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VB制作数据在模型机中流动的演示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贾磊[2](2021)在《恶臭气体及工业废水处理工艺VR教学软件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实践在环境工程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面临着时间空间的限制、现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积极性低下等问题。为满足学生对于环境工程构建筑物、设备、管路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将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开发了废气除臭系统和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共两套VR软件,并采用多种方法对软件进行了优化设计。本研究在以往VR软件开发流程中加入虚拟现实软件性能优化理念,形成了 Cinema 4D 建模、RizomUV 处理模型 UV、Quixel Mixer 制作贴图、Unreal Engine 4开发VR软件的工作流程,提出了开发流程中的性能优化方法和规范。根据上述开发流程完成了某污水厂废气生物除臭系统VR教学软件和某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VR教学软件。废气除臭系统展示了废气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的全过程,完整呈现了双层滴滤塔内外结构,为学习生物滴滤除臭工艺提供了媒介。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展示了煤化工废水处理过程中核心的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为学习煤化工行业废水处理过程原理和设计要点提供支持。两套虚拟现实软件场景庞大,为优化软件运行、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从软件逻辑、剔除方法、渲染管线三个方面入手,运用视锥体剔除、实例化模型与材质、编程逻辑调优等多种性能优化方法,实现了全部构筑物的单场景的流畅呈现,避免了由于场景分割造成的学习不连贯、系统性减弱的问题。在软件功能方面,本研究除实现全场景漫游、流程控制、设备与构筑物展示等传统交互内容外,还根据项目中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难点设置了管路突出显示与流向展示、位置指引、场景画面控制等交互。以解决传统实习中管路认识困难、大场景中的构筑物辨识困难等问题,满足场景的自由调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学习指引和更加自由的学习方式。除实现以上研究内容外,本文还对基于Unreal Engine4和Premiere的全景视频制作方式、基于Niagara的复杂构筑物结构内絮体运动的约束与模拟进行探索,并将以上内容率先应用于案例视频制作与项目开发过程中,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经验与借鉴。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论文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废气除臭VR系统在环境工程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该虚拟现实软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效率,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孟文霞[3](2020)在《基于政府数据中心的数据治理与可视化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不断重视和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在信息服务建设上都在不断创新。在新的环境和挑战下,各行各业都在由信息技术向数据处理技术上进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化、智慧化等需求几乎无处不在,而当前处在后疫情时代更是激增了很多类似的需求。对于政府机构而言,目前已有很多政府机构已实现了不同层次的政务信息化水平的建设,走在“智慧政府”建设的路上,但随着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增大,信息化在给各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伴随着“智慧政府”的建设,很多政务部门都建设了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务信息化体系,同时随着业务的发展相应产生了大量的业务信息数据。如何以数据中心为基础进行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利用,如何进行数据治理、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来增强各类业务系统数据的可利用性,如何通过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来精细化政务管理和政务服务,从而促进“智慧政府”建设的发展,这些都成为当前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极需要解决的问题。数据治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而数据实践是终级目标,本文即是通过某区政府基于数据中心的数据治理和应用实例,进行相关的数据治理之路的探索。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以某区政府数据中心为基础背景来确定了数据治理的体系和目标,然后通过数据管理、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剖析和实践构建和实现了数据治理的框架体系,最后以可视化应用的数据应用实例来验证了数据治理的成效。本文数据治理的架构体系既能从数据源头开始明晰数据流向和规划好权责,也能使各业务系统之间均通过数据中心来进行交互,既能实现业务数据的互通又能保持业务系统之间的相互独立,从而使各机构之间能进行共同的协同工作。
