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型卡波氏肉瘤16例血清IL-6、VEGF、TNF-α和IFN-γ的检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21)在《卡波西肉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例组14例经典型卡波西肉瘤(classic Kaposi’s sarcoma,CKS)患者、8例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 associated with AIDS,AIDS-KS)患者及24例HIV感染患者、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水平,比较每组之间的差异,结合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四组患者及不同临床分期的CKS患者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水平的差异。结果:CKS组患者的构成比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CKS组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较健康对照组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CKS的不同临床分期中无明显差异(P>0.05);AIDS-K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CK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IDS-K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明显低于CKS患者、HI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结论: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构成比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其患病率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及遗传异质性;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较健康组降低,但无明显差异,且在不同临床分期中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机体免疫被激活,但未造成免疫损伤有关;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较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及健康者明显降低,与HIV感染患者无明显差异,可能与HIV病毒感染相关;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较HIV感染患者及经典型卡波西肉瘤均降低,可能与HIV、KSHV相互作用有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道群[2](2019)在《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 8,HHV-8)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猴疱疹病毒属。KSHV是人类重要的DNA肿瘤病毒,它是诱发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原发性渗出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多中心卡斯特曼病(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和炎症细胞因子综合症(KSHV inflammatory cytokine syndrome,KICS)及共感染HIV/AIDS患者高度致瘤死亡的重要病原体。全球每年KSHV新发感染癌症肿瘤患者病例可达34000例。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KSHV感染率高达95%并引起超过50%的HIV/AIDS患者死亡。KSHV可以感染多种人源细胞,包括内皮起源细胞、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KSHV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KSHV潜伏和裂解感染转换、感染组织细胞嗜性、KS致癌与机体免疫应答机制,及开发疫苗和筛选治疗药物必要技术平台。虽然KSHV感染的免疫缺陷小鼠和绒猴的动物模型已成功建立,但仍存在与人类物种差异大和价格昂贵等诸多问题,建立合适的KSHV感染动物模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树鼩属低等灵长类动物,与人类进化关系较为密切,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病毒性疾病研究。因此,我们用树鼩作为感染对象,从体内外不同水平建立KSHV感染树鼩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利用iSLK.219病毒株细胞培养体系,培养获得rKSHV.219重组病毒。采用胶原酶和胰酶消化法分离出原代肝窦内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肾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肺上皮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树鼩六种原代细胞,经鉴定后进行体外培养。用KSH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经荧光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KSHV病毒能够高效感染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GFP表达比率达97%),对其他原代细胞的感染性依次为: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TSKEC)>HEK293T(TSKEC vs HEK293T,p<0.05)>树鼩原代肝窦内皮细胞(TSKEC vs TSLSE,p<0.01)>树鼩原代肺上皮细胞(TSKEC vs TSLEC,p<0.05)>树鼩原代血管内皮细胞(TSKEC vs TSVEC,p<0.001)>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TSKEC vs TSSFC,p<0.001)>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TSKEC vs TSPBMC,p<0.001)。与啮齿类大鼠和兔原代肾细胞对KSHV病毒易感性相比较,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具有显着的种属优势。对感染的树鼩肾上皮细胞感染特性研究表明,TSKEC胞内病毒粒子在感染24 h后其病毒复制、蛋白表达和病毒滴度达到最大值。对感染TSKEC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和病毒检测发现,KSHV可以长期潜伏感染原代TSKEC,每个代次都有LANA蛋白表达,而裂解期蛋白ORF26仅可在早期P0和P1代表达。进而,我们选用3-5月子代幼龄树鼩经尾静脉注射接种KSHV病毒(5×107GFU/只)。在长达119 d的感染观察时间内,树鼩血液以及树鼩各组织均可检测到病毒DNA、mRNA和病毒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并在分离培养的淋巴细胞中观察到GFP荧光。组织病理检测显示,感染树鼩的脾脏、肺和肝脏组织中均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灶性聚集,肺泡壁增厚,肝细胞水肿和坏死现象。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LANA或ORF62蛋白在脾、肺、肝和肾中表达,主要以潜伏感染LANA蛋白表达为主,表明KSHV可以在树鼩建立潜伏感染。对树鼩体内抗病毒相关炎症因子检测发现,树鼩机体内免疫排斥相关炎症因子呈现上升趋势,IFN-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加了1000倍),而与KSHV致病性相关IL-6和IL-8炎症因子也增加了近百倍,说明KSHV感染可以引起树鼩体内强烈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综上所述,树鼩可以支持KSHV潜伏感染和病毒复制,为进一步建立KSHV感染的树鼩疾病模型奠定了研究基础。
