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格式转换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勇,喻宏伟,王鹏[1](2021)在《顾及对象分层的DWG格式数据向SHP格式数据的转换》文中提出针对目前DWG格式数据向SHP格式数据转换过程中,存在对象离散化、层次掺杂和属性分离等问题,提出一种顾及对象分层的DWG格式转换为SHP格式的数据转换方法。通过设计中间结构,在图元对象分层的过程中,将DWG格式数据分散层次中的对象进行聚合,相应属性进行合并,最后以对象为单位输出到SHP图元层次中;基于Visual Studio 2019开发环境,采用ObjectARX SDK进行二次开发,定制数据转换工具。经实际生产验证,该方法及工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保证数据转换的准确性,解决数据转换过程中无损建库的问题。
贾仁学[2](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王志皓[3](2021)在《BIM+GIS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城市动脉的交通运输业也在迅速的崛起。桥梁工程作为交通行业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人们对于桥梁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它的运输能力,各种造型奇特、结构复杂的桥梁也作为地标性建筑诠释着每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意义。但传统的二维和三维设计已经难以支撑现阶段的工程设计,无法进行组织管理与信息共享。近年来,BIM技术和GIS技术的大力发展,使得更多学者探索二者结合的作用,BIM技术的精细化模型与赋予建筑丰富属性信息的能力,以及GIS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二者结合的价值。探索将二者真正意义上相结合的方法,对桥梁工程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本文利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学科范围的研究,联合BIM与GIS的有关性质,研究从BIM数据格式到GIS数据格式的转化过程,从而完成两种模型在语义层面与属性层面的真正融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充分了解BIM与GIS的主体理论与技术手段,并对BIM和GIS技术在桥梁工程的应用做出总结,探索其结合的可行性。(2)利用相关的文献与资料,了解BIM模型数据与GIS模型数据的类别与特征,找出二者融合所必须保留的各种属性,并总结出其融合的困难之处,以便寻找二者融合的合理方法。(3)通过相关文献与软件的学习,寻找BIM与GIS融合的有利手段,通过对不同融合技术的结果对比,择优选择最适合的融合手段,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桥梁模型融合技术的拓展。(4)将以上研究的融合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应用BIM与GIS技术对某桥梁工程进行优化,并分析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总结优势与不足,为将来探索更适宜的融合方法做出技术铺垫。
任晨宇[4](2021)在《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从建筑行业兴起的新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已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了适应铁路信号设备运维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利用BIM技术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运维水平,突出可视化管理的优势,研究基于三维绘图协议(Web Graphics Library,WebGL)技术的BIM可视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BIM绘图软件Revit绘制的BIM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网格轻量化算法和Revit二次开发技术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研究基于WebGL的可视化技术,开发出信号设备运维系统的可视化管理模块,实现信号BIM模型的Web端三维显示及动态交互,达到流畅的用户体验。主要内容如下:(1)在分析铁路信号运维和BIM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了BIM技术在信号运维管理中的应用需求,针对信号运维管理特点,设计可视化技术路线。(2)研究了信号设备BIM模型的轻量化方法,为了减小系统负载以及GPU的渲染压力,加快响应时间,提升显示效果,对BIM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应用基于二次误差度量的边折叠算法对三维网格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可有效降低模型的体量大小;提出数据提取方法,利用Revit二次开发将原始模型文件进行提取并转换格式,实现BIM模型数据轻量化。(3)基于WebGL技术实现BIM模型在Web端的场景重构以及模型交互,通过学习图形学的基础理论,选用射线相交法并且结合包围盒算法进行优化,实现模型交互;针对铁路信号特点,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地图文件的瓦片化加载、BIM模型与地图系统的异构融合。以Cesium引擎为基础,提出模型融合方法,实现系统的BIM+GIS大场景显示。并将LOD优化算法引入到大场景显示中,实现了GPU渲染负载和视觉效果的相对平衡。(4)基于以上模型轻量化和可视化展示的研究,设计了基于BIM技术的信号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可视化模块。通过建模设计、轻量化处理以及对可视化场景进行渲染交互并且将BIM模型与GIS引擎进行异构数据融合,本文研究的基于WebGL技术的BIM模型Web端可视化方法可以将BIM模型结合信号系统可视化需求进行Web端渲染,运行效果良好,为BIM技术应用在信号设备运维中打下一定基础,有利于推进信号运维的智能化进程。图59幅,表5个,参考文献62篇。
