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次分析法在长江堤防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雯禹[1](2021)在《基于AHP-熵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的倭肯河干流健康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和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习总书记更是为此提出口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流是生态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陆续开展对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和河流健康恢复对策的研究。黑龙江省顺应国家政策于2019年起正式开展河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本研究主要围绕黑龙江省内河流倭肯河干流进行。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创建倭肯河干流健康评价体系、利用综合权重法分配各项健康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对水平年倭肯河干流健康进行实例分析等。首先,根据倭肯河干流的实际特征识别影响倭肯河干流健康的因子,因地制宜开展倭肯河干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工作。其次,引进物元可拓评价模型,通过构建相关矩阵、计算综合权重、计算综合关联度等步骤,对选取的水平年内倭肯河干流进行实例评估。综合权重的计算是模型运用的重点之一,本文中主要将两种不同的求权方式,即AHP和熵权法结合起来使用,求得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综合权重,以减小评价结果误差。本研究主要解决了倭肯河干流的健康评价体系构建问题,并通过结合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分别对2018年倭肯河干流上、中、下游进行健康打分,得出上游处于健康状态,中、下游处于不健康状态的结论,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研究结果可实际为黑龙江省大范围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工作提供评价方法参考,也可为倭肯河干流的实际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支持。
孙中禹[2](2020)在《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更好进行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工作,对FAHP方法展开研究,在国家现行规范导则指导下,根据徐州市堤防工程实际运行管理的特点,统筹结合堤防运管、实体质量、防洪标准、渗流安全、结构安全及交叉建筑物安全等六方面指标,构建了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堤防安全综合评价分为四类,一类为安全,二类为基本安全,三类为不安全,四类为极不安全四个等级。采用专家打分方法,构建模糊评判矩阵;同时利用专家咨询法收集指标参数,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指标参数,计算四级指标权重;最后模糊评判矩阵与权重值综合计算得到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得分。计算过程确保每一级指标权重值通过一致性检验,达到精度要求。完善好评价模型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展开实证研究,构建的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12个三级指标,并将它们进一步细化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大类指标集。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评的方法,邀请市水务局的相关专家直接打出的评分,用模糊统计原则,通过数值计算得出隶属度;定量指标是将实际测量、计算得到的指标数值,和规范规定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评分结果求得隶属度。最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等级,得出结论即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得为84.71,综合等级为“基本安全”,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
王小兵,章青,夏晓舟[3](2020)在《堤防工程安全运行风险分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我国堤防工程防洪减灾的管理与应急能力,完善我国堤防工程的风险防控体系,笔者基于堤防工程常见的失效模式,综述了堤防工程风险因子的划分和堤防工程安全运行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总结了堤防工程失事后果评估方法与风险标准,指出了我国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堤防工程的安全评价工作应该从单一失事模式的评价向堤防系统的风险评价模式转变,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加强堤防工程风险因子不确定性研究以及堤防工程失事后果的评估研究,加快建立我国堤防工程的风险标准。
李隆俊[4](2020)在《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作为一条“性格多变”、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我国曾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治理洪水灾害。建国后,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将保证黄河不决溢作为黄河治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而堤防工程安全是确保黄河不决溢的重要前提,是确保黄河安澜、保障沿黄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进行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量的黄河堤防工程资料,结合黄河堤防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古以来的黄河决溢或其它险情进行了分析,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建立了黄河堤防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因素进行综合权重分析,通过询问专家意见并结合黄河堤防工程现状,确定评价集与对应隶属函数,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建立了现有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能的评价模型。为验证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中牟黄河堤防工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评分;采用本文构建的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给出了分析段堤防安全等级。最后,根据等级认定情况,对影响中牟黄河堤防工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堤防工程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防护措施,为确保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支持。
