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切换技术及其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GSM切换技术及其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一、GSM切换技术及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昱[1](2021)在《基于OAI的无线网络接入与切换的性能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移动用户数量飞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79亿,其中4G用户占比达到了八成。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移动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为了提升移动网络性能,改善用户体验,本文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对无线网络的接入与切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以OAI开源项目为基础结合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实现了LTE半实物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符合3GPP制定的LTE协议标准。通过信令追踪和日志文件分析等手段可以对用户在无线网络中的接入与切换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线网络的接入与切换问题,针对异构网络切换,本文通过LTE半实物仿真平台对LTE、GSM系统间切换的相关配置参数进行分析。基于小区选择和小区重选算法,提出了一种网络自优化策略,可以提升用户接入基站的优先级,用户驻留率得到显着地提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后的网络用户驻留率提升至90%以上。最后,通过分析LTE系统的切换流程以及切换过程中触发的测量事件及其相关影响参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配置的LTE切换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LTE系统的平均下行速率提升了45.8%,切换成功率提升至93.75%。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无线网络参数配置的优化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无线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相关实验测试验证了基于OAI的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设计和实现的可行性,并且为日后研究无线网络系统性能和相关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平台。

席皓哲[2](2020)在《基于LTE的高速铁路越区切换算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列车运行时速的不断提升,列控系统对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实现日渐递增的无线通信技术需求也成为推动高速铁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系统拥有数据速率高、系统部署灵活和网络时延低等优点,UIC(International Union of Railways,国际铁路联盟)已决定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将向LTE-R(Long Term Evolution for Railway,基于LTE的铁路无线通信系统)进行演进。而越区切换是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部分,一旦越区切换失败便会造成车-地间发生通信中断,给高速行驶的列车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深入研究LTE-R系统的越区切换方案,对保证高速列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对LTE-R系统关键技术及切换关联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基于波束赋形-距离的切换算法和基于双播机制与位置辅助的提前切换算法,前者主要从信号接收功率和切换时机角度考虑,而后者主要从切换时延的角度考虑。以期达到提升越区切换性能的目的,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软件仿真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首先,介绍LTE-R系统整体架构,随后对架构中核心网和接入网进行阐述,接着对LTE-R系统的关键技术支撑进行分析,并详细描述了铁路无线覆盖方式、越区切换过程和切换分类,为后续切换算法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其次,对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进行仿真分析,为切换算法的仿真验证提供基础。针对列车速度对切换判决的影响,给出基于速度的切换迟滞动态调整方法。然后设计基于波束赋形-距离的切换算法,利用波束赋形增益在切换重叠区不同范围调整的方式且加入距离因素,达到既避免通信中断又辅助切换的目的。详细阐述波束赋形-距离切换算法的实现方式,再对所提算法建立概率模型和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Matlab工具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最后,设计一种基于双播机制与位置辅助的提前切换算法,利用列车当前信息计算出预承载点,以预承载点作为参考点,提前一定时间依次启动双播初始化过程和目标小区分配及资源预留,通过缩短切换时间的方法,来改善切换性能,利用信令流程分析的方式来评估算法的可行性,并通过Matlab软件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李懋林[3](2019)在《混合组网下的VoLTE网络优化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国内LTE网络建设经过4年多的快速发展,部分先进省市的LTE网络已较为完善。然而国内各个运营商VoLTE进展不一,目前中国移动已初步商用VoLTE,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尚未全面商用VoLTE。随着LTE业务的不断快速发展,2G网维护成本日益升高,国内运营商开始考虑将2G优质频谱资源重耕给LTE。