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供的牧草的植物成分与放牧肉牛采食的饲草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指出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娄珊宁[2](2021)在《河西绿洲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及其评价》文中指出放牧是草地经济、高效、绿色的利用方式之一,栽培草地是世界主要的食物生产基地之一,栽培草地的放牧利用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我国栽培草地的放牧管理研究不充分。为此,在河西绿洲建立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通过9年的放牧试验,研究植物与家畜生产力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轮牧对栽培草地牧草生产的作用(1)轮牧对牧草产量的作用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和小麦单播草地、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多年平均产草量为5.61、11.33、5.20、4.25、8.98和4.71 t/ha,粗蛋白产量分别为1.50、1.40、1.38、0.65、1.33和0.79 t/ha,代谢能产量分别为146.44、147.41、136.28、31.77、54.54和40.15 GJ/ha。轮牧草地6年平均产草量比刈割收获干草分别变化(+为增加,-为降低,下同)19.38%、46.10%、-11.79%(P>0.05)、-3.44%(P>0.05)、13.97%(P>0.05)和41.90%,粗蛋白产量分别变化204.32%、432.79%、324.38%、-2.03%(P>0.05)、27.77%和42.40%,代谢能产量分别变化200.55%、239.91%、-0.49%(P>0.05)、24.73%、和117.93%。小麦和苜蓿+高羊茅和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的年际波动较大。放牧对一年牧草的增产贡献率更大。多年生牧草的产量受放牧和利用年限的综合作用。(2)轮牧对牧草品质的作用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和小麦单播草地、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多年平均粗蛋白(CP)含量分别为11.53%、10.73%、10.60%、11.77%、9.63%和10.43%,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平均分别为47.28%、39.26%、47.61%、47.99%、41.63%和47.06%,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23.26%、20.72%、25.75%、22.05%、18.89%和26.13%,干物质消化率(DMD)分均分别为71.72%、74.19%、68.55%、70.78%、72.76%和68.84%。与刈割收获干草相比,轮牧区6年平均CP含量分别提高0.83%、49.26%、24.51%、0.83%(P>0.05)、46.03%和13.63%(P>0.05),NDF含量分别变化0.80%(P>0.05)、-18.61%、8.89%、0.80%(P>0.05)、-20.51%和7.91%,ADF含量分别变化-0.99%、-29.78%、9.27%(P>0.05)、-0.99%(P>0.05)、-31.64%和10.17%(P>0.05),DMD分别变化0.24%(P>0.05)、9.18%、-2.46%(P>0.05)、0.24%(P>0.05)、10.26%和-2.52%(P>0.05)。多年生牧草品质的年际波动大于一年生牧草。放牧对一年生牧草品质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放牧与利用年限对多年生牧草品质的交互作用显着。(3)轮牧对栽培草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和小麦单播草地、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的多年平均氮肥利用效率(NUE)分别为22.62%、35.52%、29.32%、9.32%、17.73%和9.03%,产草量的水分利用效率(WUEDM)分别为10.92、21.65、16.01、8.86、17.49和9.20 kg/ha/mm,粗蛋白生产的水分利用效率(WUECP)分别为1.21、1.90、1.56、1.02、1.94和0.99 kg/ha/mm。6年平均NUE,轮牧草地分别比刈割收获干草增多34.97%、49.85%、128.34%、18.95%(P>0.05)、40.88%和10.30%,WUEDM分别变化34.70%、1.18%(P>0.05)、69.29%、16.49%、21.24%和-11.47%(P>0.05),WUECP分别增长35.39%、49.67%、127.82%、19.31%、41.44%和11.38%。放牧对一年生草地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多年生混播草地的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受利用年限与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显着。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降水对一年生栽培草地的产草量和氮利用效率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对多年生混播草地的产草量和氮利用效率的直接作用不显着;≥0℃积温对一年生栽培草地的产草量有直接负作用,对多年生混播草地的产草量有直接正向作用;≥0℃积温对一年生栽培草地和多年生混播草地的氮利用效率有直接正向作用。降水与≥0℃积温对牧草的蛋白含量没有显着性直接影响。多年生混播草地的氮利用效率还受到土壤温度的直接作用。放牧主要通过增加一年生和多年生栽培草地的产草量和CP产量来增加WUEDM和WUECP。2绵羊轮牧对家畜生产的作用(1)对放牧行为的作用绵羊的采食速度、觅食速度、采食量、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和能耗随着时间与气温变化呈“驼峰”曲线变化,在全天气温最高时绵羊进行卧息反刍。成年母羊的采食行为对气温的敏感性较小。绵羊对单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及两个食团之间的咀嚼间隔时间随着时间和气温的增加而下降。绵羊的采食速度与一年生栽培草地的牧草产量正相关;成年母羊的采食行为随牧草量的变化波动较小。一年生草地放牧成年母羊的单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及两个食团之间的咀嚼间隔时间随牧草产量变化波动较小。多年生混播草地放牧成年母羊的单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及两个食团之间的咀嚼间隔时间随牧草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绵羊轮牧大麦、黑麦、小麦、苜蓿+高羊茅混播草地、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放牧的采食能耗占采食能的4.7%-4.9%,觅食能耗0.3%-0.8%。(2)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的作用放牧与栽培草地类型对绵羊瘤胃液的p H、氨态氮、丁酸、戊酸摩尔比例和乙酸:丙酸无显着性差异。一年生单播草地放牧绵羊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乙酸比例、丙酸比例和异丁酸比例分别高于多年生混播草地13.9%、3.0%、0.1%和0.7%。多年生草地放牧绵羊的Shannon指数相比一年生草地放牧增加了17.32%(P<0.05)。多年生草地放牧绵羊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含量相比一年生草地放牧分别增加了0.28%和30.18%(P<0.05)。多年生草地放牧绵羊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含量相比一年生草地放牧降低了1.02%、40.72%和26.69%(P<0.05)。(3)对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作用栽培草地类型和放牧管理对绵羊血清中的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IGA以及IGM含量无显着性影响;不同栽培草地类型和放牧管理对绵羊血清中的β-羟丁酸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无显着性影响;小麦栽培草地放牧绵羊血清中的SOD含量和GSH-px含量最高。(4)对绵羊活体增重的作用多年生混播草地放牧绵羊的体增重大于一年生草地。轮牧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与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单驼峰”曲线变化,与牧草的代谢能呈正相关关系。绵羊的体增重随着气温的变化先增加后减少。成年母羊的体重受气温变化的波动较小。一年生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多年生混播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速度为“驼峰”型变化。一年生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觅食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多年生混播草地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速度呈“驼峰”曲线变化。一年生草地与多年生混播轮牧绵羊的日增重与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呈“马鞍”曲线变化。