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7及鬼臼乙叉甙诱导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珍珍[1](2016)在《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总黄酮对K562/ADR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总黄酮对白血病K562/ADR细胞株多药耐药(MDR)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总黄酮联合不同浓度的ADR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ADR细胞株,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K562/ADR的存活及耐药逆转,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ABCB-1及ABCC-1和BCL-2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总黄酮对K562/ADR细胞耐药相关蛋白ABCC-1、ABCB-1、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总黄酮可以抑制K562/ADR细胞的增值,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可以下调K562/ADR细胞耐药基因ABCB-1、ABCC-1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并下调耐药相关蛋白ABCC-1、ABCB-1、BCL-2表达。结论: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总黄酮通过下调K562/ADR细胞耐药相关基因ABCB-1、ABCC-1、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其相关蛋白ABCC-1、ABCB-1、BCL-2表达的机制,促使癌细胞凋亡,逆转K56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
刘伟[2](2015)在《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文中指出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属小檗科(Berberidaceae)桃儿七属植物,单属单种,是一种珍稀濒危中药材。桃儿七根和根茎中含有丰富的鬼臼毒素,鬼臼毒素是合成VP-16(etoposide)、VM-26(teniposide)、GP7、NK6ll等抗癌药物的前体物质,因其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而倍受青睐。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桃儿七堪称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桃儿七是一个广布种,巨大的区域环境差异可能导致其化学成分、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的不同,进而导致品质差异。随着桃儿七巨大药用价值被逐步发现,人们对它的研究与日剧增,涌现出大量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测定及生物功能研究方面,缺乏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及其与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确定桃儿七化学成分的主导影响因素、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揭示桃儿七的最佳产区,了解桃儿七的转录水平及发掘鬼臼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提出桃儿七的保护建议,为揭示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机理、优良性状品种的定向选育、新药研发、实施药材的GAP种植、调控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更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源头上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稳定的桃儿七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基于指纹图谱数据分析表明不同产地桃儿七的化学成分含量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丰富的化学多样性。通过化学计量法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同种桃儿七资源进行品质评价。形态分类、视觉分类、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表明8批桃儿七药材被归为3个类群,其中甘肃省永登县桃儿七(S4)品质最好。2.通过对8个不同区域240个桃儿七个体的30个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桃儿七表型性状在群体间(调查区域间)和群体内(调查区域内)存在丰富变异且差异显着(P<0.05)。调查区域内个体间的分化大于调查区域间的分化,且个体表型性状的稳定性差于调查区域间的稳定性。生殖器官表型性状较营养器官分化严重,稳定性较差(VST排序:株高(25.827%)>花(19.376%)>果实(16.248%)>叶(14.914%))。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表型多样性与其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是由表型差异导致的,这意味着桃儿七种群可能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型。3.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6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多态性率为55.89%,He均值为0.0585,桃儿七种群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UPGMA、PCOA和Bayeian聚类分析一致表明32个桃儿七种群被分为3类,且存在清晰的遗传结构。AMOVA分析(63.77%,P<0.0002)和Gst统计(Gst=0.3623)表明显着的遗传变异发生在桃儿七种群内。Mantel检测表明桃儿七空间格局与其地理位置的相关性不显着(r=0.213,P=0.289)(P<0.05)。高的遗传分化可能与这个种有限的基因流(Nm=0.8801)和有限的种子传播距离有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受遗传多样性的显着影响。考虑到种群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高度的遗传分化和丰富的化学多样性以及来自人类的压力,原位保护被推荐为最佳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作为原位保护的补充措施。在迁地保护中,必需充分取样以尽可能多地涵盖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4.环境因素显着影响桃儿七化学成分的地理差异,贡献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影响化学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年均降雨、七月份均温、无霜期、光照时数、p H、有机质和速效钾。年均降雨、光照时数、无霜期和七月份均温是决定因素。年均降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有机质、p H和速效钾是限制因素。有机质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基于化学成分含量,甘肃省永登县(S4)是生产高含量鬼臼毒素和木脂素的最佳产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S6)和西藏林芝县(S7)分别是生产高含量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最佳产地。5.本次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1634670条高质量的序列,通过从头组装与功能注释,得到74026个具较高注释可信度的Unigenes。通过与Nr、Swiss-Prot、KEGG和COG蛋白数据库的blastx比对(e value<0.00001)和基于软件ESTScan对编码区的预测,共有34175个Unigenes可以直接确定其CDS区及序列方向。比对到野草莓(Fragaria vesca)、可可(Theobroma cacao)和葡萄(Vitis vinifera)的Unigenes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3.16%、14.61%、4.88%。通过GO功能分类,共有14885个terms被归类到69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代谢过程功能和细胞功能的基因数目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1.62%、10.34%。通过COG分类,共有21604条Unigenes被归类到24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一般功能预测(R)、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蛋白伴侣类(O)和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源论(J)的基因较多,分别占Unigene总数的17.21%、9.74%和7.87%。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共有11071条Unigenes归入125个主要的代谢通路中,包括与鬼臼毒素合成有关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及与黄酮合成有关的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代谢通路。6.发掘直接与鬼臼毒素合成相关的酶基因14条,分别是肉桂醇脱氢酶(CAD)(11条)、松脂酚-落叶松脂醇还原酶(PLR)(2条)和dirigent蛋白(DIR)(1条),对这些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行相关实验可进一步深入研究鬼臼毒素的合成机理。