刘亿[5](2021)在《基于FFmpeg的舰船网络仿真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舰船上设备间的数据传递更加繁多、复杂,作为舰船上各种系统信息传输的基础平台,舰船网络所承担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需求与日俱增。由于舰船上的设备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设备产生的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直接进行舰船网络设计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因此需要行之有效的验证工具,模拟出多种数据流来对舰船网络的信息交互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舰船网络仿真模拟系统的方案,建立仿真环境得到舰船网络的性能指标,能辅助舰船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本文明确了本软件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算法与界面设计,据此设计完成了音视频流、数据流的代码开发任务以及软件可视化界面的开发,从而搭建起整个软件。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舰船网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舰船网络仿真系统软件的关键技术——Iperf 3.0、FFmpeg多媒体处理框架、Qt程序开发框架和TCP/IP网络协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2)针对舰船网络性能模拟仿真软件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本文结合具体的项目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FFmpeg多媒体处理框架的设计方案。此方案采用FFmpeg从设备采集数据,并且将数据编码转码,再通过Iperf 3.0来调整特定路径的网络带宽,根据TCP/IP协议搭建起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模拟舰船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功能。(3)本文对此方案的基础上完成的软件进行功能测试,通过数据采集,数据转码以及数据发送功能的测试,检验到此软件能很好地记录网络仿真过程中的网络性能参数。测试结果表明,此设计方案可以实现舰船网络仿真的需求,满足性能指标,并且能在其他计算机设备上良好稳定运行。
张硕[6](2020)在《基于FPGA的多路CNN并行计算体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近几年随着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才开始广受关注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卷积运算为核心的神经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基于预定义规则的特征提取方法,CNN可以直接从大规模输入图像中“学习”不同特定目标的特征,而不需人工干预,现已广泛应用于目标检测、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以及大数据视频处理等领域。随着物联网和嵌入式技术的日渐成熟,让终端具有智能的数据判断能力,和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和实时决策能力,已成为一种趋势,即,智能边缘计算。智能边缘计算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将智能处理功能迁移到终端。而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正是使嵌入式设备具有数据识别和智能处理能力的方法。然而,神经网络更高的计算复杂度和计算参数规模将给嵌入式设备带来新的挑战。而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具有高密度并行计算能力和低功耗的特点,正好适合于嵌入式设备对于新型智能化的应用需求,以及在功耗、体积和成本方面的需求,也正是当下深度神经网络计算和优化的主要实验平台。然而,现有的优化研究主要是针对单路CNN模型的优化。而未来,在FPGA集成度不断增大,CNN网络模型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在一个FPGA系统中实现多路CNN模型的并行运算,可能会是一种趋势。面向未来嵌入式领域多路CNN模型的并行计算需求,本文深入研究FPGA内部资源的并行计算能力,从最基础的二进制乘法理论为研究的着手点,以多项式代数乘法为分析方法,对FPGA最低层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乘法器资源、逻辑资源和存储资源进行并行优化研究。然后结合CNN的计算和数据存储特征展开基于FPGA的多路CNN的并行计算方法研究。最终提出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多路CNN并行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单个DSP乘法器在低精度乘法计算中的低吞吐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个DSP的多路乘法并行计算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单DSP乘法器整数或半精度浮点数的乘法计算的吞吐量。该方法以二进制乘法、多项式代数乘法理论为依据,主要是利用DSP乘法器的输入位宽不均匀特性,采用在高位输入中预留空精度位的方法,实现单时钟周期多路乘法的并行计算,包括低精度整数和半精度浮点数的并行计算。针对并行乘法计算过程中部分积求和产生的溢出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合理论的求解方法。而后,基于此求解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单个DSP乘法器的多路乘法并行参数搜索算法和并行参数优化模型,实现了对不同乘法有效位的最优并行参数搜索,并验证了该算法和优化模型的有效性。(2)针对现有CNN模型参数量化方法计算误差高,识别精度明显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路CNN网络并行计算结构,该结构通过设计一种高效的浮点参数量化方法,支持在单个算法IP中的双路CNN模型的并行计算,通过双路模型的对比识别,可以明显提高FPGA中CN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该量化方法还能够提高系统的计算性能,同时降低系统的资源使用。