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木兰诗》的悲剧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义芝[1](2021)在《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乐府诗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语文教材中乐府诗的选篇类型主要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乐府诗教学混同于一般古诗词教学,忽略了两种类型乐府诗文体特点的教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两种类型乐府诗选篇的文体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乐府诗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诗歌文体角度、诗歌辨体角度、文体创作角度全面展开对乐府诗的教学研究。本篇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概述乐府诗以及乐府诗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情况。首先指出乐府诗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乐府的分类问题,为下文分析乐府诗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从乐府的选篇数量、选篇题材内容以及选篇助读系统对乐府诗的选篇进行概述,强调乐府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第二章对当前语文乐府诗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贵州省内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出当前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乐府诗教学中立足于文体特点教学的重要性。第三章研究乐府民歌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乐府民歌选篇的叙事特点、音乐特点以及语言特点等;然后针对乐府民歌的文体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四章研究文人乐府诗教学。首先分析教材中文人乐府诗的语言特点、句式特点以及抒情特点等;然后根据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五章探讨乐府诗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从乐府诗与其他诗歌的辨体教学、乐府诗的分类问题、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乐府诗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等问题出发,使乐府诗教学更加规范与严谨。
刘小冰[2](2021)在《《木兰诗》课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长篇叙事诗兼具“叙事性”与“诗性”,是一类具有跨文体色彩的选文。与叙事短诗相比,长篇叙事诗的篇幅更长、情节更突出,教师在教学中也就更难以把握其“叙事性”与“诗性”:若只考虑“叙事性”,则容易把诗歌课上成文言文课;若只斟酌“诗性”,便难以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旨。因此,文章着眼于长篇叙事诗的教学,通过对比余映潮、王君、李明哲三位名师的《木兰诗》课例,寻找在教学中合理把握“叙事性”与“诗性”的方法。文章先从课例入手,发现余映潮的课堂以诗意美读为目标,王君的课例旨在挖掘于学生而言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主题,而李明哲则以“在解读中教解写”来分析人物形象。三位教师在执教《木兰诗》时,对“叙事性”与“诗性”的教学处理各有侧重,但在整体上却都能做到兼顾并存,呈现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在比较三位名师的教学实录的基础上,归纳出长篇叙事诗的教学课型,分别为“主题中心型”“人物中心型”和“诗意美读型”三种。其中,“主题中心型”偏重于“叙事性”,“诗意美读型”以对“诗性”的感受为重点,而“人物中心型”则注重对“叙事性”和“诗性”的融合品味。此外,各课型兼顾“叙事性”与“诗性”的具体方法也各有不同。文章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课例比较研究的相关背景,主要分为课例研究主题的说明和《木兰诗》选文分析两个部分;第二章简要概括了三位名师的教学流程,并从“教什么”“怎么教”和各自的教学重心三个方面对课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则在各课例的教学重心的基础上,推出长篇叙事诗的三类教学课型,并说明了各课型对“叙事性”与“诗性”的处理方法。
钟维[3](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的气息荡漾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指引着人们不断向前,走向复兴。在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与英雄人物有关的文章,这些英雄人物形象身上承载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特别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英雄人物身上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信念,能够很大程度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挖掘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德、智、美方面的教育价值,然后对教材中的英雄人物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部编本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选编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提出针对英雄人物教学提出一些教学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先介绍了本次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其次梳理了有关英雄人物的研究现状并撰写文献综述,最后进行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深入挖掘了英雄人物形象的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教育价值。首先德育上是激扬爱国情怀、构筑精神高地,主要包括激发少年情怀、铸造少年灵魂、凝聚少年正气;其次是智育上的赏析英雄形象、挖掘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培养思维能力、理解与传承文化、促进读写结合;最后是美育上的提高审美水平、追求幸福人生,主要包括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正确观念。第二章运用表格的方式梳理和统计教材中英雄人物的选编现状,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英雄人物的分类,主要分成革命型、平凡型、民族型、科研型、学者型、女性英雄、集体英雄七类。第三章在前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选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包括分析选编特点、总结选编亮点和提出改进点三个部分。特点就是全面性、模范性和时代性;亮点是数量与质量同抓、时代与经典兼顾、立德与树人并进;改进点是英雄人物的选编要考虑多元价值观、思量时代多样化、讲究男女比例和重视集体意识。第四章就是针对英雄人物形象的教学提出的一些策略。主要包括教师课前的认真对待、积极准备,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做好课后拓展延伸。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英雄主义的种子,打下良好的人生底色。
