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镜的临床应用

踝关节镜的临床应用

一、踝关节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斌,张涛,瞿瑾,李雄,孙德毅,邱续强,吕红斌,徐大启[1](2021)在《距腓前韧带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文中指出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经保守治疗3~6个月后未见明显好转的ATFL损伤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67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17~41岁,病程为(12.6±3.2)个月;左踝29例,右踝38例。患者均因反复扭伤导致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明显松弛;ATFL止点压痛、跟腓韧带止点压痛、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采用X线检查排除其他踝关节疾患,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观察患侧ATFL损伤情况。患者均有手术指征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在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及标准化流程的康复锻炼。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rlsson ankle functional,KAF)评分及日本足踝外科学会(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JSSF)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结果。结果:67例患者在术中关节镜下检查发现炎性滑膜增生52例(77.6%),明显骨赘增生12例(17.9%),Ⅱ~Ⅲ度距骨骨软骨损伤23例(34.3%),Ⅳ度软骨损伤5例(7.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麻醉状态下前抽屉试验为阴性、内翻应力试验为阴性;术后锚钉位置良好。其中3例(4.5%)患者术后出现腓浅神经暂时性麻痹,足踝部皮肤麻木,2周内逐渐恢复;无围手术期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15.64±3.17)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可以正常行走;踝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大多数患者无疼痛或偶有轻度疼痛;踝关节的功能及活动度得到恢复,没有发生再次失稳。64例(95.5%)患者可以恢复至伤前的劳动或运动水平。站立位X线检查提示关节间隙良好,未见狭窄;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AOFAS评分(94.78±6.37)明显优于术前(64.17±12.43,P<0.01),KAF评分和JSSF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F:91.04±11.36 vs 59.74±13.63,P<0.01;JSSF:95.32±10.21 vs 66.92±14.38,P<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近期疗效良好。

冯仕明,马超,韩猛[2](2021)在《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33例(33侧), 其中男20例、女13例, 年龄16~55(30.3±5.7)岁;右侧22例, 左侧11例。病程12~48(25.6±14.2)个月。受伤原因:扭伤28例, 车祸伤5例。所有患者进行全关节镜下的改良Brostr?m手术。术后定期随访, 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踝关节活动情况, 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情况及步态。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价踝关节功能。对比患者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VAS、AOFAS、KAF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35~80(50.3±12.6)min。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40(25.0±10.7)个月。末次随访时, 患者均无置入物排斥反应或线结反应;踝关节疼痛完全消失, 关节活动度良好;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均阴性, 未出现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术后12个月依据AOFAS评分标准, 踝关节功能优27例、良6例;依据KAFS评分标准, 踝关节功能优28例、良5例。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2±1.93)分降低到(1.33±0.16)分, AOFAS评分由术前(61.75±13.08)分提高到(92.37±4.15)分, KAFS评分由术前(64.46±10.81)分提高到(93.19±5.58)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65, -13.303, -12.346,P值均<0.05)。结论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 手术创伤小, 是一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谭文志,王国强,王建忠,王炳海,马超,杨晓龙,秦艳龙,秦政,张力为[3](2021)在《踝关节融合术式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踝关节融合术是终末期踝关节病变手术治疗的首选。终末期踝关节病变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改善畸形以及减轻患者痛苦。近年来,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术式,以关节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术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术者的青睐。虽然踝关节融合微创术式的临床疗效显着,但其适应证范围的有限性是不得不提及的。现在治疗以提高融合率、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为目的,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踝关节融合术的相关文献,对踝关节融合术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常生伟[4](2021)在《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镜技术治疗后对Mcguire评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镜技术治疗后对Mcguire评分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cguire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肿胀现象消失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予以关节镜技术治疗,可缩短关节肿胀及恢复时间,提高踝关节功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

