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画藏于君才的宋阁

藏画藏于君才的宋阁

一、蓄图籍育俊才的宋代馆阁(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指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郑莹[2](2016)在《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研究》文中指出元末战乱,中原凋敝。明初立国之后,统治者出于巩固统一基业和敷治开国气象的需要,锐意开发中原地区。这驱使一批批作家向北流入,给中原文化建设和当代文坛格局造成深远的影响,并对国朝文风的形成、文学思想潮流的变迁构成新的策源。本文以明初中原流寓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拟从以下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研究明初作家流寓中原的历史情势。西晋以前,中原地区一直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自“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后,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统中原地区,传统文化遭到了剧烈的冲击。在蒙元统治的后期,自然灾害的频发与当局政治的黑暗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元明鼎革之际,持续近二十年的兵燹之乱更加重了中原地区的衰势。到明代立国之初,中原地区已经是经济不振,文化落后的重灾区。这一切构成了明初作家流寓中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研究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总体概貌。本章以《明初中原流寓作家基本信息分析表》为基础,对明初流寓中原作家群体进行总体概述。重点考察其时空分布情况、出身来源构成、学行修养等基本内容,以了解作家群体来迁中原的各种情态。为之后研究中原流寓作家的文教贡献和文学影响奠定基础。第三章研究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交游活动。明朝结束分裂统一南北,加上统治者开发经营中原地区的策略,使一批批作家从南方流入中原地区。根据作家在流寓前的主要经历,其交游活动主要在中央南京、故地家乡、中原当地三地展开。本章以流寓作家的典型交游案例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流寓作家在中原地区的精神风貌、交游心态及其寄托的情怀进行细致地考察。以期通过对明初中原流寓作家与当时重要文学阶层之间的交游关系和交游状况的考察,进而从宏观上把握交游活动对明初文学发展面貌的基本反映。第四章研究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文学创作。本章立足于流寓作家在中原期间创作的文本作品,对其所产生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整体的关照。作家在流寓中原期间的游历行迹及生活境遇是其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通过梳理和细度相关文本,可以进一步把握作家在流寓中原期间文学创作的主题内容和风格面貌。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感怀、对流寓生活的感受以及对故地家园的思念是流寓作家笔下主要的主题思想,这真实地反映了流寓作家的思想情感。在明初文学与南北文学交融的双重作用下,流寓作家的诗文风格既表现出受到北方文学特质影响的一面,同时又带有承袭元末明初文学风气的一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第五章研究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文学意义。首先,流寓作家积极承担了恢复中原地区文教事业的历史使命。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各方面都处于衰微的状态,尤其是当地的文教事业。在明初统治者调节南北文教举措的号召下,流寓中原作家依靠自己的学行能力,努力推行文治教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次,流寓作家的文学活动对中原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元末中原文学没落,作家流失,导致文学生命力一度衰竭。入明后,大量作家流寓中原,他们在中原坚持不懈的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学事业重新繁荣。此外,作家流寓中原这一文学现象对国朝文风的形成、文学思想潮流的变迁构成新的策源。在余论中,本文进一步考述了明初作家流寓中原地区这一命题产生的历史大背景,是元明易代时期南北格局失衡的反映。明初立国之后,不仅需要政治大一统,也要实现文治的大一统。本论题所论及的明初中原流寓作家,作为政治调和手段的产物,迎合了统治者巩固统一基业,敷饰开国气象的需要,自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个调和手段本身是否恰当,以及为何终明一朝深受南北问题困扰,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本文含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为《明初中原流寓作家基本信息分析表》,以列表的形式分析了流寓作家的相关信息,附录二为《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编年》,以编年形式演述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前,南方作家流寓到中原地区的基本情况。两个附录是对论题的相关文献史料佐证和说明。