不同于其它优化方法,本文针对多路CNN的并行计算,以16位半精度浮点数为原型,采用8位精度量化的尾数有效位,支持在单个DSP乘法器上的双路CNN网络参数的并行计算。此外,又提出了一种基于指数分段的半精度浮点数规格化方法,实现同定点数之间的快速格式转换,使模型支持以标准半精度浮点数进行参数训练和输入,不需要额外的数据格式转换操作。采用以上量化方法的CNN模型几乎具有同原浮点模型相同的识别准确度。再有,因为在一个算法IP中同时支持双路不同CNN模型的对比识别,该方法还能够实现比单路原浮点CNN模型更高的识别准确度。(3)针对多路CNN系统DDR参数访问带宽的限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多路CNN算法IP的数据共享策略,该策略通过设计一种基于通道广播的参数共享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多路CNN算法IP的数据传输效率。该数据共享策略面向DDR存储系统和多路相同CNN算法IP之间的数据搬运,其中,CNN算法IP的网络参数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通道广播的数据共享策略,通过设计并实现一种可配置多路复用DMA IP,利用FPGA中的逻辑资源,将单路DMA数据广播到多路CNN算法IP中,缓解DDR数据访问带宽的瓶颈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多路CNN并行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4)基于以上三个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种多路CNN算法IP的并行系统设计框架。主要解决了双并行CNN模型的训练,参数精度量化和并行计算,IP封装和系统集成,以及软件驱动和应用接口等,FPGA软硬系统设计和集成方法的问题。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多路CNN算法IP的并行计算方法,比传统的独享DMA方式,具有更低的系统资源使用率和功耗,同时基于通道广播的参数共享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多路CNN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识别性能。以上研究工作包括多路CNN的并行计算,参数量化和数据共享策略,涵盖了FPGA底层计算资源到多路CNN算法IP整个系统的优化设计和集成方法,希望能够为未来基于FPGA的多路CNN并行优化方法的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
罗文彬[7](2020)在《栅格数据的异源数据转换及地图服务发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GIS的发展历程中,Web GIS是一种历经多代发展,以其使用便捷、内容丰富且使用体验直观等优势,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普通用户青睐的技术。Web GIS中最核心的,就是地图服务技术。虽然针对地图服务的研究数量不少,但仍然不全面、不完善,到了大数据时代,更是面临数据体量增大,数据种类、格式增多等难题,超出了传统技术所能承载的能力。但与之相对的,相关研究并未能及时得到推进从而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由美国大学大气研究协会研制,在海洋、气象等领域流行的通用数据模型(Common Data Model,CDM)数据和栅格大数据地图服务架构为例,开展以下两方面研究:(1)面向通用数据模型的格式转换并行算法为解决目前CDM数据难以发布成地图服务的问题,结合Spark并行框架,设计了将CDM格式转换为通用数据格式的高性能算法,将CDM的内容划分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分别提取为Json文本和Geo TIFF格式。为提高算法运行效率,对多种相关技术进行测试,最终选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技术路线。验证实验表明算法提取结果与原始数据相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二者基本一致。该算法使得CDM数据也能被发布和共享,填补了地图服务的数据源空缺。(2)基于多中间件的混合式地图服务架构针对传统单一模式的地图服务架构功能少、数据兼容能力差、难以应对大体量数据的问题,对现有的三种主流地图服务中间件技术(Geo Tools、Geo Trellis和Gdal)进行瓦片生成、存储、读取三方面的定量测试,及其他五方面的定性评估,最终根据实验结果,组合各中间件的优势,提出基于多中间件的混合式地图服务架构。通过该架构,实现对地图服务发布技术的改进,提升了地图服务的数据访问能力和大数据支撑能力。本研究实现了CDM数据向Geo TIFF的高性能格式转换,构建了混合多种中间件的地图服务架构,提高了地图服务技术的数据兼容能力和综合性能,对面向大数据的Web GIS地图服务架构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郑贵福[8](2020)在《面向政府数据开放的数据清洗框架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掌握着丰富且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开放政府数据”可以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数据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我国的“开放政府数据”运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仅2019年便新增50多个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的政府开放数据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数据质量较低、格式不规范等问题。数据质量决定数据的可用性与易用性,数据质量问题影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效果,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是可用的数据。数据清洗是提高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数据质量的方式,但针对我国政府开放数据中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数据清洗框架与工具,这将影响到数据开放的效果。