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策研究

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策研究

一、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令雨龙[1](2020)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走的是文明发展之路,其实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目标具有严密的路径归合性。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来看,现有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思维的影响。新时期,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客观上要求中国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进行转型,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真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因此,论文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来探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型。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这些理论既包括指导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相关主流理论,同时也包括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中国工业化实践过程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概括了生态化生产方式是缓解环境压力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以研究一般工业化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一般工业化道路的类型和特征,提炼出了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三个影响要素:技术、企业和政府。进而从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虽然我国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充分、工业模式发展粗犷、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少、发展思路依旧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影响等种种不足之处。并对转型目标和核心理念进行分析,使得研究转型问题更加具体化,从而更好地为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了技术、企业和政府分别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主体和引导者的结论。并且在指导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政府企业协同联动机制这一重要措施。对于转型问题的研究不仅更好的处理我国工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加优化的转型方式。

陈美华[2](2015)在《陈征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陈征是当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潜心研究《资本论》和中国经济问题,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陈征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史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通过对陈征在学习、研究、传播、运用和发展《资本论》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观点、思想内容及思想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再现陈征经济思想的全貌与当代价值。陈征经济思想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陈征学术生涯与取得的学术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展示了陈征丰硕的学术成果以及为《资本论》的广泛传播作出的突出贡献;通过对陈征的现代科学劳动、社会主义城市地租这两大理论的研究,以及对陈征有关《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等领域的理论观点的探索,充分展现了陈征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陈征在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现代科学劳动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体系,这是《资本论》在当代的重大发展和重新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于当前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证明了《资本论》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研究陈征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第一,陈征是当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研究陈征经济思想,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第二,陈征经济思想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客观实际,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和实践意义,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决策和指导当前经济建设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三,陈征高度的责任感、严谨切实的治学精神和高洁的人格是广大经济学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李飒[3](2014)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当代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自身和全球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灾难,导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的几十年乃至近百年中一直在奋力弥补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表现就是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以此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完成现代工业化的伟大使命。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人类迈进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背景,结合中国特色,做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当前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提高信息化水平。报告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强调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国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做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中后期,积极推进工业由大变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走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如何实现“两化”融合,怎样更好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研究方向和重点,也是本文的立意根本。“两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第二章梳理和归纳了国外和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国外研究从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国内研究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为“两化”融合基本分析、三元经济模型和“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基本分析包括“两化”基本关系,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还包括“两化”融合内涵分析,在充分把握“两化”融合本质、特征、必要性、发展模式、途径等内容的基础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智慧城市六个角度对“两化”融合的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第二部分通过传统二元经济局限性和简单三元经济模型分析两个层面对“两化”融合的模型进行理论探讨,试图探寻“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构筑其理论体系。通过追本溯源两化融合被提出的由来和依据,是源于美国20世纪末新经济政策的全球扩散作用,于是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对“两化”融合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框架并进行假设证明。第三部分介绍了“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理论模型的支撑下,第四章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涵盖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分别经历了2002年—2007年的提出阶段、2008年—2011年的开展试点阶段和2012年以来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部分就是实证分析,通过区域融合评价和产业融合评价,对“两化”融合发展攻坚期的全国31个地区和13个代表性产业进行实证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分别从总体分析、水平分析和指标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对中国省域和产业“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分别从第四章划分的发展水平四个梯队和四个级别的层面具体对各个地区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对主要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法的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中主要选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型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选取老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和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特色的“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通过对这些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做法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两化”融合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三个层面的应用现状比较,得出对于我国发展“两化”融合做法的借鉴。在总结全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七章从智慧企业建设、区域融合推进、产业融合推进和政府优势发挥四个角度得出推进企业、区域、产业、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首先,在对“两化”融合基本内涵的把握和诠释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和智慧城市六个方面进行具体涵义阐述,这六个方面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意义上的“两化”融合内涵,涉及到企业研发、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所有环节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递进特点,企业“两化”融合的实现是区域“两化”融合实现的基础,区域融合又造就了整个社会的“两化”融合实现,相辅相成、环环紧扣。而六方面中的最后两个方面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最高阶段和延伸。其次,论文在梳理归纳国内外关于工业化、信息化和“两化”关系、“两化”融合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两化”融合模型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只是理论框架的探索,目前没有官方或较统一、主流的关于“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稍微填充这一领域,也期待后来的研究者们继续探索。再次,对具体区域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有效抓手。论文对全国31个省域和13个代表性产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通过横纵向比较,总体、梯队和指标多维分析,摸清各省域“两化”融合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对于下一步指导“两化”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刘立娜[4](2010)在《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农区实现工业化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的天然弱质性,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融资中遇到了瓶颈。本文首先回顾了投融资理论,对相关的文献做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要融资渠道的现状。然后实证检验了融资绩效。根据以上现状的分析及实证研究,本文接下来总结了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改革财政金融制度,加大财政金融资金的支持力度,着重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健全资本市场,提高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的能力;采取多种办法解决农业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展多层次的农村保险市场等。