潘婷婷[4](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关于英雄人物的文章。进行英雄人物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类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是以鲜活的形象和优秀的品质感染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和分类,对具体篇目的教学研究进行分析,以探寻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当下意义,发现英雄人物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英雄人物形象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明确英雄的含义。第二章的内容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的选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英雄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和共同品质,为下文分析英雄人物形象的教学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好铺垫。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内含统计说明、统计情况和选编特点;第二,英雄人物形象的分类,具体分为智慧型英雄、力量型英雄、领袖型英雄和英雄集体群体;第三,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具体包括智勇双全、理想坚定和敢于担当。第三章的内容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分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当下意义。第一,有利于促进德育的实施,具体包括: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英雄气概;增强集体荣誉感。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包括: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情趣;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具体包括: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意识;发扬奉献精神。第四章的内容是,探讨英雄人物形象的教学建议。第一,教学设计上,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三方面入手,做好准备工作。背景分析为:分析学生的态度起点和学习需要,并发现问题。教学目标为:在凸显情感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语文素养。教学策略为:以语言文字为抓手;开展多种合作学习;整合课堂内外资源。第二,教学实施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做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和以事服人。“以情感人”即以作者之情、英雄之情和教师之情感染人。“以文化人”即抓住文字、多面解读和当代解读。“以事服人”即直观展现事迹;挖掘背景资源;寻找身边英雄。第三,教学评价上,一方面,要强化写作实践,构建以教师、学生自身和其他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自身、英雄人物和课外资源的优势,构建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例,对英雄人物的选编情况,教学意义和教学建议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展望,有利于发挥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重要作用。
陈营营[5](2020)在《《孔雀东南飞》教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首保存完整的叙事长诗,明代文人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清代文人沈德潜赞其为“古今第一长诗”,近代学者俞平伯称之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因诗歌内容的丰富与深刻,人物塑造的鲜明与立体,艺术手法的多元与成熟等价值备受学者的青睐重视,汉末至清朝以来对《孔雀东南飞》批评或赞许的文学性研究层出不穷。在20世纪“五四新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孔雀东南飞》重新散发时代光芒,逐渐走进新知识分子视野中,走进语文教科书中,并被改编为戏剧、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孔雀东南飞》教学史为研究对象,对《孔雀东南飞》文学接受与教学接受进行分析梳理,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孔雀东南飞》面世以来汉末至清朝文人在诗集收录、批评赞扬、艺术评价、与近现代文学史教材评价和文人研究等方面的阅读情况进行纵向梳理。以期达到对诗歌内容全面深刻的认识。第二部分以1949年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对《孔雀东南飞》的教材入选情况、教材助读系统及课后练习等内容进行横向梳理,并结合对应时期的教学纲要分析《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第三部分统观《孔雀东南飞》阅读与教学史,探究对当下课堂教学的启示。一是阅读策略方面提出阅读诗歌文本、感悟爱情主题、文本加工创作的三点设想。二是教学设计方面提出把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重点、运用教学方法的三点建议。三是提出古典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策略,以期能够在课堂实践中发挥作用。
