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中的市场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陈益平[1](2021)在《书籍装帧设计与市场营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人们对图书装帧设计的观念随着时代的更迭经历了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书籍封面设计只起到了简单的装饰作用,而如今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图书封面的作用不仅需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当图书进入市场后,在保证美观度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便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通过分析图书装帧设计的内涵来探讨怎样的书籍才能勾起读者兴趣,并满足当下市场需求。
刘上琼[2](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到了近代。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不能正常而充分的发展,这就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选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与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如何认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是由党的领袖、官员、知识分子和学者共同完成的。作为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他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互影响,共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重探讨围绕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知识分子和学者通过聚焦时代需求形成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资本主义问题研究,从而形成研究成果;中共领袖和官员对这些知识分子和学者观点的采纳、提炼和升华,制定出对待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相关政策,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围绕上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全文分成六部分展开论述。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依次探讨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展开研究的理论来源等问题。第一章由三节内容构成,主要探讨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后来的中共知识分子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和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特点,由此提出比较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理论,进而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革命道路。第二章分成三节,首先探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围绕调整、限制、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继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认真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的问题基础上,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章分成三节,主要探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历史研究和经济建设两个领域,破除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左”倾错误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引入资本主义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引领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第四章也分为三节,根据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新趋势,中共领导学术界分别对微观层面上如何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如何解决因资本主义因素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问题,以及批判西方右翼势力提出的“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引领和指导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与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分别从理论上对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以及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梁超锋[3](2013)在《ZT证券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越来越开放,证券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证券经纪业务,作为我国证券公司主要利润来源,是券商经营重点。扩大证券经纪业务市场的关键在于不断开拓新客户和维持老客户,因此,加强证券经纪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券商维持利润的关键策略。ZT证券公司作为一家资金雄厚,研发能力突出的证券公司,近年来,在经纪业务上处于下坡路,其对加强经纪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非常迫切。为了扭转经纪业务的颓势,ZT证券公司推动了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硬件投入、组织架构调整和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就是利用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带动公司经纪业务的发展。本文以ZT证券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改革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服务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等。其次,研究了ZT证券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在老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中,公司存在的问题。再次,研究分析了ZT证券公司新的客户关系管理改革的方案设计,包括公司证券经纪业务的理念重造、客户关系管理的各种配套系统的设计、组织架构流程和制度设计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功能设计等。最后,研究以ZT证券公司FSD营业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为例,验证了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在该地区营业部中取得的成绩。
韦倩岚[4](2013)在《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郫县豆瓣是全国着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具备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郫县豆瓣产业是基于地方资源、历史文化发展起来的产业,是具备比较优势、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基础与支撑。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是郫县县属国有企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企业。作为县属国有企业,郫县豆瓣股份公司在助推产业倍增发展、推动行业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郫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意义。全文是以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当前的内部改革和郫县打造豆瓣百亿产业的外部环境为依据,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基于竞争战略理论和公司核心竞争力理论,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对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以PEST分析和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分析工具,对公司内部主要以价值链分析为主,深入剖析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在发展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创新性提出公司应采取差异化或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在于:以质量为根基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识别,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在经营管理上首先要改变当前的组织架构,精简部门机构,实现层级管理,增强部门间的协作能力,同时,公司还要建立和完善薪酬绩效考核,目标激励、技术创新激励等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后,公司还要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施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另外,公司还要在酿造技艺传承,生产标准化改造,发酵工艺创新、商标注册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在一些关键环节构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全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竞争战略决策理论、公司核心竞争力等基本理论,为后面提出公司竞争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运用SWOT,五力模型分析,价值链分析,对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经营的基础优势和竞争优势,对公司经营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公司竞争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定位,提炼出公司新时期应选择的竞争战略,战略目标及实施重点。最后,为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出一些建议。
