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

肥胖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

一、肥胖发生的机理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冯健[1](2021)在《白脂素在2型糖尿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的疾病,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持续增高趋势,而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这一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以及其他特殊类型,其代表特征均为血糖水平异常增高。我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家,庞大的患病人群给个人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可导致全身多器官出现多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其主要的一种心脏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对对其防治情况并不理想,原因在于目前仍不完全了解其发病机理。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糖尿病导致心肌损伤的发病机理,并寻求合适的治疗干预靶点。目前认为,白色脂肪组织不仅能够储存能量,还可以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参与机体多种生理代谢过程,并和DCM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挖掘脂肪因子调控DCM的机制,对DCM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白脂素(Asprosin)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脂肪因子,主要由全身的白色脂肪组织生成,因此将其命名为白脂素。白脂素能够通过血液运输至全身,发挥调节血糖、调节胰岛素抵抗、促进食欲和增加机体脂肪含量等多种效应,并和多种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病发病机理密切相关,但其在DCM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我们前期研究证实,T2DM小鼠血浆中白脂素含量显着增高,我们推测其可能参与了DCM的发病过程,但其是否能够作为DCM防治的调控靶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既往研究表明,高糖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在DCM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2DM患者异常增高的血糖水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心肌细胞中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浓度,从而导致细胞出现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是脂质过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物质,是由ROS触发细胞膜上的脂肪酸后产生的,其含量可以作为体内脂质氧化代谢速度和活性的一个信号,并间接提示胞内ROS的浓度水平。因此,细胞脂质过氧化过程生成的MDA含量越高,提示ROS含量也越高,最终造成的机体损伤程度也就越严重。由此可见,氧化应激是T2DM的重要病理基础,但白脂素是否能够调控高糖导致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着重探讨白脂素是否能够通过介导高糖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参与DCM的发病过程。上述研究提示白脂素和氧化应激损伤与DCM发病过程密切相关,那么高糖环境下血浆中的白脂素是通过何种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呢?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作为细胞内经典的信号转导途径,能够通过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广泛参与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糖尿病心肌损伤等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不仅如此,cAMP/PKA信号通路还参与白脂素对肝脏细胞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但白脂素对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的调控是否通过cAMP/PKA这一经典途径尚无报道。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白脂素的心血管作用,为DCM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本课题的研究设计主要分为四步。首先,构建T2DM小鼠动物模型,并测定其血浆中白脂素水平;其次,观察白脂素能否介导高糖状态导致的MCMs损伤;再次,探索白脂素对高糖环境下MCMs的作用是否通过氧化应激这一经典途径;最后,观察白脂素是否通过cAMP/PKA途径对心肌细胞发挥作用。方法1.利用高脂配方饲料饲养,以及小剂量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多次腹腔注入构建T2DM小鼠。进一步检测小鼠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测定各组小鼠的生化指标,评估T2DM小鼠疾病模型是否构建成功;通过小动物超声设备检测各组小鼠心脏功能,马松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的纤维化程度,进一步通过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浆白脂素水平。2.取初生乳鼠进行原代MCMs培养,并利用α-actinin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纯度鉴定,利用高糖干预建立T2DM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技术测定高糖条件下MCMs的凋亡率,并利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活力,验证T2DM细胞模型是否符合进一步实验要求,并研究白脂素对高糖条件下MCMs的作用。3.利用白脂素干预高糖环境下的MCMs,通过DHE染色和ELISA试剂盒检测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中ROS水平,MDA检测试剂盒测定MCMs中MDA的浓度。进一步研究白脂素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作用,明确白脂素对MCMs的影响是否通过调控氧化应激途径发挥作用。4.ELISA试剂盒测定检测白脂素干预对高糖环境下MCMs中cAMP和PKA浓度的影响;进一步检测PKA特异性抑制剂H89干预对白脂素作用的影响,明确白脂素对高糖环境下MCMs的调控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果1.利用高脂配方的饲料饲养,并通过腹腔注入STZ,构建成功了T2DM小鼠;与正常组(Control组)相比,T2DM组小鼠血糖显着升高,心肌纤维化加重,伴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但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同时,相对于正常小鼠,T2DM小鼠血浆中白脂素含量明显升高。2.利用初生乳鼠成功进行了原代MCMs培养,并利用高糖构建了T2DM细胞模型;相比于对照组(NG组),高糖组(HG组)MCMs活力出现明显下降,且凋亡明显升高;白脂素干预能降低高糖环境下MCMs凋亡率,增加心肌细胞活力,且随着白脂素干预浓度的升高保护作用呈增强趋势。3.白脂素干预能够降低高糖环境下MCMs中MDA和ROS水平,且改善过氧化氢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4.白脂素干预升高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中cAMP和PKA水平;PKA特异性抑制剂H89干预增加高糖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并能够逆转白脂素对高糖环境下MCMs的保护作用。结论T2DM时可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且T2DM组小鼠血浆白脂素浓度显着升高;MCMs在高糖条件下活力下降且凋亡升高,而白脂素可能通过抑制高糖所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发挥保护作用,且白脂素的这一保护作用依赖于cAMP/PKA途径。因此,T2DM时血浆中白脂素浓度升高,可能是DCM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

