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发电机的绝缘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钧,王鑫[1](2020)在《露天矿运输车牵引电动机绝缘试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引入高铁牵引电动机检修技术,对露天矿运输车牵引电动机进行了绝缘试验研究。阐明了露天矿运输车牵引电动机的绝缘试验及原理,对其绝缘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提高了露天矿运输车牵引电动机绝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周瑜[2](2019)在《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对所有电力运行维护单位均是一项重大的检修工作,但就目前行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电力运行维护单位均是将该项工作外包给相关检修企业完成,由于对检修工艺不熟悉,缺乏系统、完善的技术监督工作手段。特别是吊铁芯处理下节油箱,更换线圈等重要环节,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总结,可参考借鉴的经验极为有限。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的必要性,并以某水电厂1号主变压器吊罩大修为例,从变压器吊罩大修前的准备、大修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大修后的试验、安健环风险分析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电力变压器现场检修的流程步骤、技术工艺控制、各项试验及风险评估。重点研究了 GIS设备的拆装工艺、防止绝缘受潮的方法、旧线圈拆除及铁芯修复的工艺控制、新线圈的检查、现场套装线圈工艺的控制等内容。该工程实例充分展现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取得的成果,成功解决了铁芯夹件表面油漆导致夹件连接螺栓垫片因通流不良而烧溶、过热等一系列问题,将铁芯接地方式由并联改为了串联,消除变压器以后运行中可能出现铁芯级间油道短路造成大环流影响。本文可作为一本系统的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的作业指导书,对电力运行维护单位进行此项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何威田[3](2019)在《基于ARM+FPGA的绝缘试验局部放电检测与记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电气设备的绝缘介质(绝缘材料或绝缘结构等)的绝缘可靠性直接影响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绝缘可靠性的降低往往是由于绝缘介质出现了绝缘劣化现象,并导致了绝缘性能的下降。实际上,绝缘介质从轻度劣化到完全失效是一个长期应力积损且状态变化复杂的渐进过程,为了进一步研究绝缘介质劣化过程与局部放电的关联规律,加快获取新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信息,缩短获得绝缘介质老化过程的变化参数的时间,通常需要对绝缘介质进行绝缘加速老化试验,以获得其绝缘状态信息。为了准确地研究绝缘介质在加速老化试验中的局部放电规律,并为绝缘介质寿命预测与绝缘性能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需要对绝缘介质在绝缘试验过程中的局放信息进行采集与记录,而目前的绝缘加速老化试验至少也需要持续数十小时到数百小时,同时,由于局部放电信号的持续时间短,其实际采样数据量占总采样数据量的比重较低,使用传统的方式记录其过程数据会占据大量数据存储空间,降低空间利用率,因此局放信息的采集与记录需要低存储量的数据记录方法。此外,本文依据局部放电的脉冲电流检测法的基本原理,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电压采样通道,不仅增添了局部放电信号特征参数的获取途径,还完善了绝缘加速老化试验平台上通过局部放电反映绝缘状态的评判方式,而且结合电压与电流通道的采样数据,还可用于减小局部放电信号的检测误差。基于上述局部放电检测与记录要求和绝缘试验需求,本文设计了针对绝缘试验局部放电信号检测与记录的装置,并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分析本文绝缘加速老化试验中不同采样通道上输出信号的特点,获得信号硬件设计要求,同时,为了减少采样数据的存储空间,降低数据传输与处理的复杂度,提出了一种针对局部放电的智能检测与记录方法,接着,分析绝缘试验的应用软件需求,分别设计了记录数据传输与备份机制和基于QT的采样数据显示应用。最后,基于ZYNQ XC7Z010异构微处理器,完成嵌入式Linux系统及QT程序的移植工作,利用片内双ARM核心与FPGA可编程逻辑单元,完成信号采样控制与处理的可编程逻辑设计以及并行化信号检测与记录程序的设计。在完成软硬件系统功能的调试后,设计了实验测试与验证方案,分步测试了基于本文装置的数据信号的采样与显示、检测与记录和数据传送的整体功能,经初步的实验与测试,设计功能基本达到实际使用要求,基本满足本文绝缘试验局部放电的检测与记录需要,达到了预期目的。
宋喜秀[4](2017)在《电线之限》文中研究指明发电蓄电电源头,交流直流信息流。布线空间有局限,科学适配不强求。丰富多彩车用线,畅通无阻有路由。
孙士涛,雷雨,龙飞,张杰[5](2017)在《大型发电机组健康档案系统研制》文中提出概述了大型发电机组健康档案系统的研究背景,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各模块功能,重点阐述了本系统在发电机数据管理上的优势和特色,结论认为本系统与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相比能够有效地提高发电机绝缘检测数据的管理水平。