曹海英[5](2009)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但是,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宝贵经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发展隐患和深刻教训。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下,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论诉求下,中国既不能从整体上跨过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也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在新形势下,作为对传统工业化的“扬弃”,中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这为我国顺利推进工业化,为中国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其工业化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工业化水平落后的现状,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改变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紧迫性,也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艰巨性。事实上,自2002年中国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差距依旧越来越大。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缺少任何“一元”都难成“一体”。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就没有全国的工业化,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目前,关于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虽然在不断增多,但定性研究成果多,定量研究成果少。此外,关于新型工业化理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应用性研究显得不力。针对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本文试图根据新型工业化的理论要求和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践需要,从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构建一个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下,结合比较分析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新型工业化的理论体系和指标要求,构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措施。第一章回顾了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考察了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并总结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类型和模式;考察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明确了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之后,本章界定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新型工业化的现有指标体系。第二章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并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明确了西部民族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比较劣势、后发劣势。第三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本章回顾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含义和西部民族地区在“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指导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战略。之后,本章详细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充分就业战略的现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第四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是创新。本章界定了创新的经济学含义,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本章接下来通过实证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别详细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第五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本章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和功能目标的多元性,结合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内容和条件的特殊性,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五种发展模式,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强化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推动的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五种发展模式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一、理论框架的创新: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等本质规定,从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构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对新型工业化理论在区域层次的系统性运用研究做出了尝试。二、内容的创新:从理论层面强调了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实践层面探索了西部民族地区在“以人为本”价值认蛳峦平滦凸ひ祷姆⒄拐铰?通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出并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要求和功能目标的多元性,提出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三、视角的创新:本文在把握了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民族为主体,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依托,以“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强化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证分析,注重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丰富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定量研究。

王云[6](2009)在《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中部地区贯穿南北,承接东西。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对国内外传统工业化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探索过程中的新成果,更是发挥中部地区资源优势,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增强和传统工业化弊端的日益凸显,合理测度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对推动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了评价体系,对中部地区八十一个地级以上城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通过对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相互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同一城市不同年份的纵向比较,找出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合理评价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发展质量。对在测度中表现突出的城市,本论文还从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所选城市的发展优势,并提出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的主要方面和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国内外新型工业化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探讨了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理论,并从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出发,研究新型工业化“新”在何处,以及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通过分析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和构建原则,选择新型工业化测度的方法,建立了包括六大因素,二十个基础指标的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第四章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统计软件,对中部地区八十一个地级以上城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测度。第五章全面分析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测度结果,深入探讨数据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得出研究结论: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内部新型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且处在不断变化当中。进而提出加快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以推动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更好地向前发展。第六章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孙学光[7](2008)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支撑,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环境,创新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相区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以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及科学推进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人口就业、地区差距等重大问题,探寻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脉络,对工业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概括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了衡量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科学把握新型工业化进程,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由三个准则、六个主题及22个指标组成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及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实证测算,并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尚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实现新型工业化,尚任重道远。以层层递进的分析为依据,本文在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借鉴国内外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推进的基本思路: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心”,通过以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导向机制;努力实现“两项互动”,利用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创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正确处理“三重关系”,处理好集约化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贯彻实施“四大战略”,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四大发展战略,夯实新型工业化升级的科技、人才、资源和环境基础,构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撑机制。总之,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和创新,是切合国情和信息化时代特点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进行理论探讨,不断丰富具体实践,就一定能够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希望本文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分析和科学推进的研究,能够对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有所助益。