汪国林[3](2014)在《试论北宋真宗朝翰林学士白体诗歌创作》文中研究指明宋初白体诗首兴,白体诗人范围甚广,有"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之说。时至真宗朝,随着白体名家李昉、李至、王禹偁等人的去世,新朝文士纷纷进入文坛,使得昆体代替白体渐次成为诗坛中心。但不少诗人尤其是真宗朝的翰林词臣们的应制唱和诗作,无论是内容体制上还是语言风格上仍然具有白体诗的特征,甚至不少"典型"昆体诗人也由白体"脱胎"而来。宋初诗风更替具有渐次性与复杂性,西昆体与白体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的联系。总之,白体诗作在真宗朝没有消失,转入更深的层次的融合之中,并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渊源之一。

汪国林[4](2014)在《试论北宋真宗朝白体诗歌创作——以翰林学士应制诗作与中层文士慕白为考查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宋初白体诗首兴,白体诗人范围甚广,有"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之说。时至真宗朝,随着白体名家李昉、李至、王禹偁等人的去世,新朝文士纷纷进入文坛,使得昆体代替白体渐次成为诗坛中心。但不少诗人尤其是真宗朝的翰林词臣们的应制唱和诗作,无论是内容体制上还是语言风格上仍然具有白体诗的特征,甚至不少"典型"昆体诗人也由白体"脱胎"而来。宋初诗风更替具有渐次性与复杂性,西昆体与白体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的联系。此外,中层文士把白体诗风推向民间,扩大了白体诗的题材范围。总之,白体诗作在真宗朝没有消失,转入更深的层次的融合之中,并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渊源之一。

苏扬剑[5](2012)在《清代秀水汪氏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休宁汪氏第八十三世汪可镇始迁居浙江秀水,家族昌盛,繁衍九代,成为海内闻名的诗书世家,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五个部分对汪氏百年世家作面面观。第一章考查汪氏世系,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汪氏世谱》为依据,作全面整理。第二章为人物考,根据史志、传记资料,详细考述汪氏主要人物的行传履迹,揭示世家传承优良家风、家学之重要。第三章为汪氏着述考,根据各种目录、史志及传记资料,详考秀水汪氏着述,包含自着、编撰、刊刻。第四章重点论述汪氏世代读书之风、藏书之盛。汪森嗜好藏书,受教于朱彝尊,与钱曾等藏书家交往,有《裘杼楼书目》;汪氏族人以耕读为业,并以之传家;至汪如藻、汪如洋为翰林院编修,向四库馆献书,获得朝廷嘉奖。然亦不免逐渐散佚之结局。第五章考述汪氏主要作者的诗、词创作,及受秀水诗派中人的影响,家学、诗风在不同世代的衍变。

黄建国[6](2011)在《宋代皇帝对图书馆的重视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宋代馆阁建筑、皇家藏书的收集、藏书的保护与管理、馆阁人员的地位等方面,说明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最重视图书馆管理的是宋代的皇帝。

王照年[7](2008)在《程俱及其《麟台故事》考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麟台故事》的作者、成证、流传、体例、内容及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全文分四个主要部分:其一,程俱生平考。首先较为全面地介绍程俱生平事迹,然后将程俱在有关不同文献中的记载进行了考索,分析了程俱称谓之异的缘故,探讨了本传与行状的关系及其信实性,考证出《新安文献志》、《麟台故事》四库提要等,所载程俱“举进士”属于误载。其二,《麟台故事》的成证、流传及版本。首先从《麟台故事》成证的历史背景出经,揭示了程俱编着该证的目的,陈述了其具体的成证经写;然后以南宋以来公私证目对《麟台故事》的着录为主线索,并结合其它文献所载探讨该证流传情况,进而分析辑本与残本之间存的问题及其相互补充所形成的一些新成果。其三,《麟台故事》体例与内容。首先以《麟台故事》所呈现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事以系年、分门别类、有始有终的特殊编撰形式,分析该证所具有的学术性质,确定其体例的归属;然后再通写详细比较现存该证辑本与残本篇名和内容的异同,归纳其所载北宋馆阁藏证制度建立和完善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四,《麟台故事》的价值。首先是史料价值的探讨:一是从《麟台故事》中保存了北宋旧本《会要》、《国史》等旧史的史料和记载了程俱亲历的见闻,论证该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二是以该证现存《证籍》、《校雠》、《修纂》等篇目为主,归纳所记载的主要内容,体现该证具有专门史的史料价值。其次是文献学价值分析,一是因《麟台故事》与现存《宋会要辑稿》同源,故具有校勘《宋会要辑稿》所载与之相关内容的价值;二是因《麟台故事》成证较《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为早,故具有校勘这些史籍的价值。最后是文学价值的归纳:一是从《麟台故事》整体的叙事及语言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学性;二是分别从《麟台故事》所载北宋馆阁文士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等出经,归纳各自所体现出来的文学史料价值。