李春辉[4](2020)在《导体高频趋肤效应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体通过交变电流时,由于电磁感应的作用使横截面电流趋于表面分布,产生“趋肤效应”。趋肤效应的存在,使导体自身阻抗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加而变大,导致传输损耗变大。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趋肤效应的理论和测量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方法可归纳为间接电阻测量法和直接电流测量法。间接电阻测量法主要是利用等效串联电路去测量导体整体在趋肤效应影响下内阻的变化。直接电流测量法则是将测试导体选择成粗导体,在其端面不同半径方向引出测量线,进行直接测量,从而分析趋肤效应对导体电流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趋肤效应的产生原理、趋肤效应的电流密度分布规律及趋肤深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能同时兼容两种测量方法的测试系统,以满足不同趋肤效应测量方法的综合分析需要。详细进行了系统方案设计,重点介绍了高频可变信号源、稳幅、功率放大、峰值检测、测试模型和系统监控方案。针对硬件电路设计,在器件选型基础上,介绍了基于DDS的任意波形发生器、峰值保持、STM32、通信及电源等电路的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制作。针对软件设计,详细介绍了基于时间片轮转调度机制的STM32程序设计、基于状态机的通信程序设计、基于Lab VIEW可视化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及上下位机通信协议设计。接着,在软硬件设计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制作实现。详细介绍了高频DDS信号源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调试过程中关键点的波形,分析了电路调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介绍了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软件调试方法及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利用制作的测试系统,进行了两种测量方法的趋肤效应测量实验,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间,针对直接测量法中,导体外表面存在的“端面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埋孔测量法,并进行了详细测量模型制作。此外,为探究导体横截面上电流密度分布情况,基于ANSYS Maxwell有限元仿真软件对高频时导体内的趋肤效应进行仿真,给出了详细仿真分析结果。实验表明,测试系统工作正常,软硬件可靠,实现了两种测量方法下,对不同频率下导体趋肤效应的测量分析,达到了预期目标。
蒋一凡[5](2020)在《基于3ds Max和Unity3D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开发研究 ——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PC、智能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的应用普及,虚拟现实已悄然融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虚拟仿真作为新时代的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对航天航空、工业机械测绘、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发展前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对高校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实验类课程与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的同时,借助虚拟仿真的优势开发出沉浸性高、带入感强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相比之下,影视拍摄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效率较低,学习资源较为匮乏,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影视拍摄技术课程急需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改善学生在实际学习拍摄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多种软件工具进行摄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功能架构的设计与开发,分析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应用效果,以不断完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为影视拍摄技术课程搭建出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本研究以Y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基于3ds Max的几何模型建模、关键帧动画技术以及Unity3D算法开发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人机交互式操作的虚拟摄像教学场景的设计与开发。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国内外虚拟现实理论及技术的发展脉络,掌握国内高校实验类课程与虚拟仿真融合视域下的建模技术和开发手段,发掘前人在开发研究中的技术优势及不足。其次,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学习内容为导向,依据相关教育理论为支撑,设计出虚拟仿真实验总体教学方案,并针对实验的建模与开发两大环节分别设计出摄像设备三维模型构建方案、虚拟仿真交互场景功能模块方案。再次,利用3ds Max三维软件对影视拍摄设备教学实物进行建模,在几何模型建模基础上配合关键帧动画技术制作虚拟摄像设备的仿真动画,完成影视拍摄设备三维资源的开发。借助专业后期编辑软件将三维动画同多种辅助资源进行合成、整合成为虚拟仿真视频资源。再利用Unity3D引擎中的算法开发技术与动画状态机系统,搭建出人机交互式操作的摄像设备虚拟实验场景和虚拟仿真视频资源库,实现了影视拍摄技术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最后,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应用于学生学习《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学习体验效果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与总结。通过对摄像设备应用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效果的测评发现:本研究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性,学生在虚拟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沉浸感和自主性得到有效提升。