VoLTE网络将逐步取代原有的2/3G网络成为主流成熟的语音承载网,在混合组网期间VoLTE网络如何优化就成为运营商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用户语音感知为切入点,对4G中VoLTE的原理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分析LTE时期的几种语音解决方案;随后以中国移动为例研判目前运营商无线网络运营的现状,探讨当前2G/3G/4G混合组网下的网络优化基本策略,重点研究了系统间互操作的实施技术、优化策略;接着对4G网络部署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制定了混合组网期间的网络协同优化模型。论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某地市移动的VoLTE优化过程中主要影响,VoLTE质量的若干类问题:接通类、掉话类、时延类进行定位,依托制定的网络协同优化模型,总结VoLTE网络中优化问题的分析步骤,梳理优化思路,同时整理部分VoLTE网络优化案例,其优化策略对于后续的混合组网以及全VoLTE模式网络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亢鹏博[4](2019)在《基于LTE系统的高铁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4G网络系统逐渐发展成熟的同时,运营商积极响应国家“提速降费”号召,各种“不限量套餐”业务迅速推出并普及,手机上网已成为互利网访问的主要方式,运营商人均DOU呈现迅猛增长趋势。与此同时我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快速增长,高铁成为人民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针对高铁的LTE网络覆盖及优化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高铁普遍运行速度达到了300公里/小时左右,LTE网络覆盖及优化极具特殊性,如列车车厢密闭性带来的穿透损耗问题,列车高速运行带来的多普勒频移特性以及频繁切换问题,高铁轨道线状延伸特性,隧道、桥梁众多等问题,均对高铁列车内的LTE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及优化带来极大挑战。本文将介绍LTE系统的网络架构及采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详细分析其扁平化的网络架构特性及OFDM、MIMO两项关键技术,并分析其对LTE网络优化带来的优势及劣势,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高速运行下的无线环境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并对高速运行带来的多普勒频移、频繁切换、列车信号穿透性差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然后结合一般网络优化的原理、步骤及内容对高铁环境下LTE网络规划布局、覆盖问题、切换问题优化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及案例分析。并结合宝兰高速铁路LTE专网优化工程,采集现网运行数据并对网络容量科学预测,采用信令分析、路测分析及话务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宝兰高铁沿线的LTE网络覆盖及信号质量的优化方案进行了例证说明,并对优化前后网络运行指标进行比对分析,论证了本次工程优化取得的成绩。

石建[5](2017)在《面向5G的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质量的通信体验一直是移动通信技术领域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并由此归纳出未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四个主攻方向:连续广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本论文将针对上述需求开展研究。首先,针对5G系统应满足高速移动环境通信的需求,深入研究了在高速移动场景下,影响通信质量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降低时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围绕信息内容传输分发,提出基于内容中心网络技术的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论文利用ndnSIM 2.0平台,仿真了该网络架构的性能特征,并与高速移动通信系统(GSM-R)网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TCP/IP架构下的移动通信网络,本文提出的网络架构可有效缩短传输时延和转发时延,并使系统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和增加基站覆盖密度是网络设计和部署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工程问题,与之相关的各种技术成为移动通信技术领域长期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无线网络底噪和干扰的测试精度,本文提出基于时隙滑窗的训练序列码并行检测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对全频段(包括广播信道频点和专用业务信道频点)完整帧周期内的时隙功率及载干比(C/I)的检测,并且能有效区分时隙的空闲状态和业务状态,定位来自不同干扰小区的同邻频干扰信号。该成果已经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对于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基于路测采集的多种制式的海量无线网络测试数据,提出空口数据的汇聚滑窗传播模型校正方法,并结合多边形重心定位算法,实现了复杂部署场景下的基站站址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云计算、GIS、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分析并获取基站基础信息、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及性能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网络奠定基础。该成果已经应用于实际工程,表明所提出方法可降低超密集网络部署的复杂度和成本,对于连续广覆盖、高容量的超密集组网的站址优化及网络规划建设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另外,本文针对自组织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应用场景,研究了簇头选举的信任模型,提出一种考虑节点安全特征的、基于模糊逻辑的簇头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利用基于beta分布的信任管理方案来计算节点的信任值和检测恶意节点,不但可以有效防止恶意节点被选为簇头,优化簇头的分布,更具有优秀的能量效率表现,对于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下的物联网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王乐[6](2015)在《WCDMA系统切换技术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WCDMA系统中引入了众多的关键技术以增强系统性能,切换技术即是其中之一。