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陈凡[1](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钟娥[2](2020)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文中提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都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一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必须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业因其生产的特殊性,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是典型的高风险“弱质行业”,农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共同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中央在“三农”工作部署中的重头戏,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约束决定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紧紧依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与作用是否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共财政理论和农业投资理论,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现状及投资情况,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17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部分增长率进行了测算,最后选用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从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结构、资金投入项目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8.6%,呈现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双轮驱动的良性格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呈现“西部略高,中东部稍低”的分布特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能够显着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每增加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将提高0.06%。具体来看,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结构中,财政资金能够显着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弹性系数为0.16,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的作用不显着;在资金投入项目结构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能够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进步进而显着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每增加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将提高0.206%,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未能显着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对农业技术效率改善有促进作用。在控制变量中,农村用电量、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的发展显着地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城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工业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系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则不显着。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第一,扩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第二,拓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融资渠道,优化资金来源结构;第三,深化土地治理项目,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第四,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李敏[3](2020)在《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江西省农业发展,近年来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在规定的时间,确保江西省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更高、更稳,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满足各项需求,加快建设可持续利用农田,对保障我国粮食发展提高保证,故开展对江西省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研究,可以使政府投资或社会投资者能够有相关科学依据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近年来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发现了在建设过程中与计划差别较大、施工质量和完工延期等问题,故在这一背景下对江西省2018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依据土地供给、成本-收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对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就全省近几年来投资的资金和建设项目大小研究了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主要现状。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江西省11个经过审计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县市区和4个邻省12个在当地省评分等级较高的县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照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评分体系选取了14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再根据指标权重利用物元可拓模型计算关联度得到了评价结果。本文首先对省内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按评价因子来分析,2018年的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在整体建设过程、产出和效益方面均做的一般,相比之下建设过程和建设产出方面比较差。(2)按评价指标来看,人员保障率、经费保障率和耕地面积新增率指标评价等级均在良好以上,优秀率较高,社会投资占比率、高效节水灌溉完成率、产业结构调整面积增加率、群众参与率的不合格率占比偏高且无良好以上评价等级;制度完整率、资金管理规范率、工程质量合格率等指标合格率和不合格率占全部的80%;生态保护率等级评价不高,无优秀等级,合格和不合格占比60%以上。其次,对省外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江西省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仍然存在投资利用率低、工程质量较差、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投资少、群众与社会参与度不高、高效节水灌溉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不理想等问题。最后本文利用绩效评价分析结果和实地调查发现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阶段存在资金管理不到位、支付进度慢;项目规划设计不合理、后期管护不力等;工程进度慢质量较差;项目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社会及公众参与率低等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在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加强规范资金到位和使用,加强项目管理方面,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加大项目建设的宣传力度等对策。
姜霄明[4](2020)在《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土地现状下,甘肃省面临着耕地质量低、后备资源不足的严峻现实。因此,高标准农田成为了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最终能够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效益发挥情况,本文对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本文以土地供给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和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高标准农田和绩效评价概念定义,运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从投入、过程、产出、效益四个维度对项目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整体绩效为B级,即良好,表明该项目基本上能够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项目区受益群众带来比较明显的收益效果。同时也发现,该项目在效益发挥方面存在问题,在工程建后管护、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能力和项目沟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根据本文对该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得出的结果,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其他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与做法,本文提出应从优化工作制度与环节、注重农技农机普及与发展、加强项目建后管护与责任落实、做好项目宣传工作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王琛[5](2020)在《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查询大量文献资料及走访调查,研究了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取得的成效2011年-2018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的实施,累计改善灌溉面积757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2300亩,年平均节水821.87立方米。项目区每年新增优质粮食1143.5万公斤,年新增农业总产值3424.12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247.1元,显着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2、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1)农业综合开发队伍素质和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2)承建载体基础差,建设难度增加。