阚丽丽[8](2008)在《东部沿海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国家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贫弱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特殊国情及当代经济科技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不能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基于此,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断。这一论断是基于对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总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提出的,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工业化是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基础。研究探索适合于一定区域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既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决策的具体行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同属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分别位于我国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三个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发展速度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区域。近几年来五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居于全国前五位,总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五省市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把握各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实现程度及发展趋势,找出地区间发展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五省市新型工业化的规律,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更好的指导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各省市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两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一方面,阐述了工业化的主要观点及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另一方面,从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论、人力资本理论、信息经济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这几方面论述了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并比较了新型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的区别。第二部分对鲁、苏、沪、浙、粤这五个东部沿海省市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整体运行概况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分析,并运用传统工业化阶段划分法对五省市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判断。从总体上来判断,江苏、浙江和广东均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末阶段,上海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而山东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第三部分运用文献调查法、频度统计法结合专家咨询法,遵循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在指标数据可收集的前提下,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效益水平、集约化水平、生态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这七方面出发,构建了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了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同时构建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模型及定量判断划分标准。第四部分运用五省市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模型对沿海五省市2000-2005年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判定,得出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及排名,对五省市六年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实现程度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定和比较分析,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从七个方面对新型工业化各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各省市的优劣势。主要结论是:山东省新型工业化水平低于其它四省市,且发展速度是五省市中最慢的,处于新型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位居五省市第四,年均增长速度慢于上海和浙江,处于新型工业化中级阶段。上海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与其他四省相比优势明显,已进入新型工业化高级末阶段,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浙江省新型工业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位居五省市第三,处于新型工业化中级阶段。广东省新型工业化水平位居五省市第二,但与上海相比仍差距较大,且发展速度缓慢,仍处于新型工业化中级中期阶段。第五部分通过五省市新型工业化的比较分析,得出山东省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就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人口基数大且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及利用率较低;科技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针对山东省所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从长期和当期两方面提出了山东省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长期对策:(1)在发展思想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2)以教育为发展基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3)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4)以科技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期对策:(1)打造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4)提高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化跨越发展;(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6)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7)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8)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袁明[9](2007)在《关于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外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山西省工业化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客观判断,分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具备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并就加速工业化进程提出对策建议与发展思路。

王秋菊[10](2007)在《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尤其是工业发展速度明显缓慢,其工业增长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相继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不强、亏损严重,亏损面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城镇失业率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不仅是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将为其未来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目前东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是加快发展工业化的关键时期,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东北振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现阶段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信息化滞后、工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工业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等突出问题。面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如下战略:一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信息化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使信息产业成为东北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东北区域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由“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向“东北亚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转变。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按照东北东部——北部、东北中部和东北西部三大生态地理区域面临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战略。中部区域生态与环境建设的战略重点应突出城市化地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土地退化防治;东部——北部区域重点是森林生态的保护、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治理;西部区域重点是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三是实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通过“三步走”的引导战略,逐步实现工业结构转型。近期应以增强东北地区原材料工业生产的持续竞争力为重点,巩固钢铁和石油化工的优势地位。未来十年应着力发展支撑国民经济技术升级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形成原材料与重型装备制造业并重的工业结构。远期应实现工业结构向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结构转型。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东北振兴不仅要实施上述三大战略,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突破:首先,推进东北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东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措施,发挥科技进步对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作用。其次,坚持扩大就业,走工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工业化新路。面对东北地区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的现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大力发展产品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同时,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并实现充分就业。再次,加速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东北地区重型工业结构直接导致就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延缓了城市化进程。为此,必须通过调整工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还要合理确定城市化战略布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最后,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特有地缘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破解东北新型工业化的资源瓶颈;建立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劳务合作机制,促进东北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东北地区劳动力过剩问题:引进日、韩资金和技术,促进东北地区的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挥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优势,抓住韩、日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契机,打造东北亚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探析