学生通过虚拟化接入的人机交互式操作的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了摄像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增强了学生对拍摄技术核心操作技能的熟练度,相比于原有的影视拍摄技术课程的学习而言,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影视拍摄技术的情境化学习。综合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整体开发过程和测评的应用效果来看,研究认为:(1)几何模型建模技术能够很好地创建影视拍摄设备的三维资源。采用几何模型建模技术能够高效地创建出结构复杂、纹理细致的摄像设备虚拟模型,同时,几何建模技术能够很好地与关键帧动画技术相结合,创新式地为影视拍摄设备增添新形式的仿真动画资源。(2)Unity3D引擎可以更好地实现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人机交互。基于Unity3D算法开发技术以脚本实例化对象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与虚拟模型进行交互作用的构想,此外,创新式地融入双视口显示技术和动画状态机系统,实现了摄像机取景框跟随用户操作同步呈现变化和用户的个性化视频交互点播需求。(3)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摄像机拍摄技术的良好学习体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增进了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进而提升了学生对于摄像操作技术的熟练度,在整体上创新式地颠覆了传统高校实验类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
刘美[6](2020)在《航空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其可靠、稳定及安全运行对于确保飞行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发动机全寿命周期的测试、试验、状态监测成为发动机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因其功能结构复杂、运行工况多变、连续运行时内部环境极端恶劣以及传感器布置的局限等,发动机测试与状态监测的数据分析和深度应用成为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的热点与挑战问题,对发动机的试验测试、运行维护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数字孪生技术以其多尺度、高保真的模型,全生命周期内的数据管理等特性能够实现在虚拟空间内同步反映发动机状态,且数字孪生软件以三维模型、虚拟现实等手段能够形象直观的展示发动机的试验与运行状态,因此,发动机数字孪生技术成为国内外发动机原始制造商、航空公司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追逐的热点和前沿课题,获得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考虑到发动机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与实现难度,而气路系统对发动机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且呈现高度的机电力热耦合特性,因此,本文开展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期能够通过技术探索与尝试为未来国产飞机发动机试验、民航客机发动机智能运维提供助力。本文对CFM56系列发动机的气路系统进行数字孪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的总体方案、发动机气路系统多种模型构建与验证评估、数字孪生软件开发与验证三个主要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对CFM56发动机气路系统进行数字孪生的总体方案设计,分析发动机的气路参数,明确数字孪生功能,提出包括数字孪生模型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的总体方案;(2)建立发动机数字孪生模型,通过机理模型进行基础的参数估计,通过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的融合进行动态的参数估计,构建非线性拟合能力较强的深度学习数据驱动模型进行发动机动态监测参数的数预测,采用仿真数据进行模型验证;(3)开发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采用三维可视化建模环境实现发动机气路系统可视化模型,通过三维模型的动态运行和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实现发动机模型与可视化软件的实时交互并呈现良好的用户人机接口。为了验证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软件的可用性,通过仿真生成发动机运行监测数据,验证数字孪生模型对参数估计与状态预测的能力,并进行数字孪生软件三维呈现、人机交互等功能的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字孪生模型与发动机实际状态基本相符,所开发的数字孪生软件基本可用。
沈翔[7](2020)在《盾构掘进“机-土”动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需要重点研发跨海通道、大型隧道等高难度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越江海隧道对国家或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隧道建设的安全、隧道的功能以及应对灾害的能力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盾构法隧道的建设的设计、施工要求将会更高。目前在盾构法施工中存在着盾构-土相互作用不明、盾构姿态难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高水压条件下将更加凸显。鉴于此,本文从盾构-土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出发,进而对盾构姿态控制理论展开研究,并利用自主研发可实现2.0MPa高水压的多功能泥水盾构模型试验平台,对高水压下对盾构-土相互作用以及盾构姿态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自主研发了可实现2.0MPa高水压的多功能泥水盾构模型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模型试验土箱尺寸达5.9m×3.3m×4.5m,盾构模型机外径为0.62m,并具备研究盾构开挖面稳定性问题、复杂条件下刀具磨损问题以及盾构姿态相关的盾构-土相互作用问题的功能。