黄中发[5](2020)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提出鄱阳湖作为江西人民的“母亲湖”,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国家先后针对鄱阳湖区启动了二期治理工程及重点堤防防渗处理工程等,使得湖区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虽然如此,湖区重点堤防的整体防洪体系仍不健全,部分堤防的防洪标准偏低,防渗性能及结构安全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各类堤防的管理技术也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与建设水平差距大。为了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和管理面临的难题,本文在调查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建设与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湖区堤防的地形与地质条件、水文、安全隐患等,围绕鄱阳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下游居民、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机结合,提出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基于多元化风险指标体系的堤防工程安全等级判定体系,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最后,依托鄱阳湖重点堤防—康山大堤开展堤防溃决造成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实现了从“现行评价方法体系”向“融合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平稳转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江西省堤防溃决重大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堤防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分别从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来阐述了风险分析的内容和差异,确定了每个阶段风险的关键要点及相关管理措施。(2)构建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所构建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安全等级评价中的应用。(3)建立了鄱阳湖区康山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型,模拟了历史最高水位下蓄滞洪区洪水演进过程,根据淹没数据(淹没面积、水深、流速)划分了灾区内受灾等级,并将洪水演进与损失计算有机结合估算了蓄滞洪区的生命、经济和生态环境损失,为指导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参考。(4)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堤防工程工作、技术、管理和考核标准化体系有机结合,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赵艺为[6](2020)在《航道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河运输因其成本低、运量大、高效节能的特点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不断深入,运输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日益提升。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水运需求及内河船舶大型化的要求,需要提升航道尺度来保证内河航道运输能力和内河航运低成本竞争优势。然而河流本身还具有发电、景观、供水、防洪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航道建设过程中,探究如何兼顾多目标协同发展成为了当前航道建设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理论界与实务界迫切需要一个多目标协同下的航道承载力理论体系与评价模型作为评价航道承载力水平及界定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以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依托,以航道承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定义、内涵、影响因素和评价模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首次界定了航道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航道承载力是指航道基于自然禀赋,在一定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响应生态、航运、防洪、用水等多目标协同需求下能够开发的最大航道尺度。同时,航道承载力具有五种特征,分别为阶段性、有限性、可增长性、协同性、互适性。其主体为航道资源,客体为“生态——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的协同目标,代表极限性的特征指标为“最大航道尺度”。其次,本文构建了以航道资源供需(供给层、需求层)为骨架,开发能力(开发层)为提升手段的“供给层——需求层——开发层”影响因素体系。其中供给层主要体现航道尺度受到河道水位、径流量、流速、水沙、河势等自然特征因素影响;需求层从航道承载力的客体出发,以生态、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为三个子因素层,包含12个重要的需求层影响因素;开发层是指与提升航道物理尺度(硬实力)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与提升服务水平(软实力)相关的影响因素。随后,本文研究了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系统中影响因素互适机理,包括互适性内涵、规律、互适过程与互适机制,提出了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阶段的判定方法。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性内涵是指内部系统层因素的协同性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调控作用下,其资源分配、多目标、供需和约束等方面相互适应达到一种最优策略。航道承载力互适规律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非线性螺旋式、同时具有波浪式上升的过程,不断推动航道承载力系统中众多影响因素从低阶非合作博弈的协同状态向更高级协同互适的状态波浪式转变。航道承载力系统的影响因素互适协同过程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博弈过程,并且不同阶段呈现的影响因素的互适协同度、特征条件、冲突内容和矛盾程度各不相同。再次,本文建立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多目标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提出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每一指标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评价指标范围进行科学解析;确定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提出航道承载力单指标与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航道承载力五级判别标准:完全可承载(5分)、可承载(4分)、临界可承载(3分)、不可承载(2分)和完全不可承载(1分)。最后,本文论述了航道承载力的可提升潜力机制及极限理论结构,设计了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最大航道尺度的计算方法。本文在航道承载力“极限”理论结构基础上,将极限航道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设计为四个单一模块(自然禀赋、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及生态导向模块)及一个多目标协同模块。