罗秉利[8](2008)在《谈宋朝馆阁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宋代是历史上少有的非常重视国家藏书的一个王朝,作为管理这项工作的国家藏书机构——馆阁,及其相关的馆阁制度在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对宋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秉利[9](2008)在《谈宋朝馆阁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宋代是历史上少有的非常重视国家藏书的一个王朝,作为管理这项工作的国家藏书机构——馆阁,及其相关的馆阁制度在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对宋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理[10](2004)在《蓄图籍育俊才的宋代馆阁》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宋代馆阁具有图书文献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主要职能。惟此,宋代馆阁制度在宋代官制和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为宋代国家藏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蓄图籍育俊才的宋代馆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蓄图籍育俊才的宋代馆阁(论文提纲范文)

(1)《<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界定与说明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 明初作家流寓中原的历史情势
    第一节 元末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之衰败
    第二节 明初经营中原调节南北文教之举措
    第三节 明初作家流寓中原担负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 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总体状貌
    第一节 时空分布
    第二节 属地出身
    第三节 来迁情态
第三章 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交游活动
    第一节 与馆阁郎署的交往
    第二节 与故地文苑的交往
    第三节 在中原当地的交往
第四章 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创作活动
    第二节 主题倾向
    第三节 诗文风貌
第五章 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文教作为
    第二节 文学贡献
    第三节 地位影响
余论
附录一:明初中原流寓作家基本信息分析表
    凡例
    注释
附录二: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编年
    凡例
    编年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试论北宋真宗朝翰林学士白体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真宗与翰林词臣应制酬唱诗集
二、宋真宗与翰林词臣应制酬唱诗作内容与宋初白体诗风格的分化
    (一)赏花钓鱼应制———盛世中的颂歌
    (二)节日应制———盛世的恩典
    (三)甘霖符瑞———盛世的骗局
    (四)观文、论诗———盛世的文化推崇
三、真宗朝其它翰苑词臣的白体诗歌创作
    (一)“翰林主人”———宋白
    (二)闲适悟道:晁迥晚年的白体诗歌创作
        1. 拟白之作
        2. 对佛道教义的参悟
        3. 对人生的感悟

(4)试论北宋真宗朝白体诗歌创作——以翰林学士应制诗作与中层文士慕白为考查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真宗与翰林词臣应制酬唱诗集
二、宋真宗与翰林词臣应制酬唱诗作内容与宋初白体诗风格的分化
    其一:赏花钓鱼应制———盛世中的颂歌
    其二:节日应制———盛世的恩典
    其三:甘霖符瑞———盛世的骗局
    其四:观文、论诗———盛世的文化推崇
三、真宗朝其他文臣的白体诗歌创作
    (一) 清丽内敛:郑文宝的白体诗歌创作
    (二) 现实的白描:钱易的白体诗歌创作
    (三) 闲适咏物:杨备的白体诗歌创作

