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5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东亚[1](2020)在《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瞻性收集胎龄≤32周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生后危险因素;探索早期心脏超声三尖瓣反流流速与早产儿发生BPD的相关性;通过检测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pro-B-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分析其与早产儿发生BPD的相关性;利用多因素分析,探索相关指标对早产儿BPD发生的早期预测作用,以期指导临床预防BPD发生,改善早产儿预后。方法:将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于生后24小时内转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胎龄≤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结局是否发生BPD将早产儿分为BPD和非BPD两组,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随机匹配一般资料与BPD组无差异的早产儿作为非BPD组。记录入组早产儿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孕母一般情况、入院时基础疾病、住院期间出现的合并症、治疗措施、入院时实验室检查、28天内营养情况等资料,分析BPD发生的生后危险因素;分析入院24小时内的心脏超声结果,探讨三尖瓣反流流速与BPD的相关性;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测定两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的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两组间及不同程度BPD之间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及生后危险因素对BPD的早期预测效能,进一步多指标联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BPD早期预测模型。结果:一、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比较:研究期间本中心共收治232例≤32周早产儿,排除12例自动出院,32例住院时间不足28天,15例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发生BPD的有40例,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随机匹配一般资料与BPD组无差异的42例作为非BPD组。82例入选患儿中,男50例(60.98%),女32例(39.02%),平均胎龄(30.15±0.91)周,平均出生体重(1372.87±193.38)g。BPD组40例,男25例(62.50%),平均胎龄(29.96±1.10)周,平均出生体重(1353±198.18)g;非BPD组42例,男25例(59.52%),平均胎龄(30.34±0.06)周,平均出生体重(1410±196.75)g。BPD组中,轻度BPD 19例,中度BPD 15例,重度BPD 6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有无窒息史、是否为小于胎龄儿、是否为试管婴儿、是否为双胎或多胎均无显着差异(P>0.05)。二、收集患儿及孕母的临床资料并比较:(1)两组早产儿母亲一般情况比较:孕母年龄、胎次、产次、生产方式、胎膜早破≥18小时、有无使用产前激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羊水污染、羊水少、妊娠期贫血、产前感染及母亲基础疾病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早产儿基础疾病及合并症比较:BPD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喂养不耐受、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频发呼吸暂停、败血症、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而两组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新生儿肺炎、气胸、化脓性脑膜炎、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治疗措施比较:BPD组咖啡因使用率、白蛋白使用率、丙种球蛋白使用率、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Fi O2≥40%天数(d)、吸氧时间、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及有创通气时间>7天均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4)两组早产儿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比较:BPD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BPD组(P<0.05),而两组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5)两组早产儿营养管理比较:BPD组早产儿开始肠内喂养和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显着晚于非BPD组(P<0.05);BPD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7天、14天、21天及28天口服液体量及热卡均显着少于非BPD组(P<0.05);BPD组生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的静脉液体和热卡摄入量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BPD组患儿生后第3天、7天及14天的总热卡摄入显着低于非BPD组(P<0.05);两组在生后第3、7、14、21及28天的总液体摄入量、生后第3天的静脉热卡摄入量和生后第21天、28天的总热卡摄入量无显着差异(P>0.05)。三、早产儿发生BPD独立危险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P(OR=14.443,95%CI:1.045~199.522)、Fi O2≥40%天数(d)(OR=0.664,95%CI:1.047~3.608)、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OR=1.108,95%CI:1.044~1.175)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OR=7.683,95%CI:1.320~44.714)是早产儿生后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四、两组早产儿心超结果比较:(1)BPD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发生率显着高于非BPD组[65%(26/40)VS 14.3%(6/42)、27.5%(11/40)VS 2.4%(1/42),均P<0.05],而两组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发生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ing fraction,LVFS)均无显着差异[35%(14/40)VS 33.3%(14/42)、67.5%(27/40)VS 66.7%(28/40)、0 VS 0、70.16±6.84 VS 67.74±4.90、36.84±5.26 VS 34.95±3.59,均P>0.05];(2)BPD组存在三尖瓣反流的比例显着高于非BPD组,且三尖瓣反流流速显着高于非BPD组[70%(28/40)VS 45.2%(19/42);2.36±0.77(m/s)VS 1.33±0.53(m/s),均P<0.05];(3)三尖瓣反流流速越快,BPD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三尖瓣反流流速(m/s)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r=0.388,P<0.05);(4)三尖瓣反流流速预测BP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5,当反流速度为1.45m/s时,敏感度为88.1%,特异性为62.5%。