该模型以研究航段内的各子模块的承载力评价值与各子模块下航道尺度计算结果为基础,运用“AHP法——熵值法——改良变异系数法”对各子模块计算结果进行协同定权,最终得到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为确保模型可行性,本文应用AE航道作为算例对以上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本文首次将生态、河流多功能利用等因素与经济因素并列作为影响航道承载力的需求因素,明确了航道承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互适机理,通过构建多目标协同下的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衡量航道承载力水平及计算最大航道尺度,填补了航道承载力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同时,通过明确航道承载力系统协同互适的机制,为今后航道承载力的测度及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量化指标以直观评价航道承载力的现状水平。该评价结果是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计算方法的综合协同计算模块的定权策略的基础。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测度航道建设中的最大航道尺度,缓解当前航道建设与经济、生态和河流多功能利用发展中的矛盾,并为今后实际航段的最大航道尺度设计提供决策支撑。
江星池[7](2020)在《河长制下东亮珠河河道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家经济不断激流勇进,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也在逐渐的被公众重视起来。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观点,国家在治理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中下足功夫。河长制就是随着水体治理与保护中应运而生,2003年浙江湖州长兴县率在全国率先对城区河流试行河长制,建立了四级河长体系,取得了重大环境保护的成果。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作为河长制六大任务之一,为了能够高效的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有必要对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评价。本文依据《黑龙江省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工作》项目为数据来源,针对哈尔滨市东亮珠河的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岸线开发用情况,结合国内外内河岸线及海港岸线资源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哈尔滨市东亮珠河河道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结合国内外岸线资源评价相关研究现状,以及东亮珠河现有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现有岸线发展情况,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模型:第一层目标层为河长制下河道岸线资源;第二层准则层为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三种准则;第三层指标层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确定了13项评价指标。(2)考虑到层次分析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又鉴于评价指标较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耦合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既保证了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又保证了客观性,最后进行综合权重的计算。(3)基于模糊优选法对东亮珠河流域中的五个乡镇进行相对优属度计算,最后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出乡镇间发展现状和不足之处。该评价模型在实例研究中与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以客观反映该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杨端阳,王超杰,郭成超,郝燕洁,刘琪[8](2019)在《堤防工程风险分析理论方法综述》文中认为堤防工程是我国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探讨堤防失效模式、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及风险分析中不确定性研究现状,并对不确定性分析主要方法,如可靠性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灰色系统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逐一加以阐述其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及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由于堤防系统复杂,风险分析模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通过分析比较可见,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较之其他方法在堤防风险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最后指出了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方面还有众多尚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供堤防风险研究和风险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白月峰[9](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中河流水系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河道功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加受到重视,为适应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日趋增多,工程质量的管理,包括质量的评价与评定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质量控制和建设管理的重要工作,目前,水利水电质量评定已基本完备,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参见各方实施工程质量管理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是现行的质量评定与评价体系也存在着评价结论主观影响性较大等缺陷,国内不少学者针对这些缺陷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现代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学科边缘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的新兴研究领域,在管理科学、经济效益评价、工程评价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给评价对象赋予评价值,并采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得出评价的结果,择优或排序,最终进行决策。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当中的模糊综合法、AHP、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灰色关联理论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价工作中,得到了可信度高的结论,从而也证明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本文围绕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指标包含描述性评价和检测性数据指标在模糊综合评判法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建立评判模型并综合评判,从而初步确定方法的可行性,结合实际工程,与现行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定的结论进行比对,对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做综合分析。
