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MP-2及TGF-β_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豪,任叶青,郭庚[1](2021)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血管生成拟态是一种不依赖内皮细胞的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方式,是肿瘤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机制复杂多变,多种分子及信号通路(如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等)在其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对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抗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陈小波[2](2021)在《miR-9-5P在非小细胞肺癌和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1999年Maniotis[1]]第一次在高侵袭性的黑色素瘤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管道样结构,被称为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ory VM)。构成血管生成拟态的管壁如:层粘连蛋白、肝素硫酸盐蛋白多糖、Ⅳ胶原蛋白等是富含PAS染色阳性的细胞外基质,其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标记免疫组化染色(FVlllRag、Ules、cD31、CD34、KDR等)阴性。这些通道与肿瘤血管相连,为肿瘤组织提供血供。血管生成拟态与内皮依赖血管最显着区别是,内皮细胞围成的血管CD31染色阳性而PAS染色阴性,而血管生成拟态管壁呈PAS阳性而CD31染色阴性。miRNAs与血管生成拟态在恶性肿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现miRNAs可以通过调节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而引起恶性肿瘤侵袭性、转移能力的改变。但血管生成拟态和miRNAs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调控信号通路尚未明确。我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血液中miR-9-5P较肺良性肿瘤患者显着上调、miR-9-5P在肺癌癌组织中较癌旁正常肺组织中显着上调。相关研究报道miR-9-5P可以调节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但在肺癌研究中的相关报道很少。本研究拟测定NSCLC组织中miR-9-5P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情况,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究上调、下调miR-9-5P对NSCLC增殖、迁移、侵袭等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初步探究miR-9-5P的靶基因及相关通路,探讨miR-9-5P在NSCLC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机制,希望为肺癌诊断、靶向药物设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人NSCLC组织中miR-9-5P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情况及临床意义收集60例手术治疗的NSCLC癌组织及配对远端正常肺组织,应用qPCR检测NSCLC癌组织及配对远端正常肺组织中miR-9-5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CD31/PAS双重染色方法检测NSCLC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miR-9-5P对NSCL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A549、NCI-H1299为实验细胞株,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分别上调及下调miR-9-5P,并筛选出相应的稳定转染细胞株,qPCR验证miR-9-5P转染效率;CCK-8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划痕试验、Transwell侵袭试验、细胞凋亡检测实验、三维细胞培养实验检测miR-9-5P对NSCLC的增殖、克隆、迁移、侵袭、凋亡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3.miR-9-5P在NSCLC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TargetScan、PicTar和miRanda基因预测软件筛选miR-9-5P的靶基因,再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Western Blot检测稳定上调、下调miR-9-5P的NSCLC细胞株中E-cadheri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不同miR-9-5P水平的肺癌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验证miR-9-5P与E-cadherin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稳定上调、下调miR-9-5P的NSCLC细胞株中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VE-cadherin、MMP2、MMP9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不同miR-9-5P水平的肺癌癌组织中VE-cadherin、MMP2、MMP9的表达,验证miR-9-5P对NSCLC中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的影响。4.miR-9-5P对裸鼠NSCLC移植瘤和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研究以稳定上调、下调miR-9-5P的A549、NCI-H1299为实验细胞株,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上调、下调miR-9-5P对NSCLC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CD31/PAS双染检测不同miR-9-5P水平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情况,比较上调、下调miR-9-5P对裸鼠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能力的影响;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裸鼠移植瘤中EMT发生的关键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裸鼠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VE-cadherin、MMP2、MMP9的表达情况,比较上调、下调miR-9-5P对裸鼠移植瘤中EMT关键蛋白E-cadherin和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VE-cadherin、MMP2、MMP9的影响,进一步验证miR-9-5P对NSCLC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结果]1.人NSCLC组织中miR-9-5P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情况及临床意义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中miR-9-5P较癌旁正常肺组织明显上调;miR-9-5P上调明显组与miR-9-5P上调不明显组相比:鳞癌比率更高、Ⅲ期比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比率更高(P<0.05)。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中有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低分化肿瘤较中高分化肿瘤更容易形成血管生成拟态(P<0.01);Ⅲ期肿瘤较Ⅰ+Ⅱ期肿瘤更容易形成血管生成拟态(P<0.0 1)。血管生成拟态阳性组癌组织中miR-9-5P较血管生成拟态阴性组明显上调。miR-9-5P和血管生成拟态是NSCLC病理差分化的一个指标,两者成正相关。2.miR-9-5P对NSCL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上调miR-9-5P后促进了 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能力,而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差异越明显。上调miR-9-5P后促进了 A549和H1299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管道形成能力;下调miR-9-5P后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但上调、下调miR-9-5P后A549和H1299细胞均未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3.miR-9-5P在NSCLC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分子机制生物信息预测E-cadherin是miR-9-5P的潜在靶基因之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9-5P可直接靶向作用于E-cadherin。Western Blot检测NSCLC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发现:miR-9-5P上调明显组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高于上调不明显组、VE-cadherin、MMP2、MMP9的表达低于上调不明显组。Western blot检测A549、H1299细胞株发现:上调miR-9-5P的细胞株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出现明显下降,而MMP2、MMP9、VE-cadherin表达量出现上升,下调miR-9-5P细胞株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出现明显上升,而MMP2、MMP9、VE-cadherin表达量出现下降。4.miR-9-5P对裸鼠NSCLC移植瘤模和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裸鼠移植瘤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上调、下调miR-9-5P组裸鼠体重增长、成瘤能力无差异;下调miR-9-5P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慢、肿瘤体积小,质量轻;上调miR-9-5P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裸鼠移植瘤组织免疫组化、CD31/PAS双染发现:移植瘤肿瘤中有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但因例数少(每组6例),各组间无差异。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EMT发生的关键蛋白E-cadherin和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发现:上调miR-9-5P组EMT发生的关键蛋白E-cadherin表达降低;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MMP2、MMP9和VE-cadherin表达升高,下调miR-9-5P组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结论]1.miR-9-5P、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与NSCLC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呈负相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miR-9-5P上调、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可能是临床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2.抑制miR-9-5P能抑制NSCLC的增殖、克隆、迁移、侵袭和管道形成能力,并且能减慢裸鼠移植瘤生长,提示miR-9-5P有可能作为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3.miR-9-5P降低NSCLC EMT发生的关键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增加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VE-cadherin、MMP2、MMP9的表达,EMT通路可能是miR-9-5P调节NSCLC生长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信号通路之一。