它对于提升WCDMA系统性能至关重要。切换技术能够充分利用蜂窝网络的优势,测量用户在多个频段上同多个基站的链路信息,并依此为依据,通过相应的切换技术,将用户切换到较好的无线链路上,有效的提升用户的性能。本文首先回顾了无线通信系统和WCDMA标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WCDMA切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本文第二章具体介绍了WCDMA系统的切换技术。从同频切换、异频切换和异系统切换三方面分别介绍了切换的原理、测量事件和信令流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WCDMA系统的切换参数设置。本文第四章首先介绍了软切换中的常见问题优化流程,接下来介绍了拐角效应、针尖效应、单向邻区、导频污染等问题。并结合优化流程和A市联通的案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网络部署时注意邻区配置,调整天线物理参数以及调整问题小区的邻区切换参数等方法,并较好的解决了实际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最后,介绍了硬切换中的常见问题优化流程,并结合优化流程和B市联通案例,提出了异频切换的优化方案,针对参数配置不合理导致不同频率上的话务负载不均衡的问题,采取更为灵活的切换策略,当目标小区的信号较好,并且它的信号强度不低于原小区太多,都可以从原小区上目标小区发起切换,也即信号强度相对较强的小区向信号强度相对较弱的小区发起切换。

徐元峰[7](2015)在《基于多数据源的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方法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网络结构是无线通信网络的骨架,无线网络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无线网络质量。在网络负荷较低的时候,网络结构的不合理带来的网络质量的损失不容易被发现。随着网络负荷的不断增加、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的结构问题会日积月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对网络质量造成难以修复的深重损失。开展对于无线网络结构合理性的分析与研究,实时地根据现网数据对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做出评估并给出调整建议,对于网络的维护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和评估无线网络结构的合理性,本文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目前相对成熟的GSM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对于体系中的关键指标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结合GSM无线网络和WCDMA无线网络的异同以及WCDMA无线网络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针对WCDMA网络的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本体系将无线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划分为区域结构合理性分析和单站结构合理性分析两个方面。在区域结构合理性分析中,提出了重叠覆盖度、冗余覆盖度以及干扰度等关键指标,并结合测量报告数据、话务统计数据和小区间切换数据等现网运行的实际数据对指标的合理性和性能进行了验证分析。在单站结构合理性的分析中,总结了常见的单站结构问题并给出了利用数据定位单站结构异常小区的方法。在全面解释和完善了整个分析体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体系的无线网络结构优化方法,阐述了利用体系及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定位网络结构问题小区的流程和方法。

毛世伟[8](2014)在《蚌埠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SM作为2G移动通信系统在世界各地得到大规模应用,是现在应用最成熟和最稳定的移动网络。当前新一代网络在不断地加大建设,不仅离开现有的GSM网络,而且和现有的GSM网络有着紧密的联系。现阶段研究GSM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优化,本文的工作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网络优化的目的就是找到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使网络达到更好的性能。GSM网络优化的作用是解决现网运行中发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升网络的性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本文开始叙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简单介绍了现阶段GSM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然后对GSM网络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对GSM网络的结构、特点、技术、业务类型和网络质量性能考核等进行了介绍。接着介绍了GSM系统无线网络优化,并对GSM无线网络优化的技术、流程、方法和内容等进行分析,为实际的网络优化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的的第4章是对蚌埠地区GSM无线网络进行了优化和应用,通过优化前后的对比,验证了优化的有效性,解决了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中国通信市场上,通信运营商已经展开激烈的竞争。如何提高网络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是增强网络经营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网络优化就是提升网络运行、服务质量的关键工作,也就成为移动运营商的工作重点。本文基于蚌埠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实际工作,提高网络质量来满足客户需求为研究目标。通过对GSM网络的的测试及分析,实施应用了网络优化方案,得到的研究结果值得为日常优化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陈相燚[9](2014)在《大庆TD-SCDMA网络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通信产业的繁荣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的加剧,3G网络已逐步普及,如何抓住目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在做强3G的基础上为4G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成为电信运营商面临的现实课题。