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中华医学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一、《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投稿须知(论文文献综述)

洪悦民,杨江瑜,林燕薇,郑巧兰[1](2021)在《医药卫生期刊借力“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初探》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医药卫生期刊通过官方网站、微信与微博(以下简称"一网两微")协助科研诚信建设的现状,探讨该类期刊借力"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的优化策略。【方法】对255种医药卫生中文核心期刊运用"一网两微"维护科研诚信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开通官方网站的253种期刊中200种(79.1%)有科研诚信相关内容,显示的主要形式包括"投稿须知/投稿指南/稿约"和首页的二级条目,但前者表述详简程度不一,后者显示效果欠佳。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181种期刊中46种(25.4%)有相关内容,以文章推送形式为主,发布频率低。开通微博认证号的26种期刊中仅3种(11.5%)有相关内容。【结论】医药卫生期刊未能充分运用"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该类期刊应尽快完善自身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诚信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并在官方网站的稿约类文件中规范描述其重点,同时也应借鉴国际顶级期刊经验,在官方网站设置显示效果佳的相关栏目,并可结合自身对微信与微博的定位充分发挥两者的传播优势。

高杰,张涵,王桂平[2](2021)在《学术期刊与科学基金通信作者标注规范管理及对策——以国内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为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与国内管理学重要期刊通信作者要求规范化的现状、问题与关系等,为中国科技期刊与基金委的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学术规范信息的检索分析以及调研访谈,就基金委与科技期刊对通信作者要求的规范化等内容展开比较分析。【结果】基金委对于通信作者的规范化以及科研诚信的要求在逐年增强,而30种国内管理学重要期刊在这些方面的规范与建设还有提升空间。【结论】国内科技期刊对通信作者规范的要求与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需继续完善,并与基金委等资助机构形成体系对接与良性互动,促进科技治理体系的完善。

任艳青,翁彦琴,靳炜,王雪峰,张恬[3](2021)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文中指出调研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出版伦理建设现状,包括期刊出版伦理声明、期刊制定的与作者/同行评审/编辑相关的伦理规范、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规定及流程。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正处于成长阶段,对标国际出版伦理规范和最佳实践,建议参考国际通用出版伦理声明设置,细化对作者署名及责任,科研数据、图像采集/处理/使用的期刊政策,科学合理地制定重复出版等期刊出版伦理政策,落实利益冲突声明政策。

曾志红[4](2019)在《科技期刊结构式摘要的探索与实践——以数学学术性论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报道性摘要要求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但对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没有顺序上的要求。结构式摘要是传统的报道性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这样的顺序撰写而成,结构式摘要实质上是传统的报道性摘要的结构化表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生物医学期刊采用结构性摘要并不断推广和应用到其他科技期刊。目前,结构式摘要在科技期刊中生物、医学、计算机等学术性论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数学学术性论文的应用上却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究其原因是:在科技期刊网站的征稿启示或投稿须知中规定不明确;读者或作者对结构式摘要的不理解产生了不规范的表达;编辑对结构式摘要的要求把关不严。因此,科技期刊要在网站征稿启示或投稿须知中加强细节上的指引,编辑要加强结构式摘要的学习,并在退修稿件的过程对作者进行细心指导,从而提高结构式摘要的质量。当数学公式为主要结果并是文章的创新点时,建议写进摘要中。