3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与生态效益评价(1)食物当量评价放牧系统的生产力轮牧草地牧草的食物当量(Food equivalent unit,FEU)及其产量分别高于刈割收获干草8.62%和2.98%。其中,轮牧大麦、黑麦、小麦、苜蓿+高羊茅、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无芒雀麦+高羊茅混播草地的食物当量产量相比收获干草增加了0.40、1.43、0.15、0.07、0.07和0.21倍。放牧一年生栽培草地的食物当量生产能力是15.20 FEU/ha,放牧多年生栽培草地的食物当量生产能力是21.23FEU/ha。(2)放牧系统的碳平衡根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四个生产层、三个界面的碳输入和碳输出分析方法,放牧系统的碳平衡为碳汇,收获干草系统的碳平衡为碳源。四个生产层的碳平衡对放牧系统碳平衡的贡献率分别为0.1%、84.6%、-0.5%和-17.0%;对刈割收获干草系统碳平衡的贡献率为0.1%、49.7%、0.0%和-51.1%。放牧系统和收获干草系统的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碳排放分别占系统碳排放的3.95%、96.05%、0%和100%。三个界面的碳平衡对放牧系统和收获干草系统碳平衡的贡献率为84.7%、49.8%、-0.5%、0.0%、-17.0%和-51.1%。刈割收获干草的碳排放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化肥、灌溉投入与牧草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的碳排放,约是放牧系统的3倍。放牧系统的减排需关注动物生产层,从草地—家畜界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干草生产系统则需重视后生物生产层,从草畜系统—人类活动界面降低产品加工、流通过程的碳排放与碳输出。(3)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牧草评价基于草地生态系统多尺度与关键因素对一年生牧草综合评价。在农场(Farm)尺度,大麦的营养品质与产量优于黑麦与小麦,大麦的CP含量、产草量显着高于黑麦和小麦,NDF含量与ADF含量、干物质消化率与黑麦和小麦无显着性差异;大麦的经济效益显着高于黑麦,生态效益优于黑麦;大麦单位产草量的CO2当量排放显着低于小麦;大麦的能量产投比、可持续发展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黑麦、小麦无显着性差异。在小区(Plot)尺度,黑麦与小麦的产草量高于大麦,黑麦单位产草量的CO2当量排放低于大麦和小麦,其他营养品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无显着性差异。在生态区域(Eco-region)尺度,黑麦的经济效益与能量产投比高于大麦和小麦,干物质消化率低于大麦和小麦,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高于大麦和黑麦。综合评价,大麦相对适宜于研究区放牧利用。西北内陆干旱区栽培草地—绵羊生产系统的优化模式建议重视一年生栽培草地与多年生混播栽培草地的面积比例、家畜放牧与收获干草的比例(即放牧与补饲结合),目标是植物和家畜生产力高,碳排放少。
潘月婷[3](2021)在《苦豆子添加对舍饲和放牧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建立绿色健康的动物生产模式是提高我国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利用功能性乡土草添加和放牧促进家畜健康生产,对提高家畜生产力、促进畜牧业健康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开展功能性乡土草(苦豆子)添加和盐渍化草甸放牧对肉牛生长、营养物质代谢、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甲烷(CH4)排放作用的研究,旨在探索苦豆子在舍饲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阐明盐渍化草甸放牧犊牛的消化代谢特征及最适放牧强度,为功能性乡土草的饲用开发及其在放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选用24头健康雄性西门塔尔犊牛(170±1.07 kg),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0mg/kg BW、150 mg/kg BW、300 mg/kg BW、450 mg/kg BW苦豆子,每个处理组设计6个重复,进行为期60天的舍饲饲喂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1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犊牛体重(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随苦豆子添加量的升高呈“驼峰”型曲线变化,添加量为300 mg/kg BW时最高(P=0.001);犊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干物质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分别较0 mg/kg BW添加组提高11.6%(P=0.002)、14.5%(P=0.023)、69.6%(P=0.011)。1.2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能量代谢、N代谢和CH4排放的影响苦豆子添加对犊牛能量代谢及其利用效率无显着影响(P>0.05)。30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时,犊牛N采食(NI)、N存留(RN)、RN/NI较0 mg/kg BW分别提高7.86%(P=0.007)、41.7%(P=0.049)、31.3%(P=0.085),尿N/NI降低17.9%(P=0.005)。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肠道CH4排放无显着影响。1.3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犊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的摩尔比例随苦豆子添加量的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450 mg/kg BW添加组为最高(P=0.031)。150 mg/kg BW和30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显着提高犊牛瘤胃细菌α-多样性。150 mg/kg BW和45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提高瘤胃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12);15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提高理研菌科_RC9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P=0.049)、瘤胃球菌科_NK4A214菌属(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P=0.013)、Gastranaerophilales菌属(P=0.016)的相对丰度。1.4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犊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随苦豆子添加量的升高呈“驼峰”型曲线变化,均在300 mg/kg BW添加时达到最高(P=0.044、0.019);450 mg/kg BW苦豆子添加显着提高犊牛血清中尿酸浓度(P<0.001)。2放牧率对西门塔犊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选择24头健康雄性西门塔尔犊牛(112±1.74 kg)开展轮牧试验,设置0.44牛/公顷、0.67牛/公顷、1.33牛/公顷3个放牧率,每个放牧率设8个重复,进行为期60天的放牧试验。每天7:00出牧,归牧后精料(0.5%BW)和苦豆子(300 mg/kg BW)混合补饲。主要结果如下:2.1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犊牛ADG和DMI随放牧率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1.33牛/公顷组较0.44牛/公顷组分别降低24.0%(P=0.062)、15.7%(P=0.016);粗蛋白消化率呈“马鞍”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组最低(P=0.085)。2.2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能量代谢、N代谢和CH4排放的影响犊牛GEI、消化能(DE)采食和ME采食均随着放牧率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1.33牛/公顷组犊牛可消化N、RN显着高于0.67牛/公顷组,CH4/DMI、CH4/有机物采食、甲烷能(CH4-E)/GEI、CH4-E/DE则显着低于0.44牛/公顷组(P<0.05)。2.3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放牧显着提高犊牛瘤胃VFA中乙酸比例(P<0.05);1.33牛/公顷组犊牛瘤胃液p H显着升高(P=0.005)。放牧显着提高瘤胃真菌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P<0.05);新丽鞭毛菌门相对丰度随放牧率增加呈“马鞍”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放牧率为最低(P=0.015),子囊菌门(Ascomycota)则呈“驼峰”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组为最高(P=0.002)。放牧显着提高犊牛瘤胃细菌α-多样性(P<0.05);1.33牛/公顷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较0.44牛/公顷组显着提高(P=0.008),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43)。2.4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放牧显着提高犊牛血清SOD和β-羟丁酸浓度(P<0.05);犊牛血清白蛋白含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呈“驼峰”型变化趋势,0.67牛/公顷组为最高(P<0.001)。苦豆子添加提高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微生物α-多样性,改善血清抗氧化酶活性,提高N代谢水平及营养物质消化率。放牧提高西门塔尔犊牛瘤胃微生物α-多样性,改善血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CH4排放,提高能量代谢和N代谢水平。在300 mg/kg BW的苦豆子添加以及0.44牛/公顷划区轮牧时,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最佳。