发挥TD-SCDMA网络的优势,对其网络优化,不但可以解决网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问题,确保设备稳定高效运行,大大提升服务质量,还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运营商提高投资效益。因此,对TD-SCDMA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针对大庆TD-SCDMA网络现状,运用自主开发的AFCC、PCHR等软件,以及网络测试、用户投诉分析的网络评估方式,对大庆TD-SCDMA网络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大庆TD-SCDMA网络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明确了网络优化的方向和优化方案,从而使得网络优化效果达到最大化。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从基础优化和专题优化两方面着手,针对弱覆盖、越区覆盖、无主服务小区通讯等相关问题,运用参数优化等方法,采取工程整改、更换及调整天线、调整小区发射功率等手段,使得网络优化效果达到最大化。针对干扰、2/3G切换掉话问题以及高数据业务承载问题,通过多小区联合检测、基于链路质量切换、AUE及HSUPA算法速率提升等多项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实现网络质量的改善。

王梓豪[10](2013)在《TD-SCDMA/GSM流量均衡方案设计与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各国国家对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信业等通信行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移动互联网事业和智能终端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无线移动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3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不断建设以及不断地普及应用,人们对无线网络的数据业务的流量的需求量开始急剧增加。TD-SCDMA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随着3G网络商业化应用的推广,TD-SCDMA的商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TD-SCDMA结合了CDMA、TDMA、SDMA等技术的优点,具有了系统容量大、频谱利用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和其他的3G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相比较而言,具备了比较明显的优势。那么,如何在现有GSM/GPRS网络的基础上,更快实现3G系统的商业化,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多丰富、可靠的3G数据通信业务,成为目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TD-SCDMA系统和GSM系统之间的共存和联合规划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保证数据通信业务质量的前提下,对2G和3G系统的共存和联合规划所涉及的信令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力求找到一种比较合理的共存方式。本文首先研究了现有的2G (GSM)网络的切换技术和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切换技术;然后,针对现有的2G到3G网络的升级方案,在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2G网络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研究TD-SCDMA系统商业化所面临的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介绍了系统间互操作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TD-SCDMA与GSM系统进行流量均衡操作的基本原则和策略。重点研究对象为TD-SCDMA与GSM系统之间的互操作行为;小区选择,小区切换;降低GSM网络的负荷、解决TD-SCDMA与GSM网络流量失衡问题。TD-SCDMA能够满足用户对高速数据业务需求的变化,符合国际3G网络化发展的要求,但是考虑现有的GSM网络资源和设备,在节省投资和加快网络建设技术的前提下。那么,TD-SCDMA与GSM网络的组网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依托现有的GSM网络资源,先进行定点的3G网络覆盖实验,探索3G业务模型,了解用户的行为和主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逐步实现3G网络的覆盖。为了使得TD-SCDMA系统能够有效的分担现在GSM业务,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升TD-SCDMA网络的覆盖率,即“软覆盖”和“硬覆盖”。所谓的“硬覆盖”是指提升广播通信信道PCCPCH(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的发射率,有效增加TD-SCDMA网络的覆盖范围。所谓的“软覆盖”是指对2G和3G网络互操作频繁的区域的TD-SCDMA网络覆盖率的提升。通过有效地提高TD-SCDMA的覆盖率,达到为GSM网络分流的目的。通过优化,使网络参数设置更加合理。以某古城区为试验区域,通过采用上述的分流手段,以天为单位对调整效果进行了前后对比验证,TD码资源利用率从原来的8.13%左右经过第三次参数优化即所采用的RRM算法参数调整、H载波控制信道的参数调码资源利用率提升到了9.61%。话务量也从优化前的242Erl提高到311Erl。调整后TD-SCDMA网络的数据流量由原来的每日10.3G上升到了每日11.2G,增长幅度大于在7%左右。提升效果明显。但应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更好得把改进过的TD-SCDMA与GSM网络的融合技术应用到实际得移动通信网络中去,更好地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快速优质的通信服务。

二、GSM切换技术及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SM切换技术及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AI的无线网络接入与切换的性能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LTE系统的切换技术原理
