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gA肾病中医辨证规律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余怡[1](2021)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系膜区IgA沉积伴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30-40%患者在诊断20-30年后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3%。临床上IgA肾病患者常可见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发现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和进展到终点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西医尚无针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降低尿蛋白、对症支持治疗来延缓肾脏病进展。本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上,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运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将2018年-2020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的60例符合纳排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的IgA肾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替米沙坦和西医常规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联合治疗,治疗周期共24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症候积分、尿ACR、尿NAG、尿α1-MG、尿β2-MG、尿RBP和尿MMP-7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肝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最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一般资料:因故未能按时随访的脱落患者共8例,其中试验组脱落5例,有效病例25例;对照组脱落3例,有效病例27例。其中试验组女患者12名,男性患者13名;对照组女患者14名,男患者13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BMI、高血压、病程以及尿素氮、尿酸、白蛋白实验室指标,经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②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尿ACR:试验组治疗后尿AC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尿NAG、α1-MG、β2-MG、RBP:试验组治疗后尿NAG、尿α1-MG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独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的尿NAG、尿α1-MG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RBP、尿β2-MG均无明显差异(P>0.05)。⑤尿MMP-7:试验组治疗后尿MMP-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尿MMP-7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eGFR和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eGFR均无显着差异(P>0.05),肾功能稳定;两组肝功能、血常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能有效改善IgA肾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且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MMP-7表达有关。
朱俊[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石晓琪[3](2020)在《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文中指出背景:IgA肾病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需通过肾活检的免疫荧光检查确诊。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治疗以控制血压、免疫抑制治疗、扁桃体切除等为主,疗效并不显着。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仁和教授主张慢性肾炎从风论治,提出“肾络症瘕”的病机理论,倡导慢性病饮食、运动、情志调节、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深入研究。方法和目的:本研究收集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的典型医案,将医案解析、标引后导入医案数据库系统,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并验证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的认识及用药经验,并尝试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与理化指标和IgA肾病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结论:在医案数据库中,对纳入研究的148个典型医案的“病因”和“发病”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发现病因以“久病正虚”和“外感”为多,且外感病因中“风邪”占主导地位,夹杂热邪、寒邪、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发病呈慢性病程,反复因外感、情绪波动、劳累等诱因急性加重。结论:IgA肾病呈慢性病程,在以外感为主的诱因下反复急性发作,与吕老的认识相符。为研究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在症状和用药方面的特点,基于频次统计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的“症状体征”和“用药范围”,基于关联规则查询“药物配伍几率”探索吕教授常用药对。结果显示,IgA肾病外感医案中,“发热、恶寒”的卫表症状少见,以“咳嗽、咽痛”等肺失宣肃、邪伏咽喉的症状为主。和非外感医案相比,外感医案的“痰浊”和“头晕”表现加重。从舌象来看,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中舌“暗”的比例相当,但外感医案中“黯红舌”比例高,非外感医案中“淡暗舌”比例高。