刘婷婷[6](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标志着我国语文教材建设进入“综合素养型”新阶段,它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文作为语文教科书的核心主体,其价值取向不仅决定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而且将直接决定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核心概念、文献综述进行集中介绍,为后续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从选文外缘和主题两个方面构建选文价值取向分析框架。选文外缘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包括选文年代、国别、作者和体裁四个方面。选文主题分析框架包括“自我发展”“人际和谐”“社会参与”“自然关怀”四个维度。第三章分析选文外缘价值取向及其特点。发现选文年代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典范性;深刻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性。选文国别中本国作品数量占绝对优势,体现民族性;体现多元文化取向,但侧重于欧美文化。选文作者分布以人文作家作品为主,凸显人文性;作者社会身份类型多样,呈现多样性;以男性作家作品为主,女性作家作品比例有待提升。选文体裁以文艺类作品为主,非文艺类作品为辅;分布具有序列性。第四章分析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及其特点。主要从频次规律和内容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这四个维度价值取向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每个维度的特点。第五章以第三、四章的分析为依据,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建议。研究表明语文教科书选文具有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并重、兼顾典范性与时代性、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呈现角度灵活多元等特点,但还存在人类现代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价值观体现不足以及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分布不均的缺憾。最后本文就这两方面的不足与缺憾提出拓展选文价值取向内容和增强选文价值取向分布协调性的建议。
钮明菲[7](2020)在《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关古代叙事诗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有关古代叙事诗的教学研究却不多。叙事诗在中学课本中出现的频率很低,故对之研究也较少。现在的教学研究一般把抒情诗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但叙事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里一直有着相对特别的地位,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不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性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以部编版、人教版与苏教版中的十篇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十五从军征》《观刈麦》《石壕吏》《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氓》《琵琶行》《静女》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对诗歌教学方法、古代叙事诗、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古代叙事诗进行了界定、选择和分类,运用个案研究、教育观察等方法,结合对古代叙事诗教学所作的问卷调查,真实地反映当前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古代叙事诗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原则。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在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启发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提出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叙事诗的叙事性,分析叙事视角、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要赏析诗歌之美,明了其寓抒情和议论于叙事的特点。希望本调查研究能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在古代叙事诗的教学上提供借鉴。
应一[8](2020)在《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传统教学方式以单篇课文讲解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强,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而群文阅读教学是根据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造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在一节课上按照拟定的议题,采用多篇文章并行教学。它不但改变了阅读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随着我国语文教学的不断推进,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运用在课堂上,研究的文本类型也在不断拓宽。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对中学故事类课文的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的四个部分构成。绪论:结合与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综述探讨选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部分论述了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的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先探讨了故事类课文的类型、要素及选文目的,再探讨了故事类课文的传统阅读教学理念及模式,并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对故事类课文教学进行了新思考。第二部分:本部分结合了新课标内容对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论述。先结合了新课标中“提高阅读量”这一要求进行了探讨,再结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定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课程目标进行了探讨,证实了把群文阅读教学运用到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教学中去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好新课标要求。第三部分:本部分论述了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模式。先将故事类课文的性质与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然后探讨了不同情节类型的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再探讨了不同主人公类型和不同主题类型的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总结出不同类型下故事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第四部分:本部分对故事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案例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导入、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堂总结四个部分。