五、两组早产儿间NT-Pro BNP比较:(1)BPD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血清NT-Pro BNP水平显着高于非BPD组[4610.5(3102.3,11403.5)pg/ml VS 1928.9(1207,3472.5)pg/ml,P<0.05],重度BPD早产儿血清NT-Pro BNP水平显着高于轻度、中度组BPD早产儿[15851(6389,34400)pg/ml VS 4029(2257,8770)pg/ml,15851(6389,34400)pg/ml VS4173(2883,9496)pg/ml,均P<0.05],轻度、中度BPD早产儿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4029(2257,8770)pg/ml VS 4173(2883,9496)pg/ml,P>0.05];(2)NT-Pro BNP水平越高,BPD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 BNP(pg/ml)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r=0.543,P<0.05);(3)NT-Pro BNP水平预测BPD发生的AUC为0.802,当NT-Pro BNP水平为2688.3pg/ml时,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80%。六、早产儿发生BPD的早期预测:ROC曲线分析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预测BPD发生的AUC分别为:0.735、0.802、0.638、0.846、0.903、0.780,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的灵敏度分别为:88.1%、69%、85.7%和88.1%,特异性分别为:62.5%、80%、87.5%和85%,可早期预测BPD;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和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联合Logistic回归构建BPD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86,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97.5%,显着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结论:(1)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是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BPD的生后高危因素;(2)BPD组早产儿三尖瓣反流发生率及其反流流速明显高于非BPD组,三尖瓣反流流速(m/s)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当三尖瓣反流流速>1.45m/s时,BPD发生风险明显增加;(3)BPD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NT-Pro BNP(pg/ml)水平显着高于非BPD组,且其水平随BPD的严重程度而升高,NT-Pro BNP(pg/ml)水平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当NT-Pro BNP>2688.3pg/ml时,BPD发生风险明显增加;(4)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联合构建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BPD的发生。
王建军,范文海,孙永红,崔维静,雷晓燕[2](2019)在《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行封堵治疗的PDA患儿300例,年龄为6个月至3岁,其中高原地区123例、亚高原地区177例。术中封堵前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根据PDA的形态选择适宜的封堵器,对有轻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行封堵治疗,对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则行试封堵治疗。术后1、3、6个月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右房室瓣反流速度评估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300例PDA患儿封堵前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缺损,缺损直径为1~10(4.5±2.8)mm。封堵后293例患儿无残余分流。299例患儿封堵手术成功,其中97例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均行吸高氧试验,对吸高氧后血氧饱和度<95%的21例患儿行试封堵治疗。235例患儿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封堵,53例微小动脉导管采用德国PFM医疗集团生产的Duct-Occlud弹簧圈,11例患儿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3岁患儿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其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术后6个月299例患儿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PDA成功率高;试封堵治疗是一种鉴定严重肺动脉高压性质非常可靠的方法;术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械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沈娟[3](2019)在《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4-2018.10住院96例Ⅲ°AV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96例Ⅲ°ABV,男45例,女51例,年龄2月-15岁4月(平均5.79±4.11岁)。先天性Ⅲ°ABV16例(16.7%),获得性Ⅲ°AVB80例(83.3%),后者病因包括爆发性心肌炎52例(65%),先心开胸术后20例(25%),内科介入封堵术后3例(3.8%),射频消融术后2例(2.5%)、中毒3例(3.8%)。临床表现以呼吸道(29.2%)和消化道(28.1%)症状最常见,阿斯发作31例(32.3%),其中以爆发性心肌炎最多见(71.0%)。28例(35%)获得性Ⅲ°AVB通过药物治疗恢复窦性心律,18例(22.5%)在药物联合临时起搏器治疗下恢复窦律,13例(16.3%)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Ⅲ°AVB在家属要求下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外科修补术,1例地高辛中毒患儿经治转为I°AVB,1例先心开胸术后转为II°AVB;另18例仍为Ⅲ°AVB,家长不愿安装永久起搏器而出院;先天性Ⅲ°AVB(CCAVB)1例因阿斯发作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5例无临床症状出院。结论:小儿Ⅲ°AVB以后天获得性多见,爆发性心肌炎为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联合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可使大部分后天获得性Ⅲ°AVB恢复窦性心律;先天性Ⅲ°AVB安装永久起搏器为最终治疗方法。