从用药来看,外感医案常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兼有肝火时加用栀子;用荆芥炭-防风-蝉衣-栀子疏风、行血祛风、剔络搜风以全方位祛除风邪;除上述清热解表、祛风散邪的药物外,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排在前8位的药物完全相同,均为丹参、猪苓、生黄芪、当归、川芎、丹皮、赤芍、灵芝,且灵芝-红景天,丹参-丹皮-赤芍为常用药对。结论:1.IgA肾病患者的外感为虚人外感,祛外邪的同时需兼顾“虚”“瘀热”的内伤病机;2.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用药经验成熟,注重“虚”“瘀热”病机,治以活血凉血、益气养血。为研究不同肾功能分期的IgA肾病在症状、证候、病位等方面的演变规律及吕仁和教授的用药特点,按血肌酐水平将医案分为IgA肾病前期和后期。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结果显示:随着肌酐升高,症状及舌象提示水湿内停、血瘀病机加重,证候提示瘀热证、湿浊阻滞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比例增加,病位由肺脾肾为主向心肾为主转变,用药显示清热凉血、活血泻浊、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出现频率增高。结论:医案数据库对IgA肾病前期、后期的症状、证候、病位和用药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揭示了 IgA肾病在不同肾功能分期的病情演变规律,且符合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认识。为初步探索IgA肾病的病理分级轻重与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以IgA肾病病理Ⅲ级为分界点将医案分为两类。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以“症状”“证候种类”“用药范围”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夜尿多、尿浊的症状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现代医学IgA肾病的病理改变的发展过程一致;颜面肿、下肢肿、胞睑肿胀等水湿内停症状及心悸、眠差等心神受扰、水气凌心的症状的加重亦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吕仁和教授的临床认识相一致。随病理分级的加重,由气虚证、阴虚证转变为阴阳两虚证为主,瘀热证贯穿始终,出现血瘀痰凝证;用药方面,莪术等活血消症药及灵芝、红景天等养心安神药比例增加。初步结论:通过对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的统计分析,可初步提示病理分级轻重;随病理分级加重,治疗上需加强活血消症、益气养心、补益阴阳气血的力度。
陈鹏辉[4](2018)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首位病因。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研究发现,足突融合的程度与IgA肾病肾小球硬化、GFR下降加重一致。以足细胞为干预靶点,运用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治疗IgA肾病在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一定的成果,而足细胞损伤IgA肾病中医证候特征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导。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初步探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以期深化IgA肾病的认识,并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目的初步探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安门医院于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根据电镜下观察足突融合程度分为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伴足突融合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分析伴足细胞[gAN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入组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43例IgA肾病患者,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患者147例(60.49%),伴足突融合组患者96例(39.51%)。1.2性别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男性比例占55.10%,伴足突融合组男性比例占5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肾活检年龄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接受肾活检平均年龄为38.13±11.05岁,伴足突融合组平均年龄为36.89±12.85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在21~40岁间接受肾活检所占比例为60.5%,伴足突融合组所占比例为56.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病程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病程的中位水平12.0(2.0,36.0)月;伴足突融合组病程的中位水平为12.0(2.0,48.0)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体重指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平均BMI为24.80±3.32 kg/m2,伴足突融合组平均BMI为24.89±4.04kg/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诱发因素足突无明显病变组诱发因素最常见的为呼吸道感染(18.4%);伴足突融合组诱发因素以呼吸道感染(19.8%)最为常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资料2.1首发临床表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是乏力(18.4%)、水肿(17.0%)、肉眼血尿(14.3%)。伴足突融合组因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较为水肿(38.5%)、肉眼血尿(11.5%)、乏力(8.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高血压分级足突无明显病变组肾穿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所占比例是59.1%,伴足突融合组所占比例为71.