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课与系统设计要求的重要性

论微课与系统设计要求的重要性

一、试谈微格教学的重要意义及系统设计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陶冶[1](2021)在《教学语言的声学特征分析软件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传播过程,教师作为传者,势必需要有好的教学语言技能。教育部对师范生的教学语言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但由于师范生在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生师比大、资源有限等问题,导致师范生的教学语言技能提升慢、效果不理想。现有的语音编辑与分析类软件与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目标适配性不好,对师范生帮助不大。因此,在泛在学习的背景下,本研究使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按照瀑布模型设计与开发一款能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方面提供“泛在训练”的辅助软件。软件能够对师范生教学语言的音量高低、语速快慢、节奏缓急、情感投入等方面进行记录、分析与反馈。通过软件测试、教师访谈、学生试用等方式对软件各项功能进行修改与完善,根据软件记录的学生使用数据,验证使用者对软件的接受程度与有效性。根据研究过程,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部分,对教学语言技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界定概念,对现有的语音分析类软件的功能及特点进行了梳理,阐述了相关研究理论基础;教学软件的设计部分介绍了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交互与反馈设计以及功能设计;教学软件的开发部分,介绍了软件的界面和功能的开发方法;教学软件的试用与完善部分通过语音测试、教师访谈和学生试用对软件各项功能进行修改与完善,根据试用结果分析(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教学软件的有效性;结论与建议部分,分析了软件不同功能在帮助师范生提升教学语言技能方面的有效性,总结了设计与开发辅助教学语言技能类软件的方法建议,并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教学语言的声学特征分析软件对师范生自主进行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起到了支持作用;软件在教学语言技能的语速、停顿、情感方面训练效果显着,在音量方面仍有不足。因此,本研究建议后续在设计与开发教学语言技能辅助软件时,可以尝试从单一维度分析转向多维度分析,不同维度的声学特征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更能有效地提供教学语言技能训练的评价与反馈;从整体语音分析转向分句分析,逐句分析可以使得软件的分析结果更精准、更细致,从而使软件的评价与反馈更具有可信度和有效性。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研究在软件的功能开发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期优化软件,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提供更有效地帮助。

焦海艳[2](2020)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效的比较研究 ——基于从教准备度的视角》文中提出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和高度化的背景之下,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已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日益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2009年开始实施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以来,大部分培养院校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采用的是传统的历时态模式。一些研究表明,历时态模式下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许多高校都在尝试推进融合模式的改革,融合模式特别强调课程学习、教育实践和论文研究等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以期达到整体意义上的融合。那么,融合模式是否比历时态模式的培养成效更好?如果前者比后者更好,好在哪些方面?原因何在?搞清楚这些,对于思考和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以从教准备度来表征教育硕士培养的成效,并以此比较融合模式与历时态模式的培养。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如何?(2)两种模式下各主要培养环节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如何?本研究采用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范式,从D大学选取2018年7月行将毕业的402名全日制教育硕士和16位教师教育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生命故事线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按照以下步骤开展:(1)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调查,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和培养模式分析框架》。(2)依据分析框架,设计《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发展状况及培养模式各环节对其贡献度问卷》,并运用该问卷对两组对象进行调查。(3)对两种模式下各主要培养环节的贡献度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追加访谈以验证和解释调查结果。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与历时态模式相比,融合模式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处于更好的发展水平。通过对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具体维度的比较发现,二者在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维度的从教准备度呈现显着差异,在专业知识的准备度方面并无显着差异。具体而言,融合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发展更显着,而在教育知识的具体维度,融合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发展水平略优于历时态模式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即是说,融合模式的培养成效优于历时态模式。第二,两种模式下各主要培养环节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存在显着差异。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学科专业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及教育理论类课程方面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融合模式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更加认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学科专业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对其从教准备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对融合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发展显着地具有“最重要”的贡献;微格教学、学科专业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和通识教育类课程对融合模式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贡献。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融合模式之所以取得很好的培养成效,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是核心要素,以动态思维设计和实施教师培养课程是关键路径,系统化、主题化和常态化的反思活动是主要措施,教师教育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是重要保障。