王雨晴[3](2019)在《初治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机体的免疫状态对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辅助性T(T helper,Th)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根据其生物学功能及效应细胞的不同,可以分为Th1、Th2、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和Th17细胞。Th1细胞主要分泌白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介导细胞免疫和免疫排斥反应,发挥抗肿瘤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白介素IL-4、IL-6、IL-10,介导体液免疫,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正常人体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稳态,在一些特殊疾病下,例如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排斥反应等,这种平衡会向某一方向偏移。免疫功能障碍是淋巴瘤发生的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处于Th2类细胞因子优势表达状态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机理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初治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IL4、IL-6、IL-10)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37例初诊DLBCL患者及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离心后,放置在-80℃冰箱冰冻保存。采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检测IL-2、TNF-α、IFN-γ、IL4、IL-10、IL-6的表达水平,并用B.D公司CB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组6种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统计学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非正态资料经ln(x+1)转换成正态资料,数据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以P值<0.05认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IL-2/IL-4比值作为反应Th1/Th2漂移状态的代表。结果:健康体检者外周血IL-2、TNF-α、IFN-γ、IL4、IL-6及IL-10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17±0.32)pg/ml、(1.59±0.36)pg/ml、(1.50±0.30)pg/ml、(1.31±0.17)pg/ml、(1.85±0.68)pg/ml、(1.88±0.17)pg/ml。DLBCL患者外周血IL-2、TNF-α、IFN-γ、IL4、IL-6及IL-10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34±0.49)pg/ml、(2.16±1.59)pg/ml、(1.48±0.30)pg/ml、(2.01±0.44)pg/ml、(2.90±0.76)pg/ml、(2.55±0.48)pg/ml。两组相比,除IFN-γ外,DLBCL患者组IL-2、TNF-α、IL4、IL-6及IL-10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0.05。DLBCL患者与对照组Th1/Th2(IL-2/IL-4)细胞因子水平比较:0.61±0.38、1.12±0.22,P值<0.01。I、II期DLBCL患者外周血IL-2、TNF-α、IFN-γ、IL4、IL-6、IL-10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8±0.28)pg/ml、(1.98±0.72)pg/ml、(1.42±0.22)pg/ml、(1.71±0.43)pg/ml、(2.54±0.66)pg/ml、(2.14±0.36)pg/ml。III、IV期DLBCL患者外周血IL-2、TNF-α、IFN-γ、IL-4、IL-6、IL-10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95±0.30)pg/ml、(2.22±0.63)pg/ml、(1.50±0.33)pg/ml、(2.11±0.40)pg/ml、(3.02±0.77)pg/ml、(2.68±0.43)pg/ml。两组相比,III、IV期DLBCL患者血清中Th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平均水平高于I、II期患者,P值<0.05。IPI评分高危组(4-5分)患者患者6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均高于低危组(0-1分),P值<0.05。血沉升高组IL-4的表达水平较血沉正常组明显升高,P值<0.01。乳酸脱氢酶(LDH)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组TNF-α水平高于LDH及β2-MG正常组(P值<0.05),其他细胞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值>0.05)。年龄、性别、B症状、生发中心等与6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15例化疗后达病情缓解的DLBCL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6的平均表达水平为(9.78±4.54)pg/ml VS(6.87±2.61)pg/ml;治疗前后IL-10的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11.68±4.30)pg/ml VS(9.60±3.32)pg/ml,两者P值均<0.05。结论:1.初治DLBCL患者外周血中IL-2、IL4、IL-6、TNF及IL-10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且Th1/Th2平衡向Th2方向漂移。2.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高表达与IPI评分相关,Th2类与分期相关,提示可以预测不良预后。3.IPI评分高危组、乳酸脱氢酶(LDH)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提示TNF-α高表达可能与肿瘤负荷大相关。4.化疗达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6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Th2类细胞因子(IL-6、IL-10)下降明显。