毛蓓[9](2020)在《中学古诗文中职官文化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古代职官制度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但针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职官文化类古诗文的教学研究还较少。笔者通过梳理统计发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职官文化的古诗文篇目56篇(其中部编版初中25篇,人教版高中31篇),2019年9月新试点部编版高中必修上下两册新增7篇,一共63篇。此外,全国高考卷中文言文阅读多为人物传记,选文中主人公多为历代将臣,其生平事迹无不与官场沉浮相关,文中涉及众多官吏政事的内容。同时,中高考还对相关的职官文化知识进行考查。可见,职官文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是较为普遍的。如此常见的职官文化本应引起一线语文教师的注意,但较为系统地研究古诗文中职官文化教学的文章还较少。基于此,笔者对中学古诗文中的职官文化作进一步地教学研究,努力对中学古诗文中职官文化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释与研究。第一章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职官文化的篇目进行系统地归纳统计,并依类型对古诗文中职官文化进行研究。第二章对中学职官文化类古诗文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从教材、教学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章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寻找职官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的切合点,提出一些教学思路与策略。从职官文化角度去促读古诗文,把未知的东西内化为更深层次的所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感受中国古代职官文化的魅力。
安璐[10](2019)在《中学语文乐府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乐府本是西汉时期由汉武帝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魏晋以后人们将此音乐机构所收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汉乐府,于是乐府就由机构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如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有对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描写;有对孤儿、病妇、走投无路的汉子的描写;有对从军归家的老人,被抛弃的妇人、在外打工的兄弟们的描写等等,这一切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文化母题、艺术手法、句式语用等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乐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工具性、人文性兼有的语文学科来说无疑是典范性篇目,因此,近代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一直保存着乐府中一些经典篇目,甚至还选入了新的篇目。本文第一部分对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乐府篇目作了简要的梳理,强调了现在教材中对于乐府的重视,再分析什么是文体教学和教参对乐府的解读的不够全面,最后指出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没有突出审美特征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立足于乐府的文本,在和其他诗体的比较中阐述乐府的审美特点,例如叙事的铺陈和凝练、对话的敷衍、由长篇向短篇简化的原因、叙事后的说理和其造语特点等审美特征,为乐府的文体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则是根据乐府的审美特征和相关诗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供一线教师操作的教学建议,最后选取人教版初中课本中的长篇乐府《木兰诗》和人教版高中课本中的短篇乐府《拟行路难》来提出教学设想,如何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突出乐府独有的审美特征,并做到因体而教,力求能够对中学语文老师在进行乐府篇目的教学活动时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谈《木兰诗》的悲剧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木兰诗》的悲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乐府诗及选篇概述 |
第一节 乐府诗概述 |
第二节 乐府诗在教材中的选篇概述 |
第二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乐府诗的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乐府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乐府民歌教学 |
第一节 乐府民歌的文本特点 |
第二节 乐府民歌教学 |
第四章 文人乐府诗教学 |
第一节 文人乐府诗的文本特点 |
第二节 文人乐府诗教学 |
第五章 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注意事项 |
第一节 注意乐府诗的辨体教学 |
第二节 注意乐府诗南北地域风格差异 |
第三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第四节 注意乐府诗教学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初中生问卷) |
附录二: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高中生问卷) |
附录三:乐府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2)《木兰诗》课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提出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木兰诗》课例比较的基础 |
第一节 对研究主题的阐释 |
一、叙事诗的双重性 |
二、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木兰诗》选文分析 |
一、《木兰诗》文本解读 |