陈春敏[3](2020)在《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从本质上来说,微格教学是一个通过师范生的反思性实践来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尤其是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但目前的微格教学过分强调表达能力、板书能力等教师基础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对师范生的授课实践开展有效的评价是微格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教学设计方面的疏失、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缺乏系统的评价工具,使得师范生的授课实践无法得到充分地讨论和评价,进而导致微格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本研究将设计和开发用于微格教学阶段的互评工具,支持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化反思。同时,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对师范生的反思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而分布式认知理论则为这样的过程提供了理想的框架,所以本研究将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来设计和开发微格教学互评工具。本研究总体上遵循软件开发的工作思路,包括了问题提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开发及应用测试过程。首先,依据微格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本工具的研究目标。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基于分布式认知和微格评价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分布式认知对本工具的指导意义及工具在理论层面的相关需求。通过对《微格教学》课程相关教师和师范生的调查,分析出微格评价在主体、内容、环节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在概念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构建了以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为重点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理论模型。在物理开发阶段,按照需求分析及概念设计阶段的要求,基于Bootstrap+Laravel+Xampp技术框架开发了支持师范生进行评价反思的能力测试、案例学习、授课互评、构建评价量规等核心功能模块。应用测试阶段,在福建师范大学《微格教学》课程学习阶段应用了互评工具,并结合工具的学习跟踪数据、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师生的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全面地评估了本工具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能够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反思。其中,微格互评工具收集的学习跟踪数据表明,师范生在互评工具的帮助下从关注教学基本能力,逐渐走向关注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教学实践的深度领域;师范生的问卷调查和师生的访谈结果表明,师范生对互评工具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7%。互评工具在分布式认知的指导下,不仅丰富了自我反思的方式和机会,还搭建了反思的认知框架和路径,从而形成了支持师范生开展合作反思的系统。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理论与现实需求设计并开发教育技术产品的思路是可行的。但是,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开发的微格互评工具应用范围较小、研究对象范围有限,应用的教学周期仅为一个轮次,互评工具的功能普适性、并发能力等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验证和改进。

张晶[4](2019)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共享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教育坚持共享发展的大背景,结合N校化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采用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促使化学师范生全员参与、全程培养、全面发展,旨在构建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以解决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技能培养不均衡及不全面、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对论文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等进行概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本硕互动学习以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对“共享发展理念”“本硕互动”“教学技能培养”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概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导生制”“Barnes的AERP模式”等相关研究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打好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阐述了模式构建的思路,并对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依托课程分析所培养的化学教学技能。通过对指导思想、模式程序、模式流程及模式评价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完成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第四部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阐述了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按照模式流程实施的过程,运用个人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进行评价。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在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等多方面实践研究进行展望。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构建并实践“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两者在教师教育课程依托下,通过互动学习既解决了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为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了基础,并且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锻炼提供了支持和平台。“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师范生培养、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有良好运用效果,期望能够为师范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武文馨[5](2018)在《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教育领域被这股科技潮流所影响,正走在相互融合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将科技应用到教育领域。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教师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师范生培养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传统的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微格教学是一个通用有效的方法。随着硬件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更新,一个全新的系统:课堂直录播系统出现,使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突破瓶颈,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要从现状分析、课堂直录播系统与微格教学整合模式的建构、模式应用、效果评估、归纳总结等几方面展开。以绩效理论、培训评估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论,在其方法论的框架下,进一步展开具体的实施工作。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技能迁移理论等三大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与开发适应学科教学要求、学生需要的微格教学训练学习资源以及设计出与课堂直录播系统相契合的微格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应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准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对整个微格教学训练过程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采用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应用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师范生在该模式的技能训练下,其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教学设计水平、教学反思能力均有提高,这种模式下的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与自身职业素养。课堂直录播系统为微格教学中的各训练环节提供了一个生态环境,使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良性循环发展。进一步解决了指导泛化、评价反馈滞后、课时量不足、学习资源缺乏等现状问题。这不仅促使当前的微格教学研究更上一层楼,更使得教师教育发展更加体系化,为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借鉴与指导。