王盈[3](2015)在《GnRHa对化疗致卵巢损伤保护机制的探讨》文中指出一、氟尿嘧啶诱导大鼠卵巢损伤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氟尿嘧啶诱导的大鼠卵巢损伤模型。方法:选取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810周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5-FU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接受生理盐水1ml·kg-1·d-1和5-FU 5 mg·kg-1·d-1、10 mg·kg-1·d-1、20 mg·kg-1·d-1腹腔注射,连续14天。每天进行大鼠阴道涂片监测动情周期,并于给药前、停药时、停药2周剪尾取血1ml检测血清AMH、FSH和E2水平,同时记录大鼠一般情况。于停药时和停药2周分批处死大鼠,取其双侧卵巢组织称取湿重,进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后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统计各级卵泡数目。结果:5-FU处理组大鼠体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饮食量也明显减少,低、中、高剂量组平均饮食量由正常1820g/只分别降为15g/只、12g/只、9g/只。饮水量及小便量增加。用药后生理盐水组大鼠有正常动情周期(45天),低剂量组虽有动情周期,但由45天延长至78天。中剂量组给药第9天,高剂量组给药第5天出现动情周期紊乱:动情间期延长,动情期缩短,直至不出现动情期。给药前各组血清各激素水平均无差异(P>0.05)。停药时,较生理盐水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血清各项性激素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变,FSH升高明显(P<0.05),E2降低明显(P<0.05),AMH降低明显(P<0.05),生长卵泡和原始卵泡数目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P<0.05),除低剂量组卵巢湿重减轻较明显外(P<0.05),中、高剂量组变化并不明显(P>0.05)。停药2周,较生理盐水组相比,除低剂量组FSH降至正常外,其余组各项性激素改变仍明显(P<0.05),生长卵泡和原始卵泡数目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卵巢湿重明显减轻(P<0.05)。停药2周和停药时相比,各组各项激素变化以及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卵巢湿重明显减轻(P<0.05)。结论:5-FU能够引起血清E2、FSH和AMH水平的改变,导致大鼠正常动情周期紊乱甚至消失。故可以应用5-FU 20mg/kg建立卵巢损伤的大鼠模型。二、Gn RHa对化疗致卵巢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Gn RHa对5-FU诱导大鼠卵巢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5-FU组(15只)、曲普瑞林+5-FU组(10只)、曲普瑞林+生理盐水组(10只)四组(分别标记为A、B、C、D)。A组:给予1ml·kg-1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间隔1天,一共14次。B组:5-FU按20mg·kg-1剂量腹腔注射,间隔1天给药,一共14次。C组:分别于实验前14天及给予5-FU后14天,按0.1mg·kg-1剂量曲普瑞林,深部肌肉注射,5-FU的用法及用量同B组。D组:曲普瑞林用法及用量同C组,生理盐水用法及用量同A组。实验前、给药第14天、28天和停药1周、2周时留取各组血标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AMH、FSH和E2水平,并在停药1周和2周时动情间期分批处死大鼠,取两侧卵巢,称取湿重。一侧卵巢组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进行石蜡包埋。连续5μm切片后HE染色,光镜观察并计数各期卵泡数目及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另一侧卵巢组织用于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Blot实验。试验期间每天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结果:①大鼠动情周期变化:A组均为正常动情周期。B组给予5-FU后经过1次完整动情周期后出现动情周期紊乱,继续给药后甚至不出现动情期,仅有动情间期。停药1周时均未恢复正常动情周期;停药2周时,21.6%恢复正常动情周期(3/14)。C组和D组在应用曲普瑞林后经过1次完整动情周期后不再出现动情期。C组停药第3天先出现动情周期延长至10天,随后逐渐恢复正常动情周期,D组停药第45天恢复正常动情周期。②血清激素水平变化:实验前各组血清AMH、E2和FSH浓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给药第14天,B组血清AMH和E2浓度较其余三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FSH浓度虽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明显(P>0.05);C组AMH水平较A组下降明显(P<0.05)。给药第28天,B组血清AMH、E2和FSH浓度均较其余三组差异显着(P<0.05);C组仅AMH水平较A组下降明显(P<0.05),E2和FSH下降并不明显(P>0.05)。停药1周和2周时,B组血清AMH和E2水平较给药结束时均有所升高,血清FSH有所下降,但仍与其余三组有显着差异(P<0.05);C组较A、D组差异均不明显(P>0.05)。③大鼠卵巢湿重比较:停药1周时,B组卵巢湿重明显比A组减轻(P<0.05);停药2周时,B组卵巢湿重虽有增加,但仍然轻于其余组(P<0.05),C组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前后比较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④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计数:停药1周时:B组原始卵泡比A组明显减少(P<0.05),B、C、D三组生长卵泡均比A组明显减少(P<0.05),C和D组的原始卵泡比A组原始卵泡明显增加(P<0.05)。停药2周时:B组原始卵泡数目虽较停药1周时有所增加,但和其余三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C和D组则有所减少,接近A组(P>0.05);除A组外,各组生长卵泡数目均比停药1周时有所增加,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和D组接近A组(P>0.05)。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的各组间前后比较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⑤卵巢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B组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致使Bcl-2/Bax比例降低;而C组则刚好相反,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Bax比例升高。结论:①卵巢功能损伤初期,血清AMH的变化比E2和FSH的变化更灵敏,可以作为判断卵巢功能损伤的指标之一。②Gn RHa可能通过储备原始卵泡,减少发育中卵泡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起到保护卵巢功能的作用。③Gn RHa可能通过上调Bcl-2表达和下调Bax表达,调节Bcl-2/Bax比例,在卵巢组织中发挥抗凋亡的作用。
孔花青[4](2014)在《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Leukamenin E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茶菜属植物全世界分布150余种,我国约有90多种,其中30余种作为民间抗炎和抗肿瘤草药。目前已证实,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合物是香茶菜属植物最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已分离鉴定400余种该类化合物,其中冬凌草甲素(Oridonin)在白血病临床治疗上已呈现了很大潜力,它可切割致癌蛋白AML1-ETO,选择性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目前已进入临床治疗阶段,显示了深入研究该类化合物抗白血病的重要价值。然而,迄今有关该类化合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还极少。Leukamenin E是从甘肃产拟缺香茶菜中分离得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并能诱导多种癌细胞凋亡,但有关Leukamenin E对白血病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以Leukamenin E为受试药物,研究了该化合物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分化的作用,并初步探究了其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台盼蓝排染法检测发现0.3μmol·L-1、0.6μmol·L-1、0.9μmol·L-1、1.2μmol·L-1和1.5μmol·L-1浓度下Leukamenin E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进一步利用PI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Leukamenin E对HL-60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化合物能引起HL-60细胞显着的G1期阻滞,并具浓度依赖性。AO/EB双染法检测显示该浓度范围的Leukamenin E并不引起HL-60细胞凋亡发生。