性受体拮抗剂ICI182780,与神经元共同孵育14天,使用电生理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结果: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痫样放电神经元/记录神经元总数,下同):0M(84%,16/19);10μm(60%,12/20);21.5μM(21%,5/24);30μM(9.5%,2/21);60μM(43%,3/7);100μM(53%,9/17);200μM(83%,10/12).30μ M组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相对于0、10、60、100、200μM各组明显降低(p<0.01)。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0μM(0.024±0.005Hz,n=19);10μM(0.006±0.002Hz,n=20);21.5μM(0.007±0.003Hz,n=24);30μM(0.001±0.001Hz,n=21);60μM(0.015±0.008Hz,n=7);100μM(0.01±0.004Hz,n=17);200μM(0.028±0.011Hz,n=12).30μM组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相对于0、10、21.5、60、100、200μM各组明显降低(p<0.01)。当30μM酚红与ICI182780共同孵育14天后,30μM组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及频率为(9.5%:0.001±0.001Hz),ICI182780组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及频率为(80%:0.024±0.006Hz)。ICI182780组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及频率较30μM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酚红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的异常痫样放电同样具有剂量依赖性U-形调节作用,且30μM酚红对培养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实现的。第二部分:雌激素及其亚受体在培养海马神经元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从细胞模型出发,研究雌激素及其亚受体在神经元异常放电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经过14天神经元发育成熟后,给予不同剂量的雌激素(0.1,0.3,1ng/ml)以及酒精溶剂(0.002%)作为对照,与神经元共孵育3天,使用电生理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2.自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第一天开始,给予不同浓度的雌激素(0.03,0.1,0.3,1ng/ml)及酒精溶剂(0.002%)对照,与神经元共孵育14天后记录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3.自培养第一天开始,将雌激素0.1ng/ml分别与不同浓度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MPP-D(ERa受体拮抗剂)(100,10,1nM)以及PHTPP(ERβ受体拮抗剂)(100,10,1nM)共同作用,14天后记录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4.自培养第一天开始,将雌激素1ng/ml分别与雌激素受体拮抗剂MPP-D(100nM)以及PHTTPP(100nM)共同作用,14天后记录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结果:1.海马神经元培养14天后,酒精及不同浓度雌激素处理3天,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酒精组(73%,22/30);雌激素0.1ng/ml(13%,3/23);0.3ng/ml(37%,11/30);1ng/ml(65%,13/20).0.1ng/ml组相对酒精组、1ng/ml组明显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p<0.01)。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酒精组(0.019±0.005Hz,n=30);雌激素0.1ng/ml(0.007±0.007Hz,n=23);0.3ng/ml(0.0079±0.003Hz,n=30);1ng/ml(0.037±0.016Hz,n=20).0.1ng/ml组相对酒精组、1ng/mL组明显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p<0.01)。2.酒精及不同剂量雌激素作用于培养神经元14天,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酒精组(80%,12/15);雌激素0.03ng/ml(47%,8/17);0.1ng/ml(24%,4/17);0.3ng/ml (56%,15/27);1ng/ml (94%,15/16).0.1ng/ml组相对其余各组明显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p<0.01)。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酒精组(0.016±0.003Hz,n=15);雌激素0.03ng/ml(0.04±0.018Hz, n=17);0.1ng/ml(0.004±0.002Hz,n=17);0.3ng/ml(0.01±0.004Hz,n=27);1ng/ml(0.034±0.007Hz,n=16)。雌激素0.1ng/ml组相对酒精组、0.03ng/ml、1ng/ml组明显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p<0.01)。3.0. lng/ml组雌激素,分别与不同浓度的MPP-D(100,10,1nM)以及PHTPP(100,10,1nM)共同作用于培养海马神经元,当100nM的MPP-D及PHTPP分别与0.1ng/ml雌激素作用,MPP-D组及PHTPP组神经元异常放电比例及频率无差异(MPP-D:80%,0.046±0.011Hz; PHTPP:89%,0.069±0.016Hz),较雌激素组(24%,0.004±0.002Hz)明显升高(p<0.01)。当MPP-D及PHTPP浓度为10nM时,MPP-D组神经元放电比例及频率(14%,0.004±0.004Hz)与雌激素组(24%,0.004±0.002Hz)无变化,而PHTPP组神经元放电比例及频率(83%,0.025±0.009Hz)较雌激素组明显升高(p<0.01)。当MPP-D及PHTPP浓度为1nM时,MPP-D组神经元放电比例及频率(11%,0.003±0.002Hz)与雌激素组(24%,0.004±0.002Hz)无变化,而PHTPP组神经元放电比例及频率(67%,0.052±0.029Hz)较雌激素组明显升高(p<0.01)。4.1ng/ml雌激素,分别与MPP-D(100nM)以及PHTPP(100nM)共同作用于培养海马神经元,实验结果显示,MPP-D组神经元放电比例及频率(20%,0.003±0.002Hz)明显低于1ng/ml雌激素组(94%,0.034±0.007Hz)(p<0.01),而PHTPP组神经元放电比例及频率(80%,0.04±0.015Hz)与1ng/ml雌激素组相比无变化。结论:不论是雌激素短期作用(3天),还是长期作用(14天),雌激素对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的比例及频率都具有剂量依赖性U-形调节作用,既具有抑制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也存在促进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的作用,0.1ng/ml作用剂量是关键性的转折点。