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疗效观察

10-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疗效观察

一、10-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侯建成[1](2019)在《羟喜树碱通过抑制HIF-1α影响肝癌HepG2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羟喜树碱(HCPT)对人肝癌HepG2细胞能量代谢影响,检测HCPT通过抑制HIF-1α蛋白表达对HepG2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取MTT法测定HCPT对HepG2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应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HCPT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Caspase-3活性;测定各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能量代谢产物乳酸(LD)、三磷酸腺苷(ATP)的量等相关能量代谢参数和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Bax、Bc1-2、HIF-1α、GLUT-1、LD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CPT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细胞增殖活力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早期凋亡率有所增加,Caspase-3活性逐渐增加。随着剂量的增加,HCPT能增加Bax的表达,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加,Bcl-2的表达降低。HCPT能够抑制(降低)ATP生成、LD生成和Glu的摄取,具有剂量依赖性;HCPT能够抑制HK、LDH的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但对PK的作用不明显。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的HCPT就能使GLUT-1的表达降低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LDH的影响显着;HCPT能够抑制HIF-1α的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HIF-1α的表达受到了抑制逐渐加强。结论:HCPT能够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HCPT通过对抑制HIF-1α的表达影响GLUT-1、LDH的表达,从而抑制了HepG2细胞对Glu的摄取量,除此之外,HCPT还可以通过对抑制HIF-1α的表达来降低HK、LDH的活性,影响糖酵解途径,使能源物质ATP和代谢产物LD的生成降低。以上研究可以说明,HCPT可以通过抑制HIF-1α影响HepG2细胞的能量代谢,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目的,以上所述蛋白及糖酵解关键酶均可作为治疗靶点切断肿瘤细胞能量代谢。

代卓[2](2019)在《不同刚度的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设计及其用于肿瘤递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难以诊断和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生存率仅为6%。文献调研发现胰腺癌中的肿瘤细胞仅占肿瘤体积的10%,而纤维化的肿瘤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约占总体积的90%。ECM具有网状结构,其孔隙大小分布在几十纳米到几微米之间,与肿瘤细胞共同构成了胰腺癌多重生理屏障,严重阻碍纳米制剂在肿瘤组织的渗透。脂质体作为纳米治疗最常用的制剂之一,具有缓释性、靶向性、生物相容性高等优点,常被用于肿瘤递送。目前上市的脂质体制剂有盐酸阿霉素长循环脂质体和紫杉醇脂质体等10余种产品。尽管脂质体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药物治疗领域,但其药物递送效率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合理设计制备脂质体药物载体,使其能够有效克服复杂的生理屏障并精准地将药物分子递送至靶组织或靶细胞,尚有待研究。本课题中,我们根据磷脂的组成成分具有不同的碳链长度和不饱和度的物理化学特点,理性化地制备了粒径约为85 nm,碳链长度从12~22,不饱和度为0或1,具有不同刚度的六种羟基喜树碱脂质体。通过体外生物快速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我们发现:磷脂的碳链长度、不饱和度、组成决定了脂质体的刚度。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脂质体的刚度增加;随着不饱和度的增加,脂质体的刚度降低。当磷脂处方组成为DPPC:DSPE-PEG2000=95%:5%时,脂质体Lip3具有适中的刚度。体外扩散实验显示Lip3能够在模拟肿瘤间质ECM中快速运动,其扩散速率约为其他脂质体的4.1~11.8倍;体外细胞摄取能力结果表明6组脂质体均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被细胞摄取,且刚度最大的脂质体Lip4具有最优的细胞摄取能力,约为其他组的3.0~8.2倍。通过超分辨率显微镜(STED)观察发现不同刚度脂质体的肿瘤渗透机制:Lip3制剂在Bx PC-3&HPSC 3D肿瘤球中产生适宜的形变,转变为“类棒状”结构,快速运动并表现出最佳的渗透能力,约为其他组的4.0~6.1倍;而在Bx PC-3 3D肿瘤球中,Lip4由于其较强的细胞摄取能力,表现出最佳的渗透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Lip3在体内能够快速达到肿瘤深部并维持较长的滞留时间,其渗透深度约为其他组的2.5~7.5倍。具有适宜刚度的脂质体能够高效地克服肿瘤递药过程中的肿瘤间质屏障和肿瘤细胞屏障,具有更高效的递药效率,最终达到靶细胞,从而能显着抑制胰腺癌的生长。本课题揭示了刚度调节的脂质体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机制,为高效脂质体递药系统的理性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宋文杰[3](2018)在《小柴胡汤作用于外排转运蛋白降低伊立替康腹泻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伊立替康(CPT-11,Irinotecan)作为临床上转移性或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反应-迟发型腹泻。其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腹泻的概率高达60%-80%,而严重腹泻可导致病人死亡。目前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机理不清楚,目前主要认为其毒性与肠道组织中CPT-11的活性代谢产物SN38的浓度相关,而肠道组织中SN38的暴露主要受到外排转运蛋白调控。而CPT-11、SN38和SN38-G(SN38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经UGT催化生成葡萄糖醛酸代谢物SN38-G)主要是经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性蛋白(MRP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等药物外排蛋白从胆汁或尿液排泄。胆汁中SN38被肠壁细胞吸收后重新进入肝脏进而被代谢为SN38-G并经胆汁排泄至肠腔,SN38-G经肠道菌群水解生成SN38,从而形成肝肠循环。这种循环延长CPT-11在肠腔中的半衰期,加重对肠壁刺激,从而加重腹泻。因而减少SN38在肠道中的暴露是解决CPT-11致腹泻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策略通调节外排转运蛋白来防治CPT-11所致的腹泻例如环孢菌素和维拉帕米,但是环孢菌素和维拉帕米本身的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中医药在治疗化疗药物的毒性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文献研究和初步研究表明,中药小柴胡汤能抑制P-gp或MRPs的功能,从而抑制SN38以及SN38-G从胆汁中排泄。因此,我们期望确定一种安全的中药小柴胡汤来调控伊立替康的体内处置过程,从而降低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方法:1.采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考察小柴胡汤对CPT-11药效以及腹泻的影响。HE病理学切片检查小肠和结肠的损伤。2.采用 Bcrp1(-/-),Mdr1a(-/-),Mrp1(-/-),Mrp2(-/-)基因敲除小鼠及其 FVB 背景鼠,Mrp3(-/-)基因敲除小鼠及其背景鼠C57小鼠行胆囊结扎术后进行尾静脉注射CPT-11(5mg/kg),收集胆汁1h(收集完毕后眼眶采血,取肝脏,肾脏)LC-MS/MS测定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及脏器组织浓度,以探讨外排转运蛋白对CPT-11及其代谢物在胆汁排泄的影响。同时,用FVB小鼠考察3.6 g/kg小柴胡汤与CPT-11(5mg/kg)联合用药后对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排泄的影响。3.采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CPT-11和SN38的双向跨膜转运特征。