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地区10年HBV感染状况分析

新泰地区10年HBV感染状况分析

一、新泰地区10年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铭[1](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耻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质性和量性两种研究方法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病耻感的真实体验,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病耻感与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为降低慢性HBV感染者的病耻感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建立基础,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方法:1.质性研究:应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1名进行质性研究。根据文献分析及预访谈拟定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使用Nvivo 11.0软件对访谈资料编码,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主题,总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真实体验。2.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山东省三家三级甲等医院及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250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的形式分为纸质版问卷和电子版问卷星。问卷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收集的数据采用双人录入,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一般资料在病耻感中的差异,在相关性分析中,若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则选择Pearson相关分析,若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选择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1.质性研究提炼出三大主题十二个亚主题:主题一、病耻感体验:(1)否认;(2)自责、无奈;(3)自我价值感低;(4)恐惧;(5)就业歧视;(6)婚恋歧视。主题二、病耻感来源:(1)亲戚、朋友及病友;(2)医护人员;(3)公众。主题三、病耻感的应对方式:(1)隐瞒病情;(2)回避社交;(3)积极应对。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耻感总分为(68.72±16.55)分,其中外在歧视平均得分为(2.83±0.77)分,负性自我评价平均得分为(2.97±0.89)分,感知的羞辱平均得分为(2.97±0.89)分,保密病情平均得分为(3.50±0.88)分,继发歧视平均得分为(2.65±0.88)分。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41.11±7.97)分,其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为(9.11±2.68)分、(25.14±5.14)分、(6.86±1.96)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6.22±6.68)分。4.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有无并发症、感知乙肝歧视状况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耻感的影响有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病耻感总分、外在歧视、负性自我评价、感知羞辱、保密病情、继发歧视均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病耻感总分、负性自我评价、感知羞辱、保密病情、继发歧视均呈负相关(P<0.05),与外在歧视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病耻感总分呈负相关(P<0.05),与外在歧视、负性自我评价、感知羞辱、继发歧视均呈负相关(P<0.05),与保密病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6.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职业(P<0.05)、婚姻状况(P<0.05)、有无并发症(P<0.05),感知乙肝歧视状况(P<0.01),主观支持(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P<0.05)是影响病耻感的主要因素,可以解释病耻感变异的50.6%;职业、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病耻感得分产生负向影响,婚姻状况、有无并发症、感知乙肝歧视状况对病耻感得分产生正向影响。结论:1.质性研究发现,病耻感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感知社会大众对慢性HBV感染者的刻板印象,提高患者自身及大众对乙肝的认知非常重要。2.质性研究发现,慢性HBV感染者回归社会生活后在人际交往方面心理负担较重,应当给予患者相关方面的心理指导。3.慢性HBV感染者普遍存在病耻感,特别是在保密病情、感知羞辱和负性自我评价方面尤为突出。医护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慢性HB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降低其病耻感。4.慢性HBV感染者的病耻感受职业、婚姻状况、有无并发症、感知乙肝歧视状况的影响。

齐亚鹏[2](2020)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华支睾吸虫感染是广西地区HCC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S)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例如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许多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动物模型实验已经证实了华支睾吸虫感染是胆管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临床上我们也发现超过10%的HCC患者同时合并有华支睾吸虫感染,但是华支睾吸虫感染和HCC发生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我们利用基于医院的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来探究华支睾吸虫感染与HCC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27例HCC患者和1127例非肿瘤患者进行了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病例组患者为HCC确诊患者,对照组为同期的非肿瘤患者。本研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华支睾吸虫感染、HBV感染、肿瘤家族史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风险因素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民族为壮族(O R=1.44,95%CI=1.14-1.83),HBV感染(OR=29.80,95%CI=23.31-38.11),华支睾吸虫感染(OR=8.64,95%CI=4.74-15.75),肿瘤家族史(OR=2.86,95%CI=1.99-4.11)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而BMI≥24(OR=0.69,95%CI=0.55-0.88)是HCC发生的保护因素;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华支睾吸虫和HBV感染(OR=139.47,95%CI=59.93-324.60)在HCC发生的协同作用。结论:本组数据显示,在广西地区,HCC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壮族、HBV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HBV联合华支睾吸虫感染、肿瘤家族史;而BMI≥24是HCC发生的保护因素;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华支睾吸虫感染和HBV感染在HCC发生的协同作用。第二部分华支睾吸虫感染对HCC患者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目的:肝切除术是治疗HCC的主要治疗方法,我们第一部分的研究已经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是HCC的发生的危险因子,但是华支睾吸虫感染是否影响HCC患者的预后仍不清楚,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来探讨CS对HCC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号至2017年12月31号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切除术的HCC病人临床信息。根据是否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以及乙肝病毒感染分为四组:单纯华支睾吸虫感染组(CS组),单纯乙肝病毒感染组(HBV组),华支睾吸虫联合乙肝病毒双暴露组(CSHBV组)以及无乙肝病毒感染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双阴正常对照组(NC组)。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两组HCC患者的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0.05被定义为具有显着性统计差异。结果:CSHBV组的HCC患者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9.2%,21.2%,8.1%,CS组的HCC患者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7.2%,13.6%,13.6%,差于NC组和HBV组HCC患者的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6.9%,25.3%,17.9%和48.3%,23.3%,12.5%),但四组之间的无瘤生存率比较无显着差异性(χ2=4.531,P=0.210)。CSHBV组的HCC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0%,69.0%,56.7%,CS组的HCC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2%,67.0%,58.0%,差于NC组和HBV组HCC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9.6%,74.5%,67.1%和87.3%,70.5%,62.5%),但四组之间的总生存率比较无显着差异性(χ2=3.356,P=0.340)。基线资料比较表明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组的CS组和CSDEN组的HCC患者具有更差的肝功能以及更高的血清炎症细胞和甲胎蛋白水平,相比于NC组。