马勇[5](2012)在《浙江TH公司转型发展战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浙江TH公司,是一家生产有色金属(铜及铜合金)的压延产品,为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各类专家客户提供特种有色金属(铜及铜合金)的压延产品材料和技术服务的工贸结合的企业,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红海中,找出蓝海战略,培植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产业链内形成竞合共赢的战略,使企业的发展更稳固及均衡,可持续序性的长久发展,成为全球长期产业链条中的战略规划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分析浙江TH公司的廿年发展的历史变革以及当前现况,运用了管理学理论特别是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和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等管理理论和模型,分析了国际产业链条的战略外部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的战略选择,根据企业本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的战略方向,并对浙江TH公司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明确了浙江TH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同时也更充分地认识了浙江TH公司在此行业的未来的发展空间。本文共分六大部份:一、序论;二、浙江TH公司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三、浙江TH公司战略内部环境分析;四、浙江TH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五、浙江TH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六、结论。
冯永琦[6](2012)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币国际化是现阶段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的核心发展战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环节。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在中国政府政策主导下逐步形成的,属于政策推动型的本币离岸金融市场。政策推动与本币离岸也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显着特征。本文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这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和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发展模式、监管、影响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的梳理,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与梳理,并通过总结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传统形式是欧洲货币市场,之后出现了“在岸”离岸金融市场的形式。离岸金融的定义依据也从国境或边境演变成金融监管体系或金融运行体系的内外分离。对离岸金融市场类型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主要包括形成方式、运行模式、货币种类、业务构成等多种角度。从交易货币与市场所在地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离岸金融可以分为“本币离岸金融”和“外币离岸金融”。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在运行模式、监管方式以及离岸利率体系等方面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经验。第三部分阐述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政策推动下的建立背景和过程,并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特殊性。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全球离岸金融持续增长趋势的国际金融形势和环境以及香港发达金融系统提供的有利条件,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的重要背景。从2003年底到2012年初,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过程包括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在境外由政策推动的本币离岸市场,所以,与同样属于政策推动型本币离岸市场的纽约美元离岸市场或东京日元离岸市场相比,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建立方式、产生原因、运行模式以及监管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特殊性。第四部分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在香港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上,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增速会有所下降,香港企业人民币存款的比例仍会上升,政策因素、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人民币回流渠道是离岸人民币贷款融资业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离岸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将会上升,三大银行的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水平趋于一致,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基准利率HIBOR CNY的出现尚需时日。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离岸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将上升,其二级市场有望得到快速发展,更多内地企业将直接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定价机制将会得到完善。香港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发展缓慢,但境外中小型企业是香港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的重点吸引和发展对象。香港离岸人民币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受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性等政策因素的约束较大。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包括离岸人民币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金融投融资产品。离岸人民币产品收益、人民币汇率预期以及相关管制政策是影响离岸人民币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对境内在岸金融市场的影响方面,离岸人民币汇率对在岸人民币汇率存在着引导关系,主要表现在离岸人民币短期合约对在岸人民币即期和短期合约方面。同时,即期或短期限的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双向引导关系将会愈加明显。但是,离岸人民币利率的波动对在岸人民币利率基本上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没有在境外借外债额度的境内机构或企业在香港融资人民币后并回流到境内,或RQFII的人民币回流会明显增加境内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而外资企业的人民币FDI以及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人民币回流不会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规模产生影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会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实力,但人民币替代港元的可能性依然很低,其对港元的替代条件并不具备。同时,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融资场所和机会,也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影响力得到显着提升。第六部分探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预期风险问题。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预期风险主要有两个根源,即政策取向问题和市场预期问题。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格或收益的差异是政策取向预期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的最重要市场预期就是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支撑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也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风险根源。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预期风险包括投机套利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风险、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风险、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再贷款游戏”风险、离岸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其它风险。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预期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包括缩小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格和收益的差异、推动内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深化、加强监管机制的完善和市场的风险管理、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第七部分在对国际离岸金融发展经验以及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结构、影响和预期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目标的实现,只有促进作用而无决定作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功能定位体现在三个角度:其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创建和完善人民币外部循环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其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加速开放的重要诱因。其三,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内地金融改革的实验田和催化剂。对其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四个问题,即自身建设层面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这两个问题;政策推动层面的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以及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这两个问题。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达到一定规模、建立和完善离岸人民币拆借市场、促进离岸人民币贷款与融资业务的发展、完善和发展离岸人民币投资市场以及逐步放松政策管制来逐步实现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在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方面,继续推进人民币结算的回流渠道、进一步完善RQFII人民币回流渠道、继续发展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以及积极探索其它的人民币回流渠道。同时,坚持发展的渐进性和监管的有效性。资本账户的开放是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要审慎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并通过对监管的认识、监管方式的完善、监管主体的参与,在管制逐渐放松过程中实现有效监管。