陈曦[5](2019)在《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文中研究指明由日本人西片朝三在大连创办的《满洲报》,1922年7月24日创刊,1937年7月31日停刊,历时15年,一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满洲报》前身是“满铁”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的汉文版。《满洲报》独立创刊后,以“民办”报纸的身份存在,却又和日本殖民机构“满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力于完成文化殖民的使命。为落实“以文化的力量图两国民众的亲和”的“官方”要求,《满洲报》以副刊为最佳载体,成功吸引读者并将殖民意识潜移默化地输出。《满洲报》共创办副刊25个,数量和版面多,内容丰富,且极具影响力,既完成了殖民政治赋予的使命,又带动了报纸发行量迅速增加。《满洲报》的创办获得了极大成功。1937年,《满洲报》基本完成了日本在东北前期文化殖民的任务,在历史潮流中走向终结。《满洲报》的命运紧紧与日本殖民东北的步伐联系在一起,力图实现“中日亲善”的文化殖民目标,为伪满洲国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同时代日本殖民机构的“官报”不同,《满洲报》以“民办”报刊特有的亲民风格,立足报业市场,广受认可。《满洲报》副刊的文字,保存了当时殖民社会的丰富形态,是还原日本在东北进行文化殖民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术界对伪满时期报纸研究越来越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对《盛京时报》的研究,《满洲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仅有的一些关于《满洲报》副刊的研究,也只限于文学方面。政治文化以媒介为载体传播时,恰恰可以被视为媒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视角,给我们从大众媒介中勾勒出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形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政治文化视角下,将《满洲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来揭开日本对东北殖民的“冰山一角”。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殖民东北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日本加速殖民,伪满洲国建立,形成了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殖民历史时期。因此,本文将《满洲报》的研究时间起点定为1931年。论文对《满洲报》副刊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把每种副刊的办刊详情,进行细致的整理挖掘。整篇论文的章节按照《满洲报》副刊类别和具体副刊展开。文章将针对重点副刊,分析特色、解析内容,从政治文化角度总结其文化殖民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满洲报》副刊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殖民,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话语表达“去中国化”,割裂既有的国家认同,进而达到让殖民地人民广泛认同“满洲国”的目的;二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以教化手段,将东北人民在思想意识上奴化,塑造成合格的“满洲国民”。从政治文化视角看,《满洲报》副刊上有着清晰的政治言论表达界限,政治议题围绕“中日满”三个“国家”的概念展开,在构建“满洲”是“国家”这样的判断上不遗余力,同时,将“满日”关系形成“亲善”、“友邦”这样清晰表达。从对“满洲国”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出发,《满洲报》政治副刊、儿童副刊、妇女周刊、体育副刊,从各自不同读者群体出发,试图塑造殖民统治下不同类人群的共同政治人格,形成个人对“满洲国民”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认同。在殖民的政治生态下,《满洲报》副刊总体上折射了特有的殖民政治文化,成功向民众输出权力主导的价值取向。其中,文艺副刊稍显特殊。文艺副刊通过文学叙事,全方位生动展示了伪满洲国的社会形态,其中夹杂诸多世俗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同时也透露出迷茫和消沉的社会情绪。文艺副刊中,有些文学作品已经出现与其他副刊思想主旨相背离的叙事,试图戳破充满希望的“王道”国家的政治幻象,由此生发出对殖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可以说,《满洲报》副刊中唯有文艺副刊显示出疏离殖民政治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殖民的抵抗力量。总之,《满洲报》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成为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探殖民政治文化在伪满洲国蔓延深入的过程。

吉媛[6](2019)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信公众号运营成本低廉、互动及时、分享便捷,是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佳选,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运营现状与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已有研究多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这一传播主体为研究对象,而较少关注其用户群体,研究方法也以经验总结为主。因此,本研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实证探究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需求、使用行为与使用满足,具有视角与方法上的创新,既能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集中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者本身的研究格局。通过前期访谈与对建设现状的调研,设计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使用需求与满足的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使用经验的高校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而使用SPSS22.0软件对383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首先对用户的使用行为、使用需求及满足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对不同用户群体使用与满足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考察了用户使用行为与使用需求、对学术期刊公众号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以及使用满足与使用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用户使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主要有五方面的需求,按照需求的强弱程度依次为个人整合需求、学术信息获取需求、基于功能使用的便利需求、基于知识获取的心理需求、基于学术交流的社交需求,可见尽管依托于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但因学术期刊的特殊性,用户对其公众号最强烈的需求是个人整合而非社交;(2)对五类需求用户整体处于较满足状态,但10项细分需求的满足得分都低于对应需求的得分,反映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内容传播与功能建设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用户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3)不同性别、学历、专业、学校所在区域的用户群体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需求、使用满足以及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这启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可尝试细分用户、精准传播;(4)用户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学术信息获取需求、基于学术交流的社交需求均与使用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也与使用频率呈正相关关系,这启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用户的了解程度,才能增强用户粘性;(5)用户对基于学术交流的社交需求的满足与使用频率、每次浏览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对基于功能使用的便利需求的满足与每次浏览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关注时长呈负相关关系。