曹静[4](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缺氧耐受性及其PDHA1和GBP1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快速增长的烟草消费,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趋势在增加。然而,非吸烟患者也占据了所有肺癌的25%。传统上,吸烟对男性的影响超过女性,但是由于近代女性的吸烟人群增多,导致女性肺癌增加且更易发生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尽管出现诸多新的治疗聚焦于肺癌,但是总体生存率的提高并不明显。辨别调节肿瘤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的关键基因及蛋白,并研究其内在分子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们的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提示GBP1和PDHA1在其它肿瘤中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二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丙酮酸是三羧酸循环、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代谢中间产物,而线粒体介导的丙酮酸氧化过程是真核细胞中糖、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核心。在人体细胞中,葡萄糖的糖酵解过程产生丙酮酸,继而有多个载体蛋白和酶复合物参与丙酮酸的分解代谢,其中PDHA1也就是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E1α亚单位属于关键性枢纽。葡萄糖代谢生成的丙酮酸,首先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丙酮酸转运载体(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MPC)自胞浆转运进入线粒体基质,随后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的作用之下,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氧化磷酸化。其中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PDHA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决定PDC失活和激活。PDHA1蛋白的正常表达是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细胞中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是两大产能途径,其中丙酮酸起到联系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功能,干扰丙酮酸的代谢可能改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相对比率。在1920s,Otto Warburg提出了惊人的发现,即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是肿瘤的主要代谢特点。即使在氧充足的情况下,肿瘤细胞也倾向糖酵解代谢。与氧化磷酸化比较,有氧糖酵解看起来似乎有悖于正常细胞的糖代谢,是一个低效产生ATP的途径。尽管有氧糖酵解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为肿瘤的代谢特征,而且Warburg效应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与肿瘤进展的内在机制至今仍不太清楚。因此,深入研究肿瘤代谢,探索细胞的所有小分子路径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有利于肿瘤细胞存活和繁殖的独特微环境。有研究表明PDC活性降低后,PDHA1活性也随之下降,失去了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的作用,进而造成大量乳酸堆积。其中PDHA1的活性位点被抑制后可调节PDC与PDH活性,进而使Warburg效应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增强。我们课题组前期对前列腺癌、卵巢癌中的PDHA1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缺氧可以导致PDHA1表达下降及GBP1表达增强,并且使肿瘤细胞干性增强。GBPs(guanylate-binding protein,P65家族)是一类主要的干扰素诱导基因,与p47家族、MX家族同属于鸟苷三磷酸酶(guanosine triphosphatase,GTPase)超级大家族。GBPs可以强化宿主免疫蛋白功能,包括吞噬细胞氧化酶、抗菌肽和自噬效应蛋白从而消灭细胞内病原体。而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1,GBP1)属于一大类GTPase,通过炎症因子刺激,由IFN-γ诱导产生,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国外的学者通过GBP1与肿瘤进展关系的研究发现,GBP1表达可以增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促进EGFR表达,并且通过刺激P38MAPK信号传导及EGFRVIII促进GBP1的转录水平表达。GBP1单独表达可充分增加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减少凋亡。因此,GBP1可能是一个新的致瘤基因。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代谢重编程包括降低PDHA1的活性来加强糖酵解,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因此,PDHA1及GBP1的表达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反向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值得研究。肿瘤细胞或多或少的处于缺氧的微环境中,缺氧能维持肿瘤的未分化状态,减慢肿瘤的生长,使其处于休眠期,尤其是可以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去分化”而获得干性。日益增加的证据证明肿瘤是一种与干细胞相关的疾病。肿瘤细胞干性增强,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潜力。本课题是通过缺氧环境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培养,检测缺氧、PDHA1及GBP1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表征的影响,并通过基因沉默技术对PDHA1和GBP1表达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PDHA1的低表达以及GBP1的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差相关;在低氧状态下幸存下来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下调了PDHA1的表达,但是GBP1却在这些细胞中显着上调;通过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进一步基因沉默实验发现,沉默PDHA1 48小时后,GB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得到显着上调,而沉默GBP1 48小时后未见PDHA1的表达变化。综上研究提示PDHA1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GBP1的负反馈调节,而PDHA1的低表达和GBP1的高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预后因子。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蛋白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组织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3.分析PDHA1及GBP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两种蛋白的表达作出相关性分析。4.随访和生存分析,确定PDHA1及GBP1蛋白表达情况、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对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1.PDH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2%(40/102),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4%(84/102)。