梅闯[4](2019)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术式在不同分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各种外科治疗方法的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自200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心外科诊治的29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国际先天性心脏病命名系统中,根据患儿(者)肺循环血液供应的来源,是否存在固有肺动脉及主肺侧支动脉(MAPCAs),将此类疾病分为三型:A型:存在固有肺动脉,肺循环血流由未闭的动脉导管(PDA)供应,不存在粗大的主肺侧支动脉(MAPCAs);B型:同时存在固有肺动脉和MAPCAs,固有肺动脉及其分支可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肺部血供主要来源于MAPCAs;C型:固有肺动脉缺如,肺部血流全部由MAPCAs供应。据此分型方法,本研究选取的29例病患,分为A型和B型两种类型。收集患儿(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相关资料和指标进行分析。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2天26.4岁;体质量3.546.0kg。A型:共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0.5±0.3)岁;体质量(6.8±2.3)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69.5±4.7)%。术前McGoon率(1.1±0.2);肺动脉指数(Nakata指数)为(139.0±45.9)mm2/m2;新的肺动脉指数(TNPAI)(148.7±34.7)mm2/m2;B型: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2.3±6.0)岁;体质量(9.5±9.7)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50%82%,平均(69.1±7.0)%。术前McGoon率0.71.9,平均(1.2±0.3);肺动脉指数(Nakata指数)为43.3235.2mm2/m2,平均(123.9±55.9)mm2/m2;新的肺动脉指数(TNPAI)为68.9272.8mm2/m2,平均(145.7±59.4)mm2/m2。A型患儿存在动脉导管未闭,固有肺动脉发育差,伴左右肺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不良,肺动脉血供主要靠未闭的动脉导管提供,考虑肺动脉瓣为膜性闭锁。予行经皮介入肺动脉瓣成形术及右室流出道或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B型患儿(者)根据一期是否行根治手术,分为姑息手术组和根治手术组。其中姑息手术组18例,根治手术组7例。姑息手术组中体肺分流术10例,包括中央分流术5例、改良B-T分流术5例;行补片扩大法8例,自体心包6例,佰仁思牛心包补片2例。根治手术组中,自体心包补片扩大法4例;心包管道法2例;人工血管法1例。根治组室间隔补片中央保留4mm孔隙2例。采用SPSS 25.0做统计学分析,姑息组与根治组间的各临床参数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死亡比例对比采用λ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9例患儿(者)术中无死亡。17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时间45220min,平均(128.7±58.2)min。7例根治手术,主动脉阻断26124min,平均(85.5±34.7)min。术后早期死亡2例(6.9%),均来自根治组。两分组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死亡原因1例考虑为呼吸衰竭,另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术后肺部感染3例,吻合口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左肺动脉较术前狭窄1例。术后随访10个月8年,失访1例。随访期间,测定肺动脉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7例再次手术。A型患儿中,3例完成根治手术。B型患儿(者)首次手术为姑息手术者中5例完成根治手术,4例接受第2次手术。其余B型患儿(者)呼吸机辅助9312h,平均(79.8±88.0)h;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58%-93%,平均(72.1±8.4)%;ICU滞留117天,平均(5.9±4.4)天;总住院1171天,平均(26.9±15.2)天。A型患儿呼吸机辅助平均(6.1±0.8)h;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85.1±6.6)%;ICU均滞留1天,术后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总住院平均(15.5±3.8)天。结论不同术式治疗不同分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安全有效。早期建立肺动脉前向血流对于肺动脉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术前应综合评估肺动脉的形态发育和侧支血管的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姑息手术的患儿(者),应加强随访,通过对其肺血管发育情况的评估,适时对有手术适应症的患儿(者),行二期根治手术。
次仁云丹[5](2019)在《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特点及可能病因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西藏军区总医院胸心科收治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特点,探讨高原地区可能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西藏军区总医院胸心科收治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特点,并与平原地区进行比较,探讨在高原地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能病因。结果在西藏军区总医院胸心科收治的20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动脉导管未闭病例总数为99例,(占49%)(全部在藏出生),发病率占第一位,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47例(占47%),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因高原低压环境影响,出生后患儿肺循环压力下降缓慢甚至不降,不能较快形成主、肺动脉间压力差,加之高原地区低氧、高寒,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使肺小动脉收缩并持续保存胎型结构或退化不全,引起肺动脉的高压状态,进而促进了肺循环内扩血管类物质的分泌,进一步影响动脉导管的闭合,由此导致在高原出生的患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高。