分别使用BCRP 蛋白抑制剂 Ko143(10 μM)、P-gp 蛋白抑制剂 Zosuquidar(1 μM)以及 MRP2蛋白抑制剂MK571(10 μM),考察三种外排转运蛋白抑制剂对CPT-11,SN38的双向转运的影响。另外还考察了 0.2 mg/ml,5 mg/ml的小柴胡汤,10μM,50μM的汉黄芩素(wogonin)和 5μM,20 μM 的柴胡皂苷 d(saikosaponin d,SSd)对 CPT-11,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4.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CPT-11及其代谢物药代动力学影响将FVB小鼠分为两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小柴胡汤3.6 g/kg,30min后尾静脉注射CPT-11(15mg/kg)后将小鼠放入小鼠代谢笼,在注射药物后5、15、30、60、120、180、240、360、480、720、1440min尾静脉取血(20~30μL)至涂有肝素的离心管中,弹打均匀保存至4℃冰箱。在0h、12h、24h、48h收集粪便和尿液,研究小柴胡汤对CPT-11药代动力学和排泄的影响。5.小柴胡汤对肠道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的影响为考察小柴胡汤能否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β-gus)对SN38-G的肠道水解,对照组小鼠粪便S9样品加入β-gus酶进行共孵育,小柴胡汤组的小鼠粪便S9样品加入β-gus酶后分别加入5 mg/ml和50 mg/ml的小柴胡汤澄清液(20μM微孔滤膜过滤)进行共孵育,阳性对照组小鼠粪便S9样品加入β-gus酶后同时加入0.1 mM的β-gus酶抑制剂葡萄糖二酸单内酯(SCL)进行共孵育。结果:1.小柴胡汤显着降低了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CPT-11连续给药6天后,CPT-11给药组腹泻的发生率第六天为60%,到达第七天为100%,其中重度致死性腹泻发生率为60%。给予小柴胡汤3.6 g/kg与CPT-11联合用药后,有效的抵抗了小鼠体重的下降,腹泻的发生率降低为20%且无重度腹泻发生。HE染色结果显示,小柴胡汤能有效对抗CPT-11对肠组织损伤。2.小柴胡汤对CPT-11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小柴胡汤和CPT-11联合用药未影响CPT-11的抗肿瘤活性,CPT-11单药用药组和小柴胡汤联合用药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9.2%和67.2%,两者无显着性差异。3.基因敲除小鼠胆汁排泄实验结果显示,Bcrp1(-/-)小鼠中的SN38,CPT-11胆汁排泄量分别显着下降102%(P<0.01),49.14%(P<0.05);Mdrla(-/-)小鼠的CPT-11胆汁排泄量显着下降53.5%(P<0.05);Mrp2(-/-)小鼠的SN38-G的胆汁排泄量显着下降85.6%(P<0.05)。Mrp3(-/-)小鼠的CPT-11胆汁排泄量显着上升48.5%(P<0.05)。结果分别与其相对应的背景鼠比较。4.5mg/kg CPT-11与3.6 g/kg小柴胡汤联合用药后,SN38的胆汁排泄量能显着降低1.72倍(P<0.05),SN38-G的胆汁排泄量极显着下降36倍(P<0.01),而对原型CPT-11的外排量无显着影响。5.P-gp转运蛋白抑制剂Zosuquidar分别显着增加了 CPT-11,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AP-BL方向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3.5倍和2.35倍,外排率(ER)分别下降了 5.3和3.09倍。BCRP转运蛋白抑制剂Ko143显着降低SN38在BL-AP方向的转运量,外排率(ER)从9.34下降至5.21;Ko143对CPT-11的表观渗透系数以及外排率均无显着性影响。MRP2转运蛋白抑制剂MK-571对CPT-11和SN38的双向转运量,表观渗透系数以及外排率均无显着性影响。6.5 mg/mL小柴胡汤使CPT-11的外排率下降近3.41倍,SN38的外排率下降10.6倍。10μM,50μM汉黄芩素使CPT-11外排率分别下降1.7倍和2.6倍;5μM,20μM的柴胡皂苷d使CPT-11外排率分别下降1.2倍和2.1倍。另外,10μM,50μM汉黄芩素使SN38外排率分别下降2.31倍和1.17倍;5μM,20μM的柴胡皂苷d使SN38外排率分别下降3.5倍和3倍。7.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后CPT-11的Cmax和AUC0~t分别增加了 1.58倍和2.52倍,SN38的Cmax和AUC0~t分别增加了 1.47倍和2.30倍。CPT-11的MRT和T1/2分别增加了 4.20和2.10倍,SN38的MRT和T1/2分别增加了 2倍.所以CPT-11的血浆清除率下降到42.4%,而SN38为48.4%。但是SN38-G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显着差异。小柴胡汤联合伊立替康(CPT-11)用药后,粪便及尿液总的排泄量从33.59±4.53%下降到24.93±5.48%,总量下降了 17.6%。粪便中SN38的排泄量降低了 30%,CPT-11的粪便排泄量下降了 20%,粪便中SN38-G的量增加了 10倍。8.小柴胡汤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对SN38-G的肠道水解。对照组小鼠粪便S9以及小柴胡汤联合给药组小鼠粪便S9进行体外孵育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小柴胡汤联合给药组粪便S9中的SN38的生成量从75.50±4.90%显着下降至53.60±4.60%。另外,我们还用β-葡萄糖醛酸酶与5 mg/ml,50 mg/ml的小柴胡汤对SN38-G(10μM)进行共孵育,结果表明SN38生成量分别极显着下降至3.24±0.03%和0.58±0.007%,50mg/ml组SN38生成量下降近100倍。结论:1.小柴胡汤可以有效降低CPT-11在治疗过程中腹泻的发生,并且不影响CPT-11的抗肿瘤活性。2.在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排泄过程中,BCRP主要介导SN38,CPT-11胆汁排泄进入肠腔;P-gp主要介导了 CPT-11胆汁排泄进入肠腔;Mrp2介导了 SN38-G的胆汁排泄进入肠腔;Mrp3介导了 CPT-11胆汁排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3.P-gp主要介导了 CPT-11在肠细胞的跨膜转运,BCRP主要介导了 CPT-11,SN38在肠细胞的跨膜转运。4.小柴胡汤通过抑制外排转运蛋白P-gp和BCRP的功能显着降低SN38,SN38-G的胆汁排泄量。5.小柴胡汤显着增加了 CPT-11及SN38在血液循环系统的暴露,并且抑制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力,抑制SN38-G在肠道的水解,降低SN38的生成量从而显着增加了 SN38-G的粪便排泄而显着降低了 SN38的粪便排泄。6.因此,小柴胡汤通过抑制外排转运蛋白的作用降低了 SN38,SN38-G从胆汁排泄到肠道,增加了 CPT-11及SN38在血液循环系统的暴露,并且通过抑制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力降低了 SN38在肠道内的暴露,有效的降低了 CPT-11所造成的腹泻。

侯建成,刘洋,魏雪苗,赵容,张巍[4](2017)在《羟基喜树碱临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羟基喜树碱是喜树碱的衍生物,其在同类植物来源的抗肿瘤单体中对于癌症的作用较强。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论文为基础,就羟基喜树碱的产生背景、药理作用、抗癌作用研究等方面的现状作一综述。

谭欢欢[5](2014)在《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羟基喜树碱是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国内常用剂型为羟基喜树碱钠盐,其代谢较快,半衰期短。此外,临床应用的羟基喜树碱钠盐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会使在临床应用的疗效下降、毒副反应增加。为了解决羟基喜树碱钠盐的半衰期短,药物不稳定等不足,本实验通过壳聚糖偶联叶酸和多聚磷酸钠包裹羟基喜树碱制成纳米颗粒,可以减少给药剂量及给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从而实现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本实验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中采用MTT法,检测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HCPT/CTS-TPP-FA)及不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HCPT/CTS-TPP)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影响。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中,采用S180肉瘤,接种于小鼠腋下,观察HCPT/CTS-TPP-FA组的抗肿瘤活性。在纳米颗粒靶向性研究中,采用HPLC法测定HCPT/CTS-TPP-FA的组织浓度,比较HCPT/CTS-TPP-FA组和HCPT/CTS-TPP组在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血浆的分布情况。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HCPT/CTS-TPP-FA组和HCPT/CTS-TPP组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二者对同一细胞系增殖抑制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HCPT组、HCPT/CTS-TPP-FA组及HCPT/CTS-TPP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0.82%、52.91%和40.06%。靶向性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小鼠体内的肝、脾、肺、肾的Te、Re和Ce值均大于1,故而本实验纳米颗粒对肝、脾、肺、肾均具有靶向性。由以上结果可知HCPT/CTS-TPP-FA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与临床用羟基喜树碱并无显着差异。体内抗肿瘤作用中知HCPT/CTS-TPP-FA能够抑制S180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靶向性研究中HCPT/CTS-TPP-FA对小鼠的肝、脾、肺、肾均具有靶向性,使羟基喜树碱的抗肿瘤作用范围更广。