PDH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癌旁组织(χ2=39.813,P<0.05)。GBP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7%(67/102),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4/102)。GBP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χ2=21.355,P<0.05)。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蛋白及G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吸烟史及病理类型无关,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3.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均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有关(P<0.05)。结论随着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PDHA1蛋白表达下降,而GBP1蛋白表达升高,并且两者均可影响预后,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潜在指标。第二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新鲜组织中PDHA1及GB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意义。方法1.收集20例配对的肺癌及癌旁组织,运用Realtime 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PDHA1及GBP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2.Western blot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PDHA1及G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配对的肺癌标本中,相对于癌旁组织,早期癌PDHA1mRNA表达降低,晚期癌表达更低(P<0.05)。早期癌GBP1mRNA表达增高,晚期癌表达更高(P<0.05)。两者呈低度负相关(P<0.05)。2.不同TNM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的PDHA1和GBP1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PDHA1低表达和GBP1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三部分缺氧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DHA1及GBP1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缺氧环境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培养,检测缺氧、PDHA1及GBP1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恶性表征的影响。方法1.肺鳞癌细胞株LC-42及肺腺癌细胞株SELS分别正常氧(20%O2)及低氧(1%O2)条件下培养。2.20%O2组及1%O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测定。3.Western blot检测20%O2组及1%O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PDHA1和GBP1蛋白的表达。4.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20%O2组及1%O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体外侵袭能力。5.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0%O2组及1%O2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结果1.1%O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细胞均出现生长缓慢,DT延长。20%O2组及1%O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的DT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环境中氧含量的降低,PDHA1蛋白表达减少,而GBP1蛋白表达增加。20%O2组及1%O2组的两种肺癌细胞系PDHA1和GBP1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3.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1%O2组肺鳞癌细胞株LC-42的细胞穿膜数为(3014.6±521.1);20%O2组的细胞穿膜数为(1837.2±79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细胞株SELS在1%O2组细胞穿膜数为(3812.2±809.9),而在20%O2组为(1501.7±37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肺鳞癌细胞株LC-42 20%O2组克隆形成率为15.6±4.2%,1%O2组克隆形成率为32.9±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细胞株SELS 20%O2组克隆形成率为18.1±5.6%,1%O2组克隆形成率为36.4±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缺氧导致了肺鳞癌及腺癌细胞PDHA1蛋白表达下降,GBP1蛋白表达上调。2.缺氧、PDHA1下调及GBP1上调共同参与了肺鳞癌及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增强。第四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PDHA1及GBP1表达相互关系的研究目的通过siRNA基因沉默技术研究抑制PDHA1的基因表达后对GBP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沉默GBP1基因后对PDHA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规律,从而间接探索二者基因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1.细胞准备:肺鳞癌细胞株LC-42及肺腺癌细胞株SELS,采用6孔细胞培养板,在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的CO2培养箱中,用含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小时至70%细胞融合备用。2.基因沉默使用圣克鲁斯生物技术公司(Santa Cruz Biotechnology)的相关试剂进行。3.细胞经siRNA转染试剂转染48小时后,收集样品。4.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采用RT-PCR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mRNA的表达。5.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进一步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蛋白的表达。6.对siRNA转染48小时的细胞经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的PDHA1以及GBP1蛋白的表达。结果1.当有效沉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PDHA1的表达后,GBP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得到有效激活,表达水平显着上调。2.但是,当有效沉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GBP1的表达后,PDHA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3.上述研究结果在LC-42和SELS两组细胞中结果类似。结论1.GBP1是PDHA1的下游基因。2.PDHA1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GBP1基因的负调控。