    2.1 切换类型概述
    2.2 S1接口切换技术
    2.3 X2接口切换技术
    2.4 切换触发事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AI的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实现
    3.1 OAI概述
        3.1.1 OAI的整体架构
        3.1.2 OAI的源码分析
    3.2 基于OAI的仿真平台搭建
        3.2.1 软件架构
        3.2.2 硬件架构
        3.2.3 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网络下的切换策略研究
    4.1 小区选择和小区重选
        4.1.1 小区选择过程分析
        4.1.2 小区重选算法分析
        4.1.3 影响小区选择和小区重选的关键参数分析
    4.2 LTE和GSM系统之间的切换研究
        4.2.1 基本原理概述
        4.2.2 基于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验证
    4.3 GSM网络自优化策略
        4.3.1 系统模型
        4.3.2 邻小区信息嗅探
        4.3.3 对比测试
        4.3.4 优化结果与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X2接口的LTE切换策略研究
    5.1 基于A3事件的切换策略分析
        5.1.1 A3事件的触发过程分析
        5.1.2 基于LTE仿真平台的A3事件分析
    5.2 关于LTE下行速率的分析与优化
        5.2.1 系统模型
        5.2.2 问题分析
        5.2.3 优化方案
        5.2.4 结果分析
    5.3 关于切换成功率的分析和优化
        5.3.1 系统模型
        5.3.2 问题分析
        5.3.3 优化方案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LTE的高速铁路越区切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LTE-R通信系统及切换机制分析
    2.1 LTE-R通信系统构架
        2.1.1 系统总体框架
        2.1.2 LTE-R的接入网与核心网
        2.1.3 LTE-R的 MIMO技术分析
    2.2 LTE-R系统切换机制分析
        2.2.1 铁路无线组网规划
        2.2.2 LTE-R越区切换的概述
        2.2.3 LTE-R越区切换流程分析
3 高铁无线信道传播模型及仿真
    3.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3.2 高铁无线信道大尺度衰落特性及仿真
        3.2.1 路径损耗模型
        3.2.2 阴影衰落模型
        3.2.3 无线信道仿真
4 设计基于波束赋形-距离的LTE-R切换算法
    4.1 高铁场景中波束赋形技术分析
    4.2 基于波束赋形-距离算法的实现
        4.2.1 波束赋形机制调整模型的建立
        4.2.2 切换触发门限动态调整
        4.2.3 算法的实现过程
    4.3 切换算法的性能分析
        4.3.1 接收信号模型
        4.3.2 概率分析
    4.4 仿真验证及分析
        4.4.1 仿真平台设计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 设计基于双播机制与位置辅助的LTE-R提前切换算法
    5.1 高铁切换场景中双播机制分析
    5.2 算法的实现过程
    5.3 基于X2 接口的e Node B间切换信令流程有效性评估
    5.4 仿真验证及分析
        5.4.1 无线链路失效率对比分析
        5.4.2 乒乓切换率对比分析
        5.4.3 理论允许切换次数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混合组网下的VoLTE网络优化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LTE语音业务发展背景
        1.1.2 4G语音业务需求及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1.1.3 VoLTE的发展现状
    1.2 论文研究意义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VoLTE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2.1 LTE时代语音解决方案演进
        2.1.1 SVLTE多模多待技术
        2.1.2 CSFB回落技术
        2.1.3 SRVCC切换技术
        2.1.4 VoLTE技术
    2.2 VoLTE背景及架构
    2.3 VoLTE无线关键技术
        2.3.1 IP包头压缩技术
        2.3.2 半持续调度技术
        2.3.3 无线承载QoS等级标识
        2.3.4 TTI Bundling
        2.3.5 上行RLC分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营商无线网络部署分析
    3.1 运营商无线网络发展情况
        3.1.1 无线通信发展历程
        3.1.2 LTE网络通信发展
    3.2 5G发展趋势
        3.2.1 5G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3.2.2 5G布局情况
    3.3 运营商无线网络部署、运营情况
        3.3.1 某地市无线网络部署现状
        3.3.2 无线网络部署中存在的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制式混合组网下网络优化策略
    4.1 移动2G/3G/4G网络定位
        4.1.1 GSM/TD-SCDMA网络情况分析
        4.1.2 LTE网络情况分析
        4.1.3 中国移动三张网络定位分析
    4.2 4G至2G系统互操作实现方式
        4.2.1 4G到2G系统的小区重选
        4.2.2 4G到2G系统的重定向
        4.2.3 4G到2G系统的切换
    4.3 2G至4G系统间互操作实现方式
        4.3.1 2G到4G系统的重选
        4.3.2 2G到4G系统的切换
    4.4 混合组网下的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o LTE优化策略实施及验证
    5.1 VoLTE优化思路
        5.1.1 VoLTE优化思路
        5.1.2 VoLTE优化特点
    5.2 VoLTE优化提升
        5.2.1 接通类问题优化
        5.2.2 掉话类问题优化
        5.2.3 时延类问题优化