雌激素不同的亚受体在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中具有不同的作用,ERa对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起到促进作用,而ERβ则起到抑制性作用。第三部分雌激素对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目的:从癫痫动物模型出发,研究雌激素及其亚受体在至痫大鼠行为学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成年雌性SD大鼠阴道涂片确定有2个正常生理周期后行双侧卵巢摘除,术后饲养1周予以侧脑室埋管,埋管后一周随机分为去势埋管对照组,雌激素组(侧脑室注射雌激素0.75ng×3天),与雄性大鼠组及动情期大鼠组均使用PTZ (40mg/kg)至痫。根据Racine分级标准,观察至痫后大鼠发作行为。2.成年雌性SD大鼠侧脑室埋管,一周后随机分为MPP-D组以及PHTPP组,分别侧脑室注射MPP-D(100nM)和PHTPP(100nM)大于3天,比较动情期大鼠癫痫发作。结果:1.雄鼠,去势雌鼠,动情期雌鼠以及去势十雌激素(0.75ng×3天)组行为学评分分别为:3.5±1.0(n=10),0.143±0.143(n=7),5.4±1.0(n=9),4.7±0.8(n=7)。去势雌鼠发作强度较其余各组明显降低(p<0.01)。2.动情期组,动情期+MPPD组以及动情期+PHTPP组行为学评分分别为:5.4±1.0(n=9),1.9±1.1(n=8),3.1±1(n=8)。动情期+MPP-D组较动情期组大鼠癫痫发作强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动物学实验结果提示,雌激素对癫痫发作具有调节作用,其中ERβ可能起到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结论1.酚红对培养神经元的异常痫样放电具有剂量依赖性U-形调节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实现的。目前培养基中的酚红浓度并非培养神经元的最佳浓度。2.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无论是短期作用(3天),还是长期作用(14天),雌激素均显示出对培养海马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的剂量依赖性U-形调节作用。3.雌激素不同亚受体,在培养海马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中起到不同的作用,ERa对神经元异常痫样放电具有促进作用,ERp则具有抑制性作用。4.动物学实验显示,雌激素对大鼠癫痫行为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影响,ERp可能具有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
张庭元[6](2012)在《雌鼠不同生殖周期特定脑区突触外GABAA受体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生殖周期雌孕激素呈现周期性变化,尤其是妊娠过程和分娩后激素的较大变化使得女性出现各种各样情绪障碍及各种临床症状。有研究认为,妇女的以上各类精神疾病均有女性生殖周期雌、孕激素等卵巢甾体激素的波动所引发。这些临床症状的出现与孕激素对GABAA调节系统的作用有关。但体内神经甾体激素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变化与此类抑郁症相关性的认识尚未统一,现有的研究尚不足以揭示此类疾病发生的实质。对激素与相关情绪变化相关关系的研究,将对揭示激素与情绪变化的机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本实验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啮齿类动物鼠在不同生殖周期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各组它们血清孕激素含量与不同脑区突触外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的相关性。第一部分:雌性小鼠不同生殖周期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外GABAA受体的表达研究目的探究雌性小鼠不同动情周期动物行为学的变化,不同生殖周期皮层及海马突触外GABAA受体的表达的变化。方法以6周龄有完整动情周期雌性C57BL/6J小鼠实验对象,采用阴道涂片法,每天分8:00、16:00和22:00三个时间段进行动情周期的鉴别,以精确判断小鼠动情周期,筛选出具有完整生殖周期的小鼠,确定其每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并将其分为两组,即动情期组与动情间期组;Elisa检测每组小鼠血清雌孕激素含量;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每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每组小鼠海马突触外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分析各组小鼠血清孕激素含量与突触外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的相关性。结果Elisa结果显示,动情间期组雌鼠血清孕酮含量(12.47±1.89ng/mL)高于动情期组(6.02±2.20ng/mL),而雌激素水平动情间期(157.00±21.30pg/mL)低于动情期组(185.48±35.42pg/mL);本研究室使用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显示,动情期组与动情间期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开臂、闭臂以及中央平台的活动总的活动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在开臂中小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动情间期组高于动情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海马脑区GABAA受体δ亚基的阳性表达动情间期组(28.93×10-3±4.92×10-3)高于动情期组(18.89×10-3±3.74×10-3)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皮层GABAA受体δ亚基阳性表达较强,但动情间期组(39.84×10-3±2.97×10-3)与动情期组(37.31×10-3±1.13×10-3)无明显差异(P>0.05)。动情间期与动情期海马δ亚基阳性结果IOD值与体内孕酮浓度的变化呈显着性相关,相关系数为r=0.9924。结论1.C57BL/6J小鼠平均动情周期为5.3天,小鼠血液雌激素浓度动情期组高于动情间期组,血液孕酮浓度动情间期组高于动情期组,雌、孕酮在小鼠体内随卵巢变化呈周期性的变化。2.在小鼠生理状况下,不同生殖周期雌孕激素水平会发生波动,进而影响GABAA受体δ亚基在不同生殖周期特定脑区的表达。海马脑区突触外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在动情期低,而动情间期高,且突触外δ亚基的表达随孕酮浓度的增高而加强,两者呈线性相关。3.大脑皮层突触外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在动情间期与动情期无明显差异。4.行为学实验显示:动情间期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上进入开臂的时间和次数大于动情期小鼠,动情间期小鼠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高。