李竹苑[2](2020)在《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本研究观察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运用加味理中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加味理中汤治疗,采用农本方颗粒制剂,每日1剂,每剂用温开水150ml冲服;对照组予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每次456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检测(Fibrotouch)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及安全性的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55只大鼠予高脂饲料(58%基础饲料+2%胆固醇+40%猪油)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周末起至第12周周末,随机抽取1只大鼠观察其肝脏病理改变,至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取10只为模型组,剩余40只为实验组。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大鼠模型实验所需用药剂量,高、中、低剂量加味理中汤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西药对照组则予易善复按142.5mg/kg/d剂量分别给予10只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空白组不造模,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16周末处死,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改变,计算肝指数;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实验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CAP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脂(TC、TG)、CAP、FPG、FINS、HOMA-IR、CAP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1)体重、肝湿重、肝指数:(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升高(P<0.01);(2)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降低(P<0.01),其中高剂量组体重下降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下降优于中剂量组(P<0.01);(2)肝脏病理:(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切片光镜下呈弥漫性脂肪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部分可见炎细胞浸润;(2)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示脂肪变较模型组改善;(2)血清瘦素(LP)、FPG、FINS及HOMA-IR:(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LP、FPG、FINS及HOMA-IR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降低效果优于后者(P<0.01);(3)实验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理中汤在治疗NAFLD过程中有显着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CAP,且安全性较强,无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加味理中汤能减轻模型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综合治疗作用优于易善复。

赵秀[3](2020)在《超重/肥胖伴抑郁状态患者HPA轴功能的改变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课题主要研究伴抑郁状态的超重及肥胖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变化情况,并对比不同肥胖类型与各临床参考指标的关系;2.分析超重及肥胖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各临床参考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肥胖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超重及肥胖患者共92例作为研究对象,另收集同期于体检中心行健康检查的无内分泌代谢疾病、精神病史的正常BMI者23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抑郁状态评价,收集一般病史资料、完善实验室相关指标、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分别以BMI和腰围作为分组依据,研究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另研究超重、肥胖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各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工作性质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别根据BMI及腰围分组时,ACTH、COR水平在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OR与BMI、腰围、WHt R、SDS标准分、TG、LDL-C、UA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ACTH与BMI、腰围、WHt R、SDS标准分、HOMA-IR、CRP均呈正相关(p<0.05);3.根据BMI分组时,组间UA、TG、LDL-C、HDL-C、HOMA-IR、HOMA-B、SDS标准分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FPG、CRP、TC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腰围分组时,组间CRP、UA、TG、LDL-C、TC、HDL-C、HOMA-IR、HOMA-B、SDS标准分、收缩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FPG无统计学差异(p>0.05);4.相较于BMI,根据腰围分组时CRP、TG、LDL-C、TC及HOMA-IR、SDS标准分、收缩压等指标在组间的差异更显着;进一步比较BMI及腰围与各指标的相关性,腰围与COR、ACTH、SDS标准分、TG、TC、HDL-C、HOMA-B、CRP、UA等的相关性比BMI更显着;5.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显示COR对超重/肥胖患者发生抑郁有一定的预测性(AUC=0.729,P<0.05);6.超重/肥胖伴有抑郁状态组占比最高的证型为肝郁气滞型,超重/肥胖不伴抑郁状态组中占比最高的证型为脾虚湿阻型;ACTH水平在各中医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OR水平在肝郁气滞与胃热湿阻型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郁气滞型的COR水平更高。结论:1.超重/肥胖伴抑郁状态患者的ACTH及COR水平均升高,COR及ACTH水平随着BMI、腰围的增大及合并抑郁状态而升高,推测HPA轴功能活跃是肥胖与抑郁共病机制之一。2.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提示COR对超重/肥胖患者发生抑郁有一定的预测性。3.肥胖更易发生血脂、尿酸等代谢产物的异常及产生胰岛素抵抗;与全身性肥胖相比,腹型肥胖与发生抑郁的相关性更强,对发生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更为显着。4.超重/肥胖伴有抑郁状态组的中医辩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肝郁气滞型较其它证型的COR水平更高,COR水平与肥胖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做为临床诊断及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

熊菲[4](2020)在《大豆皂苷A2经调控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代谢轴预防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活性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新研究报道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轴(LBGMA)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豆皂苷具有肝保护、降胆固醇、抗炎等多种活性,提示其可能具有预防NAFLD作用。目前未见直接研究大豆皂苷预防NAFLD活性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皂苷A2(SS-A2)经调控LBGMA预防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CD)引起的小鼠NAFLD活性与机理,为合理运用大豆皂苷类植物化学物预防NAFL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将120只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组(n=20,分2笼饲养,每笼10只),第1组饲喂蛋氨酸和胆碱充足饲料(MCS)作为对照组;第2组饲喂MCD饲料作为模型组;第3组饲喂含0.4 mg/kg·BW奥贝胆酸(OCA)的MCD饲料作为药物干预组;第4、5、6组分别饲喂含1、50和100 mg/kg·BW SS-A2的MCD饲料作为低(LSS)、中(MSS)、高剂量(HSS)SS-A2干预组。每组一半(n=10)的小鼠干预期4周,另一半干预期16周,结束后,麻醉处死,收集血液、肝组织、肠组织及内容物。2.肝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并做NAFLD组织学(NAS)和纤维化评分;试剂盒测定血清、肝脏和粪便中总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及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介素-6(IL-6)。3.