    5.3 eSRVCC优化提升
        5.3.1 eSRVCC切换准备时延长问题优化
        5.3.2 eSRVCC用户面中断时延长问题优化
        5.3.3 eSRVCC测量参数配置建议
        5.3.4 4G至2G邻区配置建议
    5.4 混合组网下的优化案例
        5.4.1 大话务场景下频繁发生未接通案例
        5.4.2 2G丢包导致eSRVCC成功率劣化案例
        5.4.3 邻区漏配导致VoLTE起呼失败发生CSFB案例
        5.4.4 质差场景冗余外部邻区导致e SRVCC失败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基于LTE系统的高铁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高铁移动网络特点
    1.4 覆盖与容量问题分析
        1.4.1 覆盖问题
        1.4.2 容量问题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LTE网络基础知识
    2.1 LTE网络架构
    2.2 LTE关键技术
        2.2.1 OFDM技术
        2.2.2 MIMO技术
第三章 高铁网络覆盖特殊性分析
    3.1 车厢穿透损耗分析
    3.2 多普勒频移分析
    3.3 切换分析
        3.3.1 切换概述
        3.3.2 切换原因
        3.3.3 切换技术
        3.3.4 切换流程
        3.3.5 高速环境下切换分析
    3.4 高铁覆盖场景模式
第四章 高铁LTE网络优化方法和内容
    4.1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原理
    4.2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阶段
    4.3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方法
        4.3.1 信令分析法
        4.3.2 路测分析法
        4.3.3 话务统计分析法
    4.4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内容
        4.4.1 覆盖优化
        4.4.2 干扰优化
        4.4.3 切换优化
        4.4.4 容量优化
        4.4.5 互操作优化
        4.4.6 CSFB优化
第五章 高铁LTE网络优化难点问题解决
    5.1 解决车体穿透损耗
        5.1.1 站址及设备规划
        5.1.2 车厢内损耗差异
    5.2 解决多普勒频偏
    5.3 解决频繁切换
        5.3.1 切换带设置
        5.3.2 小区合并技术
    5.4 解决特殊场景覆盖
        5.4.1 开阔区场景
        5.4.2 隧道场景
第六章 宝兰高铁LTE网络优化实例
    6.1 宝兰高铁概况
    6.2 宝兰高铁现网分析
        6.2.1 整体网络覆盖情况
        6.2.2 基于FDD+TDD的组网规划
    6.3 宝兰高铁网络运行数据
    6.4 宝兰高铁优化实例
        6.4.1 覆盖优化
        6.4.2 切换优化
        6.4.3 干扰优化
        6.4.4 容量优化
    6.5 宝兰高铁优化效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面向5G的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面向高速移动通信的内容中心网络性能研究现状
        1.3.2 信号及序列检测研究现状
        1.3.3 发射机位置特征估计的研究现状
        1.3.4 考虑节点特征的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内容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内容中心网络的 5G高速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2.1 概述
    2.2 内容中心网络架构研究
        2.2.1 内容中心网络架构设计原则
        2.2.2 内容中心网络体系架构
        2.2.3 内容中心网络工作机制
    2.3 基于NS-3 的内容中心网络通信实验平台
        2.3.1 NS-3 网络通信实验环境简介
        2.3.2 内容中心网络通信实验平台ndnSIM 2.0 简介
        2.3.3 运行环境的搭建
    2.4 基于内容中心网络的 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2.4.1 5G网络发展趋势
        2.4.2 5G网络需求分析
        2.4.3 基于内容中心网络的 5G体系架构
        2.4.4 基于内容中心网络的 5G性能测试
    2.5 面向高速移动通信的内容中心网络性能研究
        2.5.1 高速环境下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2.5.2 GSM-R系统
        2.5.3 内容中心网络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实验设置
        2.5.4 内容中心网络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通信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隙滑窗的训练序列码并行检测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时隙检测扫频技术
        3.2.1 传统扫频技术的限制
        3.2.2 时隙检测的必要性
        3.2.3 时隙检测技术的原则
    3.3 并行滑窗时隙检测
        3.3.1 时隙滑窗并行检测技术
        3.3.2 时隙功率检测
    3.4 时隙检测技术的应用
        3.4.1 无线网络底噪和C/I分析
        3.4.2 无线网络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路测的站址定位算法研究
    4.1 概述
    4.2 常用传播模型
        4.2.1 Okumura-Hata模型
        4.2.2 COST-231 Hata模型
        4.2.3 改进的LEE传播模型
    4.3 路测数据的站址定位
        4.3.1 路测数据采集及处理
        4.3.2 小区站址定位算法
        4.3.3 小区共站址分析
    4.4 站址定位的应用
    4.5 站址定位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模糊逻辑的簇头选取算法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贝叶斯的信任管理方案
    5.3 基于模糊逻辑的簇头选择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1 信任值分析