(3)建设成本提高,系统性建设需求大。(4)部分产业规模化率不高,整体推进受制约。(5)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完善,建后管理函待加强。3、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生态循环等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根据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省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成果,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稳妥有序组织推进。(2)连片建设,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自然条件、基本农田分布和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田、池塘连片规模,实行统一标准、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对于标准偏低、配套不全、设施损坏等早年建设的农田,作为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提升改造建设。统筹运用水利、农业、科技和林业等措施,实行同步投入、综合治理,提高整体建设水平。(3)夯实基础,拓展功能。打牢一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镇村充分考虑整体推进与重点打造相结合,协同“水(4)加强项目统筹,集中财力打造亮点。加强大型农业园区和基地的总体包装规划,加大农口部门和涉农部门统筹力度,对开发、水利、农委、交通、国土、财政等“三农”项目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重点投向“一核三带多园区”,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发展亮点。(5)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效率。通过构建长效管理机制,责任落实到个人,提升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成效,促进常熟农业可持续发展。
聂海澜[6](2019)在《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据此,按照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在农业生产力的区域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和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和布局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重要手段。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基于此,本文选取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查阅当地的年鉴、史、志及相关政府文件,在阐述农业综合开发基础理论,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状况,客观地指出其在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中的自身劣势和面临的挑战: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功能不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较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程度低;农村专业人才缺乏;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亟待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力度和动力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农业资金投入不够等。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经验,从六个方面提出推进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一是政府为主导,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植力度,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农业物质装备;四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利益,助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夯实农业科技基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7](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焦国胜[8](2018)在《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保护和推动农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综合产出效益,1987年开始,国家集中投入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经过近30年的大力开发,项目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着,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过去的农业综合开发进程中,政府在管理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采取图表分析、理论分析、数据对比等方式,对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成绩显着,十二五期间,共建设土地治理项目65.5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92个,累计总投资约13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36万亩,节约水量1879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1.87万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24.4万亩。目前,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可持续发展遇瓶颈,扶持对象发展不够科学,工程管护不够到位,项目管理不够全面,筹资投劳落实困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开发模式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需求,政策引导不够到位,管护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项目投资方式相对单一。为了加强与改进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模式,缩短旧项目提质和改造年限,提高项目建设投资标准,鼓励先流转后开发,抓好农业农村开发项目的有机结合,集中科技推广资金,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二是要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的政策引导,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的发展,引导特色产业项目的优势发挥;三是要健全项目管护制度,增强管护意识,落实管护责权,创新管理方式,健全考核制度;四是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准确定位政府管理职能,完善项目规划评审制度,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完善项目验收制度;五是要拓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渠道,吸引银行贷款,促进产业化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调整产业结构,组建融资担保公司,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9](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提出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杨立宾,杨丽艳[10](2014)在《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宁夏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项目选择、运行模式等方面为农业结构调整起到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二、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
2.1.3 公共财政理论 |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
2.4.1 作用机制 |
2.4.2 研究假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
4.1 背景分析 |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
5.1.1 研究视角 |
5.1.2 分析框架 |
5.1.3 作用机制 |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
5.3.1 理论框架 |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财政支农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 |
1.3.3 关于财政支农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 |
1.3.4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财政支农的概念 |
2.1.2 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 |
2.1.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农业投资理论 |
2.2.3 全要素生产理论 |
2.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分析 |
2.3.1 土地治理项目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分析 |
2.3.2 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分析 |
第3章 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分析 |
3.1 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 |
3.2 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分析 |
3.3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分析 |
3.3.1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分析 |
3.3.2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
3.3.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结构分析 |
第4章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4.1 DEA-Malmquist理论模型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4.3.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序变化分析 |
4.3.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省际变化分析 |
