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夏超[1](2020)在《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是我国与马来西亚的支柱性产业。近来,我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迅速发展,双方间旅游服务合作领域得到了不断拓宽。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顺利建成,我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旅游合作将更为频繁。伴随着全球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及马来西亚旅游业逐步形成一个标准化、高效化、统一化的跨境区域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笔者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我国与马来西亚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从而促使两国间的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之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现状和意义;第二部分结合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旅游服务贸易的适用原则以及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合作法律规范等法律规定,阐述两国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以及应当遵守的规则;第三部分基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旅游合作现状和旅游立法现状分析,以中国与马来西亚双方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殊性而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双方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基础存在的制度漏洞或缺陷;第四部分对完善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制度和促进旅游贸易自由化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试图对中国和马来西亚旅游服务业的相关法律进行研究,基于我国与马来西亚越来越频繁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和目前双方合作的法律基础,以全新的角度阐释两国跨境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刘怡孜[2](2019)在《试论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文中指出旅游服务贸易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其愈发迅猛的发展态势,对市场扩展的渴求也愈发强烈,自由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而多哈回合谈判却屡陷僵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为适应这一变化,旅游服务贸易对国际规则提出了新要求。旅游服务业作为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推动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着先驱性作用,因此,促进区域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佳战略选择。本文围绕我国区域性战略布局的现状,首先分析了推动区域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性背景,介绍和探究了旅游业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的可借鉴性经验。就现阶段我国推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史新起点,提出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以进一步开放区域市场,以期实现旅游服务贸易的持续健康性发展。第一章是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分析。首先探究涉外旅游市场壁垒与自由化并存的开放规则,“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随后从历史源头出发,说明多边主义并非历史的必然性所致,而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之间并不能相互替代。最后回到当前时代背景,探析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如全球生产网络的扁平化、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广泛兴起以及多边谈判的停滞不前等国际环境。为了更好地说明区域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可行性探索,笔者从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建、东南亚自贸区的设立等实践角度出发,阐释了全球各地区在区域层面展开谈判工作的探索与尝试。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首先从区域协定、服务贸易的发展、外商投资等角度简单概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现状。随后肯定了我国有关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协定的创新之处,如投资与贸易分立且界定明晰、尝试构建紧急保障机制、设置政策审议机制等。最后分析目前区域自由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除了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之外,还存在着我国对于区域安排的布局尚需加强、“签证难”问题亟待解决以及缺乏配套的法律体系保障等。第三章则介绍了国际上旅游强国在推动区域性自由化上面可供借鉴的举措。笔者主要从欧盟便利的申根协定、澳洲主动的国际谈判态度以及新加坡健全的法律体系三方面入手,多渠道、多角度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以解决我国公民“签证难”、法律体系薄弱与比较弱势的国际谈判地位等问题,来推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更进一步地开放与发展。第四章探析推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法律途径。首先则要维护WTO多边框架的首要地位,才能更好地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话语权。随后以CAFTA为例对简化出入境手续进行了探讨,以促进中外交流与文化传播。且从贸易伙伴、协定内容、加强开放态度等方面出发,对加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区域性合作提出相应对策。最后,提出颁布促进国际旅游的专项立法,以期集中力量做好涉外旅游工作,为旅游服务贸易提供更强大的法律支持。
张武超[3](2019)在《文化交流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 ——基于孔子学院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然而,2009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并且在此之后逆差逐年增加,年增长率达39.05%,2016年旅游服务逆差额达到2166.97亿美元。因此,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目前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局2002~2016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数据分析入世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变化情况,同时借助世界贸易组织官网数据库数据分析我国旅游服务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研究发现:入世后我国旅游服务出口在不断增加,2016年来华旅游人数为2813万人次,较2002年增长了 1.09倍,年均增长率为6.46%,同时出口总额为1200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 4.89倍,年均增长率为16.04%;自2009年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一直表现为逆差,且逆差在逐年增大;从国际竞争力指数来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本文利用2004~2016年的贸易出口数据,选取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与我国关系最为密切的25个伙伴国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化交流载体——孔子学院为主要解释变量,研究文化交流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进一步地,本文以霍夫斯坦特文化距离为中介变量,研究孔子学院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孔子学院的建立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孔子学院可以通过降低我国与客源国之间的文化距离,促进我国旅游服务出口。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和行业两个层面对我国旅游业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旅游服务出口,提高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尤乐[4](2013)在《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全球旅游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无不致力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规模,只是经过了半个世纪,旅游产业就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估计,20世纪最初的20年,旅游业将会以每年4%的速度迅速增长,至2018年,全球观光与旅游经济更是将占据全球GDP的10.5%。由于旅游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大陆与台湾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两岸的旅游合作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与政治方面的原因,海峡两岸不只在经贸关系发展上停滞不前,在旅游服务业的交流合作也尤为缓慢。直到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掌台湾政权以后,对大陆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政策,才使两岸的旅游合作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此外,两岸在2008年先后启动的包机直航和“大三通”使两岸民众交流更加地省时、省钱、便捷,也为两岸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旅游已经成为现阶段两岸深入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在两岸旅游业深入交流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之际,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笔者深感ECFA的签署无疑会对海峡两岸的旅游合作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以ECFA框架为依托发展两岸旅游,即把两岸旅游合作纳入ECFA协议之中的建议,首先分析了在ECFA框架下发展两岸旅游合作的必要性,进而对在ECFA下发展两岸旅游的可行性问题从解决区域法律冲突和两岸合作的法律基础两个方面作出了合理的分析。目前ECFA作为框架协议,正处在后续协商的阶段,为了进一步便利两岸旅游,本文在分析CEPA关于旅游市场的开放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ECFA协议关于旅游市场的开放承诺的设想。两岸旅游合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维护旅游者和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权益亦不容忽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律保证。本文最后阐述了当前两岸旅游纠纷的主要形式及旅游者的权益救济途径。
