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高效的复信号处理芯片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亢伟民[1](2021)在《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对高频谱效率传输和高可靠性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频谱效率数据传输,目前大多数通信系统往往采用高阶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星座。在高谱效情况下,加性白高斯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采用规则的QAM星座调制距离香农限会有1.53 dB的成形损失。为了获得成形增益,可以采用概率成形(Probabilistic Shaping,PS)和几何成形(Geometric Shaping,GS)。相比几何成形GS,概率成形PS更易于硬件实现和速率匹配,目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概率成形为核心,重点研究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通过将PS技术与超奈奎斯特(Faster-than-Nyquist,FTN)传输、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等技术相结合并进行优化,提升高频谱效率场景下的可靠传输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在传统的概率成形编码调制方案中,AWGN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的码率是不灵活的。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分时混合概率成形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其中,多元LDPC码的信息位符号通过分布匹配生成不等概分布的星座调制符号,多元LDPC码的校验位符号经过星座映射后得到等概均匀分布的星座调制符号。所提方案的LDPC码率不受限,可以速率匹配更灵活。通过平均互信息(Average Mutual Information,AMI)理论分析和错误性能的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当系统采用非格雷映射的8QAM、32QAM和128QAM星座调制时,相比传统的概率成形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本文提出的分时混合概率成形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可靠性能。第二,针对FTN高谱效传输,传统方案采取规则的QAM星座调制。为了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能,本文将概率成形技术与FTN传输相结合,针对16QAM和8QAM星座调制,提出了 FTN概率成形PS方案,获得了成形增益。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成形的FTN预编码方案。基于平均互信息准则,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成形的FTN系统预编码优化算法,优化FTN PS系统的预编码系数。相比未预编码FTN PS方案,提出的FTN PS预编码方案可以获得预编码增益。第三,目前大多数概率成形编码调制方案考虑的是AWGN信道,在无线衰落信道中,进行概率成形研究的较少。为了获得分集增益和成形增益,在衰落信道中考虑将PS用于二维的QAM星座调制。本文研究了在瑞利衰落信道中的概率成形PS二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能,本文提出了在瑞利衰落信道中的概率成形PS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同时,在提出的概率成形PS二元、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中,基于AMI准则,通过遍历搜索寻找最优的星座旋转角度,获得分集增益。第四,上述三个创新工作都是在单天线系统中进行的优化设计,考虑多天线MIMO系统,在衰落信道中,本文提出了基于概率成形PS的调制分集MIMO系统编码调制方案。其中,信道编码考虑采用二元LDPC码和多元LDPC码。在基于概率成形PS的调制分集MIMO系统二元、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中,基于AMI准则,通过遍历搜索寻找最优的星座旋转角度,获得分集增益。
郑坤[2](2020)在《可见光通信系统基带传输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可见光通信技术可被用来同时进行通信和照明,有效解决了射频通信频谱资源短缺的问题,这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青睐。传统可见光通信采用二进制信号传输信息,这限制了数据传输速率以及高频谱效率。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因为其高频谱利用率,被引入到可见光通信中用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本文以可见光OFDM通信技术为基础,深入研究讨论了各类抗LED非线性的OFDM传输算法方案,包括基于子载波预留法的可见光OFDM系统以及基于Delta-Sigma调制的单比特可见光OFDM系统,并探索可见光OFDM技术与基于LED的室内定位系统结合的方案。首先,文章概述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系统框架、光电器件通信模型以及系统噪声等主要方面,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理论。然后文章介绍了常用的宽带通信技术即OFDM技术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并详细描述可见光DCO-OFDM通信系统。而后针对基于LED的可见光宽带通信系统,文章简单讨论了非线性效应的来源和影响。其次考虑到LED非线性对可见光OFDM信号的影响,文章基于预留子载波法(TR)提出了一种适用于VLC的速率自适应低峰均比通信算法。本文以DCO-OFDM系统为主,根据IM/DD调制特性和可见光通信信道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TR自适应速率的低峰均比宽带通信算法。根据可见光通信信道特性,我们不仅优化了子载波预留位置,而且推导了子载波SNR与预留子载波数的之间关系。据此我们进一步得出系统可达速率和预留子载波比率的关系。根据我们提出的基于VLC子载波预留方案,实验和仿真结果证明当预留足够多的子载波被用来将PAPR,那么OFDM信号峰值功率将会降低35%且在功率归一化下有着将近9d B的有效功率增益。随后,文章使用单比特Delta-Sigma调制器量化高数据速率OFDM信号,分析了该系统各方面理论性能以及优化了调制器结构,并仿真验证之。本文介绍了Delta-Sigma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包括调制器结构、频谱分析以及带内信噪比。接下来讨论了基于Delta-Sigma调制器的可见光OFDM系统和系统架构,并分析了不同调制阶数下系统稳定性,继而推导了带内信噪比、误差向量幅度以及误码率公式。此外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可行性和性能结果,发现随着过采样率的提高带内信噪比也随之提高(过采样率每翻倍,带内信噪比提高9d B)。接着,为提高噪声整形效率优化了Delta-Sigma调制器结构,文章考虑到多零点Delta-Sigma调制结构优势,将之与可见光OFDM技术结合,提出了相应的系统架构,同样分析了系统稳定性问题和考虑额外的信号失真,随后的仿真结果发现该调制器结构在保证与原有一致的性能下拥有较少的带宽占用。最后,文章讨论了可见光通信系统体系的一项重要应用,即基于LED的室内可见光定位系统。本文概述了基于LED的室内定位模型,包括系统架构和定位算法。然后介绍讨论了以RSS参数为基础的几类常用可见光定位算法和基本原理。接下来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见光CSI的室内VLC定位方案,该方案以可见光OFDM传输技术为参数测量方式,获得可见光CSI参数,并以CSI参数来进行室内定位研究,同时给出了基于可见光信号CSI的室内定位算法,最后仿真比较该算法与基于可见光RSS的室内定位算法的性能,可以发现基于可见光CSI的室内定位系统在房间边缘性能要优于基于RSS的系统,并且在噪声环境下拥有更佳的定位精度。