葛文霞[4](2020)在《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研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适用于妊娠母羊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Diet,TMR)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放牧绵羊抵御灾害的能力。方法:论文通过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品质及应用效果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TMR颗粒饲料为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的精粗饲料比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因子A为饲料精粗比,水平分别为50:50、40:60、30:70,因子B为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水平分别为1:2、1:1、2:1,共9个试验组,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精粗比和粗饲料组成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TMR颗粒饲料的品质,确定适宜的精粗比。试验筛选出A1B1组TMR颗粒饲料,作为对照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E(20IU/kg、40 IU/kg、60 IU/kg)、VC(250 mg/kg、500 mg/kg、750 mg/kg)和乙氧喹(100mg/kg、200 mg/kg、300 mg/kg),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测定饲料中·O2-自由基活力、H2O2含量、·OH自由基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研究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抗氧化剂对TMR颗粒饲料的抗氧化能力,确定适宜的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A1B1组TMR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和延胡索酸,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150 d,测定环境温湿度变化、饲料中水分、感官变化、霉菌总数和霉菌分布情况,确定适宜的防霉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二部分:用第一部分生产的TMR颗粒饲料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妊娠母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评定TMR颗粒饲料的使用效果。结果:(1)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着增加(P<0.05)、硬度显着降低(P<0.05)、容重和密度显着降低(P<0.05)、颗粒长度显着增加(P<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的粗饲料组成比例(因子B)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的精粗比与粗饲料的组成的交互作用对TMR颗粒容重和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2)在贮存期0~120 d内,各氧化剂添加组可以有效清除饲料氧化过程中产生H2O2、·OH、·O2-,提高饲料的总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VE和乙氧喹,各组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时间的推迟而减弱。在贮存期初始阶段15 d,30 d,60 d,各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贮存前期和贮存中期不同剂量的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产生差异,到了后期,又趋于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3)贮存期间,贮藏室温度变化范围在16.5℃~28℃,室内平均温度为22.02℃,相对湿度在33%~75%,平均相对湿度在46.04%。在贮存期的15 d,饲料中水分出现下降,到30 d开始回升,各组间饲料水分的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在60~150 d之间,对照组饲料中的水分显着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在0~90 d期间,各组饲料外观保持良好颗粒饲料感官性状,无霉变。在贮存期120 d,对照组饲料表现出隐约霉变,其他各组饲料外观情况良好。在贮存期150d时,对照组饲料出现轻度发霉,各试验验组外观良好。15~120 d,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多于各防霉剂组,差异不显着(P>0.05);120~150 d时,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各防霉剂组(P<0.01),各防霉剂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PCR-DGGE分析,发现各饲料中主要存在的与饲料卫生有关的霉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青霉菌。(4)不同精粗比影响母羊的采食量,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高于精粗比40:60组和30:70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4.76%和19.13%(P<0.05);TMR经制粒后可以缩短妊娠母羊采食时间,提供采食速度;高比例的精饲料,可提高妊娠母羊的饮水次数和排便次数;不同处理的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反刍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中CP和CF的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钙磷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5)体外发酵2~8 h,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浓度快速上升,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下降,8~12 h变化速度变缓,24 h到达峰值;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提高,瘤胃液中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降低,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随着升高。(6)给妊娠母羊饲喂经颗粒化处理的TMR,饲料中苜蓿干草比例越高,母羊血清中的TP、ALP、BUN、Cre含量越高。不同精粗比和不同的玉米秸秆:苜蓿干草比对妊娠母羊血清中的Blu、TG、Ca、P没有显着影响(P>0.05),保证母羊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可维持血清中的Blu、TG、Ca、P浓度的平衡。结论:当饲料精粗比在50:50~30:70的范围内,精饲料比例越高越有利于TMR颗粒饲料的成型;相同精粗比的条件下,增加玉米秸秆比例降低苜蓿干草比例,颗粒容重和长度随之下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C、VE、乙氧喹,可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延胡索酸,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饲料保存期。饲喂TMR颗粒饲料可以保证妊娠母羊健康,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