刘莹[6](2018)在《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格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学视听技术手段,通过对培训的学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提供镜像反馈,来提高培训者教学技能方法。体育微格教学则是把微格教学理论同体育专业的知识以及实践结合起来,并综合运用多媒体设备,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老师来帮助学生发现其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不足,并实时纠正,以达到让体育专业学生完整地掌握体育教学技能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技能培训手段。随着对微格教学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这种以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在体育专业这种有专业特点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必须进行改革。本人从教法指导教师、学生、微格系统管理人员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对教法指导教师、微格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调查法,对受培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不同角度阐述体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课程设置、学生学习过程、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学评价因素、体现专业特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的分析,提出了并相应的对策,即加强微格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加学生自我分析环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建立内容丰富的微格教学资源平台;分阶段进行微格教学训练,体现体育专业特点;增加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扩展教学评价时间和空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提高学生微格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多种形式结合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平台作用,提高教学技能实训效果,更全面、更能体现专业性上提高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微格教学质量,也为微格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性的依据。

梁华[7](2017)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中数字化微格教学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但较多是构思设计微格教学平台的理论研究,然而微格教学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开发和实践微格教学网络化平台的研究更少。微格教学的研究应当紧跟信息时代,不断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本研究基于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综合训练与测评在时间、空间和效率上提高的思考,提出了研究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本研究以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与移动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背景,通过统计近十年的研究文献,分析微格教学以及在教学技能测评系统平台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联通主义的理论和移动学习的特征,寻求理解和解决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时代中学习的问题,论述了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以及移动技术在微格教学的应用优势,探究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的应用模式。根据师范生教学综合能力测评体系,收集和分析教学技能测评的需求,参考现有微格教学网络平台的功能设计,侧重于教学技能的评测功能设计,依托移动技术的优势设计本系统平台的总体功能以及呈现;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出移动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网站平台的架构以及总体功能。根据系统的架构和总体功能,提出了实现该系统的技术路线与具体方法,通过数据库设计以及编写程序代码,最终实现了移动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的功能。最后对系统进行教育实践应用检验,依据系统需求,采用软件测试方法对系统进行总体测试,包含功能检验、可用性检验和兼容性检验,同时在微格教学理论指导下设计系统的应用实践并组织用户参与实际应用,对实践结果和问卷访谈进行反思与分析。本研究以移动学习理论为主要指导,结合微格教学技能测评的特点,采用基于B/S的ASP.net三层架构进行系统开发。其中,前端页面基于HTML5开发,前端脚本使用jQuery技术,以Amaze UI为前端开发框架,后台服务器端开发使用C#语言,后台数据管理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移动学习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主要实现随时随地、多终端跨平台无缝连接的基于短小录像视频的师范生微格教学综合技能测评,包括基本设置、项目管理、用户管理、测评管理以及专家评审等功能组成。其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移动优先、跨平台多终端无缝连接的移动学习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应用模式,实现多方参与的精准化、可视化、可移动化微格教学视频测评。

邓伟英[8](2015)在《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微格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欧美等国家早就开始微格教学研究,但我国起步比较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进行此项研究。在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微格教学实践研究的先行者是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的物理、历史、教育技术、化学、中文等系。1993年,设备比较先进的微格教学实训室能被建立起来是由于我国各省级教育学院拿到了世界银行贷款资金,微格教学实验室也能陆陆续续地被来自不同学校和工矿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起来是因为他们能模仿这些高校的做法,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找到开展微格教学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当前微格教学系统仍处于不断实践与探索之中,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应该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作用。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也是高等教育要攻破的重大研究问题。本文基于web网络环境、依托windows平台,运用.NET和B/S三层体系结构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文中第一步阐述本文研究微格教学的原因、国内外微格教学研究的情况及本文的大概内容;第二步详细阐述与之联系密切的概念、理论和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包括微格教学的定义、构建主义理论、Web数据的互联技术、自主学习理论、Web数据库和三层结构的B/S网络体系结构;之后是对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详细介绍,重点介绍了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系统的主要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各功能的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和结果分析。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促进了现代化、数字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使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加强了对教育教学的监控力度。本系统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也使微格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教学模式,弥补了学员的个性需求,也优化了学校和教师的管理环境。