赵岳阳[7](2012)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成为转型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中,经济成就最为突出的国家。这对现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因和机理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政府主导论、优势论以及制度论这三种,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机理进行了概括而总结。但是现有的理论并不完美,还需继续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些理论因其历史来源、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因素,容易忽视和曲解中国经济发展中值得总结和坚持的经验和方法,导致结论和建议并不准确和全面。因此,需要深入思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异同,特别需要在制度领域发掘中国与众不同的优势之处,从而能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现有的经济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便在今后的改革中能够有的放矢、明确方向。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有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首要要对制度的一般理论进行梳理,对其内含、维度、功能、变迁等方面进行理论综述,特别是认清组织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中应将其纳入到制度的范畴当中。在此基础上,为了加深对制度这一范畴的理解,突破制度物品观和规则观的局限,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制度,发掘制度和生产技术这两类范畴的异同,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避免陷入制度决定论和技术还原论的泥潭之中,并为西方制度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融合创造前提条件。其次,意识形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而人的意识将决定其偏好和行为,决定其认知事物的方法。经济学曾一直对意识形态持抵触和排斥的态度,因此应该回溯意识形态与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一般性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一些非正式制度领域方面存在的一些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征。随后论述中国成功突破意识形态中路径依赖的表现,并据此概括出中国成功实现意识形态演变的主要经验。再次,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西方经济学对政府行为的经济作用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因此需要对中国政府的一些特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出分析。一方面要对中国政府的泛利性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论述中国政府泛利性的一些主要表现,澄清现有泛利性分析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些政策和措施进行分析,明确中国政府干预经济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具体包括帮助市场经济制度嵌入到原有制度体系中的政府干预、中国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制度竞争和制度隔离,以及政府干预的正式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这四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改革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和有效抵御外界干扰提供了制度支撑。第四,重新引入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制度领域最主要的变化,而且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与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这其中就包含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制度优势。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市场经济的一些观点进行澄清,通过一个修路模型来论证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下的市场交易并不是效率最优的制度安排。随后利用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人类历史上主要几种经济形态的各自特征,着重对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本所有者雇佣劳动者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进步性和发展局限性进行了新的诠释。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突出其制度安排的比较优势。有了这些理论铺垫,就可以对中国改革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点进行论述,从而发现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十分少见的市场经济的特殊之处和优势所在。其以公有制经济制度为主导的所有制合作关系,以及对中国国情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程度的强化,这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代表着更具活力的经济制度安排。最后,在对中国制度优势有较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便可以对中国当前一些问题和观点有更清醒的认识,发现一些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经济观点实际上会弱化中国已有的制度优势,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公有制企业改革以及官员败德行为等具体问题,同样也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和观点,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设想和具体解决方法,利用上述分析中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有的放矢的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增量式的官员败德行为治理来打破现有反腐败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可以采用国有企业部分利润抵缴劳动者个人所得税的国企改革政策,以巩固中国的制度优势,获取公众情感对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从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证经济发展的可续性。
张晓[8](2012)在《承德平泉县王土房乡旅游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乡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潜在游客和现实游客。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接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2011年5月23日,河北省《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召开,河北省旅游局与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深入探讨,今后河北乡村游的创意发展道路。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但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市场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倾向,与北京乡村旅游没有形成错位发展,更导致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承德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有力手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游实施意见》、《承德市旅游重点乡镇、旅游专业村评定标准及办法》、《承德市星级农家乐标准及评定办法》与《承德市农家旅游家庭旅馆接待服务标准(暂行)》等文件,为市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方向引导。目前全市开展农家旅游的乡村已经发展到了25个,其中自然风光游景点14个、民俗游景点4个、休闲游景点8个,2008年承德乡村旅游实现了旅游收入1.3亿元。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法、实地调查访谈法、SWOT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平泉县王土房乡为例,在已编制的《王土房乡旅游发展规划》基础上,对王土房乡现有旅游规划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王土房乡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设计、业态培育,全面提升王土房乡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王土房乡践行“旅游兴乡”的发展战略与实现“强乡富民”的发展目标,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并结合全国旅游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找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调整方案,以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王土房乡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工作;同时,希望通过本项研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式,作为指导其他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典范。本文的创新部分在于: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结合新形势新发展,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王土房乡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王土房乡乡村旅游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为:“都市依托”与“景区依托”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及“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模式。通过对王土房乡资源、区位和市场的再认识,调整原有的规划,使其更加适合王土房乡乡村旅游的开发。