钟佳伟[3](2021)在《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胶质瘤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从而为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中、英文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并辅以手工补充检索。2名研究者分别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NOS文献质量评价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后使用Revman5.3软件合并效应量,单项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制作漏斗图、Egger法和Begg法分析纳入文献发表偏倚。结果:1.检索到涉及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相关性的研究共63篇,其中突变型p53 34篇、Bcl-2 28篇、Bax 12篇,纳入病例数分别为2334、1807和816例;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总生存期相关性的研究分别为6、2及1篇,纳入病例数分别为530、194和94例。2.突变型p53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率显着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2.77,95%CI2.31-3.31,P<0.05);胶质瘤组的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非胶质瘤脑组织)(OR 19.54,95%CI 11.91-32.04,P<0.05);p53蛋白阳性胶质瘤患者的1年(RR 0.79,95%CI 0.69-0.89,P<0.05),2年(RR 0.76,95%CI 0.65,0.88,P<0.05),5年(RR 0.55,95%CI 0.39,0.77,P<0.05)总生存率显着低于突变型p53阴性胶质瘤患者,而突变型p53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3年总生存率(RR 0.91,95%CI 0.72,1.16,P>0.05)无统计学意义。3.Bcl-2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Bcl-2蛋白阳性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2.68,95%CI 1.40-5.12,P<0.05);胶质瘤组的Bcl-2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OR 33.11,95%CI 17.55-62.44,P<0.05);胶质瘤患者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间的3年总生存率(RR 0.42,95%CI 0.09,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Bax蛋白阳性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0.27,95%CI 0.10-0.72,P<0.05);胶质瘤组的Bax蛋白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 0.28,95%CI 0.12-0.62,P<0.05)。5.单项剔除法分析显示各项研究剔除前后meta分析结果无明显变化,提示结果稳定;发表偏倚分析显示各研究在漏斗图分布较对称,Egger检验及Begg检验P值均大于0.05,提示纳入文献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1.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均与胶质瘤的WHO分级相关,突变型p53、Bcl-2阳性率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高于低级别胶质瘤,而Bax阳性率在高级别胶质瘤组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提示突变型p53、Bcl-2、Bax的表达对胶质瘤患者WHO分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突变型p53、Bcl-2在胶质瘤组织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脑组织,而Bax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脑组织,提示突变型p53、Bcl-2、Bax的表达对胶质瘤诊断具有潜在价值。3.胶质瘤组织突变型p53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相关,有助于临床预测患者的预后。
于思飞[4](2021)在《Linc00707/miR-651-3p/SP2、miR-876-5p/BPTF轴调控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患者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不足15个月。胶质瘤具有极强的血管侵袭性。近年研究发现,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胶质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本研究首先明确HNRNPD、ZHX2、linc00707、miR-651-3p、SP2与miR-876-5p和BPTF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内源性表达,进一步探讨上述因子间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及对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的影响,旨在从抗VM形成的角度,为脑胶质瘤的分子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研究方法:首先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U87、U251,人脑星型胶质细胞和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linc00707、miR-651-3p和miR-876-5p,及HNRNPD、ZHX2、SP2、BPTF在人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组织、人脑星型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在胶质瘤细胞中稳定转染HNRNPD和linc00707的敲减质粒、ZHX2的过表达质粒、SP2和BPTF的过表达和敲减质粒,瞬时转染miR-651-3p的过表达和敲减质粒、miR-876-5p的过表达质粒及相应的阴性对照空载质粒。分别应用CCK-8、Transwell和体外三维管形成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能力。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9和V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RIP实验验证linc00707与miR-651-3p之间的结合作用。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验证HNRNPD与ZHX2 mRNA、linc00707与miR-651-3p、miR-651-3p与SP2 3’UTR及miR-876-5p与BPTF 3’UTR之间的靶向结合作用和结合位点。应用Ch IP实验验证ZHX2与linc00707的启动子区及SP2与MMP2、MMP9和VE-cadherin的启动子区之间的结合作用。应用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检测HNRNPD、ZHX2和linc00707对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裸鼠生存时间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裸鼠移植瘤的VM形成能力。结果:本研究发现HNRNPD、linc00707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ZHX2、miR-651-3p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敲减HNRNPD、linc00707和过表达ZHX2、miR-651-3p均能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敲减HNRNPD增加ZHX2 mRNA的稳定性,ZHX2与linc00707的启动子区结合负性调控其表达,linc00707能够靶向结合miR-651-3p,miR-651-3p与SP2 mRNA的3’UTR结合负性调控其表达,转录因子SP2分别与VM形成相关蛋白MMP2、MMP9、VE-cadherin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发挥转录促进作用,联合应用HNRNPD、linc00707敲减和ZHX2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显着延长裸鼠生存期。本研究同时发现,miR-876-5p在胶质瘤细胞中低表达,能够通过靶向结合并负性调控BPTF,抑制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结论:1.HNRNPD、linc00707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ZHX2、miR-651-3p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2.HNRNPD通过降低ZHX2 mRNA的稳定性调控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3.ZHX2通过与linc00707的启动子区结合抑制其转录,进而抑制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4.Linc00707靶向结合miR-651-3p,抑制miR-651-3p对SP2的负性调控作用,进而调控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5.转录因子SP2能够与VM形成相关蛋白MMP2、MMP9、VE-cadherin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发挥转录促进作用。6.miR-876-5p在胶质瘤细胞中低表达,BPTF在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miR-876-5p靶向结合并负性调控BPTF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
梁航[5](2020)在《RGFP966通过SMAD7/TGF-β通路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R背景: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致死率最高的颅内恶性肿瘤,侵袭性强,耐药性强,复发率高。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胶质瘤细胞的一个亚类,根据肿瘤干细胞假说,GSCs是一类具有干细胞样特征,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肿瘤细胞,是诱导胶质瘤发生、造成胶质瘤放化疗抵抗以及肿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放化疗旨在杀死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而肿瘤干细胞是相对静止的、并可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降低药物作用。同时肿瘤干细胞可通过维持低水平活性氧来减少放疗引起的损伤。因此,传统的放化疗对肿瘤干细胞效果欠佳造成肿瘤复发。因此,靶向GSCs进行治疗可能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新策略。目前对于肿瘤干细胞主要的策略是改变其自我更新相关信号通路以及改变其微环境通路,但针对于胶质瘤干细胞的研究仍较少。异常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肿瘤表型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GBM的发病机制来讲,胶质瘤干细胞可能存在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而使其维持干细胞状态不分化或分化不完全。但与基因突变不同的是,表观遗传修饰异常过程常常是可逆的。如果通过表观遗传学方法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向成熟胶质细胞分化,有望降低肿瘤恶性程度,并抑制肿瘤干细胞放化疗抵抗。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在恶性胶质瘤中常存在着失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istone deacetylase3,HDAC3)的过表达与胶质瘤密切相关,HDAC3过表达可引起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增强,导致一些抑癌基因如p53、p21等表达降低,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同时,通过表观遗传学治疗,在蛋白翻译后修饰水平进行干预,作用更为精准。有研究表明,抑制HDAC3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可通过促进恶性血液肿瘤分化抑制肿瘤增殖,但对于胶质瘤干细胞作用并不明确。在前期工作中,本研究组在对胶质瘤干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染色质调控子的筛查中发现,下调HDAC3基因的表达,除可抑制GSCs增殖外,可明显促进其分化。因此推测通过抑制HDAC3可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并且通过促进蛋白翻译后乙酰化修饰治疗脑胶质瘤。目前,大多数作为抗肿瘤药物的HDAC抑制剂是通过靶向I类、II类和IV类HDAC来发挥作用,但是存在无法透过血脑屏障、特异性不强、毒性大等问题,对胶质瘤效果欠佳。RGFP966是HDAC3选择性抑制剂,可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分布,脑:血浆浓度比值为0.45。有文献表明HDAC3抑制剂RGFP966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脑缺血有保护作用,这说明RGFP966可有效透过血脑屏障,特异性高,副作用小。综上,利用RGFP966选择性抑制HDAC3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抑制增殖,降低其恶性程度,从翻译后修饰角度干预治疗,可能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目的:通过应用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以及sh Hdac3抑制HDAC3活性或表达,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抑制HDAC3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能力、干细胞特性、分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检测HDAC3表达情况以及免疫组化检测HDAC3在人脑胶质瘤样本中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观察抑制HDAC3活性(RGFP966)/表达(sh Hdac3)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实验细胞系:鼠源胶质瘤干细胞CSC1589,CSC2078以及人源胶质瘤干细胞TS541。实验分组:DMSO组、RGFP966组或empty vector(EV)组、sh Hdac3组。实验条件:增殖条件(维持干细胞特性):细胞培养于NBM(Neurobasal media)培养基,加入生长因子,无血清;分化条件(促进干细胞分化):NBM(Neurobasal media)培养基,加入1%FBS,不含生长因子。