第5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模型设计及估计方法 |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5.4.2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结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5.4.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项目结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第6章 研究结论、讨论及建议 |
6.1 结论及讨论 |
6.2 讨论 |
6.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存在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存在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综合开发 |
2.1.2 高标准农田项目 |
2.1.3 绩效与绩效评价 |
2.1.4 高标准农田项目绩效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土地供给理论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状 |
3.1 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模特征 |
3.1.1 全省项目建设规模特征 |
3.1.2 省级补助资金投入现状 |
3.2 重点项目建设现状 |
3.2.1 项目区建设规模特征 |
3.2.2 重点项目区统筹整合资金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评价体系说明 |
4.1.1 构建评价体系原则 |
4.1.2 指标选择的方法 |
4.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2 YAAHP 软件计算权重 |
4.3.3 评价指标权重值 |
4.4 本章小结 |
5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绩效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 物元可拓模型绩效评价 |
5.1.1 物元模型评价过程 |
5.1.2 评价结果展示——以芦溪县为例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5.2.1 江西省 11 个县市区评价结果 |
5.2.2 按评价因子分析 |
5.2.3 按评价指标分析 |
5.3 评价结果之省际比较分析 |
5.3.1 评价结果展示——以公安县为例 |
5.3.2 省外12个县市区评价结果 |
5.3.3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
6.1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问题分析 |
6.1.1 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6.1.2 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6.1.3 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6.1.4 政策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 |
6.2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问题对策 |
6.2.1 加强资金管理 |
6.2.2 强化项目管理 |
6.2.3 推进工程建设 |
6.2.4 广泛推动宣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标准农田 |
2.1.2 绩效 |
2.1.3 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供给理论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2.2.3 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3.1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情况 |
3.1.1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农田建设项目区情况 |
3.1.2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
3.2 评价主体 |
3.3 评价原则 |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投入指标 |
3.4.2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过程指标 |
3.4.3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产出指标 |
3.4.4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效益指标 |
3.5 指标权重设定 |
第四章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绩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
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2 评价方法与标准 |
4.3 投入维度分析 |
4.3.1 资金及政策 |
4.3.2 人力资源和工程施工能力 |
4.3.3 组织机构 |
4.4 过程维度分析 |
4.4.1 资金管理与使用 |
4.4.2 制度建设 |
4.4.3 项目监督 |
4.5 产出维度分析 |
4.5.1 工程数量 |
4.5.2 工程质量和工程质量合格率 |
4.5.3 工程时效和工程建设及时性 |
4.6 效益维度分析 |
4.6.1 经济效益 |
4.6.2 生态效益 |
4.6.3 社会效益 |
4.7 总体分析 |
第五章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提升策略 |
5.1 项目效益发挥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项目效益发挥的原因 |
5.2.1 自然条件 |
5.2.2 农机水平 |
5.2.3 建后管护 |
5.3 国内高标准农田效益发挥经验借鉴 |
5.3.1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
5.3.2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
5.4 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 B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民调查问卷 |
致谢 |
(5)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与特征 |
1.2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
1.3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过程 |
2.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情况 |
2.1 常熟市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水文气象 |
2.1.3 河网水系 |
2.1.4 常熟市农业资源现状 |
2.1.5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2.2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情况 |
2.2.1 项目实施情况 |
2.2.2 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措施 |
3.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分析 |
3.1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资金投入情况 |
3.2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效益 |
3.3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问卷调查 |
3.4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3.5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成效图 |
4.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
4.1 农业综合开发队伍素质和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 |
4.2 承建载体基础差,建设难度增加 |
4.3 建设成本提高,系统性建设需求大 |
4.4 部分产业规模化率不高,整体推进受制约 |
4.5 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完善,建后管理亟待加强 |
5. 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应对策略 |
5.1 指导思想 |
5.2 应对策略 |
5.2.1 优化人员配置,提升队伍素质 |
5.2.2 因地制宜开发,充分结合现状 |
5.2.3 加强资金统筹,全面系统建设 |
5.2.4 加强规模经营,整体连片推进 |
5.2.5 落实管护制度,提升管护效能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6)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 |
2.1.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概念 |
2.1.3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
2.1.4 农业综合开发特点 |
2.1.5 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
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状况 |
3.1 区域概况 |
3.2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回顾 |
3.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
3.3.1 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模式 |
3.3.2 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
3.4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经验做法 |
3.4.1 多种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
3.4.2 多种方式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
3.4.3 多种要素激发融合活力 |
3.5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分析 |
3.5.1 益阳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分析 |
3.5.2 益阳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出效益分析 |
4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SWOT分析 |
4.1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优势 |
4.1.1 自然地理得天独厚,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优势显着 |
4.1.2 项目开发区内因地、因时质宜,综合开发特色明显 |
4.2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劣势 |
4.2.1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功能不强 |
4.2.2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较落后,产业结构单一 |
4.2.3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程度低 |
4.2.4 农村专业人才缺乏 |
4.2.5 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亟待完善 |