刘新群[3](2019)在《宽带电子侦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战场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电子战中对抗的双方都希望自己的雷达在能够有效探测对方雷达目标的同时,降低对方雷达侦察和截获自己的概率,来占据战争的主动权并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信号已经广泛应用在现代雷达体制当中。在时频域而言,LPI雷达信号具有大时宽带宽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降低雷达信号的峰值发射功率,甚至淹没在噪声中,这对侦察接收机的接收带宽和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侦察接收机的主要作用是截获对方辐射源信号并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以便采取应对措施。信号截获问题是侦察接收机在信号能量域、频域及空域等多维空间中与辐射源信号所在的空间重合的概率问题。不过,如果辐射源信号的带宽较宽,达到几GHz甚至上十GHz,针对如此宽的带宽,在当今主流的Nyquist采样中,模数转换器(ADC)成为许多实际工程应用的限制因素。这是因为ADC的数字带宽(即采样率)和模拟带宽(即直接数字化高RF频带的能力)限制了对宽带信号的侦收和采集,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其他的采样理论和结构,如非均匀采样和一系列基于压缩感知(CS)的新型采样结构。本文对Nyquist折叠接收机(NYFR)截获的辐射源信号的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对基于多相滤波的侦察接收机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2章分析了常见LPI雷达波形及其特性,然后针对LPI雷达信号大时宽带宽的特点,研究了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的典型架构。首先,借助模糊函数对常见LPI雷达波形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第2.2节)。其次,针对其大时宽带宽的特点分析了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的架构,对侦察接收机的要求和实现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且将NYFR作为了本文理论研究的重点(第2.3节)。第3章详细介绍了NYFR的基本原理并且着重研究了NYFR输出信号的检测技术。首先,对NYFR的原型结构及其输出信号的形式进行了简要介绍(第3.2节)。其次,研究了NYFR其它改进结构(第3.3节)。然后,基于扩展Fourier变换对NYFR输出脉冲信号的时域波形进行了详细推导和分析,证明了NYFR不会影响雷达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时间位置,由此提出了两种NYFR输出信号的脉冲检测算法:基于迭代自相关和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的NYFR输出脉冲检测算法,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第3.4节)。第4章首先针对NYFR截获的线性调频(LFM)信号,提出了两种信息恢复和参数估计方法,分别为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RANSAC)和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信息恢复算法,当获得LFM信号的Nyquist区信息以后,可以去掉与Nyquist区相关的本振调制信息,然后借助Fr FT可以提高调频斜率的估计精度(第4.2节),在Fr FT估计调频斜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Fr FT快速寻优算法(第4.3节)。接下来,针对频率编码(FSK)信号等超宽带信号频谱跨多个Nyquist区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通道NYFR结构,并基于此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STFT和匹配滤波的Nyquist区估计算法,效果良好(第4.4节)。第5章针对宽带侦察接收机实现技术和雷达信号的检测和实时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基于多相滤波器的数字正交下变频技术,在实现过程中引入了一种无混频器的并行数字下变频(DDC)结构(第5.2节)。然后,研究了基于时域的宽带雷达信号实时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mn法和差分盒(DOB)滤波器的脉冲前后沿实时检测方法,给出了检测门限的设置方法并且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第5.3节)。接下来,研究了宽带雷达信号实时参数估计的方法,面对十分复杂的脉冲调制形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多帧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流水测频的中心频率估计方法,并对其实现步骤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描述(第5.4节)。然后,对上文提出的时域、频域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系统仿真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并且利用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第5.5节)。
曲月[4](2019)在《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雷达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需要具备实时处理多路大带宽信号的能力。宽带数字接收机利用高速A/D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并对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一系列的下变频处理,最终获得能被可编程逻辑阵列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件分析和识别的信号,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信号中的有用信息进行提取和储存。数字技术和数字处理器件的发展推动雷达数字接收机向着高分辨率,高截获概率,大动态范围的方向不断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电子侦察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侦察领域的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数字下变频技术和宽带数字信道化技术。本文基于FPGA对宽带数字下变频技术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数字下变频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优化型的CORDIC算法,将其应用于数字下变频模块的设计之中,设计了一种多相滤波级联常用FIR滤波的两级滤波方式,减小了单级滤波对硬件资源的大量消耗。对优化型数字下变频结构与IP Core实现的数字下变频结构进行仿真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优化的数字下变频结构占用更少的资源,更适合推广使用。本文运用数学公式推导了数字信道化结构,分析了各种应用场景下数字信道化的高效结构,对数字信道化过程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案。针对本次设计的数字信道化高效结构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完成了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结构的设计,并在FPGA中进行了仿真,与之前同条件下的MATLAB仿真进行对比,结果吻合,满足设计的要求。