郭婷婷,李刚[7](2019)在《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注通信作者已是国际多数期刊的署名惯例。文章回顾我国通信作者研究历程,对我国CSSCI和CSCD来源期刊的通信作者标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通信作者署名存在标注位置不统一、不同学科之间接受程度有差异、对通信作者的贡献认可程度不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科学标注通信作者、合理分配其科研贡献、建立我国学术期刊通信作者制度的必要性。

郑茹[8](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指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蒋丽琴,宋素梅,马少怡[9](2018)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DOI使用现状分析》文中指出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15种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中文DOI"网站、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调查期刊DOI的使用现状,包括DOI的注册情况、DOI的标注位置及推荐引用格式、DOI的构成、参考文献着录DOI情况以及DOI的解析,提出加强现刊注册和回溯注册、重视参考文献DOI的着录、提高DOI的解析准确性、加大DOI应用的宣传力度等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尽快普及DOI的应用,也希望为其他类期刊提供参考借鉴,充分发挥DOI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

刘洋[10](2017)在《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中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其科研、教育、医疗、管理、交流、传播、评价等方法体系,都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的西医大为迥异,也与基于西方的近代中国社会建制格格不入。为了谋求发展,近代中医不断改良、汇通、论战、抗争,直至尝试“科学化中医”,希望改造中医,使其融入近代科学的体系。伴随着抗争与羁绊中的前行,中医自觉不自觉吸收和借鉴了西医的思想和制度,开始了中医体制化的探索。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学院、医生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其显着的特征是医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医疗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由于近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西制,中医天然地被社会体制排除在外,晚清和民国政府没有主动启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医体制化基本上萌生于中医民间,由中医界自下而上努力探索,其层次、范围、效果上与西医的近代体制化相比,距离很大。与民国政府的“抑中扬西”的卫生政策相左,近代山西地方政府对中医采取扶持政策,中医体制化在近代山西得以率先发轫。山西模仿西方科学和西医体制,成立中医社团、开展中医学校教育、创办医院、出版发行中医期刊和书籍,以及制订和完善中医学术、研究制度等努力,在中医体制化中作出独到的努力。本文以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活动为视角,放眼整个近代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与社会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矛盾和媾和。通过历时共时的分析,探讨体制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为时下政府在中医药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市场划分,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体包括绪论、正文(共七章)、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概念释名。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其后五章是关于山西中医体制化的探索实践内容;最后一章总结山西中医体制化的贡献与启示。第一章是关于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近代中医体制化以中医思想文化变革为基础,“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思潮是中医的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山西从统治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开展中医改进。中医体制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近代山西发端。第二章是关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及发展内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学会的创办、发展、运行中都发挥主导作用,给予经费、政策、发展环境的支持。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研究会在管理制度、科研方法、学术奖励等各个方面吸收西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范,保障了中医研究的有序开展。研究会发展中期,由于政治、社会局面发生巨大转变,及“中医科学化”思潮出现,研究会进行了改组,从人员、机构、组织多方面发生较大调整。研究会宗旨也从最初的“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演变。第三章是关于中医教育探索的部分。近代山西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几易其名,学制、课程、教育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特别是其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反映了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的矛盾。近代中医教育界在探索建立学制,统一课程设置,编辑中医教材,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的努力,也是不断寻求合理医学教育建制的过程。最终,在中医向西医的参习和妥协中,近代中医教育建制得以建立。第四章是关于中医临床与防疫实践的内容。作为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附设中医医院设立后,引入了西医医院的理念,设立养病室(病房)、加强院感管理、完善诊疗制度,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能力。为了弥补中医在卫生防疫中显露出的不足,研究会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研判制度,积极探索中医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由于西医对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方面具有证据确凿、逻辑合理的实践优势,使得基于西制的近代政府,有充分理由选择西医理论和制度作为卫生防疫的立法和行政依据,西医在国家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地位得以通过政治制度确立,成为卫生防疫的主角,中医逐渐退出了卫生防疫体系。第五章介绍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历次中医抗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中医界面对政府、西医的不公正政策和歧视,从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中医地位出发,积极投入到抗争和中西医论战中。在纳入教育体系、创设中央国医馆、建立中医社会体制等方面,中医改进研究会与全国中医药界,互通声气,积极运用请愿抗争和参政提案等手段,奔走呼号,终获一定成效。《中医条例》、《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中医在法律地位上与西医平等;中央国医馆、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中医行政管理建制化的标志;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获得通过,中医执业考核得到实施等一系列突破,使得中西医并存的二元医疗卫生体制渐见雏形。第六章是关于中医学术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医学交流机制与系统的形成,是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中医“秘而不宣”的习惯,随着近代报纸、期刊在中国的出现,发生了巨大改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学术交流的载体,业界沟通的桥梁,中西医论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会的改组,《医学杂志》的办刊思想也由“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发生转换。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集审查民间验方活动,出版了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审查征集验方》。研究会采取出版代销名家医书、与其他中医团体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广泛进行业界交流,在近代中医的学术传播交流体制化中取得积极成效。第七章总结了山西在中医体制化中的贡献与启示。由于地方行政力量的鼎力支持,甚至将发展中医作为省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山西强化中医管理,从机构、组织、制度、机制方面,在神州一隅开辟了中医体制化的试验田。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践表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基础。辩证认识中西医,以包容胸怀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中西医二元化格局的局面,有助于未来产生真正的新的生命科学。中医体制化是中医科学化概念的重要延伸,是中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束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附录共有9个部分,汇总了近代山西中医体制化相关制度和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等等,为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证。纵观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发展的各个兴盛阶段多得益于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等概念和思路,都是基于振兴中医发展的目的提出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自身的特性与历次被强加之上体制的不适应。直到17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寻求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中西医二者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医和西医的“范式”不可通约,源于西医的近代医疗体制无法适应中医发展的自身属性。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传统中医,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科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需要再次审视其发展规律,完善中医体制化建设。