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不是影响接受肝切除术的HC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特点。第三部分基于RNA-Seq技术研究华支睾吸虫相关HCC的基因差异表达目的:我们的研究已经证实华支睾吸虫能影响HCC的发生发展,但是其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通过RNA-Seq技术来探究华支睾吸虫影响H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9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按照是否感染华支睾吸虫分为两组。采用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RNA-seq技术对HCC肿瘤组织的转录组基因进行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用于分析基因功能。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两组之间共筛选出87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60个表达上调,619个表达下调。校正p值后,共有差异表达66个,10个表达上调,56个表达下调。和对照组相比,华支睾吸虫感染组HCC中的上调的差异基因分别为Pgc、Fgf19、Pkp3、Scnn1a、Smpd3、Ttbk1、Npnt、Dpysl3、Wnt2b、Shh。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和免疫相关细胞增殖,DNA复制,突触等生物学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华支睾吸虫感染组肿瘤组织中的显着上调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有7个,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造血细胞相关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信号通路,生产Ig A的肠免疫网络信号通路,氮代谢相关信号通路;显着下调差异基因富集的的信号通路有:细胞周期相关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信号通路,DNA复制信号通路,В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碱基切除修复信号通路,同源重组信号通路,错配修复信号通路。而上述的NF-κB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和干细胞密切相关。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通过RNA-seq技术找到了华支睾吸虫影响HCC的相关差异基因变化,而且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和干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上,证明华支睾吸虫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和干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影响HCC的发生和进展。第四部分华支睾吸虫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SD大鼠的肝细胞癌促进作用目的:通过建立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SD大鼠的肝细胞癌动物模型,探讨华支睾吸虫对HCC发生的促进作用方法:110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50-200 g,被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C组(n=20);单纯华支睾吸虫组:CS组(n=20);单纯二乙基亚硝胺组:DEN组(n=30);华支睾吸虫和DEN联合组:CSDEN组(n=40);在实验开始时,CS组和CSDEN组中的每只大鼠灌胃15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4周后,DEN组和CSDEN组腹腔注射50mg/kg的二乙基亚硝胺,在实验的第10 W和16 W每组随机选3-8只大鼠随机处死,22周时处死所有剩余大鼠。对所有大鼠的肝脏组织进行HE和马松染色病理学分析。结果:在第四周,粪便检查发现CS组和CSDEN组所有大鼠粪便中均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而NC组和DEN组未检出虫卵。从第18周开始,DEN组的2只大鼠和CSDEN组6只大鼠陆续死亡。22周后处死所有剩余大鼠,解剖后发现NC组大鼠肝组织无异常;CS组未发现肿瘤的形成,但是发现了明显的胆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管周纤维化的形成;在DEN组剩余15只大鼠中,有7只大鼠形成HCC,9只大鼠发现肝硬化的形成;与此同时,在CSDEN组的17只存活大鼠中,我们发现15只大鼠肝脏发现有HCC形成,而且所有17只大鼠都发现有肝硬化的形成,经计算CSDEN组大鼠的肝硬化发生率和HCC成瘤率明显高于D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能明显促进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SD大鼠的肝细胞癌的形成。第五部分华支睾吸虫促进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HCC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我们前面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华支睾吸虫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的HCC发生的促进作用,而且可能和炎症以及肝祖细胞的激活有关。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拟通过RNA-seq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及RT-PCR来探讨华支睾吸虫促进HCC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我们利用RNA-seq技术对DEN组和CSDEN组的HCC肿瘤组织以及NC组和CS组的肝组织进行转录组特征分析。然后,采用聚类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对显着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其次,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四组大鼠不同时期肝祖细胞标志物CK19、SOX9、EpCAM以及炎症因子IL-6的表达情况。结果:对大鼠的RNA-seq二代测序结果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我们发现,和NC组大鼠相比,CS组大鼠的显着上调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TNF信号通路和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上;而在CSDEN组和NC组两组之间显着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而当分析CSDEN组和DEN组的HCC癌组织的转录组差异时,我们发现,CSDEN组显着上调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而上述的这些通路都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点上CS组大鼠的IL-6和肝祖细胞标志物CK19、SOX9、Ep CAM表达明显高于NC组,CSDEN组大鼠的IL-6和肝祖细胞标志物CK19、SOX9、Ep CAM表达也明显高于DEN组。结论:在动物模型中,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显着上调的差异基因多富集在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华支睾吸虫可能通过升高IL-6的表达激活肝祖细胞来导致HCC的发生。

孙甜甜[3](2020)在《常武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常武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构建RA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513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未合并感染组(n=330例),合并感染组(n=183例,其中严重感染4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利用卡方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RA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建立RA患者感染的预测模型,最后利用AUC进行模型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513例RA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合并感染330例(64.33%),合并感染183例(35.67%),严重感染40例(7.80%),死亡5例(0.97%)均为合并感染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112例(61.20%),泌尿系统43例(23.50%),皮肤软组织7例(3.83%),其他部位6例(11.47%),多部位感染者15例(8.2%);183例感染患者中病原学检测阳性患者67例(36.61%),共检出84株病原体,其中细菌43株(51.19%),杂菌 11 株(13.10%),支原体 7 株(8.33%),真菌 19 