    (一)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内涵
        2.生态文明特征
    (二)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2.工业化道路的类型与特征
        3.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及影响要素
        4.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
    (三)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相关理论
        1.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相关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3.中国基于工业化道路实践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及评价
    (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形成背景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及评价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目标及核心要素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
        1.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提出的依据
        2.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过程
    (二)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目标
        1.实现生态优化和经济增长相协调
        2.促进产业制度和结构变革
        3.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体系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核心要素
        1.技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
        2.企业: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主体
        3.政府: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引导者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实践路径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初步实践
        1.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逐步扩大
        2.企业生产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3.生态理念与政府管理机制有机融合
    (二)新时期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面临的挑战
        1.工业化生产方式依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思路的影响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及生态化工业技术体系薄弱
        3.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路径分析
        1.建设以提升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政府联动机制
        2.创建以推动绿色转型为特点的企业政府配套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陈征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尚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一章 陈征的学术生涯与学术贡献
    第一节 陈征的学术生涯简介
    第二节 陈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是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迫切需要
        二、在多种经济思想争论中产生
        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
    第三节 陈征经济思想发展阶段及突出贡献
        二、第二阶段(1978-1988年):编选出版了系列“《资本论》研究丛书”,推动了对《资本论》的研究与运用
        三、第三阶段(1988年.至今):结合中国经济问题,对《资本论》进行发展和创新
        四、创建发展了福建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
        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第二章 陈征的现代科学劳动思想
    第一节 现代科学劳动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现代科学劳动理论体系的创立
        一、从一般科学劳动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
        二、现代科学劳动的价值创造
        三、现代科学劳动的使用价值
        四、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形式
        五、现代科学劳动的引领作用
    第三节 对劳动价值论相关问题的探析
        一、劳动价值论有关问题的辨析
        二、对生产要素价值的解析
    第四节 本章简评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二、为党和国家提出“四个尊重”重大方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充分肯定各种社会劳动的积极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
        四、重视知识和创造,有利于推动创业创新
        五、强调现代科技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三章 陈征对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的创新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产生的原因
        一、有关社会主义地租的争论为城市地租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二、城市地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
        三、城市地租是由城市土地的特殊性所决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
        一、城市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
        三、城市绝对地租量的确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
        一、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探索城市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
        三、城市级差地租量的确定
    第四节 社会主义城市垄断地租
        一、有关城市垄断地租的争论
        二、城市垄断地租的特点
        三、城市垄断地租量的确定
    第五节 对城市土地价格和城市地产市场的研究
        一、界定了地产与地产市场的概念
        二、厘清了地租、地价和地产市场的关系
        三、总结了城市地产市场的特点
    第六节 本章简评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地租理论
        二、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城市地租理论的实践与运用
第四章 陈征运用《资本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开创性提出《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指导意义
    第二节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总结了《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二、主张《资本论》为市场体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坚持运用《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有关《资本论》与市场经济研究中的几个争论问题
    第三节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结合《资本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二、运用《资本论》探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道路
    第四节 《资本论》与技术革命
        一、提出“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基本原理是创作《资本论》的基础”的重要观点
        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对《资本论》相关原理的运用和发展
        三、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对形形色色“新理论”的剖析
    第五节 本章简评
        一、扞卫了《资本论》的科学性和指导地位
        二、提出一系列创新性观点,推动了对《资本论》的研究
        三、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
第五章 陈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的探索
    第一节 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
        一、对确立基本经济制度根据的深刻认识
        二、对确立基本经济制度意义的全面阐发
        三、对基本经济制度几个争论问题的看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探索
        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尊重客观实际,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对几种观点的商榷
    第三节 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一、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二、诠释了新型工业化思想
        三、探寻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四、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第四节 本章简评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学术性
        二、提出一系列的创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
        三、实事求是地对有关争论问题进行磋商和批判
        四、运用现代科学劳动理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六章 陈征经济思想的特点
    一、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
    二、坚持对《资本论》的系统研究与发展创新
    三、揭示了《资本论》的强大生命力
    四、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下的首创性
    五、以诗词抒发经世济民的博大胸怀
第七章 陈征经济思想的启示与传承
    第一节 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陈征经济思想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意义
    第二节 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启示
        一、现代科学劳动思想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启示