二、《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投稿须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投稿须知(论文提纲范文)

(1)医药卫生期刊借力“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55种医药卫生期刊官方网站调查结果
        2.1.1“投稿须知/投稿指南/稿约”调查结果
        2.1.2 各级条目调查结果
    2.2 255种医药卫生期刊“两微”调查结果
        2.2.1 微信公众号调查结果
        2.2.2 微博认证号调查结果
    2.3 医药卫生期刊运用“一网两微”协助科研诚信建设的现状分析
3 医药卫生期刊借力“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与完善相关程序机制,增强主动意识,提高重视程度
    3.2“一网两微”的优化策略
        3.2.1 规范官方网站内容,设置显示效果最佳的科研诚信基本栏目
        3.2.2 增加“两微”使用率,结合两者优势进行快速传播、生动宣传
4 结语

(2)学术期刊与科学基金通信作者标注规范管理及对策——以国内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的缘起
    1.2期刊通信作者规范化要求的情况
    1.3期刊通信作者规范化要求与基金委要求的匹配
2国外科技期刊通信作者规范化要求
3结果与分析
    3.1基金项目申报中的通信作者规范化要求
    3.2基金项目成果管理中的通信作者规范化要求
    3.3基金委对通信作者规范化要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启示与对策建议
    4.1通信作者规范化管理与期刊发展的思考
    4.2对策建议

(3)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结果
    1.1 科技期刊出版伦理政策声明
        1.1.1 重复出版
        1.1.2 数据政策
        1.1.3 共享与发布
        1.1.4 保密性
        1.1.5 伦理审查要求
    1.2 作者相关出版伦理规范
        1.2.1 原创性要求
        1.2.2 作者署名及变更
        1.2.3 致谢
        1.2.4 利益冲突声明
    1.3 同行评审相关出版伦理规范
    1.4 编辑相关出版伦理规范
    1.5 学术不端事件处理规定及流程
2 中国科技期刊加强出版诚信建设的建议
    2.1 期刊出版伦理声明的内容要点设置建议
    2.2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增强点
        2.2.1 细化期刊对不同作者类型署名的规定及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加强审查
        2.2.2重视科研数据,细化期刊对数据的可用性、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
        2.2.3 制定细致的图像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行为规范,以防范图片学术不端
        2.2.4 科学、合理地制定“重复出版”政策,明确期刊的收稿范围
        2.2.5 严格执行利益冲突声明政策
3 结语