刘雁,胡波,梁智明,张跃,黄绍波,周进[6](2016)在《海拔高度对发电机定子线圈常规绝缘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真实测试高原电机定子线圈在高海拔环境条件下的常规绝缘性能,在业内通用的海拔高度校正试验方法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不同海拔高度(05 km)条件下的全套模拟测试技术,并首次对额定电压为18 kV的定子真机线圈常规绝缘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测试方法相比,海拔高度模拟测试技术能够更加真实且准确的模拟高原条件,发电机定子线圈常规绝缘性能的测试结果能够满足相应海拔高度机组的技术要求。
江欣,陈琪,杜亚平[7](2013)在《核电1000MW发电机定子绕组电气绝缘耐压试验标准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发电机定子绕组电气绝缘耐压试验是考核发电机定子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由于1 000 MW发电机多为引进国外技术制造,发电机定子耐压试验值要求各不相同。实例分析表明,耐压试验值与国内标准存在的偏差原因是国内制造厂直接采用了转让方的试验规范,造成试验要求与国内标准要求不一致。
姜美武[8](2011)在《低压发电机预防性试验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小水电站低压水轮发电机预防性试验开展情况的调研,指出在具体实际试验中,缺乏针对性依据、不利于现场实施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案例,就低压发电机预防性试验的一般项目、检测周期、检测要求、试验结果评价等展开分析、论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观点及解决方法,并作出补充性建议参考标准.进一步促进小水电发电机预防性试验技术水平.
亓玉福,王炳成[9](2011)在《非同期并列对发电机绝缘造成的损坏及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某热电厂的3#发电机发生了非同期合闸,短路电流为6000A,定子绕组端部多根线棒位移达到10mm左右,固定绑扎绳多根断裂。进行常规的试验没有发现绝缘缺陷,当进行交流耐压试验时,定子绕组绝缘发生击穿。本文对发电机故障后的绝缘试验情况及绝缘击穿部位的查找进行了重点介绍。
李杰[10](2011)在《大电机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大电机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是为了检验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耐压性的检查性试验。它是提高磁极线圈产品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执行国家标准也对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进行了相应规定。本课题是以对磁极线圈更高电压等级匝间绝缘试验设备的实际需求而展开的。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前人以往的科研经验,研究了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技术,并设计了一台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本文主要做的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目前各种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技术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技术发展的现状,并对较高频率下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出一种应用电力电子开关IGBT逆变桥直接产生较高频率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电压波形的方法,通过Orcad/Pspice软件的电路仿真分析,确定了主回路选用串联谐振的试验方法。设计了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的主电路,并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了主电路的元件参数。第二,本文利用高电压试验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等对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控制与显示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基于51单片机的信号检测系统、基于M57962的全桥逆变控制系统、基于继电器互锁的保护系统以及信号显示系统。实现了试验设备的调压、调频、逆变电路保护和电压电流监测与显示等功能。第三,搭建了低电压小容量试验平台,针对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型实验验证,并对试验波形进行了分析。实验所得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原理正确,满足实际要求。
二、交流发电机的绝缘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发电机的绝缘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露天矿运输车牵引电动机绝缘试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动机绝缘故障及绝缘老化 |
1.1 绝缘故障 |
1.2 绝缘老化 |
2 牵引电动机绝缘试验 |
2.1 对地绝缘试验 |
2.1.1 绝缘电阻 |
(1) 中小型电动机 |
(2) 变频调速牵引电动机 |