申昱东[5](2019)在《低信噪比电子侦察信号预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侦察系统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侦察方式,随着军用信息技术和电磁波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雷达探测与干扰设备的研究,电子侦察系统的电磁环境也逐步变得复杂,导致电子侦察系统采集到的部分信号淹没在噪声中。因此,如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实现有效的电子侦察信号预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电子侦察信号处理中的信道化为基础,首先对现有的数字信道化技术和信道化合并技术进行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结合信道化合并技术和噪声检测,对信道化技术进行了改进尝试,并对其进行了MATLAB仿真和FPGA验证。然后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信号分解算法,变分模态分解(VMD)算法和变分非线性调频模态分解(VNCMD)算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并针对VMD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电子侦察信号处理进行了改进尝试和详实的试验分析。本文以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道化技术为基础,主要展开如下工作:1、研究信道化技术和信道化合并技术,通过理论推导、实验仿真,对传统的信道化技术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电子侦察信号处理中降噪能力、信道切割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信道化之后噪声信号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实现了噪声检测,结合信道化合并技术,对信道化技术进行了改进尝试、仿真分析和FPGA验证。发现得到的邻信道合并方法对于跨信道切割的宽带信号能够较好的实现重构,但需要一定的先验条件,脉冲拼接部分有较小的幅度衰减。2、针对数字信道化技术在低信噪比下应用的局限性,又对VMD算法和NVCMD算法进行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分别对两种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电子侦察系统中替代传统信道化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宽带信号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实现了宽带信号检测。最终以VMD算法框架为基础,结合宽带信号检测技术,对VMD算法中的带宽控制、中心频率更新等模块进行优化和修改,完成了VMD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应用于电子侦察信号处理的改进。3、对改进的VMD算法的信号分解能力、降噪性能、分解结果误差等方面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其在电子侦察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改进的VMD算法在实现信道化时具有中心频率自适应、信号带宽自适应、信噪比提升幅度大等特点,解决了传统信道化技术的宽带信号跨信道切割问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统信道化结果中出现的脉冲交叠现象,通过对比传统信道化技术的性能,验证了改进的VMD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信道化处理结果更好。
张龙[6](2019)在《短波多路快速选频系统中FPGA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短波通信是一种典型的天波传播通信方式,主要依靠电离层反射实现远距离无线通信,电离层的时变性导致了短波信道的时变性,因此选择可通频率对短波通信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将以短波选频建链技术为背景,着重讨论短波射频信号转换到基带的信道化方法,具体包括单通道信道化方法和多通道信道化方法。首先介绍了多速率信号处理的相关理论,包括采样、抽取插值和高效滤波器等理论,在单通道信道化和多通道信道化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的多相滤波理论是多通道信道化中多相滤波信道化技术的基础。其次,以短波中频数字化硬件平台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基带信号转换到中频的上变频过程和中频信号转换到基带的下变频过程。结合多速率信号处理的相关理论,详细讨论了上下变频过程中的滤波器级联结构,滤波器参数以及CORDIC算法实现的数控振荡器。利用MATLAB仿真分析了上下变频器的性能,并通过FPGA实现该中频数字化系统。然后,为了进行多通道的信号检测,在单通道信道化的基础上提出多通道信道化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短波全频段分成多个信道组,每一个信道组内的信号都是带通信号,对每个带通信号进行正交复变换将其频谱搬移到基带,然后经过多级级联的抽取滤波器降低信号的采样频率,接着进行多相滤波信道化。结合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并给出了FPGA实现的思路。最后,介绍了系统中硬件模块间接口的时序关系及其FPGA实现。
王克非[7](2019)在《多通道可重构箔条干扰实时模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雷达干扰模拟器是雷达研制过程中常用的设备。在雷达的抗干扰测试、性能评估等各研发阶段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抗干扰测试方式相比,干扰模拟器有着开销小,测试便捷等优点。箔条干扰是通过投放大量箔条产生干扰回波的一种干扰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干扰手段。研究宽带多通道箔条干扰实时模拟技术对宽带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型箔条干扰模拟器的研发项目为背景,对箔条干扰实时动态模拟方法、宽带多通道模拟器输出信号的幅相一致性补偿技术和基于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可重构雷达干扰模拟系统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箔条干扰信号的实时动态模拟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离线仿真与在线实时合成结合的箔条干扰实时动态模拟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箔条模拟器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动态真实的模拟箔条弹的扩散过程,并满足回波合成过程的实时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实测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模拟箔条弹的扩散过程,实时产生干扰回波。其次,本文研究了宽带多通道干扰模拟器输出信号的幅相一致性补偿技术,在传统的FIR模型的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针对宽带雷达常用的线性调频信号和单一频率信号,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处理办法,实现了多通道信号的带内幅相补偿技术。