侯路路[5](2020)在《放牧对家畜牧食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从植物-家畜互作层面研究家畜牧食行为对不同放牧强度和月份的响应规律,分析放牧家畜行为的时空特征,以及与植被群落环境之间的相关性。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国家野外观测站放牧平台为试验区域,通过控制试验设置6个放牧强度,即对照(G0:0.00 cow.Au/ha)、轻度(G1:0.23 cow.Au/ha)、轻中度(G2:0.34 cow.Au/ha)、中度(G3:0.46 cow.Au/ha)、重度(G4:0.69cow.Au/ha)、极重度(G5:0.92cow.Au/ha),3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试验时间为2018年7-9月。以G1、G3、G5为试验处理,每个小区选取2头肉牛佩戴GPS电子项圈,利用GPS自动观测持续监测家畜的地理位置信息,同时每月上旬人工观测佩戴有GPS电子项圈的家畜,分别记录放牧家畜采食、休息、游走行为发生时间,将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结合从而确定家畜行为分类标准,分析家畜行为特征。家畜监测的同时,对每个处理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样方大小为1m×1m。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取得以下重要结果:(1)放牧强度显着改变了家畜的牧食行为。时间上,放牧肉牛白天呈现出“采食—休息—采食—游走—饮水”周期性循环,以饮水为标志点大概3次,在5:30-18:00期间,采食时间>休息时间>游走时间,放牧强度对肉牛各行为的贡献均大于月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家畜的采食时间逐渐增加,休息时间逐渐减少,采食时间比例为53.19%(G1)、62.06%(G3)、66.60%(G5);休息时间比例为40.84%(G1)、34.4%(G3)、29.07%(G5);游走时间比例为5.97%(G1)、2.69%(G3)、4.33%(G5)。(2)24 h范围内,肉牛的活动节律主要有两个高峰期,即4:00-9:00、16:00-22:00之间,并且不同放牧强度具有一致性,随着月份增加,家畜的活动时间范围缩短。7月份早上4:00之后开始活跃,在早上6:00和20:00左右达到活动的高峰期,而8、9月份早上开始活动的时间向后推迟一个小时左右,晚上结束活动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并且分别在7:00和18:00达到活动的高峰期。根据速度判断各行为发生的标准为:休息([0,0.075))m/s、采食([0.075,0.195))m/s、游走([0.195,+∞))m/s,由此,24 h之内家畜行为整体表现为休息时间>采食时间>游走时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家畜的采食时间逐渐增加,休息时间逐渐减少,与白天具有相同的趋势,采食时间比例分别为G1(23.71%)、G3(29.35%)、G5(33.27%)。(3)空间上,不同放牧强度下家畜的空间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喜于聚集在饮水点、小区门口以及围栏周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家畜的运动轨迹越复杂,运动距离越大,肉牛活动区面积比例逐渐增加;在月份梯度上,8月份运动距离降低。以放牧强度为主导因子,家畜的运动距离分别为3526.14 m(G1)、4051.41 m(G3)、4892.27 m(G5)。放牧家畜的活动区范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着增加,重度放牧条件下,家畜的利用面积达到69.62%,但家畜的运动距离和活动区范围并不一定呈相同趋势,8月份家畜活动区范围最大,最大为67.25%。(4)放牧强度改变了植被的群落结构特征,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显着降低,在月份梯度上,8月份生物量达到最大;中度放牧条件下,植物多样性最高;植被养分特征中,随着放牧强度增加,ADF、NDF、C、OM、GE逐渐降低,C、OM、GE变化具有一致性,N、CP含量在重度放牧强度下出现明显增强,并且8月份N含量最高。(5)综合考虑植被特征,其中与放牧家畜行为紧密关联的指标主要有冠层特征:植被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养分特征:N、GE、ADF、NDF。植被高度是较敏感的指标,其与家畜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效果明显;高度、地上生物量与家畜的运动距离以及采食时间高度负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提高,有助于家畜采食,同时降低了家畜的采食选择性,与家畜采食时间呈显着负相关;家畜行为与N含量显着正相关,与GE、ADF、NDF显着负相关,即家畜喜欢采食蛋白含量高的植物,当植物GE高时,运动距离以及采食时间短,相比于低GE植物,家畜不需要耗费长时间的采食即可满足自身需求。综上所述,考虑放牧强度和月份两个影响家畜行为的因子,放牧强度占据主导地位,显着改变家畜行为,而家畜行为又与植被群落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轻度的放牧条件下不仅有利于充分掌握放牧家畜行为动态变化以及利用GPS信号数据判断家畜行为,而且在有利于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也对家畜进行智能化管理。
王敏[6](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王春梅[7](2020)在《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优质牧草短缺是反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导致动物生产依赖于粮食,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牧草品质直接影响反刍家畜营养物质利用效率,进而关系到精料的补饲量与饲养成本。提高栽培草地的优质牧草供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反刍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准确测定对肉羊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在我国牧草引种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河西走廊,探索了主要利用方式下3种麦类牧草在肉牛瘤胃内的降解特性,不同品质粗饲料型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的对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和测定了绵羊的维持代谢能需要量,具体研究如下:1)刈割期/刈割茬次对3种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选用8头450±20 kg、3岁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云岭牛与黄牛杂交一代作为试验动物,进行4(4个样品分组)×2(2个试验期)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5个刈割期/刈割茬次对大麦、黑麦和小麦牧草瘤胃降解特征和能氮平衡的影响。与一次刈割相比,多次刈割的牧草干物质(DM)、有机物(OM)、可消化有机物(D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ED)及可发酵有机物(FOM)和瘤胃可降解蛋白(RDP)分别增加了14.9、16.7、15.1、16.1、22.6、13.5、15.1和43.7%。多次刈割中,牧草的DM、OM和DOM的ED和FOM均随着刈割茬次增加而降低;除第二茬受施N肥的影响外,CP的ED和RDP也呈下降趋势;同时,黑麦的DM、OM、DOM、NDF和ADF的ED和FOM最高,但CP的ED和RDP在3个品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一次刈割处理中,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牧草DM、OM、DOM、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潜在降解部分、降解速率和ED均是随着收获日期的推迟而降低;三个品种中,大麦的营养物质ED最高。因此,黑麦适合用作多次刈割品种,大麦和小麦适合用作一次刈割品种且最佳收获期是抽穗初期。最佳刈割期后,收获时间每推迟1天,DM的ED降低8 g/kg DM。2)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6±0.68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3×3的拉丁方试验,研究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对空怀期母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N利用效率、CH4排放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日粮中玉米秸秆为固定的60%DM,3组日粮等DE和CP。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DMI)、总能采食(GEI)、消化能采食(DEI)、代谢能采食(MEI)、能量平衡(EB)和氮存留(RN)无显着性影响;显着降低消化率、DE/GE和ME/GE,氮采食(NI)、尿N(UN)、UN/MN及尿中NH4+-N损失量,CH4排放、乙酸和乙/丙。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增加了瘤胃解蛋白质菌属(Proteiniclasticum)相对丰度,但降低了瘤胃球菌2属(Ruminococcus2)相对丰度。因此,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会减少消化率、CH4排放和UN损失,但能维持同样的DMI。3)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0±0.75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2期的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的试验。日粮中黑麦鲜草或干草为固定的60%DM,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日粮等DE和CP。