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盲肠内容物菌群。4.UPLC-MS/MS法测定小鼠肝脏、血清和结肠内容物中胆汁酸含量。5.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肝脏中法尼酯X受体(FXR)、胆盐输出泵(BSEP)、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与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和回肠末端组织中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与钠离子依赖型胆汁酸转运体(ASBT)的蛋白表达。6.采用SPSS 20.0软件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test法统计胆汁酸数据,Spearman法分析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相关性。结果以均数±标准误描述,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干预4周,MCD组小鼠肝组织NAS总分平均为3.70±0.09分,OCA组小鼠肝组织小叶炎症和NAS评分均低于MCD组(p<0.05),LSS、MSS和HSS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和NAS评分均低于MCD组(p<0.05)。干预16周,MCD组小鼠肝组织NAS总分平均为5.44±0.11分,OCA、LSS、MSS和HSS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和NAS评分均低于MCD组(p<0.05)。干预4周和16周,OCA、MSS和HSS纤维化评分也都低于MCD组(p<0.05);OCA、LSS、MSS和HSS组小鼠肝脏TG和血清ALT水平低于MCD组(p<0.05)。干预16周,MSS和HSS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低于MCD组(p<0.05)。2.干预4周,与MCD组相比,HSS组脱硫弧菌科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OCA、LSS和HSS组小鼠肠道丹毒丝菌科和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LSS组和MSS组的CandidatusSaccharimonas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干预16周,与MCD组相比,OCA、MSS和HSS组小鼠肠道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均显着降低(p<0.05),OCA组小鼠肠道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LSS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厚壁菌门、乳酸菌科和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OCA、LSS、MSS和HSS组小鼠肠道丹毒丝菌科和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OCA和MSS组小鼠脱硫弧菌科和脱硫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OCA组和HSS组的未鉴定出的梭菌科和未鉴定出的梭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3.干预16周,OCA和SS-A2显着减少了 MCD引起的NAFLD小鼠血清中大部分胆汁酸的蓄积(p<0.05);与MCD组相比,OCA和HSS组增加了肝脏和血清中THDCA水平且促进了肠道中大部分胆汁酸的排泄(p<0.05)。4.干预16周,肠道菌群与肝脏、血清和结肠内容物中大部分胆汁酸均有相关性(p<0.05),其中粪杆菌属与血清中THDCA水平呈负相关(p<0.05)。5.干预16周,与MCD组相比,LSS和HSS组小鼠肠道FXR和FGF-1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OCA、LSS、MSS和HSS组小鼠肠道ASB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1.SS-A2预防性干预MCD引起的NAFLD小鼠4周或16周,能改善肝脏组织中的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以及肝纤维化,并能够减少肝脏TG蓄积,降低血清ALT和TNF-α,具有预防NAFLD的生物学活性。2.SS-A2预防性干预MCD引起的NAFLD小鼠4周或16周,对NAFLD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因干预时间和干预剂量而异。预防性干预4周,能减少丹毒丝菌科、CandidatusSaccharimons属和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脱硫弧菌科的相对丰度;预防性干预16周,能增加肠道中拟杆菌门、脱硫弧菌科、脱硫弧菌属、未鉴定出的梭菌科和未鉴定出的梭菌属相对丰度,减少放线菌门、厚壁菌门、丹毒丝菌科、乳酸菌科、粪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表明其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预防NAFLD的作用。3.SS-A2预防性干预MCD引起的NAFLD小鼠16周,能减少血清中大部分胆汁酸的蓄积,增加肝脏和血清中THDCA水平,促进肠道中胆汁酸的排泄;粪杆菌属与血清中THDCA水平呈负相关;SS-A2还可提高回肠末端FXR、FGF-15和ASBT的蛋白表达量。提示SS-A2可通过调节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代谢轴发挥预防NAFLD的生物学活性。

肖军秀[5](2020)在《美食蕉Plantain的减肥功能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食蕉(Musa spp.Plantain AAB)是从非洲引进我国的新品种香蕉,因其具有高抗枯萎病的种植特性,具有推广价值。本论文旨在研究青美食蕉的减肥功能和作用机理,为其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模型大鼠,设置空白对照组,肥胖对照组,奥利司他阳性对照组,青美食蕉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灌胃剂量分别是1.25、2.5、5 g/(kg·BW·d)]。减肥功能评价结果显示:青美食蕉能够减少肥胖大鼠的体重增长,减少肥胖大鼠摄食、内脏脂肪蓄积。(2)测定大鼠血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发现青美食蕉可显着降低肥胖大鼠的血糖和血脂水平,低剂量组使血糖、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分别下降到8.65、1.05、0.45 mmol/L,比肥胖组分别降低了19.31%、43.85%、66.67%,趋向正常值。肝功能指标中血清谷草转氨酶降低,结合肝脏切片显示出的脂肪含量降低,因此,青美食蕉表现出一定的缓解脂肪肝、修复肝脏作用。(3)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肥胖大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降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罗氏菌属(Rothia)等有益菌比例下降。青美食蕉可提高短链脂肪酸产生菌Allobaculum菌属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显示,青美食蕉可能通过降低Parasutterella菌属丰度来降低肥胖大鼠血糖水平;可能通过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藻门(Cynaobacteria)丰度、降低罗斯氏属(Roseburia)、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Fusicatenibacter菌属等菌群丰度,从而降低胰岛素水平,使其接近正常值;可能由于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而提高脂联素水平。(4)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大鼠肝脏转录测序。结果表明:5个比对组合差异基因(OC/NC、LD/OC、MD/OC、HD/OC、PC/OC)富集到生物过程的term最多,其中以代谢过程组最多。这些差异基因富集到约40条显着的KEGG通路,其中代谢途径最多。对青美食蕉减肥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推测青美食蕉的减肥机制可能是:(1)通过提高转录因子PPARα基因的表达,上调了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相关基因CPT1A的表达量,从而加快脂肪酸氧化分解,减少体内甘油三酯蓄积;(2)提高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表达提高促进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1α,PGC1α)的表达,进而提高个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降低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