株(22.6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A合并感染组与未合并感染组的病程≥10年、疾病活动评分(DAS28)、近两年内曾因感染住院、长期卧床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合并慢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合并慢性肝病、合并其他风湿病、合并干燥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治疗、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治疗、甲氨蝶呤治疗、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浆白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合并严重感染组与未合并感染组的年龄≥70岁、病程≥10年、DAS28、近两年内曾因感染住院、长期卧床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合并慢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合并其他风湿病、合并干燥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治疗、甲氨蝶呤治疗、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浆白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AS28、近两年内曾因感染住院、合并糖尿病、糖皮质激素治疗为RA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共线性检验结果提示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年龄≥70岁、病程≥10年、DAS28、近两年内曾因感染住院、合并心脏病、合并其他风湿病、糖皮质激素治疗为RA患者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共线性检验结果提示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4)比较RA患者使用不同日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7.5mg/天、7.6mg/天~15.0mg/天、>15.0mg/天四组)的感染风险大小,结果显示随着激素使用剂量的增加,RA患者合并感染的风险随之增加;比较糖皮质激素1年内不同累积剂量(不使用糖皮质激素、>0.0~180.0mg,180.1mg~1825.0mg,>1825.0mg四组)的RA患者感染风险大小,结果显示当激素累积超过180.0mg后感染风险随着累积剂量的升高而升高;比较使用不同种类DMARDs(不使用DMARDs、使用1种DMARDs和≥2种DMARDs三组)治疗的RA患者合并感染风险的大小,结果显示使用1种或2种以上DMARDs时,RA患者感染风险没有升高,反之较不用DMARDs组均有一定程度降低;无论单用DMARDs还是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DMARDs,较之单用糖皮质激素RA患者感染风险低;(5)RA合并感染的预测模型具体如下:病程≥10年记1分、DAS28记4分、近两年内曾因感染住院记3分、合并糖尿病记2分、合并心脏病记2分、合并其他风湿病记1分、糖皮质激素治疗记1分、甲氨蝶呤治疗记-1分,总分值≥6分,可预测RA患者有感染风险发生,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 0.762,约登指数最大截断点0.425,敏感性=0.639,特异性=0.785,P值<0.001;RA合并严重感染的预测模型具体如下:年龄≥70岁记1分、病程≥10年记1分、DAS28活动记3分、近两年内曾因感染住院记2分、合并心脏病记2分、合并其他风湿病记2分、糖皮质激素治疗记1分,总分值≥5分,可预测RA患者未来发生严重感染风险,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约登指数最大截断点0.600,敏感性=0.900,特异性=0.700,P值<0.001。结论RA患者合并感染及严重感染与长病程、DAS28活动、近两年内曾因感染住院、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并存疾病等因素有关,尤其≥70岁高龄患者更易合并严重感染,构建的模型在预测RA合并感染与严重感染高危患者方面有良好的性能,但仍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廖丹丹[4](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状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健康素养水平、心理状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心理状况,调整完善对慢乙肝孕妇的管理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慢性HBV感染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五部分: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健康素养评定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资料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25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份,回收率为98.2%。(2)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相关问题平均得分为61.66±13.26分,健康知识得分最低,仅有13.6%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良好;焦虑平均得分为40.54±7.40分,11.6%的慢乙肝孕妇存在焦虑;抑郁平均得分为42.95±9.80分,21.3%慢乙肝孕妇存在抑郁;慢乙肝孕妇的社会支持相关问题平均得分为35.67±5.62分。(3)健康素养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慢乙肝孕妇的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在健康素养总体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素养主要影响因素为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水平与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慢乙肝孕妇焦虑状况与社会支持得分、客观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状况的分析:慢乙肝孕妇抑郁状况与健康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21例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水平良好的比例低;(2)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3)提高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水平应着重普及健康知识;(4)改善慢乙肝孕妇的焦虑状况,应加强社会宣传及家属教育;(5)改善慢乙肝孕妇的抑郁状况,应着重培养健康行为。

董哲[5](2020)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掌握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趋势及三间分布、探讨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省少数民族乙肝的有效控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8年来源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乙肝报告病例发病数据进行描述分析;采用SOM聚类方法,通过R软件的som、tidyverse和rm等函数包,对云南省主要少数民族的乙肝发病数据进行自组织特征的相似性时间轨迹聚类,分析研究具有相似性发病规律的民族。2.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图表制作,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3.采用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ELISA检测、核酸提取、HBV DNA S区巢式PCR扩增、电泳和基因测序等方法,对2018-2019年云南省少数民族HBVDNA阳性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用Sequencher软件将获得的序列进行整理;从Genbank中下载参考株序列;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进化发生树,从而确定每个样本的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1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肝病例流行病学特征1.1流行概况2009-2018年间,白族、傣族、佤族等18种主要少数民族共报告95132例乙肝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1.27/10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各民族均有病例发生,发病率位于前三位的民族为:佤族(95.26/10万),回族(59.04/10万),独龙族和怒族(54.17/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景颇族(22.51/10万),瑶族(28.59/10万),拉祜族(30.32/10 万)。1.2聚类分析结果按发病率时间轨迹,通过SOM聚类方法,将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率时间轨迹聚为4类,第一类包括:云南省、哈尼族、少数民族合计、彝族、拉祜族、瑶族和藏族;第二类类中心序列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包括中国、佤族、壮族和苗族;第三类包含的民族有:傈僳族、傣族、布朗族、普米族、景颇族和白族;第四类包含的民族有:回族、怒族、独龙族和纳西族,同为一类的民族具有相似的发病率时间轨迹。1.3流行特征1.3.1时间分布2009-2018年,云南省18个主要少数民族每年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发病率从2009年上升,到2012年最高(51.21/10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最低(30.44/10万),近年有上升趋势。少数民族总体发病率与云南省总体情况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与全国情况差异较大。1.3.2地区分布乙肝病例的分布与各民族聚居地基本一致,佤族发病率最高(95.26/10万),主要分布在西盟县、沧源县;其次为回族(59.04/10万),主要分布在寻甸县、巍山县;第三位的是独龙族和怒族(54.17/10万),主要聚集在贡山县。发病率最低的三个民族分别为:景颇族(22.51/10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瑶族(28.59/10万),主要分布在河口县、金平县;拉祜族(30.32/10万),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双江县和澜沧县。1.3.3人群分布2009-2018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率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男性63404例,发病率为51.77/10万;女性31 728例,发病率为29.00/10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78:1(P<0.00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数所占比重最高的是40-49岁组(23%),其次为30-39岁组(20%);最低的是0-9岁组和80岁及以上组(1%)。2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1基本情况云南省2017-2018年765例少数民族的HBV阳性标本中,HBV DNA扩增成功的标本672份,成功率为87.84%;649例完成S基因测序,测序成功率为97%。649株HBV可被分为四种基因型,其中138(21.3%)株属于B基因型,C基因型497株(76.6%),D基因型12株(1.8%),Ⅰ基因型2株(0.3%)。B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基因型,有1株B1,1 18株B2,9株B3,7株B4,2株B7,1株B8;C基因型中有394株C1,60株C2,17株C5,24株C8,1株CI10,1株C17;D基因型中有1株D3,11株C/D重组基因型;Ⅰ基因型中2株均为I1。2.2云南省少数民族HB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云南省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都存在民族差异,优势基因均为C型,除独龙族以C2亚型为主,其他主要为C1亚型;其次是B型,主要为B2亚型;D型中主要为C/D重组基因型。