AH15的消化率显着高于AH0和AH30,同时AH0和AH30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随着苜蓿替代精料水平的增加,乙酸和乙/丙比显着增加,但对CH4排放和N及能量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影响。与干草日粮相比,鲜草日粮能显着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EB,瘤胃液的p H、乙酸和丙酸;降低丁酸和乙/丙,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苜蓿替代15%的精料和鲜草日粮有显着增加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的相对丰度。因此,15%苜蓿替代精料和饲喂鲜草日粮均能提高消化率,且不会增加CH4排放。4)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3个消化代谢试验的81只空怀期母羊的能量利用效率的数据及45只羊的绝食代谢数据,以测定维持代谢能需要量(MEm)、评估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及绝食代谢产热(FHP)是否会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通过EB和MEI数据或FHP数据得到的MEm为0.440或0.511 MJ/kg BW0.75。FHP和EB/MBW、ME/GE、ME/DE、EB/GEI和EB/MEI显着负相关,与CH4-E/GEI、HP/GEI和HP/MEI正相关。相比于AH0,AH15日粮降低了DEI、MEI和HP,但有同样高的EB和能量利用效率。因此,当前使用的饲养标准可能低估了绵羊的MEm。15%苜蓿替代水平和低的FHP挑选有增加能量利用效率的潜力。综上所述,适宜的管理措施能提高麦类牧草的可利用的养分。绵羊玉米秸秆型、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是可行的,且以15%比例为宜,总的粗饲料比例不宜超过75%。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黑麦鲜草日粮能提高营养物利用率,且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研究测得的空怀期母羊的MEm是0.440或0.511 MJ/kg BW0.75,这对指导绵羊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郭鹏辉[8](2020)在《高寒牧区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特征》文中提出藏羊是青藏高原优良畜种之一,是维持青藏高原环境-草地-家畜-人居系统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存栏量超过5000万只。然而,由于低温、缺氧和高海拔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国内外对藏羊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消化代谢,尤其是肠道甲烷排放特征等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为此,研究了自由放牧、零牧(将新鲜天然牧草刈割后直接饲喂家畜,可防止家畜放牧过度践踏草地,减少家畜行走等能量消耗)、放牧+补饲、舍饲等管理方式下的藏羊消化代谢、肠道甲烷排放的季节特征及其生产性能。主要结果如下:(1)自由放牧下藏绵羊消化代谢及其季节动态暖季高寒草甸自由放牧藏羊的单位代谢体重采食量(DMI/LW0.75)和粗蛋白采食量(CPI)分别为冷季的3.5倍和7.9倍。暖季高寒草甸自由放牧藏羊对高寒草甸牧草的表观干物质消化率(DMD)、有机物消化率(OMD)、粗蛋白消化率(CP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ADFD)、消化能(DE)、代谢能(ME)分别比冷季高15%、19%、6%、18%、14%、39%和34%。(2)零牧和燕麦干草舍饲对藏绵羊消化代谢和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暖季,零牧藏绵羊的DMI/LW0.75和CPI分别比100%燕麦草舍饲藏羊低4%和5%,DMD、DE、ME以及氮沉积分别比100%燕麦干草舍饲藏羊低11%、15%、16%、26%(P<0.05),肠道CH4排放量、甲烷能(CH4-E)分别比100%燕麦干草舍饲藏羊高11%和5%;年际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冷季,50%燕麦干草舍饲藏羊采食量、消化代谢水平及氮沉积显着高于零牧和100%燕麦干草舍饲(P<0.05),其DMD可达64%;50%燕麦干草舍饲显着降低藏羊的肠道CH4排放量,零牧、100%燕麦干草舍饲和50%燕麦干草舍饲三种管理方式下,藏羊的肠道CH4排放量分别为23.89 g/d/head、18.62 g/d/head和17.82 g/d/head。零牧藏绵羊暖季的DMI/LW0.75和CPI分别为冷季的1.2倍和1.4倍,DMD、DE、ME以及氮沉积分别高于冷季17%、23%、17%、38%(P<0.05);暖季零牧藏羊的肠道CH4排放量、甲烷能(CH4-E)分别低于冷季的44%和50%。三种管理模式下,藏绵羊的采食量、能量利用效率、氮代谢水平及肠道甲烷排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年际和季节的交互作用对零牧藏绵羊的采食量和消化代谢及肠道甲烷的排放量影响极显着(P<0.001)。(3)补饲燕麦对藏绵羊屠宰性能及羊肉品质的影响燕麦草舍饲对藏绵羊的体尺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但50%燕麦干草舍饲显着提高藏羊的屠宰率和胴体重、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降低脂肪含量(P<0.05),其屠宰率和胴体重由高到低依次均为50%燕麦干草舍饲(47.64±2.06%,47.64%)>100%燕麦草舍饲(45.98±3.65%,45.98%)>零牧(44.87±2.81%,44.87%)。管理方式对眼肌面积、GR值以及花油、羊肉的嫩度、熟肉率以及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不显着。(4)高寒牧区牧草能量代谢与及放牧藏羊肠道甲烷排放预测模型以高寒草甸牧草的营养成分及其消化率为自变量,构建了牧草消化能(DE)、代谢能(ME)以及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高寒草甸DE和ME分别与藏绵羊的干物质消化率(DMD)、有机质消化率(OMD)、消化有机质消化率(DOMD)和总能消化率(GED)呈显着正相关(P<0.01),其中DMD是预测DE含量的最佳解释变量(R2=0.806),GED是预测ME含量的最佳解释变量(R2=0.916),以DE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建立的预测ME含量的模型,其R2均大于0.9,MPE(平均预测误差)均小于0.015。放牧藏绵羊CH4排放量的最佳预测因子为干物质采食量(DMI)(R2=0.780,SE=2.17),利用DMI或DMI结合牧草应养成成分(DM,OM,NDF,ADF,GE,Ash,N,WSC,EE)建立的线性预测方程(P<0.01),其R2值均大于0.8,能够较好的预测放牧藏绵羊的CH4排放量,为青藏高原放牧家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和排放清单的制定提供依据。综上所述,暖季藏羊的消化代谢和能氮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冷季,肠道甲烷排放量则与此相反。本研究通过家畜试验确立的放牧、零牧和补饲藏绵羊的肠道甲烷排因子,填补了IPCC关于相关生态区域和家畜种类的肠道甲烷排放因子的空白,可为准确评估和制订青藏高原地区放牧家畜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优化牧场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程财[9](2019)在《乌拉盖草原牧草营养价值评定及不同饲喂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乌拉盖草原放牧肉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拉盖草原的优势牧草及混合牧草进行营养成分变化规律分析,以及对肉牛不同饲喂水平条件下对生长性能的影响与不同牧草消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旨在阐明乌拉盖草原牧草营养价值评定以及肉牛在不同饲喂水平下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1.优势牧草及混合牧草营养价值评定本试验采集7、8月份的上下旬(7月5日、7月20日、8月5日、8月20日)四个阶段的乌拉盖草原优势牧草和混合牧草,测定分析其营养常规并计算GI值,结果显示鹅绒委陵菜GI值最高,营养品质最好;8月上旬(8月5日)混合牧草粗蛋白(CP)含量显着高于其它时间段牧草的粗蛋白含量(P<0.05),且GI值最高,结果得出乌拉盖草原混合牧草在8月上旬营养品质最好,随后开始下降。2.混合草原牧草营养物质消化率变化规律本试验运用酸性洗涤木质素(ADL)法测定不同饲喂水平条件下混合草原牧草消化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限饲水平条件下混合牧草干物质(DM)消化率显着高于自由采食组的干物质(DM)消化率(P<0.05);限饲组与自由采食组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之间的消化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3.不同饲喂水平对草原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整个试验期四个阶段日增重,得出限饲组草原肉牛体重处于掉膘状态,且0-15天与15-30、30-45天的平均体重掉膘重量差异显着(P<0.05),自由采食组一直处于增重状态,且四个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
池永宽[10](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二、提供的牧草的植物成分与放牧肉牛采食的饲草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供的牧草的植物成分与放牧肉牛采食的饲草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 能值的评定 |