周静[5](2018)在《人类8型疱疹病毒相关经典型卡波西肉瘤1例临床及病毒基因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全球首报1例苗族经典型卡波西肉瘤;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病毒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关系。方法:动态观测1例人类8型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8,HHV-8)相关经典型卡波西肉瘤(classic kaposi sarcoma,CKS)7年,总结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对该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同时对2006-2016年CK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63岁,苗族,贵州织金人。四肢皮损36年,左眼睑及双耳皮损8年,7年前皮损加重伴腹部不适、腰痛、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皮肤科检查:左上眼睑可见紫红色结节,双侧耳廓可见花生大小紫红色斑片,四肢可见大小不一的紫红色斑片、斑块及结节,境界清楚,压之不褪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中裂隙样血管聚集,梭形细胞增生,少数核分裂相,红细胞外渗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组化:CD31(+),CD34(+),D2-40(+),KI67(+),VIM(+)。皮疹特点、皮肤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诊断成立。7年随诊观察发现患者皮疹轻重及病理表现与全身情况呈现正相关;未予特殊治疗,9月前的随访中见皮损明显好转;提取病毒DNA,对K1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根据(ORF)K1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本病毒株属于A型;回顾已报道的34例(不包括本例)CKS中,男25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2.8:1;地域分布:主要是欧亚大陆,包括土耳其(4例)、西班牙(2例)、意大利(7例)、希腊(2例)、德国(1例)、韩国(1例)、中国(11例),澳大利亚(1例)、巴西(3例)、秘鲁(2例)也有个别报道;发病年龄:36岁88岁,中位年龄66.77岁;病程:2月25年。皮损初起为暗红至紫红色小丘疹,逐渐形成斑块、结节,可演变为水疱、大疱、血疱、溃疡,常继发淋巴水肿。皮损数目:1个至数十个不等。皮损部位:四肢或臀部受累者25例,占73.53%;躯干受累者3例,占8.82%;头面部受累者7例,占20.59%;阴茎受累者2例,占5.88%。皮肤外损害部位包括淋巴结、结膜、硬腭、肺脏、肝脏、脾脏等。34例中有4例皮损局部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4例伴不同程度的瘙痒,4例不伴疼痛及瘙痒,余23例未提及局部症状。22例感染局限于皮肤的患者中,3例(13.64%)伴有全身症状,其中1例行走困难,1例感下肢沉重感,1例感下肢虚弱乏力。5例非皮肤感染患者中,1例(20%)伴有全身症状,伴气短、咳嗽、体重减轻。7例播散性感染患者中,3例(42.86%)伴有全身症状,其中1例皮温增高,1例伴呼吸道症状、吞咽困难、腹泻、体重减轻,1例伴胃肠道症状。30/34例进行了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15/34例进行了皮肤组织免疫组化检查,4/34例进行了血清学病毒检测。15/34例(44.12%)接受了化疗,7/34例(23.53%)接受了放疗,5例(14.71%)予手术治疗,3例(8.82%)予物理治疗。34例患者中,4例(11.76%)治愈,19例(55.88%)好转,9例(26.47%)失访,2例(5.88%)死于本病且均为播散性感染患者。结论:1、该患者为首例中国苗族CKS报道,也是报告的首例贵州CKS,为中国CKS的流行病学调查打开另一视角;2、该患者HHV-8检测属于A型,基于系统发育学研究不排除为新的亚型,需作进一步论证;3、本例患者病变累及四肢、眼睑、耳廓,胃肠道及腰椎损害不排除与本病相关。结合长期的随访,发现本例患者的免疫状态高低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需更多的研究探讨二者相关性;4、有文献曾报道CKS的自发愈合倾向,因此我们猜测保持正常的免疫系统,而不是给予破坏机体免疫力的化疗药物可能在CKS的转归上扮演重要角色;5、文献复习提示皮肤以外部位受累的CKS,多数预后欠佳。
樊俊威[6](2017)在《新疆经典型Kaposi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性激素在Kaposi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典型Kaposi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其病因学、发病机制及治疗做一定的回顾分析;2、研究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之间血清中睾酮水平有无差异,探讨雄激素在新疆经典Kaposi肉瘤发病中的意义和作用;3、研究二氢睾酮及雌二醇对Kaposi肉瘤细胞SLK增殖的影响,探讨性激素对Kaposi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1980年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经典Kaposi的患者114例,并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发病人群、病因学、发病机制及治疗;2、在我院体检中心随机抽取健康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男性的血清样本各100份,年龄均为2040岁之间,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中睾酮水平,使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对其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3、购置Kaposi肉瘤细胞SLK,并对其进行传代培养,分别运用1nm/L、10nm/L和100nm/L的二氢睾酮、α-雌二醇、β雌二醇作用24、48、72小时,采用MTT法分别测定各组SLK细胞的生长曲线,研究性激素对KS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114例经典的KS中,男性100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7∶1;年龄17岁86岁,平均年龄57.5岁;114例患者中维吾尔族97例(85.1%),南疆患者60例(52.6%),北疆患者50例(43.9%),东疆4(3.5%)例。所有病例临床上均表现为淡红色至紫红色的红斑、斑块或结节,所有患者的组织病理切片中红斑期14例(12.3%),斑块期80例(70.2%),肿瘤期20例(17.5%)。