        5.4.2 簇头分布分析
        5.4.3 簇头安全性分析
        5.4.4 能量效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WCDMA系统切换技术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1.1.2 WCDMA标准的发展历程
    1.2 WCDMA切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WCDMA切换技术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WCDMA系统的切换技术
    2.1 WCDMA系统的切换类型
    2.2 WCDMA系统的切换过程
    2.3 WCDMA的系统内同频切换技术
        2.3.1 系统内同频切换原理
        2.3.2 系统内同频切换测量事件
        2.3.3 系统内同频切换信令流程
    2.4 WCDMA的系统内异频技术
        2.4.1 系统内异频切换原理
        2.4.2 系统内异频切换测量事件
        2.4.3 系统内异频切换信令流程
    2.5 WCDMA的异系统切换技术
        2.5.1 异系统切换原理
        2.5.2 异系统切换测量事件
        2.5.3 异系统切换信令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CDMA系统切换参数设置
    3.1 软切换常用参数设置
        3.1.1 终端报告门限设置
        3.1.2 触发时间Time-to-trigger设置
        3.1.3 软切换比例设置
    3.2 硬切换常用参数设置
        3.2.1 Ec/No的设置
        3.2.2 RSCP的设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CDMA系统切换优化技术
    4.1 软切换常见问题及优化方法
        4.1.1 软切换问题优化流程
        4.1.2 拐角效应
        4.1.3 针尖效应
        4.1.4 单向邻区引起网络质量问题
        4.1.5 导频污染导致切换频繁
        4.1.6 软切换问题优化总结
    4.2 硬切换常见问题的优化方案
        4.2.1 硬切换问题优化流程
        4.2.2 同频硬切换分析
        4.2.3 异频硬切换参数设置导致网络问题
        4.2.4 硬切换问题优化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多数据源的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方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1.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1.2 WCDMA系统特点与发展
        1.1.3 无线网络结构分析发展现状
        1.1.4 WCDMA无线网络结构研究意义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WCDMA无线网络结构特性分析
    2.1 WCDMA系统的软容量特性
        2.1.1 WCDMA容量与覆盖关系
        2.1.2 邻区干扰因子对信号覆盖影响分析
    2.2 WCDMA的软切换机制
        2.2.1 软切换含义
        2.2.2 软切换算法
        2.2.3 软切换对于WCDMA系统性能影响
第三章 传统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与方法
    3.1 GSM无线网络结构概念及特点
    3.2 GSM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
    3.3 体系关键指标的介绍与分析
        3.3.1 网络结构指数
        3.3.2 重叠覆盖度
        3.3.3 冗余覆盖指数
    3.4 GSM体系对于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的启示
第四章 站密度描述无线网络结构的局限性研究
    4.1 传统指标站密度反映重叠覆盖性能的数据分析
        4.1.1 数据预处理
        4.1.2 站密度联合区域平均覆盖、干扰分析
        4.1.3 站密度结合话务量、数据量分析
        4.1.4 站密度反映重叠覆盖的局限性
    4.2 传统指标站高度反映冗余覆盖度的局限性
第五章 新型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1 一种新型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的提出
        5.1.1 体系框架树图详解
        5.1.2 体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指标
    5.2 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构建与数据验证
        5.2.1 反映重叠覆盖度的新型指标的构建与数据分析
        5.2.2 反映冗余覆盖度的新型指标的构建与数据分析
    5.3 单站结构合理性分析与研究
        5.3.1 站址选择合理性
        5.3.2 天面布局合理性
        5.3.3 天馈设置合理性及问题定位方法
        5.3.4 单站结构合理性分析总结
    5.4 基于体系的评估优化方法总结
        5.4.1 基于体系的评估优化方法树图
        5.4.2 评估优化方法具体步骤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8)蚌埠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蚌埠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与应用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GSM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2.2 GSM系统网络结构简介
    2.3 GSM系统的特点
    2.4 GSM系统的参数
    2.5 GSM系统的技术
    2.6 GSM系统的业务类型
    2.7 GSM系统网络质量性能考核
3 GSM系统无线网络优化
    3.1 GSM网络优化概述
    3.2 无线网络优化的技术
    3.3 无线网络优化的流程
    3.4 无线网络优化的方法
    3.5 无线网络优化的内容
4 蚌埠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分析与应用
    4.1 蚌埠GSM网络概况
        4.1.1 蚌埠地理环境
        4.1.2 蚌埠移动GSM网络现状
        4.1.3 蚌埠移动GSM网络存在的问题
        4.1.4 蚌埠移动GSM网络优化的目标
    4.2 蚌埠GSM无线网络优化分析