为此,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调研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发现其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并按照政府开放数据领域通用的数据质量维度标准记录每个维度存在的质量问题;(2)根据我国政府开放数据中“脏数据”的种类与特点,明确了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清洗需求,分别为“脏数据”清洗与数据的格式转换。设计开发适用于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基于规则的数据清洗框架,根据国际与国内的数据标准,利用清洗规则实现对“脏数据”的清洗,提高数据质量,同时将清洗后的数据通过格式转化为多格式数据,满足用户对多格式数据的使用需求;(3)调查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的开放情况,通过已设计的数据清洗框架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疫情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并获得质量元数据表,利用质量元数据表与所需的数据清洗规则对其进行数据清洗,将每种清洗规则对应的清洗前后的数据进行实例对比,实现了疫情数据中“脏数据”数据清洗和数据的格式转换。证明了该数据清洗框架的可用性。本文工作旨在通过数据清洗来提高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数据质量,及为我国政府开放数据领域的数据清洗框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张佰国[9](2020)在《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崛起,智慧林业这一林业发展新模式逐渐建立起来。智慧林业的目标是更好地对林业进行监测和管理,实现对森林区域的监控。针对复杂的森林环境,能够对森林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及预警成为重中之重。如今传统的森林视频监控设备只有视频记录的功能,无法对森林区域的人为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大多数森林问题的发生与人为活动有关,能够实时视频监控森林中的人员,实现人员相关特征信息的智能分析提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的森林环境以及传统视频监控设备处理数据难、实时性差、功能单一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功能完善、适用于森林环境实时监控的智能视频分析仪,结合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一是加快系统的开发速度,减少开发时间,二是节省成本,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智能视频分析仪可以实时监控森林区域的人员分布情况,智能获取人数实时信息以及人员特征数据和图片信息,能够提取森林环境数据以及图片数据,可以通过串口通讯将数据实时传输到Lo Ra网络设备,上传到平台进行展示和分析,平台可根据特征数据进行人员搜索,实现远程智能监控的功能。另外,智能视频分析仪还具有语音播报的功能,实现森林环境突发危险情景的预警作用。本文基于ARM+FPFA架构的Zynq-7000系列可编程So C作为主控芯片,对关键技术和物联网框架展开研究,设计了一种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总体结构,首先,在硬件设计上完成了视频流数据Frame Buffer通道重要IP核设计和硬件系统搭建,在软件设计上通过BSP设计完成Linux操作系统和驱动的移植任务,应用软件根据业务需求完成拓展的业务功能,串口通讯程序实现数据安全传输到Lo Ra网络设备,并最终上传到平台的功能。论文的最后是对系统的全面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并将智能视频分析仪应用到森林防火的崂山应用场景,通过平台数据展示验证智能视频分析仪支持实时获取多种人员相关智能视频分析数据,能对结果数据进行转存和安全上传,证明其硬件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系统的可行性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符钟壬[10](2020)在《基于倾斜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点云匹配的建筑物三维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激光雷达扫描(LiDAR)技术的交叉应用作为室内外一体化建模的常用手段,既可以提供高质量照片生成建筑物外部实景景观,也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室内点云数据。尤其在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下,基于点云的BIM精细化参数建模赋予了单体建筑物丰富的语义信息,同时结合GIS提供的建筑物外部地理环境信息,形成微观与宏观,局部和整体实景三维模型。GIS与BIM的结合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在三维模型可视化基础上实现对模型内在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充分挖掘其中的空间数据。然而,目前GIS软件无法实现与BIM参数间的关系映射,用于表达BIM语义信息的工业基础类(IFC)标准数据能够实现BIM领域内的数据共享,但无法直接作为GIS属性数据使用,BIM数据到GIS数据的转换成为BIM辅助三维GIS集成应用的瓶颈,数据间的不兼容性使得两种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成为当前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本研究利用倾斜摄影测量获取照片数据,架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2种点云,探索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LiDAR技术的结合,分别对以点云校正和信息完善为目的的点云配准方法和对点云重建的BIM模型与GIS数据格式转换进行讨论,实现了基于BIM数据的建筑物的三维GIS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物的最佳点云匹配算法探讨。通过对传统ICP算法、改进ICP算法(SAC-IA粗配准和四点法粗配准)、NDT算法比较,发现在丰富点云信息方面,基于四点法粗配准和ICP精配准的方法更适合整体建筑物点云配准。