红斑期、斑块期及肿瘤期,均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相符合;2、年龄在2040岁的100例健康男性血清中,汉族的平均睾酮水平为16.64±4.09(nmol/L);维吾尔族的平均睾酮水平为17.00±3.91(nmol/L);哈萨克族的平均睾酮水平为:16.87±4.11(nmol/L),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浓度的二氢睾酮(DHT)作用于SLK细胞24、48及72小时后,对SLK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干预作用,不同浓度的α-雌二醇(αE2)及β-雌二醇(βE2)作用于SLK细胞24、48及72小时后,两种激素对SLK细胞的增殖均表现为抑制作用(P<0.05),但两者的抑制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典型Kaposi肉瘤好发于维吾尔族老人,临床上表现为四肢末端的紫蓝色或红褐色斑块或结节,组织病理显微镜下表现为为扩张的血管,其周围可见多少不一梭形的肿瘤细胞浸润,同时伴有红细胞的外渗、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以及纤维化。新疆CKS的发生,可能与疱疹病毒8型感染、其民族基因易感性等综合因素相关;2、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汉族成年健康男性血清中睾酮水平无明显差异,各民族之间KS的发病率不同,其易感性与各民族的睾酮水平无明显相关性;3、二氢睾酮对KS细胞SLK的生长无明显的干预作用,α-雌二醇、β雌二醇对KS细胞SLK的生长均起到了抑制作用,两者的抑制作用无明显的差异,以此可能为临床上CKS女性发病率较低提供一定的线索,也可能为将来能否使用雌激素、雌激素受体或相关复合制剂来干预和治疗KS提供新的方向。
严沁[7](2013)在《MicroRNAs和信号通路在HIV-1 Nef蛋白调控KSHV潜伏感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卡波氏肉瘤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与一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和多中心Castleman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与KSHV之间的相互关系在AIDS-KS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先前研究发现,HIV-1反式激活蛋白(transactivative transcription protein,Tat)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体内潜伏感染的KSHV。与Tat类似,HIV-1另一种早期分泌性蛋白Nef是否能够影响KSHV的生命周期,从而参与AIDS-KS的发生?目的:研究HIV-1 Nef对KSHV潜伏感染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中可能涉及的包括micro RNAs(mi RNAs)和信号通路在内的分子机制。方法:运用可溶性蛋白和重组真核质粒两种系统在PEL细胞中表达HIV-1 Nef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KSHV m RNA转录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KSHV蛋白表达,以及病毒颗粒释放实验检测KSHV子代病毒颗粒的释放。为了探索其中涉及的分子机制,一方面运用micro RNA芯片检测Nef对BCBL-1细胞中mi RNAs表达水平的调节、虫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筛选能够靶向KSHV复制和转录激活蛋白(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RTA)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的mi RNAs,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和点突变实验确定候选mi RNAs在RTA 3’UTR中的结合位点;随后,分别通过功能获得性实验和功能丧失性实验鉴定Nef所调控的能够介导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mi RNAs。另一方面,通过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虫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Nef蛋白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随后,运用IKK2(IκB kinase 2,IκB激酶2)过表达质粒IKK2EE以及磷酸化κB抑制因子α(inhibitor ofκBα,IκBα)抑制剂Bay11-7082来鉴定NF-κB信号通路在Nef蛋白调控KSHV潜伏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KSHV阳性的PEL细胞能摄取可溶性Nef。无论是内化的可溶性Nef还是细胞内表达的Nef均能抑制KSHV裂解期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同时减少感染性子代病毒颗粒的释放。通过mi RNA芯片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受Nef调节并且表达量发生差异性改变的mi 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虫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宿主细胞编码的mi RNA-1258(mi R-1258)以及KSHV编码的mi RNA-K12-3*(mi R-K3*)在Nef的作用下表达上调,并且直接与KSHV裂解期开关蛋白RTA3’UTR结合。过表达这两种mi RNAs能够增强Nef对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抑制作用,而抑制这两种mi RNAs则能恢复Nef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Nef蛋白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过过表达IKK2EE提高NF-κB活性有助于Nef维持KSHV潜伏感染状态,而当用Bay11-7082降低NF-κB活性时则能恢复被Nef抑制的KSHV裂解性复制。结论:HIV-1 Nef蛋白通过调控宿主细胞编码的mi R-1258以及病毒编码的mi R-K3*维持KSHV潜伏感染状态;同时,Nef蛋白还能抑制宿主细胞NF-κB信号通路,而NF-κB信号通路在Nef蛋白抑制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过程中发挥负调控作用。
李振飞[8](2010)在《人类疱疹病毒8型与非卡波氏肉瘤组织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在四种非Kaposi肉瘤皮损组织中的感染情况,以初步探讨HHV-8与皮肤鳞状细胞癌、蕈样肉芽肿、Castleman病和化脓性肉芽肿相关性研究。方法:使用酚-氯仿-异戊醇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病理科从2004年到2009年收集的30例鳞状细胞癌、20例Castleman病(其中5例为多中性Castleman病)、13例蕈样肉芽肿、20例化脓性肉芽肿石蜡包埋组织进行HHV-8 DNA抽提;然后使用巢式PCR方法对抽提的DNA进行ORF26基因片段的扩增,扩增产物在1.5%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并在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电泳结果,从而确定ORF26基因阳性标本;然后计算HHV-8在各种标本中的阳性率。结果: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组织有5份为阳性(16.7%)。13例蕈样肉芽肿石蜡组织有1例为阳性(7.7%),20例化脓性肉芽肿和20例Castleman病石蜡组织中均未检出HHV-8。结论:①HHV-8可能是新疆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原因之一。②HHV-8与蕈样肉芽肿的发病可能不具有相关性,HHV-8可能是MF发生后偶发的一种附带感染。③Castleman病和化脓性肉芽肿的发病可能均与HHV-8无关。
