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科杂志编委会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刘卫华,李美霞,冯琪[1](2021)在《2021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说明对2021年5月20~22日在天津举办的2021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的内容进行概述。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孟鑫如,霍记平,史卫忠,赵志刚[3](2019)在《WHO、英国、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的比较研究与借鉴》文中指出目的:为我国儿童处方集的更新修订提供参考,为我国医疗机构制订本机构的处方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比较《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示范处方集》(2010版)(WMFc)、《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2016-2017版)(BNFc)、《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2013版)(CNFc)的遴选原则、目录、章节、药品项目、处方集数量和重合药品,提出我国处方集更新修订和医疗机构处方集制订的意见。结果与结论:WMFc为安全、有效和经济,BNFc为准确、最新,CNFc的遴选原则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三个处方集的目录包括引言、总论、各论等内容,但具体内容或描述有所不同,如在各论中,WMFc分为27章、BNFc分为16章、CNFc分为20章;WMFc章节目录按照解剖-治疗-化学代码分类(ATC)法进行分类,BNFc按器官系统和疾病排列,CNFc章节则是根据疾病治疗系统进行分类,三本处方集均有的章节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15章,CNFc独有的章节为"口腔科疾病用药";三本处方集药品项目均包括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与规格等,与CNFc比较,WMFc独有的包括ATC法编号、相互作用、肝损害等项目,BNFc中独有的包括药理作用、相互作用、过敏等项目;WMFc收载药品271种、CNFc收载847种、BNFc收载955种,其中WMFc与CNFc重合166种、BNFc与CNFc重合359种、WMFc与BNFc重合174种,三本处方集均重合药品有141种。在修订或制订处方集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我国国情修订处方集,合理参考WMFc、BNFc处方集遴选原则,定期或实时更新我国处方集,规范处方集药品准入标准,合理增加药品品种,同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提高对儿童药品说明书的制订标准。
朱小瑜[4](2018)在《润雨清风,且行且歌:我与《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文中研究说明谈起《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不能不提起其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创始人严仁英教授!1988年4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在国内外极为着名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严仁英教授极力倡导下成立了,翌年9月在常州召开了首届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我撰写的"快速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Rh溶血病"有幸录取进行大会交流。1992年春,我从大别山基层工作半年后回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完成了"在贫困山区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一文,得知5月份由严仁英教授发起在北京召开首次国际优生优育学
张馨月,高雪莲[5](2018)在《"全国中青年围产医学论文演讲比赛"六场预赛圆满落幕》文中研究指明
刘卫华,姜毅[6](2017)在《2017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简介》文中研究表明由《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办的2017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一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7年6月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76名代表、包括74位本刊编委及通讯编委参加了会议。为期2天的学术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报告精彩纷呈,与在场的参会代表紧密互动,每一位参会代表均受益匪浅;编委会上,各位编委积极发言,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共同为杂志未来的发展进行
刘小燕[7](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刘菲,高雪莲[8](2014)在《“第六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5月22日至25日,第六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在泉城济南顺利召开。本届峰会由《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办、山东大学省立医院协办。《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山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谢桐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会议共设置专题讲座36个,收到自由投稿200余篇,遴选其中20余篇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交流。本届峰会参会代表达1 300余人,创历届峰会新高。为改善参会代表的听课条件,本届峰会还为无法进入大会主会场的参会代表提供实
南晶[9](2012)在《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公共关系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中国的医药健康市场成为各国制药企业努力争取的一块大蛋糕。公共关系成为许多跨国制药企业打开中国市场的点金石,并通过长期的公共关系战略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中国公众的信任和认可。国内制药企业对公共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发发新闻稿、花钱买软文的层面,十分不利于未来的竞争。因此,本论文本试图通过分析跨国制药公司成功的公关案例,探讨制药公司如何利用公共关系在中国市场立足,为国内制药企业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跨国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糖尿病大巴车”活动,以及中美史克“PPA”事件等的分析研究,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社会文化特点、受众特点,以及媒体特点),笔者提出制药企业应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关系整合式的公共关系传播机制”。制药企业公关传播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应首先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公关传播意识:其次,要充分整合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与公众和社会沟通,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新生儿科杂志编委会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科杂志编委会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3)WHO、英国、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的比较研究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处方集发展历程等项目比较 |