刘鹏程[10](2019)在《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工程安全分析及除险加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不仅为苏州市经济、政治、文化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还在通航、供水、灌溉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一旦失事将对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因此,研究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工程安全现状及加固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Autobank软件分析堤防工程的渗流和稳定安全现状,采用改进突变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属性层次模型法对单元堤段进行安全评价,并开发了相应的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系统;在安全分析基础上,研究堤防的加固措施和加固效果以及堤防加固方案优选的灰色关联决策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非饱和稳定渗流理论进行稳定渗流计算,运用非稳定渗流理论进行水位降落期的渗流计算,结果表明,在稳定渗流时,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渗透坡降都随水头差的增大而增大,但均小于允许渗透坡降,不会发生渗透变形;在非稳定渗流时,水平和垂直方向渗透坡降也都小于允许渗透坡降,不会发生渗透破坏。运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抗滑稳定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发现在多年平均年最低水位和水位降落期时堤防临水侧的抗滑安全系数低于规范要求,堤防工程安全现状不满足要求,需要进行除险加固。(2)研究评价单元堤段安全性的改进突变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属性层次模型法,并将其运用到京杭运河苏州段典型堤段的综合安全评价中,发现三种方法得到的计算值有差异但评价等级一致,均为不安全。为方便计算,根据上述三种方法的理论,利用MATLAB软件,开发堤防安全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能较为方便快捷的实现单元堤段安全性评价。(3)研究堤防工程边坡失稳的加固措施。分析对比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姑苏区的典型断面采用板桩、单排抗滑桩、双排抗滑桩和锚杆四种加固措施的加固效果。以临水侧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垂直方向渗透坡降、水平方向渗透坡降、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决策法分别对两个典型断面进行加固方案优选,得出两个典型断面的最优加固方案均为双排抗滑桩加固。本文开展的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工程安全分析及除险加固方法研究,渗流计算和稳定验算能够用来判断堤防工程安全现状;改进突变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属性层次模型法能够评价出单元堤段的安全性,开发的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系统为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提供了便利;灰色关联决策法能够优选出相对较优的堤防加固措施。上述研究能够为堤防工程的渗流及稳定分析、单元堤段安全评价、除险加固措施优选等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层次分析法在长江堤防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层次分析法在长江堤防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HP-熵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的倭肯河干流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倭肯河干流概况 |
2.1.1 地形地貌概况 |
2.1.2 水文概况 |
2.1.3 气象气候概况 |
2.1.4 农业概况 |
2.1.5 植物概况 |
2.1.6 水生生物概况 |
2.1.7 自然保护区概况 |
2.2 水文水资源概况 |
2.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2.2.2 河段径流变化状况 |
2.2.3 生态流量保证状况 |
2.3 河岸带物理结构状况 |
2.3.1 植被覆盖状况 |
2.3.2 人工干扰状况 |
2.3.3 天然湿地保留状况 |
2.4 水质状况 |
2.5 水生生物状况 |
2.6 社会服务功能状况 |
2.6.1 堤防工程防洪达标状况 |
2.6.2 水功能区达标状况 |
第3章 倭肯河干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3.1 评价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
3.1.1 目的 |
3.1.2 原则 |
3.2 河流健康评价基本方法 |
3.3 倭肯河干流健康影响因子识别 |
3.3.1 方法 |
3.3.2 初选 |
3.3.3 复选 |
3.4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
3.4.1 层次分析法 |
3.4.2 AHP-熵权法 |
3.4.3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3.5 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第4章 2018 年倭肯河干流健康分析 |
4.1 倭肯河干流分段及取样点说明 |
4.1.1 倭肯河流分段 |
4.1.2 取样点说明 |
4.2 健康等级划分 |
4.3 物元可拓综合评价 |
4.3.1 评分等级划分 |
4.3.2 矩阵构建 |
4.3.3 权重计算 |
4.3.4 关联度计算 |
4.3.5 综合关联度计算 |
4.4 结果分析 |
4.4.1 倭肯河干流上游 |
4.4.2 倭肯河干流中游 |
4.4.3 倭肯河干流下游 |
4.5 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和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述 |
2.2 水文情况 |
2.3 地质情况 |
2.4 历年加固改造情况 |
2.5 运行管理情况 |
2.6 现状存在问题 |
2.6.1 堤身问题 |
2.6.2 建筑物问题 |
2.6.3 机电设备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
3.1 堤防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 |
3.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 |
3.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3.2 影响堤防安全因素分析 |
3.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4 指标评价标准 |