试验平台的成功研制为本文以及以后需要在高水压下进行与盾构相关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试验条件;(2)为了将琼州海峡的工程背景和盾构模型试验平台相联系,并为后面的高水压泥水盾构掘进模型试验做先期试验,进行了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基于正交试验法,以重晶石粉/标准砂、黏结剂浓度、凡硅比和石膏含量作为4个控制因素,对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终研制得到了可近似模拟深海环境砂土地层的相似材料配比为重晶石粉/标准砂(0.4),黏结剂浓度(4.5%),凡硅比(3:1),石膏含量(3%)。(3)对盾构刀盘-土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从刀具对土的切削作用以及刀盘对土的挤压作用两个方面进行。针对目前Mckeys-Ali模型存在的问题,结合盾构掘进的特点,改进了Mckeys-Ali模型。基于改进后的Mckeys-Ali模型,对切削刀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得到了切削刀的所受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基于Kelvin问题的基本解,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刀盘对的挤压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和求解。综合以上的理论计算成果,通过自主研发的试验平台,对盾构的推进力和刀盘扭矩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文建立的盾构刀盘-土相互作用的模型得到的盾构推进力和刀盘扭矩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监测值较为接近;(4)为了探明盾构掘进过程中盾壳-土相互作用的机理,指导盾构姿态的控制和调整,对作用于盾壳周围土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以及盾构姿态偏角预测模型展开了研究。首先基于地基反力曲线,通过等效弹簧近似建立盾构与土的相互作用模型,从而得到了作用于盾构外壳的周围土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然后引用改进的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得到了盾构初始土压力的计算方法,解决了盾构水平偏角计算的初始边界问题,并结合土对盾构的作用荷载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盾构姿态角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济南地铁R2线盾构隧道工程,对形成的盾构姿态角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三方面的应用,分别是对盾构-土相互作用力的反演计算、盾构俯仰角的预测、盾构水平偏角的预测;(5)随着盾构隧道工程中水压的升高,将对盾构机自身的密封防水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盾尾密封作为其中一环,是盾构实现安全掘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结合这一工程问题,自主研制了一套盾尾油脂耐水压动态密封监测装置。利用该装置,选择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油脂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密封试验。在不同水压、金属网种类(近似模拟盾尾刷的作用)、动态边界等因素作用下的盾尾油脂进行了耐水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压下,不同油脂在不同金属网条件下表现出的耐水压能性能各不相同;动态边界的存在会增加密封失效的风险;温度升高,油脂的材料粘度明显下降,会导致油脂的耐水压密封性能下降;相比淡水环境,海水环境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能的削弱作用更强,油脂的渗漏水速度更快。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6)结合琼州海峡的工程背景,基于相似原理得到的相似砂土配比,分别在无土和相似砂土环境下进行了高水压条件下的泥水盾构掘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盾构推进力与刀盘扭矩的计算方法在高水压条件下拟合程度较好,并且高水压对刀盘扭矩的影响较小,对盾构的推进力的影响明显;高水压大大提高了盾构姿态调整的难度。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聪[9](2020)在《船舶总段自动对接系统小车集群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船舶总段的对接装配是船舶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接装配质量的高低往往影响着船舶的建造效率和制造精度。船舶制造具有离散化、物理尺寸大、作业环境恶劣等特点,导致自动化水平低,难以实现自动对接装配,主要由操作工人手动调整船台小车集群实现总段的对接。手动操作极易出现船段对接的干涉现象,导致重复对接装配次数比较多、对接时间长、对接后对接处局部应力过大以及对接精度低下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给出船舶总段自动对接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高船舶总段对接的自动化水平,减小船舶制造过程中的装配对接的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对接装配的精度。通过各种测量设备,如全站仪和激光跟踪仪,获取船段当前位姿、船台小车集群当前的状态,然后将数据传输到上位机中,上位机中的集成软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清洗,通过位姿调整算法计算出船台小车集群中各个小车的调整量,利用上位机中的集成软件将这些调整量通过Ads通讯发送到工控机中,工控机将控制指令通过工业以太网协议发送到作为从站的各个船台小车的驱动器中,进而实现对接船段的位姿调整。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针对船舶对接过程中船段调姿的灵活性,本文设计制作船台对中小车,分析船台对中小车相关技术指标,并设计了船台小车的机械结构,然后对船台小车的关键零件,进行了校核工作,最后设计了船台对中小车的控制硬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数据流通方式。(2)为了实现船舶小车集群的协调控制,需要知道当前对接过程中船段的位姿数据。本文通过全站仪获取船段上特征点数据,建立总段对接系统的坐标系统和运动学模型,通过特征点数据可以知道船段当前的位姿,利用对接船段当前位姿和目标位姿之间的差距以及船段对接的运动学模型,可以规划船段的运动轨迹,并将这些数据通过集成软件写入到工控机中的相应的变量中,利用代码控制工控机的状态,驱动小车集群进行运动。(3)为了将测量模块和控制模块联通起来,本论文开发了一款船舶自动对接集成软件。通过对集成软件的需求分析,明确了集成软件各个模块的功能,并配置了集成软件的联合开发环境。展示了集成软件的界面设计以及软件重点功能的实现。为了减少船舶总段对接过程中的重复装配的次数,可以利用虚拟仿真的技术。通过测量设备所测数据将模型导入到虚拟场景中,通过OSG中的节点回调函数实现对接船段的运动控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及时的知晓规划的路径方案是否会导致船段对接的干涉现象的出现,进而优化对接方案。(4)最后,本论文搭建了船舶总段对接系统的原型样机,利用本论文提出的自动对接装配解决方案对课题组搭建的船段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本论文提出的自动对接的方案能够较好的实现船段的自动对接,具有对接周期短,重复对接装配次数少等优点。