二、《木兰诗》课例的执教背景 |
三、选择《木兰诗》的原因 |
第三节 《木兰诗》课例呈现 |
一、三位名师情况简介 |
二、《木兰诗》课例呈现 |
第二章 《木兰诗》课例比较 |
第一节 “教什么”的对比 |
一、语用目标:各有侧重 |
二、人物分析:视角不同 |
三、主题挖掘:深浅不一 |
第二节 “怎么教”的对比 |
一、教学思路冲破传统模式 |
二、朗读法的活用 |
第三节 教学重点的对比 |
一、余映潮:诗意浓郁品美感 |
二、王君:避免“泛化”教“活法” |
三、李明哲:以学定教“说”人物 |
第三章 对长篇叙事诗的教学启示——兼顾“叙事性”与“诗性” |
第一节 定“目标”——确定长篇叙事诗的教学课型 |
一、课型的种类 |
二、课型分类的依据 |
第二节 有“侧重”——不同课型有不同倾斜 |
一、主题中心型:侧重“叙事性” |
二、诗意美读型:侧重“诗性” |
三、人物中心型:“叙事性”与“诗性”的融合 |
第三节 要“兼顾”——各课型兼顾“叙事性”与“诗性”的方法 |
一、主题中心型——反复朗读化“诗性”为“隐” |
二、诗意美读型——选点突破统筹“叙事性” |
三、人物中心型——打通“叙事性”与“诗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文本分析法 |
(三)文献综述 |
1.英雄人物 |
2.教材中的英雄人物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英雄人物 |
2.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 |
一、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 |
(一)德育:激扬爱国情怀、构筑精神高地 |
1.激发少年情怀 |
2.铸造少年灵魂 |
3.凝聚少年正气 |
(二)智育:赏析英雄形象、挖掘文化内涵 |
1.培养思维能力 |
2.理解与传承文化 |
3.促进读写结合 |
(三)美育:提高审美水平、追求幸福人生 |
1.提升审美能力 |
2.增强服务意识 |
3.树立正确观念 |
二、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分析 |
(一)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 |
1.英雄人物形象统计说明 |
2.英雄人物形象统计情况表 |
(二)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分析 |
1.人物的时代 |
2.分布的册数和单元 |
3.人物的性别 |
4.人物的国别 |
5.人物的社会角色 |
(三)教材中英雄人物的分类 |
1.革命型英雄 |
2.平凡型英雄 |
3.民族型英雄 |
4.学者型英雄 |
5.集体英雄 |
三、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的选编思考 |
(一)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选编特点 |
1.全面性 |
2.模范性 |
3.时代性 |
(二)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的亮点 |
1.数量与质量同抓 |
2.时代与经典兼顾 |
3.立德与树人并进 |
(三)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的改进点 |
1.人物选编考虑多元价值观 |
2.人物选编思量时代多样化 |
3.人物选编讲究男女比例 |
4.人物选编重视集体意识 |
四、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教学策略 |
(一)课前准备:积极充分 |
1.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态度 |
2.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英雄元素 |
(二)课堂教学:灵活多样 |
1.多样方式朗读,感知英雄人物形象 |
2.多种方式运用,感悟英雄人物情感 |
3.正确评价人物,理性践行英雄行为 |
(三)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
1.英雄人物与时代结合 |
2.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语文教材英雄形象总体研究 |
1.3.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形象具体研究 |
1.4 概念界定 |
1.4.1 西方的英雄概念 |
1.4.2 我国的英雄概念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文本分析法 |
第二章 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的现状 |
2.1 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 |
2.1.1 统计说明 |
2.1.2 统计情况 |
2.1.3 选编特点 |
2.2 英雄人物形象的分类 |
2.2.1 智慧型英雄 |
2.2.2 力量型英雄 |
2.2.3 领袖型英雄 |
2.2.4 英雄集体群体 |
2.3 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 |
2.3.1 智勇双全 |
2.3.2 理想坚定 |
2.3.3 敢于担当 |
第三章 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意义 |
3.1 促进德育实施 |
3.1.1 激发爱国情感 |
3.1.2 养成英雄气概 |
3.1.3 增强集体荣誉感 |
3.2 发展语文素养 |
3.2.1 发展创造性思维 |
3.2.2 提升审美情趣 |
3.2.3 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
3.3 增强社会参与 |
3.3.1 增强社会责任感 |
3.3.2 培养敬业意识 |
3.3.3 发扬奉献精神 |
第四章 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建议 |
4.1 教学设计 |
4.1.1 背景分析 |
4.1.2 教学目标 |
4.1.3 教学策略 |
4.2 教学实施 |
4.2.1 以情感人 |
4.2.2 以文化人 |
4.2.3 以事服人 |
4.3 教学评价 |
4.3.1 强化写作的形成性评价 |
4.3.2 突出优势的综合性评价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1.教材类 |
2.着作类 |
3.标准类 |
4.硕博论文类 |
5.期刊论文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5)《孔雀东南飞》教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孔雀东南飞》文学接受史 |
第一节 19世纪末之前《孔雀东南飞》文本接受史 |
一、历代文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 |
二、《孔雀东南飞》诗文集收录情况 |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今的《孔雀东南飞》文学接受史 |
一、经典文学史教材中的《孔雀东南飞》 |
二、《孔雀东南飞》研究与接受 |
第二章 百年来《孔雀东南飞》中学语文教学史(1921-2020) |
第一节 1921年——1949年间课堂接受中的《孔雀东南飞》 |
一、民国时期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编辑概述 |
二、《孔雀东南飞》选文概况及习题比较 |
第二节 1949——2020课堂接受中的《孔雀东南飞》 |
一、新中国时期课程标准与教材编辑概述 |
二、《孔雀东南飞》选文概况及习题比较 |
第三章 《孔雀东南飞》教学史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孔雀东南飞》文本阅读策略 |