第4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 |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确定权重方法理论分析 |
4.1.2 堤防工程评价指标权重值 |
4.2 综合评价方法 |
4.2.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理论与方法步骤 |
4.2.2 三级递阶结构模型理论 |
4.2.3 构造模糊综合评判关系矩阵的两类特殊问题 |
4.2.4 综合评价等级 |
第5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5.1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分析 |
5.1.1 运行管理 |
5.1.2 工程质量 |
5.1.3 防洪标准 |
5.1.4 渗流安全 |
5.1.5 结构安全 |
5.1.6 交叉建筑物 |
5.2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得分及隶属度 |
5.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5.3.1 层次分析模型实证研究 |
5.3.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实证研究 |
5.4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堤防工程安全运行风险分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风险的定义与风险评价流程 |
1.1 风险的定义 |
1.2 风险评价流程 |
2 堤防的失效模式 |
2.1 漫决失效模式 |
2.2 溃决失效模式 |
2.3 冲决失效模式 |
3 风险分析方法 |
3.1 风险因子 |
3.2 风险评估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其他评价方法 |
3.3 堤防工程失事后果评估 |
3.3.1 生命损失评估 |
3.3.2 经济损失评估 |
3.3.3 社会与环境损失评估 |
4 风险标准 |
5 结语与展望 |
(4)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2 黄河堤防工程概况 |
2.1 黄河堤防工程现状 |
2.2 黄河堤防工程的特点 |
2.3 黄河堤防存在的安全隐患 |
2.4 黄河堤防的险情类别及成因 |
2.5 黄河堤防工程加固的主要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3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分析 |
3.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因素分析 |
3.1.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外部因素 |
3.1.2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内部因素 |
3.2 安全评价指标的获取 |
3.3 安全评价指标的拟定原则 |
3.4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熵权法的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模型 |
4.1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
4.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堤段 |
4.3 安全评价值的建立 |
4.3.1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3.2 定量指标的量化 |
4.4 AHP-熵权法 |
4.4.1 AHP确定主观权重 |
4.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4.3 AHP-熵权法确定组合权重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1 基本原理 |
4.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
4.5.3 综合评价隶属度函数 |
4.6 综合评价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黄河堤防工程典型段安全性评价 |
5.1 代表性堤断及主要参数 |
5.2 专家评价 |
5.3 综合评价值计算 |
5.4 安全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堤防溃决风险分析 |
1.2.2 堤防溃决洪水演进模拟 |
1.2.3 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4.1.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风险管理与评价研究 |
1.4.2. 堤防工程风险评价多元指标体系研究 |
1.4.3. 堤防溃决造成的损失评估研究 |
1.4.4. 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研究 |
1.4.5. 工程应用研究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概况 |
2.1 前言 |
2.2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 |
2.2.1 自然地理、气候及地形概况 |
2.2.2 社会经济 |
2.2.3 堤防工程建设 |
2.2.4 堤防工程分布 |
2.2.5 堤防工程历史溃决情况 |
2.2.6 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康山大堤及康山蓄滞洪区基本概况 |
3.1 前言 |
3.2 康山大堤 |
3.2.1 水文 |
3.2.2 堤身与堤基 |
3.3 康山蓄滞洪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 |
4.1 前言 |
4.2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框架 |
4.3 风险分析 |
4.3.1 分析范围定义 |
4.3.2 危险性分析 |
4.3.3 后果严重性分析 |
4.3.4 环境损失评估 |
4.4 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决策 |
4.4.1 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4.2 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4.3 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
5.1 前言 |
5.2 极限学习机 |
5.3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
5.3.2 指标标准化处理 |
5.3.3 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确定 |
5.4 风险评价 |
5.4.1 评价指标量化 |
5.4.2 模型评价精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及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
6.1 前言 |
6.2 洪水演进数值模拟 |
6.2.1 控制方程 |
6.2.2 边界条件 |
6.2.3 参数选取 |
6.2.4 溃口设置 |
6.3 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
6.3.1 生命损失评估 |
6.3.2 经济损失评估 |
6.3.3 环境损失评估 |
6.4 工程应用 |
6.4.1 地形概化及网格剖分 |
6.4.2 溃决洪水过程及流量分析 |
6.4.3 洪水演进模拟 |
6.4.4 溃决洪水淹没面积统计 |
6.4.5 淹没水深与流逮 |
6.4.6 淹没区损失统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堤防工程风险标准化管理 |
7.1 前言 |
7.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
7.2.1 标准化管理体系 |
7.2.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