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足突无明显病变组24h-UTP中位水平为1.04(0.57,1.83)g/24h;伴足突融合组24h-UTP中位水平为2.34(1.62,3.65)g/24h,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足突无明显病变组24h-UTP介于1~3.5 g/24h的患者占45.6%,24h-UTP≥3.5g/24h患者占5.4%;伴足突融合组24h-UTP介于1~3.5 g/24h的患者占61.5%,24h-UTP≥3.5g/24h患者占28.1%,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4血清白蛋白足突无明显病变组ALB中位水平为39.25(35.92,42.28)g/L;伴足突融合组ALB中位水平为35.95(30.35,40.53)g/L,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5肾功能及慢性肾脏病分期足突无明显病变组Scr中位水平为84.0(67.3,108.8)umol/l、BUN中位水平为5.30(4.32,6.88)mmol/l、平均 UA 为 373.74±104.84umol/l、eGFR 中位水平为 89.0(66.5,110.0)ml/min1.73m2;伴足突融合组 Scr 中位水平为 99.5(77.8,141.8)umol/l、BUN为 6.51(4.99,8.41)mmol/l、平均 UA 为 413.72± 106.45 umol/l、eGFR 中位水平为 74.0(51.0,104.0)ml/min1.73m2。两组之间 BUN、SCr、UA、eGFR 比较均为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足突无明显病变组CKD1-5期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7.9%、17.7%、0.7%、0%;伴足突融合组CKD1-5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6%、26.0%、20.8%、9.4%、4.2%;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6血脂谱足突无明显病变组CHO中位水平为4.82(4.24,5.46)mmol/l,TG中位水平为1.70(1.21,2.57)mmol/l,HDL-C 中位水平为 1.17(0.98,1.38)mmol/l,LDL-C 中位水平为 2.93(2.46,3.35)mmol/l;伴足突融合组 CHO 中位水平为 5.40(4.27,6.59)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81(1.28,2.52)mmol/l,HDL-C 中位水平为 1.22(1.0,1.4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3.36(2.60,4.03)mmol/l。两组之间在CHO、LDL-C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两组之间在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高倍镜下尿红细胞计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平均RBC-M为9.60±2.89/HP,伴足突融合组平均RBC-M为9.54±3.26/HP,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资料3.1肾脏病理分类两组均以局灶增生型为最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65.3%vs65.6%);伴足突融合组有6.3%表现为新月体型,而在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中未见,余病理类型分布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牛津病理分级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牛津分型M1、E1、S1、T1+2、C1+2的发生率分别为91.8%、12.2%、41.5%、53.1%、51%;伴足突融合组牛津分型M1、E1、S1、T1+2、C1+2的发生率分别为95.8%、25.0%、49.0%、71.9%、63.5%。两组间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T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3.3免疫荧光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最常见的3种免疫复合物类型是IgA+IgM+C3(40.4%),IgA+C3(35.6%),IgA(10.3%);伴足突融合组最常见的3种免疫复合物类型是IgA+IgM+C3(41.9%),IgA+C3(25.8%),IgA+IgM+IgG+C3(12.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4.1中医症状频率分布最常见的10个中医症状有乏力、腰膝酸软、颜面浮肿、四肢水肿、自汗盗汗、五心烦热、面色萎黄、易感冒、咽喉肿痛、头晕耳鸣。4.2中医主证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最常见3个中医主证包括气阴两虚证(38.1%)、肝肾阴虚证(23.1%)、肺脾气虚证(20.4%);伴足突融合组为气阴两虚证(39.6%)、肺脾气虚证(29.2%)、肝肾阴虚证(19.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中医兼证64例患者未合并任何兼证。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兼证均为血瘀证。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痰湿证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伴足突融合组(8.2%vs 16.7%),在湿热证方面高于伴足突融合组(23.1%vs 13.5%),余兼证构成比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伴足突融合IgA肾病蛋白尿较多、肾功能较差,常伴有血脂异常。2、伴足突融合IgA肾病牛津分型E、T、C的发生率较高;间接提示足突融合可能是IgA肾病预后不良的的病理预测因素之一。3、伴足突融合IgA肾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气阴两虚证;最常见的兼证是血瘀。
魏立良[5](2014)在《现代名中医尿血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名中医尿血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对尿血特别是肾性血尿中医临床诊治的认识和用药经验,总结不同医家诊治尿血的共性经验和代表性医家的个性经验,并进一步针对收集医案数较多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急性肾炎等疾病的尿血医案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其针对不同肾脏疾病所致尿血的诊治用药思路,为有效把握、灵活运用名中医经验,拓宽临床诊治和处方用药思路,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收集、整理全国五批名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名中医)公开发表的尿血医案,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医案,输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设计课题团队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运用其内置的医案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功能,对从入选医案中采集到的的症状、证候、治疗原则、用药规律(性味、归经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药物间的关联度分析,采用复杂熵聚类法提取核心处方和新方组合。