卢俊华[9](2015)在《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技能培养辅助系统研究与设计 ——以师范生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2001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对高等师范院校已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师范生作为明日之师,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决定了师范生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学技能作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微格教学被世界公认为有效提高教学技能的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被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在我国的师资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扩招,微格教学已不能满足师范生训练的需求,在训练时间和空间上都得不到保证,表现为微格教学示范观摩缺乏、教学技能评价无法深入、反馈时间少、微格教学训练机会少等问题。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实施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环境不但可以为师范生解决教学示范不足、评价不深入、微格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等问题,而且因为网络的交互性和时效性,更能带动师范生学习和训练教学技能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是站在这个角度对目前的微格教学进行了重新审视,探索师范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技能形成的心理机制。本文主要考虑传统微格教学下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学习理论,将网络系统与传统微格教学相结合,为师范生搭建了一个具有多种形式教学资源的网络学习环境,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型,给出了微格教学实施指导过程,设计了一个面向师范生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技能培养辅助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开发、实现工作,同时进行了初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和系统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提升具有辅助作用。

彭英娟[10](2015)在《基于量化方法的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标的实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和训练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教学技能是一种习得技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训练,但是我国极大部分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只有一个学期的训练时间,这是远远不够的。微格教学作为师范生教学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怎样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和更多的指导呢?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种云平台的出现,借助于云平台进行的辅助教学层出不穷。因此,本研究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究出发,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三种课型----理论课、操作技能课和程序设计语言课,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指导下,基于腾讯云针对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量化方法的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型无论是在教师面对面指导下的主线微格教学训练还是辅线微格教学训练----学生自主训练,都引入了量化分析方法S-T和FIAS,以此分析学生的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训练过程中,同时还获取了学生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评价,以此分析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该模型构建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以此延伸和扩展学生的训练和学习空间。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师范)专业的学生。研究过程中我们抽取40位同学作为试验对象。其中,实验组20人,对照组20人,每组5人为一个训练小组。并通过量化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技能训练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二、试谈微格教学的重要意义及系统设计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微格教学的重要意义及系统设计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语言的声学特征分析软件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部对师范生的教学语言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
        1.1.2 师范生的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资源有限
        1.1.3 现有的语音分析类软件与师范生技能训练适配度不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教学语言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1.4.2 基于瀑布模型的教学语言声学特征分析软件的设计开发
        1.4.3 软件的测试与完善
    1.5 研究方法
        1.5.1 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实践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分析
    2.1 “教学语言技能”概念界定
    2.2 “教学语言技能”研究现状
    2.3 语音分析软件现状分析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2 人机工程理论
第4章 教学语言的声学特征分析软件的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功能性需求
        4.1.2 非功能性需求
    4.2 架构设计
    4.3 界面设计
    4.4 交互与反馈设计
        4.4.1 交互设计
        4.4.2 反馈设计
    4.5 功能设计
        4.5.1 语音输入读取模块
        4.5.2 语音分析模块
        4.5.3 评价与反馈模块
        4.5.4 记录储存模块
第5章 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实现阶段
    5.1 软件界面的实现
    5.2 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5.2.1 语音输入读取模块的实现
        5.2.2 语音分析模块的实现
        5.2.3 评价反馈模块的实现
        5.2.4 记录储存模块的实现
第6章 教学软件的试用与完善
    6.1 受试者基本情况
    6.2 软件音量功能的测试
        6.2.1 软件音量分析的准确性检验
        6.2.2 软件对不同录音设备分析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6.2.3 软件分析常模的确定
    6.3 软件停顿与语速功能的测试
        6.3.1 软件标注基本参数的误差分析
        6.3.2 分句分析功能测试
    6.4 软件接受程度分析
    6.5 软件分析结果反馈的有效性验证
        6.5.1 停顿表现预测与改进
        6.5.2 情感表现预测与改进
        6.5.3 语速表现预测与改进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软件能为师范生自主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提供支持
        7.1.2 软件在辅助师范生语速、节奏与情感训练方面效果显着
        7.1.3 软件在辅助师范生调节授课音量反馈方面存在局限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家精品课程软件分析结果
    附录2 教学语言声学特征分析软件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学语言声学特征分析软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效的比较研究 ——基于从教准备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有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问题
        (一)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从教准备度如何?