四种基因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男女比例均约为1:1,均以C型为主;649例S基因测序成功的标本中,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1岁,所有年龄组均以C基因型为主。地区分布有差异,C基因型在各州市均有分布,B基因型主要分布在文山,两例Ⅰ基因型病例均在文山发现;D基因型病例主要分布在迪庆。四种基因型在两年间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2.3不同基因型临床特征分析165例急性乙肝病例中,不同基因型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纳差症状和黄疸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肝肿大、脾肿大、肝掌和蜘蛛痣等体征;有158例(95.8%)出现ALT值异常,不同基因型的AL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1.1 2009-2018年云南少数民族乙肝年均发病率为41.27/10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各民族均有病例发生,佤族最高(95.26/10万),主要分布在西盟县、沧源县;景颇族最低(22.51/10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不同民族的年平均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青壮年男性为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1.2通过SOM聚类分析得到的同一类包含的民族发病率时间轨迹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其中第二类包含的:全国、佤族、壮族和苗族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应给予足够的乙肝防治重视和卫生资源配置。2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1本次研究发现了B、C、D和I四种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又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阿昌族、白族、布朗族等18个少数民族均以C型为主,主要为C1亚型;B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彝族中;D基因型主要分布在藏族病例中,且为C/D重组基因型,两例Ⅰ型病例均为壮族,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都存在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的生物易感性可能在HBV流行的差异中起作用。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差异。2.2少数民族急性乙肝病例,不同基因型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纳差、黄疸及ALT值等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3防控建议3.1青壮年男性是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在防控工作中,针对青壮年男性的特点,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对传染病危害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减少危险行为,降低乙肝感染风险。3.2对发病率较高的佤族、回族、独龙族、怒族开展高发因素调查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策略。3.3继续巩固和落实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提高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3.4云南省少数民族HBV感染以C型为主,提示我们大多数病例存在向肝硬化和肝癌进展的高风险,应加强三级预防的宣传和政策推广。

黄圣宴[6](2020)在《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制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为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现状调查提供评价工具。调查某市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根据存在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为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1)建立条目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分析、整理收集的相关资料,经课题组讨论,初步确定条目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共17名,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建立的条目池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采用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问卷维度及各条目进行筛选和修改,形成预测试问卷。(3)预测试使用预测试问卷调查某市综合性医院临床工作的138名医护人员,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及克朗巴赫系数分析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正式测试的问卷。(4)正式测试使用正式测试的问卷调查某市综合性医院临床工作的240名医护人员,采用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2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调查某市1所二级、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共637名。(1)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描述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及问卷维度和条目的得分情况,分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现状。(2)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结果:1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1)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共收集49条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经课题组成员分析梳理,最终汇总成33个条目的条目池。(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912、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78和0.403。根据专家意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课题组讨论,剔除1个维度和11个条目,修改8个条目,保留1个条目,增加1个条目,形成5个维度共23个条目的预测试问卷。(3)通过预测试,根据相关系数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克朗巴赫系数分析法的筛选标准,将条目4、5、7予以删除,形成5个维度共20个条目的正式测试问卷。(4)通过正式测试,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2、0.719、0.775、0.795、0.708;总量表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0.805,各维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0.708、0.701、0.772、0.758、0.718;总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30,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0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产生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68.25%,各条目的因子载荷量为0.462~0.919;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188~0.411,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373~0.739。最终形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2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调查某市1所二级、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总分为82.76±8.58分,得分范围为20~100分;标准预防维度得分为11.05±1.99分,得分范围为3~15分;锐器伤预防维度得分为21.43±2.73分,得分范围为5~25分;锐器盒使用维度得分为13.57±1.62分,得分范围为3~15;应急处理维度得分为20.91±2.93分,得分范围为5~25分;免疫预防维度得分为15.80±3.22分,得分范围为4~20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锐器盒使用”、“应急处理”、“锐器伤预防”、“免疫预防”、“标准预防”。(2)将医护人员的不同特征与职业防护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科室、医院级别影响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得分。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工作年限与医院级别是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主要影响因素。各项分析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20个条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评估工具,但仍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做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2调查分析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总体水平良好,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科室、医院级别是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医护人员实施职业防护安全教育与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从科学性、针对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水平,将防护行为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侯志君[7](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旨在评估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261例和西医队列260例,对两队列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肝功能(TBiL、ALT、AST、ALB复常率)、肝组织病理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长期中医药治疗在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8年。