在增殖条件下,利用CCK-8、生长计数、Brd U染色、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GSCs增殖能力的影响;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在分化条件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q PCR检测GSCs干细胞标志物Nestin及分化标志物GFAP,S-100β,Olig2、Neu N等的表达。(3)体内实验观察RGFP966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利用人源胶质瘤干细胞TS541,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Balb/C nu/nu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RGFP966组。RGFP966组在移植瘤约1cm处进行皮下注射给药,一周三次。对照组采用上述方法注射等量药物溶剂。每天观察小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进食情况,观察并测量肿瘤直径及称量小鼠体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GFP966对胶质瘤干细胞皮下移植瘤增殖、分化标志物的影响。(4)探讨抑制RGFP966/sh Hdac3诱导GSCs分化的机制。基因芯片初步筛查RGFP966对GSCs分化相关通路的影响;有限稀释法检测RGFP966对TGF-β1作用下GSCs自我更新能力影响;ELISA检测RGFP966对内源性TGF-β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q PCR检测RGFP966对TGF-β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IP/IB检测RGFP966、sh Hdac3对Smad7表达水平、乙酰化、泛素化水平影响,利用Ch IP检测Smad7发生乙酰化位点。通过过表达Smad7、si RNA干扰技术下调Smad7,利用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Western blot、q PCR等方法检测Smad7对GSCs的影响。结果:(1)发现HDAC3可能是脑胶质瘤潜在的治疗靶点。TCGA结果表明GBM中HDAC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免疫组化表明人脑胶质瘤中HDAC3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2)体外实验观察RGFP966/sh Hdac3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在增殖条件下,CCK-8结果表明,RGFP966可抑制GSCs的细胞活力,存在剂量依赖性;生长计数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可抑制GSCs的生长能力;Brd U染色结果表明RGFP966可下调GSCs Brd U表达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可抑制GSCs克隆形成能力;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可降低GSCs自我更新能力。在分化条件下,免疫荧光结果表明RGFP966引起GSCs中Nestin表达下调,抑制GSCs的干细胞特性,可导致GFAP、S-100β表达水平明显上调,Neu N表达水平轻度上调,Olig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提示抑制HDAC3可诱导G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3)体内实验观察RGFP966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对肿瘤大小和小鼠体重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RGFP966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免疫组化结果表明,RGFP966可降低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增加GFAP以及S-100β表达,使TGF-βRI、Sox2表达下调。应用RGFP966对小鼠体重无影响,无脏器损伤等副作用。(4)探讨RGFP966/sh Hdac3诱导GSCs分化机制。在分化状态下,基因芯片初步筛查RGFP966对GSCs分化通路影响,结果表明,RGFP966可抑制GSCs多条干细胞相关通路,以TGF-β通路抑制最明显。有限稀释法结果表明RGFP966可抑制TGF-β1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激活作用。ELISA结果表明RGFP966对GSCs内源性TGF-β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q PCR结果表明,RGFP966可引起GSCs TGF-βRI及Sox2表达下调,Smad7表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GFP966可引起GSCs中TGF-βRI、Sox2及p-Smad2/3表达下调,提示RGFP966可抑制TGF-β通路。Smad7是TGF-β通路负调控分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RGFP966作用下,Smad7表达水平在72h内持续增高。免疫沉淀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使Smad7乙酰化水平增加,泛素化水平降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 IP)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使Smad7与H3K27乙酰化蛋白结合。过表达Smad7可抑制GSCs的自我更新能力,使p-Smad2/3、TGF-βRI及Sox2表达下调;而下调Smad7会增加GSCs的自我更新能力,使p-Smad2/3、TGF-βRI及Sox2表达上调,应用RGFP966不能逆转,以上结果提示RGFP966/sh Hdac3可通过Smad7抑制TGF-β通路。结论:(1)下调HDAC3活性/表达可抑制GSCs增殖、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干细胞特性,并诱导G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降低肿瘤恶性程度及致瘤性。(2)抑制HDAC3活性/表达可增加GSCs SMAD7乙酰化水平,避免SMAD7被泛素化降解,从而通过SMAD7/TGF-β通路抑制GSCs干细胞特性,并诱导GSCs分化。(3)利用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可从翻译后修饰角度干预治疗,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张弛[6](2020)在《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也是颅内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在各种肿瘤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胰腺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头部外伤、病毒感染、内分泌、代谢紊乱以及分子遗传等因素有关。除了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电场治疗等开始兴起并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有效率仍然很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深入地了解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更加有效的诊治脑胶质瘤寻找新的分子靶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短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互补结合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使其直接降解,从而调控该靶基因的表达。据报道,超过60%的蛋白质翻译是由miRNAs调控的。miRNAs调控了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大部分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转移。miRNA表达异常已经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是脑胶质瘤进展的新调节因子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特别地,miR-138在多种肿瘤中呈现低表达,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表明miR-138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其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潜在作用。我们首先检测了miR-138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检测了其对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此外,我们还探讨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脑胶质瘤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目的:研究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级别之间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及4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miR-138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38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人脑组织。临床病理分析发现,miR-138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P=0.013),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发生的位置无明显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138高表达患者比miR-138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此外,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中miR-138表达高于A172和U133胶质瘤细胞。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级及生存期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miR-138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目的:研究miR-138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揭示miR-138作为胶质瘤新的分子治疗靶点,将来通过干预miR-138来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miR-138模拟物(miR-138 mimics)及阴性对照(miR-NC)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水平,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miR-138 mimics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大幅度提高了细胞中miR-138的表达水平。MTT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此外,流式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会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中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第三部分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TOR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目的:筛选和鉴定miR-138的靶基因,阐明miR-138在胶质瘤细胞中发挥抑癌作用的机制,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38的潜在靶基因CREB1,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8与CREB1 3’UTR的结合。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中CREB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在脑胶质瘤组织中miR-138和CREB1的表达相关性。过表达miR-138后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基因CREB1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通过si RNA沉默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中CREB1的表达,观察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的生物学行为变化。进行营救实验,即将miR-138 mimics和CREB1慢病毒(Lenti-CREB1)共转染U87和U251细胞,观察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3)Western blotting分析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抗凋亡蛋白Bcl-2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的表达对miR-138及CREB1表达变化的响应。结果:1)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CREB1是miR-138的一个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38可以与CREB1的3’UTR的直接结合。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CREB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脑胶质瘤组织中CREB1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CREB1和miR-138的表达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现负相关性。2)CREB1敲低能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和侵袭,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与miR-138过表达有相似的结果。miR-138 mimics和Lenti-CREB1共转染胶质瘤细胞能逆转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及凋亡的促进作用。3)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而CREB1表达质粒能上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在miR-138过表达的细胞中,CREB1的上调能够逆转miR-138对AKT/m TOR的去磷酸化以及Bcl-2和MMP-2蛋白表达的抑制。结论:miR-138通过靶向CREB1抑制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和Bcl-2、MMP-2的表达,从而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行为。miR-138可能是治疗脑胶质瘤的潜在靶点。