第二部分:大鼠大脑海马齿状回、杏仁核突触外GABAA受体表达与生殖周期雌孕激素变化相关性研究目的明确生殖周期中卵巢甾体激素波动是否引发特定脑区神经元突触外GABAA受体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阴道涂片法筛选出具有完整生殖周期的大鼠,并将其分为两组,动情期组与动情间期组;Elisa检测每组大鼠血清雌孕激素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每组大鼠海马齿状回、杏仁核突触外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分析各组大鼠血清孕激素含量与突触外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血清雌激素含量动情期组(42.51±2.42)高于动情间期组(23.17±1.45),而孕酮含量动情期组(7.41±2.86)则低于动情间期组(10.31±1.7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海马齿状回GABAA受体δ亚基的阳性表达动情间期组(105.47±4.73)高于动情期组(79.23±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杏仁核GABAA受体δ亚基的阳性表达动情间期(93.51±3.54)组高于动情期组(58.92±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齿状回、杏仁核突触外δ亚基阳性结果IOD值随着动情间期与动情期孕酮浓度值的增加而增加,两变量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66、R1=0.9876。结论动情间期高水平的孕激素可致大脑海马齿状回、杏仁核突触外GABAA受体高表达。
王海霞[7](2010)在《丙戊酸对戊四氮点燃癫痫模型雌性大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和孕酮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定丙戊酸治疗时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 PTZ)点燃癫痫模型雌性大鼠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 E2)和孕酮(Progesterone, P)浓度的变化,探讨该药在癫痫治疗中对这三种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75只大鼠随机取15只作为对照组,以0.9%生理盐水2ml/kg隔日腹腔注射30天,其余大鼠以PTZ 35mg/kg注射容积2ml/kg隔日腹腔注射30天制作慢性点燃模型。后所有大鼠停药观察60天。再对全部大鼠采血保存血清,即第一次采血。取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1组(低频发作不治疗组)及2组(低频发作治疗组)每5日使用PTZ 35mg/kg诱发发作一次,3组(高频发作不治疗组)、4组(高频发作治疗组)每日诱发;1组、3组每日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两次,2组、4组以丙戊酸钠300mg/kg容积10ml/kg灌胃两次。40天内,每10天对全部大鼠取血一次,保存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结果:40天处理期前后血清检测结果对比,仅4组FSH浓度升高(P<0.05);同一时期血样的比较,只有第10天各组的FSH浓度存在差别(P<0.05)。结论:在癫痫的病程和丙戊酸钠治疗中,血清FSH的浓度升高,其机制可能与疾病和药物的共同作用有关。
姚春美[8](2009)在《抗癫痫药物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实验目的:癫痫是脑内神经元群过度放电所引起的阵发性脑功能障碍,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急性发作为特征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临床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癫痫的患病率为0.70%,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0.46%,如果按照0.70%估算,我国约有癫痫患者900万。抗癫痫治疗至今仍主要依靠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来控制癫痫发作为主。抗癫痫治疗提倡合理用药,重视单药治疗。长期以来,单药治疗作为癫痫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临床研究证明,大约60%新诊断为癫痫的患者在接受AEDs单药治疗后达到痊愈,同时不伴有不可耐受的副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其余的30%到40%的癫痫患者,仍需要联合应用AEDs才能控制发作。传统的一线AEDs以及新型AEDs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和临床观察已经验证了这些AEDs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长期应用AEDs可引起一系列的毒副作用,近年来,AEDs与内分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有报导丙戊酸钠单独应用可以引起多囊卵巢综合症、高催乳素血症、月经异常等。奥卡西平通过在体内迅速代谢为活性代谢物(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发挥作用。研究表明,奥卡西平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作为添加药物辅助治疗,对于儿童的难治性癫痫部分发作均有效。有报道它也可以引起性激素分泌的紊乱。左乙拉西坦作为新型AEDs,具有较强的抗癫痫作用,对部分性和全身性癫痫发作均有效。左乙拉西坦结构上与现有的AEDs不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新近研究发现脑内突触囊泡蛋白SV2A是其发挥抗癫痫作用的独特位点。一些针对儿童患者的研究发现,作为联合治疗用药,它对儿童多种类型的癫痫都有效,且对难治性癫痫部分发作效果最为明显。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其对性激素影响的相关性报道,国外有研究发现,左乙拉西坦可以导致Wistar大鼠血清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浓度下降,睾酮浓度明显升高,对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浓度无影响。既然单药治疗会引起性激素分泌的改变,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AEDs联合应用是否会引起性激素分泌的改变,以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与单药治疗是否有本质的区别。丙戊酸钠作为一线AEDs长期应用于临床,左乙拉西坦和奥卡西平作为新型AEDs也广泛应用于癫痫儿童患者。国内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传统的AEDs(如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缺乏联合用药的研究,而且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于成人,对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儿童,对于新型AEDs少有报导。