对比传统的FIR处理模型,通过仿真证明了神经网络算法有着更好的补偿性能。最后,本文研究了基于FPGA可重构设计的雷达干扰模拟器,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动态重构与静态重构结合的雷达干扰模拟器,对雷达干扰模拟器中常见的卷积类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细颗粒融合设计的卷积模块设计办法。相对于传统设计方法,可重构设计节省了大量的硬件资源。相对于常规的可重构设计方案,采用了融合卷积设计的可重构雷达干扰模拟器有着重构时间更短的优势。本文研究了多通道可重构箔条干扰实时模拟技术。在箔条干扰信号的实时动态模拟方面,相比传统方法,可以将箔条干扰动态变化的回波特性体现在实时合成的干扰回波中。在宽带多通道干扰模拟器的幅相一致性补偿方面,相比传统方法,提升了对线性调频信号和单一频率信号的补偿性能。在基于FPGA的可重构设计方面,相比传统方法,降低了雷达干扰模拟器的资源消耗。相对于常规可重构设计方案,降低了重构时间。本文研究成果对高性能多通道箔条干扰模拟器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李涛[8](2018)在《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子侦察卫星是获取电子情报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快速作战决策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现代雷达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侦察面临的信号带宽越来越大,使得现有星载电子侦察系统在执行信号侦收任务时面临更大挑战。传统电子侦察卫星采用扫频工作方式,对宽频段范围内短时猝发信号的捕获概率相对较低;接收机带宽相对有限,对于宽带雷达信号、扩频通信信号等宽带信号难以全面获取信号的各项参数;在多信号环境中,对弱小信号的捕获能力相对有限。因此,本文顺应中频甚至射频直接数字化、大带宽及实时处理的电子侦察接收机发展趋势,对宽带侦收和处理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为实现宽频段采样,本文研究了几种基于ADC并行的宽带高速采样技术,包括时间交叉采样技术、混合滤波器组技术和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等,分析了优劣特征和失配因素,对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的信号采样环节的设计与实现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提出基于频谱折叠的双通道高速并行采样方法,从频带折叠与恢复的角度解决了模拟带宽不足问题,该方法通道对称性较高,误差小且容易校正。本方法可以与时间交叉采样等方法组合,进一步拓展采样率,实现高速高精度采样。为解决宽带电子侦察数字接收机中高速并行采样数据的实时处理问题,考虑实现难度、扩展度、灵活性、系统性能等因素,设计了信号实时并行处理的一系列方案,包括免混频宽带数字正交解调、基于数据抽取和流水线运算的并行FIR滤波器、数字下变频实现窄带数字接收机、并行化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等,解决了以FPGA为实时处理核心的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高速实时处理中的难点。上述实时处理方案在数字化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工程实现中得到充分验证。传统的信号采样方式在数据上存在大量的冗余。作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模拟-信息转换器中的一种,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可以利用单片ADC实现整个雷达频段超宽带范围内信号的高概率截获,是一种均衡硬件资源量与接收性能的结构,其后续数字信号处理可采用经典算法予以分析。在对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为解决其输出复合调制信号处理复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通道方案的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结构。该结构利用双通道输出对消了输入信号本身的调制,在信号分析中具有更低的运算量、更广的适用性和更高的性能。针对常用的线性调频宽带雷达信号,本文提出了多种适用于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的参数估计方法。结合输出信号的复合调制特征,设计了基于特定间隔瞬时自相关的参数估计方法、基于时频边界拟合的参数估计方法和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估计方法等,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这几种方法为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用于雷达等宽带信号的侦收和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最后论述了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的工程化实现技术。包括某小型化星载电子侦察处理单元和一种更大带宽的地面宽带电子侦察系统,其中充分运用和验证了本文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宽带实时频谱分析技术等成果。为提高星载电子侦察接收机在有限硬件条件下的宽频段侦收能力,分析NYFR在工程实现中的难点并提出了一种复合本振和实采样形式的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结构。在增加一定硬件规模的代价下,这是一种有较高可实现性的方案。
张家赟[9](2018)在《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战争中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提高,基于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数字信道化接收机作为被动导引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为了提高接收机的频域覆盖带宽和波达方向估计精度,本文对数字信道化和空间谱估计测角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小型通用的接收机模块。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阐述了针对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调研了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和基于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简要分析了相关技术。然后,详细介绍了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处理结构,并分析信道化背景下的虚假信号特点;同时研究了信道检测中恒虚警检测和频率测量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空间谱估计的测角算法原理,包含解相干和实值化的预处理方法,以及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Jacobi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策略,具有大带宽和高测角精度的特点。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阵列信号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模块。软件模块,主要分为数字信道化和谱估计测角两部分,论文重点针对谱估计算法中特征值分解和谱峰搜索等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与MATLAB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FPGA软件模块的正确性。