王瑞[9](2011)在《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找出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优势所在,就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结合当今社会对高校体制发展的要求和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经过科学的调查及分析,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何使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更加完善,使其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索的问题。本文选取我国部分开设的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深入调查,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在我国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及群众基础,但由于时间短,缺乏经验,特别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结构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1.我国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在体育院校中已初具规模,但在师范类院校中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虽已取得部分成果,但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教材建设滞后、人才培养目标相似化和模糊化、专业的文化渗透缺失化,师资队伍建设严峻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创新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3.创新是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设置,既要与艺术院校的同类专业有区别,又要借鉴艺术院校办专业的经验;既要分析体育院校目前的教学条件,又要规划今后发展的空间。鉴于目前国内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开设的情况,建议各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各院校处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不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应办出专业特色,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逐渐融入到此专业的教学中,不断完善,以提升此专业文化的深度,高度,远度,宽度和亮度五个维度。4.思想是灵魂,文化是不竭资源。树立重视专业文化渗透的思想,逐渐形成体育艺术表演不仅是单纯的肢体表演,培养创作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加入文化含量,分享体育文化艺术,让观赏者从中领悟,欣赏体育艺术带来的文化和快乐,最后将体育艺术表演变为文化的表演和文化的传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办学,培养高水平体育艺术表演人才。5.对市场的再认识是关键。高等教育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盲目跟随市场,应该先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市场、透过市场去看未来、看明天,为市场的明天去培养人才,同时引领市场,从而达到更好服务于市场且与市场同步良性发展的状态。
黄昭昭[10](2011)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提出,是对现有三次产业理论的发展与丰富,它指出了在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的协同关系,是我党探索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成果。虽然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早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关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理论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有关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关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问题的探讨。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基本理论方面,本文着重阐述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涵义、成因、模式、标准、引领产业和影响因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包括八层涵义。一是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强调三次产业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每一次产业的潜力,既要在量上逐渐增加,同时在质上也要不断提高。二是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强调三次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互动与合作关系。强化三次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是增强三次产业之间协同能力的有效途径;增强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程度是实现和放大三次产业协同能力的另外一种重要途径。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引领产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依次成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引领产业。四是各次产业的平衡发展更有助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实现。主导产业的增长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支持产业与配套产业的增长与发展,支持产业与配套产业的滞后将直接影响投入产出关联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五是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并不等于三次产业同等程度的增长。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不同时期,由于各次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以及各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三次产业的产值规模与就业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六是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产业结构更加有序的表现。通过协同带动使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七是不同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引领产业和协同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性。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甚至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最有带动能力的引领产业和最有效的协同带动模式也会各不相同。八是就特定地域来说,主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齐头并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不等于各地不顾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及自然条件的约束,盲目追求建立行业完整的独立的产业体系。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成因。一是从产业关联的层面阐述了地域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必要性。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从最初的产品关联发展到原材料等有形要素之间的关联,再发展到知识信息等无形要素的关联,后来又延伸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合作博弈,从而使三次产业之间关联的内容不断丰富。二是从产业间溢出效应的角度阐述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内生性。地域三次产业共存有利于信息交流,可以产生供给溢出效应和市场需求溢出效应,从而为本地企业提供了更多有关市场供给与需求方面的适当信息,有利于本地企业比其他地方企业抢先一步创新。三是从产业安全和经济稳定角度阐述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必要性。产业结构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可以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从而确保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可以使不同产业的涨落相互抵消,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本文对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模式进行了四种分类。从三次产业在地域内是否具有密切联系的角度,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地域内部互动合作模式、地域间互动合作模式和混合协同模式。从产业簇群的多少角度,可以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为单一产业簇群内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多产业簇群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从三次产业的自主性与否出发,可以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为自主性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被动性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根据组织协同力量的来源,可以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为自组织的协同带动和有役使的协同带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引领产业方面,本文提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应当主要通过第三次产业来引领,特别是第三次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来引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还很低,有些省份甚至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这些地区,适当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有助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实现。