马丽卿[5](2005)在《外资进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和相应对策》文中指出本文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出发,通过相关数据的引用,论述了外资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针对旅游业内各行业的发展特点,论述了外资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袁凌,熊正德[6](2004)在《对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入世给我国旅游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分析, 较为深入地解读了政府旅游价格管理的处境, 指出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主要应从政府宏观调控、行业协会自律、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以规范与完善。
唐志明[7](2004)在《入世对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已成功入世 ,这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世贸组织旅游服务贸易规则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是实现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关键。
罗汉[8](2005)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文中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进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连续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并于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提高了我国产业的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政府承诺,在五年的过渡期后,中国市场将全面对世界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到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三次产业的影响如何?到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软肋金融业的影响怎样?是否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风险?这是本文加以研究的内容,而这些研究对现实中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入世之后的中国经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全文共分导论和七章。导论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对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进行研究的背景和动冈。第二部分介绍、评介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第三部分是对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第四节、第五节和第六节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试图突破之处,以及逻辑框架和论述层次。第一章介绍了在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及其作用。第二章介绍性地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的计量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资本相比前者的作用更明显的结论,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农业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上业,最后才是第三产业,并就这一结论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第三章通过数理相关性的分析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做了扼要的评论。第四章有评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就中国农业领域扩人利用外资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第五章回顾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关系,通过先论述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金融市场理论,再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阐述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业的现状关系,接着论述了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的改革问题。进一步地,论述在金融开放中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后的机遇,再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这是这对金融业中具体行业影响的论述。第六章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影响不大,但对中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其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较大。第二部分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论述了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和旅游业应对的策略。第七章体现了本文试图创新的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这部分主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的国际收支和国家产业安全造成的风险。第二部分则侧重于现实行业风险方面,分析了单个行业风险、多个行业风险和整体风险。最后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入世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和与此相应对的措施。
秦学[9](2004)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地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构想,形成三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三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三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三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三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陈何辉[10](2004)在《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加入WTO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现代产业,二战以后,现代旅游业迅速崛起,60年代以来进入加速发展、高速增长阶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之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旅游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如何消除旅游业发展的滞障、拓宽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成为摆在我国旅游事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旅游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从宏观方面阐述了中国旅游业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加入WTO后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的系统分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入世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应对措施。通过对服务贸易总协议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及入世后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本文提出我国旅游业发展应采取的应对策略:①加快调整利用外资政策,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③制定完善管理法规,④加快企业改革步伐,⑤加快对内开放,⑥转变政府职能,⑦推进所有制改革,⑧推动旅行社重组,逐步实现集团化网络化,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⑩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本文在论述分析过程中,采用了插图、表格等形式,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