因此,研究这些药物对从幼年期到成年期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对于研究AEDs对婴幼儿期至成年期的癫痫女性卵巢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本实验将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以及左乙拉西坦与前两者分别联合应用于幼年直至成年期的雌性Wistar大鼠,意在观察AEDs单独应用以及联合应用对于雌性Wistar大鼠性激素分泌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组别中各雌性Wistar大鼠性激素水平,为AEDs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以预测联合应用AEDs后,癫痫女性患者性激素水平有无变化及变化的规律,为预防和减少AEDs引起的副作用提供科学据,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改善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实验方法:(1)建立长期应用AEDs的雌性Wistar大鼠模型,健康雌性Wistar大鼠60只,鼠龄21~22d,体质量48~58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丙戊酸钠组(VPA组)、奥卡西平组(OXC组)、左乙拉西坦组(LEV组)、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LO组)和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组(LV组),每组10只。按照分组给药,剂量分别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丙戊酸钠组给予丙戊酸钠200mg/(kg.d),奥卡西平组给予奥卡西平100mg/(kg.d),左乙拉西坦组给予左乙拉西坦100mg/(kg.d),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给予左乙拉西坦100mg/(kg.d)和奥卡西平100mg/(kg.d),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组给予左乙拉西坦100mg/(kg.d)和丙戊酸钠200mg/(kg.d)。灌胃给药,2次/d,连续90d。给药期间,每周称体重1次,根据体重调整药量。(2)判断大鼠性周期阶段,收集标本:为了判断动情周期的不同阶段,从Wistar大鼠3月龄开始,各组大鼠每天固定时间(6:00,14:00,20:00)做阴道涂片,碱性美蓝溶液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阴道涂片的组织学变化,确定动情周期的不同阶段。在动情间期内,称重、取血,取血后立即在4℃下3000转/分,离心15分钟后取血清,置-80℃冰箱保存,待标本收齐后一次测定,以消除测量误差。并分离出卵巢组织。(3)大鼠卵巢重量的测定:分离出卵巢后,以生理盐水漂洗,吸水纸擦净表面。称重。然后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制备石蜡切片,然后行HE染色。并在显微镜下检测卵泡和黄体数目。(4)雌二醇、孕酮的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结果:(1)长期应用AEDs的雌性Wistar大鼠模型:实验动物一般情况良好,活动、摄食等情况良好,无死亡现象。(2)各组大鼠卵泡和黄体数目比较见图1。与对照组比较,单药治疗时,各组卵泡和黄体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时,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黄体数目增加P<0.05),卵泡数目减少(P<0.01),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组卵泡数目减少(P<0.01),黄体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卵巢重量比较见图2。与对照组比较,单药治疗时,左乙拉西坦组卵巢重量减轻(P<0.05);奥卡西平组卵巢重量增加(P<0.05);其余各组卵巢重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时,各组卵巢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性激素水平比较见图3,图4。与对照组比较,单药治疗时,丙戊酸钠组和奥卡西平组孕酮降低(P<0.01),左乙拉西坦组雌二醇水平和孕酮水平下降(P<0.01)。其余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时,与对照组比较,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组孕酮水平升高(P<0.01),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组孕酮水平降低(P<0.01)。其余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长期单独应用以及联合应用AEDs都可以引起Wistar大鼠性激素分泌紊乱以及卵巢滤泡发育异常。2、临床应用AEDs,既要考虑到其抗癫痫作用,又要考虑到其副作用,对于女性癫痫患者,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发育特点选药。创新性和意义:1、本研究的创新点是首先在国内研究AEDs联合应用对于Wistar大鼠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这为研究临床联合应用AEDs的副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2、国内已有的研究是传统AEDs单独应用能够引起性激素分泌的紊乱,本研究的创新点是首先在国内研究新型AEDs单独应用以及联合用药对影响Wistar大鼠的性激素分泌的影响,以及对卵巢滤泡的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AEDs引起的副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局限性:1、AEDs影响卵巢滤泡发育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2、AEDs影响性激素水平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3、由于时间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尚未进一步结合临床。
汪昕[9](2006)在《雌激素在海人藻酸诱导去势大鼠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女性患者的癫痫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动情前期的雌性大鼠癫痫发作阈值最低,这均提示癫痫发作与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升高和/或孕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在临床和动物研究中,孕激素的抗痫作用己基本肯定,但雌激素在癫痫中的作用结果不一。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大剂量雌激素具有促进去势大鼠癫痫发作的作用,但如何界定大剂量还是小剂量?大、小剂量雌激素对癫痫究竟有什么不同作用?国内外文献均无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界定雌激素添加大、小剂量的基础上,对不同剂量雌激素预处理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包括选择癫痫发作潜伏期和严重程度作为动物行为学的评估;以海马各区细胞计数作为海马损伤程度的细胞学比较;选择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变化、血清雌二醇水平和海马雌激素β受体表达等作为衡量雌激素作用的生化指标。癫痫的病因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如果雌激素预处理对癫痫发作产生了影响,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雌激素对癫痫发作海马的影响究竟涉及了哪些基因?表达改变的基因可能涉及了哪些功能”?本课题由三部分工作构成,目的是探讨雌激素对癫痫发作的影响。