两队列治疗5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1.9%,治疗7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3.5%,治疗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9%vs 13.5%,两队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有18例进展为肝硬化,西医队列有35例进展为肝硬化,两队列总体肝硬化发生率为6.9%vs 13.5%,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在治疗0.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VDNA阴转率为64.4%vs55.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的HBVDNA阴转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耐药发生率为8.81%vs 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治疗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48%vs 24.43%,治疗7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9.16%vs 24.28%,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sAg阴转率为10.73%vs 6.54%,但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抗-HBs阳转率为5.7%vs 3.5%,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治疗3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LT复常率为90.04%vs 80.7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队列治疗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10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ST复常率分别为86.9%vs 77.3%、93.24%vs 8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5年、7年,两组队列间的AS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ALB正常率为96.93%vs 90%、98.21%vs 94.6%,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7年、10年时,两组队列间的ALB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共有38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检查,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20例,西医队列18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纤维化分期总改善率为45%vs 1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为95.4%vs 83.1%(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在治疗3年、5年、7年和10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38),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2);HBV感染病程10~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7),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1);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3的患者(P=0.036);有HBV相关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22),有饮酒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P=0.000);不同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542);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653);7.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95%CI:0.080-0.917,P=0.031)、年龄≥40岁(95%CI:1.001-1.050,P=0.040)、有HBV感染相关家族史(95%CI:1.335-4.327,P=0.006)、饮酒史(95%CI:2.477-11.174,P=0.000)、HBVDNA定量≥ 107(P<0.05)、HBeAg 阳性(95%CI:1.032-4.563,P=0.04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医辨证治疗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8.在接受中医药长期辨证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提示患者在接受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期间,未出现病情加剧或恶化。9.药物频数分析显示,累积使用频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包括炒白术、苍术、延胡索、茵陈、茯苓、炒山栀、六月雪、乌贼骨、制半夏9味;药性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寒性药为主,温性药和平性药次之,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低,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药味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苦、甘味药为主,辛味药次之;药物归属足厥阴肝经最多,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结论:1.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对提高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肝脏组织学和影像学,治疗安全性良好。3.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男性、年龄≥40岁、有HBV相关家族史、饮酒史、HBeAg阳性、HBV DNA定量≥107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4.导师陈建杰教授主张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强调“清热化湿,顾护中州”的治疗原则,同时认为当以“和”为主,攻补兼施,不忘兼症,讲究用药剂量,用药平和轻灵。5.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可为评判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邓阳[8](2019)在《HLA-DR等免疫相关分子在乙肝病毒变异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HCC的主要原因。宿主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清除肝细胞内HBV,使肝组织长期处于非可控性炎症状态,不断出现以“炎症-坏死-增生”为特征的肝脏病变过程。在此过程中,HBV通过改变自身CD8+T细胞识别表位实现免疫逃逸,病毒变异经过不彻底的免疫选择,逐渐选择出能够逃避免疫识别和攻击的变异型HBV,这种变异HBV可以促进HCC的发生发展。HBV突变的主要特征之一是CD8+T细胞表位缺失,其中A1762T/G1764A变异在HCC发生之前10年被就可以被选择出来,是炎症免疫环境对HBV变异的选择。HLA-DR是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重要分子,HBV感染后与HLA-DR结合,向CD4+T细胞呈递抗原肽表位通过免疫细胞受体促进CD4+T细胞活化,随后促进B细胞分化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并且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D8+T细胞和NK细胞杀伤HBV。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和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是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分子,HBV刺激可影响TCR和BCR多样性的形成。研究HBV感染人群淋巴细胞中TCR或BCR免疫组库在HBV致癌不同阶段(ASCs、CHB、LC和HCC)中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HBV感染过程中免疫微环境。因此研究HLA-DR参与HBV变异免疫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以及TCR和BCR在HBV感染后致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阐明HBV变异免疫选择机制,有利于确定何种HBV感染者将发展成HCC,为HCC特异性预防奠定基础。目的:研究HLA-DR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HBV感染慢性化和致HCC的相关性及HLA-DR SNP与致癌HBV突变在HCC发生中的交互作用;阐明免疫组库在HBV致癌不同阶段中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采用Taq Man-MGB探针定量PCR法检测1240例健康对照者、300例HBV自然清除者、311例无症状HBs Ag携带者(asymptomatic HBs Ag carriers,ASCs)、936例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611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以及1190例HCC患者HLA-DRA基因多态性位点(rs3135395、rs3135338、rs2395178)和HLA-DRB1基因多态性位点rs477515的基因型分型。利用巢式PCR法对HBV Enh II/BCP/PC和pre S区序列进行扩增。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LA-DRSNP和疾病之间关系以及SNP位点与突变的相乘性交互作用对HCC发生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CC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SNP位点不同基因型HCC患者的生存率。