钟永泷[7](2020)在《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KIF18A是N型驱动蛋白-8亚家族成员,在大多数人类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KIF18A与肿瘤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和不良预后相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很可能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然而,KIF18A在肺腺癌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肺腺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KIF18A表达。分析KIF18A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KIF18A表达对肺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挖掘TCGA和GEO数据库的肺腺癌RNA-seq数据,分析KIF18A m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KIF18A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分布和细胞衰老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MMP2/9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KIF18A表达与肺腺癌EMT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和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KIF18A表达与EMT相关指标、MMPs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ancer SEA数据库分析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Smad2/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干扰KIF18A表达对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给予TGF-β1或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KIF18A在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 R-26b-5p与KIF18A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q PCR实验和TCGA数据挖掘,分析肺腺癌中的mi R-26b-5p表达水平,及其与KIF18A基因表达相关性和预后价值。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 R-26b-5p对KIF18A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 R-26b-5p/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肺腺癌组织中KIF18A m 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生存状况密切相关。KIF18A表达与患者OS负相关,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相对低表达,在PC9细胞中相对高表达,选择这两株细胞构建KIF18A干扰表达或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过表达增强肺腺癌细胞的体内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KIF18A过表达促进MMP2/9蛋白表达,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MMP2/9蛋白表达。KIF18A过表达促进裸鼠肺脏表面转移结节形成,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裸鼠体内肺转移。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发生EMT,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EMT过程。肺腺癌单细胞水平下的KIF18A基因功能与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相关。KIF18A调节肺腺癌细胞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干扰KIF18A表达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SB431542能够抑制KIF18A过表达引起的Smad2/3蛋白磷酸化。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和MMP2/9表达。miR-26b-5p是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KIF18A表达和患者预后负相关。转染mi R-26b-5p模拟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而KIF18A可逆转mi R-26b-5p对A54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论:KIF18A在肺腺癌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增强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抑制KIF18A导致细胞凋亡和衰老、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肺腺癌侵袭和转移。mi R-26b-5p直接靶向KIF18A基因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KIF18A很可能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刘朝俊[8](2020)在《凋亡信号调节激酶2促进脑胶质瘤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胶质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各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无显着性进展,患者的生存期依然较短。快速增殖,较强的迁移/侵袭能力和降低的凋亡率是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特点。凋亡信号调节激酶(ASK)家族分子可以诱导多种细胞的凋亡,ASK分子在脑胶质瘤中尚无研究报道,本课题主要研究ASK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征及预后价值,从体外细胞系水平和小鼠体内实验探究ASK2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ASK2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参数分析目的探索ASK家族分子在脑胶质瘤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SK2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特征,并评估其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1)分析GEO4290数据集和本院脑胶质瘤和脑外伤标本,对比肿瘤组织与非肿瘤正常组织中ASK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2)在GEO4290,CGGA和TCGA数据库以及本院脑胶质瘤患者中分析ASK2基因表达与胶质瘤WHO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ASK2基因表达在CGGA,TCGA和本院胶质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3)通过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本院脑胶质瘤患者中ASK2的表达,从蛋白水平进一步验证ASK2在不同WHO分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分析ASK2蛋白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ASK2基因在GEO4290数据库和本院的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非肿瘤组织;而ASK1和ASK3的基因表达在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无差异;(2)ASK2的基因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ASK2基因在GBM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WHO Ⅱ-Ⅲ胶质瘤;(3)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ASK2蛋白水平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ASK2在GBM中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WHO Ⅱ-Ⅲ胶质瘤;(4)在CGGA和TCGA数据库及本院患者中,ASK2基因高表达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更差;(5)免疫组化检测证实在本院胶质瘤患者中ASK2蛋白水平高表达者预后更差。结论ASK2基因在脑胶质瘤肿瘤组织中显着高表达;在GBM患者中ASK2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着高于WHO Ⅱ-Ⅲ胶质瘤患者;ASK2高表达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更差。第二部分 探究ASK2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细胞系实验,探索ASK2基因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1)探究通过siRNA抑制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2)探究通过shRNA抑制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3)设计携带人ASK2基因CDS区全长序列的质粒,经慢病毒包装,转染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构建稳定过表达ASK2基因的胶质瘤细胞系;(4)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的细胞系和相应对照组细胞系中,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用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5)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抑制或提高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系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ASK2基因表达的改变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6)应用流式细胞术通过Annexin-V和PI双染法检测抑制或提高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系的凋亡的影响。结果(1)siRNA或shRNA敲低ASK2基因显着降低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在CCK8细胞增殖实验中450nm处的吸光度,降低细胞克隆形成数量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2)过表达ASK2基因明显增强U87和U251细胞系在CCK8细胞增殖实验中450nm处的吸光度,增加细胞克隆形成数量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3)利用siRNA,或shRNA敲低ASK2基因显着抑制U87和U251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减少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中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4)过表达ASK2基因促进U87和U251细胞系的划痕愈合能力,增加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中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5)siRNA或shRNA敲低ASK2基因,或过表达ASK2基因均不影响U87和U251细胞系的凋亡。结论抑制ASK2基因降低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过表达ASK2基因促进U87和U251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或增加ASK2的基因表达并不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系的凋亡。