罗建,高志朝,孟永骏,郑国富,鲍昌珅[5](2021)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3~62岁,中位数42岁;左侧7例,右侧9例。合并腓骨近端骨折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下胫腓联合复位、内固定物位置、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中位数14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下胫腓联合复位和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内踝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中位数11周。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评分为(92.32±2.51)分,优13例、良3例。均无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足踝麻木、踝关节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下胫腓联合复位好,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皓[6](2021)在《全关节镜下Socket-anchor技术重建距腓前韧带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一种新型的关节镜下骨道制备及移植物固定方式--Socket-anchor技术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通过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和Tegner运动水平评分,MRI及并发症来评价其临床预后及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2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30.3±4.64岁(2038岁)。通过术前影像学及术中评估,判断距腓前韧带结构缺失。如果患者有后足畸形,踝关节骨关节炎,距骨倾斜角>9°伴有跟腓韧带损伤,距下关节不稳,以及年龄>40岁且运动要求不高的患者,则被排除。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术,距骨侧采用Socket-anchor技术,即在ATFL距骨止点做长10mm,直径6mm的骨道,但骨道无需贯穿整个距骨--盲道,在盲道的末端置入一枚带线锚钉,通过锚钉的缝线将移植物引入骨道,并打结将移植物固定在骨道内,手术通过踝关节3入路完成。术前1周及术后第12个月进行疗效评估,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和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并记录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1.3±5.28月(1230月)。患者术前VAS评分2.9±0.55分,术后VAS 0.4±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OFAS评分术前73.55±7.52分,术后96.45±4.9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ner评分从术前2.6±0.82分提升到术后6.35±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抽屉试验阴性。1例患者踝关节轻度僵硬,无韧带再断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D-CT检查显示骨道位置正确;术后12个月复查MRI结果显示重建的ATFL韧带信号灰度正常,张力良好结论:本研究探讨了一项新的ATFL重建中距骨侧骨道制作及移植物固定术--Socket-anchor技术,它是锚钉和骨道的一种结合。这种方法既保留了距骨侧腱骨愈合的特性,又尽可能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Socket-anchor技术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尽管随访时间有限,但是仍可以证明它是一种可行,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

乔宇[7](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复方接骨片促进ACL断裂重建后腱骨愈合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复方接骨片有效化学成分,研究其促进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后腱骨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TCMSP)、ETCM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和SIB数据库对复方接骨片的化学活性物质及作用于人体的靶点蛋白进行检索和筛选,同时应用OMIM数据库和Gene Cards数据库预测NAFLD疾病的作用靶点,并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校正蛋白名称和对应的基因名称,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得到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利用Omic Share Tool云平台进行结果可视化,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图。选用36只日本大耳白兔,另选10只作为肌腱供体兔,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9只作为D-d组(假手术组),其余27只兔均由同一术者对其施行前交叉韧带离断术,并以处理好的异体半腱肌对其行改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待兔麻醉完全苏醒后,给予兔a、b、c三种药物灌胃,a、b、c三种药物均由第三名与本实验无关人员进行配置,以便实施双盲,同时分至A、B、C三组,以A-a组、B-b组、C-c组进行标注,分笼饲养,于灌胃后4、8、12周随机选取每组3只兔进行分批处死,采取兔静脉血进行PINP、TRACP-5b、C-RP、全血白细胞计数检测以及破骨细胞ELISA检测;取兔膝关节标本通过Micro-CT观察骨隧道扩大率,生物力学检测移植后韧带极限抗拉负荷,分装标本进行HE、Masson组织学染色,比较各组各时间点腱-骨隧道愈合情况。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本研究的自然铜(煅制)有效成分有1个,土鳖虫有效成分有1个,地龙有效成分有1个,桑白皮有效成分有32个,骨碎补(制)有效成分15个,续断有效成分8个,桑寄生有效成分2个,当归有效成分2个,乳香有效成分8个,没药有效成分45个,白芷有效成分23个,红花有效成分22个,大黄(制)有效成分16个。ACL断裂疾病靶点177个,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基因共41个。通过PPI蛋白互作关系得到41个核心基因分别为ITNF、VEGFA、MMP9、AKT1、PTGS2、CCL2、IL1B、CASP3、TP53、MMP2、PPARG、EGF、MAPK1、CXCL8、SERPINE1、FOS、ESR1、SPP1、CCND1、MMP1、MAPK14、MMP3、HIF1A、ICAM1、CAT、HMOX1、IFNG、CTNNB1、APP、ERBB2、RUNX2、IGFBP3、NOS2、COL1A1、GJA1、SOD1、IL1A、LDLR、COL3A1、PTGS1、BCL2;GO富集分析结果包括细胞对脂多糖的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外泌体、膜筏、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等;KEGG富集通路包括NF-κB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验证性研究结果:复方接骨片组PINP、TRACP-5b、C-RP、全血白细胞计数的相对表达量为(72.16±0.94ng/ml、8.84±2.09ng/ml、23.47±1.56ug/ml、6.36±0.45*10^9/L),骨肽片组(6766.78±0.56ng/ml、10.23±0.04ng/ml、23.01±3.05ug/ml、4.32±0.09*10^9/L),安慰剂组(65.82±0.70ng/ml、13.47±0.27ng/ml、24.21±5.32ug/ml、8.15±0.77*10^9/L),假手术组(62.99±1.46ng/ml、10.59±1.02ng/ml、25.66±3.26ug/ml、4.42±0.25*10^9/L),各项指标相对表达量组间相比(F=160.88,p=0.000<0.01;F=0.73,p=0.546>0.05;F=2.080,p=0.134>0.05;F=16.883,p=0.000<0.01)。结论:复方接骨片可能通过调节ITNF、VEGFA、MMP9等靶点,调控AKT1信号通路起到促进ACL断裂重建后腱骨愈合的作用。