(2)基于激光雷达点云与BIM的空间模型研究。利用SketchUp软件将室内激光雷达点云简单绘制为点线面表示的建筑物轮廓,再通过BIM建模软件Revit进行参数化建模,为模型增加语义信息。最后探讨将BIM模型中的IFC数据转换为GIS属性数据的不同方法,并将BIM模型中的IFC数据转换为不同格式的GIS属性数据。(3)基于GIS与BIM的三维模型查询分析应用插件的开发。在ArcGIS Pro环境下,以C#语言为工具开发Add-In插件,实现对同一空间坐标系下的倾斜摄影测量模型、激光点云模型和BIM模型可视化的同时,充分利用BIM中的IFC数据,基于IFC数据转换后的GIS属性数据实现“空间属性”互查询和分析功能,实现基于全BIM数据的GIS平台操作。因此,本文充分利用倾斜摄影测量与LiDAR技术的互补性,通过在倾斜摄影模型中选取控制点为激光雷达点云模型和BIM模型定义坐标,实现统一坐标系下的多模型集中展示;利用点云匹配算法丰富点云数据,为BIM建模提供完整的点云数据,并通过BIM参数到GIS属性数据的转换实现GIS与BIM的互操作。最后基于ArcGIS Pro2.5和C#语言开发Add-In插件实现倾斜摄影测量模型和BIM模型的一体化显示、查询和分析,探索基于室内外一体化思想的GIS数据管理与操作。
二、数据格式转换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格式转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顾及对象分层的DWG格式数据向SHP格式数据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 2种数据格式的对象表达 |
1.1 DWG数据格式的对象表达 |
1.2 SHP数据格式的对象表达 |
1.3 格式转换中对象的对应关系 |
2 基于对象分层的中间数据结构 |
3 顾及对象分层的转换方法 |
3.1 数据转换流程 |
3.2 图形转换 |
3.3 属性转换 |
4 应用测试与验证 |
5 结 语 |
(2)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章节安排 |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
2.1 供水管网数据 |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
4.1 输入模块 |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
4.2 中间转换模块 |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
4.3 输出模块 |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位图矢量化 |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
5.2 图像灰度化 |
5.3 图像增强 |
5.3.1 图像平滑滤波 |
5.3.2 图像均衡化 |
5.4 图像二值化 |
5.5 图像矢量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6.1 数据信息处理 |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
6.1.3 坐标系的处理 |
6.2 数据信息发布 |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BIM+GIS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BIM与GIS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BIM简介 |
2.1.1 BIM基础理论与特点 |
2.1.2 BIM相关软件的应用 |
2.1.3 BIM模型精度的要求 |
2.1.4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2.2 GIS简介 |
2.2.1 GIS基础理论与特点 |
2.2.2 GIS平台简介 |
2.2.3 GIS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2.3 BIM与 GIS的融合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IM与GIS数据结构对比分析 |
3.1 BIM与GIS数据结构简介 |
3.1.1 BIM数据结构分类和特征 |
3.1.2 GIS数据结构分类和特征 |
3.2 BIM与GIS结合的难点 |
3.2.1 BIM和GIS数据结构的主要差异 |
3.2.2 思维方式和主要关注点差异 |
3.3 桥梁工程中BIM与GIS的结合要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IM与GIS数据融合技术的理论分析 |
4.1 BIM与GIS数据融合方式选取 |
4.1.1 数据融合方式有哪些 |
4.1.2 BIM数据转化到GIS软件的途径与效果分析 |
4.2 IFC向CityGML转换方法的探索 |
4.2.1 IFC和CityGML相关知识 |
4.2.2 通过语义映射完成IFC向CityGML的转换 |
4.3 数据的检查与优化 |
4.3.1 转化结果对比 |
4.3.2 模型属性的补充 |
4.3.3 基于SperMap软件对模型的轻量化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BIM+GIS的融合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5.1 工程背景 |
5.2 模型的创建与融合 |
5.2.1 BIM模型创建 |
5.2.2 GIS模型的搭建 |
5.2.3 BIM与GIS模型的融合 |
5.3 融合模型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5.3.1 桥梁工程规划设计中的GIS与BIM集成应用 |
5.3.2 桥梁工程土方计算与中的GIS与BIM集成应用 |
5.3.3 桥梁工程建设管理中的GIS与BIM集成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信号运维系统现状 |
1.2.2 BIM技术发展现状 |
1.2.3 BIM运维应用的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可视化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BIM技术概述 |
2.2 HTML5 规范 |
2.3 WebGL渲染技术 |
2.4 三维模型重构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信号设备BIM模型及其轻量化 |
3.1 信号设备BIM模型设计 |
3.2 信号设备BIM模型轻量化 |
3.2.1 三维网格模型简化 |
3.2.2 Revit模型格式轻量化 |
3.3 BIM模型轻量化 |
3.3.1 三维网格模型轻量化 |