第三部分ASK2通过调控ERK-CDK1/MMP2/MMP9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目的探讨ASK2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抑制或过表达ASK2对其下游可能调控的分子ERK,p38和JNK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的影响;(2)使用ERK抑制剂验证抑制ERK分子对过表达ASK2脑胶质瘤细胞系的CCK8增殖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分析ASK2与CDK家族基因的相关性,筛选与ASK2基因呈显着正相关的CDK基因作为备选;经qPCR检测在敲低ASK2基因后降低最显着的CDK基因和过表达ASK2基因后升高最显着的CDK基因,进而得到与ASK2基因同步变化最显着的CDK1基因;(4)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分析ASK2和MMP家族基因的相关性,初步筛选与ASK2基因呈显着正相关的MMP基因作为备选;通过qPCR检测在敲低ASK2基因U251细胞系中降低最显着的MMP基因和过表达ASK2基因后升高最显着的MMP基因,进而得到与ASK2基因同步变化最显着的MMP2/MMP9 基因;(5)利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对CDK1和MMP2,MMP9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6)在过表达ASK2的脑胶质瘤细胞系中使用ERK抑制剂,利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ERK抑制剂是否可以抑制CDK1和MMP2,MMP9的蛋白表达;(7)检测CDK1抑制剂是否抑制ASK2基因过表达导致的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提高;检测MMP2/MMP9抑制剂是否抑制ASK2基因过表达导致的胶质瘤细胞的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加。结果(1)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后,磷酸化ERK蛋白水平出现显着地降低或升高;而磷酸化p38和磷酸化JNK以及三者的总蛋白水平均无明显改变;(2)ERK抑制剂显着削弱ASK2基因过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系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增强;(3)数据库筛选发现CDK1,CDK2,CDK6和CDK7的基因表达均与ASK2的基因表达呈显着地正相关,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后对应降低或升高最显着的是CDK1;CDK1抑制剂显着降低过表达ASK2基因导致的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4)数据库筛选发现 MMP1,MMP2,MMP7,MMP9,MMP10,MMP11,MMP13和MMP14的基因表达均与ASK2基因表达呈显着地正相关,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后对应降低或升高最显着的MMP分子是MMP2和MMP9;(5)ERK抑制剂显着降低ASK2过表达的脑胶质瘤细胞中CDK1和MMP2/MMP9的蛋白表达;(6)CDK1抑制剂显着降低过表达ASK2基因导致的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MMP2/MMP9抑制剂显着降低过表达ASK2基因导致的脑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加。结论ERK是ASK2下游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ASK2-ERK-CDK1通路的活化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系的增殖;ASK2-ERK-MMP2/MMP9通路的活化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系的迁移和侵袭。第四部分体内动物实验验证ASK2促进脑胶质瘤的进展目的通过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探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以及在体内模型中验证磷酸化ERK,CDK1和MMP2/MMP9的蛋白表达与ASK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1)将稳定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的脑胶质瘤细胞系与相应的对照组细胞系分别注射至小鼠皮下,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于不同时间点测量肿瘤大小和小鼠体重;(2)观察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3)对上述小鼠皮下成瘤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探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在体内对磷酸化ERK,CDK1,Ki67和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稳定敲低ASK2基因明显降低U87和U251细胞系皮下成瘤的大小,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2)稳定过表达ASK2基因显着增加U87和U251细胞系的皮下成瘤的肿瘤大小,缩短小鼠的生存期;(3)稳定敲低ASK2基因明显抑制U87和U251细胞系皮下移植瘤中磷酸化ERK,CDK1,Ki67,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4)稳定过表达ASK2基因显着提高U87和U251细胞系皮下移植瘤中磷酸化ERK,CDK1,Ki67,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抑制ASK2基因表达显着降低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体内成瘤能力,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反之,过表达ASK2基因明显增加U87和U251细胞系体内成瘤能力,缩短小鼠的生存期。同时,从体内实验证实,ASK2通过调控下游ERK-CDK1,ERK-MMP2/MMP9通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进展。
曾英[9](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预后差。目前,采用手术、新辅助化疗、电场治疗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0.5个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而针对有效的治疗取决于我们对其增殖和侵袭机制的认识,因此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的机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类(第四版修订版)收录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少见的亚型,如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并根据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是否突变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 wide-type,GBM IDH-wt)和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mutant,GBM IDH-mut)。E-GBM少见,不同文献对其预后报道不一致,因此,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样,大多数文献报道GBM IDH-mut预后显着好于GBM IDH-wt患者,然而亦有少数文献报道部分GBM IDH-mut进展迅速,预后差,因此,GBM IDH-wt的临床病理特征仍值得探讨。我们从498例胶质母细胞瘤中选取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胶质母细胞瘤138例,其中有15例E-GBM,并从165例有IDH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10例GBM IDH-mut,我们进一步对二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对少见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S)作为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神经肽,主要通过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1,NTSR1)介导激活下游信号通路。NTS/NTSR1信号促进胶质瘤增殖、迁移和侵袭。NTS/NTSR1信号能激活Wnt信号通路。NTSR1是连接β-catenin/Tcf转录复合体的Wnt/APC癌基因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另有研究发现NTS也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探讨NTSR1与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及分子亚型关系以及NTSR1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分子机制,也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因此,本课题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138例胶质母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DH1、ATRX、P53、EGFR、PTEN、CD44和CHI3L1的表达,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及预后相关性分析;对10例GBM IDH1-mut和15例E-GBM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non E-GBM作为对照,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病理检测,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明确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探讨NTSR1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中检测NTSR1的表达,分析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P53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进行分析,发现NTSR1表达的患者较NTSR1阴性的患者预后差。在A172和U87细胞系中敲低NTSR1表达及过表达NTSR1,评估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控效应,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进一步研究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节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是否参与调节NTSR1表达,最后评估靶向NTSR1/Wnt/β-catenin环路的治疗潜能。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结果1.临床特点:1.1胶质母细胞瘤(n=138)患者平均年龄61.4岁,中位年龄53岁,男性74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1.16:1。幕上好发,幕下罕见,额叶、颞叶好发,约26.08%的患者累及2叶;以头昏头痛、呕吐等为主要症状,23.19%的患者复发,中位PFS 6.0个月。中位OS 9.0个月,平均OS 15.6个月。1.2 E-GBM患者15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498)的3.0%,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9.6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non E-GBM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3岁,中位年龄63岁,15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二者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性别(p=1.000)、中位OS(p=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IDH1突变型GBM患者10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165)的6.1%,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6岁,7例累及额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5例有胶质瘤病史。2.组织病理学:GBM IDH1-mut和nonE-GBM的共同形态学特征为细胞多形性,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微血管增生及不同程度的栅栏状坏死和凝固性缺血性坏死。E-GBM形态表现为较为一致的上皮样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微血管增生,以地图样凝固性缺血性坏死为主。根据坏死累及范围分为大片和局灶。3.免疫组化特点:3.1 138例GBM中IDH1阳性9例,EGFR弥漫表达46例,CHI3L1阳性66例,ATRX缺失27例,P53阳性52例。3.2 10例GBM IDH1-mut中GFAP、Nestin、IDH1均呈阳性表达,Olig-2可见不同程度表达(9/10),P53呈弥漫阳性表达(9/10);ATRX缺失。3.3 15例E-GBM GFAP在9例中呈阳性表达,6例中局灶阳性,Vimentin、Nestin、S-100、c-Met、INI1、ATRX在15例中均阳性表达,P53在7例中阳性表达;6例中EMA、EGFR局灶阳性,4例中CHI3L1局灶阳性。E-GBM(6/15)局部表达EGFR,non E-GBM(10/15)弥漫表达EGFR。