2吉姆萨染色、细胞吞噬能力检测、NBT还原实验以及细胞表面抗原CD11b表达检测显示0.3μmol·L-1、0.6μmol·L-1、0.9μmol·L-1和1.2μmol·L-1Leukamenin E作用HL-60细胞24h72h后,细胞内出现肾形核、分叶核、核质比下降;NBT还原能力增强;吞噬能力增强;CD11b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并均呈浓度依赖性。这些结果均提示Leukamenin E可诱导HL-60向成熟粒细胞分化。3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荧光标记染色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研究Leukamenin E诱导细胞微管和波形纤维骨架重排作用,发现Leukamenin E处理HL-60细胞24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胞质内微管显着增加,纤维状微管束明显增多;细胞内波形纤维蛋白含量增加,细胞内的荧光斑增多;微丝增加,并向细胞内部聚集。4DCFH-DA染色法检测Leukamenin E对HL-60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处理6h后,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综上,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合物Leukamenin E可引起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阻滞于G1期进而抑制其生长,其间使细胞骨架系统重排,改变HL-60细胞内核形态,出现肾形核和分叶核,诱导细胞向成熟粒细胞分化。而且,活性氧极可能介导了Leukamenin E上述事件的发生。
缪叶[5](2013)在《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人类口腔以及喉部分泌唾液的腺体来源的一种癌症,是人类涎腺恶性肿瘤当中一个很常见的类型。根据以往的报道,此恶性肿瘤占所有涎腺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占颌面部所有肿瘤的5%到10%。而临床上对于此种肿瘤的治疗方法还是以外科手术为主。化疗对于此种肿瘤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主要障碍主要在于用药之后产生的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解决了多药耐药的问题,可以为治疗这种恶性肿瘤提供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MDR是指由于使用一种药物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降低了临床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性。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耐药机制是细胞将药物泵出的膜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是与耐药相关的两个主要蛋白。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大部分是通过信号通路实现,根据对于信号通路的研究,可以反过来揭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通过阻断这些和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可以达到研究和治疗的目的。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建立了MC3/5-FU的耐药细胞系,可以和MC3细胞系进行对照。设计多条shRNA片段构建表达载体DNA,对体外培养的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MC3/5-FU进行稳定转染,检测转染效率、检测细胞MDRl基因的mRNA的表达,筛选出更加有效的shRNA片段进行后续研究。检测RNA干扰后细胞耐药逆转率。检测MC3/5-FU和MC3之间信号通路活性差异,寻找耐药相关通路。抑制各通路活性后检测耐药逆转率以及生物学特性。通过抑制各通路活性后检测MDR1表达,并且RNAi沉默MDR1后检测各通路活性,从而推导各耐药相关通路与MDR1之间关系。检测RNAi与抑制各通路表达的抑制剂共同干预MC3/5-FU后耐药逆转率。RNAi沉默MRP1后检测MDR1以及信号通路表达,推测MRP1参与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第一部分RNAi逆转MC3/5-FU耐药性用MTT法检测MC3/5-FU耐药倍数,对于诱导药物5-FU耐药倍数为16.7达到高度耐药。针对MDR1基因根据siRNA设计原则设计3条shRNA并分别用脂质体转染MC3/5-FU细胞,real time-PCR检测,片段1沉默效果最佳,并筛选出片段1的稳定转染细胞株,RT-PCR检测细胞细胞MDR1基因表达,测定转染后细胞株耐药倍数及耐药逆转率。转染后细胞株MDR1基因表达量下降,MC3/5-FU细胞对5-FU、BLM、VCR和VBL耐药逆转率分别为达到70.6%、40.8%、48.6%和58.8%。第二部分抑制信号通路逆转MC3/5-FU耐药性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找出MC3/5-FU细胞和MC3细胞之间差异的耐药相关细胞信号蛋白,MC3/5-FU细胞中NF-κB、Nrf2-ARE、MAPK/ERK活性明显高于MC3细胞。用抑制剂抑制NF-κB、Nrf2-ARE和MAPK/ERK后MC3/5-FU细胞对5-FU的耐药逆转率分别为67.7%、43.4%和54.3%。。用MTT法测定抑制后MC3/5-FU生长曲线,软琼脂克隆实验计算各种干预后细胞克隆数,可见各种干预后Nrf2-ARE组生长最快,NF-κB和MAPK/ERK组最慢。第三部分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在粘液表皮样癌中与MDR1基因之间的关系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在粘液表皮样癌中与MDR1基因之间的关系。 NF-κB、Nrf2-ARE和MAPK/ERK通路活性被抑制后MC3/5-FU细胞MDR1mRNA表达降低,NF-κB通路效果最明显。RNAi沉默MC3/5-FU中MDR1的表达后可见各通路活性未发生明显变化。抑制剂与RNAi共同作用后检测耐药逆转率与RNAi组无明显差异。第四部分MRP1基因引起耐药的机制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MEC临床手术标本发现MRP1基因在MEC中表达,且与MDR1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用RNAi沉默MRP1基因后RT-PCR检测发现MDR1基因表达被抑制。沉默MRP1基因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ARE通路的活性被明显抑制。结论:1MDR1基因的表达是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产生多药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2用RNAi的方法沉默MDR1基因可以有效逆转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耐药性。3NF-κB、Nrf2-ARE、MAPK/ERK参与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耐药过程,通过抑制这些通路可以逆转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耐药性。4NF-κB通路在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与MDR1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5推测在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MRP1可以激活Nrf2-ARE从而促进MDR1基因表达,导致细胞耐药。而不是传统认为的膜蛋白药泵作用。
吴遐[6](2011)在《HA117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新基因HA117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抗原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50例不同时期ALL和AML患者BMMNC HA117基因表达;以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作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中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M3)患者BMMNC检测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结果:1.按白血病类型分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HA117基因阳性表达率78.57%(11/14)与AML组72.22%(2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2.按时期分组,初诊组HA117基因阳性表达率75.00%(21/28),缓解组77.78%(7/9),未缓解组69.23%(9/13)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按治疗结果分组,临床非耐药组HA117阳性表达率47.06%(8/17)与临床耐药组87.88%(27/33)差异(P=0.005<0.01)有统计学意义。4.30例AML抗原表达分析,与HA117阳性呈正相关:CD11b、CD33(OR=0.59,P<0.01;OR=0.704,P<0.01),负相关的有MPO(OR=-0.611,P<0.01)。结论:HA117基因过度表达与AL患者临床耐药密切相关,它可能参与AL的多药耐药,可作为检测临床耐药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在AML中HA117基因表达与CD11b、CD33、MPO密切相关,共同监测可作为AML疗效观察指标。