●第一部分雌激素预处理去势大鼠癫痫发作模型制备及行为学观察目的:(1)了解雌性大鼠去势(Ovx)后不同时间点及添加不同剂量雌激素后血清性激素的水平,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小剂量雌激素作为致痫前动物的预处理剂量;(2)评价雌激素预处理后选择致痫时间点的合理性,明确雌激素预处理对致痫大鼠动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光镜观察雌性大鼠阴道细胞涂片,了解其生理周期和去势后的细胞学特征,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动情前期、Ovx7d和Ovx13d以及用不同剂量苯甲酸雌二醇(EB:25ug/kg、1、2、4、8、和20mg/kg体重)处理5d后的去势大鼠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的水平。在Ovx13d尾静脉注射海人藻酸(KA:5mg/kg)致痫,按Racine分级,记录癫痫发作潜伏期和严重程度。结果:1)与正常雌性大鼠动情前期相比,去势大鼠阴道涂片显示内皮细胞很少,并且血清E2、P、T水平均降低;2)比较Ovx7d和Ovx13d时间点动物血清E2水平,两者无显着差异,故选择Ovx7d添加外源性EB是合理的;而Ovx13d的P水平降低和E/P比值升高,表明此时致痫容易成功;3)添加25ug/kg EB的动物血清E2、P和T水平均低于动情前期,但P水平高于Ovx动物;血清E2水平随着EB添加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加,添加2mg/kg EB的动物血清E2水平为可检测的最高极限。EB25ug/kg和EB2mg/kg组Ovx动物血清E2水平呈显着性差异,但P和T水平相仿,便于单独比较E2的作用。4)25ug/kg和2mg/kg的EB预处理均能缩短去势动物癫痫轻度发作的潜伏期,仅2mg/kg EB预处理缩短了重度发作潜伏期。结论:去势大鼠阴道涂片细胞形态及性激素水平降低说明去势是成功的;选择25ug/kg和2mg/kg的EB分别作为小剂量、大剂量是有代表性意义的;在Ovx7d和Ovx13d时间点分别给予EB预处理和KA诱导癫痫发作是有根据的;两种预处理EB剂量均能缩短致痫大鼠“点燃”的潜伏期,大剂量EB预处理还能促进痫样放电的扩散。●第二部分雌激素预处理对KA致痫去势大鼠癫痫发作海马的影响一.雌激素预处理对KA致痫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雌激素预处理对致痫去势大鼠海马易损亚区神经元缺失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9组,即Ovx、Ovx+EB25ug、Ovx+EB2mg、Ovx+KA(轻度和重度)、Ovx+EB25ug+KA(轻度和重度)、Ovx+EB2mg+KA(轻度和重度)组。运用免疫荧光组化技术,以NeuN阳性细胞显示海马存活的神经元,应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和SPSS11.5软件分别进行细胞计数和数据处理。结果:1)EB预处理对非致痫鼠海马易损亚区单位长度上NeuN阳性细胞数均无影响;2)无论是否用EB预处理,癫痫发作后海马易损亚区均出现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并随癫痫发作程度加重而加重;3)无论大剂量还是小剂量EB预处理,均能减轻致痫鼠海马NeuN阳性细胞缺失。结论:1)癫痫发作是导致海马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原因,神经元缺失的程度随癫痫发作程度加重而加重。2)不论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雌激素,虽不能完全消除癫痫发作造成的损伤,却具有减轻海马易损亚区神经元损伤的作用。二.雌激素预处理对KA致痫去势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雌激素预处理的去势大鼠以海人藻酸致痫前后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水平变化,了解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变化、雌激素、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探讨雌激素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去势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Ovx、Ovx+EB25ug/kg、Ovx+EB2mg/kg、Ovx+KA(轻度和重度)、Ovx+EB25ug/kg+KA(轻度和重度)、Ovx+EB2mg/kg+KA(轻度和重度)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各组实验大鼠海马的兴奋性氨基酸(Glu和Asp)及抑制性氨基酸(GABA和Gly)水平。结果:1)小剂量和大剂量EB预处理的去势非致痫大鼠海马组织Glu和Asp水平均显着下降,对抑制性氨基酸GABA和Gly几乎不产生影响;2)去势动物无论是否给予EB预处理,癫痫发作均诱导了海马抑制性氨基酸的显着增加,而兴奋性氨基酸改变不明显;3)EB预处理对未致痫和致痫动物的海马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均产生了影响,对未致痫动物的影响是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对致痫动物的影响是在诱导兴奋性氨基酸的合成的同时,更诱导了抑制性氨基酸的合成。结论:癫痫发作是导致早期去势大鼠海马GABA和Gly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EB预处理对未致痫和致痫动物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有不同的影响,小剂量EB对癫痫造成的海马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三.雌激素预处理对去势大鼠致痫前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和海马组织雌激素β受体表达的影响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雌激素预处理的去势大鼠致痫前后血清E2和海马组织雌激素β受体(ERβ)的水平,探讨E2、ERβ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将去势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vx组)、不同剂量EB干预组(Ovx+EB)、致痫组(Ovx+KA)和不同剂量EB预处理致痫组(Ovx+EB+KA)。分别利用电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浓度与海马组织雌激素β受体(ERβ)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除小剂量EB(25ug/kg)预处理的去势大鼠血清E2水平(88.8±3.23pmol/L)与Ovx组(88.49±8.31 pmol/L)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剂量EB预处理(≥EB 1mg/kg)的各组去势大鼠血清E2浓度均明显高于Ovx组,且E2水平随EB的增加而增高,但不影响去势大鼠海马组织ERβ的表达。2)癫痫发作早期不仅降低了癫痫动物血清E2的水平,也降低了海马组织ERβ的表达,后者与癫痫发作的程度无关。3)小剂量EB预处理的致痫鼠海马组织ERβ的水平与致痫前并无明显差异(p>0.05),显示其能有效抑制癫痫发作造成海马ERβ的减少。结论:去势大鼠海马ERβ的表达水平主要与癫痫发作有关,小剂量雌激素能有效抑制癫痫发作造成海马组织ERβ的减少。●第三部分雌激素预处理对KA致痫去势大鼠海马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目的:分析雌激素预处理的去势大鼠经海人藻酸诱导癫痫发作后海马基因表达谱,探讨雌激素对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的影响。方法:应用含有10,000个基因的cDNA芯片,分析髓干预与否的KA诱导去势大鼠海马组织基因表达图谱。应用功能富集分析,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功能群。结果:EB逆转了去势大鼠KA致痫后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共392个,其中有151个基因功能明确。EB组与KA组相比,功能明确的基因下调的有130个,上调的有21个。经功能富集分析,共筛选出8个主要功能群,其中下调的功能群5个(21个基因),主要涉及凋亡、抗凋亡与神经发生、长时程突触传递增强效应等,上调的有3个(4个基因),涉及细胞膜受体相关的信号转导等。结论:EB能逆转去势大鼠KA诱导的痫性发作后海马神经元的基因表达,可能以促进神经元凋亡为主。