E-GBM(86.7%,13/15)表达EZH2,E-GBM(60.0%,9/15)过表达EZH2;Non E-GBM(86.7%,13/15)表达EZH2,Non E-GBM(53.3%,8/15)过表达EZH2,EZH2过表达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4.分子特点:4.1 138例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结果如下:间叶型66例,经典型46例,前神经元9例,其他/不能分类17例。4.2一代测序法(Sanger测序法)显示10例GBM IDH1-mut均见IDH1R132H突变,15例E-GBM均未见IDH1R132H突变,15例nonE-GBM中见1例IDH1R132H突变;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3 MS-PCR显示(9/10)GBM IDH1-mut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46.7%(7/15)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53.3%(8/15)non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4.4实时荧光定量PCR示GBMI IDH1-mut(0/3)BRAFV600E无突变,E-GBM(46.7%,7/15)BRAFV600E突变,non E-GBM(0/15)BRAFV600E无突变;二者在BRAF突变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FISH显示GBM IDH1-mut(0/3)1p/19q无缺失,15例E-GBM 1p/19q无缺失,non E-GBM(1/15)1p/19q缺失,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5例E-GBM EGFR无扩增。5.预后分析5.1 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性别(p=0.823)、P53(p=0.093)与OS无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7)、IDH1突变状态(p=0.013)、ATRX突变状态(p=0.023)、分子分型(p=0.019)、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子分型(p=0.008)、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5.2 E-GBM患者OS(≤12个月)的6例表现为广泛坏死(6/6),过表达EZH2(6/6),MGMT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5/6),BRAFV600E突变(3/6),治疗方式(仅手术,4/6);E-GBM患者OS(>12个月)的3例E-GBM表现为局部坏死(3/3),EZH2低表达和阴性(3/3),MGMT启动子甲基化(2/3),BRAFV600E突变(0/3),治疗方式(手术+放疗/放化疗,2/3)。5.3 GBM IDH1-mut患者预后分析:4例预后差的患者均血管增生显着,平均密度19.9/20HPF,坏死范围广泛,4例患者其中3例累及两叶,治疗方式为仅手术或手术+化疗;5例预后好的患者肿瘤内血管增生不密集,平均密度10.1/20HPF,局灶坏死,其中4例均累及单叶,其中长期存活的3例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放化疗。第一部分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患者OS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的突变状态、治疗方式相关,分子亚型、治疗方式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独立预后因素。2.E-GBM少见,预后差。广泛坏死,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EZH2过表达和缺乏辅助放化疗均提示E-GBM预后不良。3.GBM IDH1-mut少见,肿瘤累及范围、坏死范围和微血管增生密度、治疗方式均是GBM IDH1-mut患者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结果1.138例GBM中NTSR1阳性80例,NTSR1在GBM分子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在经典型、间叶型的阳性率分别是67.4%、63.6%,前神经元型和不能确定亚型分别是11.1%和35.3%。NTSR1与IDH1表达呈显着统计学负相关(p=0.001),NTSR1与ATRX表达呈显着统计学正相关(p=0.043);NTSR1与P53表达无显着统计学相关(P=0.2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NTSR1表达与中位OS统计学负相关(p=0.008),单因素Cox分析显示NTSR1表达较NTSR1阴性预后差。2.降低NTSR1表达和使用NTSR1的药物性抑制剂SR48692处理A172和U87细胞系,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降低和Wnt/β-Catenin信号下游靶位(MYC、CCND1和MMP7)的mRNA表达降低,NF-κB和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在NF-κB抑制剂(TPCA-1)和MAPK抑制剂(U0126)作用下,Wnts表达水平降低;U251细胞过表达NTSR1,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增加和Wnt/β-Catenin下游靶位表达水平增加;使用Wnt有效的活化剂(Wnt3a)刺激,NTSR1 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增加,在Wnt抑制剂iCRT3作用下,NTSR1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降低(p<0.05)。3.体外实验使用NTS或Wnt3a能显着上调A172和U87细胞增殖率和降低凋亡,使用SR48692或iCRT3联合处理细胞,使NTS和Wnt3a的增殖效应减弱和凋亡增加(p<0.01)。4.NOD-SCID 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示SR48692或i CRT3处理组,肿瘤生长率受到显着抑制。SR48692和i CRT3肿瘤抑制生长,伴随增殖标记Ki67指数的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论1.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亚型有关。NTSR1表达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差的因素。2.在胶质母细胞瘤中NTS/NTSR1通过上调NF-κB和MAPK信号的表达,增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NTSR1受Wnt/β-catenin信号调节,NTS/NTSR1和Wnt/β-catenin信号之间存在正反馈环路;靶向抑制NTSR1/Wnt/β-catenin环路,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周鹏[10](2020)在《Tim-1介导TGF-β-microRNA-133a-TGFBR1信号轴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Tim-1是哮喘和过敏症的易感基因,优先在Th2细胞表达,是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近年来发现Tim-1异常表达与多种癌症有关,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Tim-1表达异常,在NSCLC细胞系中敲低Tim-1后能通过下调PTEN/AKT通路抑制细胞活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目前,Tim-1在淋巴细胞中被认为能够促进IL-10、TGF-β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在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中TGF-β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与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有关。已有研究发现Tim-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表达,如少突胶质细胞。并且Tim-1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也存在异常表达现象,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合脑胶质瘤的肿瘤微环境机制,这些研究预示着Tim-1可能对脑胶质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从而参与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这里我们研究了Tim-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研究了Tim-1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相关机制,为以Tim-1为靶点的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课题将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 Tim-1在胶质瘤临床标本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研究目的:研究Tim-1在胶质瘤临床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构建敲低Tim-1表达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方法:通过微阵列分析发现正常脑组织和脑胶质瘤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方法比较:1)胶质瘤临床标本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Tim-1表达差异;2)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和U251)和正常脑胶质细胞系(HEB)中Tim-1表达情况。采用Tim-1 sh RNA慢病毒转染U87及U251细胞,构建Tim-1敲低后的稳转细胞系,并应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验证病毒转染效率。结果:1)同正常脑组织相比,Tim-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表达明显升高,且Tim-1表达水平和胶质瘤恶性程度成正相关。2)在U87和U251细胞中Tim-1表达水平较HEB细胞显着升高。3)Tim-1敲减慢病毒转染的效率明显,成功构建Tim-1低表达的U87和U251细胞系。结论:同正常脑组织及HEB细胞系相比,Tim-1在高级别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和U251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第二章 Tim-1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究Tim-1敲低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CCK-8增殖实验检测敲低Tim-1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im-1敲低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im-1敲低后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 Blot验证细胞凋亡指标cleaved-caspase3、Bax、Bcl-2以及细胞侵袭相关蛋白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变化。构建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Tim-1敲低胶质瘤细胞系在体内环境下对肿瘤发展的影响。结果:1)敲低Tim-1可以显着抑制U87和U25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2)Tim-1敲低后U87和U251细胞的凋亡无明显改变。3)在敲低Tim-1的U87和U251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凋亡相关指标cleaved-caspase3、Bax、Bcl-2蛋白水平在Tim-1敲低后则无显着性变化。4)敲低Tim-1后的U87细胞构建的皮下肿瘤模型显着抑制了成瘤模型中肿瘤的生长及进展。结论:在胶质瘤母细胞瘤细胞系U87和U251中,敲低Tim-1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但是并不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第三章 Tim-1介导TGF-β-microRNA-133a-TGFBR1信号轴对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的调控作用研究目的:探究Tim-1敲低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自分泌细胞因子TGF-β表达的影响及其引起的信号转导机制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Tim-1敲低后的U87和U251细胞中细胞因子IL-4和TGF-β1的表达水平。通过RNA-seq技术分析Tim-1敲低后的U87和U251细胞中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通路。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确定Tim-1敲低后的U87和U251细胞中Stat3和TGFBR1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q RT-PCR确定Tim-1敲低后的U87和U251细胞中micro RNA-133a的表达变化。通过RNA免疫共沉淀(RNA-IP)实验分析micro RNA-133a对TGFBR1 3’UTR区的结合情况及其对TGFBR1蛋白表达的影响。干预Tim-1敲低后的U87和U251细胞中micro RNA-133a和TGFBR1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检测micro RNA-133a和TGFBR1对Tim-1敲低引起的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逆转作用,确定Tim-1对TGF-β-micro RNA-133a-TGFBR1信号轴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Tim-1敲低后对MEF2C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Tim-1敲低是否可以通过上调MEF2C活性增加micro RNA-133a的表达。结果:1)Tim-1敲低后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中TGF-β1的表达。2)Tim-1敲低后显着降低了Stat3活化,并引起Stat3和TGFBR1蛋白表达下调。3)Tim-1敲低可以显着增加micro RNA-133a的表达。4)micro RNA-133a能靶向结合TGFBR1 3’UTR区,破坏TGFBR1 m RNA稳定性并抑制TGFBR1蛋白表达。5)抑制micro RNA-133a能逆转Tim-1敲低后引起的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降低。6)过表达TGFBR1能逆转Tim-1敲低后引起的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降低。7)Tim-1敲低后能通过上调MEF2C磷酸化修饰水平增加MEF2C活化,从而增加micro RNA-133a的表达。结论:Tim-1敲低后能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TGF-β1的表达,并通过上调micro RNA-133a的表达抑制了TGFBR1的表达,并进一步通过TGF-β-MEF2Cmicro RNA-133a-Stat3/TGFBR1信号轴参与了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的影响。