李洁[6](2020)在《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我国主产地区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对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发生机理作以探究,并通过头发七、太白鹿角和金丝带粗提液对黄曲霉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及三种地衣药材对远志中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抑制作用研究,为远志药材的用药安全性及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1)以陕西和山西两个远志主产地区37批远志药材为研究对象,参照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黄曲霉毒素测定法(通则2351)进行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检测;(2)分别对远志植物生长的环境土壤、远志的茎、叶、种子、以及60℃鼓风干燥的新鲜远志根和发汗条件下处理的远志根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探讨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具体来源;(3)将头发七、太白鹿角、金丝带三种地衣药材进行无水乙醇提取和水提取,分别于综合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将黄曲霉菌孢子液接种于综合PDA培养基中,28℃培养3天后,观察黄曲霉菌生长的状况,并采用十字测量法测量黄曲霉菌生长圈的大小;(4)分别将头发七、金丝带和太白鹿角三种地衣药材与远志药材以1:1的质量比例室温共同储藏一个月后,检测其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探讨三种地衣药材对远志中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1)通过对陕西和山西两个主产地区37批远志样品进行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测,结果得出,37批远志药材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B1在所有远志药材中均检测出。根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得超过5μ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含量不得超过10μg/kg,37批远志药材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标的有20批,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含量超标的有14批。(2)通过对远志植物的生长环境土壤、远志的种子、茎、叶、60℃鼓风干燥的新鲜远志根和发汗处理的远志根进行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检测,最终得出远志在自身生长过程中并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60℃鼓风干燥加工处理的远志药材中也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发汗处理的远志药材中均检测出含量较高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3)通过头发七、太白鹿角和金丝带粗提液对黄曲霉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这三种地衣药材提取液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无水乙醇提取液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高于水提取液,且提取液的浓度越高,其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效果越好。在无水乙醇提取液浓度为3200 mg/L时,头发七、太白鹿角、金丝带的抑菌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6.91%、18.33%、28.07%。(4)将头发七、金丝带和太白鹿角三种地衣药材与远志药材以1:1的质量比例室温共同储藏一个月后,检测其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发现,头发七对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产生的抑制率最高,为43.4%;金丝带对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G1产生的抑制率最高,为78.6%;远志药材分别与头发七和金丝带共同储藏后,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G2和B2;远志药材与太白鹿角共同储藏后,检测到微量黄曲霉毒素B2,未检测出黄曲霉毒素G2。结论对陕西和山西两个主产地区远志药材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结果表明,目前市场流通中,远志药材存在着严重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这不但影响远志的药材质量,更是对人们用药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远志药材在采收后要及时干燥,快速除去水分,并且不能堆积放置,避免新鲜远志药材由于自身发热,造成黄曲霉毒素污染;头发七、金丝带和太白鹿角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为解决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提供数据参考。

陈宇[7](2019)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药防治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常可并发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TN),且其结节癌变率所占比例高达23%-25%。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无统一指导意见,且无被广泛认可的预测模型以更准确地预测其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中医药防治手段等相关内容也未被作为独立影响因素运用于预测模型的构建之中。此外,由于现代医学治疗副作用大、有效率低,因而中医药在该病的预防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建立一种结合中医学元素在内的预测模型以及早地预测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并研究中医药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防治作用,对改善患者基础状况及减缓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降低甲状腺结节的癌变率及避免西医预防措施的副作用具有较大意义。目的:1探讨影响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1年内出现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最终建立桥本氏甲状腺炎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预测模型。2探讨中医药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患者1年内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15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其基线临床样本资料。对纳入的患者观察1年,运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其1年内出现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最终建立桥本氏甲状腺炎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预测模型。2回顾性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151例接受治疗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按照采取的防治措施分为中药治疗组70例、非中药治疗组81例。观察两个队列1年内出现甲状腺结节的情况及中药使用情况,以研究中医药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预防作用。结果:1对15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将COX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单因素变量:高血压病病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BMI分类、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TC、LDL-C及中药治疗进行COX多因素分析,最终发现高血压病病史、TgAb、TPOAb、BMI指数分类、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及中药治疗是桥本氏甲状腺炎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计算以上6个独立的影响因素的cut-off值并建立评分模型:BMI指数分类后不属于肥胖或超重为0分,BMI指数分类后属于肥胖或超重为1分;TPOAb<204.125IU/ml为0分,TPOAb≥204.125IU/ml为3分;TGAb<68.24IU/ml为0分,TGAb≥68.24IU/ml为3分;既往无高血压病病史为0分,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为2分;无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为0分,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为2分;无中药治疗为3分,有中药治疗为0分。该模型的评分范围在0-14分。