刘一帆[10](2019)在《基于Unity的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空调知识教学工作主要依托课堂书本教学和实训课程教学。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学员学习效率低、对教学场地要求高等缺点。制冷机组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不能及时排查系统故障,室内空气品质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室内空气品质不符合要求会影响居民生活舒适度,同时也会阻碍实验室、洁净手术室等场所安全生产任务的开展。故探索一种高效的空调维修人员培训模式是当前空调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善传统空调系统维修教学工作现状,本文以水冷螺杆式典型制冷机组为对象,开发了一套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本文以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厂家图纸为蓝本,在3ds Max软件中建立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以及风机盘管、冷却塔等暖通空调设备的零件模型;采用模块化分组理论合理规划设备零件拆卸与安装顺序;运用Unity引擎动画系统制作拆装动画;运用Unity引擎设计三维虚拟场景及平面画布环境;通过C#语言编写脚本代码,实现了虚拟人物的移动、拆卸检查与安装等维修功能;对Unity引擎中的各类组件进行调用和支配,实现了制冷机组事故模拟仿真特效及虚拟场景其他功能;运用多层次细节技术优化模型显示效果。本系统设计了简洁易懂的用户界面,开发了桌面式和头戴式显示器式两种场景漫游模式。本虚拟维修系统设计了五大功能模块:机组维修训练、中央空调场景漫游、机组设备介绍、机组故障介绍、机组维修演示。在本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中,学员可以进行比传统教学更为有效的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知识学习和维修训练。本文实现了虚拟维修技术在制冷机组维修领域的应用。对比其他领域的虚拟维修系统,本文创新性体现在:(1)采用编程与Unity动画系统相结合的拆卸控制方法;(2)运用细节层次技术优化模型零件显示效果;(3)将基于头戴式显示器的沉浸模式加入本系统中;(4)在系统中添加小地图、设备信息显示等功能提升系统综合性。本系统不仅改善了虚拟维修系统开发周期长及难度大的问题,还解决了传统书本教学低效率及实训课程教学高成本的问题。系统的成功开发对虚拟维修技术在其他类型制冷机组的运用甚至一整套暖通空调虚拟维修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指导。
二、用VB制作数据在模型机中流动的演示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B制作数据在模型机中流动的演示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恶臭气体及工业废水处理工艺VR教学软件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虚拟仿真软件的教学应用 |
2.2 虚拟现实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
2.3 VR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2.3.1 VR教学应用 |
2.3.2 VR教学效果 |
2.3.3 环境工程教学中虚拟仿真软件的使用 |
2.4 VR软件开发比选 |
2.4.1 三维建模软件 |
2.4.2 贴图制作软件 |
2.4.3 VR开发软件 |
2.5 实时渲染性能优化概述 |
2.5.1 虚拟现实软件的实时渲染 |
2.5.2 虚拟现实软件的硬件需求 |
2.5.3 UE4的实时渲染概述 |
2.5.4 VR中性能优化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发流程 |
3.1 对原开发流程的改进 |
3.2 新开发流程详述 |
3.2.1 C4D建模 |
3.2.2 模型优化 |
3.2.3 UV处理 |
3.2.4 贴图制作 |
3.2.5 模型的碰撞体制作 |
3.2.6 场景搭建 |
3.2.7 材质制作 |
3.2.8 光照构建 |
3.2.9 粒子制作 |
3.2.10 场景优化 |
3.2.11 软件交互设计 |
3.2.12 音效设置 |
3.2.13 打包发行 |
3.3 软件使用概述 |
3.3.1 操作说明 |
3.3.2 场景漫游 |
3.3.3 模型拾取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废气除臭系统VR软件设计 |
4.1 项目简介 |
4.2 项目重点与难点分析 |
4.3 软件功能展示 |
4.3.1 设备内部结构展示 |
4.3.2 流向展示 |
4.3.3 工况展示 |
4.4 场景权重划分 |
4.5 材质制作 |
4.5.1 母材质制作与使用 |
4.5.2 泛用材质制作与使用 |
4.5.3 管路水动画材质 |
4.5.4 液位计参数可调材质的制作 |
4.6 交互开发 |
4.6.1 三维菜单的制作 |
4.6.2 强制旋转与借助宏的主菜单更新 |
4.7 性能优化效果分析 |
4.7.1 项目优化前后主要性能参数对比 |
4.7.2 进一步的性能优化方向 |
4.8 视频录制 |
4.8.1 定序器(Sequencer)概述 |
4.8.2 视频录制中的项目更改 |
4.8.3 基于Sequencer的项目衍生视频制作 |
4.8.4 VR旁观者视角(VR Specttor) |
4.8.5 全景视频的制作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煤化工废水厂VR软件设计 |
5.1 项目简介 |
5.2 项目重点与难点分析 |
5.3 基于DataSmith的工作流改进 |
5.4 性能优化功能与应用 |
5.4.1 实例化静态几何体排布 |
5.4.2 距离剔除 |
5.4.3 LOD与HLOD |
5.4.4 流送虚拟纹理 |
5.5 基于Quixel Mixer的PBR材质制作 |
5.5.1 以带式污泥脱水机加药箱为例的复杂材质制作 |
5.5.2 Quixel蒙版原理简介 |
5.5.3 表面及边缘锈蚀的制作 |
5.5.4 内部污垢的制作 |
5.5.5 定制贴图方法的性能测试 |
5.6 基于Niagara的粒子效果制作 |
5.6.1 Niagara简介 |