申昌龙[10](2014)在《数字接收机中信道化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字信道化接收机是一种重要的电子侦察接收机,通过把接收到的信号在频域进行信道划分,可实时处理同时到达的多个信号,具有频带覆盖范围宽、截获概率大、灵敏度高等优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数字信道化接收机中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处理高效结构,讨论了其硬件实现方案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主要内容为:1、根据数字正交变换技术和多速率信号处理等理论,推导了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处理高效结构,确定了实信号数字信道化接收的设计方案,Matlab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2、详细对数字下变频和数字信道化处理作了模块划分并实现了该设计。在数字下变频中,主要包括数控振荡器、混频器和滤波抽取模块,设计中利用CORDIC算法在实现数控振荡器的同时完成数字混频,采用多相滤波结构和分时复用技术完成混频后的滤波和抽取。在数字信道化处理中,主要包括抽取、多相滤波和IFFT模块,采用分时复用技术设计多相滤波模块以节省乘法器等硬件资源,设计了流水线结构的FFT,并用FFT完成IFFT的功能。3、进行了电路功能仿真,在SMIC0.13μm的标准工艺库下完成了逻辑综合,工作频率可达200MHz。
二、一种高效的复信号处理芯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高效的复信号处理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星座调制技术(概率成形与几何成形)研究现状 |
1.2.2 LDPC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超奈奎斯特技术研究现状 |
1.2.4 MIMO技术研究现状 |
1.2.5 调制分集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
1.3.2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1.3.3 论文各章节的关联关系 |
第二章 基于分时混合概率成形的编码调制方案研究 |
2.1 引言 |
2.2 系统模型 |
2.2.1 传统概率成形 |
2.2.2 分时混合概率成形 |
2.3 平均互信息 |
2.3.1 正交规则系统的CM-AMI和传统PS系统的CM/BICM-AMI |
2.3.2 分时混合概率成形系统HPS CM-AMI |
2.3.3 平均互信息对比 |
2.4 性能仿真与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概率成形的超奈奎斯特预编码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概率成形在FTN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3.2.1 系统模型 |
3.2.2 平均互信息 |
3.3 基于概率成形的FTN预编码优化 |
3.3.1 系统模型 |
3.3.2 预编码优化算法 |
3.3.3 平均互信息 |
3.4 性能仿真与评估 |
3.4.1 FTN PS系统性能仿真 |
3.4.2 FTN PS预编码系统性能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率成形在衰落信道下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3 AMI分析及最优星座旋转角度设计 |
4.4 性能仿真与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概率成形的调制分集MIMO系统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 |
5.3 AMI分析及最优星座旋转角度设计 |
5.4 性能仿真与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附录1 缩略语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可见光通信系统基带传输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可见光宽带通信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
1.2.2 可见光定位技术的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可见光宽带通信的前景及未来应用 |
1.3.2 基于可见光通信定位系统的应用 |
1.4 论文内容安排及篇章结构 |
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与定位系统概论 |
2.1 引言 |
2.2 可见光通信系统架构 |
2.2.1 可见光通信系统框图 |
2.2.2 室内可见光信道 |
2.2.3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光电器件 |
2.3 可见光宽带通信系统原理 |
2.4 可见光宽带通信系统的非线性影响 |
2.4.1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非线性源 |
2.4.2 可见光OFDM系统的非线性失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ED非线性特性的低峰均比可见光宽带传输方法 |
3.1 引言 |
3.2 可见光多载波信号的峰均功率比分析 |
3.2.1 传统OFDM信号的峰均功率比简述 |
3.2.2 可见光OFDM信号的峰均功率比统计分析 |
3.3 适应光多载波强度调制的子载波预留法 |
3.3.1 传统子载波预留算法概述 |
3.3.2 基于IM/DD的子载波预留算法 |
3.3.3 预留子载波位置与数目的影响 |
3.3.4 适用于可见光系统的新颖子载波预留位置 |
3.4 基于LED非线性的可达速率最大化模型 |
3.4.1 基于LED非线性的幅度回退技术 |
3.4.2 系统有效信噪比与可达速率分析 |
3.4.3 基于LED非线性的速率自适应可见光传输算法 |
3.5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兼容LED的单比特量化可见光宽带通信 |
4.1 引言 |
4.2 Delta-Simga调制的基本原理 |
4.2.1 Delta-Sigma调制的基本结构 |
4.2.2 Delta-Sigma调制数学模型与性能指标 |
4.3 基于LED非线性的单比特Delta-Sigma可见光OFDM系统 |
4.3.1 单阶Delta-Sigma可见光OFDM系统原理 |
4.3.2 高阶Delta-Simga调制结构扩展 |
4.3.3 系统综合分析 |
4.3.4 数值仿真与结果讨论 |
4.4 Delta-Sigma调制可见光OFDM系统的多零点噪声整形结构改进 |
4.4.1 多音Delta-Sigma调制基本原理 |
4.4.2 基于多音调制器的可见光OFDM系统数学模型 |
4.4.3 系统失真来源分析(ICI和ISI) |
4.4.4 数值仿真与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可见光OFDM通信的室内定位系统 |
5.1 引言 |
5.2 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概述 |
5.3 常用的可见光室内定位技术 |
5.3.1 基于可见光RSS的三边测量定位算法 |
5.3.2 基于可见光RSS的指纹识别定位法 |
5.3.3 基于可见光RSS的近似定位法 |
5.4 基于可见光OFDM通信的室内定位技术 |
5.4.1 可见光CSI基本原理 |
5.4.2 基于可见光CSI定位算法与流程 |
5.4.3 仿真平台搭建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内容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 |
(3)宽带电子侦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使用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宽带采样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模拟信息转换器架构研究现状 |