(5)清代秀水汪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世系考
第二章 人物考
    第一节 从徽州到嘉兴
    第二节 贾而优则仕
    第三节 孝义、勤廉,一门风雅
    第四节 婚配·姻亲
    第五节 汪氏女性研究
第三章 着述考
    第一节 第八十五世着述考
    第二节 第八十六世着述考
    第三节 第八十七世着述考
    第四节 第八十八世着述考
    第五节 第八十九、九十世着述考
第四章 累世书缘终浮云:从裘杼楼到四库馆
    第一节 耕读与藏书
    第二节 《裘杼楼书目》
    第三节 以书为媒
第五章 汪氏核心人物文学考
    第一节 才人辈出、流衍新生
    第二节 汪氏世家的词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程俱及其《麟台故事》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程俱生平考辨
    第一节 程俱生平考
        一、程俱生平事迹
        二、程俱籍贯“新安”与“信安”考辨
        三、程俱本传与行状信实性考
    第二节 程俱入仕考
        一、四库《麟台故事》提要误载程俱“举进士”考辨
        二、程敏政《新安文献志》误载程俱“举进士”考
        三、前人以讹传讹的征引与程俱恩荫入仕记载考
第二章 《麟台故事》成书、流传及版本
    第一节《麟台故事》成证背景与经写
        一、成证背景
        二、成证经写
    第二节 《麟台故事》流传
        一、南宋时期《麟台故事》的刊刻及流传情况
        二、元、明、清时期《麟台故事》的流传及版本
    第三节《麟台故事》辑本与残本问题
        一、辑本的形成与残本的出现
        二、辑本与残本互补本及其新成果
第三章 《麟台故事》体例与内容
    第一节 《麟台故事》的体例
        一、体例的特殊性
        二、体例的性质
    第二节 《麟台故事》的内容
        一、残本与辑本篇名异同比较
        二、残本与辑本内容异同比较
        三、《麟台故事》引据材料来源考略
        四、《麟台故事》的主要内容——北宋馆阁藏证制度
第四章 《麟台故事》的价值
    第一节 《麟台故事》的史料价值
        一、所引旧史的史料价值
        二、专门史的史料价值
    第二节《麟台故事》的文献学价值
        一、校勘《宋会要辑稿》的价值
        二、校勘其它宋代史籍的价值
    第三节《麟台故事》的文学价值
        一、叙事及语言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学性
        二、文学史料价值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宋史·程俱传》
    附录二:《麟台故事》引据材料编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谈宋朝馆阁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馆阁制度
二、馆阁制度在宋朝的特殊地位
    1、宋朝皇帝对馆阁制度的重视
    2、馆职人员拥有极高的地位和
三、馆阁制度对宋朝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杰出贡献

(9)谈宋朝馆阁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馆阁制度
二、馆阁制度在宋朝的特殊地位
    1、宋朝皇帝对馆阁制度的重视
    2、馆职人员拥有极高的地位和
三、馆阁制度对宋朝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杰出贡献

四、蓄图籍育俊才的宋代馆阁(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2]明初中原流寓作家研究[D]. 郑莹. 上海大学, 2016(12)
  • [3]试论北宋真宗朝翰林学士白体诗歌创作[J]. 汪国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4]试论北宋真宗朝白体诗歌创作——以翰林学士应制诗作与中层文士慕白为考查中心[J]. 汪国林. 兰州学刊, 2014(05)
  • [5]清代秀水汪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 苏扬剑. 南京大学, 2012(03)
  • [6]宋代皇帝对图书馆的重视与管理[J]. 黄建国.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01)
  • [7]程俱及其《麟台故事》考论[D]. 王照年. 西北师范大学, 2008(03)
  • [8]谈宋朝馆阁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 罗秉利.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8(05)
  • [9]谈宋朝馆阁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 罗秉利.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8(05)
  • [10]蓄图籍育俊才的宋代馆阁[J]. 真理.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4(04)

标签:;  ;  ;  ;  ;  

藏画藏于君才的宋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