该预测模型预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根据该cut-off值将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分为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高危组(Predictive score 5-14分)和低危组(Predictive score 0-5分),两组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2对15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在调整了其它因素后中药治疗仍然是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HR=0.104,95%CI=0.047-0.232,P<0.001),K-M分析显示联合中药治疗可明显降低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风险(P<0.001)。本研究根据有无服用中药分为2个亚组,对比2组发生结节人群中发生时间,发现中药组发生结节时间的中位时间为10(8.75-10),未服用中药组发生结节时间的中位时间为5(4-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说明服用中药可以延缓结节的发生时间。此外,利用累计日剂量将中药按服用剂量分为0-28cDDD、28-90cDDD、91-180cDDD、>180cDDD四个剂量组。通过Kaplan-Meier曲线我们可以看出中药剂量与桥本氏甲状腺炎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28cDDD、28-90cDDD、91-180cDDD和>180cDDD剂量组的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率分别为49.4%、33.3%、34.8%和28.9%(log rank P=0.032)3对中药组队列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统计后,发现共整理中药处方110个,共涉及不同中药145味,累积用药总频数1913次。其中使用频数≥10的药物共52味,累积频数1555次,累积频率82.85%。此外,将使用频数≥10的中药按中医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统计发现寒性药、温性药及平性药及苦、辛、甘味药使用频次较高,从中医“归经”角度统计,肝经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脾经、肺经、心经、肾经、胆经、胃经。从中药分类角度分析,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使用频次较高。结论:1基线既往高血压病病史、TgAb、TPOAb、BMI指数分类、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及中药治疗是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识别出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高危人群。该预测模型更适用于处于甲功水平正常或甲功减退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2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应用西药联合中药预防可显着降低其1年内并发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并且联合中药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甲状腺结节风险,还可以延缓其结节出现的时间。3本研究通过对中药组队列70名患者观察期内所用中药处方的统计分析,发现在防治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方面,临床多选用微温、微寒、性平、味苦、味辛、味甘及肝经、脾经、肺经、心经、肾经、胆经、胃经中药,多取其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泻火、解表疏风、化痰散结、益气滋阴的功效,较为符合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的中医病机。

舒晴[8](2019)在《从免疫炎症反应角度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文献研究角度探讨肥胖痰湿病理形成的衍变规律,探析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用药原则;并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温胆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痰湿证大鼠免疫T淋巴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现代医学机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CQVIP)、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CBM)、Pubmed等文献数据库平台和中华医典,检索关于肥胖痰湿证形成及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梳理:(1)分析肥胖痰湿证的形成过程,总结肥胖痰湿衍变的基本病机。(2)整理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相关文献,探索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用药原则。2实验研究(1)高脂饮食造模: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即正常组30只,造模组70只,正常组予基础饲料喂养而造模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制作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共6周。(2)温胆汤干预:造模成功后选出最符合标准的16只肥胖大鼠,随机分成温胆汤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温胆汤干预组按剂量15g·kg-1灌胃,其余两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日,共6周。(3)样本取材及指标检测:温胆汤干预结束后,首先对大鼠进行样本取材,即称体重→麻醉→量体长→腹主动脉取血,然后分别计算出大鼠肥胖率和Lee’s指数(肥胖指数),再按照试剂盒说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2(IL-22)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FACSCalibur)检测大鼠外周血中免疫T淋巴细胞总值CD3+T及亚群CD4+T、CD8+T的表达。(4)数据分析及统计: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2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文献研究(1)肥胖痰湿病理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外为饮食失节,内则脾胃虚弱,运化不及,痰湿内盛,化为膏脂积于体内而发为肥胖,以脾胃和肌肤为主要病变部位,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痰湿”是主要病理产物,“脾虚生痰”是发病的病机关键。(2)肥胖痰湿证的中医药治疗始终是围绕其病机关键“脾虚生痰”进行辨证论治,其临症选方用药多以“健脾化痰”为原则。2实验研究(1)高脂饮食造模结果:高脂饮食喂养6周成功建立了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造模组大鼠肥胖率为26.36%(大于20%),Lee’s指数也明显增高,两组间体重、Lee’s指数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2)温胆汤干预结果:温胆汤干预6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肥胖率下降较为明显,仅为1.06%,体重和Lee’s指数也显着下降(P<0.01或P<0.05),血脂TC、TG、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1),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1),免疫T淋巴细胞总值及亚群(CD3+T、CD4+T、CD8+T)表达也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相关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7和IL-22)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显着升高(P<0.01),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值及CD4+T/CD8+T比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或P<0.05);相关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也显着升高(P<0.01)。【结论】1文献研究“肥人多痰”,痰湿证是肥胖最主要的证型,其发生与脾虚生痰、痰湿困脾交织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痰湿”病理贯穿本病的始末,“脾虚生痰”是其基本病机,故其治疗应围绕“健脾化痰”进行辨证论治,这为临床运用中医药防治肥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2实验研究长期高脂饮食喂养可成功复制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温胆汤减重效果明显且能纠正肥胖大鼠痰湿病理状态,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来改善肥胖炎症状态,进而达到纠正肥胖痰湿病理的作用,这为“治痰”经典名方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谢宛庭[9](2018)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单纯性运动治疗法和针刺配合运动治疗法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体重、BMI、腰围的影响,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亦新中医药治疗中心确诊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是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穴位选取水分、阴交、气海、盲俞、天枢、石门,每周治疗2次,9周为一个疗程;另外对照组主要是单纯运动疗法。