一、引领学生阅读诗歌文本 |
二、引导学生感悟爱情主题 |
三、引发学生文本加工创作 |
第二节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启示 |
一、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准确设定教学目标 |
二、依据叙事文体特征,准确选择教学重点 |
三、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孔雀东南飞》对古典诗歌教学的启发 |
一、《孔雀东南飞》经典课例分析 |
二、高中语文古典叙事诗教学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 |
二、立德树人对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提出新要求 |
三、价值取向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核心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语文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科书本体的研究 |
二、关于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三、关于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 |
第二章 选文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选文外缘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一、选文年代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二、选文国别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三、选文作者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四、选文体裁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第二节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一、文件中有关价值观的规定 |
二、本文主题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第三章 选文外缘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选文年代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年代分布统计 |
二、选文年代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二节 选文国别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国别分布统计 |
二、选文国别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三节 选文作者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作者分布统计 |
二、选文作者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四节 选文体裁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体裁分布统计 |
二、选文体裁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四章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总体分布 |
一、选文主题价值取向一级指标频次及其特点分析 |
二、选文主题价值取向二级指标频次及其特点分析 |
第二节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具体分析 |
一、自我发展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二、人际和谐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三、社会参与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四、自然关怀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第五章 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结论 |
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文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并重 |
三、兼顾典范性与时代性 |
四、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呈现角度灵活多元 |
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
第二节 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完善建议 |
一、拓展选文价值取向的内容 |
二、增强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协调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年代统计 |
附件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国别统计 |
附件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作者统计 |
附件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体裁统计 |
附件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主题统计 |
致谢 |
(7)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
一、研究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教育观察法 |
三、教育调查法 |
第一章 古代叙事诗的界定、选择和类别 |
第一节 古代叙事诗的界定 |
第二节 古代叙事诗的选择 |
第三节 古代叙事诗的类别 |
第二章 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对象 |
一、调查教师的选择 |
二、调查学生的选择 |
第三节 调查方式与内容 |
一、调查方式 |
二、调查内容 |
第四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一、师生对古代叙事诗的兴趣 |
二、学生对古代叙事诗的学习行为倾向 |
三、教师对古代叙事诗的教学行为倾向 |
第三章 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的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一节 把叙事诗当成了文言文来教 |
第二节 叙事诗教学方式的模式化 |
第三节 叙事诗教学脱离文本 |
第四章 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对古代叙事诗教学目标的认识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二节 古代叙事诗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启发性原则 |
三、量力性原则 |
四、巩固性原则 |
第三节 古代叙事诗教学策略 |
