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前和儿童期的饮食可能与乳癌危险性有关(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涛[1](2013)在《吉林省2003~2008年出生缺陷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问题从简单的控制数量逐渐转变为人口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出生缺陷直接影响着我国人口的生命质量,对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产生了负面的作用。经济有效地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因此出生缺陷预防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已成为人口健康科学优先考虑的重大课题。吉林省早期曾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地区,2001年起我省启动了全省优生筛查工作,出生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2003年后,此前强制执行的婚前检查被取消,导致婚检率大幅下降,给出生缺陷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我省,出生缺陷的监测采取以医院为基础的方式,监测结果难以代表全省人群,为此吉林省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开展了此次全省范围的出生缺陷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出生缺陷基线调查表和国家统一的出生缺陷登记卡,对2003年~2008年有生育行为的家庭进行调查,对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解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整体较低,为77.36/万,目前呈下降趋势。出生缺陷发生率各地区存在差异,辽源、吉林、延边地区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出生缺陷顺位前六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腭裂、外耳其他畸形、多指(趾)、唐氏综合症。通过趋势性卡方和单因素分析,孕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为农民、经济状况差、妊娠中期高血压、妊娠晚期高血压、妊娠中期缺铁性贫血、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新生儿低体重均提示为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增补叶酸、优生筛查是发生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可描述吉林省出生缺陷流行趋势和分布特征,提示出生缺陷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较强的理论基础。
徐斐[2](2008)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指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而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及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具体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疾病。COPD位居当前全球发病率的第十二位和死因的第四位,据估计,到2020年,COPD将仅次于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而成为全世界第五位致残和第三位致死的疾病。在我国,COPD的死亡率也居于死因顺位的第四位。目前,有关COPD的流行病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报告大多为关于COPD死亡率的横断面研究,未见连续的时间趋势分析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公布的全球COPD患病率为0.8%,其他一些研究所报告的COPD患病率为4%-6%,大大高于WHO的数据。在我国,截至2004年,由于缺乏来自有代表性样本人群的COPD患病率数据,WHO采用专家们根据与中国相似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进行的估计,推算中国的COPD患病率约为2.5%。COPD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营养、社会经济状况、性别、体质类型(过敏症等),以及可能的遗传因素。在诸多危险因素中,吸烟(特别是主动吸烟)被认为是COPD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中大约有10%-15%的人会罹患COPD。但,国内的相关研究不仅数量很少、研究的因素少,而且结论也不一致。此外,感染是COPD病人病情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作为急性炎症时相的非特异性的反应蛋白,其血清浓度增加。同时,COPD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状况,从而会导致心肌不同程度的受损。作为心肌损伤的灵敏、特异的指标之一,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应当会随着COPD患者病情的加重以及缺氧状况的严重而增高。目前,尚未见COPD病人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血清CRP、CK-MB二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宏观流行病学和血清流行病学的手段,采用疾病监测资料的时间趋势性分析、现况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对COPD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COPD的人群患病率、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COPD病程与血清CRP、CK-MB之间的关系以及CRP、CK-MB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阐明我国COPD的疾病负担、分布特点、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并据此筛选高危人群、制定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率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的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南京市1997-2005年度十个城区的居民病伤死因监测资料,对COPD的死亡率、死因顺位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变化的时间趋势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人口数据来自南京市统计局,死因分类依据为国际疾病分类(ICD-9和ICD-10)标准。参照本地期间的平均期望寿命水平,早死年龄域定义为0~69岁,早死指在70岁以前死亡。以2000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标准构成对南京市历年的死亡率进行标化。结果显示,1997-2005年度南京市人群COPD的平均死亡率为56.75/10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所有年度,COPD死亡均居死因顺位的第三位。死亡率的男女性别比为1.08-1.18:1,COPD的死亡率在0-59岁呈较低水平,60-74岁呈上升趋势,75岁后达到高峰。