7.3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方法 |
7.3.1 风险标准 |
7.3.2 考核指标系数 |
7.3.3 考虑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评分 |
7.3.4 工程应用 |
7.4 风险决策 |
7.4.1 加强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 |
7.4.2 加强标准化建设 |
7.4.3 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航道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航道承载力理论体系构建 |
1.3.2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设计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航道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相关研究 |
2.2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2.1 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 |
2.2.2 船舶尺度影响因素 |
2.2.3 航道尺度影响因素 |
2.2.4 航道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
2.3 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
2.3.1 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
2.3.2 船舶尺度评价指标 |
2.3.3 航道尺度评价指标 |
2.3.4 航道通过能力评价指标 |
2.4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相关研究 |
2.4.1 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
2.4.2 协同模型 |
2.5 文献研究评述 |
2.5.1 研究现状评述 |
2.5.2 航道承载力亟待研究的内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道承载力内涵及特征 |
3.1 航道承载力概念 |
3.1.1 相关理论基础 |
3.1.2 相关概念解析 |
3.1.3 航道承载力定义 |
3.2 航道承载力内涵 |
3.2.1 多因素影响 |
3.2.2 多目标协同 |
3.2.3 最大航道尺度 |
3.2.4 航道承载力与航道通过能力辨析 |
3.2.5 航道与河流多功能利用、生态用水间的关系解析 |
3.3 航道承载力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4.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层次划分 |
4.2 航道供给层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供给层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
4.2.2 供给层主要影响因素 |
4.3 航道需求层影响因素分析 |
4.3.1 需求层因素层次划分 |
4.3.2 需求层主要影响因素 |
4.4 航道开发能力层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开发层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
4.4.2 开发层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 |
5.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性理论基础 |
5.1.1 基于协同理论的互适发展 |
5.1.2 基于博弈理论的互适发展 |
5.1.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互适发展 |
5.1.4 基于突变理论的互适发展 |
5.2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的互适性内涵 |
5.3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 |
5.3.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多目标互适发展规律 |
5.3.2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发展过程 |
5.3.3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协同互适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
6.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6.2 评价指标体系及解析 |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2 评价指标解析 |
6.3 评价模型及定权方法的选用 |
6.3.1 定权方法选取 |
6.3.2 评价模型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计算模型 |
7.1 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计算模型理论结构 |
7.1.1 航道承载力中“最大航道尺度”的确定 |
7.1.2 航道承载力可提升潜力的机制 |
7.2 子模块计算过程设计 |
7.2.1 自然禀赋条件下的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2.2 经济与航运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2.3 河流多功能利用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2.4 生态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
7.3 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块 |
7.3.1 最大航道尺度协同调控方法 |
7.3.2 多目标协同调控计算模块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应用算例—AE河段航道承载力评价 |
8.1 AE河段航道现状分析 |
8.2 评价指标计算 |
8.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8.4 评价结果分析 |
8.4.1 AE河段航道承载力互适协同度计算结果 |
8.4.2 AE航道承载力评价结果 |
8.4.3 AE航道承载力水平分析 |
8.5 多目标协同下AE航段航道承载力计算结果 |
8.5.1 子目标模块计算 |
8.5.2 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块计算结果 |
8.6 对策及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B |
B1 本文中涉及的DEMATEL方法中的计算表 |
(7)河长制下东亮珠河河道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 |
2.1 岸线资源的基本概念 |
2.1.1 岸线资源的内涵 |
2.1.2 岸线的利用分类 |
2.2 岸线评价的研究方法 |
2.3 岸线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
2.4 岸线资源评价的一般步骤 |
2.4.1 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
2.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5.1 指标数据量化 |
2.5.2 数据来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自然地理概况 |
3.2.1 地形地貌 |
3.2.2 气候气象 |
3.2.3 植被资源 |
3.2.4 河流水系 |
3.3 主要环境及岸线利用情况 |
3.4 社会经济概况 |
3.5 水资源利用概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河道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层权重 |