二、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三)本文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概述 |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建交背景 |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旅游立法的现状 |
(三)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 |
(四)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 |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制度 |
(一)普遍性多边合作法律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 |
1.GATS基本原则在中马旅游服务贸易中的适用 |
2.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 |
3.马来西亚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 |
(二)区域性多边合作法律规范(CAFTA框架协议) |
1.CAFTA基本规定在中马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影响与适用 |
2.CAFTA《框架协议》中国旅游服务承诺 |
3.CAFTA《框架协议》马来西亚旅游服务具体承诺 |
(三)双边合作法律规范 |
1.中马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 |
2.中马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 |
(四)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
1.中国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
2.马来西亚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
三、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
(一)中马旅游合作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缺乏独立的争端解决机制 |
(三)缺乏专门协调机构 |
(四)中马游学旅游安全纠纷 |
(五)中马医疗旅游服务纠纷 |
四、完善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立法保障 |
(二)确定独立的争端解决机制 |
(三)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 |
(四)旅游安全保障 |
(五)医疗旅游保障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试论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创新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理探究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贸易的开放规则 |
第二节 多边主义是历史的偶然性选择 |
第三节 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环境 |
第二章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协定的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域外经验对我国旅游业区域自由化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从欧盟经验看申根协定对我国的借鉴 |
第二节 从澳洲经验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新加坡有关旅游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借鉴 |
第四章 推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法律途径 |
第一节 坚守WTO多边框架的基础地位 |
第二节 在自由贸易区中简化出入境手续...以CAFTA为例 |
第三节 加强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区域合作 |
第四节 颁布旅游专项立法...旅游促进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文化交流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 ——基于孔子学院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贸易 |
1.1.2 文化交流 |
1.1.3 文化距离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可能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旅游服务贸易 |
2.1.2 文化距离 |
2.2 文献综述 |
2.2.1 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效果和产生原因 |
2.2.2 旅游服务出口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
2.2.3 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
2.2.4 孔子学院的经贸效果 |
2.2.5 孔子学院发展现状与困境 |
2.2.6 文化距离的起源、类别和维度 |
2.2.7 文化距离的经贸效果 |
2.2.8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 |
3.1.2 文化传播理论 |
3.1.3 交易成本理论 |
3.1.4 需求相似性理论 |
3.2 分析框架 |
3.2.1 孔子学院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总影响 |
3.2.2 孔子学院对文化距离的影响 |
3.2.3 文化距离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 |
第4章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分析 |
4.1 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变化情况分析 |
4.1.1 出口总额和来华人数变化情况 |
4.1.2 贸易逆差变化情况 |
4.2 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测算 |
4.2.2 贸易竞争力指数测算 |
4.2.3 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
4.3 孔子学院建立前后来华人数变化情况分析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孔子学院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贸易引力模型回顾 |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孔子学院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 |
5.3.2 孔子学院对文化距离的影响 |
5.3.3 孔子学院、文化距离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 |
5.3.4 内生性问题的排除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4)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ECFA 概述 |
第一节 ECFA 的签署背景及主要内容 |
一、 ECFA 的签署背景 |
二、 ECFA 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概况 |
一、 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历史变革 |
二、 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现状 |
第三节 ECFA 对两岸旅游业合作的重要意义 |
一、 ECFA 的签订为两岸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
二、 ECFA 的签订为两岸旅游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第二章 在 ECFA 框架下发展两岸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
第一节 ECFA 是解决海峡两岸旅游立法冲突的有效途径 |
一、 相关法律概念 |
二、 大陆地区旅游立法 |
三、 台湾地区旅游立法 |
四、 两岸旅游法律冲突与 ECFA |
第二节 ECFA 的法律性质是两岸旅游合作的法律基础 |
一、 ECFA 签署主体 |
二、 ECFA 调整对象 |
三、 ECFA 法律基础 第三章 ECFA 框架下两岸旅游合作的法制建设方向 |
第一节 完善 ECFA 框架 |
一、 达成关于两岸旅游领域市场开放承诺的补充协议 |
二、 构建 ECFA 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二节 完善两岸旅游法制 |
第三节 借鉴 CEPA 具体内容 |
一、 借鉴 CEPA 发展两岸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二、 CEPA 开放旅游服务贸易承诺的具体内容 |
三、 借鉴 CEPA 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海峡两岸旅游纠纷及解决 |
一、 海峡两岸旅游常见旅游纠纷 |
二、 当前海峡两岸旅游旅游纠纷的解决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
(5)外资进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和相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考察和前景预期 |
三、我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状况 |
(一)外资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
(二)相关数据统计 |
1. 加入WTO之前的发展状况 |
2. 加入WTO之后外资加速进入我国旅游业 |
四、外资进入对各旅游行业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4) |
(一)旅游饭店业 |
(二)旅行社业 |
1. 积极影响 |
(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经验,加速我国旅行社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
(2)有利于引进新的旅行社运行机制,促进我国旅行社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
(3)有利于保护我国旅行社的经济利益。 |
(4)有利于提高旅行社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
(5)有利于增强国家对旅行社行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
(6)有利于我国旅行社拓展国外业务。 |
2. 消极影响 |
(1)对管理体制的挑战。 |
(2)高利润业务的竞争。 |
(3)高素质旅行社专业人才的竞争。 |
(4)经营水平低、效益差的旅行社可能破产。 |
3. 相应的对策 |
(6)对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给我国旅游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
(一) 加入WTO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 |
1.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管理的规范与环境的优化。 |