二、MMP-2及TGF-β_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MP-2及TGF-β_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miR-9-5P在非小细胞肺癌和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人NSCLC组织中miR-9-5P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情况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miR-9-5P对NSCLC细胞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miR-9-5P在NSCLC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miR-9-5P对裸鼠NSCLC移植瘤和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miRNAS调节血管生成拟态在肺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神经胶质瘤诊疗现状 |
1.2 p53、Bcl-2、Bax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
1.3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2 文献检索 |
2.2.1 确定检索词 |
2.2.2 制定搜索策略 |
2.2.3 文献检索途径 |
2.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资料管理、筛选与文献质量评价 |
2.4.1 文献管理 |
2.4.2 文献筛选 |
2.4.3 文献质量评价 |
2.5 数据提取 |
2.5.1 数据提取原则 |
2.5.2 数据提取内容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6.1 异质性检验 |
2.6.2 合并效应量分析 |
2.6.3 敏感性分析 |
2.6.4 发表偏倚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 |
3.2.1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 |
3.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突变型p53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3.3.2 Bcl-2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3.3.3 Bax 表达与胶质瘤 WHO 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突变型p53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2 Bcl-2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3 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4 研究结果异质性及稳定性分析 |
4.1.5 发表偏倚分析 |
4.2 研究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胶质瘤放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Linc00707/miR-651-3p/SP2、miR-876-5p/BPTF轴调控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HNRNPD结合ZHX2 通过linc00707/miR-651-3p/SP2 途径调控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细胞株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
2.2.3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2.4 构建转染细胞系 |
2.2.5 微阵列分析 |
2.2.6 细胞增殖实验 |
2.2.7 细胞迁移实验 |
2.2.8 细胞侵袭实验 |
2.2.9 体外三维管形成实验 |
2.2.10 mRNA半衰期实验 |
2.2.11 新生RNA捕获实验 |
2.2.12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RIP) |
2.2.1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2.2.14 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 |
2.2.15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2.2.16 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 |
2.2.1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NRNPD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敲减HNRNPD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 |
3.2 ZHX2 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ZHX2 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 |
3.3 HNRNPD通过降低ZHX2 mRNA稳定性调控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 |
3.4 Linc00707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 |
3.5 miR-651-3p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抑制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 |
3.6 Linc00707 靶向结合并负性调控miR-651-3p的表达 |
3.7 SP2 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VM形成 |
3.8 miR-651-3p靶向结合并负性调控SP2 的表达 |
3.9 SP2与VM形成相关蛋白MMP2、MMP9和VE-cadherin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发挥转录促进作用 |
3.10 敲减HNRNPD、linc00707 联合应用过表达ZHX2 显着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延长裸鼠生存期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miR-876-5p靶向结合BPTF抑制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细胞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构建转染细胞系 |
3 结果 |
3.1 miR-876-5p在U87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miR-876-5p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VM形成能力 |
3.2 BPTF在 U87 细胞中高表达,敲减BPTF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VM形成能力 |
3.3 miR-876-5p靶向结合并负性调控BPTF的表达 |
3.4 miR-876-5p通过负性调控BPTF,抑制胶质瘤细胞VM形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RGFP966通过SMAD7/TGF-β通路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胶质母细胞瘤 |
1.1.1 胶质瘤的分类 |
1.1.2 GBM的临床特点 |
1.1.3 GBM的发病机制 |
1.1.4 GBM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
1.2 GBM与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 |
1.2.1 肿瘤干细胞假说与放/化疗抵抗 |
1.2.2 GSCs生物标记物 |
1.2.3 GSCs与表观遗传调控 |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
1.3.1 HDACs的分类 |
1.3.2 HDAC在 GBM中的表达 |
1.3.3 HDAC抑制剂在GBM中的作用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质粒及慢病毒 |
2.1.3 病理切片 |
2.1.4 实验动物 |
2.1.5 实验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株培养、传代 |
2.3.2 质粒提取 |
2.3.3 逆转录病毒转染 |
2.3.4 脂质体转染 |
2.3.5 shRNA表观遗传学文库筛查 |
2.3.6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
2.3.7 Cell Counting Kit-8 |
2.3.8 生长计数 |
2.3.9 Western blot |
2.3.10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2.3.11 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 |
2.3.12 有限稀释试验(limiting dilution assay) |
2.3.13 免疫荧光 |
2.3.14 BrdU染色 |
2.3.15 q RT-PCR检测m RNA的表达 |
2.3.16 裸鼠脑胶质瘤干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2.3.17 ELISA检测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2.3.18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
2.3.1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 |
2.3.20 基因芯片及分析 |
2.3.21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发现 HDAC3 是脑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 |
3.1.1 shRNA表观遗传学文库筛查备选基因 |
3.1.2 TCGA数据库检测HDAC3 表达情况 |
3.1.3 免疫组化检测HDAC3在人脑胶质瘤样本中表达水平 |
3.2 体外实验证实抑制HDAC3基因表达/活性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
3.2.1 在GSCs中 sh Hdac3对Hdac3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2 CCK-8 检测RGFP966对GSCs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3 生长曲线检测抑制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4 Brd U染色检测RGFP966对G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5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6 神经球成球能力检测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自我更新能力影响 |
3.2.7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RGFP966对GSCs维持干细胞特性能力的影响 |
3.2.8 免疫荧光检测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分化能力的影响 |
3.3 体内实验证实RGFP966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
3.3.1 RGFP966对脑胶质瘤的生长的影响 |
3.4 探讨抑制 Hdac3 活性/表达诱导 GSCs 分化机制 |
3.4.1 基因芯片初步筛查RGFP966 诱导GSCs分化的相关机制 |
3.4.2 有限稀释法检测 RGFP966 对 TGF-β1 作用下对 GSCs 自我更新能力影响 |
3.4.3 ELISA 检测 RGFP966 对 GSCs 中 TGF-β 表达水平影响 |
3.4.4 RGFP966对GSCs TGF-β通路中关键分子影响 |
3.4.5 SMAD7在GBM中表达情况 |
3.4.6 Western blot检测RGFP966对Smad7 表达的影响 |
3.4.7 IP/IB实验检测抑制HDAC3 活性/表达对Smad7 乙酰化/泛素化水平的影响 |
3.4.8 Ch IP-q PCR法检测抑制Hdac3 活性/表达对Smad7的H3K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3.4.9 过表达Smad7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 |