结果:对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57例医案中共450.诊次、450首处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49位医家的共性认识:尿血证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以浮肿、腰酸、乏力、腰痛、小便黄、手足心热、口干、咽痛、小便赤、纳差、尿血等为常见症状;常见脉象为细脉、数脉、滑脉、弦脉、沉脉、濡脉等;常见舌象为红舌、淡红舌、暗红舌、舌尖红等;常见舌苔为薄苔、白苔、黄苔、腻苔、厚苔等;其证候分布特点为气阴两虚、湿热、肾阴虚等;治疗原则分别为凉血止血、益气养阴、补肾、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前15味使用最多的药物依次为:白茅根、生地、小蓟、甘草、黄芪、牡丹皮、茜草、旱莲草、茯苓、女贞子、侧柏叶、山药、山茱萸、太子参、仙鹤草;治疗尿血证的基本方的药物组成为: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牡丹皮、侧柏叶、小蓟、白茅根、茜草、茯苓、黄芪、甘草;所有药物中以甘味、苦味为主,以寒性、凉性、平性为主,以归肝、肺、肾、心、脾、胃经为主。利用软件的新方开发功能提取出新方组合25首。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急性肾炎等4种医案数较多的尿血证医案分别对其中的症状、证候、治疗原则、用药规律(性味、归经等)、基本处方等规律进行研究发现:紫癜肾医案的常见症状为浮肿、紫癜、小便黄、手足心热、乏力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症状为浮肿、腰酸、乏力、腰痛、口干等,IgA肾病医案的常见症状为腰酸、乏力、腰痛、小便黄、浮肿等,急性肾炎医案的常见症状为防止、小便黄、咽痛、腰酸、手足心热等;治疗上,紫癜肾医案的基本方为黄芪、白茅根、生地、牡丹皮、小蓟、侧柏叶、茜草、山药、甘草、茯苓、白花蛇舌草、泽泻、黄芩、藕节、山茱萸、旱莲草、女贞子,慢性肾炎医案的基本方为仙鹤草、白茅根、女贞子、旱莲草、侧柏叶、小蓟、生地、茯苓、茜草、牡丹皮、山药、山茱萸、泽泻、黄芪、太子参、甘草,IgA肾病医案的基本方为女贞子、旱莲草、黄芪、生地、小蓟、白茅根、茜草、侧柏叶、蝉蜕、牡丹皮,而急性肾炎医案的基本方为山茱萸、生地、白茅根、黄芪、太子参、连翘、金银花、茜草、甘草。而利用软件的新方开发功能分别提取出新方组合:紫癜肾医案10组,慢性肾炎医案15组,IgA肾病医案14组,急性肾炎医案3组。分别对张琪、邹燕勤、赵玉庸、曹恩泽等4位医家的尿血医案中有关常见症状、证候、治疗原则、用药规律(性味、归经等)、基本处方等的记录进行了挖掘分析,获得了以上4位医家在尿血病辨证治疗的个性经验:张琪医案的常见症状腰痛、乏力、腰酸、手足心热、小便黄、浮肿等;邹燕勤医案的常见症状腰酸、乏力、咽痒、咳嗽、腰痛、咽痛等;赵玉庸医案的常见症状小便黄、腰酸、腰痛、乏力、恶风等;曹恩泽医案的常见症状浮肿、腰酸、乏力、头痛、咳嗽、疲倦、咽喉不利等。治疗上,张琪医案的基本方牡丹皮、黄芪、太子参、女贞子、生地、白茅根、甘草、茜草、侧柏叶、黄芩、藕节、贯众、焦栀子、旱莲草、小蓟、山药、茯苓、山茱萸;曹恩泽医案的基本方白茅根、大蓟、小蓟、琥珀粉、生地、连翘、牡丹皮、莪术、黄芪、太子参、旱莲草、丹参;邹燕勤医案的基本方荠菜花、薏苡仁、茯苓、黄芪、续断、太子参、白茅根、桑寄生、甘草、仙鹤草、制僵蚕、小蓟、蝉蜕、枸杞子、车前草、金银花、射干、玄参、女贞子、白花蛇舌草、芦根;赵玉庸医案的基本方侧柏叶、小蓟、白茅根、茜草、僵蚕、青风藤、花蕊石、蝉蜕、黄芪、乌梢蛇、地榆、鬼箭羽、金银花、玄参。结论:(一)本研究发现49位医家的尿血证总体医案的共性认识:尿血证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与虚(气虚、阴虚)、湿、热、毒、瘀有关;其中的证候分布、治疗原则、用药特点等反映了各医家认为尿血证虚实夹杂的病机情况。(二)尿血证总体医案的基本方体现了益气养阴、凉血止血,兼以利湿的治疗原则,即以黄芪、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甘草益气养阴,以牡丹皮、侧柏叶、小蓟、白茅根、茜草凉血止血,以茯苓利湿,体现了各医家治疗尿血证时“扶正祛邪”的理念。(三)4种尿血证医案的分别研究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与IgA肾病患者中咽痛症状均较突出,而工gA肾病患者表现为咽痛等上焦肺系统的症状更多,均反映了虚、热、湿的因素;紫癜肾医案中“紫癜”的临床表现较为重要,与“血”的关系较为突出;急性肾炎的患者,除了“虚”外,“热”的因素更为突出。治疗上,紫癜肾医案的基本方与尿血证总体医案的基本方基本一致;慢性肾炎医案的基本方则注重利湿、补肾的治疗;IgA肾病医案的基本方侧重视利咽、疏风的治疗;而急性肾炎医案的基本方则重视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治疗。(四)4位医家的个性经验的研究发现:张琪医案与尿血证总体医案的症状情况基本一致;邹燕勤及曹恩泽医案中重点突出了上焦肺系的病症,头痛、咽痒、咳嗽、咽痛等症状较为突出;赵玉庸医案中则以小便黄、恶风等标证较为多。治疗上,张琪老中医治疗尿血证以凉血止血、益气养阴、清热、利湿等药物为主,体现了张氏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特点;曹恩泽医案的基本方药除以凉血止血药物为主之外,较为注重活血破瘀、解毒等药物的使用;邹燕勤老中医则着重清热利湿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注重清热利咽等,体现了邹氏治疗肾病中的补肾虚与泻肾浊、健脾气与祛内湿、益肺气与清咽喉等的治法;而赵玉庸医案则反映了其重视瘀血致病的病机。(五)对医案研究得出数十首新方组合,其中部分药物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为开发新药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与思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吴秀玲[7](2012)在《IgA肾病中医体质特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以中医体质学说为指导的基础上,把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IgA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以掌握IgA肾病患者的中医易感体质,以及发病后的传变规律和预后评估。为应用中医药调理体质、干预和治疗IgA肾病提供客观依据,从而达到指导疾病的预防及诊治的目的,为IgA肾病治疗的新思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体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等资料,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及不同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相关性。研究结果:IgA肾病的中医体质类型总体上以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多见,分别占21.5%、15.4%、14.3%。