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NP对HLA-DR基因增强子区功能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库测序对有/无A1762T/G1764A双突变的ASCs、CHB、LC和HCC患者淋巴细胞受体TCR和BCR进行检测,比较不同阶段V基因和J基因使用率及克隆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分析HLA-DR SNP和HBV慢性感染及HBV自然清除关系,发现以HBV自然清除者为对照,rs3135395 GT基因型和显性模型(GT+TT)、rs3135338 TC基因型和显性模型(TC+CC)、rs477515 TT基因型和显性模型(CT+TT)可显着降低发生HBV慢性感染的风险(rs3135395 GT:AOR(95%CI)=0.63(0.48-0.84),P=0.001,GT+TT:AOR(95%CI)=0.67(0.51-0.88),P=0.004;rs3135338 TC:AOR(95%CI)=0.66(0.50-0.87),P=0.004,TC+CC:AOR(95%CI)=0.73(0.56-0.95),P=0.021;rs477515 TT:AOR(95%CI)=0.67(0.49-0.91),P=0.011,CT+TT:AOR(95%CI)=0.70(0.52-0.93),P=0.014)。2、分析HLA-DR SNP和HCC发生风险的关系,发现以非HCC HBV感染者为对照,rs3135395 TT基因型、rs3135338 CC基因型、rs2395178 CG基因型和显性模型(CG+GG)、rs477515 TT基因型可降低HBV感染者发生HCC的风险(rs3135395 TT:AOR(95%CI)=0.68(0.46-0.96),P=0.031;rs3135338 CC:AOR(95%CI)=0.67(0.47-0.96),P=0.030;rs2395178 CG:AOR(95%CI)=0.80(0.68-0.95),P=0.011,CG+GG:AOR(95%CI)=0.80(0.69-0.94),P=0.006;rs477515 TT:AOR(95%CI)=0.78(0.64-0.97),P=0.024)。3、分析HLA-DR SNP和HBV突变在HCC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发现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rs3135395 GT基因型与A1762T/G1764A、C1653T、G1719T、T1753C在HCC发生中存在显着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1762T/G1764A:AOR(95%CI)=1.945(1.365-2.773),P=2.32×10-4;C1653T:AOR(95%CI)=1.983(1.161-3.388),P=0.012;G1719T:AOR(95%CI)=1.421(1.021-1.972),P=0.035;T1753C:AOR(95%CI)=2.079(1.190-3.632),P=0.010)。rs3135338 TC基因型与A1762T/G1764A、T1753C在HCC发生中存在显着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1762T/G1764A:AOR(95%CI)=1.920(1.330-2.773),P=4.93×10-4;T1753C:AOR(95%CI)=1.842(1.141-2.974),P=0.012)。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Be Ag阳性(HR(95%CI)=2.944(1.725-5.024),P<0.001)、肿瘤大小≥5cm(HR(95%CI)=2.848(1.715-4.731),P<0.001)、微血管浸润(HR(95%CI)=3.696(2.217-6.160),P<0.001)是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抗病毒治疗(HR(95%CI)=0.233(0.137-0.397),P<0.001)和rs477515低频基因型(HR(95%CI)=0.565(0.425-0.751),P<0.001)则是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AFP≥20 ng/m L(HR(95%CI)=1.552(1.005-2.397),P=0.048)、肿瘤大小≥5cm(HR(95%CI)=1.643(1.062-2.543),P=0.026)、微血管浸润(HR(95%CI)=2.973(1.941-4.553),P<0.001)是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抗病毒治疗(HR(95%CI)=0.473(0.298-0.752),P=0.002)和rs477515低频基因型(HR(95%CI)=0.611(0.401-0.932),P=0.022)则是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5、Hep G2和LO2细胞中含rs3135338-C和rs3135338-T的增强子区片段转录活性无显着差异(Hep G2细胞:P=0.543;LO2细胞:P=0.066)。Hep G2细胞中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转录活性显着高于含rs477515-C的增强子片段(8.2倍,P=5.0×10-6);且LO2细胞中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的转录活性显着高于含rs477515-C的增强子区片段(6.4倍,P=2.9×10-5)。Hep G2细胞中在IFN-γ刺激下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活性显着增加(t=11.360,P=3.0×10-4);在IL-6刺激下含有rs477515-C和rs477515-T的HLA-DRB增强子片段转录活性均显着降低(rs477515-C:t=6.134,P=0.004;rs477515-T:t=4.429,P=0.011);在IL-4刺激下含有rs477515-C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活性显着增加(t=5.734,P=0.005)。LO2细胞IFN-γ刺激下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活性显着增加(t=4.785,P=0.009);在IL-6刺激下含有rs477515-T的HLA-DRB增强子片段转录活性显着降低(t=3.835,P=0.019);在IL-4刺激下含有rs477515-C和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活性均无显着变化(P>0.05)。6、TCR免疫组库测序显示TRBV5-1、TRBV20-1、TRBV29-1、TRBV12-3、TRBV28以及TRBJ2-7、TRBJ2-1、TRBJ2-3、TRBJ2-5、TRBJ1-1是各组样本共同使用的高频Vβ和Jβ基因片段。ASCs、CHB和L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CDR3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CC野生组CDR3数目显着高于HCC突变组(P=0.006),不同疾病状态ASCs、CHB、LC和HC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的Shannon Wiener系数、Simpson系数和inverse Simpson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BCR免疫组库测序显示IGHV3-23、IGHV4-39、IGHV3-21、IGHV3-30、IGHV1-18和IGHJ4是各组样本共同使用的高频Vβ和Jβ基因片段。CHB野生组CDR3数目显着高于CHB突变组(P=0.014),同样HCC野生组CDR3数目显着高于HCC突变组(P=0.004),而ASCs和L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CDR3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Cs、CHB和L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的Shannon Wiener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CC野生组的Shannon Wiener系数显着高于HCC突变组(P=0.018)。不同疾病状态ASCs、CHB、LC和HC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的Simpson系数和inverse Simpson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rs3135395 GT基因型、rs3135338 TC基因型和rs477515 TT基因型可降低HBV感染慢性化。rs3135395 TT基因型、rs3135338 CC基因型、rs2395178 CG基因型和rs477515 TT基因型可降低HCC的发生风险。2、rs3135395、rs3135338、rs2395178和rs477515低频基因型和致癌HBV突变C1653T、T1753V和A1762T/G1764A在HCC发生中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3、rs477515-T可通过提高增强子活性从而促进HLA-DRB1的转录。4、表达TRBV5-1/J2-1、TRBV5-1/J2-7、TRBV20-1/J2-7、TRBV20-1/J2-7和TRBV5-1/J2-3基因片段的T细胞以及表达IGHV3-23、IGHV4-39、IGHV3-21、IGHV3-30、IGHV1-18基因片段的B细胞构成了HBV感染后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成分。5、与ASCs、LC和HCC患者相比,CHB患者TCR和BCR克隆多样性更为明显。

罗辉[9](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韩亚男[10](2019)在《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癌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引起的复杂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本研究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3和hMSH2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对肝癌易感性的影响,从遗传学和环境层面寻找肝癌的易感因素、为分子标志物的确定、早期诊断和临床治愈提供重要的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以三甲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乙肝感染患者和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ABI生物公司的SnapShot技术对hMSH3和hMSH2基因15个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Excel2007构建数据库;SPSS17.0和MDR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χ2检验分析单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叉生分析、logistic回归及多因子降维MDR法分析交互作用影响。