张树华[10](2006)在《氯喹干预戊四氮致痫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癫痫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对该病如何有效地防治是当今神经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癫痫发生机制复杂,长期以来对其防治的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和文献报告均证实,在癫痫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因素的异常和相互调节的紊乱,由此首次提出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衡与癫痫发生有关”的学说,并认为以神经因素为主,免疫和内分泌因素在受体、信使和基因表达水平发挥调控作用,为癫痫的综合防治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因此,有效调控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平衡,对癫痫发生和复发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前的研究工作多是从单个方面述及神经或免疫或内分泌因素与癫痫发病的关系及其防治作用,并未从整体水平(或神经-免疫-内分泌整个网络)及其相互作用方面阐述与癫痫发病的关系及防治,导致其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对癫痫进行有效防治时,不能只注重对单一因素的干预,要想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就要从不同的层面对多个因素进行干预。氯喹为一种传统的抗疟疾药。新近的研究证实其药理作用非常广泛,如通过与DNA结合抑制细胞的分裂增殖、抑制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及一些酶的活性、与CaM结合后影响钙调蛋白及其效应酶活性等。另由于其影响进入DNA复制途径和基因表达途径中的一些酶的活性,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基于上述药理作用,氯喹已被用于几种与免疫及增生有关疾病的防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有些尚在临床评估过程中(如AIDS)。新近已有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报道(如神经脱髓鞘变性疾病)。那么氯喹对癫痫的发生发展是否有干预作用呢?迄今为止,文献中尚未见有关报道。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设计试用氯喹作干预剂,观察其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模型的作用,试图解答:(1)氯喹对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t)增殖活性的影响;(2)氯喹对脑内谷氨酸(glutamate,Glu)、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NR1)信号传导通路的干扰作用;(3)氯喹对脑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表达的抑制作用;(4)氯喹对脑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表达的干预作用;(5)氯喹对脑内钙调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 CaMKⅡ)表达的影响。期望对癫痫的综合防治和发病机制的阐明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基础研究资料。本论文共分6个部分,第15部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如下:实验用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PTZ致痫组(18只)和氯喹干预组(18只)。PTZ致痫组经腹腔注射PTZ(60mg/kg)致痫,氯喹干预组预先在侧脑室注射氯喹6μl(0.61mg/kg),2h后腹腔注射PTZ致痫,对照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6μl。然后观察记录3组大鼠的行为表现,参照Smialowski的评估标准分为6级,并在注射后2h内分别记录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脑电变化。4%的多聚甲醛灌注,恒冷箱(-20℃)切片机作额状切片,用免疫组化做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us antigen, PCNA)、Glu、NR1、IL-1β、TNF-α、ER、PR和CaMKⅡ标记;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质和海马Cyclin D1、NR1、TNF-α、ER和CaMKⅡ的含量。结果用图像分析系统作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行为表现:对照组无痫样发作,PTZ致痫组痫样发作重(ⅣⅤ),氯喹干预组发作轻(多在ⅠⅢ级)(P <0.01);(2)脑电记录:对照组无痫样放电,PTZ致痫组呈典型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表现为慢波和小棘波;(3)GFAP、PCNA和Cyclin D1在PTZ致痫组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明显增强,氯喹干预组无明显增强趋势(P <0.05);(4)Glu和NR1在PTZ致痫组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 <0.05),氯喹干预组无明显增强;(5)IL-1β和TNF-α在PTZ致痫组脑内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 <0.05),氯喹干预组无明显变化(P >0.05);(6)ER在PTZ致痫组脑内表达明显增强,PR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 <0.05),两者在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无明显变化(P <0.05);(7)CaMKⅡ在PTZ致痫组、氯喹干预组和对照组脑内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 >0.05)。根据对上述实验结果的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氯喹抑制PTZ致痫大鼠的痫样发作和痫样放电;(2)氯喹对胶质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3)氯喹通过不同途径、多个环节对Glu、NR1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进行干预,从而影响癫痫的发生和发展;(4)氯喹抑制脑内IL-1β和TNF-α的合成与分泌;(5)氯喹通过对雌激素合成过程中P450芳香化酶活性的抑制而减少雌激素的合成,增加孕激素的产生,从而降低雌激素-ER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增强孕激素-PR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抑制由性激素介导的痫样发作。(6)氯喹通过对CaMKⅡ活性的干预发挥抑痫作用。