周晓斐[9](2008)在《HO-1基因与卡波氏肉瘤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基因抗凋亡通路在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K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1例新疆KS患者肿瘤组织、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以及14例非KS患者的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技术,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样本中HO-1表达情况。从组织水平检测HO-1的抗凋亡通路: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KS患者肿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p38和TNFa表达;原位细胞凋亡标记技术(TUNEL)检测KS患者肿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 ,AI)。从细胞水平检测HO-1的抗凋亡通路:培养BCBL1细胞,TNFa诱导细胞凋亡,以及HO-1激活剂Hemin、HO-1抑制剂Znpp和p38抑制剂SB203580分别刺激细胞,诱导和抑制细胞内HO-1表达,抑制p38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O-1、p38和TNFa蛋白水平表达,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1)用双标准曲线相对定量法分析实时定量PCR结果,KS肿瘤组织中HO-1mRNA相对表达量为14.14±11.64,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为5.5±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4,p<0.01)。对照的正常皮肤组织为1.82±2.62,肿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 p<0.05)。(2)免疫组化结果:HO-1蛋白在KS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x2=15.56,P<0.01),其阳性反应程度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5,P<0.01)。(3)p38蛋白在KS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其阳性反应程度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4,P<0.01 )。而TNFa蛋白表达在KS实验组中7例阳性,7例表达阴性。表达阳性的多数定位在梭型细胞或浆细胞,但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着性差异(t=1.427,P>0.05)。KS组织中AI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P<0.01)。(4)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O-1、p38在BCBL1细胞中高表达,TNFa在BCBL1细胞中低表达,HO-1可抑制TNFa引起的凋亡。Hemin诱导HO-1高表达后细胞凋亡率为4.37%,Znpp抑制HO-1表达后细胞凋亡率为31.81%, SB203580抑制p38表达后细胞凋亡率为19.71%。表明Hemin处理后HO-1表达上调,显着抗细胞凋亡,而Znpp抑制HO-1表达后,凋亡率大量增加,SB203580抑制p38表达后,凋亡率也显着增加。细胞凋亡率与HO-1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1)HO-1基因在KS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增高;(2)HO-1基因在HHV-8感染的BCBL1细胞中同样高表达;(3)HO-1基因与KS的发生发展相关。
谭晓华,杨磊,李冬妹,郭淑霞,李锋,秦江梅,张万江,谢建新,芮东升,普雄明[10](2008)在《17例新疆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状态以及人疱疹病毒8型(HHV-8)和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V)感染与新疆卡波西肉瘤(K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HHV-8检测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KS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新喋呤(neopterin)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HV-8感染率在K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40%(14/17)和20.59%(14/68),两者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72.15,P<0.001)。结论IL-6、TNF-α、VEGF等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异常可能与KS的发生或维持KS的症状相关;新喋呤和β2-MG水平的增高反映KS患者存在免疫激活状态;证实了HHV-8与KS发病的关系。
二、经典型卡波氏肉瘤16例血清IL-6、VEGF、TNF-α和IFN-γ的检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典型卡波氏肉瘤16例血清IL-6、VEGF、TNF-α和IFN-γ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卡波西肉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内容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的收集 |
2.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流式细胞术实验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宿主免疫在卡波西肉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流行与危害 |
1.2 KSHV传播的环境因素 |
1.2.1 地理因素 |
1.2.2 人群因素 |
1.2.3 环境因素 |
1.3 KSHV病原生物学 |
1.3.1 KSHV传染源 |
1.3.2 KSHV传播方式 |
1.3.3 KSHV易感人群 |
1.3.4 KSHV临床症状 |
1.3.5 KSHV的诊断和治疗 |
1.3.6 KSHV的预防和控制 |
1.4 KSHV流行病学 |
1.4.1 KSHV的发现和分类 |
1.4.2 KSHV的病毒粒子结构 |
1.4.3 KSHV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编码蛋白 |
1.4.4 KSHV的生命周期及感染特点 |
1.5 KSHV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应用 |
1.5.1 裸鼠模型 |
1.5.2 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
1.5.3 人源化小鼠模型 |
1.5.4 绒猴模型 |
1.6 树鼩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
1.6.1 树鼩生物学地位 |
1.6.2 树鼩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 |
1.6.3 树鼩在病毒感染的研究应用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树鼩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树鼩原代细胞的培养结果 |
2.3.2 树鼩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
2.3.3 树鼩原代细胞的增殖曲线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KSH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易感性筛选及肾上皮细胞感染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iSLK.219 病毒细胞株的培养及r KSHV.219 病毒滴度检测 |