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198例,在年龄、HBV感染时长、饮酒史、吸烟史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2 hMSH3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等10个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H-W)遗传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hMSH3rs1428030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4%、54.5%、6.1%和45.5%、37.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P<0.001);病例组hMSH3 rs1805355位点GG、AG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4%、54.5%和6.1%,对照组基因型频率为45.5%、37.9%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P<0.001);病例组hMSH3rs181747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8%、59.1%和6.1%,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0%、37.9%和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P<0.001);病例组hMSH2 rs2303428位点TT、CT和CC各基因型频率为33.3%、56.1%和10.6%,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5%、37.9%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P<0.001);3调整年龄、HBV感染时长、饮酒和吸烟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MSH3rs1428030位点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患HBV-HCC的可能性为携带AA基因型的0.39(95%CI:0.160.93)倍;hMSH3rs1805355位点携带AG和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BV-HCC的风险为GG基因型的2.84(95%CI:1.176.89)倍和4.17(95%CI:1.7010.21)倍;hMSH3rs181747位点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患HBV-HCC的可能性为携带AA基因型的2.05(95%CI:1.173.61)倍;hMSH2 rs2303428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性模型和超显性模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4基因-基因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显示hMSH3rs1428030和rs1805355存在两因素基于相乘模型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P<0.05);多因子降维(MDR)法结果表明各位点间无基因-基因交互作用;5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叉生分析和相乘模型均表明,HBV感染时长与4个位点多态性之间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相乘模型也显示饮酒与hMSH2rs2303428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吸烟和hMSH3rs1805355、乙肝感染时长以及饮酒之间存在基于相乘模型的4阶交互作用;多因子降维MDR法显示HBV感染时长、hMSH3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 3因子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检验样本准确性为71.97%,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0.00%,可以认为HBV感染时长、hMSH3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在HBV-HCC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交互效应值为6.67(95%CI:1.6526.89)。结论1 hMSH3 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和hMSH2 rs2303428基因多态性与HBV-HCC易感性相关;2 hMSH3 rs1428030和rs1805355相乘模型交互作用与HBV-HCC易感性相关;3有HBV感染史、饮酒史、吸烟史和hMSH3 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hMSH2 rs2303428位点缺陷的个体,可以增加HBV-HCC的发病风险;4 meta分析表明,可以认为群体中hMSH2rs2303428位点CC和CT基因型为肿瘤的危险因素。图10幅;表24个;参116篇。

二、新泰地区10年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泰地区10年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耻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1 相关概念
    2 研究背景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耻感体验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1 对象及方法
    2 质量控制
    3 资料分析方法
    4 伦理考虑
    5 结果
    6 讨论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华支睾吸虫感染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华支睾吸虫感染是广西地区HCC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引言
    2.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2.3 质量监控
        2.4 资料定义
        2.5 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
        3.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分析
        3.2 各研究变量和HCC之间的关系
        3.3 各个因素对HCC发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华支睾吸虫感染和HCC发生的关系
        4.2 HBV感染和HCC发生的关系
        4.3 华支睾吸虫和乙肝病毒与HCC发生的关系
        4.4 肿瘤家族史、壮族和HCC的关系
        4.5 体重指数和HCC的关系
第二部分 华支睾吸虫感染对HCC患者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1.引言
    2.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回顾性收集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观察指标
        2.4 研究终点及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一般资料信息
        3.2 四组之间生存分析比较
        3.3 影响HCC患者复发和总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4.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RNA-Seq技术研究华支睾吸虫相关HCC的基因差异表达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RNA-seq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癌组织样本总RNA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3 癌组织样本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结果
        3.4 两组标本之间差异基因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3.6 差异表达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华支睾吸虫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SD大鼠的肝细胞癌促进作用
    1.引言
    2.实验器材及试剂
        2.1 实验器材
        2.2 实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实验工作液的配制方法
        3.2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采集
        3.3 SD大鼠成瘤实验方法
        3.4 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方法
        3.5 大鼠解剖方案
        3.6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HE)实验步骤
        3.7 马松染色
        3.8 肝脏纤维化分级定义
        3.9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SD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情况
        4.2 四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4.3 四组大鼠体重的变化
        4.4 四组大鼠病理检查结果
    5.讨论
第五部分 华支睾吸虫促进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HCC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1.引言
    2.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2.1 实验器材
        2.2 实验试剂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四组大鼠肝脏组织样本总RNA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4.2 四组大鼠组织样本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结果
        4.3 四组大鼠之间差异基因分析及富集热图
        4.4 四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4.5 华支睾吸虫引起的炎症通过激活肝祖细胞来导致HCC的发生
    5.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华支睾吸虫和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常武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处理
    5 伦理申请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实验室检查
    3 RA合并感染情况
    4 病原体分析
    5 单因素分析
    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7 RA患者糖皮质激素及DMARDs治疗情况比较