氯喹抑痫的机制可能是通过:(1)氯喹与DNA二级结构结合,干扰了DNA的复制;(2)其能升高溶酶体和高尔基器网泡内的pH值,抑制一些酶的活性,包括酸性水解酶、蛋白质修饰酶等,从而影响翻译后新合成蛋白质的修饰;(3)氯喹通过升高核内体内的pH值,干扰Fe2+从转铁蛋白的解离,导致细胞内铁的浓度降低,影响进入DNA复制途径和基因表达途径中几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4)氯喹与CaM之间通过缩水作用和静电作用而结合,影响钙调蛋白及其效应酶的活性,细胞Ca2+内流减少,降低组织的兴奋性,抑制痫样发作和痫样放电;(5)氯喹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的合成与分泌,降低了免疫因素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而发挥抑痫作用;(6)氯喹通过抑制雌激素代谢过程中P450芳香化酶的活性,影响由雌、孕激素介导的脑的兴奋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氯喹可能通过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因素的调控,发挥其抑痫作用,这些作用可能在综合防治癫痫的发生发展和复发及癫痫发病机制的阐明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第6部分:研究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t)与神经元之间信号交流的分子机制。用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CL)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strocyte contined medium,ACM)对大鼠脑内Glu及其GluR2表达的影响作了观察。把培养的Ast ACM分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和CL激活组(2.5×10-5mol/L),激活2h后收集培养液,然后用于在体侧脑室注射实验。4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注射未加刺激物的ACM 10μl)和CL组(注射CL激活的ACM 10μl),按注射后的时间分为2h、4h、8h和12h(每个时间点8只)。然后观察两组大鼠的行为表现,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脑内Glu和GluR2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内GluR2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CL激活的ACM的大鼠有痫样发作,而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Glu在注射CL激活的ACM组的皮质和海马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 <0.05),而GluR2在皮质和海马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 <0.05)。Western blotting对两组脑内GluR2的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类似(P <0.05)。根据对上述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CL激活的ACM促进脑内Glu的表达,降低GluR2的表达,激活神经细胞的AMPA受体,使Ca2+通道开放。这些结果为阐明Ast与神经元之间信号交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雌激素与孕激素对癫痫大鼠行为和脑电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激素与孕激素对癫痫大鼠行为和脑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其对认知、行为与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慢性意识障碍概述 |
1.2 神经内分泌概述 |
1.3 脑损伤与神经内分泌 |
1.4 意识障碍与神经内分泌 |
第二章 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观察研究 |
2.1 前言 |
2.2 对象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结果 |
2.3.2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激素异常发生率及激素异常类型比例 |
2.3.3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与脑损伤后意识正常患者的激素特征分析 |
2.3.4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激素异常的临床单因素分析 |
2.3.5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激素异常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2.4 讨论 |
2.4.1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发生率 |
2.4.2 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
2.4.3 脑损伤后神经内分泌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 |
2.4.4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的危险因素 |
2.5 结论 |
第三章 神经内分泌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认知、行为及预后中的价值研究 |
3.1 前言 |
3.2 对象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一般资料结果 |
3.3.2 BCI结果 |
3.3.3 GOS评分结果 |
3.3.4 CRS-R评分结果 |
3.3.5 神经内分泌与BCI在线准确率相关性分析 |
3.3.6 神经内分泌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3.3.7 神经内分泌与临床行为学评分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神经内分泌与cDOC认知的关系 |
3.4.2 神经内分泌与cDOC行为学的关系 |
3.4.3 神经内分泌与cDOC预后的关系 |
3.5 结论 |
第四章 局限与展望 |
4.1 局限性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FCD相关难治性癫痫候选致病基因筛选及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FCD等相关难治性癫痫术前EEG评估初探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FCDII型相关癫痫全外显子测序及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FCD等病因相关难治性癫痫扩大样本外显子测序,聚焦SCARB1 基因.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癫痫动物模型探讨SCARB1 基因与癫痫发作关系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局部皮质发育障碍的分类、临床、致痫机制及相关基因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清道夫受体B1(SCARB1)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课题 |
致谢 |