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标准方面,本文认为,衡量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标准应当是多角度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标准可以分为四大类:经济标准、国家产业安全标准、生态环境标准、互动合作标准。每类标准应当又有不同的指标。经济标准包括产值和就业结构、资源利用、各次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稳定等四个指标。国家产业安全标准包括产业体系、对外贸易依存度等两个指标。生态环境标准包括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有等两个指标。互动合作标准包括产业簇群、城市化和政企协作或合作等三个指标。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将影响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假设各次产业独立发展的情况下影响各次产业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基本生产要素、对外经济关系。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四个方面。第二类是影响三次产业投入产出关联和互动合作的因素。主要有基于三次产业的产业链、产业簇群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各级政府之间的协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角度看,西部地区产业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不足。二是各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平衡。三是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四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不足。过度的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素质不高,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技术落后知识要素不足,对外开放步伐缓慢是制约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基本因素。而基于三次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簇群发展不足,城市化水平滞后,中央与西部地方政府、西部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不紧密是制约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重要因素。实现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找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产业和主要发展产业。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要以第三次产业为引领,特别是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作用。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要大力发展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产业。二是要加强各次产业独立发展的能力,包括加强各次产业基本生产要素投入和扩大西部对外开放。三是要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簇群的培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政府之间纵向与横向协作。
二、竞争中的市场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争中的市场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书籍装帧设计与市场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一、装帧设计的版式需求 |
二、装帧设计独特性与美感 |
三、封面设计在图书市场中的新方向 |
(一)通过明星效应造势 |
(二)通过品牌效应造势 |
(三)通过媒体互动造势 |
四、结束语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一) 扩展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视野 |
(二)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 |
(三) 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 国内中共党史的相关研究动态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动态 |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研究动态 |
(四) 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本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理论来源 |
(一) 有关资本主义起源、形成及其不同形态的主要论述 |
(二) 有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论述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研究 |
一、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
(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 |
(二) 论战双方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
(三)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初步认识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早期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
二、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
(一) “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 |
(二) 抗战时期中共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的批判 |
(三) 抗战时期中共领袖对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 |
三、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 |
(一)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早期实践 |
(二)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 |
(三)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深入研究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研究与反思 |
一、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史任务的转变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二) 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研究 |
二、探索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一) 指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
(二)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与过渡理论 |
三、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一) 在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
(二) 学术界总结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理论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与创新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与研究 |
(一) 对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
(二) 对传统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
(三) 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
(四) 对传统市场的再认识与再研究 |
(五) 中国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再研究 |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
(一) 20世纪8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立 |
(二) 20世纪9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
(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研究和新认识 |
一、新世纪以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研究 |
(一) 党的十六大前后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研究 |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研究和新政策 |
二、“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与政府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
(一) “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及其为政府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对“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的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一) 西方提出“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 |
(二)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论断 |
结论 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经验与意义 |
一、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 |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途径 |