从性别上看,男性患者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和湿热质,而女性患者中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和气虚质,女性在气虚质、阳虚质中较男性比例增高。从年龄分布上看,14-30岁患者中多见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30-45岁患者以湿热质和痰湿质为主,45-60岁,60-70岁患者均以阳虚质最为常见。从体重指数上看,除痰湿质以外,其他体质患者体重指数均在标准范围内,气郁质患者体重指数最低。不同体质间患者心率比较,组间无显着差异。湿热质与瘀血质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就病程来看,病程较短时,患者以湿热质为主,随着病程进展,阳虚质的比例逐渐增高,各组间病程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室结果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湿热质最多,其次为痰湿质,以阳虚质最少,各组间比较,P<0.05。各体质类型血肌酐、尿素氮差异显着,P<0.05。血尿酸水平各组间无显着差异,其中特禀质最高,瘀血质最低。各组间甘油三酯水平差异不明显,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倍镜下尿红细胞阳虚质最高,其次为气虚质、痰湿质,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IgA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总体来说以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所占比例较高,是IgA肾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不同性别、年龄、体重的患者体质有所差异,患者病程长短与体质类型关系密切,而各种不同体质类型间肾功能水平、血脂、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不同,提示我们不同体质的IgA肾病患者预后亦有所差异。结果提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这三种病态体质可能跟IgA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王琳[8](2010)在《陈以平教授诊治中重症IgA肾病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冯婷婷[9](2010)在《IgA肾病辨证论治疗效与病理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对IgA肾病中医证候本证与标证、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诊疗及判断预后。2资料及方法:观察病例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9年7月~2009年10月在肾病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病例,均经肾活检证实为IgA肾病,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有60例病例合格。对各病例进行中医辩证分型予以中药方辨证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医症状积分,分析疾病疗效,总结导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经验。并对疗效与病理分级、IgA肾病中医证候本证与标证之间的相关性、本证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诊疗及判断预后。3结果:1.本研究观察病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3%),治疗前后患者的尿红细胞数、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前后数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观察病例中气阴两虚、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1%、72.7%、66.7%、50%。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观察病例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4.本研究观察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血常规及肝功能、电解质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本研究发现疗效与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性,病理分型越差的IgA肾病患者,其治疗效果也相应降低。6.本研究观察病例中医证候主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兼证中则以血瘀证和湿热证最为常见。7.本研究发现本证、标证间存在相关性,肺(脾)肾气虚证易兼外感证,肝肾阴虚证易兼有湿热证;气阴两虚证易兼有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易兼有湿浊证。8.本研究发现本证、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性,随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一气阴两虚证一脾肾阳虚证,病理分级有逐渐加重的趋势。4结论:本研究观察病例治疗后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尿中红细胞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等方面均有显着疗效,服用期间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达到了用药高效、安全的目的。提示辨证论治治疗IgA肾病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病理分级、本证与标证、本证与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和思路。