钟晓丹[7](2010)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13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肿瘤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儿童恶性肿瘤,尤其是实体性恶性肿瘤受到国内外临床医生和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除脑肿瘤外最常见的实体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易发生误诊,多数患儿诊断时多已发展为III、IV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差。本组研究通过对我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3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NB患儿的发病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诊断方法及治疗反应等,讨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NB患儿临床诊断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我科接受治疗的8例NB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以期提供给临床医生一些启示,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早期诊断、无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王昭霞[8](200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和K562/AO2细胞株药物耐受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是小儿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亦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小儿白血病90%以上为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2/3。近20年来,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ALL,其5年无事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al,EFS)达到70%~80%。目前为止,白血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化疗。然而部分患者在初始治疗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或经历了初始有效的治疗后仍将复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化疗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受阻常常是肿瘤细胞耐药的重要机制。耐药是成功治疗白血病的主要障碍,成为白血病治疗领域的难题。骨髓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ment,HM)在白血病耐药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年来,人们对HM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推测,造血微环境引起肿瘤耐药的主要途径为肿瘤细胞直接粘附导致的耐药(CAM-DR)和可溶性细胞因子介导的耐药、抗凋亡引起的耐药(SM-DR)。HM除了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外,HM中还含有少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MSCs为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是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以外的一类干细胞。MSCs特征性表达CD29、CD44、CD73、CD105、CD166和HLA-A/B/C。在体外特异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并产生多种调节造血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IL-6、IL-7、IL-8、IL-12、M-CSF等,虽然MSCs在骨髓中含量不多(占1/万~0.1万),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对造血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正常MSCs在机体正常造血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直接粘附等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生存。研究结果提示, MSCs参与了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抗凋亡等特性有关;同时对B淋巴细胞祖细胞和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分化、生存均有重要影响。在对髓系白血病的研究中发现,正常人MSCs降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发挥其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基于MSCs能使白血病细胞免于药物诱导的凋亡,学者们称骨髓基质微环境为白血病细胞逃避常规化疗的“避难所”。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正常MSCs和已建系的基质细胞,而对于发生造血实质细胞恶性克隆变白血病儿童的MSCs研究尚无。造血微环境抑制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虽然得到肯定,但其相互作用,环节众多,错综复杂,难以彻底、系统的阐明参与其中的各种成分的具体作用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细节。而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患儿MSCs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在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抗凋亡特性的过程的机制,尚待深入研究。因此,应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其机制,将推动此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LL患儿MSCs保护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和抗凋亡特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探讨ALL儿童MSCs体外分离、扩增的方法。2.研究ALL儿童MSCs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耐阿霉素的K562/AO2增殖的影响,明确MSCs调控白血病增殖的特点。3.分析与MSCs粘附的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变化及探讨其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白血病耐药提供实验依据,为临床提供帮助。研究内容1. ALL儿童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2. MSCs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K562/AO2粘附共培养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3.与MSCs粘附共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变化的研究。4. MSCs诱导K562、K562/AO2细胞发生耐药机制的研究。研究方法1、ALL儿童骨髓2~5ml,分离、扩增、鉴定,以获得足量的MSCs。2、实验分4组:1组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单独悬浮培养组;2组K562细胞与MSCs粘附共培养组;3组耐ADM型白血病细胞株K562/AO2细胞单独悬浮培养组;4组K562/AO2细胞与MSCs粘附共培养组。3、4组细胞培养6天,计数各组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情况。4、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5、1、2组白血病细胞,3、4组白血病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DM作用24h,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白血病细胞的早期凋亡率。6、各组白血病细胞提取RNA,FQ-PCR检测mdr1基因及RT-PCR检测Bcl-2和Bax基因。技术路线研究结果1.建立了比较成熟的ALL儿童MSCs体外分离、扩增方法。2.粘附生长的白血病细胞增殖缓慢,没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3.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细胞相比,与MSCs粘附共培养的K562细胞G0-G1期细胞增多(P<0.05),S期细胞减少(P<0.05),而G2-M期细胞无显着变化(P>0.05);MSCs粘附共培养的K562/AO2细胞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相比,G0-G1期细胞增多(P<0.05),S期细胞减少(P<0.05),而G2-M期细胞无显着变化(P>0.05)。4. 2组K562细胞加入同浓度ADM,2组K562/AO2细胞加入同浓度ADM作用24小时后,收集细胞测定的早期凋亡率显示,早期凋亡细胞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细胞早期凋亡细胞要明显多于粘附共培养的K562细胞(P<0.05);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中早期凋亡细胞要明显多于粘附共培养的K562/AO2细胞(P<0.05)。5.采用FQ-PCR技术,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细胞和粘附共培养的K562细胞都没有mdr1基因的表达;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和粘附共培养的K562/AO2细胞都有明显的mdr1基因的表达,但2组K562/AO2细胞mdr1表达无显着差异性(P>0.05)。