(4)科技期刊结构式摘要的探索与实践——以数学学术性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学术性论文及结构式摘要的概念
二、结构式摘要比传统的报道性摘要具有的优势
    1.能阅读全文的完整内容。
    2.能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或引用。
    3.方便二次文献检索。
三、数学学术性论文结构式摘要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在科技期刊网站的征稿启示或投稿须知中规定不明确
    2.读者或作者对结构式摘要的不理解产生了不规范的表达
    3.编辑对结构式摘要的要求把关不严
四、数学学术性论文结构式摘要的探索与实践
    1.在科技期刊网站征稿启示或投稿须知中加强细节上的指引
    2.科技期刊编辑要加强结构式摘要的学习
    3.科技期刊编辑在给作者的退修稿件过程中加强指引
五、结束语

(5)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意义
        二、史料搜集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纸副刊
        二、政治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报刊研究
        二、伪满时期的报纸副刊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方法
        二、框架安排
第一章 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报》
    第一节 《满洲报》十五载兴衰
        一、殖民统治下孕育而生
        二、成长为“满洲第一”
    第二节 《满洲报》的殖民“底色”
        一、西片朝三:为政治利益办报
        二、于殖民政治“功绩尤属匪浅”
    第三节 《满洲报》副刊的政治属性
        一、25个副刊的更迭发展
        二、殖民政治的呈现形态
第二章 政治副刊:建构殖民的政治认同
    第一节 《内外论潮》:中国与“满洲”的割裂
        一、四种重要的文章来源
        二、中国与“满洲”的对立形象
    第二节 《政海津梁》:“满日”的提携与亲善
        一、“中日满”之间的关系
        二、日本视角下的国际形势
    第三节 《王道周刊》:以“道德教化”美化殖民
        一、为谁的“王道”立言
        二、阐释传播“王道主义”
    第四节 结语:殖民话语下的政治幻象
第三章 儿童副刊:从“王道”到“皇道”的灌输
    第一节 “王道”浸染下的《小友乐园》
        一、纯粹的“儿童化”内容
        二、“王道”全方位的渗透
        三、赋予儿童“王道”品格
    第二节 “皇道”教育在《新小友》兴起
        一、以“科学”名义引导劳动
        二、童话:营造“希望”之国
        三、漫画:描绘“教化”故事
    第三节 结语:塑造爱国的“第二国民”
第四章 妇女周刊:“王道政治”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宣讲“王道”的“妇女观”(1933-1935)
        一、倡导“新女性”追求“解放”
        二、借“旧思想”塑造“贤妻良母”
        三、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女性”
    第二节 做战时服务的“后援团”(1936-1937)
        一、渐进式“鼓励”女性生育
        二、“御夫术”背后的思想枷锁
        三、当好孩子的家庭“教职员”
    第三节 结语:培养殖民政治的“女仆”
第五章 体育副刊:借体育礼义施“王化之行”
    第一节 报道内容与话语特色
        一、在殖民统治之下创刊
        二、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
        三、“军事化”的表达特色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诉求
        一、谋求独立的国际地位
        二、对中日态度上的反差
        三、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第三节 结语:殖民与体育“共谋”
第六章 文艺副刊:殖民政治重压下残喘
    第一节 《星期副刊》:初露批判殖民的端倪
        一、开启东北新文学的先河(1931-1933)
        二、批判和描写现实社会
    第二节 副刊更迭期:挣扎着传达呐喊声
        一、选择“抗争”的文学出路
        二、背离“王道乐土”的叙事
    第三节 《消闲世界》:殖民时代的社会图景
        一、连载小说的刊载情况
        二、小说叙事里的现实百态
    第四节 结语:殖民政治的文学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内外论潮》国际事件报道目录
    二、《满洲报》政治副刊时评文章目录
    三、《王道周刊》头条文章统计
    四、体育副刊竞技常识文章目录
    五、《医识》副刊头条文章目录
    六、《星期副刊》传播现代思想一览
    七、《晓野》和《北国文艺》中的社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
        1.2.1 研究意义
        1.2.2 创新之处
    1.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相关研究
        2.2.1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研究
        2.2.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
        2.2.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
    2.3 综述小结与本研究探索方向
3 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
        3.2.1 研究模型
        3.2.2 变量解释
    3.3 问卷调查方法的实施
        3.3.1 前期调查
        3.3.2 问卷设计
        3.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3.3.4 信度检验
4 数据分析
    4.1 样本的基本情况
        4.1.1 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
        4.1.2 样本的关注背景情况
    4.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需求
        4.2.1 使用需求的整体情况
        4.2.2 不同用户群体使用需求的差异性
    4.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行为
        4.3.1 使用行为的整体情况
        4.3.2 不同用户群体使用行为的差异性
        4.3.3 使用行为与使用需求、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相关性
    4.4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满足
        4.4.1 使用满足的整体情况
        4.4.2 不同用户群体使用满足的差异性
        4.4.3 使用满足与使用行为的相关性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与满足调查问卷
    C 访谈提纲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通信作者制度的范畴分析
    1.1 通信作者的由来
    1.2 通信作者的概念及功能
    1.3 通信作者标注制度
2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与实践
    2.1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
    2.2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实践
        2.2.1 期刊建立通信作者标注制度
        2.2.2 科研机构对通信作者的科研贡献认可
3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现状
    3.1 我国核心期刊标注通信作者情况
    3.2 通信作者在科研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3.2.1 通信作者的身份认同
        3.2.2 中外论文署名顺序差异
4 规范和完善我国通信作者制度
    4.1 依法建立通信作者审查制度
    4.2 标注通信作者简介
    4.3 通信作者标注必须建立客观标准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DOI使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DOI的注册情况
    2.2 DOI的标注情况
        2.2.1 DOI的标注位置
        2.2.2 DOI构成
    2.3 参考文献着录DOI情况
    2.4 DOI解析情况
3 策略及建议
    3.1 加强现刊注册和回溯注册
    3.2 重视参考文献DOI的着录
    3.3 提高DOI的解析准确性
    3.4 加大DOI应用的宣传力度