(二) 中共领袖、官员、知识分子与学者共同构成了认识与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体力量 |
(三) “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要掣肘因素 |
二、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
(一) 正确认识中国资本主义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
(二) 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 |
(三) 有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理论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3)ZT证券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体系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
2.1 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
2.1.1 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外研究现状 |
2.2 证券公司CRM的普遍特点 |
2.2.1 高可控性 |
2.2.2 高安全性 |
2.2.3 高关联性 |
2.3 典型证券公司CRM的特点 |
2.3.1 数据实时更新 |
2.3.2 强大的分析能力 |
第3章 ZT证券原有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分析 |
3.1 ZT证券基本情况 |
3.2 ZT证券客户关系管理基础 |
3.2.1 ZT证券信息系统基础 |
3.2.2 ZT证券企业文化 |
3.3 ZT证券经纪业务管理概况 |
3.4 ZT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公司没有形成以“以客户资产增值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理念 |
3.4.2 对客户的数据没有深入分析和挖掘 |
3.4.3 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持续改善的机制 |
3.4.4 没有实现咨询服务品牌的整体效应 |
第4章 ZT证券新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设计 |
4.1 CRM下新型企业文化构建 |
4.1.1 树立“以客户资产增值为中心”的理念 |
4.1.2 建设与CRM体系实施相适应企业文化的措施 |
4.2 ZT证券组织再造与业务流程重构 |
4.3 ZT证券客户关系管理指标体系的建设 |
4.3.1 CRM的目标体系 |
4.3.2 CRM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 CRM系统配套工程的建立和完善 |
4.4.1 CallCenter系统的建立 |
4.4.2 数据挖掘系统与应用的建立 |
4.4.3 网站客户服务平台的完善 |
4.4.4 投资顾问管理系统的建立 |
第5章 ZT证券新客户关系管理方案的实施 |
5.1 ZT证券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思路及关键环节 |
5.2 ZT证券客户服务中心型CRM系统的实施 |
5.2.1 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的注意事项 |
5.2.2 客户服务业务流程 |
5.2.3 CRM系统经纪业务管理的制度明细 |
第6章 ZT证券FSD营业部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效果及评价 |
6.1 ZT证券FSD营业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实施效果 |
6.1.1 改善了业务状况 |
6.1.2 提升了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
6.2 ZT证券FSD营业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发展 |
2.2 企业竞争战略主要学派 |
2.2.1 结构学派 |
2.2.2 能力学派 |
2.2.3 资源学派 |
2.2.4 动态竞争战略 |
2.3 企业竞争战略决策类型 |
2.3.1 成本领导战略 |
2.3.2 集中成本领导战略 |
2.3.3 差异化战略 |
2.3.4 集中差异化战略 |
2.3.5 四种基本竞争战略的比较 |
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1 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
2.4.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3 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环境 SWOT 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 PEST 分析 |
3.2.2 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经营资源 VIRO 分析 |
3.3.2 品牌资源价值分析 |
3.4 郫县豆瓣股份公司 SWOT 分析 |
4 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制定 |
4.1 公司竞争战略构建 |
4.1.1 差异化战略 |
4.1.2 集团化发展战略 |
4.2 公司差异化竞争定位 |
4.2.1 产品定位 |
4.2.2 市场定位 |
4.2.3 品牌定位 |
4.3 公司竞争战略实施重点 |
4.3.1 近期目标 |
4.3.2 远期目标 |
4.3.3 近期竞争战略实施重点 |
5 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 |
5.1 树立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 |
5.2 调整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 |
5.3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
5.3.1 建立新颖的激励机制 |
5.3.2 实施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
5.4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6 培育关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
6.1 加快产品技术创新和生产标准化研究 |
6.1.1 加快产品技术创新 |
6.1.2 加快发酵工艺研究 |
6.1.3 加快标准化工艺改造 |
6.2 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
6.3 建立基于酿造技术的学习积累机制 |
6.4 最大限度开发人力资源 |
7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及创新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5)浙江TH公司转型发展战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体系结构 |
2. 有色金属(铜及铜合金)压延产业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
2.1 产业发展状况 |
2.1.1 产业特性和发展历史 |
2.1.2 国内产业发展现状 |
2.1.3 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2.1.4 产业的发展趋势 |
2.2 有色金属(铜及铜合金)压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
2.2.1 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2.2.2 产业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3. 浙江TH公司战略环境扫描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分析 |
3.1.4 技术发展环境分析 |
3.2 行业发展分析 |
3.3 企业内部战略环境扫描 |
3.3.1 企业发展历程概述 |
3.3.2 企业资源分析 |
3.3.3 能力分析 |
4. 浙江TH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
4.1 市场竞争结构分析(Porter五力模型) |
4.1.1 现有企业的竞争 |
4.1.2 潜在竞争对手 |
4.1.3 供应商价格谈判的能力 |
4.1.4 客户价格谈判的能力 |
4.1.5 替代品的威胁 |
4.1.6 力模型分析小结 |
4.2 产业价值链分析 |
4.3 企业态势SWOT分析 |
4.3.1 企业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分析 |
4.3.2 SWOT象限定位 |
4.3.3 SWOT矩阵分析 |
4.4 确定发展战略方向及发展方式 |
4.4.1 确定发展战略方向 |
4.4.2 确定发展战略方式 |
4.5 浙江TH公司的战略选择 |
4.5.1 战略目标 |
4.5.2 企业整体战略 |
5. 浙江TH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 |
5.1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
5.1.1 品牌发展的重要性 |
5.1.2 品牌的发展和运作 |
5.2 市场拓展规划 |
5.2.1 市场细分 |
5.2.2 国际市场的再认识和开拓 |
5.2.3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建设 |
5.3 价值创新 |
5.4 建立高效管理制度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 |
5.4.1 管理制度必须服务于战略 |
5.4.2 制度应当鼓励“微创新” |
5.5 战略控制:平衡计分法 |
5.5.1 财务类指标 |
5.5.2 客户类指标 |
5.5.3 内部营运类指标 |
5.5.4 学习发展类指标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
1.2.2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 |
1.2.3 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
1.2.4 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 |
1.2.5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
1.2.6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与发展 |
2.1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演进及其含义的深化 |
2.1.1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传统形式:欧洲货币市场 |
2.1.2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新形式:“在岸”的离岸金融市场#27 |
2.1.3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含义的不断深化 |
2.2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
2.2.1 形成方式角度的划分 |
2.2.2 运行模式角度的划分 |
2.2.3 货币种类角度的划分 |
2.2.4 业务构成角度的划分 |
2.2.5 交易货币与市场所在地关系角度的划分 |
2.3 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 |
2.3.1 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 |
2.3.2 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
2.3.3 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体系 |
第3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 |
3.1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内涵 |