何娜[6](2013)在《三种中药注射液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三种抗肿瘤中药注射液羟基喜树碱注射液、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体外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2的增殖影响,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此三种中药注射液体外的抗肝癌作用进行评价,比较分析三种注射液抗肝癌细胞的敏感性,可为临床中药治疗肝癌提供部分实验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选用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2常规方法体外培养。实验组分为3组:羟基喜树碱注射液组、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组、华蟾素中药注射液组,分别用羟基喜树碱注射液、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体外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2。以上每组依据相应药物临床用药剂量和血峰值分别稀释成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做3个平行孔;空白(阴性)对照组:不含样品,含相同体积的1640细胞培养基,亦体外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2。以上四组作用48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且采用MTT法测定OD值,计算其增殖抑制率,观察三种抗肿瘤中药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042的增殖影响。结果:羟基喜树碱注射液有较高的抑瘤率,高浓度组抑瘤率达到40%以上,低浓度组达到10%以上。3个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抑瘤率稍低,高浓度组抑瘤率小于20%,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低浓度组抑瘤率居各组最低,不到5%,与对照组比较OD值变化小,无显着性差异(P>0.05)。华蟾素注射液高浓度抑瘤率达到30%左右,低浓度组抑瘤率不到10%,略高于斑蝥酸钠维生素B6低浓度组;HCS组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发现HCPT高浓度组,两种肝癌细胞对其药物敏感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药物各组,抑瘤率稍有差异,但统计无意义(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注射液、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均具有治疗肝癌的疗效,实验表明其皆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SMMC-7721增殖,且具有浓度差异性。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增殖抑制率最优,其次是华蟾素注射液,然后是斑蝥酸钠维生素B6。高浓度HCPT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比SMMC-7721敏感度更佳,其余药物组则未发现细胞性差异。本研究可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陈文铎[7](2013)在《10-羟基喜树碱—腺病毒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腺病毒(Adenovirus,Ad)是临床基因治疗中最常见的病毒载体之一,大概占到其中的四分之一。腺病毒载体与其他病毒载体相比,复制能力不高,具有低免疫原、低毒反应、自身基因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等优点;与非病毒载体相比,腺病毒也有高效的转染率。随着近几年纳米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腺病毒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不仅仅可以携带外源目的基因,还可以成为药物小分子和抗原、多肽等大分子的载体,从而实现活体成像,药物靶向以及缓慢释放等功能。而喜树碱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之一,但大部分该类药物因自身复杂的大共轭结构使得其溶解性不好,并且缺乏组织靶向性,对机体也有较大的副作用。作者通过在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HCPT)的10位、20位羟基引入丁二酸基团来改善HCPT的水溶性,提高内酯环的稳定性;并以丁二酸为链接,与腺病毒衣壳蛋白表面的氨基共价偶联,合成一种新型的喜树碱前体药物—10羟基喜树碱-丁二酸-腺病毒,并用结肠癌细胞检测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首先,将丁二酸酐与10-羟基喜树碱的10位、20位羟基酯化得到喜树碱衍生物—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10,20(S)-O-disuccinyl-Hydroxycamptothecin,DSH),所得衍生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进行表征;用水浴搅拌法测定DSH在水中的溶解度;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衍生物对结肠癌细胞SW480的生长抑制;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DNA片段,Hoechst33342染色检测样品是否能诱导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丁二酸酐的羧基成功与10-羟基喜树碱的10位、20位羟基酯化;DSH在水中的溶解度(25℃)为2.3mg,溶解度要比10-羟基喜树碱提高约22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700nM,效果不如10-羟基喜树碱,推测可能是由于20位的丁二酸基团干扰喜树碱内酯环与拓扑异构酶的作用;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典型的DNA梯状图谱,Hoechst33342染色表明喜树碱类衍生物可诱导凋亡。其次,通过293A细胞大量扩增含有增强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Ad5-EGFP,用CsCl梯度离心法纯化该病毒,TCID50法测得腺病毒的滴度,并且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腺病毒感染结肠癌细胞SW480后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腺病毒的滴度为1×1010pfu,纯化后的腺病毒Ad5-EGFP可以正常的感染肿瘤细胞,而且感染效率较高。最后,活化DSH的羧基,与腺病毒4℃反应12h,经Sephadex G-25纯化后获得产物10-羟基喜树碱-丁二酸-腺病毒(DSH-Ad);利用连续波长紫外扫描鉴定复合物,并用DSH回收率法测定DSH与Ad的共价结合分子数;MTT比色法比较DSH-Ad及相应浓度的DSH、HCPT、Ad对结肠癌细胞SW480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各组分对腺病毒在细胞中荧光蛋白的表达的影响;Hoechst33342染色观察样品对结肠癌细胞株的凋亡诱导情况。结果表明DSH-Ad在腺病毒和10-羟基喜树碱的最大吸收峰260nm、375nm处都有吸收峰,初步表明DSH-Ad的合成成功;经回收率法测的腺病毒与DSH的共价分子结合数为363±24(n=4);MTT比色法说明DSH-Ad对细胞有较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且与相对应的10-羟基喜树碱浓度呈相关性,而相同浓度下的DSH对细胞的生长并没有太大影响,推测可能由于DSH-Ad在进入细胞后,DSH中新生成的酯键被水解为10-羟基喜树碱;荧光显微镜下发现DSH-Ad会严重影响荧光蛋白的表达,而单独的各个实验组分对腺病毒的表达没有太大的影响,表明DSH在与腺病毒同时进入细胞后会干扰荧光蛋白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整合。Hoechst33342染色后发现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小体。本实验中构建的共价偶联物即有喜树碱对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又有腺病毒的双靶向性的优点,又改善喜树碱的溶解性和内酯环的稳定性,增加抗肿瘤效果,为开发这一类共价偶联物应用于肿瘤治疗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