采用RT-PCR技术,粘附共培养的K562细胞检测Bcl-2基因相对表达要明显强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细胞(P<0.05);而Bax基因的相对表达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粘附组K562细胞Bcl-2/Bax与单独悬浮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共培养的K562/AO2细胞检测Bcl-2基因相对表达要强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而Bax基因的相对表达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粘附组K562/AO2细胞Bcl-2/Bax与单独悬浮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K562/AO2细胞Bcl-2基因相对表达要强于K562细胞(P<0.05)。结论1.与ALL儿童MSCs共培养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K562/AO2细胞对ADM的敏感性降低,凋亡率下降。2.与ALL儿童MSCs粘附共培养,可以阻滞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K562/AO2细胞周期进程,使大部分细胞停留在G0-G1期。3.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K562/AO2对ADM产生耐药性可能与粘附共培养后Bcl-2基因表达增强有关,与MSCs粘附培养并没有使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量增加。
张秀亚[9](2009)在《1. 携带MDR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安全性研究 2. 大剂量阿霉素化疗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小鼠的影响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题目1携带MDR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安全性研究目的:探讨携带MDR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在转染入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前后,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回输或种植在小鼠体内后有无自我复制能力的逆转录病毒产生或致瘤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实验依据。方法: (1)收集产病毒包装细胞PA317-HaMDR1/A的细胞上清液,浓缩后用RT-PCR法检测MDR1和env基因的表达情况;(2)浓缩病毒上清液转染小鼠BM-MNCs后,RT-PCR法检测BM-MNCs中MDR1和env基因的表达情况;(3)20只BALB/c小鼠(经60Co-γ放疗预处理)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回输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对照组回输等量生理盐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每月检测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DR1和env基因的表达情况;(4)20只裸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在裸鼠腋部皮下注射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块生成;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RT-PCR法检测腋部皮下结缔组织、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DR1和env基因的表达情况;HE染色、电镜检测裸鼠腋部皮下结缔组织结构有无改变。结果: (1)RT-PCR法在PA317-HaMDR1/A细胞浓缩的病毒上清液中检测到MDR1基因表达的特异性条带,未检测到env基因的表达条带;(2)RT-PCR法在转染的小鼠BM-MNCs中检测到MDR1基因的表达,未检测到env基因的表达;(3)实验组BALB/c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较对照组缓慢,在第7天白细胞计数开始回升,在12天后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RT-PCR法在实验组小鼠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检测到MDR1基因的表达,未检测到env基因的表达;(4)两组裸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未见明显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在裸鼠腋部皮下结缔组织、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未检测到MDR1和env基因的表达;透射电镜在裸鼠腋部皮下结缔组织中未检测到逆转录病毒颗粒,结缔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病理HE染色见结缔组织形态结构无异常,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结论:病毒上清液及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回输入体内前后均未检测到有复制能力的逆转录病毒产生;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无致瘤性。题目2大剂量阿霉素化疗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小鼠的影响实验研究目的:维甲酸类化合物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诱导分化、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等作用,是一类疗效确切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将MDR1基因转染入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后回输入肝癌小鼠体内,观察阿阿霉素大剂量化疗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后对肝癌组织生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肝癌组织P-gp及增殖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和外源性MDR1基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产病毒包装细胞PA317-HaMDR1/A的病毒上清液并浓缩,采用病毒上清转染法转染BALB/c小鼠BM-MNCs,RT-PCR法检测小鼠BM-MNCs中MDR1基因的表达情况;将40只肝癌荷瘤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正常对照组(不照射不回输),B空白对照组(照射并回输等量生理盐水),C阴性对照组(照射并回输未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D1联合用药组(照射并回输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D2阿霉素组(照射并回输转染MDR1基因的BM-MNCs),每组8只。B、C、D1组进行大剂量阿霉素化疗同时联合应用ATRA,D2组单用阿霉素大剂量化疗,每三天监测各组肝癌组织的大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每周用FISH和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BM-MNCs、肿瘤组织和重要脏器中MDR1基因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每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肝癌组织P-gp和增殖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RT-PCR法证实外源性MDR1基因可有效地整合到小鼠BM-MNCs基因组中并进行转录表达;RT-PCR法在联合用药组D1和阿霉素组D2肝癌小鼠的外周血和BM-MNCs中均检测到MDR1基因的表达;(2)联合用药组D1组和阿霉素组D2组肝癌小鼠肿瘤组织的瘤重较对照组轻,化疗18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D1组肝癌小鼠的肿瘤组织的瘤重总体较阿霉素组D2组的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用药组D1组和阿霉素组D2组肝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两个对照组,化疗第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D1组和阿霉素组D2组肝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FISH和RT-PCR法在转染组小鼠小鼠重要脏器和肿瘤组织中均未检测到BM-MNCs和外源性MDR1基因定植和表达;(5)随着化疗剂量的增加,联合用药组D1组与阿霉素组D2组比较肝癌组织中P53、bax、PCNA和Ki-67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4周后联合用药组D1组肝癌组织中P-gp表达阳性率高于阿霉素组D2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周后联合用药组D1组肝癌组织Bcl-2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阿霉素组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可在体外将外源性MDR1基因转入小鼠BM-MNCs中,外源性MDR1基因转染回输后在小鼠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持续表达;(2)ATRA和阿霉素联用后不能增强或减弱阿霉素化疗的疗效,ATRA和阿霉素联用无协同或拮抗作用;(3)ATRA和阿霉素联用后与单用阿霉素比较,两者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外源性MDR1基因转染移植后在小鼠重要脏器和肿瘤组织无表达;(5)全反式维甲酸能增加肝癌组织中P-gp表达的阳性率,增强了肝癌组织的耐药性,推测可能与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有关,而与增殖相关因子PCNA、Ki-67,凋亡相关因子P53、Bax的表达无直接关系。