3.3.2 Revit模型格式轻量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GL引擎的信号设备可视化 |
4.1 模型渲染 |
4.2 模型拾取交互 |
4.3 BIM+GIS地图场景可视化 |
4.3.1 BIM与 GIS异构数据融合 |
4.3.2 LOD轻量化渲染 |
4.4 三维场景实现与测试 |
4.4.1 轻量化显示 |
4.4.2 三维模型交互 |
4.4.3 室外地图场景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BIM可视化技术在信号运维中的应用 |
5.1 信号运维系统概述 |
5.2 基于BIM技术的信号设备管理 |
5.2.1 模块功能 |
5.2.2 信号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5.2.3 维修作业管理 |
5.2.4 道岔信息管理 |
5.3 动态数据监测的可视化管理 |
5.3.1 模块功能 |
5.3.2 设备状态三维监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文章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FFmpeg的舰船网络仿真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Iperf 3.0 |
2.1.1 Iperf 3.0简介 |
2.1.2 Iperf 3.0功能 |
2.1.3 Iperf 3.0搭建 |
2.2 FFmpeg多媒体处理框架 |
2.2.1 FFmpeg简介 |
2.2.2 FFmpeg处理流程 |
2.3 Qt程序开发框架 |
2.3.1 Qt简介 |
2.3.2 Qt中的信号与槽 |
2.3.3 Qt的安装与配置 |
2.4 TCP/IP网络协议 |
2.4.1 TCP/IP协议简介 |
2.4.2 TCP/IP协议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方案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软件的功能性需求 |
3.1.2 软件非功能性需求 |
3.2 整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网络部署架构 |
3.4 服务器架构设计 |
3.5 客户端架构设计 |
3.6 可视化界面设计 |
3.6.1 界面设计原则 |
3.6.2 界面显示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舰船网络仿真系统软件的实现 |
4.1 软件环境配置 |
4.2 算法部分代码整体实现 |
4.2.1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实现 |
4.2.2 视频流模拟功能模块实现 |
4.2.3 音频流模拟功能模块实现 |
4.2.4 数据流模拟功能模块实现 |
4.3 可视化界面实现 |
4.3.1 可视化界面布局 |
4.3.2 Qt按键功能实现 |
4.3.3 Qt与Python的接口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功能测试 |
5.1 软件显示界面 |
5.2 软件测试与运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工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FPGA的多路CNN并行计算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 |
1.2 基于FPGA的卷积神经网络优化 |
1.2.1 基于FPGA的卷积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 |
1.2.2 基于FPGA的多路卷积神经网络优势 |
1.3 论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多路CNN并行系统体系结构 |
2.0 引言 |
2.1 多路CNN并行计算需求 |
2.2 FPGA资源并行优化分析 |
2.2.1 计算资源并行优化分析 |
2.2.2 数据存储资源辅助并行优化分析 |
2.3 基于HLS的FPGA算法优化方法 |
2.3.1 计算性能优化 |
2.3.2 数据存储优化 |
2.3.3 算法IP接口设计 |
2.3.4 数据传输方法优化 |
2.4 基于FPGA的多路CNN并行计算体系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SP乘法器精度预留并行计算模型 |
3.1 引言 |
3.2 精度预留并行乘法理论分析 |
3.3 精度预留并行DSP乘法器参数搜索算法 |
3.4 精度预留并行DSP乘法器参数优化模型 |
3.5 基于精度预留并行DSP乘法器的计算方法 |
3.5.1 基于单DSP乘法器的低精度整数并行计算方法 |
3.5.2 基于单DSP乘法器浮点数并行计算方法 |
3.6 实验及分析 |
3.6.1 精度预留并行DSP乘法器参数搜索算法效率 |
3.6.2 基于精度预留并行DSP乘法器的低精度整数计算性能 |
3.6.3 基于精度预留并行DSP乘法器的浮点数计算性能 |
3.7 可配置精度预留并行DSP乘法器模型初探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DSP并行乘法器的双融合并行CNN计算结构优化 |
4.1 引言 |
4.2 双融合并行CNN网络结构及计算模型 |
4.2.1 基本CNN网络结构 |
4.2.2 双融合并行CNN网络结构 |
4.3 双融合并行CNN网络数据存储策略 |
4.4 双融合并行CNN网络数据量化方法 |
4.5 双融合并行CNN算法IP设计 |
4.5.1 集中型双融合并行卷积层IP设计 |
4.5.2 统一数据格式转换池化层IP设计 |
4.5.3 分离型双融合并行全连接层IP设计 |
4.6 双融合并行CNNIP系统实验 |
4.6.1 CNN网络训练及量化精度分析 |
4.6.2 双融合并行CNNIP资源使用 |
4.6.3 双融合并行CNNIP计算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通道广播的DMA数据共享技术 |
5.1 引言 |
5.2 多路复用DMA在多路CNN IP系统中的可行性分析 |
5.3 带有通道广播功能的多路复用DMA模型 |
5.4 带有通道广播功能的多路复用DMA设计和实现 |
5.4.1 通道可配置多路复用输入选择器 |
5.4.2 通道可识别输出缓存器 |
5.4.3 可配置轮训调度算法 |
5.5 实验及分析 |
5.5.1 多路复用DMA使用资源 |
5.5.2 多路复用DMA算法IP效率分析 |
5.5.3 多路复用DMA吞吐量 |
5.5.4 基于数据广播的多路复用DMA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DMA通道广播的多路双融合并行CNN系统框架 |
6.1 引言 |
6.2 系统设计流程 |
6.3 CNN网络模型及精度量化 |