        (二)两种模式下各培养环节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如何?
    三、研究目标
    四、核心概念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
        (二)培养模式
        (三)从教准备度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师教育者
    二、关于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研究
        (一)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目的
        (二)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理论框架
        (三)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应用研究
    三、基于从教准备度的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研究
        (一)从教准备度的兴起
        (二)从教准备度的内涵
        (三)从教准备度的主要内容
        (四)从教准备度的研究特点与未来走向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研究问题的进一步阐释
        (二)研究范式的选择
        (三)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
        (二)资料分析的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参与学校的选取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选取
        (三)大学教师教育者的选取
第四章 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状况分析
    一、历时态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状况分析
        (一)一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二)二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二、融合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状况分析
        (一)一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二)二级维度的状况分析
    三、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比较分析
        (一)一级维度的比较分析
        (二)二级维度的比较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分析
    一、历时态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分析
        (一)对从教准备度一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二)对从教准备度二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二、融合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分析
        (一)对从教准备度一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二)对从教准备度二级维度的贡献度分析
    三、两种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一)对从教准备度一级维度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二)对从教准备度二级维度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成效的讨论与分析
    一、历时态模式与融合模式的成效比较
        (一)教师培养课程总体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二)教师培养课程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贡献度的差异分析
    二、融合模式下教师培养课程的成效比较
        (一)实践类课程是总体贡献度较大的教师培养课程
        (二)学科类课程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培养课程
        (三)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培养课程
        (四)通识教育类课程也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培养课程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一、研究的结论
        (一)两种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状况
        (二)两种模式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的贡献度状况
    二、建议
        (一)以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为理念
        (二)以动态思维设计和实施课程
        (三)主题化的反思活动贯穿全过程
        (四)加强教师教育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三、研究的局限性
        (一)在个案选择方面
        (二)在数据收集方面
        (三)在研究者自身方面
参考文献
附件1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状况调查
附件2 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准备度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件3 全日制教育硕士素质和能力发展故事线图(访谈时画)
附件4 教师教育者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分布式认知的内涵
        二、微格评价的内涵
    第二节 相关研究
        一、分布式认知在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二、微格评价存在的问题
        三、技术支持下的微格评价工具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生微格教学评价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师范生微格教学评价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
        三、问卷内容
        四、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处理
    第二节 师范生微格教学评价现状问卷结果分析
        一、关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关于评价主体的情况统计与分析
        三、关于评价内容的情况统计与分析
        四、关于评价环节的情况统计与分析
        五、其他建议
    第三节 调查结论与启示
        一、调查结论
        二、启示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知识构建路径
        二、认知活动
        三、人工制品
    第三节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实现
        一、技术框架
        二、主要功能的实现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应用效果验证
    第一节 微格教学互评工具应用效果的验证设计
        一、应用效果的验证思路
        二、使用对象
        三、工具应用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学习跟踪数据分析
        二、问卷数据分析
        三、访谈数据分析
    第三节 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应用效果总结
        一、丰富了师范生自我反思的机会和方式
        二、搭建了支持师范生自我反思的认知框架和路径
        三、形成了支持师范生开展合作反思的系统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1 师范生微格教学评价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使用效果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教育大环境影响下的教学改革