COPD各年度的平均YPLL为2.14人年,呈缓慢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COPD已经成为危害老年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所造成的疾病负担沉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应将COPD的预防与控制纳入公共卫生重点防制的项目工作。第二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群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采用现况研究设计方法,了解城乡成年居民中COPD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以及COPD的相关影响因素。抽样方法为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于2000年10月-2001年3月间在南京市随机抽取2个城区、1个郊区、2个县作为调查地区。其中每个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每个街道再随机抽取3个居委会;每个县则根据调查前一年度的人均收入,将所有乡镇的经济水平分成好、中、差3层,每层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中的行政村同样分成3层,每层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全市共抽取45个行政村/居委会。研究对象为调查地区年满35周岁(1965年7月1目前出生)并在当地居住满5年的所有在籍居民。设计样本量为32,000人,调查地区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数为32,578人,实际调查29,458人,有效调查表29,319份,有效应答率为90.1%,有效应答者年龄、性别、城乡构成与全市总人群之间显着无差异性,达到了设计要求。研究内容被设计成统一的调查表,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收入及家庭状况、医疗保障、COPD及其他主要慢性病的患病史、家族史、吸烟情况(吸烟行为状况分成:不吸烟者、已戒烟者和吸烟者3个亚组;同时也依据其累计吸烟量(TACS)的情况分为:不吸烟者(TACS=0)、吸烟量较少者(TACS=lower tertile)、吸烟量中等者(TACS=middle tertile)和吸烟量较多者(TACS=upper tertile)4个亚组)、饮酒情况、饮食情况、生活起居、体育锻炼、一般体格检查(身高、体重的测量)。结果显示,在本研究对象中,COPD的已知患病率为5.9%。男性人群中的患病率显着高于女性(7.2%vs.4.7%,P<0.01);城区高于乡村(6.7%vs.4.4%,P<0.01);65+、50-64和35-49岁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分别为13.4%、6.1%和2.3%(P<0.01)。吸烟者中的患病率显着高于不吸烟者(7.3%vs.5.4%,P<0.01);样本人群TACS越大,其罹患COPD的风险也越高,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不吸烟者者相比,吸烟量较少、中等和较多者罹患COPD的OR值及95%CI分别为1.25,95%CI=1.02-1.35;1.40,95%CI=1.15-1.72;1.63,95%CI=1.37-1.95)。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吸烟量与COPD患病率之间的上述剂量依赖关系依然存在,表明吸烟是COPD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来自本地区有代表性的样本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5.9%)远大于WHO所估计的我国成年人群的患病率(2.5%);吸烟是COPD的危险因素,并且TACS与COPD罹患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戒烟是预防和控制人群中COPD的有效措施之一。第三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吸烟之间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在研究吸烟行为(不吸烟、已戒烟、吸烟)与COPD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累计吸烟量(TACS)、室内空气污染、被动吸烟与COPD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COPD病例与正常对照采用1:1配对,各有1743例,且病例与对照为相同性别、相同年龄(±1岁)、来自相同行政村/居委会。所有病例与对照均来自南京地区2000年10月-2001年3月之间完成的35岁以上城乡居民COPD相关情况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库。研究对象的吸烟情况分为:吸烟行为(不吸烟者、已戒烟者和吸烟者)、累计吸烟量(TACS)等级(不吸烟者[TACS=0]、吸烟量较少者[TACS=lower tertile]、吸烟量中等者[TACS=middletertile]和吸烟量较多者[TACS=upper tertile]),以此二种分类来研究吸烟行为和吸烟量与COPD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COPD患者中吸烟者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在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量较少者、吸烟量中等者和吸烟量较多者罹患COPD的风险分别为1.40(95%CI=1.09-1.79)、1.55(95%CI=1.21-1.99)和1.77(95%CI=1.37-2.29)。在吸烟者中,女性罹患COPD的风险是男性的1.2倍(95%CI=1.02-1.4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室内空气污染和被动吸烟与COPD之间均没有显着的流行病学联系,而对于不吸烟者(特别是女性不吸烟者)而言冬季使用煤炭作为取暖燃料则可以增加罹患COPD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不仅是COPD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还与COPD之间存在确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吸烟量越大,罹患COPD的风险越大;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者更易罹患COPD。在以使用的燃料、厨房排气来定义室内空气污染的情况下,室内空气污染与COPD之间没有显着关联。被动吸烟与COPD之间也无显着的流行病学联系。第四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之间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确诊的COPD病人81例(平均年龄=61.9±6.1岁)、正常健康体检对照73人(平均年龄=54.9±2.4岁),病例与对照之间的性别、地区、民族、吸烟史、肺结核和糖尿病史进行了匹配;病例组分别于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稳定期)抽取空腹静脉血和动脉血、对照者于体检日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显示,缓解期COPD病人的血清CRP和CK-MB平均值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而处于急性期时,CRP和CK-MB浓度都进一步显着增加;当COPD患者的病情由急性发作经治疗而趋于稳定时,其PaO2显着上升。从正常对照组、COPD稳定期病例组到COPD急性期病例组,每递升一个组别,CRP、CK-MB分别平均增加24.5mg/L和13.6IU/L;而COPD稳定期病人急性发作时,其PaO2平均下降26.8mmHg。在COPD急性发作期,CK-MB与CRP之间存在正相关,而PaO2与CRP、CK-MB与PaO2之间均存在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血清CRP和CK-MB是COPD病人的病情变化的一个敏感指标,二者间存在正相关、且都与PaO2水平呈负相关。在临床上,可以用来评估COPD患者的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