2.2 处方集目录比较 |
2.2.1 处方集引言 |
2.2.2 处方集总论 |
2.2.3 处方集各论 |
2.2.4 处方集附录 |
2.2.5 处方集索引 |
2.2.6 其他 |
2.3 章节比较 |
2.3.1 章节分类根据及汇总比较 |
2.3.2 三本处方集均有的章节 |
2.3.3 两本处方集同有的章节 |
2.3.4 各处方集独有的章节 |
2.3.5特殊规定 |
2.4 药品项目比较 |
2.4.1 三本处方集中相同的药品项目 |
2.4.2 WMFc与CNFc比较独有的药品项目 |
2.4.3 BNFC与CNFc比较独有的药品项目 |
2.4.4 BNFC与CNFc的药品项目特点 |
2.5 处方集数量、重合药品比较 |
2.5.1 WMFc与CNFc均有收录, 但BNFc中无收录的药品 |
2.5.2 WMFc与BNFc均有收录, 但CNFc中无收录的药品 |
3 讨论 |
3.1 不能生搬硬套, 要根据我国国情修订处方集 |
3.2 参考WMFc、BNFc处方集遴选原则 |
3.3 及时更新我国处方集 |
3.4 规范处方集药品准入标准, 合理增加药品品种 |
3.5 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提高对儿童药品说明书的制订标准 |
(7)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
2.1.1 对《通知》的报道 |
2.1.2 反思与体会 |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
3.1 “文革”背景 |
3.2 概况统计 |
3.3 学科分布 |
3.4 区域分布 |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
4.1 概况统计 |
4.2 学科分布 |
4.3 区域分布 |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
4.4.6 呼吁学术创新 |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
5.1 概况统计 |
5.2 学科分布 |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
5.3 区域分布 |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
7.2.1 地域分布 |
7.2.2 学科分布 |
7.2.3 主管单位 |
7.2.4 主办高校层次 |
7.2.5 刊期分布 |
7.2.6 语种分布 |
7.2.7 获奖频次 |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
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公共关系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跨国公司在华公共关系的研究成果 |
1.2.2 关于制药企业在华公共关系的研究成果 |
1.2.3 关于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公共关系的研究成果 |
1.2.4 关于健康传播的研究成果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关系整合型公共关系的提出 |
2.1 传播学典范的公共关系 |
2.2 管理典范的公共关系 |
2.3 关系典范的公共关系 |
2.4 关系整合式公共关系的提出 |
第三章 跨国制药企业日常公关传播机制研究 |
3.1 案例导入——“诺和诺德糖尿病大巴车中国行” |
3.1.1 国际视野下的全球性公关活动 |
3.1.2 大巴车尝试进入中国 |
3.1.3 本土化公关活动中的深耕细作 |
3.2 案例剖析——日常公关传播机制 |
3.2.1 敏锐感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
3.2.2 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整合 |
3.2.3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公关传播理念 |
第四章 :跨国制药企业危机公关传播机制研究 |
4.1 案例导入——中美史克“PPA”事件为例 |
4.2 案例分析 |
4.2.1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首要考虑因素 |
4.2.2 注重传播输入的危机应急机制 |
第五章 跨国制药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机制之启示——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关系整合式公关传播机制 |
5.1 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先导的公共关系理念 |
5.1.1 社会文化特点 |
5.1.2 受众特点 |
5.1.3 媒体特点 |
5.2 建立关系整合式的公关传播机制 |
5.2.1 公共关系在制药企业中的角色 |
5.2.2 有效整合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5.2.3 整合传播手段的合理应用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新生儿科杂志编委会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J]. 刘卫华,李美霞,冯琪.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21(04)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WHO、英国、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 孟鑫如,霍记平,史卫忠,赵志刚. 中国药房, 2019(09)
- [4]润雨清风,且行且歌:我与《中华围产医学杂志》[J]. 朱小瑜.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8(04)
- [5]"全国中青年围产医学论文演讲比赛"六场预赛圆满落幕[J]. 张馨月,高雪莲.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8(02)
- [6]2017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简介[J]. 刘卫华,姜毅.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7(04)
- [7]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8]“第六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会议纪要[J]. 刘菲,高雪莲.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4(06)
- [9]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公共关系传播机制研究[D]. 南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标签:新生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论文; 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