4.1.1 指标权重计算 |
4.1.2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4.2 熵权法确定指标层权重 |
4.3 综合权重的计算 |
4.4 基于模糊优选法的评价模型 |
4.4.1 建立相对优属度 |
4.4.2 相对优属度计算 |
4.5 计算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堤防工程风险分析理论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堤防失效模式 |
3 堤防风险定义 |
4 堤防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 |
4.1 可靠性分析方法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系统评价法 |
4.3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 |
4.4 其他方法 |
5 结 语 |
(9)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1 我国河道治理工程现状 |
1.4.2 国外河道治理工程现状 |
1.4.3 河道治理工程与质量 |
1.4.4 工程质量评价与研究 |
1.4.5 评价活动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外观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
1.5.2 河道治理工程外观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3 选取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可行性 |
1.5.4 技术路线图 |
1.6 评价方法 |
1.7 论文结构 |
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理论 |
2.1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思想和原理 |
2.2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及建立步骤 |
2.2.1 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 |
2.2.2 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 |
2.2.3 进行模糊合成和作出决策 |
2.3 评价分析方法 |
3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与评定 |
3.1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现行指标体系 |
3.2 质量评价数据信息类型 |
3.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建立 |
4.1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建立的原则 |
4.2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数据分析 |
4.2.1 河道治理工程外观质量评价模型 |
4.2.2 河道治理工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及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评价模型 |
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传统评价方法及结论 |
5.3 外观质量及关键隐蔽工程质量采集原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工程安全分析及除险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堤防工程边坡失稳的类型和成因 |
1.2.1 堤防工程边坡失稳类型 |
1.2.2 堤防工程边坡失稳成因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堤防工程渗流和稳定研究现状 |
1.3.2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3.3 堤防工程系统开发研究现状 |
1.3.4 堤防工程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
1.3.5 灰色关联决策法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2 堤防工程渗流及抗滑稳定安全分析 |
2.1 概述 |
2.2 堤防渗流稳定安全研究 |
2.3 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研究 |
2.4 工程实例 |
2.4.1 基本资料 |
2.4.2 1#断面渗流及抗滑稳定安全分析 |
2.4.3 2#断面渗流及抗滑稳定安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集设计与评价指标量化 |
3.2.1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集设计 |
3.2.2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
3.3 单元堤段安全评价方法 |
3.3.1 改进突变评价法 |
3.3.2 层次分析法 |
3.3.3 属性层次模型法 |
3.3.4 工程实例 |
3.4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系统开发 |
3.4.1 MATLAB软件介绍 |
3.4.2 系统总体结构 |
3.4.3 主界面制作 |
3.4.4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堤防工程除险加固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堤防工程边坡失稳加固方法研究 |
4.3 加固效果计算分析 |
4.3.1 板桩加固效果分析 |
4.3.2 单排抗滑桩加固效果分析 |
4.3.3 双排抗滑桩加固效果分析 |
4.3.4 锚杆加固效果分析 |
4.4 加固方案决策优选 |
4.4.1 灰色关联决策法 |
4.4.2 实例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层次分析法在长江堤防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HP-熵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的倭肯河干流健康评价研究[D]. 曾雯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D]. 孙中禹. 扬州大学, 2020(04)
- [3]堤防工程安全运行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 王小兵,章青,夏晓舟. 人民黄河, 2020(08)
- [4]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D]. 李隆俊. 郑州大学, 2020(03)
- [5]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D]. 黄中发. 南昌大学, 2020(01)
- [6]航道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 赵艺为.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7]河长制下东亮珠河河道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D]. 江星池.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堤防工程风险分析理论方法综述[J]. 杨端阳,王超杰,郭成超,郝燕洁,刘琪.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10)
- [9]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D]. 白月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京杭运河苏州段堤防工程安全分析及除险加固方法研究[D]. 刘鹏程.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