3 饲用价值评价 |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
1 种植管理技术 |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
3 牛羊舍饲技术 |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河西绿洲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类型 |
1.2.2 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生产力研究 |
1.2.3 放牧对栽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1.2.4 放牧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3 研究目标 |
1.3.4 研究内容 |
1.3.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栽培草地种植 |
2.2.2 放牧管理 |
2.3 观测指标、样品收集及相关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
2.3.1 饲草生产力 |
2.3.2 家畜生产力 |
2.3.3 粪便及凋落物分解 |
2.3.4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综合评价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1 饲草生产 |
2.4.2 家畜生产 |
第三章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植物生产力特征 |
3.1 放牧对一年生栽培草地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
3.2 放牧对多年生牧草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
3.3 栽培草地的农学特征 |
3.3.1 籽实产量 |
3.3.2 栽培草地的农学特征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3.3.3 栽培草地产量与营养品质的结构方程模型 |
3.4 放牧对一年生牧草水氮利用效率的作用 |
3.5 放牧对多年生牧草水氮利用效率的作用 |
3.6 水氮利用效率的结构方程模型 |
3.7 讨论 |
3.7.1 放牧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7.2 气候因素对栽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3.7.3 栽培草地的生产力形成机制与优化管理 |
3.8 小结 |
第四章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家畜生产力 |
4.1 放牧行为与能耗 |
4.1.1 采食行为 |
4.1.2 反刍行为 |
4.1.3 行为能耗 |
4.1.4 放牧行为与牧草产量的关系 |
4.2 家畜采食量 |
4.2.1 干物质采食量动态 |
4.2.2 采食量与牧草品质的关系 |
4.3 家畜日增重 |
4.3.1 活体日增重动态 |
4.3.2 放牧行为与日增重的关系 |
4.4 瘤胃发酵参数 |
4.5 瘤胃微生物 |
4.6 血清生理生化指标 |
4.7 讨论 |
4.7.1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放牧行为特征 |
4.7.2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 |
4.7.3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血清生理生化指标 |
4.8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栽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 |
5.1 基于栽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当量计算 |
5.1.1 植物生产的食物当量 |
5.1.2 栽培草地的食物生产能力 |
5.2 基于栽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尺度与关键因子牧草评价(MSDF) |
5.2.1 牧草品质/饲料价值评价 |
5.2.2 社会经济评价 |
5.2.3 生态评价 |
5.3 讨论 |
5.3.1 牧草食物当量的影响因素 |
5.3.2 牧草的多尺度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碳平衡分析 |
6.1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中的羊粪与枯落物分解特征 |
6.2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碳平衡分析 |
6.2.1 基于4 个生产层的碳平衡计算 |
6.2.2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3 个界面的碳平衡分析 |
6.2.3 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碳平衡分析的输入/输出法 |
6.3 讨论 |
6.3.1 放牧对碳平衡的影响 |
6.3.2 影响碳平衡分析的其他因素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苦豆子添加对舍饲和放牧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功能性乡土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1.1 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1.2 功能性乡土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1.3 苦豆子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 天然草地放牧利用 |
1.3 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生态环境效益 |
1.4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苦豆子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动物饲养管理及样品采集 |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对生长性能、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 |
2.3.2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和N代谢、CH_4排放的影响 |
2.3.3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2.3.4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4.2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及及N代谢的影响 |
2.4.3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2.4.4 苦豆子添加对西门塔尔牛CH_4排放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动物饲养管理 |
3.2.4 家畜放牧行为的观测 |
3.2.5 样品采集及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采食及消化率的影响 |
3.3.2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放牧行为的影响 |
3.3.3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和氮代谢、CH_4排放的影响 |
3.3.4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3.3.5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3.4.2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能量代谢及N代谢的影响 |
3.4.3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以及CH_4排放的影响 |
3.4.4 放牧率对西门塔尔牛血清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我国及新疆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2.2 我国羊饲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3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研究进展 |
2.4 羊用TMR颗粒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
2.5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使用 |
2.6 TMR颗粒饲料在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应用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工艺影响的研究 |
试验一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TMR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2.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物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3.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含粉率和粉化率的影响 |