1.3.3 Nyquist折叠接收机信息恢复和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4 雷达信号实时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宽带电子侦察常见信号波形及接收机典型结构分析 |
2.1 引言 |
2.2 常见低截获概率雷达波形及其特性分析 |
2.2.1 模糊函数的定义 |
2.2.2 常见低截获概率雷达波形 |
2.3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典型结构研究 |
2.3.1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下变频接收机 |
2.3.2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结构 |
2.3.3 直接射频采样和模拟信息转换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yquist折叠接收机原理及其信号检测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Nyquist折叠接收机原型结构及其输出信号分析 |
3.2.1 Nyquist折叠接收机典型结构及其原理 |
3.2.2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分析 |
3.3 Nyquist折叠接收机其它结构 |
3.3.1 同步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3.3.2 双通道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3.3.3 基于倍频器阵列构造多分量本振单独混频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3.4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的检测 |
3.4.1 基于扩展Fourier变换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时域波形分析 |
3.4.2 基于迭代自相关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检测算法 |
3.4.3 基于STFT的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检测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的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和Fr FT的 LFM信号参数估计 |
4.2.1 基于最小二乘的参数估计方法 |
4.2.2 基于迭代随机抽样一致性的参数估计方法 |
4.2.3 基于分数阶Fourier变换的调频斜率估计方法 |
4.2.4 仿真分析 |
4.3 基于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和Fr FT的 LFM信号参数估计 |
4.3.1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收敛性分析及其参数选择 |
4.3.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LFM信号参数估计算法 |
4.3.4 仿真分析 |
4.4 双通道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的跨多Nyquist区信号信息恢复 |
4.4.1 改进的双通道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4.4.2 基于匹配滤波和STFT的信息恢复方法 |
4.4.3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宽带侦察接收机实现及雷达信号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下变频结构 |
5.3 基于时域的宽带雷达信号实时检测技术研究 |
5.3.1 逐点检测和多数据点累积(mn法)检测 |
5.3.2 基于mn法和差分盒滤波器的脉冲检测 |
5.4 宽带雷达信号实时参数估计研究 |
5.4.1 脉冲时域参数测量方法 |
5.4.2 脉冲中心频率测量方法 |
5.5 仿真及实测数据分析 |
5.5.1 时域参数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2 频域参数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3 实测数据展示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信号采样和处理的基本理论 |
2.1 采样定理 |
2.2 数字滤波器 |
2.3 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 |
2.3.1 信号的抽取 |
2.3.2 信号的内插 |
2.3.3 多相滤波结构 |
2.3.4 采样率的有理数转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下变频技术研究 |
3.1 数控振荡器的设计 |
3.1.1 本振信号产生方法 |
3.1.2 优化CORDIC算法实现NCO |
3.1.3 并行NCO的设计 |
3.1.4 NCO性能分析 |
3.2 雷达信号参数要求 |
3.3 IP核实现DDC |
3.4 基于优化型CORDIC算法的DDC设计 |
3.4.1 第一次滤波设计 |
3.4.2 第二次滤波设计 |
3.5 混频模块的设计 |
3.6 滤波模块的实现 |
3.6.1 第一级滤波实现 |
3.6.2 第二级滤波实现 |
3.7 系统仿真及验证 |
3.7.1 优化CORDIC模块的仿真 |
3.7.2 宽带数字下变频系统仿真 |
3.7.3 IP Core方式实现DDC的仿真 |
3.7.4 性能参数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信道化技术研究 |
4.1 数字信道化基本概念 |
4.1.1 数字信道化技术 |
4.1.2 信道划分 |
4.2 数字信道化模型 |
4.3 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高效结构 |
4.4 数字信道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
4.4.1 信道覆盖盲区 |
4.4.2 相邻信道模糊 |
4.4.3 大带宽信号跨信道 |
4.5 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结构仿真 |
4.5.1 原型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4.5.2 数字信道化的仿真 |
4.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6 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的FPGA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低信噪比电子侦察信号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字信道化技术 |
2.1 基于多相滤波器的数字信道化技术 |
2.1.1 信道划分 |
2.1.2 数字信道化基本实现方式 |
2.1.3 数字信道化的高效实现方式 |
2.1.4 数字信道化MATLAB仿真 |
2.2 数字信道化合并技术 |
2.2.1 信道化合并基本实现方式 |
2.2.2 信道化合并的高效实现方式 |
2.2.3 信道化合并MATLAB仿真 |
2.3 基于信道化技术的邻信道合并方法 |
2.3.2 噪声信号检测 |
2.3.3 邻信道合并中的滤波器设计 |
2.3.4 邻信道合并处理流程 |
2.3.5 邻信道合并仿真 |
2.3.6 邻信道合并FPGA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及改进 |
3.1 VMD算法 |
3.1.1 VMD算法信号模型 |
3.1.2 VMD算法分解原理 |
3.1.3 VMD算法仿真分析 |
3.2 VNCMD算法 |
3.2.1 VNCMD算法信号模型 |
3.2.2 VNCMD算法分解原理 |
3.2.3 VNCMD算法仿真分析 |
3.3 VMD算法改进 |