        二、城市地租理论对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三、新型工业化论述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启示
    第三节 对陈征治学精神和高洁人格的传承
        一、在做学问上,要弘扬陈征严谨切实的治学精神
        二、在学科建设上,要传承陈征高度的责任感和建设理念
        三、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处事上,要发扬陈征超凡的人格魅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
        2.1.2 信息化及其演进
        2.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新型工业化理论
        2.2.2 信息化及其演进
        2.2.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
第3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
    3.1 “两化”融合的基本分析
        3.1.1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3.1.2 “两化”融合基本内涵
    3.2 三元经济模型框架
        3.2.1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的局限性
        3.2.2 简单三元经济模型框架分析
    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3.3.1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
        3.3.2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框架
        3.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
        3.3.4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4章 中国“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
    4.2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融合视角
        4.2.1 区域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
        4.2.2 区域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
        4.2.3 区域融合水平的梯队分析
        4.2.4 区域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
    4.3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产业融合视角
        4.3.1 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
        4.3.2 产业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
        4.3.3 产业融合水平的级别分析
        4.3.4 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
第5章 中国“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5.1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区域融合视角
        5.1.1 分类分析
        5.1.2 总体分析
    5.2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产业融合视角
        5.2.1 分类分析
        5.2.2 总体分析
第6章 国外主要国家“两化”融合的比较与借鉴
    6.1 城市融合平台
        6.1.1 “两化”融合环境建设
        6.1.2 信息技术促进节能降耗
    6.2 智慧企业
        6.2.1 研发设计信息化
        6.2.2 生产过程信息化
        6.2.3 经营管理信息化
        6.2.4 企业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
    6.3 产业融合平台
        6.3.1 产业链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
        6.3.2 产业生产模式信息化
    6.4 比较与借鉴
第7章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7.1 以智慧企业建设为核心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7.2 以城市融合平台为保障促进区域融合
    7.3 以产业融合平台为依托推进产业融合
    7.4 发挥政府优势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融资理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二、农村金融理论
        三、企业融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融资现状与绩效
    第一节 农户自有资金投入
    第二节 公共投资
    第三节 农村金融
        一、正规金融
        二、非正规金融
    第四节 资本市场融资
        一、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现状
        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现状
        三、涉农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第五节 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融资绩效
        一、模型的构建
        二、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三、模型测算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财政性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一、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二、政府农业财政支出资金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
        三、财政支农支出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第二节 农村金融体制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
        一、正规金融功能缺失
        二、中小金融机构难以发挥作用
        三、正规金融机构职能缺位、错位
        四、大量的资金流出
    第三节 非正规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内部管理比较混乱
        二、形式不规范,容易引起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影响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四节 资本市场不完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差, #35融资能力有限
        一、资本市场不完善,农业企业上市门槛高
        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差,缺乏龙头企业
        三、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严重,有悖于农业工业化的初衷
    第五节 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
        一、加大财政对农区新型工业化的支出力度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四、加快相关制度环境建设
    第二节 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一、建立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二、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支持农区新型工业化的效率
        四、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
    第三节 借助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
        一、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二、创业板块的风险投资机制
        三、加大资本市场对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支持
    第四节 解决农业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三、政府的担保机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理论综述、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理论综述
        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三、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和评价指标
        一、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三、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
        一、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分析和所处阶段判断
        一、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分析判断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和劣势
        一、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分析
        二、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劣势分析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以人为本”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理论综述
        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发展战略之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以人文本”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二、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三、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发展战略之二:充分就业战略
        一、实施充分就业战略是“以人为本”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现状分析
        三、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充分就业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一、创新的经济学解释
        二、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结构创新
        一、结构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结构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结构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保障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
        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模式之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发展模式之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一、发展产业集群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发展模式之三:强化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
        一、强化农村工业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推进农村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节 发展模式之四:民营经济推动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民营经济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第六节 发展模式之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工作假说及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6 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工业化
        2.1.1 国内外关于工业化的概念
        2.1.2 工业化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2.2 新型工业化
        2.2.1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2.2.2 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2.2.3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3.1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可比性原则
        3.1.2 可行性原则
        3.1.3 科学性原则
        3.1.4 综合性原则
    3.2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的方法
    3.3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指标的选择依据
        3.4.1 反映工业化水平的指标