2.有利于我国旅游企业的更快成长。 |
3.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开展国际招商引资。 |
4.有利于拓展国际客源市场。 |
(二) 加入WTO对旅游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挑战我国旅游管理体制 |
1.加入WTO加剧了旅游管理的复杂性。 |
2.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
二、“强化”还是“放松”:新型旅游价格管理的路径选择 |
(一) 当前旅游价格现状考察 |
1.旅游价格混乱的现状 |
(1) 部分景区 (点) 的门票价格过高。 |
(2) 宾馆饭店价格过低。 |
(3) 旅游购物环节价格极其不规范。 |
2.旅游价格混乱的危害 |
(二) 发展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强化价格管理 |
(三) 旅游价格管理的长远趋势: |
三、旅游价格管理的战略任务: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价格管理新体制 |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提供“公共品”, 当好“裁判员” |
1.物价职能部门提供充足的“公共品”——健全旅游价格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
2.旅游、物价职能部门共同当好“裁判员”——加强旅游价格执法监督检查 |
(二) 完善旅游行业协会组织的价格自律职能:旅游价格管理的重要补充 |
(三) 加强旅游价格管理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树立面向全球的旅游价格管理理念 |
(7)入世对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
第二节 国外学者有关理论分析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 |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
三、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突破之处 |
第六节 逻辑框架和论述层次 |
第一章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和特征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 |
第二节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几个特点 |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
一、理论描述 |
二、模型方法 |
三、方法评价 |
第二节 数据选取 |
一、总量数据的选取 |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高、中、低地区的划分及数据选取 |
三、三次产业的数据选取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表现 |
一、总量指标 |
二、按吸引外资多寡分组 |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工业的地位 |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工业资产形成中的地位 |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工业产出中的地位 |
三、外商投资在工业利税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外商投资对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一、1995年和2000年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结构与三资工业企业产值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二、2000年全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与三资工业企业资产原值相关性分析 |
三、1995年全部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结构与三资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结构和2000年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结构与三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结构进行的相关性分析 |
四、1995年中全部工业企业与三资工业企业出口收入产业结构和出口销售收入比重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人力资源开发 |
一、中国科技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开发 |
二、为在华企业培养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才 |
三、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多层次的培训 |
四、为本土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支持 |
第四节 对外商直接投资工业的初步评价 |
一、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的注入对工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范围日益广泛 |
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领域基本上属初级层次 |
三、负面效应 |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一、我国农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农业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
第三节 简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五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
一、跨国直接投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
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金融改革 |
第二节 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效应 |
一、宏观效应 |
二、微观效应 |
三、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及其对策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银行业的深远影响 |
一、中国银行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金融风险较大 |
二、目前外商对中国银行业直接投资的特点 |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银行业的深远影响 |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保险业 |
一、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进程 |
二、当前中国保险业的市场格局 |
三、外资保险机构在华经营业务现状 |
第六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影响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影响 |
三、结论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旅游业 |
一、中国旅游业的开放及利用外资现状 |
二、未来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契机 |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
第七章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对策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 |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风险 |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家产业安全风险 |
第二节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实行业风险 |
一、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市场控制风险——单个行业风险一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联动产业的负面影响——多个行业风险 |
三、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风险——整体风险 |
四、结论 |
第三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对策 |
一、外商直接投资将降低资本管制的效力 |
二、外商直接投资将增大开放资本项目的压力 |
三、消除外商直接投资负面影响的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9)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综述--旅游研究进展及本文宗旨 |
一、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
1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简述 |
2 中国旅游研究概要 |
二、 旅游研究的趋势展望 |
三、 本论文研究宗旨与研究范畴 |
1 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
2 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
3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二章 背景综述--世界旅游业区域协作联合浪潮 |
一、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背景、总体格局 |
1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组织 |
2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总体格局 |
二、 典型案例--世界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实证分析 |
1 区域层次的旅游业合作框架 |
2 次区域旅游业合作状况 |
三、 中国的实际--国际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总览 |
1 中国旅游业跨国(区域)联合发展概况 |
2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蓬勃形势 |
第三章 机理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
一、 基本概念与范畴 |
二、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1 经济学理论 |
2 地理学原理 |
3 社会学和文化学理论 |
4 系统论 |
三、 区域旅游业成长与空间扩张机制 |
1 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 |
2 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 |