3.3.1 针对复信号的VMD算法修改 |
3.3.2 VMD算法带宽控制参数 |
3.3.3 宽带信号检测与验证 |
3.3.4 改进的VMD算法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信噪比条件下改进VMD算法仿真 |
4.1 改进VMD算法宽带信号分解仿真 |
4.2 频域相邻脉冲分解分辨力分析 |
4.3 改进VMD算法分解误差分析 |
4.4 改进VMD算法降噪分析 |
4.5 改进VMD算法测频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短波多路快速选频系统中FPGA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短波数字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信号采样速率转换的相关理论 |
2.1 信号采样定理 |
2.2 信号抽取、插值理论 |
2.2.1 整数倍抽取 |
2.2.2 整数倍内插 |
2.3 数字滤波器理论 |
2.3.1 数字滤波器基本理论 |
2.3.2 半带(HB)滤波器 |
2.3.3 积分梳状(CIC)滤波器 |
2.4 抽取、内插器的多相滤波理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单通道短波信道机的设计与实现 |
3.1 实现环境 |
3.1.1 硬件及软件环境 |
3.1.2 整体框架 |
3.2 单通道数字上变频 |
3.2.1 基带信号的产生 |
3.2.2 HB插值滤波器的设计 |
3.2.3 NCO模块的设计 |
3.3 单通道数字下变频 |
3.3.1 CIC抽取滤波器的设计 |
3.3.2 HB抽取滤波器的设计 |
3.3.3 FIR抽取滤波器的多相实现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多通道短波信道化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
4.1 信道化接收机的总体结构 |
4.2 带通信号的抽取 |
4.3 多级级联滤波器的设计 |
4.4 多相滤波信道化 |
4.4.1 数字滤波器组和信道化基本概念 |
4.4.2 复信号的多相滤波信道化结构 |
4.4.3 512 点基-8FFT结构分析 |
4.4.4 信道化数据选择输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模块间数据传输接口的FPGA实现 |
5.1 A/D、D/A接口 |
5.2 UPP接口 |
5.3 McBSP接口 |
5.4 EMIF接口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多通道可重构箔条干扰实时模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箔条干扰实时动态模拟 |
1.2.2 宽带多通道干扰模拟器的幅相一致性补偿 |
1.2.3 基于FPGA的可重构雷达干扰模拟器设计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通道可重构箔条干扰模拟器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组成 |
2.2 系统工作原理 |
2.3 关键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箔条干扰实时动态模拟方法 |
3.1 箔条干扰模拟方法分析 |
3.2 箔条干扰的离线建模仿真 |
3.2.1 箔条运动特征建模 |
3.2.2 箔条云的时变特性 |
3.2.3 箔条回波特性建模 |
3.3 箔条干扰的在线实时合成 |
3.3.1 基于ZMNL变换法的箔条干扰实时合成 |
3.3.2 箔条干扰回波的动态模拟 |
3.4 箔条干扰实时产生流程 |
3.5 箔条干扰实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带多通道干扰模拟器幅相一致性补偿技术研究 |
4.1 基于FIR模型的最小二乘法 |
4.2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序列信号处理算法 |
4.2.1 数据集构建及预处理 |
4.2.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2.3 模型的训练调优策略 |
4.2.4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通道一致性补偿 |
4.3 神经网络的工程实现难点探究 |
4.3.1 全并行结构 |
4.3.2 激活函数 |
4.3.3 模型压缩 |
4.4 仿真与分析 |
4.4.1 对比模型搭建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PGA的可重构干扰系统设计 |
5.1 FPGA动态可重构设计 |
5.1.1 经典干扰样式与计算过程分析 |
5.1.2 可重构系统模块化设计 |
5.1.3 基于融合设计的卷积结构 |
5.1.4 动态重构的模块连接结构 |
5.2 FPGA静态可重构设计 |
5.3 基于FPGA的可重构系统设计 |
5.3.1 可重构设计架构 |
5.3.2 多种干扰功能实现分析 |
5.4 可重构模拟器系统效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8)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电子侦察卫星现状与发展 |
1.3.2 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发展 |
1.3.3 超宽带模拟信息转换器技术发展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多路并行的接收机宽带采样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时间交叉采样技术研究 |
2.2.1 TIADC采样原理 |
2.2.2 TIADC常规失配分析 |
2.2.3 TIADC缺点与其他失配分析 |
2.3 混合滤波器组采样技术研究 |
2.3.1 HFB采样原理 |
2.3.2 HFB与 TIADC的关系 |
2.3.3 HFB优缺点分析 |
2.4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研究 |
2.4.1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原理分析 |
2.4.2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仿真 |
2.4.3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特点与失配分析 |
2.5 一种基于频谱折叠的新型双通道采样技术 |
2.5.1 基于谐波混频的频谱折叠 |
2.5.2 基于数字混频的折叠频谱恢复处理 |
2.5.3 频谱折叠双通道采样原理仿真 |
2.5.4 失配分析与校正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宽带电子侦察数字接收机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宽带数字正交解调技术研究 |
3.2.1 传统模拟和数字正交解调 |
3.2.2 免混频数字正交解调 |
3.3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 |
3.3.1 基于多相滤波的FIR滤波器并行处理结构 |
3.3.2 一种基于数据抽取和流水线运算的并行FIR滤波器优化结构 |
3.3.3 一种基于双路并行滤波的滤波器内插结构 |
3.4 宽带接收机的数字下变频窄带抽取处理技术研究 |
3.4.1 基于多相滤波的宽带数字下变频结构优化设计 |
3.4.2 一种频率和带宽可调的数字下变频结构设计 |
3.4.3 宽带接收机实现窄带接收机功能的性能分析 |
3.5 基于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
3.5.1 一种基于时间抽取的并行FFT实时处理结构 |
3.5.2 频域检测与频率模板触发 |
3.5.3 基于频谱概率的数字荧光技术 |
3.5.4 基于FFT的频域参数实时测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YFR的超宽带接收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NYFR原型结构分析 |
4.2.1 基于调制脉冲本振的NYFR原型结构 |
4.2.2 NYFR结构输出信号特征分析 |
4.2.3 NYFR输出噪声特性分析 |