王敏[8](2009)在《羟基喜树碱和去甲斑蝥素对肿瘤及其宿主细胞区别杀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其治疗也主要是手术切除、放疗与化疗。近年来,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临床上用于抗肿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喜树碱(camptothecin,CPT)是分离自珙桐科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 Decne)的一种五环生物碱,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有选择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的抗癌植物药。10-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 HCPT)的化学结构与CPT相似,是后来分离自喜树的另一种抗癌活性成分。HCPT与CPT相比,毒性小,疗效更好,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肝癌和膀胱癌等肿瘤的治疗。斑蝥(mylabris)系鞘翅目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黑黄小斑蝥的干虫体均可入药,在我国用于肿瘤的治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具攻毒蚀疽、破血散结的作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在对斑蝥抗肿瘤有效成分斑蝥素(canthaidin)的构效关系研究基础上,由人工合成而来。NCTD在具有显着抗肿瘤活性的同时能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现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肝癌、肺癌等的治疗。目前,大多数抗癌药物在对癌细胞有效杀伤的同时,对其正常宿主细胞的杀伤作用也不可忽视,甚至一些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大于肿瘤细胞。因此,研究药物对肿瘤和宿主细胞的区别杀伤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选用同一组织来源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宿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用不同浓度HCPT和NCTD作用不同时间,研究这两种药物对肿瘤和宿主的区别杀伤作用。结果显示:50-100μmol/L的HCPT在0-72h对A549杀伤作用均大于MRC-5,但作用72h时,对MRC-5杀伤作用也很大,HCPT对两种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均<50μmol/L;30-60μmol/L的NCTD在作用24h时,对A549的杀伤作用强于MRC-5,而作用48h和72h时对MRC-5的杀伤超过A549。通过药物脉冲作用细胞24h后恢复培养5天发现,实验剂量范围内HCPT对A549和MRC-5的生长抑制作用在停止药物作用后1天之内仍然存在,但杀伤A549强于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在恢复培养中不明显,两种细胞生长与对照相比均未恢复;实验剂量范围内NCTD对A549和MRC-5的生长抑制作用在停止药物作用后马上消失,但杀伤A549强于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在恢复培养时仍然存在,表现为30μmol/LNCTD剂量组MRC-5生长恢复较快,恢复培养3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A549需要5天。用30μmol/L的NCTD和50μmol/L的HCPT作用细胞,收集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0μmol/L的HCPT引起A549细胞S期阻滞,且48h后凋亡率明显增加,而MRC-5则只显示明显S期阻滞;30μmol/L的NCTD能引起A549和MRC-5的G2-M期阻滞,A549强于MRC-5,但NCTD作用48h后MRC-5凋亡率有小幅度升高。因此,认为HCPT和NCTD对A549和MRC-5的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不同,是这两种药物在一定时间和剂量范围内对两种细胞存在区别杀伤作用的原因之一。为使抗癌药敏试验研究更贴近体内环境,在体外建立了一种肿瘤和宿主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并在此条件下研究A549和MRC-5对HCPT和NCTD的敏感性。结果显示:A549在单独培养和与MRC-5共培养时对HCPT和NCTD的敏感性没有区别;MRC-5在与A549共培养12h和72h时对HCPT较单独培养时敏感,共培养12h和24h时对NCTD较单独培养时敏感。

陈娜[9](2009)在《羟基喜树碱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130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羟基喜树碱栓塞组和化疗药物栓塞组之间的比较,客观评价中药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系统总结和阐述中药介入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方法:22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被纳入本临床研究中,其中羟基喜树碱栓塞组(A组)130例,化疗药物栓塞组(B组)90例。A组治疗方案是经肝动脉中药制剂羟基喜树碱(HCPT)混合碘油栓塞,B组治疗方案是经肝动脉化疗药物卡铂(CBP)或顺铂(DDP)、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MMC)混合碘油栓塞,两组均予以中药制剂静脉治疗,中药辨证口服和一般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瘤体大小、AFP水平、生存期、生存率、卡氏评分、体重、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术后副反应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在缩小瘤体方面有明显效果,但是羟基喜树碱组稳定率相对高些,提示羟基喜树碱能较好地稳定瘤体,抑制癌肿的进一步发展。两组术后AFP水平变化一致,治疗后临床中医症状较前都有所改善,可推测羟基喜树碱对于肝癌细胞的抑制及杀伤作用与常规化疗药物相近。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卡氏评分均有差异,两组间治疗后1个月、6个月比较也存在差异,可以说明羟基喜树碱具有高效、低毒的特性。两组治疗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可以提示两组的远期疗效相同。羟基喜树碱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与化疗药物组有明显差异,说明羟基喜树碱消化道毒性较低。两组术后白细胞的变化有差异,可以初步说明羟基喜树碱骨髓抑制毒性较低,安全性较好。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中AST和AL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化疗药物组更明显,可以说明羟基喜树碱对正常肝细胞的损伤比常规化疗药物轻,安全性好。羟基喜树碱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可以说明羟基喜树碱对肾功能无影响。在中医证侯方面,提示主要证型集中在气滞血瘀证和湿瘀搏结证。其中气滞血瘀证两组介入前后比较有差异,两组间介入后比较无差异,提示经介入后气滞血瘀证明显减少,可以推测气滞血瘀证是介入的优势证型。其它证型因病例数不足,达不到统计学要求,有待进一步收集病例观察。结论:中药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好,毒性作用小,安全性较好。中药介入理论初步完善,临床运用也逐步规范化。

黄庆[10](2008)在《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治疗肺癌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HCPT)是从中国特有的珙桐科植物喜树中分离出的一种吲哚类生物碱,它能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而使肿瘤细胞发生致死性损害,为临床常用的广谱抗肿瘤药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喜树碱类药物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HPLC等。羟基喜树碱主要有羧酸盐及内酯两种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国内外研究表明内酯型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羧酸盐则为给药制剂(如注射剂等)中药物主要形式。检索相关报道,以往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总生物碱,少数对羟喜树碱内酯型和羧酸盐型分开检测的报道研究,对于雾化吸入给药后,血液及组织中内酯型和羧酸盐型的定量分析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比较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后,豚鼠的血液、肺及其他组织中内酯型(L)和羧酸盐型(C)羟基喜树碱的药物浓度,探讨HCPT在不同给药方式下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动力学变化规律,为临床雾化吸入治疗肺癌提供理论依据。1.