        1.1.2 基于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1.1.3 基于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所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优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1.3.2 有助于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
        1.3.3 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教学能力
        1.3.4 有助于帮助师范生全面职业规划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教育的文献研究
        1.4.2 关于“本硕互动”学习的文献研究
        1.4.3 关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文献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共享发展理念
        2.1.2 本硕互动
        2.1.3 教学技能培养
    2.2 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导生制
        2.2.3 Barnes的AERP模式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3.1 相关要素分析
        3.1.1 主体要素分析
        3.1.2 共享要素分析
        3.1.3 技能要素分析
    3.2 依托课程分析
        3.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3.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3.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3.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3.3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3.3.1 指导思想
        3.3.2 模式程序
        3.3.3 模式流程
        3.3.4 模式评价
第四章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4.1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4.1.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4.1.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4.1.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4.1.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4.2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4.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4.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4.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4.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4.3 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技能实践评价
        4.3.1 实习生问卷分析
        4.3.2 指导老师访谈问卷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措施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素质的内在诉求
        1.1.3 微格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与实施现状
        1.2.2 国外研究与实施现状
        1.2.3 研究启示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微格教学
        2.1.2 教师教学技能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情境学习理论
        2.2.3 技能的迁移理论
        2.2.4 绩效技术
        2.2.5 培训评估理论
3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构建
    3.1 微格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3.1.1 对新疆师范大学微格教学现状调研情况
        3.1.2 现状问题分析与归纳
    3.2 课堂直录播系统的相关介绍及系统构成
    3.3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的整合分析
    3.4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构建
        3.4.1 基于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的构成要素及设计环节
        3.4.2 基于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的应用模式设计
4 基于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的实施
    4.1 前期准备
        4.1.1 前期调查
        4.1.2 学习内容分析
        4.1.3 学习者分析
        4.1.4 学习环境分析
        4.1.5 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4.2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
        4.2.1 实验设计
        4.2.2 具体实施过程
    4.3 效果评价
        4.3.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2 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分析
        4.3.3 师范生教学设计水平分析
        4.3.4 师范生反思能力分析
        4.3.5 研究结论
5 反馈与总结
    5.1 研究启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情况
        1.2.2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1.2.3 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技能的概念及界定
        1.4.1 微格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4.2 体育微格教学的概念及作用
        1.4.3 体育专业微格教学技能的界定及流程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思路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现状
        3.1.1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课程设置现状
        3.1.2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学生学习现状
        3.1.3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教学评价现状
        3.1.4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课程资源现状
    3.2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微格教学存在问题与归因
        3.2.1 学生因素的问题与归因
        3.2.2 教师因素的问题与归因
        3.2.3 课程资源因素的问题与归因
        3.2.4 教学评价因素的问题与归因
第4章 体育专业微格教学现状问题解决的对策
    4.1 加强微格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
        4.1.1 强化微格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微格理论课教学质量
        4.1.2 采用互联网形式学习微格理论知识
        4.1.3 结合实际案例,促进学生学习微格理论知识的理解
    4.2 增加学生自我分析环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4.2.1 学生自我分析