3.2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背景 |
3.2.1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
3.2.2 国际金融形势和环境 |
3.2.3 香港发达的金融系统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
3.3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过程 |
3.3.1 萌芽阶段(2003年底~2008年底) |
3.3.2 形成阶段(2009年初~2011年7月) |
3.3.3 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8月以来) |
3.4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特殊性 |
3.4.1 建立方式 |
3.4.2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
3.4.3 运行模式 |
3.4.4 监管模式 |
第4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结构分析 |
4.1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总体结构 |
4.1.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 |
4.1.2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总体结构 |
4.2 香港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 |
4.2.1 离岸人民币存款市场 |
4.2.2 离岸人民币贷款融资市场 |
4.2.3 离岸人民币银行问同业拆借市场 |
4.2.4 离岸人民币利率的形成 |
4.3 香港离岸人民币证券市场 |
4.3.1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
4.3.2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4.3.3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定价 |
4.3.4 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的发展 |
4.4 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 |
4.4.1 离岸人民币即期(现货)市场 |
4.4.2 离岸人民币远期市场 |
4.4.3 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发展 |
4.5 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市场 |
4.5.1 离岸人民币产品的主要种类 |
4.5.2 离岸人民币产品的发展 |
第5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影响分析 |
5.1 对在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
5.1.1 对在岸人民币汇率价格的影响 |
5.1.2 对在岸人民币利率价格的影响 |
5.1.3 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5.2 对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
5.2.1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 |
5.2.2 对港元的替代影响 |
5.3 对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
5.3.1 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机会和场所 |
5.3.2 对国际货币结构或格局的潜在影响 |
第6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预期风险 |
6.1 预期风险的产生 |
6.1.1 预期风险产生的根源 |
6.1.2 离岸与在岸价格体系的差异 |
6.1.3 人民币汇率的市场预期 |
6.2 预期风险的表现 |
6.2.1 投机套利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风险 |
6.2.2 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 |
6.2.3 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风险 |
6.2.4 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再贷款游戏”风险 |
6.2.5 离岸市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其它风险 |
6.3 预期风险的防范 |
6.3.1 缩小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格和收益的差异 |
6.3.2 推动内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深化 |
6.3.3 加强监管机制的完善和市场的风险管理 |
6.3.4 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不断走向成熟 |
第7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政策建议的总体框架 |
7.1.1 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再认识 |
7.1.2 发展政策建议的框架 |
7.2 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7.2.1 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
7.2.2 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
7.3 促进离岸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 |
7.3.1 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
7.3.2 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
7.3.3 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途径 |
7.4 完善离岸人民币的回流机制 |
7.4.1 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
7.4.2 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的建设 |
7.5 坚持发展的渐进性和监管的有效性 |
7.5.1 审慎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 |
7.5.2 实现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有效监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0.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0.1.2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0.2 相关概念说明 |
0.2.1 对优势的界定 |
0.2.2 “华盛顿共识”的含义 |
0.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
0.3.1 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
0.3.2 研究方法 |
0.3.3 可能创新之处 |
0.3.4 主要不足之处 |
0.4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因的理论综述 |
0.4.1 政府主导论 |
0.4.2 优势论 |
0.4.3 制度论 |
第1章 制度的基本理论 |
1.1 制度的基本内容 |
1.1.1 制度的含义 |
1.1.2 制度的维度 |
1.1.3 制度的功能 |
1.2 制度变迁理论 |
1.2.1 理解制度变迁的含义 |
1.2.2 制度变迁的方式 |
1.3 新的类比:制度技术观 |
1.3.1 制度规则观与制度物品观的问题 |
1.3.2 制度作用的夸大:制度决定和取代技术论 |
1.3.3 制度技术观:制度类似于生产技术 |
第2章 意识形态的成功演变是中国的制度优势 |
2.1 意识形态理论与经济学 |
2.1.1 意识形态的含义 |
2.1.2 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成功演变 |
2.2.1 改革之前意识形态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2 中国意识形态中的有利因素 |
2.2.3 中国意识形态演变的成功之处 |
2.2.4 中国意识形态成功转变的经验 |
第3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优势 |
3.1 中国政府具有泛利性 |
3.1.1 泛利性政府与经济发展 |
3.1.2 中国政府的泛利性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3.2 正视政府干预: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3.2.1 有助于市场经济制度嵌入的政府干预 |
3.2.2 中国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制 |
3.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主导的制度竞争和制度隔离 |
3.2.4 政府干预的正式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 |
4.1 对市场的再认识 |
4.1.1 市场的多样性 |
4.1.2 垄断是否是一种市场失灵 |
4.1.3 私有制前提下的市场交易是否一定有效率 |
4.2 囚徒困境视角下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分析 |
4.2.1 对囚徒困境模型的简介 |
4.2.2 具有稳定剥削解的奴隶和封建社会 |
4.2.3 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就与内在矛盾 |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奔向合作解 |
4.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优势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
4.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强化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程度 |
4.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在于新型的所有制关系 |
第5章 中国制度优势的弱化及对策 |
5.1 一些问题和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制度优势的弱化 |
5.1.1 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 |
5.1.2 中国政府官员的道德风险以及金融自由化观点削弱政府优势 |
5.1.3 中国公有制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上对所有制共生关系的冲击 |
5.2 巩固中国制度优势的思考和设想 |
5.2.1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理想 |
5.2.2 治理官员道德风险和优化政府干预的一些设想 |
5.2.3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所有制经济改革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8)承德平泉县王土房乡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
2.1 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
2.1.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2.1.2 国外乡村旅游的特点 |