运动45分钟快步运动为主,每周4次,9周为一个疗程。两组通过前后治疗观察患者的体重,体重质数(BMI),和测量腰围等资料值评定治疗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体重、BMI、腰围等情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平衡,具有可比性。2.体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呈不同程度下降,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BM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MI均呈不同程度下降,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腰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均呈不同程度下降,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临床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2.针刺配合运动疗法能有效减少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3.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次数少、刺激强度小、依从性好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古丽娜扎尔(Gulnazar)[10](2018)在《不同糖代谢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药物干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与评价不同糖代谢异常大鼠模型,并探讨复方艾菲提蒙颗粒(AFTMG)对不同糖代谢异常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灌胃高脂乳剂和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大鼠模型,在IGT大鼠模型基础上继续以高脂乳剂灌胃和腹腔注射小剂量STZ,建立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T2DM)大鼠模型并以AFTMG、饮食、运动干预。分别检测各组动物模型不同阶段的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OGTT)、胰岛素水平(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及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 index,HOMA-β)来评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动物模型不同阶段的肝脏组织中PPAR-γ、InsR及GLUT2的mRNA表达水平。观察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T模型组动物的体重增长速度慢(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T模型大鼠,血糖、FINS、HOMA-IR、OGTT120min的血糖等糖代谢相关指标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OMA-β指标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T模型组β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更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T模型组肝脏组织PPAR-γ、GLUT2、InsR mRNA表达均下调(P<0.05)。(2)T2DM模型组的动物较其他几个组相比,出现FBG明显增高,胰岛素抵抗及糖耐量减退。与T2DM模型组相比,AFTMG中、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可显着降低FBG和HOMA-IR指标(P<0.05),而HOMA-β指标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脏PPAR-γ、GLUT2、InsR mRNA表达均上调(P<0.05)。与T2DM模型组相比,AFTMG中、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胰岛β细胞结构损伤较轻。结论:通过灌胃高脂乳剂和腹腔注射小剂量STZ成功建立IGT和T2DM模型,即不同糖代谢异常大鼠模型,与IGT阶段比较,T2DM阶段时血清FBG、HOMA-IR、OGTT120min的血糖等糖代谢相关指标均显着升高,而FINS水平、HOMA-β和大鼠肝脏PPAR-γ、GLUT2、InsR mRNA等表达均降低。IGT阶段起干预AFTMG后,一定程度上FBG、FINS、OGTT、HOMA-IR、HOMA-β和大鼠肝脏PPAR-γ、GLUT2、InsR mRNA等指标均被调节,说明AFTMG对不同糖代谢异常的调控作用。AFTMG调控糖代谢异常作用的有效部分或成分及其他相关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肥胖发生的机理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发生的机理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白脂素在2型糖尿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T2DM小鼠血浆中白脂素浓度增高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脂素能够改善高糖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白脂素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改善高糖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白脂素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依赖于cAMP/PKA途径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脂素在糖脂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会议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2)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依据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及中止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病例分组
        1.4.2 一般基础治疗
        1.4.3 治疗组治疗方法
        1.4.4 对照组治疗方法
        1.4.5 观察指标
        1.4.6 疗效评定
        1.4.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症状评分比较
        2.3 肝功能比较
        2.4 血脂比较
        2.5 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
        2.6 肝脏CAP值比较
        2.7 综合疗效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2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3.2.1 中医病因病机
        3.2.2 中医治疗
        3.3 理中汤的证治研究
        3.4 关于加味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析
        3.4.1 加味理中汤的组方依据
        3.4.2 加味理中汤的用药分析
        3.5 观察结果分析
        3.6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材
        1.4 实验方法
        1.4.1 造模与分组
        1.4.2 给药方法
        1.4.3 标本采集
        1.4.4 指标与检测
        1.5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2.2 肝脏形态观察
        2.3 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比较
        2.4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
        2.5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结果的比较
        2.6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LP)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3.1.1 “二次打击”学说
        3.1.2 与NAFLD相关的因素