3.4.10 q RCR检测过表达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11 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12 下调Smad7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 |
3.4.13 q RCR检测下调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14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15 RGFP966 与替莫唑胺(TMZ)联合用药对GSCs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HDAC3对GSCS增殖、自我更新、分化能力的影响 |
4.2 探讨抑制HDAC3 基因表达/活性促进GSCS分化机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ROT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 |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microRNA的脑胶质瘤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
致谢 |
(7)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驱动蛋白超家族简介 |
1.1.1 驱动蛋白分类 |
1.1.2 驱动蛋白的结构 |
1.1.3 调节蛋白的作用 |
1.1.4 微管轨道选择 |
1.1.5 驱动蛋白的运动 |
1.2 驱动蛋白的作用 |
1.2.1 .驱动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
1.2.2 驱动蛋白在疼痛中的作用 |
1.2.3 驱动蛋白与其他疾病 |
1.3 驱动蛋白与肿瘤 |
1.3.1 驱动蛋白与肿瘤发生 |
1.3.2 驱动蛋白与肿瘤转移 |
1.3.3 驱动蛋白与肿瘤预后 |
1.3.4 驱动蛋白与肿瘤耐药 |
1.4 KIF18A的研究进展 |
1.4.1 KIF18A的结构与功能 |
1.4.2 KIF18A与肿瘤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临床标本来源 |
2.1.2 病例与标本选择 |
2.1.3 病例随访信息 |
2.1.4 细胞系来源与培养条件 |
2.1.5 实验动物来源与饲养 |
2.1.6 伦理审核 |
2.1.7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
2.1.8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2 方法 |
2.2.1 临床标本处理 |
2.2.2 实时定量荧光PCR |
2.2.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2.4 免疫组织化学 |
2.2.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2.6 细胞传代 |
2.2.7 细胞冻存 |
2.2.8 细胞复苏 |
2.2.9 shRNA慢病毒包装和转染 |
2.2.10 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构建 |
2.2.11 慢病毒包装 |
2.2.12 慢病毒转染 |
2.2.13 CCK-8实验 |
2.2.14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2.2.15 细胞凋亡检测 |
2.2.16 细胞周期检测 |
2.2.17 细胞衰老检测 |
2.2.18 细胞划痕实验 |
2.2.19 Transwell迁移实验 |
2.2.20 侵袭实验 |
2.2.21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
2.2.22 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 |
2.2.2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2.2.24 microRNA预测与筛选 |
2.2.25 KIF18A靶基因载体构建 |
2.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 |
2.2.27 小干扰RNA转染 |
2.2.28 TCGA数据库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2.2.29 GEO数据库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
2.2.30 单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分析 |
2.2.31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1 引言 |
3.2 结果 |
3.2.1 KIF18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
3.2.2 KIF18A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2.3 KIF18A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3.2.4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3.2.5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3.3 讨论 |
第四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衰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结果 |
4.2.1 KIF18A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4.2.2 构建KIF18A干扰表达和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 |
4.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2.4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5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6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
4.2.7 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结果 |
5.2.1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5.2.2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5.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 |
5.2.4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KIF18A通过TGF-β/Smad通路调控肺腺癌EMT、细胞外基质重塑 |
6.1 引言 |
6.2 结果 |
6.2.1 KIF18A促进肺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
6.2.2 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分析 |
6.2.3 KIF18A对 Smad2/3 蛋白的表达影响 |
6.2.4 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 诱导的肺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
6.2.5 KIF18A参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 |
6.2.6 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 MMPs表达 |
6.3 讨论 |
第七章 miR-26b-5p通过靶向调控KIF18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 |
7.1 引言 |
7.2 结果 |
7.2.1 miR-26b-5p是 KIF18A基因候选上游调节性miRNA |
7.2.2 miR-26b-5p靶向调控KIF18A基因表达 |
7.2.3 miR-26b-5p和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
7.2.4 miR-26b-5p调控肺腺癌中KIF18A表达 |
7.2.5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
7.2.6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 |
7.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凋亡信号调节激酶2促进脑胶质瘤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ASK2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参数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ASK2基因在人脑胶质瘤肿瘤组织中高表达 |
3.2 ASK2基因在脑胶质母细胞瘤(GBM)中高表达 |
3.3 ASK2蛋白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 |
3.4 ASK2基因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
3.5 高表达ASK2预示脑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探究ASK2对人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瞬时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3.2 稳定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3.3 过表达ASK2基因增加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3.4 瞬时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3.5 稳定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3.6 过表达ASK2基因增加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3.7 改变ASK2基因表达不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ASK通过调控ERK-CDK1/MMP2/MMP9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ERK是ASK2下游的信号传导分子 |
3.2 CDK1是ASK2-ERK下游调节细胞分裂增殖的关键分子 |
3.3 ASK2-ERK-MMP2/MMP9通路调节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体内动物实验验证ASK对脑胶质瘤的促进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敲低ASK2基因抑制U87细胞系小鼠体内成瘤能力 |
3.2 敲低ASK2基因抑制U251细胞系小鼠体内成瘤能力 |
3.3 敲低ASK2基因抑制体内肿瘤的ERK-CDK1/MMP2/MMP9信号通路 |
3.4 过表达ASK2促进U87细胞系体内移植瘤的进展 |
3.5 过表达ASK2促进U251细胞系体内移植瘤的进展 |
3.6 过表达ASK2基因增强体内肿瘤中ERK-CDK1/MMP2/MMP9信号通路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家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NTSR1-Wnt/β-Catenin正调控环路促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上皮间叶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Tim-1介导TGF-β-microRNA-133a-TGFBR1信号轴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Tim-1在胶质瘤临床标本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Tim-1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Tim-1介导TGF-β-microRNA-133a-TGFBR1信号轴对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的调控作用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Tim-1在免疫应答及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MMP-2及TGF-β_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分子机制[J]. 郭世豪,任叶青,郭庚.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06)
- [2]miR-9-5P在非小细胞肺癌和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研究[D]. 陈小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D]. 钟佳伟. 兰州大学, 2021(12)
- [4]Linc00707/miR-651-3p/SP2、miR-876-5p/BPTF轴调控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D]. 于思飞.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RGFP966通过SMAD7/TGF-β通路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D]. 梁航. 吉林大学, 2020
- [6]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D]. 张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7]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钟永泷. 广西大学, 2020(02)
- [8]凋亡信号调节激酶2促进脑胶质瘤进展的机制研究[D]. 刘朝俊. 郑州大学, 2020(02)
- [9]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曾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Tim-1介导TGF-β-microRNA-133a-TGFBR1信号轴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研究[D]. 周鹏.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