4.2.6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力度和动力不足 |
4.2.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
4.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机遇 |
4.3.1 各类配套政策出台 |
4.3.2 各类资金注入和引进 |
4.3.3 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和管理力度 |
4.4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威胁 |
4.5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策略 |
4.5.1 SWOT分析中的环境因素 |
4.5.2 SWOT分析结果 |
4.5.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策略 |
5 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和启示 |
5.1 典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
5.1.1 美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
5.1.2 日本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
5.1.3 德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
5.1.4 澳大利亚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
5.2 国内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
5.2.1 黑龙江大庆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
5.2.2 山东省平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
5.3 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
5.3.1 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
5.3.2 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5.3.3 夯实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教育基础及社会化服务体系 |
6 推进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
6.1 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植力度,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
6.2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6.2.1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
6.2.2 各类资源相互统一融合 |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农业物质装备 |
6.4 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助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 |
6.5 夯实农业科技基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6.5.1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机制 |
6.5.2 实施人才兴农、科技兴农,培育新型职业型农民 |
6.5.3 完善产、学、研“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6.6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
1. 旱涝保收。 |
2. 高产稳产。 |
3. 高质高效。 |
4. 增收致富。 |
5. 有效供给。 |
6. 富民强国。 |
7. 持续发展。 |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
1. 水利化措施。 |
2. 机械化措施。 |
3. 科学化措施。 |
4. 生态化措施。 |
5. 产业化措施。 |
6. 机制化措施。 |
7. 规模化措施。 |
8. 高效化措施。 |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
2. 灌溉工程标准。 |
3. 排涝工程标准。 |
4. 土壤改良标准。 |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
6. 田间工程标准。 |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
(8)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本文创新点 |
1.国外研究述评 |
2.国内研究述评 |
3.本文创新点 |
一、理论基础 |
(一)农业综合开发 |
1.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 |
2.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 |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概念 |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类型 |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特征 |
(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1.公共物品概念 |
2.公共选择理论 |
3.公共支出理论 |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 |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概念 |
2.项目运行管理的模式及特点 |
3.资金运行管理的模式及特点 |
二、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的实证分析 |
(一)郑州市的农业基本情况 |
1.农业生产情况 |
2.农村农民情况 |
3.管理机构情况 |
(二)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现状 |
1.开发有利条件 |
2.项目实施情况 |
3.项目效益情况 |
4.项目管理情况 |
5.资金管理情况 |
(三)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项目可持续发展遇瓶颈 |
2.扶持对象发展不够科学 |
3.工程管护不够到位 |
4.项目管理不够全面 |
5.筹资投劳落实困难 |
三、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项目开发模式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需求 |
1.旧项目区改造时限长 |
2.项目开发模式陈旧 |
(二)政策引导不够到位 |
1.项目发展引导不到位 |
2.经营主体引导不到位 |
(三)管护制度不够健全 |
1.管护意识不强 |
2.管护责权不一 |
3.管理方式陈旧 |
4.缺乏考核制度 |
(四)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
1.政府部门职权交叠 |
2.项目规划评审制度不完善 |
3.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 |
4.项目验收制度不完善 |
(五)项目投资方式相对单一 |
四、加强与改进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的建议 |
(一)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模式 |
1.缩短旧项目提质改造年限,提高项目建设投资标准 |
2.鼓励先流转后开发,抓好农业农村开发项目的有机结合 |
3.集中科技推广资金,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
(二)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的政策引导 |
1.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的发展 |
2.引导特色产业项目的优势发挥 |
(三)健全项目管护制度 |
1.增强管护意识 |
2.落实管护责权 |
3.创新管理方式 |
4.健全考核制度 |
(四)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 |
1.准确定位政府管理职能 |
2.完善项目规划评审制度 |
3.完善工程监理制度 |
4.完善项目验收制度 |
(五)拓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渠道 |
1.吸引银行贷款,促进产业化发展 |
2.引导社会资本,调整产业结构 |
3.组建融资担保公司,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
(10)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
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2. 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平台,使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
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了“三大示范区”的建设 |
4. 延伸产业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
5.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二、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压力大 |
2. 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用的发挥 |
3. 农业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
4. 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依然落后 |
5. 基层农发办人员素质不能全面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
三、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
1. 拓宽农业视角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 |
2. 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
3.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保证 |
4. 综合的先进技术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
5. 生态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标准的升华 |
四、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 钟娥.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 李敏.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姜霄明. 兰州大学, 2020(01)
- [5]常熟市农业综合开发现状及对策[D]. 王琛. 扬州大学, 2020(06)
- [6]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D]. 聂海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8]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研究[D]. 焦国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9]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10]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J]. 杨立宾,杨丽艳. 宁夏党校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