        3.1.3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3.2 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1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2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3 瘦素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3.3 动物造模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 NAFLD的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辩证论治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超重/肥胖伴抑郁状态患者HPA轴功能的改变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肥胖及其流行病学
    2.抑郁及其流行病学
    3.肥胖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4.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5.祖国医学对抑郁的认识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病例纳排标准
    2.2 伦理
    2.3 研究内容
    2.4 资料整理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组情况
    3.2 人口统计学特点及个人史、疾病史
    3.3 血压情况比较
    3.4 BMI、腰围、WhtR情况
    3.5 HPA轴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3.6 SDS标准分情况
    3.7 内分泌相关代谢指标及炎性指标比较情况
    3.8 血脂水平比较
    3.9 胰岛功能相关指数比较
    3.10 COR、ACTH与临床各参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11 对比BMI、腰围分别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12 COR预测超重和肥胖发生抑郁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
    3.13 超重/肥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14 中医证型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3.15 肥胖不同中医证型与HPA轴功能的关系
    3.16 各中医证型与胰岛功能的关系
4.讨论
    4.1 一般情况及个人史、疾病史特点分析
    4.2 肥胖及抑郁状态对HPA轴功能的影响
    4.3 不同肥胖类型的血脂、尿酸、炎症反应及胰岛功能情况
    4.4 抑郁与肥胖相关性分析讨论
    4.5 COR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讨论
    4.6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讨论
5.结论
6.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7.不足与展望
8.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中医四诊信息表
附件三 学术成果

(4)大豆皂苷A2经调控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代谢轴预防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活性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SS-A_2预防小鼠NAFLD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SS-A_2对NAFL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基于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代谢轴探究SS-A2预防NAFLD的机理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美食蕉Plantain的减肥功能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香蕉概述
        1.1.1 香蕉的品种
        1.1.2 香蕉的营养保健功能
    1.2 美食蕉Plantain简介
        1.2.1 营养成分
        1.2.2 功能研究概况
    1.3 肥胖概述
        1.3.1 肥胖发病原因
        1.3.2 肥胖的危害
        1.3.3 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1.4 肠道菌群
        1.4.1 肠道菌群简介
        1.4.2 肠道菌群与肥胖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概述
    1.6 研究背景和内容
        1.6.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美食蕉Plantain的减肥功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实验
        2.3.2 指标检测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建立肥胖大鼠模型
        2.5.2 对肥胖大鼠体重及体脂含量的影响
        2.5.3 对肥胖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2.5.4 对肥胖大鼠肝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食蕉Plantain对肥胖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清采集
        3.3.2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3.3 血清激素含量测定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对肥胖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3.5.2 对肥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3.5.3 对大鼠血清激素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食蕉 Plantain 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测定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
    4.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4.1 测序数据预处理
        4.4.2 OTU及其丰度分析
        4.4.3 微生物群里多样性分析
        4.4.4 大鼠肠道菌群与生物学指标的关联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测序数据预处理
        4.5.2 OTU及其丰度分析
        4.5.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5.4 青美食蕉对大鼠肠道菌群种类的影响
        4.5.5 大鼠肠道菌群和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鼠肝脏转录组测序及主要代谢通路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5.4.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5.4.3 参考基因组比对
        5.4.4 样本间相关分析
        5.4.5 各组大鼠肝脏差异基因分析
        5.4.6 富集分析
        5.4.7 青美食蕉减肥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通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远志的研究进展
        1.1.1 远志概况
        1.1.2 远志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1.3 远志的资源利用现状
    1.2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1.2.1 黄曲霉菌概况
        1.2.2 黄曲霉毒素概况
        1.2.3 黄曲霉毒素防治研究进展
    1.3 地衣药材在抗菌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测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品制备
        2.2.2 对照品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线性关系考察
        2.3.2 仪器的精密度考察
        2.3.3 重复性考察
        2.3.4 稳定性考察
        2.3.5 加样回收率考察
    2.4 实验结果
    2.5 分析与结论
第三章 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产生机理研究
    3.1 远志土壤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分析与结论
    3.2 远志茎、叶、种子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分析与结论
    3.3 新鲜远志根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3.3.1 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分析与结论