5.6.2 三沉池絮体类圆周运动分析 |
5.6.3 基于Niagara自定义约束组件实现 |
5.6.4 自定义约束组件方法的完善 |
5.6.5 基于Niagara配合矢量场的实现方法 |
5.6.6 Niagara粒子模拟的实时性评价 |
5.7 交互内容 |
5.7.1 位置提示功能设计 |
5.7.2 管路突出展示功能的实现 |
5.7.3 后期效果的开关控制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学应用与反馈 |
6.1 教学设计 |
6.2 教学反馈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政府数据中心的数据治理与可视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和目标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数据治理 |
2.2 数据仓库 |
2.2.1 数据仓库基本概念 |
2.2.2 数据仓库生命周期模型 |
2.3 数据清洗 |
2.3.1 数据清洗概念 |
2.3.2 ETL技术 |
2.4 数据可视化 |
2.4.1 数据可视化概念 |
2.4.2 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步骤 |
2.5 数据挖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治理需求分析和框架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
3.1.2 数据共享需求分析 |
3.1.3 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
3.1.4 数据安全需求分析 |
3.2 框架设计 |
3.2.1 数据治理目标 |
3.2.2 框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治理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标准化 |
4.1.1 数据标准化概述 |
4.1.2 数据标准体系 |
4.1.3 编码规范与代码类型 |
4.2 数据交换 |
4.3 数据同步 |
4.4 数据集成 |
4.4.1 业务数据库 |
4.4.2 基础数据库 |
4.5 数据管理 |
4.5.1 数据源管理 |
4.5.2 信息类管理 |
4.5.3 数据元管理 |
4.5.4 代码集管理 |
4.6 数据共享 |
4.7 相关系统的部署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治理的实践应用与验证 |
5.1 实际应用背景 |
5.2 数据可视化应用展现 |
5.2.1 经济信息统计分析 |
5.2.2 人口信息统计分析 |
5.2.3 综合报告查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导体高频趋肤效应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 |
2.1 趋肤效应理论分析 |
2.1.1 趋肤效应产生原理 |
2.1.2 趋肤电流密度分布规律 |
2.1.3 趋肤深度 |
2.2 趋肤效应测量方法分析 |
2.3 趋肤效应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2.3.1 高频可变信号源方案设计 |
2.3.2 稳幅电路方案设计 |
2.3.3 功率放大电路方案设计 |
2.3.4 峰值检测电路方案设计 |
2.3.5 系统监控方案设计 |
2.3.6 测试模型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高频信号源设计 |
3.1.1 信号DDS电路设计 |
3.1.2 滤波电路设计 |
3.1.3 稳幅电路设计 |
3.1.4 电源电路设计 |
3.2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3.3 峰值检测电路设计 |
3.3.1 输入缓冲电路设计 |
3.3.2 峰值保持电路设计 |
3.4 主控电路设计 |
3.5 通信系统电路设计 |
3.6 测试模型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界面布局 |
4.1.2 程序框架设计 |
4.1.3 部分主要程序 |
4.2 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
4.2.1 时间片轮转调度的任务执行框架 |
4.2.2 通信状态机控制 |
4.3 通信协议制定 |
4.3.1 通信协议基本格式 |
4.3.2 通信命令码 |
4.3.3 数据包接收与解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验与测试 |
5.1 趋肤效应软件仿真实验 |
5.2 硬件电路测试 |
5.2.1 高频信号源电路调试 |
5.2.2 峰值保持电路调试 |
5.2.3 实验测试 |
5.3 系统软件测试 |
5.3.1 驱动DDS时序测试 |
5.3.2 上位机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3ds Max和Unity3D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开发研究 ——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虚拟现实中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开发技术 |
2.1 虚拟现实中的教育理论基础 |
2.2 虚拟现实中的三维建模技术 |
2.3 虚拟现实开发工具 |
第三章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设计 |
3.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
3.2 影视拍摄设备三维模型设计方案 |
3.3 虚拟仿真交互场景功能模块设计方案 |
第四章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实现 |
4.1 基于3ds Max的影视拍摄设备三维资源的制作 |
4.2 辅助资源的制作与整合 |
4.3 基于Unity3D的影视拍摄设备虚拟仿真场景的制作 |
第五章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效果评价 |
5.1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5.3 调查结果分析 |
5.4 访谈调查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提纲 |
(6)航空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发动机数据分析技术现状 |
1.2.2 数字孪生技术现状 |
1.2.3 发动机气路系统简介及数据分析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CFM56气路系统参数分析 |
2.3 需求分析与技术指标 |
2.4 数字孪生总体方案设计 |
2.4.1 数字孪生模型方案 |
2.4.2 数字孪生软件的开发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发动机气路系统机理模型建立 |