余晓燕[10](2008)在《TRAIL联合化疗药物诱导HEP-2、HNE-1细胞株凋亡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化学疗法是目前治疗鼻咽癌、喉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组织可造成骨髓抑制、肝脏损害等相当严重的毒副作用,大大降低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找既高效杀灭肿瘤细胞,又能降低其毒副作用的药物是现代肿瘤治疗的热点。已有研究报道,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副作用,且联合低毒性的化疗药物能高效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但它对人喉表皮癌细胞株(Human epidermal carcinoma cell line,HEP-2)、人鼻咽癌细胞株(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HNE-1)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旨在研究TRAIL联合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对HEP-2、HNE-1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TRAIL、化疗药物(5-FU、DDP)分别和联合对HNE-1、HEP-2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MTT检测不同浓度的TRAIL(1.0,10.0,100.0,1000.0ng/ml);DDP(1.0,10.0,100.0μg/ml);5-FU(1.0,10.0,100.0μg/ml)对HEP-2、HNE-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依据结果将实验分组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无药物);TRAIL(10.0ng/ml)处理组;DDP(1.0μg/ml)处理组;5-FU(1.0μg/ml)处理组;DDP(1.0μg/ ml)+TRAIL(10.0ng/ml)处理组;5-FU(1.0μg/ml)+TRAIL(10.0ng/ml)处理组进行以下实验。2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分别对HNE-1和HEP-2增殖抑制的影响。3采用FCM法检测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细胞后不同处理组细胞的凋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4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中细胞型Fas相关死亡域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elluar Fas-ssociated death domain-like IL-1 beta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rotein,c-FLIP)、核转录因子кB (Nuclear factorsкB,NF-кB)的表达情况。结果:1 TRAIL联合5-FU、DDP对HEP-2细胞株的研究:1)浓度为1.0μg/ml的5-FU、DDP可以抑制HEP-2细胞株的增殖,1.0ng/ml的TRAIL不能抑制HEP-2细胞株的增殖,10.0ng/ml以上浓度的TRAIL可抑制HEP-2细胞株的增殖。选取药物浓度为5-FU1.0μg/ml,DDP1.0μg/ml,TRAIL10.0ng/ml进行进一步的实验。2)DDP+TRAIL处理组HEP-2细胞株抑制率为(33.69±3.50)%,与TRAIL处理组(5.73±4.31)%和DDP处理组(15.06±8.83)%相比,HEP-2细胞株抑制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FU+TRAIL处理组HEP-2细胞株抑制率为(29.21±9.80)%,与TRAIL处理组(5.73±4.31)%和5-FU处理组(12.68±5.20)%相比,HEP-2细胞株抑制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DDP+TRAIL处理组HEP-2细胞株凋亡率为(24.76±1.20)%,与TRAIL处理组(0.24±0.023)%和DDP处理组(14.70±2.21)%相比,HEP-2细胞株凋亡率明显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5)5-FU+TRAIL处理组HEP-2细胞株凋亡率为(14.33±0.78)%,与TRAIL处理组(0.24±0.023)%和5-FU处理组(2.25±0.56)%相比,HEP-2细胞株凋亡率明显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6)TRAIL处理组、5-FU处理组、DDP处理组中c-FLIP、NF- B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TRAIL+5-FU处理组和TRAIL+DDP处理组。2 TRAIL联合5-FU、DDP对HNE-1细胞株的研究:1)浓度为1.0μg/L的5-FU、DDP可以抑制HNE-1细胞株的增殖,1.0ng/ml的TRAIL不能抑制HNE-1细胞株的增殖,10.0ng/ml以上浓度的TRAIL可抑制HNE-1细胞株的增殖。选取药物浓度为5-FU1.0μg/ml,DDP1.0μg /ml,TRAIL10.0ng/ml进行进一步的实验。2)DDP+TRAIL处理组HNE-1细胞株抑制率为(38.61±7.56)%,与TRAIL处理组(5.73±4.42)%和DDP处理组(14.62±7.92)%相比,HNE-1细胞株抑制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FU+TRAIL处理组HNE-1细胞株抑制率为(31.89±5.61)%,与TRAIL处理组(5.73±4.42)%和5-FU处理组(14.17±9.6)%相比,HNE-1细胞株抑制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DDP+TRAIL处理组HNE-1细胞株凋亡率为(14.72±1.20)%,与TRAIL处理组(0.66±0.23)%和DDP处理组(2.19±0.52)%相比,HNE-1细胞株凋亡率明显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5)5-FU+TRAIL处理组HNE-1细胞株凋亡率为(14.70±1.78)%,与TRAIL处理组(0.66±0.23)%和5-FU处理组(2.43±0.26)%相比,HNE-1细胞株凋亡率明显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6)TRAIL处理组、5-FU处理组、DDP处理组中c-FLIP、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TRAIL+5-FU处理组和TRAIL+DDP处理组。结论:1 TRAIL能诱导HEP-2、HNE-1细胞株的增殖,且与5-FU、DDP联合应用具协同抑制细胞株增殖的作用;2 TRAIL能诱导HEP-2、HNE-1细胞株的凋亡,且与5-FU、DDP联合应用能协同诱导HEP-2、HNE-1细胞株的凋亡;3在TRAIL联合化疗药物诱导HEP-2、HNE-1细胞株凋亡的过程中,可通过下调c-FLIP、NF-κB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株的凋亡。
二、GP7及鬼臼乙叉甙诱导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7及鬼臼乙叉甙诱导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总黄酮对K562/ADR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试剂配制 |
2.2 细胞培养基本操作方法 |
2.3 K562/ADR细胞培养 |
2.4 ASMq对K562/ADR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
2.5 ASMq对K562/ADR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 |
2.6 Real-time PCR 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 |
2.7 Western Blot分析方法及步骤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桃儿七概述 |
1.1.1 桃儿七的起源与分布 |
1.1.2 桃儿七属的命名考订 |
1.1.3 形态特征 |
1.1.4 桃儿七的种质资源现状 |
1.2 桃儿七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1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
1.2.2 黄酮及其它类化合物 |
1.2.3 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含量检测 |
1.2.4 化学指纹图谱 |
1.3 桃儿七的药理作用研究 |
1.3.1 抗肿瘤作用 |
1.3.2 抗病毒作用 |
1.3.3 毒性 |
1.3.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5 对肠平滑肌的影响 |
1.3.6 止咳祛痰-抗炎作用 |
1.3.7 抑菌杀虫作用 |
1.3.8 抗氧化及辐射防护作用 |
1.3.9 其它作用 |
1.4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基因 |
1.5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1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1.5.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1.6 桃儿七研究热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
1.6.1 引种栽培 |
1.6.2 桃儿七的组织培养 |
1.6.3 桃儿七的细胞培养 |