(3)阿曼托双黄酮在癫痫大鼠多囊卵巢发生中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3α-雄烷二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的抗痫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行为学观察 |
1.3 EEG描记 |
1.4.1 潜伏期测量 |
1.4.2 痫波辨认和计数 |
1.4.3 脑电功率谱分析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行为学表现 |
2.1.1 发作潜伏期 |
2.1.2 发作次数 |
2.2 EEG变化 |
3 讨论 |
(5)雌激素对海马神经元痫样放电及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和培养基酚红最佳浓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培养基pH指示剂酚红最佳浓度的探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图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雌激素及其亚受体在培养海马神经元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图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雌激素对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图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辞 |
(6)雌鼠不同生殖周期特定脑区突触外GABAA受体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雌性小鼠不同生殖周期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外 GABAA 受体的表达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大鼠大脑海马齿状回、杏仁核突触外 GABAA 受体表达与生殖周期雌孕激素变化相关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照片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7)丙戊酸对戊四氮点燃癫痫模型雌性大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和孕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和仪器试剂 |
1.2.1 主要药品和仪器 |
1.2.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PTZ化学点燃癫痫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
2.2 癫痫异常行为观察方法 |
2.3 实验动物分组 |
2.4 大鼠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_2)和孕酮(P)含量的测定 |
2.4.1 标本制备 |
2.4.2 标本测定 |
2.4.2.1 卵泡刺激素(FSH)的测定 |
2.4.2.2 雌二醇(E_2)的测定 |
2.4.2.3 孕酮(P)的测定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各组内横向比较 |
3.1.1 1组(低频发作不治疗组)组内比较 |
3.1.2 2组(低频发作治疗组)组内比较 |
3.1.3 3组(高频发作不治疗组)组内比较 |
3.1.4 4组(高频发作治疗组)组内比较 |
3.2 各组间纵向比较 |
3.2.1 第0天采血组间比较 |
3.2.2 第10天采血组间比较 |
3.2.3 第20天采血组间比较 |
3.2.4 第30天采血组间比较 |
3.2.5 第40天采血组间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的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抗癫痫药物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雌激素在海人藻酸诱导去势大鼠癫痫发作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雌激素预处理去势大鼠癫痫发作模型制备及行为学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雌激素预处理对KA致痫去势大鼠癫痫发作海马的影响 |
一. 雌激素预处理对 KA致痫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雌激素预处理对 KA致痫去势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 雌激素预处理对去势大鼠致痫前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和海马雌激素β受体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三部分 雌激素预处理对 KA致痫去势大鼠海马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氯喹干预戊四氮致痫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PCNA及Cyclin D1变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谷氨酸和NMDAR1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钙调蛋白激酶Ⅱ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马桑内酯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大鼠脑内谷氨酸及其受体GluR2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与癫痫发生的关系 |
已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四、雌激素与孕激素对癫痫大鼠行为和脑电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其对认知、行为与预后的影响[D]. 吕威.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FCD相关难治性癫痫候选致病基因筛选及功能初探[D]. 杨梅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阿曼托双黄酮在癫痫大鼠多囊卵巢发生中的保护作用[D]. 张鹏.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4]3α-雄烷二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的抗痫作用[J]. 张宇浩,曹银祥,马昱,郭曦,汪昕. 生理学报, 2012(06)
- [5]雌激素对海马神经元痫样放电及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和培养基酚红最佳浓度的探讨[D]. 刘旭. 复旦大学, 2012(03)
- [6]雌鼠不同生殖周期特定脑区突触外GABAA受体表达研究[D]. 张庭元.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8)
- [7]丙戊酸对戊四氮点燃癫痫模型雌性大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和孕酮的影响[D]. 王海霞. 青岛大学, 2010(03)
- [8]抗癫痫药物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姚春美. 山东大学, 2009(04)
- [9]雌激素在海人藻酸诱导去势大鼠癫痫发作中的作用[D]. 汪昕. 复旦大学, 2006(02)
- [10]氯喹干预戊四氮致痫作用的研究[D]. 张树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