        4.2.2 同学协助分析
        4.2.3 教师指导进行分析
    4.3 建立内容丰富的微格教学资源平台
        4.3.1 微格教学理论知识
        4.3.2 优秀和典型的教学案例
        4.3.3 往届学生教学录像
        4.3.4 教学视频即时上传与评价平台
        4.3.5 实训教室使用管理系统
    4.4 分阶段进行微格实训,体现体育专业特点
        4.4.1 常规教学技能培训阶段
        4.4.2 专业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阶段
    4.5 增加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扩展教学评价时间和空间
    4.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4.6.1 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
        4.6.2 加强指导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和业务交流
    4.7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提高学生微格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4.7.1 单项教学技能竞赛
        4.7.2 微课的竞赛
        4.7.3 说课竞赛
    4.8 建立科学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多种形式结合进行评价
        4.8.1 制定评价量化指标,使评价有据可依
        4.8.2 多种形式的评价并举,有效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4.9 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平台作用,提高教学技能实训效果
        4.9.1 基于微格教学视频的交流
        4.9.2 合作完成教学实训任务
        4.9.3 网上预约实训室,増加自主训练机会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1.1 主要问题
        5.1.2 主要对策
    5.2 研究建议
        5.2.1 改变现有的体育微格教学模式
        5.2.2 发挥教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5.2.3 微格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5.2.4 微格教学资源的平台建设
    5.3 研究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期成果
附录
    附录1 针对师范生的微格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针对微格教法指导教师有关微格教学现状的访谈大纲
    附录3 针对微格教学实训室管理员有关微格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7)移动学习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相关平台发展现状
    1.6 研究问题
    1.7 论文组织结构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分析与应用模式探究
    2.1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1 联通主义
        2.1.2 微格教学
        2.1.3 移动学习概念界定
    2.2 问题分析
        2.2.1 应用模式分析
        2.2.2 应用技术分析
        2.2.3 测评可行性分析
    2.3 测评系统应用模式探究
        2.3.1 应用模式拓扑图
        2.3.2 系统应用测评体系
第3章 系统开发技术及功能实现
    3.1 实现移动化的技术模式
    3.2 常用开发工具语言与模式
    3.3 采用的关键技术
        3.3.1 HTML5
        3.3.2 AJAX
        3.3.3 JavaScript前端框架
        3.3.4 ASP.NET
        3.3.5 响应式布局设计
    3.4 系统总体功能与开发
        3.4.1 功能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3.4.2 系统功能总体设计
        3.4.3 系统开发难点
    3.5 系统功能设计
        3.5.1 UML模型设计
        3.5.2 系统性能要求
    3.6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6.1 系统主要实体E-R图设计
        3.6.2 系统数据表设计
        3.6.3 数据访问层主要代码设计
    3.7 系统主要功能开发与实现
        3.7.1 学生用户主要服务功能
        3.7.2 专家评审服务功能
        3.7.3 系统管理服务功能
第4章 系统的检验与应用
    4.1 系统总体测试
        4.1.1 功能测试
        4.1.2 性能测试
        4.1.3 可用性测试
        4.1.4 兼容性测试
    4.2 系统的教学应用实践
        4.2.1 教学实践案例
        4.2.2 实践案例分析
    4.3 系统应用调查
        4.3.1 问卷调查分析
        4.3.2 访谈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移动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2:移动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使用情况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微格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介绍
    2.1 相关概念
        2.1.1 微格教学的定义
        2.1.2 微格教学与数字化微格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构建主义理论
        2.2.2 自主学习理论
    2.3 关键技术
        2.3.1 WEB2.0
        2.3.2 NET框架
        2.3.3 ADO.NET技术
        2.3.4 三层B/S体系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微格教学系统需求分析
    3.1 用户需求分析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性能需求
        3.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微格教学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 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4.2.1 教师管理
        4.2.2 学生管理
        4.2.3 资讯管理
        4.2.4 视频上传与下载的实现
        4.2.5 视频的下载
        4.2.6 播放与评价模块
        4.2.7 后台管理模块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4.3.2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4.4 系统安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微格教学系统实现
    5.1 平台实现
        5.1.1 系统运行环境
        5.1.2 系统的开发平台
    5.2 学生学习模块实现
        5.2.1 微格实践模块
        5.2.2 互动交流模块
        5.2.3 微格教学评价
    5.3 资讯发布管理模块实现
    5.4 微格教学论坛模块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微格教学系统测试
    6.1 测试规划
    6.2 测试用例
    6.3 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技能培养辅助系统研究与设计 ——以师范生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微格教学概况
        1.2.2 我国师范生微格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教学技能与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
    2.1 教学技能概述
        2.1.1 教学技能的概念
        2.1.2 教学技能的分类
        2.1.3 教学技能的基本特征