3.2.1 发动机部件建模 |
3.2.2 发动机工作状态建模 |
3.2.3 机理模型仿真验证 |
3.3 参数估计的融合模型建立 |
3.3.1 融合模型建立的流程 |
3.3.2 监测参数的数据驱动模型建立 |
3.3.3 数据融合算法 |
3.3.4 融合模型的验证 |
3.4 发动机性能参数预测建模 |
3.4.1 性能参数预测方法 |
3.4.2 性能参数预测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软件开发 |
4.1 引言 |
4.2 数字孪生软件开发环境及功能 |
4.2.1 数字孪生软件开发环境 |
4.2.2 数字孪生软件功能分析 |
4.3 三维可视化软件的开发 |
4.3.1 三维可视化软件流程和详细设计 |
4.3.2 三维可视化控件开发 |
4.3.3 三维可视化功能开发与实现 |
4.4 数字孪生软件的验证 |
4.4.1 数字孪生软件验证实验的实验内容 |
4.4.2 数字孪生软件验证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盾构掘进“机-土”动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相似模型试验 |
1.3.2 盾构-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
1.3.3 盾构姿态控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多功能泥水盾构模型试验平台研制 |
2.1 模型试验箱 |
2.1.1 模型试验箱概况 |
2.1.2 结构受力分析 |
2.1.3 加载系统设计 |
2.2 盾构机总成 |
2.2.1 盾壳 |
2.2.2 刀盘 |
2.2.3 推进系统 |
2.2.4 姿态控制系统 |
2.2.5 主驱密封装置 |
2.2.6 盾尾密封装置 |
2.3 泥水循环及控制系统 |
2.3.1 泥水循环及控制系统组成 |
2.3.2 泥水循环实施步骤 |
2.4 液压控制及电控平台 |
2.4.1 液压控制系统 |
2.4.2 电器控制系统 |
2.5 结论 |
3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参数选取及配比研究 |
3.1 相似判据推导 |
3.1.1 系统参量确定 |
3.1.2 相似判据和相似常数 |
3.2 相似材料配比及试验准备 |
3.2.1 基础材料选取 |
3.2.2 试验相关设备 |
3.2.3 正交试验设计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相似材料适用性分析 |
3.3.2 因素敏感性分析 |
3.3.3 显着性分析 |
3.3.4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3.3.5 参数确定 |
3.4 讨论 |
3.5 结论 |
4 盾构掘进对刀盘-土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
4.1 盾构切刀开挖原理 |
4.1.1 开挖型式与土的破坏机理 |
4.1.2 切削刀的运动特性 |
4.2 切刀切削土体力学模型 |
4.2.1 中心失效区受力分析 |
4.2.2 侧部失效区受力分析 |
4.2.3 整体受力分析 |
4.3 刀盘面板与土的相互作用 |
4.3.1 刀盘面板与土法向作用 |
4.3.2 刀盘面板与土摩擦作用 |
4.4 模型试验验证 |
4.4.1 刀盘及刀具安装概况 |
4.4.2 模型试验设计 |
4.4.3 试验结果分析 |
4.5 结论 |
5 盾构掘进对盾壳-土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
5.1 盾构掘进力学模型 |
5.1.1 作用荷载 |
5.1.2 状态参数 |
5.1.3 平衡方程 |
5.2 初始土压力计算 |
5.2.1 上覆土层松弛土压力计算 |
5.2.2 初始盾壳受力计算 |
5.3 盾构-土相互作用模型 |
5.3.1 基本假设 |
5.3.2 几何参数 |
5.3.3 盾构-土竖向及水平作用力求解 |
5.3.4 盾构-土相互作用所受弯矩求解 |
5.4 盾构俯仰角及水平偏角求解方法 |
5.4.1 算例演示 |
5.4.2 盾构离散化精度分析 |
5.4.3 影响因素分析——俯仰角 |
5.4.4 影响因素分析——水平偏角 |
5.5 工程应用 |
5.5.1 工程概况 |
5.5.2 盾构机概况 |
5.5.3 工程应用I:盾构-土的相互作用力的反演计算 |
5.5.4 工程应用II:盾构俯仰角预测 |
5.5.5 工程应用III:盾构水平偏角预测 |
5.6 结论 |
6 盾尾密封油脂与高水压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
6.1 耐水压密封性装置设计及检测方法 |
6.1.1 装置研制 |
6.1.2 试验方案 |
6.1.3 影响因素设置 |
6.2 盾尾密封油脂耐水压密封试验 |
6.2.1 油脂基本情况介绍及性状对比 |
6.2.2 不同金属网边界下的油脂耐水压密封试验 |
6.2.3 不同水压下的油脂耐水压密封试验 |
6.2.4 盾尾密封油脂密封方式分析 |
6.3 影响因素分析 |
6.3.1 动态边界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
6.3.2 温度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
6.3.3 水环境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
6.3.4 泥沙杂质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
6.4 数值模拟研究 |
6.4.1 数值模型建立基础 |
6.4.2 油脂耐水压密封性数值模拟方法 |
6.4.3 盾尾密封工程近似数值模拟研究 |
6.5 结论 |
7 高水压下泥水盾构掘进模型试验 |
7.1 高水压环境模拟方法 |
7.2 无土高水压环境下盾构基本参数分析 |
7.2.1 刀盘扭矩 |
7.2.2 掘进推力 |
7.2.3 姿态调整 |
7.3 高水压相似土泥水盾构模型掘进试验 |
7.3.1 试验准备 |
7.3.2 刀盘扭矩 |
7.3.3 掘进推力 |
7.3.4 姿态调整 |
7.4 结论 |
8 总结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规定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9)船舶总段自动对接系统小车集群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接船段自动调姿技术研究 |
1.2.2 船舶对接虚拟仿真技术研究 |
1.2.3 船舶总段自动对接集成软件 |
1.3 本文研究目标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车结构设计与控制 |
2.1 船台小车总体设计 |
2.1.1 船台小车相关技术指标 |
2.1.2 船台小车结构设计 |
2.1.3 船台小车关键零件校核 |
2.2 船段对接硬件控制系统 |
2.2.1 控制系统方案 |
2.2.2 冗余驱动控制方案 |
2.2.3 控制系统数据传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船台小车集群运动规划 |
3.1 船段对接运动学分析 |
3.1.1 船段对接坐标系统 |
3.1.2 船段运动学模型 |