田海刚[10](2009)在《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各种肾脏病于急性阶段未经控制后的共同转归,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对于CKD的防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为:肾脏损害≥3个月,表现为下列之一者:肾脏病理异常和/或尿成分异常(如有血尿、电解质异常、pH异常)和/或影像学异常;或GFR<60ml/min/1.73m2,有或无肾脏损害。凡具有上述两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可定义为慢性肾脏病(CKD)。K/DOQI(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指南中根据肾脏受损程度,将CKD分为5期,CKD1期: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或增高,但有证据表明肾脏已有受损(如有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血尿或者以前有过肾脏病史);CKD2期:GFR略有下降(60-89ml/min/1.73m2);CKD3期:GFR中度下降(30-59ml/min/173m2);CKD4期:肾衰竭期,重度下降(15-29ml/min/1.73m2);CKD5期:GFR<15ml/min,为延续生命必须进行透析或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CKD的临床表现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关格,溺毒,肾劳病十分相似。中医理论认为,其病机正虚邪实贯穿始终,可伴以浊邪化热。肾阳衰微为起病之源,致脾失温养,脾阳亦虚,晚期气阴俱虚,营血亦亏,致病情加重。由于脾肾衰败,脾失固摄,肾失封藏,三焦气化严重障碍,分清泌浊之功能减退,二便失禁,人体代谢产物滞留体内,致湿浊不泄,久存于体内而致脏腑功能日益衰退。且由于肾体日渐失用,可出现各种合并症。本课题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慢性肾脏病进行证候学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进一步探讨本病证候的特点,分析其病因病机,深化症与证之间关系的认识,为防治慢性性肾脏病提供辨证治疗依据,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共二篇。第一篇回顾了近十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流行病学、进展机制、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第二篇着重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证候进展,包括病名探讨、病因病机、宏观辩证、微观研究等方面。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200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用SPSS(Statistica Package forSocial Science)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慢性肾脏病Ⅰ期患者30例,慢性肾脏病Ⅱ期患者34例,慢性肾脏病Ⅲ期患者42例,慢性肾脏病Ⅳ期患者50例,慢性肾脏病Ⅴ期患者44例,根据慢性肾脏病分期情况分期探讨中医的症状、证候、证候在不同分期的分布等规律。根据本组2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研究的结果显示:1.慢性肾脏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1.22;在70-79年龄段间,女性所占的比例明显多于男性,而20-39和90-99年龄段女性所占比例均少于男性;病程在11-20年的为多,占所研究患者总数的43%。2.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显着的相关性。3.从原发或伴发的疾病来看,慢性肾脏病患者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60%,39%为高血压肾病、15%为糖尿病肾病、多囊肾位于第四位,占3%,其次2.5%为移植性肾病。伴发病中30%为糖尿病,25%为高脂血症,冠心病占21%,脑血管疾病占9%,肝脏疾病占4.5%。并发症中52.5%为钙磷代谢紊乱,其次33.5%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占18.5%。4.慢性肾脏病常见的症状是:(1).倦怠乏力(64%)、(2).食少纳呆(55%)、(3).腰膝酸软(47%)、(4).舌淡有齿痕(47%)、(5).夜尿清长(44%)、(6).水肿(42%)、(7).头晕(42%)、(8).脉沉细(42%)、(9).恶心(41%)、(10).口中粘腻(35%)等。5.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主要单证侯分布规律为:在CKDⅠ期,其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占40%,而标实证以湿浊和血瘀证为主,各占10%,但是湿热证的表现明显,积分算术平均值为43.00;在CKDⅡ期,其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35%,而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占15%,且本期以脾肾气阴两虚证表现明显,积分算术平均值为55.25;在CKDⅢ期,其本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占31%,标实证仍然以湿热证为主,占17%,但本期以脾肾阳虚证表现明显,积分算术平均值为88.40;在CKDⅣ期,其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占30%,标实证以湿浊证为主,占28%,但本期脾肾气虚证的表现较明显,积分算术平均值为79.75;在CKDⅤ期,其本虚证以阴阳两虚证为主,占34%,其标实证以湿浊证为主,占48%,但本期以脾肾气阴两虚证表现明显,积分算术平均值为51.09。。根据对证的研究发现,总体分析认为,在本虚证中脾肾气阴两虚证出现率最高,占25%,阴阳两虚证的表现最重,积分算术平均值为68.69;标实证中湿浊证的出现率最高,占23%,其次为血瘀证和湿热证,分别占21%和19%,而且血瘀证和湿浊证的表现最重(积分算术平均值分别为30.67和30.11)并且贯穿于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在CKDⅠ、Ⅱ、Ⅲ期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证较少见,而在标实证中风动和水气证较少见,但在整个CKD的过程中,可表现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且在CKDⅣ、Ⅴ期邪实证候最多,这也证明了正虚证与邪实证的兼夹出现是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特征,提示了CKD晚期证候的复杂性。
二、IgA肾病中医辨证规律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gA肾病中医辨证规律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2.1 分型论治 |
2.2 分期论治 |
3. 复方及单药有效成分治疗 |
3.1 临床疗效试验研究 |
3.2 机制探索实验研究 |
4. 其他中医疗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进展 |
1.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发病机制 |
2.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病理诊断和生物标记物 |
2.1 病理诊断 |
2.2 生物标记物 |
3. 治疗现状 |
3.1 西医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2.3 尿ACR治疗前后比较 |
2.4 尿NAG、α1-MG、β2-MG、RBP治疗前后比较 |
2.5 尿MMP-7治疗前后比较 |
2.6 eGFR及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3. 讨论 |