一、带领学生体味诗歌之美 |
二、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叙事诗的叙事视角 |
三、探讨诗的叙事性 |
四、寓抒情和议论于叙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二)国内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三)故事类课文教学的研究 |
第一章 故事类课文的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 |
第一节 故事类课文的类型、要素 |
一 故事类课文概念及类型 |
二 故事类课文的三要素 |
三 故事类课文的选文目的 |
第二节 故事类课文的传统阅读教学理念 |
一 故事类课文的代表性教学理念 |
二 有关故事类课文三种教学理念的评价 |
第三节 故事类课文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 |
一 故事类课文的代表性教学模式 |
二 有关故事类课文三种教学模式的评价 |
第四节 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引发的故事类课文教学新思考 |
一 教的弊端 |
二 学的弊端 |
三 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新课标的弊端 |
第二章 从新课标内容看故事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
第一节 从“提高阅读量”这一要求看故事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
一 新课标要求 |
二 新课标与旧课标要求的不同 |
三 故事类课文的自身特点与“提高阅读量”要求之间的匹配度 |
第二节 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定看故事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
一 新课标设定 |
二 新课标与旧课标设定的不同 |
三 故事类课文自身特点与“语文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匹配度 |
第三节 从课程目标的设定看故事类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
一 新课标设定 |
二 新课标与旧课标设定的不同 |
三 故事类课文自身特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度 |
第三章 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模式 |
第一节 故事类课文的性质与群文阅读教学 |
一 故事情节与群文阅读教学 |
二 故事人物与群文阅读教学 |
三 故事主题与群文阅读教学 |
第二节 依据故事的情节类型展开的教学模式 |
一 几种典型的情节类型 |
二 不同情节类型的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
第三节 依据故事的主人公类型展开的教学模式 |
一 主人公概念 |
二 典型的主人公类型 |
三 不同主人公类型的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
第四节 依据故事的主题类型展开的教学模式 |
一 主题概念 |
二 典型的主题类型 |
三 不同主题类型的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
第四章 群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
第一节 案例1:依据故事的主人公类型展开的群文教学模式 |
一 案例设计的思路 |
二 案例设计的具体过程 |
第二节 案例2:依据故事的主题类型展开的群文教学模式 |
一 案例设计的思路 |
二 案例设计的具体过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中学古诗文中职官文化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学古诗文中职官文化的分类整理 |
第一节 古诗文中职官文化的分类整理 |
第二节 古诗文中职官文化分类列举 |
一、职官称谓及职掌 |
二、封爵品阶 |
三、与职官相关的术语 |
第二章 古诗文中职官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教材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与学角度来看 |
第三节 从考查情况来看 |
第三章 职官文化类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
一、利用职官文化趣味导入 |
二、运用职官文化突破重点 |
三、借用职官文化品析人物 |
四、巧记职官文化注重历史推阐 |
五、开展职官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学语文乐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内容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乐府的教学现状 |
第一节 乐府在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
第二节 文体教学和教参解读 |
第三节 乐府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从乐府的叙事探究其审美特征 |
第一节 乐府叙事的铺陈与凝练 |
第二节 乐府叙事中对话的敷衍 |
第三节 叙事由长篇向短篇的简化 |
第四节 乐府叙事后的说理 |
第三章 乐府的语言表现 |
第一节 乐府造语的特点与句式的不同 |
第二节 乐府中的四言与《诗经》比较 |
第三节 乐府中五言和七言的特点 |
第四章 基于乐府审美特征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探究乐府的“叙事美” |
第二节 感知乐府的“语言美” |
第三节 渗透乐府的“思想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木兰诗》教案撰写 |
附录二 :《拟行路难》文本解读及教案撰写 |
致谢 |
四、谈《木兰诗》的悲剧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语文乐府诗教学研究[D]. 陈义芝.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木兰诗》课例比较研究[D]. 刘小冰.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研究[D]. 钟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潘婷婷.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孔雀东南飞》教学史研究[D]. 陈营营. 河南大学, 2020(02)
- [6]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D]. 刘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学古代叙事诗教学调查研究[D]. 钮明菲. 江苏大学, 2020(05)
- [8]中学语文故事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应一.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9]中学古诗文中职官文化及其教学研究[D]. 毛蓓.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学语文乐府教学研究[D]. 安璐.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