6.4 系统硬件结构 |
6.5 系统软件驱动 |
6.6 应用接口及调度策略 |
6.7 实验及分析 |
6.7.1 四通道两路广播双融合并行CNN系统实验 |
6.7.2 八通道四路广播双融合并行CNN系统实验 |
6.7.3 多路广播双融合并行CNN系统性能比较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栅格数据的异源数据转换及地图服务发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发展历程 |
1.2.2 WebGIS与地图服务 |
1.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面向通用数据模型的格式转换并行算法 |
2.1 栅格数据地图服务基本理论 |
2.1.1 栅格数据地图服务标准 |
2.1.2 栅格数据格式GeoTIFF |
2.1.3 HDF与 NetCDF格式 |
2.2 格式转换算法关键技术 |
2.2.1 通用数据模型 |
2.2.2 属性数据提取与转换 |
2.2.3 空间数据提取与转换 |
2.2.4 并行转换思路 |
2.2.5 转换输入设计 |
2.3 算法技术选型 |
2.3.1 实验环境 |
2.3.2 数据读写效率研究 |
2.3.3 并行效率研究 |
2.3.4 算法流程实现 |
2.4 算法结果验证 |
2.4.1 属性数据提取结果 |
2.4.2 空间数据提取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中间件的混合式地图服务架构技术 |
3.1 主流地图服务中间件 |
3.1.1 GeoTools开源代码库 |
3.1.2 Geotrellis地理大数据引擎 |
3.1.3 Gdal空间数据转换库 |
3.1.4 COG发布技术 |
3.2 地图服务中间件特性对比 |
3.2.1 实验环境 |
3.2.2 WMTS发布技术对比 |
3.2.3 COG发布技术对比 |
3.2.4 中间件定性特征对比 |
3.3 基于多中间件的混合式地图服务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4 栅格地理数据共享服务原型系统 |
4.1 系统架构 |
4.2 功能模块 |
4.3 系统展示 |
4.4 系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特色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面向政府数据开放的数据清洗框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结构 |
2 数据清洗相关理论概述 |
2.1 数据质量 |
2.1.1 数据质量的含义 |
2.1.2 数据质量问题的分类 |
2.1.3 数据质量的评估 |
2.2 数据清洗 |
2.2.1 数据清洗的定义 |
2.2.2 数据清洗的方法 |
2.3 数据清洗框架 |
2.4 数据清洗规则 |
2.5 数据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3 开放政府数据的质量问题调查与分析 |
3.1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发展现状 |
3.1.1 开放政府数据的含义 |
3.1.2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网站 |
3.1.3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API分析 |
3.1.4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特点 |
3.2 政府开放数据的数据清洗需求分析 |
3.2.1 开放政府数据质量问题 |
3.2.2 数据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 |
3.2.3 数据清洗的必要性 |
3.2.4 数据格式转换的需求 |
3.3 数据质量问题分析 |
3.3.1 数据质量评估框架 |
3.3.2 数据质量调查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开放政府数据清洗框架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清洗整体框架 |
4.2 功能设计 |
4.2.1 数据分析模块 |
4.2.2 设计模块 |
4.2.3 执行模块 |
4.2.4 格式转换模块 |
4.2.5 辅助模块 |
4.3 数据清洗规则 |
4.3.1 清洗规则的表示 |
4.3.2 清洗规则的定义 |
4.3.3 清洗规则的实现 |
4.4 清洗框架的具体实现 |
4.4.1 实验数据 |
4.4.2 清洗准备 |
4.4.3 模式层数据清洗实现 |
4.4.4 实例层数据清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的质量分析与数据清洗 |
5.1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开放的调查 |
5.2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的质量分析 |
5.3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的数据清洗与格式转换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获取元数据部分代码 |
附录B API数据获取存储部分代码 |
附录C JSON2XML格式转换部分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慧林业物联网研究现状 |
1.2.2 智能视频监控领域研究现状 |
1.2.3 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关键技术及物联网总体框架 |
2.1 基于Zynq-7000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 |
2.1.1 Zynq-7000的硬件平台 |
2.1.2 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
2.2 智能视频分析仪技术 |
2.2.1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 |
2.2.2 语音播报技术 |
2.3 智慧林业物联网总体框架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总体结构设计 |
3.1 总体结构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总体结构设计 |
3.2 智能视频分析仪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
3.2.1 软硬件协同设计步骤 |
3.2.2 软硬件划分 |