4.3 基于谱峰搜索的NZ参数估计 |
4.3.1 NYFR对频谱的影响分析 |
4.3.2 基于频谱峰值法的NZ估计算法 |
4.4 一种双通道NYFR改进结构 |
4.4.1 双通道NYFR结构 |
4.4.2 基于双通道NYFR的信号参数估计 |
4.4.3 仿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YFR截获的LFM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特定间隔瞬时自相关的参数估计算法 |
5.2.1 整本振周期瞬时自相关法 |
5.2.2 半本振周期瞬时自相关法 |
5.3 基于时频边界拟合的参数估计算法 |
5.3.1 LFM/SFM复合调制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研究 |
5.3.2 基于时频边界直线拟合的参数估计 |
5.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估计算法 |
5.4.1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调频斜率估计 |
5.4.2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快速搜索方案 |
5.5 性能仿真与横向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工程实现 |
6.1 引言 |
6.2 一种基于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的小型化电子侦察系统实现 |
6.2.1 整体设计 |
6.2.2 基于FPGA的电磁频谱态势监视实现 |
6.2.3 辐射源信号参数特征实时提取处理 |
6.3 一种超宽带电子侦察系统实现 |
6.3.1 整体设计 |
6.3.2 基于FPGA的中频直接采样硬件设计 |
6.3.3 基于宽带扫频的监视和宽带控守相结合的信号侦收技术 |
6.4 NYFR工程实现方法探究 |
6.4.1 原型结构实现中的非理想因素分析 |
6.4.2 一种易实现的基于复合本振的NYFR实现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 |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发展趋势 |
1.2.2 基于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理论 |
2.1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 |
2.1.1 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 |
2.1.2 多相滤波的信道化实现结构 |
2.1.3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
2.1.4 信道化背景下的虚假信号 |
2.2 信道检测的关键技术 |
2.2.1 恒虚警检测 |
2.2.2 高精度测频技术 |
2.2.3 旋转坐标法原理 |
2.2.4 高精度正余弦算法 |
2.3 基于空间谱的DOA估计 |
2.3.1 经典MUSIC算法原理 |
2.3.2 高效协方差矩阵构造 |
2.3.3 基于Jacobi的特征值分解 |
2.3.4 信道化背景下的信源数目估计 |
2.4 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宽带阵列中频接收机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宽带多通带中频接收机硬件方案设计 |
3.1.1 系统组成 |
3.1.2 系统功能分析 |
3.1.3 系统工作流程 |
3.2 接收机信号采集模块 |
3.2.1 低速ADC电路设计与实现 |
3.2.2 高速ADC电路设计与实现 |
3.3 接收机母板FPGA模块 |
3.3.1 芯片选型 |
3.3.2 FPGA的加载电路设计 |
3.3.3 时钟电路设计 |
3.3.4 GTX以及自定义接口设计 |
3.3.5 FPGA的 BANK分配 |
3.4 信号处理子板模块 |
3.4.1 子板DSP模块 |
3.4.2 子板FPGA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阵列信号接收机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接收机软件架构 |
4.2 数字信道化分析模块 |
4.2.1 原型滤波器 |
4.2.2 多相滤波模块 |
4.2.3 FFT模块 |
4.3 信道检测的相关模块 |
4.3.1 瞬时幅度测量 |
4.3.2 过门限检测与信道选择 |
4.3.3 瞬时自相关测频 |
4.4 基于改进MUSIC的测向模块 |
4.4.1 自相关矩阵生成 |
4.4.2 特征值分解 |
4.4.3 空间谱构造与搜索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数字接收机中信道化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原理 |
2.1 信号采样理论 |
2.2 数字正交变换技术 |
2.2.1 数字混频低通滤波法 |
2.2.2 多相滤波法 |
2.3 多速率信号处理基本理论 |
2.3.1 整数倍抽取 |
2.3.2 多相滤波结构 |
2.4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相关结构 |
2.4.1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基本结构 |
2.4.2 信道划分模型 |
2.4.3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下变频与数字信道化处理的设计 |
3.1 数字信道化接收方案设定 |
3.2 数字下变频 |
3.2.1 数字下变频整体设计及方案验证 |
3.2.2 数控振荡器(NCO)和混频器设计 |
3.2.3 FIR 滤波器设计 |
3.3 数字信道化处理 |
3.3.1 数字信道化处理整体设计及方案验证 |
3.3.2 抽取模块设计 |
3.3.3 多相滤波模块设计 |
3.3.4 IDFT 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下变频与数字信道化处理的验证与实现 |
4.1 验证方案制定 |
4.1.1 验证技术 |
4.1.2 验证方案选择 |
4.2 功能验证 |
4.2.1 数字下变频功能仿真 |
4.2.2 数字信道化处理功能仿真 |
4.3 数字下变频和数字信道化处理的设计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一种高效的复信号处理芯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D]. 亢伟民.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可见光通信系统基带传输与定位技术研究[D]. 郑坤. 东南大学, 2020(01)
- [3]宽带电子侦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刘新群.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4]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曲月.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5]低信噪比电子侦察信号预处理[D]. 申昱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短波多路快速选频系统中FPGA模块设计与实现[D]. 张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多通道可重构箔条干扰实时模拟技术研究[D]. 王克非.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D]. 李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9]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D]. 张家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数字接收机中信道化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D]. 申昌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