3 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 |
四、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区域利益机制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
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
第四章 实证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区域反映 |
一、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
1 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
2 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剖析 |
3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
4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内在机理分析 |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自然基础 |
2 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文化渊源 |
3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社会必然 |
第五章 模式探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特征 |
一、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的解析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分析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总结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概述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历史回顾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典型案例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模式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
第六章 协调机制及创新--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实施保障 |
一、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分析 |
1 旅游业协调机制的特殊性 |
2 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简析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分析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评述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
1 “一国两制”--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硬性约束 |
2 “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最大障碍 |
3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4 现行协调机制: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中的不完善 |
四、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创新机制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机制--支持系统创新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新机制探索 |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
一、 本文主要观点总结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方面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方面 |
3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方面 |
二、 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域未来走向的思考 |
1 无障碍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功能特征的未来定位 |
2 泛珠三角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空间成长的必然走向 |
3 世界级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
三、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趋势之思考 |
1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的思考 |
2 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前景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论文及相关成果 |
致谢 |
(10)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加入WTO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论文综述 |
1 旅游业发展前景概述 |
1.1 旅游业的内涵 |
1.2 旅游业发展前景 |
2 发展我国旅游业的经济体制背景 |
2.1 计划经济体制 |
2.2 市场经济体制 |
3 发展旅游业的市场经济观念环境 |
3.1 需求观念 |
3.2 市场观念 |
3.3 竞争观念 |
3.4 创新观念 |
3.5 效益观念 |
4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
4.1 旅游企业集团化趋势 |
4.2 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 |
4.3 旅游业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渗透 |
4.4 区域旅游业之间的联合趋势 |
4.5 旅游产品多样化、系列化 |
4.6 旅游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
4.7 行业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
第二部分 正文 |
1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
1.1 开放时间早 |
1.2 开放领域广 |
1.3 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
1.4 开放基础扎实 |
1.5 国际旅游收支成效显着、吸引和利用外资量大 |
2 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2.1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2.2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
2.3 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效应 |
2.4 旅游发展对平衡国际收支的贡献 |
2.5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局限性 |
3 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3.1 北京申奥成功的机遇 |
3.2 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机遇 |
3.3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
3.4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
4 WTO与入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
4.1 WTO与旅游业 |
4.2 加入WTO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
4.3 入世后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
5 面对入世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5.1 加快调整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 |
5.2 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5.3 加紧制订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法规 |
5.4 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革 |
5.5 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对内开放 |
5.6 转变政府职能,为旅行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5.7 推进旅游业所有制改革,加快企业资产重组 |
5.8 推动旅行社重组,逐步实现集团化和网络化 |
5.9 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竞争力 |
5.10 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
参考文献 |
外文摘要 |
致谢 |
四、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D]. 夏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试论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D]. 刘怡孜. 深圳大学, 2019(12)
- [3]文化交流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 ——基于孔子学院的实证研究[D]. 张武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D]. 尤乐. 上海大学, 2013(08)
- [5]外资进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和相应对策[J]. 马丽卿. 国际贸易问题, 2005(07)
- [6]对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 袁凌,熊正德.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
- [7]入世对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 唐志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 [8]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D]. 罗汉. 复旦大学, 2005(07)
- [9]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10]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加入WTO后应对策略[D]. 陈何辉. 中南林学院,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