建立HPLC-FLD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内酯型和羧酸盐型羟基喜树碱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mm,5μm),C18预柱(10 mm×4.6 mm,5μm);流动相:φ(乙腈:0.01 mol·L-1三乙胺缓冲液,pH7.4)=32:68;流速:0.9mL·min-1;激发波长:363 nm,发射波长:550 nm。专属性、回收率、精密度等均符合测定要求,可满足羟基喜树碱不同构型定量研究的需要。2.羟基喜树碱在豚鼠血液中的药动学规律研究。测定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后,豚鼠血液中不同时间点L-HCPT和C-HCPT的浓度,探讨HCPT在不同给药方式下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动力学变化规律。由动力学参数得到,雾化吸入给药,L-HCPT和C-HCPT在血液中的代谢动力学均呈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时,血液中L-HCPT呈一室模型,C-HCPT呈二室代谢模型。雾化吸入给药,内酯的半衰期与静脉注射给药无明显区别,但羧酸盐半衰期明显低于内酯。结果表明,给于同剂量给药时,雾化吸入药物,血浆中药物生物利用度远低于静脉注射,说明药物经血液向其他组织分布药物从而产生副作用的可能远小于静脉注射。由药-时曲线下面积及前期的浓度比例研究结果可得结论:无论雾化吸入还是静脉注射给药方式,药物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均以羧酸盐为主。3.羟基喜树碱在豚鼠肺组织中的药动学规律研究。雾化吸入给药时,药物从肺组织向血液及其他组织分布,处于肺的消除相,而静脉注射时药物则从血液向其他组织分布,肺组织先处于吸收相,达到峰值后,进入消除相。根据对肺组织中总生物碱及内酯的分别定量研究,不论雾化吸入还是静脉注射,内酯都为羟基喜树碱在肺组织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且具有明显靶向性。雾化吸入时,肺组织中内酯药物以二室模型代谢,半衰期小于静脉注射,而静脉注射时内酯为一室模型代谢,。同时比较药-时曲线图可以看出:雾化吸入及静脉注射时,肺中内酯药物浓度均在30min之前保持较高的水平,30min之后,药物浓度急剧下降,可见,静脉注射虽延长肺组织中内酯的半衰期,但并不能真正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4.羟基喜树碱在豚鼠组织中的药动学规律研究。豚鼠雾化吸入给药后羟基喜树碱内酯及药物总浓度在体内主要脏器分布(AUC)为心>肾>肺>胃>脾>肝>肠。静脉注射给药后内酯及药物总浓度体内主要脏器分布为肾>肠>肝>心>胃>肺>脾。对比两种给药形式,内酯在肺部有最大浓度,并且可以维持较高浓度。雾化吸入给药可减少药物在其他组织的分布,可降低毒副作用,与静脉注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5.对常规雾化吸入方法进行改进,对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治疗肺癌的安全性作了考察,研究了羟基喜树碱雾化吸入后对相应组织部位的刺激性反应,结果表明,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对相关组织器官无严重损伤作用,在实验参考数据范围,除注意诱发炎症外,该方法可应用于实际应用。

二、10-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羟喜树碱通过抑制HIF-1α影响肝癌HepG2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肝癌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的诱发因素
        1.1.3 肝癌的分子机制
        1.1.4 肝癌的治疗
    1.2 Warburg效应与糖酵解
    1.3 HIF-1α与糖酵解
        1.3.1 HIF-1α与己糖激酶
        1.3.2 HIF-1α与丙酮酸激酶
        1.3.3 HIF-1α与乳酸脱氢酶
        1.3.4 葡萄糖转运蛋白-1与葡萄糖代谢
    1.4 羟喜树碱
        1.4.1 喜树碱及喜树碱衍生物
        1.4.2 羟喜树碱概述
        1.4.3 羟喜树碱抗肿瘤临床应用
        1.4.4 羟喜树碱的联合应用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配制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增殖测定
        2.2.3 细胞分组与药物干预
        2.2.4 肿瘤细胞缺氧模型制备
        2.2.5 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Caspase-3活性
        2.2.6 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
        2.2.7 细胞蛋白浓度测定(BCA法)
        2.2.8 葡萄糖含量(消耗量)测定
        2.2.9 LD含量测定
        2.2.10 ATP水平测定
        2.2.11 HK活性检测
        2.2.12 PK活性检测
        2.2.13 LDH活性检测
        2.2.14 免疫印迹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HCPT对HepG2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3.1.1 HCPT对HepG2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3.1.2 药物剂量选择
        3.1.3 给药时间选择
    3.2 HCPT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3.2.1 HCPT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3.2.2 HCPT对HepG2细胞Caspase-3活性的影响
        3.2.3 HCPT对HepG2细胞Bax、Bcl-2表达的影响
    3.3 HCPT对HepG2细胞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3.3.1 HCPT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3.3.2 HCPT对HepG2细胞LD生成量的影响
        3.3.3 HCPT对HepG2细胞ATP生成量的影响
    3.4 HCPT对HepG2细胞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1 HCPT对HepG2细胞HK活性的影响
        3.4.2 HCPT对HepG2细胞PK活性的影响
        3.4.3 HCPT对HepG2细胞LDH活性的影响
    3.5 HCPT对HepG2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机制
        3.5.1 HCPT对HepG2细胞HIF-1α表达的影响
        3.5.2 HCPT对HepG2细胞LDH表达的影响
        3.5.3 HCPT对HepG2细胞GLUT-1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刚度的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设计及其用于肿瘤递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不同刚度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制备
        2.2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表征
    3.实验结果
        3.1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3.2. 血清稳定性考察
        3.3 HCPT 含量测定
        3.4 AFM 观察形貌及其形变
    4.分析及讨论
第二章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及模拟肿瘤穿透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试剂
        1.3 细胞株
        1.4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体外释放度研究
        2.2 在模拟细胞外基质中的扩散研究
        2.3 体外脂质体血管渗漏实验
    3.实验结果
        3.1 体外释放度研究
        3.2 在模拟细胞外基质中的扩散
        3.3 体外血管渗漏实验
    4.分析及讨论
第三章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试剂
        1.3 细胞株
        1.4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空白载体的安全性评价
        2.2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细胞摄取研究
        2.3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细胞摄取机制研究
        2.4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2.5 3D肿瘤球中的渗透作用
    3.实验结果
        3.1 空白载体的安全性评价
        3.2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细胞摄取研究
        3.3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细胞摄取机制研究