连晨宇,王安鸿,熊世凯,杨帅,郭秦炜[8](2021)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的治疗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复的踝关节扭伤处理不当容易导致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定。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需通过韧带修复手术恢复关节的稳定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则主要包括解剖修复,非解剖重建和解剖重建。当受损韧带的质量允许时,推荐进行解剖修复。当韧带残端无法修复时,则应考虑采用韧带自体移植或同种异体移植进行解剖重建。踝关节镜是踝外侧副韧带手术的常用辅助工具,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效果。

曹晋[9](2021)在《关节镜下微骨折对距骨骨软骨损伤及冲击波对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课题背景:关节软骨损伤是骨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创伤性损伤或退行性关节疾病后,软骨的自发修复能力有限。在过去的十年中,已有许多外科手术发展出来对其产生持久的修复。这些方法可能是关节镜或开放外科技术,包括骨髓刺激技术(Bone-Marrow Stimulation,BMS),如钻孔和微骨折,骨软骨移植,骨膜或软骨移植,以及细胞移植,如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由于缺乏更大规模的比较试验和长期的结果,这些方法的相对优点仍存在争议。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导致踝关节慢性疼痛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已针对其制定了多种外科手术策略。但随着骨科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踝关节镜下清理和微骨折术已成为OLT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骨软骨缺损面积小于150mm2或直径小于15mm。但关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早期症状和功能的改善,而对其手术治疗后在影像学方面的变化却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软骨修复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软骨损伤的治疗产生了新的兴趣。这些兴趣导致了对一种精确的、可重复的、理想的、无创的评估软骨损伤的成像方法的需求增加,既用于最初的诊断,也用于手术治疗后的后续监测。软骨成像的目的是可视化软骨表面,以及其基质厚度,体积和软骨下边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这一目的的标准成像方法,它对于评估软骨缺损的形态状态和术后修复组织非常有用。大多数OLT患者可以在MRI上观察到受累软骨下的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信号,然而关于BME的意义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据此,回顾性分析比较了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的临床疗效及MRI评价效能。骨髓水肿综合征(Bone marrow edema syndrome,BMES)是一种少见且自限性疾病,其特征是在没有外伤等可确定的病因下,出现休息或活动期间突然或逐渐发生的肿胀和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足部BMES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患足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可在休息、活动和夜间突然或缓慢发作,其疼痛和肿胀的严重程度可逐渐加重。BMES通常在3至9个月内逐渐改善。病变严重者,可能进展为骨坏死或骨坏死的可逆形式。BMES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疼痛并缩短临床进程。有症状的BME非手术治疗可包括非负重或部分负重,助行靴,非甾体类抗炎药、双磷酸盐、钙通道阻滞剂和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如伊洛前列素),理疗、放松疗法和按摩疗法。但是,这种方案可能会被运动员或需要更快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的人拒绝。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治疗技术来提高疗效,缩短疾病的发展进程。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在骨科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普及,已显示出对一些慢性运动性损伤很好的止痛作用和治疗价值。如今,尽管ESWT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医学文献已显示使用ESWT可获得良好甚至优异的结果,并表明这种类型的治疗激活了新血管形成、组织再生和抗炎途径所必需的许多细胞过程,促进修复骨的过程。此外,BME在X线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但MRI检查可发现T1加权图像上细微的区域性骨髓信号强度降低,或者T2加权图像上的相应信号强度增加的局灶性缺血梗死灶或者骨水肿区域。为此,回顾性分析了ESW治疗足部BMES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资料,评价ESW治疗足部BME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1、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的临床疗效及MRI评价效能。2、初步探索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一、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观察将2016.01-2019.05在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确诊为OLT并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的40名患者纳入这项研究。治疗前后的主要评估指标为MR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下的距骨骨髓水肿面积,次要评估指标为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和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二、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随访2014.1.1-2018.11.30在我院关节外科门诊诊断为足部BMES且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1-2个疗程的患者。冲击波治疗靶点在足部压痛最明显处,或者磁共振显示骨水肿最明显部位。冲击波治疗1个疗程为:1次/周,共5次,冲击波能流密度0.18m J/mm2。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个月,若患者局部仍存在明显疼痛则可以再次冲击波治疗1个疗程。冲击波治疗前、治疗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足部疼痛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学会的踝-后足评分(AOFAS),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复查磁共振并记录图像中脂肪抑制像的骨水肿面积,以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三、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及影像学结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处理,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处理;临床结果和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观察1、共纳入40例并全部获得随访,其中男性21例(52.5%),女性19例(47.5%);BMI(Body mass index):偏瘦(BMI≤18.5)0例(0%),正常(18.5<BMI<25.0)24例(60%),超重(25.0≤BMI<30)11例(27.5%),肥胖(BMI≥30.0)5例(12.5%);左侧20例(50%),右侧20例(50%);骨软骨损伤位于内侧34例(85%),外侧6例(15%);有明显外伤史27例(67.5%),无明显诱因13例(32.5%);其症状持续时间28.9±32.1月(4-138月)。