沈娟,易岂建[6](2019)在《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1],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15%[2]。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在生后24~48 h内功能性关闭,大部分在生后3个月解剖关闭。由于左向右分流,未关闭的动脉导管将导致肺多血、肺动脉压力增高,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梗阻性肺高压而失去手术治愈机会。
吴珍珠[7](2019)在《连续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回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07-2016年我院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为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出院诊断为IE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I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无基础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以及评估不同治疗方案对长期预后的影响等四方面的分析,总结了过去十年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变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探究无基础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版本。结果:共入选405例IE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4.4%),IE患者住院病死率10.1%,1年病死率10.6%。IE患者平均年龄48±16岁,且发病年龄呈现增长趋势(P=0.001),年龄≥65岁的IE患者呈现明显增长(P=0.008)。在有基础心脏病的IE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占25.9%,其次是风湿性心脏病,且比例呈减少趋势(P<0.001)。共有52例(12.8%)患者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最终有30例患者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确诊。细菌血培养阳性率为68.6%,其中链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占27.2%。无基础心脏病的成人IE患者有183例(45.5%),其中,27.3%(50/183)的患者合并慢性疾病,37.1%(68/183)的患者有易感因素。与有基础心脏病的IE患者相比,无基础心脏病IE患者右心及全心受累比例更低(P=0.001),多瓣膜受累更少见(P<0.001);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周脓肿等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值均<0.05);两组住院病死率和一年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225,P=0.247)。对所有IE患者住院期间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动脉高压(P=0.005,OR=4.3,95%CI 1.561-12.371)、肾功能不全(P=0.004,OR=4.141,95%CI 1.572-10.909)和 Pitt 评分≥4 分(P<0.001,OR=59.144,95%CI 13.439-260.293)是IE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一年预后(P=0.402)。结论:过去十年间IE患者发病年龄增长,老年患龄48±16岁,且发病年龄呈现增长趋势(P=0.001),年龄≥65岁的IE患者呈现明显增长者逐渐增多,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比例较高,且这些患者中多合并慢性疾病或存在易感因素;IE患者诊治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使用率低,血培养阳性比例低;肺动脉高压、肾功能异常和Pitt评分≥4分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IE患者一年预后。
黄冬芳[8](2018)在《超声对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监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布洛芬(异丁苯乙酸)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进行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存在动脉导管未闭的187例新生儿,除去4例合并有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者,超声监测布洛芬治疗后动脉导管的闭合情况。结果:183例新生儿用布洛芬首次剂量为10mg/kg,之后的24h按5mg/kg再用2次。3d后超声心动图监测发现,179例新生儿存在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者,其中156例新生儿动脉导管闭合;12例新生儿用药后5d动脉导管闭合;7例新生儿住院期间动脉导管未闭合。8例新生儿合并有室间隔缺损等,动脉导管仍未闭合需手术结扎。结论:超声心动图准确监测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者的疗效,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提供有力依据。
康超,聂会,陈红梅[9](2017)在《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手术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期手术干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33例低体重早产儿PDA,均在NICU协助下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失败后采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组(G1组)和直接采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组(G2组)两组,比较两组病史、临床资料、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史因素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组无一例死亡,G1组病死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P<0.05),G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G1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P<0.05)。结论早期在NICU与外科协作下选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是PDA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欧爱玲,郭盛兰[10](2017)在《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治疗》文中认为动脉导管是胚胎时期部分肺动脉血流入降主动脉的重要血管通道,绝大多数动脉导管在出生后48h内达到功能性关闭,23周完全解剖学闭合,若动脉导管逾期持续不闭合即可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目前PDA的发生率约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10%21%,是小儿常见CHD之一[2]。介入治疗以其具有创伤小、无手术瘢痕、疗效可靠、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