        3.4 不同刚度脂质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3.5 不同刚度脂质体在3D肿瘤球中的渗透作用
        3.6 不同刚度脂质体在3D肿瘤球的粒子运动及形变
    4.分析及讨论
第四章 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体内评价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试剂
        1.3 细胞株
        1.4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体内实验的制剂选取
        2.2 活体成像分析
        2.3 组织渗透分析
        2.4 血管渗出实验
        2.5 药效学评价
        2.6 实验数据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活体成像分析
        3.2 组织渗透分析
        3.3 血管渗出评价
        3.4 药效学评价
    4.分析和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文献综述 羟基喜树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Ⅱ: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Ⅲ:参加学术会议

(3)小柴胡汤作用于外排转运蛋白降低伊立替康腹泻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认识
    1.2 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机理研究
    1.3 外排转运蛋白对CPT-11及其代谢物的作用研究概况
        1.3.1 P糖蛋白(P-gp)
        1.3.2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
        1.3.3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
    1.4 目前临床上西医解决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方案
    1.5 目前临床上中医防治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方剂
    1.6 小柴胡汤效用研究
第二章 小柴胡汤与伊立替康联合用药对其抗肿瘤活性及所致腹泻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细胞株
        2.1.4 实验动物
        2.1.5 小柴胡汤提取物的制备
    2.2 溶液配制
    2.3 主要实验方法
        2.3.1 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培养
        2.3.2 HT-2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制备
        2.3.3 荷瘤裸鼠腹泻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2.3.4 小柴胡汤对CPT-11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2.3.5 肠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小柴胡汤降低了伊立替康所致腹泻
        2.5.2 小柴胡汤减轻了CPT-11所致的胃肠道损伤
        2.5.3 小柴胡汤未影响CPT-11抗肿瘤活性
    2.6 讨论与总结
第三章 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在基因敲除小鼠的胆汁排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动物
    3.2 溶液配制
    3.3 CPT-11及其代谢物的UHPLC-MS/MS检测方法建立
        3.3.1 液相方法
        3.3.2 质谱方法
    3.4 主要实验方法
        3.4.1 实验过程
        3.4.2 样品处理
    3.5 统计分析
    3.6 实验结果
        3.6.1 不同基因敲除小鼠胆汁流速无显着差异
        3.6.2 肝细胞顶侧外排转运蛋白影响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过程
        3.6.3 肝细胞底侧外排转运蛋白影响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过程
    3.7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其体内处置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动物
    4.2 溶液配制
    4.3 CPT-11及其代谢物的UHPLC-MS/MS检测方法建立
    4.4 主要实验方法
        4.4.1 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CPT-11及其代谢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4.4.2 小柴胡汤与CPT-11联合用药对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过程的影响研究
        4.4.3 粪便S9的制备
        4.4.4 小柴胡汤对肠道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的影响
    4.5 统计分析
    4.6 实验结果
        4.6.1 小柴胡汤联合用药后显着影响CPT-11及其代谢物药代动力学行为
        4.6.2 小柴胡汤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对SN38-G的肠道水解
        4.6.3 小柴胡汤抑制了CPT-11及其代谢物胆汁外排
    4.7 讨论与总结
第五章 CPT-11,SN38,SN38-G在Caco-2细胞模型的双向转运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仪器
    5.2 溶液的配制
    5.3 Caco-2细胞系的培养
        5.3.1 细胞系
        5.3.2 细胞培养条件
        5.3.3 Caco-2细胞的培养流程
    5.4 细胞生长情况
    5.5 MTT法检测CPT-11,SN38,SN38-G对Caco-2细胞毒性的影响
    5.6 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
        5.6.1 Caco-2细胞的培养及种板
    5.7 Caco-2细胞跨膜转运实验
        5.7.1 Caco-2细胞上跨膜转运实验过程
        5.7.2 细胞内药物含量的测定
        5.7.3 BCA法测蛋白含量
    5.8 数据处理
        5.8.1 跨膜转运实验相关参数计算
    5.9 统计分析
    5.10 实验结果
        5.10.1 CPT-11,SN38和SN38-G对Caco-2细胞的毒性
        5.10.2 不同抑制剂对CPT-11,SN38和SN38-G跨膜转运影响
    5.11 讨论与总结
第六章 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CPT-11,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中跨膜转运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仪器
    6.2 溶液的配制
    6.3 Caco-2细胞系的培养及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
    6.4 MTT法检测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Caco-2细胞毒性影响
        6.4.1 细胞培养及种板
        6.4.2 MTT法检测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Caco-2细胞的毒性
    6.5 CPT-11,SN38与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转运互作实验
        6.5.1 细胞内药物含量的测定
        6.5.2 BCA法测蛋白含量
    6.6 数据处理
        6.6.1 转运实验相关参数计算
    6.7 统计分析
    6.8 实验结果
        6.8.1 小柴胡汤对Caco-2细胞无毒性作用
        6.8.2 小柴胡汤对CPT-11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8.3 小柴胡汤对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8.4 汉黄芩素以及柴胡皂苷d对CPT-11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8.5 汉黄芩素以及柴胡皂苷d对SN38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影响
    6.9 讨论与总结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羟基喜树碱临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
2 抗肿瘤临床应用
    2.1 胃癌
    2.2 肠道癌
    2.3 食管癌
    2.4 肺癌
    2.5 肝癌
    2.6 膀胱癌
    2.7 其他
    2.8 不良反应
3 作用机制
4 展望

(5)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羟基喜树碱的研究概况