3.3.2 KSHV感染树鼩六种原代细胞结果 |
3.3.3 KSHV感染不同物种来源的原代肾细胞结果 |
3.3.4 KSHV对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最佳感染复数的探究结果 |
3.3.5 KSHV感染树鼩原代肾上皮细胞特性的研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KSHV感染树鼩动物特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3 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KSHV感染树鼩血液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
4.4.2 KSHV感染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荧光表达结果 |
4.4.3 KSHV感染树鼩组织定量检测结果 |
4.4.4 KSHV感染树鼩组织中病毒m RNA表达结果 |
4.4.5 KSHV感染树鼩组织病毒蛋白表达的结果 |
4.4.6 KSHV感染树鼩各组织器官HE和 IHC检测结果 |
4.4.7 KSHV感染树鼩抗病毒免疫反应因子的检测结果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KSHV感染树鼩原代细胞和肾上皮细胞的研究 |
5.1.2 KSHV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初治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非小细胞肺癌的缺氧耐受性及其PDHA1和GBP1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HA1及GBP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缺氧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DHA1及GBP1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PDHA1及GBP1表达相互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PDHA1和GBP1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人类8型疱疹病毒相关经典型卡波西肉瘤1例临床及病毒基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新疆经典型Kaposi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性激素在Kaposi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4例经典Kaposi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健康男性血清中睾酮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二氢睾酮与雌二醇对Kaposi肉瘤细胞SLK增值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MicroRNAs和信号通路在HIV-1 Nef蛋白调控KSHV潜伏感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HIV-1 Nef蛋白对KSHV生命周期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介导Nef蛋白抑制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micro RNAs的鉴定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介导Nef蛋白抑制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信号通路的鉴定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试剂 |
附录2 实验方法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人类疱疹病毒8型与非卡波氏肉瘤组织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组织标本的收集 |
1.2 试剂来源 |
1.3 PCR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1.4 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HHV-8 DNA 提取 |
2.2 巢式PCR 扩增 |
2.3 电泳鉴定 |
3. 结果判定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HO-1基因与卡波氏肉瘤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HO-1 在 KS 组织中 mRNA 水平表达的检测结果 |
2 HO-1 抗凋亡通路在组织水平的检测结果 |
3 HO-1 抗凋亡通路在细胞水平的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17例新疆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细胞因子检测 |
1.3 病毒检测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胞因子统计结果 |
2.2 病毒感染检测 |
3 讨论 |
四、经典型卡波氏肉瘤16例血清IL-6、VEGF、TNF-α和IFN-γ的检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卡波西肉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D]. 王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人类疱疹病毒8型潜伏感染树鼩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环境影响研究[D]. 李道群.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3]初治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和意义[D]. 王雨晴.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非小细胞肺癌的缺氧耐受性及其PDHA1和GBP1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D]. 曹静. 郑州大学, 2018(03)
- [5]人类8型疱疹病毒相关经典型卡波西肉瘤1例临床及病毒基因型研究[D]. 周静. 贵州医科大学, 2018(07)
- [6]新疆经典型Kaposi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性激素在Kaposi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樊俊威.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3)
- [7]MicroRNAs和信号通路在HIV-1 Nef蛋白调控KSHV潜伏感染中的作用[D]. 严沁.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4)
- [8]人类疱疹病毒8型与非卡波氏肉瘤组织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李振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9]HO-1基因与卡波氏肉瘤相关性的研究[D]. 周晓斐.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10]17例新疆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J]. 谭晓华,杨磊,李冬妹,郭淑霞,李锋,秦江梅,张万江,谢建新,芮东升,普雄明.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