        3.4.2 反映工业科技含量的指标
        3.4.3 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3.4.4 反映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指标
        3.4.5 反映人力资源利用的指标
        3.4.6 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
第四章 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
    4.1 中部地区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4.2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1.1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5.1.2 中部地区内部新型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
        5.1.3 中部地区内部新型工业化水平差距处在不断变化当中
    5.2 加快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5.2.1 针对表现突出城市和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5.2.2 充分考虑周边因素影响,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联系
        5.2.3 时刻关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政策因素影响
第六章 研究展望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附表

(7)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
    1.4 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
2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
    2.1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2.2 中国工业化现状分析(2001~2005年)
    2.3 中国工业化历程评析
3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
    3.1 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3.2 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
4 中国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4.2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4.4 评价方法的选择
5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测算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2 指标权重确定及新型工业化实现度的测算
    5.3 测算结果的分析
6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推进
    6.1 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道路评述
    6.2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目标
    6.3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推进路径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2

(8)东部沿海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对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总结
        1.1.2 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
        1.1.3 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
        1.1.4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工业化研究
        1.3.2 新型工业化研究
    1.4 研究的重点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
    2.1 工业化理论
        2.1.1 工业化的主要观点
        2.1.2 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
    2.2 新型工业化理论基础
        2.2.1 科学发展观
        2.2.2 和谐发展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信息经济理论
        2.2.5 经济增长理论
    2.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2.4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2.4.1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相比较,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体现的是新方向
        2.4.2 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体现的是新途径
3 五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 五省市基本省情比较
    3.2 五省市经济社会总体运行概括
    3.3 五省市工业化阶段分析
        3.3.1 人均GDP 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3.3.2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3.3.3 城市化率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3.3.4 霍夫曼比例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3.3.5 小结
4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1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的频度统计
    4.3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4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4.4.1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2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4.4.3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5 东部沿海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判定及比较
    5.1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各指标比较
        5.1.1 发展水平比较
        5.1.2 科技水平比较
        5.1.3 效益水平比较
        5.1.4 集约化水平比较
        5.1.5 生态化水平比较
        5.1.6 信息化水平比较
        5.1.7 人力资本水平比较
    5.2 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比较
    5.3 结论
6 基于五省市比较的山东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
    6.1 山东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6.1.1 产业结构升级较缓慢,就业结构不合理
        6.1.2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
        6.1.3 人口基数大且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及利用率较低
        6.1.4 科技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6.1.5 信息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6.2 提高山东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对策
        6.2.1 长期对策
        6.2.1.1 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6.2.1.2 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教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6.2.1.3 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制度创新
        6.2.1.4 发展动力: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2.1.5 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2.2 当期对策
        6.2.2.1 打造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6.2.2.2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
        6.2.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
        6.2.2.4 提高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化跨越发展
        6.2.2.5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6.2.2.6 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6.2.2.7 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6.2.2.8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研究的缘由、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化的内涵
    二、工业化的必然性
    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四、工业化道路及类型
    五、传统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六、工业化道路的国际经验
第二章 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一、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二、目前东北地区工业化阶段分析
    三、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第三章 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研究与问题分析
    一、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研究
    二、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一、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二、依据东北工业高消耗、高污染的实际,实施低消耗、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实施“三步走”引导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五章 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研究
    一、推进东北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
    二、坚持扩大就业,走工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工业化新路
    三、加速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加速东北新型工业化进程
结语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结语
    二、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D]. 令雨龙. 外交学院, 2020(08)
  • [2]陈征经济思想研究[D]. 陈美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8)
  • [3]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D]. 李飒. 辽宁大学, 2014(04)
  • [4]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融资问题研究[D]. 刘立娜.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5]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 曹海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6]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D]. 王云.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7]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D]. 孙学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东部沿海五省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比较研究[D]. 阚丽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9]关于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J]. 袁明. 科学之友(B版), 2007(12)
  • [10]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王秋菊.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