3.3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
3.4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容重和密度的影响 |
3.5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水平VE、VC和乙氧喹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设计 |
1.4 样品的采集 |
1.5 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氧化与抗氧化剂 |
3.2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不同水平防霉剂对TMR颗粒饲料贮存效果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4 试验设计 |
1.5 样品的保存与采集 |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贮藏室温湿度变化 |
2.2 贮存期间水分的变化 |
2.3 贮存期间饲料霉变情况 |
2.4 贮存期间饲料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
2.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环境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 |
3.2 贮存期内饲料水分的变化 |
3.3 贮存期内饲料感官的变化 |
3.4 贮存期内霉菌的变化 |
3.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TMR颗粒饲料饲养效果研究 |
试验四 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反刍行为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点 |
1.3 试验设计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的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影响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五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供体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1.3 人工瘤胃培养系统 |
1.4 试验设计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值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六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饲养管理 |
1.5 血样的采集 |
1.6 测定指标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的血磷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血磷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放牧对家畜牧食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2 数据获取 |
2.2.1 植被数据获取 |
2.2.2 GPS电子项圈 |
2.2.3 肉牛行为数据 |
2.3 数据预处理及研究方法 |
2.3.1 植被数据处理 |
2.3.2 GPS数据处理 |
2.3.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行为时空变化 |
3.1 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时间运动分析 |
3.1.1 人工观测肉牛行为规律变化 |
3.1.2 不同放牧强度下5:30-18:00各行为占比 |
3.1.3 肉牛24h活动节律 |
3.2 肉牛行为对应速度值的精度评价 |
3.2.1 人工观测家畜行为与GPS记录的结果 |
3.2.2 k-means聚类分析以及肉牛不同行为对应不同速度值的精度验证 |
3.2.3 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24h各行为占比 |
3.3 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空间运动分析 |
3.3.1 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运动GPS空间点分布 |
3.3.2 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运动轨迹 |
3.3.3 不同放牧强度下肉牛活动区面积变化 |
3.4 讨论 |
3.4.1 放牧家畜行为周期性特征 |
3.4.2 放牧影响家畜活动节律 |
3.4.3 家畜的空间行为特征 |
第四章 肉牛行为变化与环境的相关性探讨 |
4.1 植被群落动态变化 |
4.1.1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群落特征 |
4.1.2 不同放牧强度下群落多样性特征(α多样性) |
4.1.3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养分特征 |
4.2 放牧肉牛行为与群落环境相关性分析 |
4.2.1 肉牛行为与群落冠层特征相关性分析 |
4.2.2 肉牛行为与群落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
4.2.3 肉牛行为与植被养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肉牛行为与群落冠层特征的探讨 |
4.3.2 肉牛行为与群落多样性的探讨 |
4.3.3 肉牛行为与植被养分的探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
1.1.3 饲养方式分析 |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
1.2.1 牧区 |
1.2.2 农区 |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
2.1.1.1 糖代谢 |
2.1.1.2 蛋白质代谢 |
2.1.1.3 脂代谢 |
2.1.1.4 矿物质代谢 |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
2.2.1 血液监测指标 |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
2.2.1.2 血液酶指标 |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
2.2.2 尿液监测指标 |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1.1 生长发育性能 |
3.1.2 育肥性能 |
3.1.3 胴体性能 |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2.1 肉色 |
3.2.2 大理石花纹 |
3.2.3 系水力 |
3.2.4 嫩度 |
3.2.5 营养成分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
1.1 材料 |
1.1.1 研究区域 |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1.2.1.1 饲草采集 |
1.2.1.2 水采集 |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
1.2.2.1 水分 |
1.2.2.2 总能 |
1.2.2.3 粗蛋白 |
1.2.2.4 粗灰分 |
1.2.2.5 粗脂肪 |
1.2.2.6 粗纤维 |
1.2.2.7 氨基酸 |
1.2.2.8 脂肪酸 |
1.2.2.9 矿物质 |
1.2.2.10 维生素 |
1.2.3 水质检测 |
1.2.3.1 臭和味 |
1.2.3.2 肉眼可见物 |
1.2.3.3 pH值 |
1.2.3.4 浑浊度 |
1.2.3.5 色度 |
1.2.3.6 菌落总数 |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
1.3.2 水质检测结果 |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
1.4 讨论 |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5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样本的采集 |
2.2.2 样本的检测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2 方法 |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样品的采集 |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
4.2.4 熟肉率的测定 |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
4.2.6 肌纤维的测定 |
4.2.6.1 HE染色 |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7)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品质的影响 |
1.2.2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采食量的影响 |
1.2.3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消化率的影响 |
1.2.4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 |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