2、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镜通道置入相关的血管、神经结构等损伤并发症。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5.95±1.08分减少至1.15±1.08分(P<0.01);AOFAS评分由术前64.70±9.74分增加至92.33±5.89分(P<0.01);其中包括治愈7例,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体有效率达92.5%。MRI矢状位OLT骨水肿信号最大面积由术前80.51±39.55mm2缩小至35.41±45.27mm2(P<0.01)。MRI矢状位层面OLT骨水肿信号最大面积与VAS评分无明显相关(P=0.267,r=1.80);MRI矢状位层面OLT骨水肿信号最大面积与AOFAS评分无明显相关(P=0.977,r=0.005);VAS评分与AOFAS评分存在明显相关(P<0.01,r=-0.789)。二、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1、共获得20例随访患者,男性6例(30%),女性14例(70%),年龄49.6±11.8(27-67岁),骨髓水肿部位位于楔骨10例(50%),跟骨4例(20%),足舟骨3例(15%),跖骨3例(15%)。17例(85%)实施1个疗程,3例(15%)实施2个疗程。2、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3月各项指标出现显着性改善,VAS评分从7.75±0.72分降至2.40±0.75分(P<0.01);AOFAS评分从62.10±7.32分增加到82.80±3.69分(P<0.01);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2.40±0.75分降至0.70±0.66分(P<0.01);AOFAS评分由82.80±3.69增至93.15±5.11分(P<0.01);矢状位的MRI观察评估显示,骨水肿(BME)面积由132.13±111.10mm2减少至41.46±52.24mm2(P<0.01)。2例(10%)患者治疗后皮肤出现短暂红斑,休息2天后缓解,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此外,在整个随访期间未观察到骨塌陷、关节变形等骨坏死并发症。结论:1、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早期在MRI上的骨水肿信号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早期踝关节疼痛症状和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且随着疼痛的减轻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MRI结果与临床结果并无显着相关性,持续的软骨下骨髓水肿可能是病态的,预示着病情的复发或恶化。2、对于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患者,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疼痛,从而改善足踝部的运动功能,对于个别患者可能需要实施两个疗程。该治疗初步提示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轻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吴小艺[10](2021)在《超声检查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分层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目的:以MRI分层诊断踝关节ATFL(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距腓前韧带)损伤结果为标准,评估超声分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行超声及MRI检查的外侧踝关节损伤患者,共49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6)岁。超声与MRI分别记录外侧踝关节的一般情况:ATFL的厚度、形态、连续性、回声(信号)强度、关节腔内及周围软组织的改变。根据超声及MRI所见,将韧带损伤进行分层诊断。以MRI分层诊断结果为标准,将高频超声与MRI分层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ATFL的高频超声表现根据超声表现,韧带分为:正常韧带、Ⅰ度损伤(挫伤)、Ⅱ度损伤(不完全撕裂伤)、Ⅲ度损伤(完全撕裂伤)。2、常规参数比较高频超声与MRI观察韧带形态、连续性、回声(信号)强度、关节腔内及周围软组织改变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3、韧带厚度测量值一致性评估高频超声韧带测量值(0.31±0.09cm)与MRI韧带测量值(0.32±0.10cm)无显着性差异(P>0.05),ICC(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组内相关系数)为0.780。4、高频超声分层诊断踝关节ATFL损伤的准确性评估以MRI分层诊断结果为标准,高频超声分层诊断Ⅰ度以上损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100%;诊断Ⅱ度以上损伤的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91%,准确度为88%;诊断Ⅲ度损伤的灵敏度为44%,特异度为98%,准确度为88%,两种分层诊断方法具有中到高度的一致性[Cohen’s kappa值(k)=0.736,P<0.001]。第二部分目的:以手术或踝关节镜结果为标准,评估超声及MRI分层诊断踝关节ATFL损伤的准确性。方法:接受手术或踝关节镜检查的外侧踝关节损伤患者,共2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5±6)岁。超声、MRI及术中分别记录外侧踝关节的一般情况:ATFL的厚度、形态、连续性、关节腔内及周围软组织的改变。结合患者病史,根据超声、MRI及术中所见,将韧带损伤进行分层诊断。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将高频超声及MRI分层诊断结果分别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常规参数比较高频超声、MRI与术中观察韧带形态、连续性、关节腔内及周围软组织改变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2、韧带厚度测量值组间一致性评估高频超声韧带测量值(0.27±0.10cm)与术中韧带测量值(0.27±0.09cm)无显着性差异(P>0.05),一致性良好,ICC为0.868;MRI韧带测量值(0.29±0.11cm)与术中韧带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一致性一般,ICC为0.723。3、高频超声及MRI分层诊断踝关节ATFL损伤准确性评估以术中所见为标准,高频超声分层诊断Ⅰ度以上损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100%;诊断Ⅱ度以上损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准确度为95%;诊断Ⅲ度损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9%,准确度为91%,高频超声与术中分层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0.849,P<0.001);MRI分层诊断Ⅰ度以上损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100%;诊断Ⅱ度以上损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准确度为95%;诊断Ⅲ度损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5%,准确度为95%,MRI与术中分层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0.844,P<0.001)。结论:高频超声分层诊断踝关节ATFL损伤程度的准确性较高,高频超声与MRI在判断踝关节ATFL损伤程度方面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