        1.1.1 羟基喜树碱的结构
        1.1.2 羟基喜树碱的性质
        1.1.3 羟基喜树碱的临床作用
    1.2 国内外羟基喜树碱制剂的应用现状
        1.2.1 羟基喜树碱其他制剂
        1.2.2 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
    1.3 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
        1.3.1 叶酸概述
        1.3.2 壳聚糖
        1.3.3 多聚磷酸钠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系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及其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MTT法测定HCPT/CTS-TPP-FA对四种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3.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MTT法测定HCPT/CTS-TPP-FA对Hep G-2增殖率的影响
        2.4.2 MTT法检测HCPT/CTS-TPP-FA对A549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4.3 MTT法检测HCPT/CTS-TPP-FA对MCF-7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4.4 MTT法检测HCPT/CTS-TPP-FA对ECV 304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和瘤株
        3.2.2 实验仪器
        3.2.3 药品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
        3.3.2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3.3.3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体内器官靶向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血浆及组织中HCPT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4.3.2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HCPT血样分析方法的专属性考察
        4.4.2 HCPT组织样品分析方法的考察
        4.4.3 载药微粒在体内的靶向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5.2 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对S_(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的评价
    5.3 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体内器官靶向性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三种中药注射液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研究概况
        1.1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病因病机研究
        1.2 现代医学临床治疗现状
        1.2.1 手术治疗
        1.2.2 化学治疗
        1.2.3 放射治疗
        1.2.4 其它疗法
    2 中医学对肝癌的研究概况
        2.1 古代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2 中医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现状
        2.2.1 中药治疗
        2.2.2 针灸、耳穴、穴位注射治疗
        2.2.3 外治及其它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近况
        3.1 西方医学疗法为主
        3.1.1 中医药配合肝癌手术治疗
        3.1.2 中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3.1.3 中医药联合放化疗
        3.2 中医药作为主要疗法
    4 常见中药抗肿瘤注射液
        4.1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实验研究
        4.2 羟基喜树碱(HCPT)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实验研究
        4.3 斑蝥酸钠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实验研究
    5 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细胞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肿瘤细胞复苏、传代、收集及细胞悬液制备
        2.2 药物浓度设计
        2.3 MTT法检测
        2.4 观察和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肝癌细胞形态变化
        3.2 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药治疗肝癌
    2 中药试剂的选择
    3 关于细胞和实验方法的选择
    4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语
    附录2:实验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10-羟基喜树碱—腺病毒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腺病毒载体简介
        1.1.1 腺病毒载体的结构和特点
        1.1.2 腺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
        1.1.3 腺病毒作为新型纳米材料的的现状及应用
    1.2 喜树碱的化学改造
        1.2.1 喜树碱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1.2.2 喜树碱的化学修饰
    1.3 腺病毒与喜树碱类药物的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1.6 总化学合成路线
第二章 喜树碱前体药物的合成及性状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的合成
        2.3.2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的表征
        2.3.3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的物理性状
        2.3.4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溶解度的测定
        2.3.5 HCPT 和 DSH-Ad 细胞抑制率的测定
        2.3.6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2.3.7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细胞凋亡特性检测
        2.3.8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的表征
        2.4.2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的基本性状
        2.4.3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溶解度的测定
        2.4.4 HCPT 和 DSH 细胞抑制率的测定
        2.4.5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2.4.6 10,20(S)-O-二琥珀酰羟基喜树碱诱导凋亡特性的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羟基喜树碱-腺病毒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腺病毒 Ad5-EGFP 的大量扩增和纯化
        3.3.2 DSH 的活化
        3.3.3 DSH-Ad 的制备
        3.3.4 DSH-Ad 的性能表征
        3.3.5 DSH-Ad 的细胞实验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腺病毒扩增与纯化
        3.4.2 DSH-Ad 的性能表征
        3.4.3 细胞实验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羟基喜树碱和去甲斑蝥素对肿瘤及其宿主细胞区别杀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羟基喜树碱的研究进展
        1.1.1 羟基喜树碱的概述
        1.1.2 羟基喜树碱的抗肿瘤活性及机理研究
        1.1.2.1 DNA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1.1.2.2 阻断细胞周期
        1.1.2.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1.1.2.4 影响真核细胞核转录因子 NF-κB 的表达