1.6.4 应用生物反应器生产鬼臼毒素 |
1.6.5 毛状根诱导桃儿七中鬼臼毒素 |
1.6.6 植物内生真菌发酵生产鬼臼毒素 |
1.6.7 鬼臼毒素的化学合成 |
1.7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 |
1.7.1 转录组概述 |
1.7.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选题依据 |
1.9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0 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 |
1.10.1 研究内容 |
1.10.2 预期结果 |
1.11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桃儿七资源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2.1.1 文献调查 |
2.1.2 走访调查和市场调查 |
2.1.3 样方调查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样地设置情况及调查结果 |
2.2.2 地理分布 |
2.2.3 桃儿七生境条件 |
2.2.4 桃儿七资源状况 |
2.2.5 种群特征和群落类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色谱学、化学计量学的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2 流动相的选择 |
3.2.3 空白试验 |
3.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3.2.5 精密度试验 |
3.2.6 重复性试验 |
3.2.7 稳定性试验 |
3.2.8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试验 |
3.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2.10 桃儿七指纹图谱研究 |
3.2.11 基于化学计量学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 |
3.3 讨论 |
3.3.1 桃儿七指纹图谱 |
3.3.2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
3.3.3 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 |
3.4 小结 |
3.4.1 指纹图谱的构建 |
3.4.2 丰富的化学多样性 |
3.4.3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
第四章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调查所用工具/仪器 |
4.1.2 调查对象 |
4.1.3 性状选择和测定 |
4.1.4 不同产地桃儿七化学成分的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桃儿七表型均值变异 |
4.2.2 调查区域间(内)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
4.2.3 研究区域间桃儿七表型分化程度 |
4.2.4 表型特征稳定性 |
4.2.5 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
4.3 讨论 |
4.3.1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 |
4.3.2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紫外分光度法检验DNA纯度 |
5.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纯度 |
5.2.3 基因组DNAISSR-PCR扩增结果 |
5.2.4 桃儿七种群遗传多样性 |
5.2.5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
5.3 讨论 |
5.3.1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5.3.2 高的遗传分化和显着的遗传结构 |
5.3.3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对其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5.3.4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保护 |
5.4 小结 |
5.4.1 桃儿七种群存在低的遗传多样性、高的遗传分化和清晰的遗传结构 |
5.4.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及其保护 |
第六章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八个产区的环境因素分析 |
6.2.2 不同产地桃儿七有效成分的差异(多样性) |
6.2.3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
6.3 讨论 |
6.3.1 地理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2 降雨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3 光照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4 温度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5 土壤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6 桃儿七药材的道地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桃儿七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仪器与试剂 |
7.1.3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RNA样品制备及质量分析 |
7.2.2 测序产量统计与质量分析 |
7.2.3 RNA-seq序列组装结果 |
7.2.4 RNA-seq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结果 |
7.2.5 Unigenes功能分类及代谢通路注释 |
7.2.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
7.3 讨论 |
7.3.1 RNA样品质量 |
7.3.2 测序产量及组装情况 |
7.3.3 Unigene功能注释 |
7.3.4 编码蛋白框预测及近缘模式生物同源基因CDS的比较 |
7.3.5 桃儿七转录组功能分类 |
7.3.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8.3.1 不足之处 |
8.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GnRHa对化疗致卵巢损伤保护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
1.1.2 化疗致卵巢功能损伤的表现 |
1.1.3 化疗致卵巢功能损伤的机制 |
1.1.4 化疗患者卵巢功能的药物保护 |
1.1.5 凋亡抑制因子 |
1.1.6 卵巢组织的冻存及移植 |
1.1.7 干细胞治疗 |
1.1.8 小结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2 药物的选择 |
1.2.3 研究指标的选择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实验步骤 |
2.2.3 血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2.2.4 卵巢组织的取材与保存 |
2.2.5 卵巢组织的处理 |
2.2.6 HE染色 |
2.2.7 免疫组织化学法 |
2.2.8 Western-Blot法 |
2.2.9 Elisa检测法 |
2.2.10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一、氟尿嘧啶诱导大鼠卵巢损伤模型的建立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动情周期变化 |
3.3 大鼠血清激素水平变化 |
3.3.1 不同时间大鼠血清各项激素水平 |
3.3.2 不同组大鼠血清FSH水平 |
3.3.3 不同组大鼠血清E2水平 |
3.3.4 不同组大鼠血清AMH水平 |
3.4 大鼠卵巢湿重比较 |
3.5 大鼠卵巢卵泡计数 |
二、Gn RHa 对化疗诱导的卵巢损害的保护实验 |
3.6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7 大鼠动情周期变化 |
3.8 大鼠血清激素水平变化 |
3.8.1 四组血清各项激素的变化 |
3.8.2 NS组血清各项激素的变化 |
3.8.3 5-FU组血清各项激素的变化 |
3.8.4 曲普瑞林+5-FU组血清各项激素的变化 |
3.8.5 曲普瑞林+NS组血清各项激素的变化 |
3.9 大鼠卵巢湿重比较 |
3.10 大鼠卵巢卵泡计数 |
3.10.1 大鼠卵巢组织中原始卵泡数目 |
3.10.2 大鼠卵巢组织中生长卵泡数目 |
3.11 Bcl-2 和Bax蛋白表达情况 |
3.11.1 免疫组织化学法 |
3.11.2 Western-Blot法 |
第4章 讨论 |
4.1 5-FU对大鼠的影响 |
4.1.1 5-FU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1.2 5-FU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
4.2 曲普瑞林对大鼠的保护作用 |
4.2.1 曲普瑞林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2.2 曲普瑞林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
4.2.3 曲普瑞林保护大鼠卵巢功能的机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附录A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Leukamenin E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综述 |
1. 白血病与分化 |
1.1 白血病起因 |
1.2 白血病分类 |
1.3 白血病分化治疗 |
2. 细胞骨架 |
2.1 细胞骨架概述 |
2.2 细胞骨架与癌变 |
2.3 细胞骨架与凋亡 |
2.4 细胞骨架与分化 |
3. 二萜类化合物重要的药理活性 |