二、踝关节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踝关节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距腓前韧带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术后随访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2.2 随访情况
3 讨论

(3)踝关节融合术式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固定技术
2 内固定技术
    2.1 骨内内固定
    2.2 螺钉内固定
    2.3 髓内钉技术
    2.4 钢板内固定
3 多术式联合应用
    3.1 钢板内固定与加压螺钉联合应用
    3.2 髓内钉、螺钉与外固定架联合应用
4 关节镜辅助技术
5 总结与展望

(4)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镜技术治疗后对Mcguire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5)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 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方法
3 结 果
4 讨 论

(6)全关节镜下Socket-anchor技术重建距腓前韧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概述
        1.1 慢性踝关节不稳
        1.2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
    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技术
        2.1 麻醉、体位及入路制作
        2.2 关节探查
        2.3 移植物的获取
        2.4 外侧辅助入路建立及腓骨骨道制作
        2.5 距骨骨道的制作(Socket-anchor技术)及移植物固定
        2.6 术后处理
        2.7 评价指标与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评价指标结果
    3.2 并发症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慢性踝关节不稳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复方接骨片促进ACL断裂重建后腱骨愈合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关节镜在临床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的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种类
    1.1 解剖修复
    1.2 非解剖重建
    1.3 解剖重建
2 关节镜的应用

(9)关节镜下微骨折对距骨骨软骨损伤及冲击波对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影像学在距骨骨软骨损伤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
致谢

(10)超声检查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分层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与操作
        3.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ATFL的超声表现
        2.高频超声与MRI诊断结果比较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与操作
        3.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的比较
        2.超声分层诊断结果与术中或关节镜结果比较
        3.MRI分层诊断结果与术中或关节镜结果比较
讨论
    1.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2.本研究的意义
    3.本研究的拓展方向
    4.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检查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韧带损伤分层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踝关节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距腓前韧带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J]. 陈华斌,张涛,瞿瑾,李雄,孙德毅,邱续强,吕红斌,徐大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12)
  • [2]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冯仕明,马超,韩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05)
  • [3]踝关节融合术式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谭文志,王国强,王建忠,王炳海,马超,杨晓龙,秦艳龙,秦政,张力为.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1(03)
  • [4]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镜技术治疗后对Mcguire评分的影响[J]. 常生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21(15)
  • [5]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J]. 罗建,高志朝,孟永骏,郑国富,鲍昌珅. 中医正骨, 2021(05)
  • [6]全关节镜下Socket-anchor技术重建距腓前韧带的临床研究[D]. 李皓. 汕头大学, 2021(02)
  •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复方接骨片促进ACL断裂重建后腱骨愈合的机制[D]. 乔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的治疗策略[J]. 连晨宇,王安鸿,熊世凯,杨帅,郭秦炜.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1(01)
  • [9]关节镜下微骨折对距骨骨软骨损伤及冲击波对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曹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10]超声检查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分层诊断中的应用[D]. 吴小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踝关节镜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