1.3.1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刈割牧草来源 |
2.2.2 瘤胃降解试验设计 |
2.2.3 营养成分测定 |
2.2.4 尼龙袋降解率和降解参数及能氮平衡计算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牧草主要营养成分 |
2.3.2 品种和利用方式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2.3.3 品种和刈割时间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2.3.4 不同品种的适宜利用方式和最佳刈割期 |
2.3.5 牧草品质与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相关性关系 |
2.3.6 用牧草品质预测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 |
2.4 讨论 |
2.4.1 利用方式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2 刈割茬次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3 刈割期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4 牧草品质对其瘤胃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3.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3.2.3 呼吸代谢仓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3.3.2 能量利用效率 |
3.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3.3.4 CH4排放 |
3.3.5 瘤胃发酵参数 |
3.3.6 瘤胃微生物 |
3.4 讨论 |
3.4.1 采食量和全肠道消化率 |
3.4.2 氮利用率 |
3.4.3 CH4排放 |
3.4.4 瘤胃发酵参数 |
3.5 小结 |
第四章 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4.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4.2.3 呼吸代谢仓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4.3.2 能量利用效率 |
4.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4.3.4 CH4排放 |
4.3.5 瘤胃发酵参数 |
4.3.6 瘤胃微生物 |
4.4 讨论 |
4.4.1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 |
4.4.2 干草和鲜草 |
4.5 小结 |
第五章 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5.2.2 代谢仓测定 |
5.2.3 样品收集与样品测定 |
5.2.4 维持代谢能需要量计算方法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数据概况 |
5.3.2 MEm的线性回归方程 |
5.3.3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5.3.4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维持能测定 |
5.4.2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5.4.3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寒牧区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文献综述 |
2.1 高寒草甸放牧家畜消化代谢及牧草营养价值评定 |
2.2 温室气体甲烷的产生与排放 |
2.3 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的测定方法 |
2.4 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量的计算与预测 |
2.5 反刍动物肠道CH4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4.1 主要研究内容 |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高寒牧区自由放牧藏绵羊消化代谢及其甲烷排放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样品采集 |
2.2.4 放牧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量测定 |
2.2.5 样品分析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自由放牧藏绵羊各分析指标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动态差异性分析 |
2.3.2 自由放牧藏绵羊采食与消化代谢特征 |
2.3.3 自由放牧藏绵羊氮代谢特征 |
2.3.4 自由放牧藏绵羊能量代谢特征 |
2.3.5 自由放牧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特征 |
2.3.6 自由放牧藏绵羊肠道甲烷排放量预测 |
2.3.7 自由放牧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寒牧区零牧藏绵羊消化代谢与甲烷排放特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 |
3.2.4 样品分析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零牧藏绵羊各指标的年份与季节变化动态差异性分析 |
3.3.2 零牧藏绵羊采食与消化代谢特征 |
3.3.3 零牧藏绵羊氮代谢特征 |
3.3.4 零牧藏绵羊能量代谢特征 |
3.3.5 零牧藏绵羊甲烷排放特征 |
3.3.6 高寒草甸牧草DE和ME含量预测方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冷季补饲藏绵羊的消化代谢及其屠宰性能特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采集 |
4.2.4 样品分析 |
4.2.5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不同观测指标的影响 |
4.3.2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屠宰前体尺的影响 |
4.3.3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4.3.4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羊肉品质的影响 |
4.3.5 冷季补饲对藏绵羊羊肉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乌拉盖草原牧草营养价值评定及不同饲喂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肉牛养殖的现状 |
1.1.2 肉牛的主要养殖模式 |
1.1.3 肉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1.1.4 乌拉盖草原的介绍及现状 |
1.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研究 |
2.1 草原优势牧草以及混合牧草的营养价值评定 |
2.1.1 目的和意义 |
2.1.2 材料和方法 |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混合草原牧草营养物质消化率变化规律 |
2.2.1 目的和意义 |
2.2.2 材料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不同饲喂水平对草原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1 目的和意义 |
2.3.2 材料和方法 |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3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3.1 结论 |
3.2 创新点 |
4 展望未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
5.1 模式构建 |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提供的牧草的植物成分与放牧肉牛采食的饲草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河西绿洲栽培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的生产力及其评价[D]. 娄珊宁. 兰州大学, 2021(09)
- [3]苦豆子添加对舍饲和放牧西门塔尔犊牛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潘月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4]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D]. 葛文霞. 石河子大学, 2020
- [5]放牧对家畜牧食行为的影响[D]. 侯路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7]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D]. 王春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8]高寒牧区藏绵羊消化代谢与肠道甲烷排放特征[D]. 郭鹏辉. 兰州大学, 2020
- [9]乌拉盖草原牧草营养价值评定及不同饲喂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程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