2.1.2 极化指数与吸收比 |
2.1.3 交流工频耐压 |
2.1.4 直流泄漏电流试验 |
2.1.5 介质损耗因数及增量试验 |
2.2 匝间绝缘试验 |
3 结语 |
(2)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2.2 变压器的结构 |
2.3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
第三章 变压器吊罩大修前的准备 |
第四章 变压器大修过程中的工艺控制与研究 |
4.1 大型电力变压器附件的拆装及工艺控制 |
4.1.1 变压器外围关联设备拆除 |
4.1.2 变压器本体附件的拆除 |
4.1.3 变压器吊罩 |
4.1.4 变压器附件的回装 |
4.1.5 技术工艺控制 |
4.2 大型电力变压器短距离移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研究 |
4.2.1 施工前的准备 |
4.2.2 施工步骤 |
4.2.3 技术工艺控制 |
4.3 大型电力变压器吊罩大修过程中防止绝缘受潮的方法 |
4.3.1 抽真空注高纯氮气或干燥空气 |
4.3.2 热油喷淋 |
4.3.3 抽真空注油及热油循环 |
4.4 旧线圈拆除及铁芯修复工艺的控制与研究 |
4.4.1 旧线圈的拆除 |
4.4.2 铁芯修复 |
4.4.3 技术工艺控制 |
4.5 现场套装线圈工艺的控制与研究 |
4.5.1 线圈检查 |
4.5.2 线圈套装 |
4.5.3 镶矽(硅)钢片 |
4.5.4 引线恢复 |
4.5.5 技术工艺控制 |
第五章 变压器吊罩大修后的试验 |
5.1 常规性预防试验 |
5.1.1 试验目的 |
5.1.2 安全措施 |
5.1.3 试验内容及项目 |
5.2 油化试验 |
5.3 线圈变形试验 |
5.3.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
5.3.2 试验方法及接线 |
5.3.3 技术监督 |
5.3.4 试验结果判断 |
5.4 短路阻抗试验 |
5.4.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
5.4.2 试验方法及接线 |
5.4.3 技术监督 |
5.4.4 试验结果判断 |
5.5 长时感应耐压带局部放电试验 |
5.5.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
5.5.2 试验方法及接线 |
5.5.3 技术监督 |
5.5.4 试验结果判断 |
5.6 GIS系统主回路交流耐压试验 |
5.6.1 试验设备及引用标准 |
5.6.2 试验接线及方法 |
5.6.3 技术监督 |
5.7 变压器零起升压试验 |
5.7.1 必备条件 |
5.7.2 试验目的 |
5.7.3 试验前设备运行状态 |
5.7.4 试验步骤 |
5.8 变压器冲击合闸试验 |
5.8.1 必备条件 |
5.8.2 试验目的 |
5.8.3 试验前设备运行状态 |
5.8.4 试验步骤 |
第六章 安健环风险分析 |
6.1 通用安全措施 |
6.2 专项安全措施 |
6.3 事故应急处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ARM+FPGA的绝缘试验局部放电检测与记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绝缘试验研究现状 |
1.2.2 绝缘局部放电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
第2章 基本原理与技术 |
2.1 绝缘加速老化试验 |
2.1.1 绝缘加速老化原理 |
2.1.2 绝缘加速老化试验模型 |
2.1.3 绝缘寿命模型 |
2.2 局部放电 |
2.2.1 局部放电现象 |
2.2.2 局部放电类型 |
2.2.3 局部放电参数 |
2.3 信号处理技术 |
2.3.1 信号采样技术 |
2.3.2 信号调理技术 |
2.3.3 滤波处理技术 |
2.4 数据压缩与记录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总体设计 |
3.1 总体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2 整体设计 |
3.3 智能检测与记录方法 |
3.3.1 波形检测 |
3.3.2 特征参数获取 |
3.3.3 数据记录 |
3.3.4 方法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基本设计要求 |
4.2 总体硬件设计 |
4.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4 核心控制模块设计 |
4.4.1 核心微处理器 |
4.4.2 数据存储器 |
4.4.3 数据传输接口 |
4.5 交互模块设计 |
4.5.1 HDMI显示接口 |
4.5.2 按键接口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设计 |
5.1 总体软件设计 |
5.1.1 软件功能设计 |
5.2 软件开发环境 |
5.3 系统与软件移植 |
5.3.1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5.3.2 嵌入式QT库移植 |
5.4 PL可编程逻辑设计 |
5.4.1 AD逻辑模块设计 |
5.4.2 HDMI显示设计 |
5.4.3 整体逻辑设计 |
5.5 PS程序设计与实现 |
5.5.1 初始化部分 |
5.5.2 数据采样与控制部分 |
5.5.3 数据峰谷检测部分 |
5.5.4 数据修正部分 |
5.5.5 特征参数提取部分 |
5.5.6 数据记录部分 |
5.6 人机交互设计 |
5.6.1 采样数据显示设计 |
5.6.2 按键控制 |
5.7 数据传送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与分析 |
6.1 实验测试环境 |
6.2 实验测试与分析 |
6.2.1 信号采样与显示实验 |
6.2.2 信号检测与记录实验 |
6.2.3 数据传输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电线之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线 |