    3.4 发汗条件下远志根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3.4.1 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4.4 分析与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3种地衣粗提液对黄曲霉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地衣提取物的制备
        4.2.2 综合PDA培养基配制
        4.2.3 黄曲霉菌株活化
        4.2.4 黄曲霉菌孢子液的制备
        4.2.5 3 种地衣提取液抑菌活性测定
    4.3 实验结果
    4.4 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 3种地衣药材对远志中黄曲霉毒素抑制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分析与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药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患者基本情况
        2 甲状腺功能指标
        3 甲状腺影像学检查
        4 代谢综合征
        5 尿酸与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关系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中医药预防及治疗进展
        1 桥本氏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结节的中医病名归属
        2 中医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结节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结节的辨证论治
        4 中医药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结节的现代药物研究
        5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预测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局限性
        5 总结
    研究二 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中医药防治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局限性
        5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从免疫炎症反应角度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理论和文献研究
    研究1 肥胖痰湿证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
        1 饮食不节是形成肥胖痰湿病理的重要外因
        2 脾胃虚弱是促成肥胖痰湿病理的主要内因
        3 痰湿内生是发生肥胖痰湿病理的关键病机
        4 痰湿生变是导致肥胖痰湿病理的发展趋势
        5 小结
    研究2 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文献研究
        1 从“痰湿”论治肥胖的古籍文献研究
        2 从“痰湿”论治肥胖的现代临床研究
        3 从“痰湿”论治肥胖的现代实验研究
        4 小结
第二部分 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饲料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
        1.4.1 血脂及炎症细胞因子检测试剂
        1.4.2 免疫T淋巴细胞检测试剂
        1.4.3 相关配制试剂
        1.5 主要器材
        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制作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
        2.2 温胆汤药物制备
        2.3 分组及给药
        2.4 样本取材及保存
        2.5 相关指标检测
        2.5.1 肥胖率和Lee’s指数的检测
        2.5.2 血脂的检测
        2.5.3 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
        2.5.4 免疫T淋巴细胞的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高脂饮食喂养后大鼠肥胖率、体重和Lee’s指数的变化
        3.2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肥胖率、体重和Lee’s指数的影响
        3.3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4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免疫 T 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
        3.5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温胆汤方论辨析
        4.2 肥胖痰湿证的基本病机
        4.3 温胆汤治疗肥胖痰湿证疗效显着
        4.4 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肥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业绩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9)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单纯性肥胖在中西医的概述
    第二节 单纯性肥胖病因
        一、年龄因素
        二、遗传因素
        三、饮食因素
        四、心理及生活行为因素
        五、内分泌失调因素
        六、环境因素
        七、睡眠因素
    第三节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一、中医疗法
        二、西医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分组方法
        六、治疗方法
        七、疗效判定标准
        八、观测指标
        九、统计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现状
        二、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机理
        三、运动疗法与肥胖
        四、本研究结果分析
        五、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不同糖代谢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药物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高脂饲料的制备
        2.2 药物的配制
        2.3 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肥胖发生的机理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脂素在2型糖尿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冯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竹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超重/肥胖伴抑郁状态患者HPA轴功能的改变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D]. 赵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大豆皂苷A2经调控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代谢轴预防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活性与机理研究[D]. 熊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5]美食蕉Plantain的减肥功能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D]. 肖军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远志药材中黄曲霉毒素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D]. 李洁.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结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药防治作用研究[D]. 陈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从免疫炎症反应角度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D]. 舒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D]. 谢宛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不同糖代谢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药物干预作用研究[D]. 古丽娜扎尔(Gulnazar).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肥胖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