(10)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方法与创新
    0.5 概念释名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
        1.5.1 远大的目标
        1.5.2 合理的原则
        1.5.3 体制化的方向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
        2.5.2 实证主义方法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
        3.1.2 晋城医学馆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
        3.4.2 加入近代学制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
    6.1 编辑出版期刊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
        6.2.1 办刊宗旨
        6.2.2 栏目设置
        6.2.3 文章主题
        6.2.4 作者倾向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着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
        6.5.1 转变交流思想
        6.5.2 初建引文规范
        6.5.3 丰富交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中国医学工程》杂志投稿须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医药卫生期刊借力“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初探[J]. 洪悦民,杨江瑜,林燕薇,郑巧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10)
  • [2]学术期刊与科学基金通信作者标注规范管理及对策——以国内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为例[J]. 高杰,张涵,王桂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6)
  • [3]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J]. 任艳青,翁彦琴,靳炜,王雪峰,张恬. 编辑学报, 2021(01)
  • [4]科技期刊结构式摘要的探索与实践——以数学学术性论文为例[J]. 曾志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5]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D]. 陈曦. 吉林大学, 2019(02)
  • [6]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 吉媛. 重庆大学, 2019(01)
  • [7]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J]. 郭婷婷,李刚. 图书馆论坛, 2019(02)
  •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9]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DOI使用现状分析[J]. 蒋丽琴,宋素梅,马少怡. 天津科技, 2018(02)
  • [10]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D]. 刘洋. 山西大学, 2017(02)

标签:;  ;  ;  ;  

《中华医学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