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5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5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及分组 |
3.研究方法 |
4.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早产儿BPD发生的生后危险因素 |
2.早产儿发生BPD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3.两组早产儿心脏超声结果比较 |
4.NT-ProBNP在两组早产儿的比较 |
5.指标预测早产儿发生BPD的效能比较 |
6.指标联合Logistic回归构建BPD预测模型 |
讨论 |
1.早产儿发生BPD的生后危险因素 |
2.早产儿心脏问题与BPD发生的关系 |
3.血清NT-ProBNP与早产儿BPD之间的关系 |
4.早产儿发生BPD的联合预测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BNP及NT-ProBNP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致谢 |
(2)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器械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与随访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与治疗情况 |
2.2 治疗效果 |
2.3 术后随访 |
3 讨论 |
(3)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与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胚胎学基础 |
1.1.3 外科解剖学 |
1.1.4 病理生理学 |
1.1.5 相关检查 |
1.1.6 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
1.1.7 室间隔关闭的时机 |
1.1.8 手术方式 |
1.1.9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术后疗效 |
1.2.2 术后并发症 |
1.2.3 随访、肺动脉发育情况及再次手术 |
1.3 讨论 |
1.3.1 主肺动脉侧支的处理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 |
1.3.2 不同体肺分流术式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和比较 |
1.3.3 姑息性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和比较 |
1.3.4 体肺分流术与姑息性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促进肺动脉再发育的比较研究 |
1.3.5 缺点及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特点及可能病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1.1 布洛芬和吲哚美辛 |
1.2 对乙酰氨基酚 |
1.3 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
2 外科手术 |
2.1 传统外科开胸结扎术 |
2.2 胸腔镜 |
2.3 左腋下小切口 |
2.4 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 |
3 介入治疗 |
3.1 封堵器发展 |
3.2 疗效评价 |
3.3 并发症 |
4 3D打印技术 |
(7)连续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索引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超声对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监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9)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手术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临床特点 |
三、两组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 |
讨论 |
(10)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PDA大小的测量 |
2 入路方式 |
2.1 动静脉入路法 |
2.2单纯静脉途径 |
3 麻醉与穿刺要点 |
3.1 麻醉 |
3.2 穿刺 |
4 输送轨道的建立 |
5 封堵器的选择和释放 |
5.1 封堵器的选择 |
5.2 封堵器的释放 |
6 术后常见并发症 |
6.1 残余分流 |
6.2 封堵器脱落 |
6.3 溶血 |
6.4 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狭窄 |
6.5 血小板减少 |
四、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5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D]. 闫东亚. 苏州大学, 2020(02)
- [2]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J]. 王建军,范文海,孙永红,崔维静,雷晓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09)
- [3]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D]. 沈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4]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D]. 梅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特点及可能病因探讨[J]. 次仁云丹. 西藏科技, 2019(03)
- [6]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J]. 沈娟,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3)
- [7]连续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回顾分析[D]. 吴珍珠. 浙江大学, 2019(03)
- [8]超声对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监测价值[J]. 黄冬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16)
- [9]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手术干预[J]. 康超,聂会,陈红梅.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7(04)
- [10]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治疗[J]. 欧爱玲,郭盛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