        1.1.2.5 影响细胞内 Ca~(2+)的流动
        1.1.2.6 其它
        1.1.3 羟基喜树碱的临床应用
        1.1.3.1 羟基喜树碱的临床应用
        1.1.3.2 羟基喜树碱的剂型研究
    1.2 去甲斑蝥素的研究进展
        1.2.1 去甲斑蝥素概述
        1.2.2 去甲斑蝥素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1.2.2.1 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侵袭、转移
        1.2.2.2 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
        1.2.2.3 抑制肿瘤细胞 DNA 和蛋白质的合成
        1.2.2.4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2.2.5 影响肿瘤细胞超微结构
        1.2.2.6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升高白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1.2.2.7 其它
        1.2.3 去甲斑蝥素的临床研究
        1.2.3.1 去甲斑蝥素的临床研究
        1.2.3.2 去甲斑蝥素的剂型研究
    1.3 药物对肿瘤和宿主细胞的区别杀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1.4 问题与展望
2 前言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及其培养基等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计数
        3.2.3 药物持续作用0-72h 生长曲线分析
        3.2.4 药物脉冲作用24h,恢复培养5d 研究分析
        3.2.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3.2.6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研究
        3.2.7 数据处理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对肺癌 A549和其宿主成纤维细胞 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研究
        4.1.1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对 A549和 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研究
        4.1.1.1 药物持续作用0-72h 生长曲线分析
        4.1.1.2 药物脉冲作用 A549和 MRC-5 24h,恢复培养5d 研究分析
    4.2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对肺癌 A549和其宿主成纤维细胞 MRC-5产生区别杀伤作用的机制初探
        4.2.1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形态学观察结果
        4.2.1.1 羟基喜树碱作用 A549和 MRC-5形态学观察结果
        4.2.1.2 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形态学观察结果
        4.2.2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细胞周期分析
        4.2.2.1 羟基喜树碱作用 A549和 MRC-5细胞周期分析
        4.2.2.2 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细胞周期分析
    4.3 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 A549和 MRC-5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4.3.1 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 A549和 MRC-5在该体系下的生长特性研究
        4.3.2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在细胞共培养和单独培养条件下的作用比较
5 讨论
    5.1 羟基喜树碱对 A549和 MRC-5区别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2 去甲斑蝥素对 A549和 MRC-5区别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3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 A549和 MRC-5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个人简历

(9)羟基喜树碱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130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第二节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第三节 肝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概况
    第四节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一节 临床疗效方面
    第二节 副作用方面
    第三节 中医证型研究方面
    第四节 中药介入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10)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治疗肺癌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
第一部分 羟基喜树碱抗癌作用机制及其构效相关性研究概况
    1 分子结构及基本性质
    2 制备方法
    3 作用机制
    4 构效关系
    5 不同形式相互转化影响因素
    6 含量测定方法
    7 临床应用
    8 讨论
第二部分 雾化吸入及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在豚鼠血液中的药动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雾化吸入及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在豚鼠肺组织的药动学研究
    1.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第四部分 雾化吸入与静脉注射羟基喜树碱在豚鼠组织分布的研究
    1.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五部分 改进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方法对相关组织的刺激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10-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羟喜树碱通过抑制HIF-1α影响肝癌HepG2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D]. 侯建成. 延边大学, 2019(01)
  • [2]不同刚度的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设计及其用于肿瘤递送的研究[D]. 代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小柴胡汤作用于外排转运蛋白降低伊立替康腹泻的分子机制[D]. 宋文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6)
  • [4]羟基喜树碱临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侯建成,刘洋,魏雪苗,赵容,张巍.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04)
  • [5]载叶酸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研究[D]. 谭欢欢.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6]三种中药注射液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 何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10-羟基喜树碱—腺病毒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陈文铎. 浙江理工大学, 2013(12)
  • [8]羟基喜树碱和去甲斑蝥素对肿瘤及其宿主细胞区别杀伤作用的研究[D]. 王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羟基喜树碱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130例回顾性分析[D]. 陈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治疗肺癌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 黄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10-羟基喜树碱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