3.1 加味黄茂赤风汤组方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3 MMP-7作用机理及临床价值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症候积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论治IgA肾病研究概述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 |
3. 治则治法 |
4. 小结 |
综述二 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综述 |
1. 医案研究的目的 |
2. 中医医案研究的政策背景 |
3. 医案研究的发展历程 |
4. 医案研究者的要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筛选 |
1.3 病例质量控制 |
1.4 数据预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理化指标 |
2.2 病因种类及发病 |
2.3 病位范围 |
2.4 根据是否外感分类的医案分析 |
2.5 根据肾功能分期的医案分析 |
2.6 根据病理分级的医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机制 |
2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临床、病理表现 |
3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临床治疗 |
4 小结 |
综述二 从历次辨证指南变迁看IgA肾病中医病机认识的沿革 |
1 IgA肾病中医辨证指南回顾 |
2 IgA肾病辨证指南变迁分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及相关参数的定义 |
3 资料收集 |
4 质量控制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资料 |
3 病理资料 |
4 中医证候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资料分析 |
3 肾脏病理分析 |
4 中医证候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现代名中医尿血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医案的发展史 |
二、医案的价值 |
三、医案研究的类型 |
(一) 对某一疾病的研究 |
(二) 对某一方剂的研究 |
(三) 对某一医家医案的研究 |
(四) 以学术流派为研究对象 |
四、医案研究的方法 |
(一) 领悟式法 |
(二) 统计分析法 |
五、尿血医案的研究情况 |
(一) 尿血的概念 |
(二) 尿血的病因病机 |
(三) 尿血医案的研究进展 |
六、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现代名中医尿血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 |
一、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案 |
二、各医家的共性认识的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一) 尿血医案的总体挖掘 |
(二)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医案的研究结果 |
(三) 慢性肾小球肾炎医案的研究结果 |
(四) IgA肾病医案的研究结果 |
(五) 急性肾炎医案的研究结果 |
(六) 不同尿血证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
三、4位医家的个性经验的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一) 张琪的个性经验研究结果 |
(二) 邹燕勤的个性经验研究结果 |
(三) 赵玉庸的个人经验研究结果 |
(四) 曹恩泽的个人经验研究结果 |
(五) 4位医家的个性经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关于数据挖掘技术在医案研究中的分析与讨论 |
(二) 医案录入和数据挖掘分析平台的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IgA肾病中医体质特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A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观察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调查问卷内容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IgA肾病辨证论治疗效与病理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讨论 |
一、导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经验 |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治疗思想 |
二、本研究临床疗效评价 |
三、中医证候及病理分级的关系 |
四、IgA肾病中医症候分型及演变规律 |
五、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附录 |
致谢 |
(10)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CKD流行病学 |
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 |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策略 |
回顾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慢性肾脏病证候研究进展 |
中医的病名探讨 |
病因病机 |
慢性肾脏病证候研究 |
慢性肾脏病的辨证论治 |
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慢性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CKD病例调查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IgA肾病中医辨证规律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余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D]. 石晓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D]. 陈鹏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现代名中医尿血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D]. 魏立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IgA肾病中医体质特点临床研究[D]. 吴秀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陈以平教授诊治中重症IgA肾病学术思想研究[J]. 王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12)
- [9]IgA肾病辨证论治疗效与病理关系的研究[D]. 冯婷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D]. 田海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