        2.1.4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
    2.2 微格教学概述
        2.2.1 微格教学的概念
        2.2.2 微格教学的特点
        2.2.3 微格教学的基本实施程序
第3章 师范生微格教学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3.1 师范生微格教学的实施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1 基本信息
        3.2.2 师范生对目前微格教学的总体态度及评价
        3.2.3 师范生微格教学实施现状
        3.2.4 微格教学的课时方面
        3.2.5 师范生微格教学网络化需求
        3.2.6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效果
    3.3 调查结论与启示
第4章 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培养辅助模型构建
    4.1 思路和原则
    4.2 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
        4.2.1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
        4.2.2 认知弹性理论
        4.2.3 知识管理理论
        4.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3 师范生的认知特点
    4.4 系统模型框架
        4.4.1 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培养辅助系统理论模型
        4.4.2 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培养过程
第5章 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培养网络辅助系统开发
    5.1 网络环境的学习优越性
    5.2 系统的总体架构
        5.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5.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5.2.3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5.3 系统平台搭建
        5.3.1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技术
        5.3.2 系统的功能实现
    5.4 系统的测试及应用
        5.4.1 系统的测试
        5.4.2 系统的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量化方法的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现状
        1.2.2 量化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结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和量化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微格教学
        2.1.2 教学技能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学理论基础
        2.2.2 学习理论基础
    2.3 量化分析方法概述
        2.3.1 S-T分析方法
        2.3.2 FISA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模式构建
    3.1 教学能力训练模式构建框架
    3.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3.2.1 学习共同体
        3.2.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教学
    3.3 教学实践服务支持体系
        3.3.1 电子档案袋
        3.3.2 师生互动
        3.3.3 专家诊断与建议
        3.3.4 学习资源库
        3.3.5 学习资源推荐
        3.3.6 腾讯云平台
    3.4 教学反思
    3.5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概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评价量规重构
    4.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模块
    4.3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FIAS量规重构
    4.4 操作技能模块FIAS量规修正
    4.5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FIAS量规修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量化分析的微格教学训练分析
    5.1 分组有效性分析
    5.2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5.2.1 S-T分析过程
        5.2.2 FIAS分析过程
        5.2.3 教学技能分析
    5.3 操作技能模块
        5.3.1 S-T分析过程
        5.3.2 FIAS分析过程
        5.3.3 教学技能分析
    5.4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5.4.1 S-T分析过程
        5.4.2 FIAS分析过程
        5.4.3 教学技能
    5.5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
        5.5.1 第一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对照分析
        5.5.2 第二模块——操作技能模块对照分析
        5.5.3 第三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对照分析
        5.5.4 教学技能分指标增幅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议与对策
    6.1 存在的问题
    6.2 建议和对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谈微格教学的重要意义及系统设计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语言的声学特征分析软件设计与开发[D]. 陶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效的比较研究 ——基于从教准备度的视角[D]. 焦海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3]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微格教学互评工具的设计与开发[D]. 陈春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D]. 张晶. 宁夏大学, 2019(02)
  • [5]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 武文馨.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6]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莹.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1)
  • [7]移动学习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梁华.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8]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微格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邓伟英.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9]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技能培养辅助系统研究与设计 ——以师范生培养为例[D]. 卢俊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6)
  • [10]基于量化方法的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 彭英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论微课与系统设计要求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