1.1 空间有界限 |
1.2 布局有局限 |
2 搭铁线 |
2.1 充放电之别 |
2.2 正负极之忌 |
2.3 串并联之链 |
3 信号线 |
(5)大型发电机组健康档案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总体设计与各模块功能 |
1.1 总体设计 |
1.2 过程管理 |
1.3 报告管理 |
1.4 档案管理 |
1.5 设备管理 |
2 健康档案系统的优势 |
3 结论 |
(6)海拔高度对发电机定子线圈常规绝缘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海拔地区气候特点及研究方向 |
1.1 高海拔气候特点及影响 |
1.2 发电机定子线圈与绕组内外绝缘特性研究 |
2 海拔校正和模拟技术 |
2.1 传统技术(海拔校正试验方法) |
2.1.1 线圈与绕组防电晕试验 |
2.1.2 线圈与绕组防放电试验 |
2.2 海拔高度模拟测试技术 |
2.3 两种测试技术对比 |
3 试验部分 |
3.1 试验样品 |
3.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3.3 试验条件 |
3.4 试验系统 |
4 海拔高度模拟测试结果与讨论 |
4.1 绝缘电阻测试 |
4.2 介质损耗因数及其增量测试 |
4.3 对地电容测试 |
4.4 局部放电测试 |
4.5 暗室电晕试验 |
4.6 紫外电晕试验 |
4.7 对地冲击试验 |
4.8 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
4.9 闪络(或击穿)试验 |
5 结语 |
(7)核电1000MW发电机定子绕组电气绝缘耐压试验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电机定子耐压试验标准 |
2 定子绕组耐压试验值偏差 |
2.1 定子绕组交流耐压试验值偏差 |
2.2 定子绕组直流耐压试验值偏差 |
3 定子绕组耐压试验值偏差问题探讨 |
(9)非同期并列对发电机绝缘造成的损坏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因非同期并列而造成发电机事故 |
1.1 事故经过 |
1.2 事故分析 |
2 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损坏情况 |
3 定子绕组绝缘击穿部位的处理 |
3.1 定子绕组绝缘击穿部位的查找 |
3.2 绝缘击穿部位的状态 |
3.3 线棒击穿部位的修复 |
3.4 定子绕组修复步骤 |
4 防范措施 |
(10)大电机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匝间绝缘试验的主要方法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磁极线圈仿真分析及匝间绝缘试验方案分析 |
2.1 磁极线圈电路模型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
2.1.1 磁极线圈分析模型Ⅰ |
2.1.2 磁极线圈分析模型Ⅱ |
2.1.3 磁极线圈分析模型Ⅲ |
2.2 试验设备主回路方案选取及仿真 |
2.2.1 串联谐振回路法分析 |
2.2.2 并联谐振回路法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电路元件的选择与设计 |
3.1 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整体结构设计 |
3.2 整流桥与触发电路的设计 |
3.3 逆变桥与死区电路的设计 |
3.4 IGBT 驱动与保护电路的设计 |
3.5 IGBT 驱动电源电路的设计 |
3.6 主电路与谐振电路的联合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和检测系统的设计 |
4.1 控制与检测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4.2 主控芯片与频率控制的实现 |
4.3 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3.1 阻容分压器的设计 |
4.3.2 峰值检波电路的设计 |
4.3.3 模数转换电路的设计 |
4.4 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磁极线圈匝间绝缘模拟实验 |
5.1 模拟实验整体设计 |
5.2 模拟试验线圈的制作和谐振电容的选用 |
5.3 实验设备的构成 |
5.4 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交流发电机的绝缘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露天矿运输车牵引电动机绝缘试验应用研究[J]. 牛志钧,王鑫. 矿山机械, 2020(04)
- [2]大型电力变压器现场吊罩大修工艺的研究[D]. 周瑜. 广西大学, 2019(06)
- [3]基于ARM+FPGA的绝缘试验局部放电检测与记录技术研究[D]. 何威田.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4]电线之限[J]. 宋喜秀. 专用车与零部件, 2017(02)
- [5]大型发电机组健康档案系统研制[J]. 孙士涛,雷雨,龙飞,张杰. 华北电力技术, 2017(02)
- [6]海拔高度对发电机定子线圈常规绝缘性能的影响[J]. 刘雁,胡波,梁智明,张跃,黄绍波,周进. 东方电气评论, 2016(04)
- [7]核电1000MW发电机定子绕组电气绝缘耐压试验标准的探讨[J]. 江欣,陈琪,杜亚平.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13(07)
- [8]低压发电机预防性试验技术研究[J]. 姜美武.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 [9]非同期并列对发电机绝缘造成的损坏及处理[J]. 亓玉福,王炳成. 大电机技术, 2011(04)
- [10]大电机磁极线圈匝间绝缘试验设备的研究与设计[D]. 李杰.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