    8 RA患者合并感染及严重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9 RA患者合并感染及严重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第三节 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影响因素
    第四节 慢乙肝孕妇焦虑、抑郁的总体情况
    第五节 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与心理状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慢乙肝孕妇一般资料分析
    第二节 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水平、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第三节 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状况研究
    第四节 慢乙肝孕妇焦虑、抑郁的总体情况
    第五节 慢乙肝孕妇健康素养与心理状况分析
    第六节 慢乙肝孕妇健康教育和管理模式的初步探讨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种族/民族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
    4.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
    1.研究方法
        1.1 建立条目池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3 预测试
        1.4 正式测试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研究结果
        2.1 建立条目池
        2.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2.3 条目分析
        2.4 量表信效度检验
    3.讨论
        3.1 量表的信度检验
        3.2 量表的效度检验
    4.小结
第三部分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4.1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水平
        4.2 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的影响因素
    5.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计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及队列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4 临床随访
        2.5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两队列基线资料的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基线HBV DNA比较
        2.3 基线肝功能比较
        2.4 基线AFP水平比较
        2.5 基线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2.6 中医证型分布
        2.7 病例随访情况
        2.8 抗病毒治疗情况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
        3.2 不同基线特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
        3.3 HBV-DNA阴转率
        3.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3.5 HBsAg阴转率
        3.6 抗-HBs 阳转率
        3.7 耐药的发生率
        3.8 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3.9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
        3.10 中医证候学改善
        3.11 影像学改善率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5.1 血常规正常率的比较
        5.2 肾功能正常率的比较
    6. 中药处方分析
        6.1 药物频数分布
        6.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6.3 药物归经统计
讨论
    1 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现状
        1.2 RWS与RCT的比较
        1.3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RWS
    2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
        2.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和诊断方法
    3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3.1 中医病因病机转化
        3.2 中医辨证论治
    4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4.2 不同基线特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关系
        4.3 HBV DNA阴转率
        4.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4.5 HBsAg阴转率和抗-HBs阳转率
        4.6 对生化学的影响
        4.7 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4.8 对中医证候学的影响
        4.9 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4.10 长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分析
        4.11 导师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3. 查新报告

(8)HLA-DR等免疫相关分子在乙肝病毒变异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LA-DR遗传多态性在HBV变异免疫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免疫组库在HBV感染致癌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研究总结 一、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实验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基线特征
        1.2.2 单因素分析SNP与 HBV-HCC
        1.2.3 多因素分析SNP与 HBV-HCC
        1.2.4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HBV-HCC
        1.2.5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HBV-HCC
    1.3 讨论
        1.3.1 基线资料与HBV-HCC
        1.3.2 SNP与 HBV-HCC
        1.3.3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HBV-HCC
        1.3.4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HBV-HCC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hMSH2rs2303428 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文献质量评价
        2.1.4 数据提取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质量评估
        2.2.3 meta分析结果
        2.2.4 发表偏倚的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3.1 MMR基因与肿瘤的发病机制
        3.1.1 MM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3.1.2 MMR基因多态性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3.1.3 MMR对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频率的影响
        3.1.4 MMR蛋白功能缺陷
        3.1.5 其他机制
    3.2 MMR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关系
        3.2.1 hMSH2 与肝癌的关系
        3.2.2 hMSH3 与肝癌的关系
        3.2.3 其他MMR基因与肝癌的关系
    3.3 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结论
附件A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集

四、新泰地区10年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耻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金铭. 山东大学, 2021(12)
  • [2]华支睾吸虫感染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齐亚鹏.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3]常武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构建[D]. 孙甜甜. 苏州大学, 2020(02)
  • [4]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状况研究[D]. 廖丹丹.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董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行为量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黄圣宴.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7]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D]. 侯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HLA-DR等免疫相关分子在乙肝病毒变异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邓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D]. 韩亚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新泰地区10年HBV感染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