3.1 对映贝壳杉烷二萜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 |
3.2 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
立体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Leukamenin E 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 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试剂与受试化合物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 |
4.1 细胞培养 |
4.2 台盼蓝排染法检测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4.3 流式细胞术检测 Leukamenin E引起的 HL-60细胞大小及粒度的改变 |
4.4 PI染色法检测 Leukamenin E 引起的 HL-60细胞周期阻滞 |
4.5 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法检测 Leukamein E引起的凋亡 |
4.6 吉姆萨染色法观察 Leukamenin E引起的 HL-60 细胞核形态变化 |
4.7 NBT还原能力测定 |
4.8 吞噬能力检测 |
4.9 流式细胞术检测 HL-60细胞表面抗原 CD11b的表达 |
4.10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Leukamenin E对 HL-60 细胞微管的影响 |
4.11 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检测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微丝的影响 |
4.12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Leukamenin E对 HL-60 细胞的波形蛋白的影响36 |
4.13 DCFH-DA染色法检测 Leukamenin E引起的 HL-60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变化 |
4.14 数据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生长的影响 |
5.1.1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5.1.2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大小及粒度的影响 |
5.1.3 Leukamenin E引起 HL-60细胞产生细胞周期 G1阻滞 |
5.1.4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无凋亡诱导作用 |
5.2 Leukamenin E 诱导 HL-60细胞向成熟粒系分化 |
5.2.1 Leukamenin E引起 HL-60细胞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 |
5.2.2 Leukamenin E引起 HL-60细胞 NBT 还原能力的增强 |
5.2.3 Leukamenin E 诱导 HL-60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 |
5.2.4 Leukamenin E诱导 HL-60细胞表面抗原 CD11b 的表达 |
5.3 Leukamenin E引起 HL-60细胞骨架重排及其含量改变 |
5.3.1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微管的影响 |
5.3.2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微丝的影响 |
5.3.3 Leukamenin E对 HL-60细胞波形蛋白的影响 |
5.4 Leukamenin E引起 HL-60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升高 |
6 分析与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 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
二 多药耐药基因 MDR 1 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 MRP113 |
三 耐药相关信号转导通路 |
第一部分 RNAI逆转 MC3/5-FU 耐药性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对粘液表皮样癌多药耐药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粘液表皮样癌中耐药相关信号通路与 MDR1 基因的关系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MRP1 与信号通路参与 MC3/5-FU 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HA117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常用试剂配制 |
附录 B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儿童神经母细胞瘤1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背景 |
2.2 发病机制 |
2.3 病理和组织学 |
2.4 临床表现 |
2.5 诊断 |
2.6 治疗 |
2.7 预后 |
第3章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13 例临床分析 |
3.1 资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和K562/AO2细胞株药物耐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实验正文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1. 携带MDR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安全性研究 2. 大剂量阿霉素化疗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小鼠的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题目1 携带MDR1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安全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题目2 大剂量阿霉素化疗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小鼠的影响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资料 |
文献综述:恶性肿瘤多药耐药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TRAIL联合化疗药物诱导HEP-2、HNE-1细胞株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TRAIL 联合化疗药物诱导HEP-2、HNE-1 细胞株凋亡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TRAIL 联合5-FU、DDP 抑制HEP-2、HNE-1 细胞株增殖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TRAIL 联合5-FU、DDP 诱导HEP-2、HNE-1 细胞凋亡的研究及可能机制的探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TRAIL 与肿瘤的治疗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GP7及鬼臼乙叉甙诱导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总黄酮对K562/ADR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D]. 王珍珍.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2]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D]. 刘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3]GnRHa对化疗致卵巢损伤保护机制的探讨[D]. 王盈.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3)
- [4]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Leukamenin E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 孔花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5]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的研究[D]. 缪叶.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6]HA117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 吴遐. 蚌埠医学院, 2011(01)
- [7]儿童神经母细胞瘤13例临床分析[D]. 钟晓丹. 吉林大学, 2010(09)
- [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和K562/AO2细胞株药物耐受性的影响[D]. 王昭霞. 广州医学院, 2009(07)
- [9]1. 携带MDR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安全性研究 2. 大剂量阿霉素化疗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小鼠的影响实验研究[D]. 张秀亚.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5)
- [10]TRAIL联合化疗药物诱导HEP-2、HNE-1细胞株凋亡的研究[D]. 余晓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1)
标签:造血系统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 肿瘤细胞论文; m3白血病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