2.1.3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2.1.4 国外乡村旅游的协调机制 |
2.2 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
2.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
2.2.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
2.2.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 |
2.3.1 良好的乡村景观和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 |
2.3.2 位处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或大型旅游景区周边 |
2.3.3 个性化和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 |
2.3.4 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 |
3 王土房乡乡村旅游区发展概况解析 |
3.1 王土房乡发展背景分析 |
3.1.1 区位条件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3.2 王土房乡旅游资源梳理 |
3.2.1 地质地貌 |
3.2.2 气候水文 |
3.2.3 生态资源 |
3.2.4 小结 |
4 王土房乡乡村旅游规划分析研究 |
4.1 王土房乡旅游规划概述 |
4.1.1 规划编制背景 |
4.1.2 规划中王土房乡的定位体系 |
4.1.3 规划中王土房乡的空间布局 |
4.1.4 规划中王土房乡的项目及产品打造 |
4.1.5 规划中王土房乡的游线设计 |
4.1.6 规划中王土房乡的市场营销与推广 |
4.1.7 规划的其他内容 |
4.2 对王土房乡旅游规划总体判读 |
4.2.1 定位基本到位,但缺乏独特性 |
4.2.2 项目众多,缺乏重点和龙头项目 |
4.2.3 投资主体不明确,增加后期实施风险 |
4.2.4 缺少商业运营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和研究 |
5 王土房乡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方案调整 |
5.1 王土房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
5.1.1 发展现状 |
5.1.2 存在问题 |
5.2 王土房乡乡村旅游应当选择的发展模式 |
5.3 王土房乡乡村旅游发展方案调整 |
5.3.1 对资源、区位和市场的再认识 |
5.3.2 对定位独特性的精准把握 |
5.3.3 发展战略选择 |
5.3.4 对重大项目进行重新甄选 |
5.3.5 采用多元化市场营销手段,加大市场宣传力度 |
5.3.6 以泛旅游产业观指导全乡的旅游开发建设工作 |
5.3.7 对运营主体的全方位考量 |
5.3.8 对商业运作的具体实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意义、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3 相关理论研究及研究状况述评 |
3.1 体育与艺术概念定义的研究 |
3.2 体育与艺术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
3.3 关于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概念及内涵的研究 |
3.4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
3.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2 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2.1 机遇 |
4.2.2 专业优势 |
4.3 我国表演专业(体育艺术方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挑战 |
4.3.1 器物层——教材建设滞后化 |
4.3.2 方式层 |
4.3.3 思想层 |
4.4 构建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发展的对策 |
4.4.1 人才培养目标需准确定位 |
4.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及水平 |
4.4.3 加强对外合作,构筑体育艺术平台 |
4.4.4 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材体系 |
4.4.5 加强“表演”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创新 |
4.4.6 加大宣传,切实做好招生工作 |
4.4.7 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需创新 |
5 结论 |
5.1 我国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 |
5.2 我国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发展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近文献述评 |
1.2.1 近十年来的相近研究 |
1.2.2 十七大以后的研究 |
1.2.3 简要评论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三次产业及区域产业发展理论 |
2.1 三次产业划分的源起与发展 |
2.1.1 三次产业理论的源起 |
2.1.2 三次产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2 区域产业理论 |
2.2.1 区位产业理论 |
2.2.2 地域优势产业理论 |
2.2.3 地域产业均衡发展理论 |
2.2.4 地域产业工业中心论和非均衡发展论 |
2.2.5 地域主导产业更替理论 |
3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涵义及成因 |
3.1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涵义 |
3.1.1 协同的涵义 |
3.1.2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涵义 |
3.2 基于产业关联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 |
3.2.1 三次产业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联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
3.2.2 缺乏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失败 |
3.3 基于溢出效应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 |
3.3.1 关于产业间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
3.3.2 产业间溢出效应对现代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
3.3.3 地域三次产业间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 |
3.3.4 三次产业间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 |
3.3.5 三次产业中溢出效应的方向 |
3.4 基于国家产业安全与经济稳定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 |
3.4.1 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需要 |
3.4.2 保持国家经济平稳增长的需要 |
4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模式、引领产业、标准及影响因素 |
4.1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模式 |
4.2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应当主要以第三次产业来引领 |
4.2.1 以第三次产业为主导是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 |
4.2.2 我国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应当主要以第三次产业来引领 |
4.2.3 以加强产业间互动合作为主,以产业间反哺为辅 |
4.3 衡量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标准 |
4.4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影响因素 |
4.4.1 影响三次产业独立发展的因素 |
4.4.2 影响三次产业互动合作因素 |
5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5.1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5.1.1 西部地区经济的总体状况 |
5.1.2 西部各省市区的三次产业分析 |
5.1.3 西部地区各次产业内部发展情况 |
5.1.4 西部各省份第一次产业内部结构 |
5.1.5 东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状况比较 |
5.2 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中的不足 |
5.3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必要性 |
5.4 制约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因素 |
5.4.1 制约各次产业独立发展的基本因素 |
5.4.2 制约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互动合作因素分析 |
6 推动西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对策 |
6.1 找准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
6.2 提升各次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
6.3 加强三次产业间的互动与合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博士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竞争中的市场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书籍装帧设计与市场营销[J]. 陈益平. 艺术大观, 2021(24)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D]. 刘上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ZT证券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D]. 梁超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1)
- [4]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韦倩岚. 西华大学, 2013(03)
- [5]浙江TH公司转型发展战略初探[D]. 马勇. 复旦大学, 2012(03)
- [6]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D]. 冯永琦. 吉林大学, 2012(10)
- [7]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D]. 赵岳阳. 吉林大学, 2012(08)
- [8]承德平泉县王土房乡旅游规划研究[D]. 张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4)
- [9]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瑞. 吉林体育学院, 2011(04)
- [10]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黄昭昭.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