3.2.3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仿真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硬件系统设计 |
4.1 硬件系统概述 |
4.2 硬件系统结构 |
4.3 主要硬件模块 |
4.4 视频流数据Frame Buffer通道设计 |
4.5 视频帧格式加速转换IP核设计 |
4.5.1 YUV4:2:0和YUV4:2:2 格式 |
4.5.2 IP核设计实现 |
4.5.3 IP核仿真验证 |
4.5.4 IP核打包和应用 |
4.6 BT.1120 帧格式缓存IP核和接口IP核设计 |
4.6.1 BT.1120协议及接口 |
4.6.2 BT.1120帧格式缓存IP核设计 |
4.6.3 IP核仿真验证和打包 |
4.6.4 VDMA模块 |
4.6.5 BT.1120接口IP核设计 |
4.6.6 IP核应用 |
4.7 音频数据I2S格式转换IP核设计 |
4.7.1 I2S协议及接口 |
4.7.2 IP核应用 |
4.8 智能视频分析仪FPGA系统设计 |
4.8.1 FPGA系统搭建 |
4.8.2 PS端资源分配 |
4.8.3 PL端IP核分配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软件系统设计 |
5.1 软件系统概述 |
5.2 智能视频分析仪BSP设计 |
5.2.1 BSP总体结构 |
5.2.2 Petalinux工程配置 |
5.2.3 软件系统移植 |
5.3 智能视频分析仪应用软件设计 |
5.3.1 主控模块设计 |
5.3.2 接口模块以及视频采集及预处理模块设计 |
5.3.3 语音播报模块设计 |
5.4 智能视频分析仪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5.4.1 串口通讯协议规范 |
5.4.2 上行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5.4.3 远程重启命令接收模块设计 |
5.4.4 黑名单接收模块设计 |
5.4.5 更新文件接收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视频分析仪系统测试及应用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系统模块测试 |
6.3 串口通讯协议测试 |
6.4 面向防火物联网的崂山应用场景部署 |
6.4.1 应用需求与概述 |
6.4.2 监测点位部署 |
6.4.3 平台数据验证 |
6.4.4 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倾斜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点云匹配的建筑物三维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
2.1.1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
2.1.2 倾斜摄影测量数据获取 |
2.2 LiDAR技术 |
2.2.1 LiDAR技术概述 |
2.2.2 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获取 |
2.3 SLAM |
2.3.1 SLAM算法介绍 |
2.3.2 SLAM数据获取 |
2.4 BIM |
2.4.1 BIM的概念 |
2.4.2 IFC的概念 |
2.5 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 |
3.1 倾斜摄影测量模型 |
3.1.1 实景三维建模 |
3.1.2 密集点云的应用 |
3.2 激光雷达点云预处理 |
3.2.1 架站式激光雷达点云预处理 |
3.2.2 手持式激光雷达点云预处理 |
3.3 模型数据坐标转换 |
3.4 小结 |
第四章 点云数据匹配算法 |
4.1 迭代最近点算法 |
4.1.1 算法概述 |
4.1.2 ICP算法实现 |
4.2 改进ICP算法 |
4.2.1 SAC-IA与 ICP算法 |
4.2.2 基于四点法的ICP算法 |
4.3 正态分布变换算法 |
4.3.1 算法概述 |
4.3.2 基于四点法的NDT算法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点云的BIM建模与GIS应用实例 |
5.1 BIM模型 |
5.1.1 基于点云的BIM建模 |
5.1.2 IFC数据 |
5.2 GIS与 BIM的数据格式转换 |
5.2.1 模型数据格式转换 |
5.2.2 属性数据格式转换 |
5.3 BIM数据在GIS中的应用 |
5.3.1 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
5.3.2 插件开发 |
5.3.3 开发环境 |
5.3.4 功能设计 |
5.3.5 功能实现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数据格式转换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顾及对象分层的DWG格式数据向SHP格式数据的转换[J]. 赵勇,喻宏伟,王鹏. 测绘标准化, 2021(02)
- [2]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BIM+GIS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 王志皓.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D]. 任晨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基于FFmpeg的舰船网络仿真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刘亿.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FPGA的多路CNN并行计算体系结构研究[D]. 张硕.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栅格数据的异源数据转换及地图服务发布技术研究[D]. 罗文彬. 浙江大学, 2020(02)
- [8]面向政府数据开放的数据清洗框架与应用研究[D]. 郑贵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面向智慧林业的智能视频分析仪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应用[D]. 张佰国.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基于倾斜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点云匹配的建筑物三维模型研究[D]. 符钟壬. 云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