        4.2.1 路测DT测试分析
        4.2.2 CQT测试分析
    4.3 蚌埠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的应用
        4.3.1 过覆盖情况优化
        4.3.2 网络质量提升优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大庆TD-SCDMA网络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1.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TD-SCDMA 网络优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3.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TD-SCDMA 网络优化概述
    1.1 TD-SCDMA 的发展历史
    1.2 TD-SCDMA 系统概况
    1.3 TD-SCDMA 网络技术特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庆 TD-SCDMA 网络概况
    2.1 大庆 TD-SCDMA 网络现状
    2.2 大庆 TD-SCDMA 网络运营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 TD-SCDMA 网络基础优化
    3.1 DT 优化
    3.2 KPI 优化
    3.3 参数优化
    3.4 G/T 分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庆 TD-SCDMA 网络专题优化
    4.1 联合检测
    4.2 2/3G 专题
    4.3 AUE 专题
    4.4 HSUPA 专题
    4.5 TD-SCDMA 网络优化效果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TD-SCDMA/GSM流量均衡方案设计与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TD-SCDMA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TD-SCDMA/GSM网络倒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网络流量倒流问题及原因
        2.1.1 GSM/TD-SCDMA网络互操作参数设置存在的问题
        2.1.2 TD-SCDMA网络覆盖存在的问题
        2.1.3 用户使用终端时的锁网习惯
    2.2 TD-SCDMA与GSM网络业务运营数据分析
        2.2.1 双模终端用户中对T网使用情况分析
        2.2.2 3G终端用户对T网使用情况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GSM与TD-SCDMA网络选择与切换技术的研究
    3.1 TD-SCDMA与GSM的网络选择
        3.1.1 网络重选策略
        3.1.2 TD-SCDMA网络重选至GSM的方法
        3.1.3 GSM网络重选至TD-SCDMA的方法
    3.2 TD-SCDMA与GSM的网络切换
        3.2.1 切换触发的原因
        3.2.2 TD-SCDMA/GSM网络的切换步骤
        3.2.3 TD-SCDMA/GSM网络切换事件类型
        3.2.4 切换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TD-SCDMA分流GSM网络业务的方案设计及优化
    4.1 系统间切换参数的设计与优化
    4.2 城区双网覆盖参数的设计与优化
        4.2.1 市区连续覆盖区切换参数的设计优化
        4.2.2 市区不连续覆盖区切换参数的设计优化
        4.2.3 高校特殊话务热点区域切换参数的设计优化
        4.2.4 网络连通率的设计优化
        4.2.5 R4/H载波均衡
        4.2.6 在GSM侧添加TD-SCDMA网络频点优化
    4.3 终端及市场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应用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试点地区优化成果码资源利用率提升实验
        5.1.1 TD-SCDMA网络语音话务量测试及分析
        5.1.2 TD-SCDMA网络分组流量测试及分析
    5.2 TD-SCDMA/GSM“倒流”现象研究与测试
    5.3 TD-SCDMA分流GSM测试与分析
        5.3.1 TD-SCDMA网络用户使用分析
        5.3.2 TD-SCDMA网络分流GSM网络比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后续计划展望
    6.1 现阶段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GSM切换技术及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AI的无线网络接入与切换的性能分析与优化[D]. 吴昊昱.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LTE的高速铁路越区切换算法研究[D]. 席皓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混合组网下的VoLTE网络优化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与实践[D]. 李懋林.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4]基于LTE系统的高铁网络优化研究[D]. 亢鹏博. 兰州大学, 2019(02)
  • [5]面向5G的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优化研究[D]. 石建. 天津大学, 2017(05)
  • [6]WCDMA系统切换技术研究与优化[D]. 王乐.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7]基于多数据源的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方法与研究[D]. 徐元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8]蚌埠移动GSM无线网络优化及应用[D]. 毛世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3)
  • [9]大庆TD-SCDMA网络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相燚.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10]TD-SCDMA/GSM流量均衡方案设计与应用性能研究[D]. 王梓豪. 东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GSM切换技术及其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