3.2 船段小车集群运动规划 |
3.2.1 规划方案概述 |
3.2.2 船段小车间的运动规划 |
3.2.3 船段小车内的运动规划 |
3.3 对接船段运动轨迹规划 |
3.3.1 直线拟合轨迹法 |
3.3.2 最优时间轨迹优化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船段对接系统集成软件 |
4.1 集成软件的需求分析及开发环境 |
4.1.1 集成软件的需求分析 |
4.1.2 集成软件开发环境 |
4.2 船段对接的虚拟仿真 |
4.2.1 对接系统数字模型 |
4.2.2 船段对接过程仿真 |
4.3 船段对接集成软件 |
4.3.1 对接集成软件的详细设计及界面 |
4.3.2 对接集成软件重点功能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船段对接系统搭建及实验验证 |
5.1 船段对接系统搭建 |
5.1.1 船台小车和船段模型 |
5.1.2 船段对接系统硬件选型 |
5.1.3 船段对接平台整体示意图 |
5.2 船段对接系统实验验证 |
5.2.1 对接系统的集成功能验证 |
5.2.2 船段运动控制性能实验 |
5.2.3 船段对接验证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Unity的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简介 |
1.2.1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2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的故障及维修特点 |
1.3 国内外虚拟维修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虚拟维修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虚拟维修系统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及论文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虚拟维修仿真技术的基本理论 |
2.1 虚拟现实技术 |
2.1.1 虚拟现实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2.1.2 虚拟现实的基本类型 |
2.2 虚拟维修技术 |
2.2.1 虚拟维修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2.2.2 虚拟维修的基本类型 |
2.2.3 虚拟维修系统开发的基本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虚拟维修系统开发平台与硬件设备的选择 |
3.1.1 Visual Studio编程软件 |
3.1.2 3ds Max与Adobe Photoshop |
3.1.3 Unity 3D虚拟引擎与HTC Vive VR硬件设备 |
3.2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2.1 Unity脚本语言开发技术 |
3.2.2 Unity碰撞检测技术 |
3.3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零件拆卸与安装顺序的规划 |
3.4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设计 |
3.4.1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系统组成设计 |
3.4.2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开发与功能实现 |
4.1 虚拟维修系统三维模型资源准备 |
4.1.1 虚拟场景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导出 |
4.1.2 虚拟场景三维模型的导入与重新命名、分组 |
4.1.3 虚拟场景三维模型的材质贴图优化处理 |
4.2 用户界面与虚拟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系统用户界面的设计 |
4.2.2 虚拟维修环境和漫游场景的创建 |
4.3 虚拟维修系统的功能开发 |
4.3.1 虚拟维修场景中人物的移动功能 |
4.3.2 虚拟维修场景中人物的视角转变功能 |
4.3.3 人物对指定零件的拆卸与安装功能 |
4.3.4 漫游场景小地图与设备信息显示功能开发 |
4.3.5 维修训练模块操作提示自动隐藏功能 |
4.4 VR场景漫游版本开发 |
4.4.1 导入设置 |
4.4.2 房间设置 |
4.4.3 VR漫游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优化调试及发布 |
5.1 虚拟场景中的优化特效设计 |
5.1.1 机器故障现场及流体特效仿真 |
5.1.2 机械动作仿真 |
5.1.3 零件透明度调节 |
5.1.4 刚体及力效果应用 |
5.2 虚拟场景中LOD技术的运用 |
5.3 虚拟场景天空盒设计 |
5.4 虚拟场景中的光源设计 |
5.5 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系统调试与发布 |
5.5.1 虚拟维修系统Bug调试 |
5.5.2 发布虚拟维修系统.exe文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用VB制作数据在模型机中流动的演示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恶臭气体及工业废水处理工艺VR教学软件设计及应用研究[D]. 贾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基于政府数据中心的数据治理与可视化应用[D]. 孟文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导体高频趋肤效应测试系统研究[D]. 李春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5]基于3ds Max和Unity3D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开发研究 ——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D]. 蒋一凡. 延边大学, 2020(06)
- [6]航空发动机气路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开发[D]. 刘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盾构掘进“机-土”动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 沈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船舶总段自动对接系统小车集群控制技术研究[D]. 李聪.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10]基于Unity的水冷螺杆式制冷机组虚拟维修系统设计与开发[D]. 刘一帆.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