王荣,孙素真[3](2008)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秋芳[4](2001)在《出生前和儿童期的饮食可能与乳癌危险性有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乔治敦大学Lombardi癌症中心的首席癌症科学家Leena Hilakivi-Clarke博士在第十届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研讨年会上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成人期相比,胎儿期和儿童期的饮食对人一生中患乳癌危险的影响更大。
二、出生前和儿童期的饮食可能与乳癌危险性有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生前和儿童期的饮食可能与乳癌危险性有关(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2003~2008年出生缺陷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出生缺陷的分类 |
1.2 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吉林省研究现状 |
1.3 出生缺陷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1.3.1 遗传因素 |
1.3.2 环境因素 |
1.3.3 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 |
1.4 出生缺陷的防治 |
1.4.1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
1.4.2 出生缺陷的二级预防 |
1.4.3 出生缺陷三级预防 |
1.4.4 出生缺陷的治疗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方法 |
2.3.1 抽样方法 |
2.3.2 调查员培训 |
2.3.3 现场调查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围产儿的一般情况 |
3.1.1 性别构成 |
3.1.2 民族构成 |
3.1.3 出生时间构成 |
3.1.4 出生地区构成 |
3.2 出生缺陷儿的一般情况 |
3.2.1 出生缺陷儿的病种类型 |
3.2.2 出生缺陷儿的性别构成 |
3.2.3 出生缺陷儿的民族构成 |
3.2.4 出生缺陷儿的出生时间构成 |
3.2.5 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地构成 |
3.3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三间分布情况 |
3.3.1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3.3.2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时间分布 |
3.3.3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地区分布 |
3.3.4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人群分布 |
3.4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孕母年龄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2 孕母文化程度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3 孕母职业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4 围产儿家庭经济情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5 围产儿体重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6 妊娠高血压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7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8 孕前增补叶酸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9 饮用水源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3.4.10 优生筛查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及三间分布情况 |
4.1.1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发生率 |
4.1.2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三间分布情况 |
4.2 吉林省 2003~2008 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因素 |
4.2.1 孕母一般情况 |
4.2.2 孕母患病情况 |
4.2.3 孕母生活行为 |
4.2.4 围产儿低体重 |
4.3 出生缺陷的防治对策 |
4.3.1 政府应开展的出生缺陷防治对策 |
4.3.2 育龄夫妇应开展的出生缺陷防治对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序言 四、正文 |
第一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率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的时间趋势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群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吸烟之间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之间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五、小结 六、附录 |
附录一、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附录二、已发表论着 七、综述 八、参考文献 九、致谢 |
(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2.1 儿童ADHD的临床表现 |
2.1.1 活动过度 |
2.1.2 注意集中困难 |
2.1.3 行为冲动 |
2.1.4 学习困难 |
2.2 青少年ADHD及共患病[27] |
3 诊断及诊断标准 |
3.1 诊断程序[25, 33] |
3.2 诊断标准[41~44] |
3.3 诊断分型 |
4 治疗 |
5 预后 |
四、出生前和儿童期的饮食可能与乳癌危险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2003~2008年出生缺陷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海涛. 吉林大学, 2013(09)
- [2]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 徐斐. 南京医科大学, 2008(12)
- [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J]. 王荣,孙素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01)
- [4]出生前和儿童期的饮食可能与乳癌危险性有关[J]. 李秋芳. 国外医学情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