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能总辐射仿真软件的设计及其实地测量验证(论文文献综述)
刘安成,刘喜梅[1](2021)在《基于Matlab/GUI的太阳辐射资源的仿真模型》文中指出该文对太阳辐射资源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忽略复杂的太阳辐射衰减过程前提下,综合考虑海拔高度,经纬度以及大气透明度系数对太阳辐射资源的影响,通过Matlab设计仿真实验,估算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发生散射和吸收情况后到达地面的辐射强度,建立了太阳辐射资源的仿真模型。并专为此系统设计了用户界面Matlab/GUI可查看某地某时的总辐射强度以及某地一天的总辐射强度曲线图。
陈睿昕[2](2021)在《住区形态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面积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住区作为现代人居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市人口的主要居住形式,住区室外空间是城市人口的主要活动场地,营造良好的住区室外空间从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太阳辐射是影响住区室外开放空间舒适的重要参数,也是促进城市住区环境可持续的主要考虑因素,因为它与能源效率及宜居性密切相关。因而研究住区太阳辐射对室外热环境既可持续性具有基础价值,本文希望明确住区形态参数与太阳辐射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定量描述形态参数与住区室外舒适间的关系。为此,本文做了如下的工作内容以及获得如下的结果:(1)首先,阐述了太阳辐射、住区、住区形态等相关基本概念,对住区开放空间的太阳辐射形成原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辐射各个分量的组成部分,对文献中太阳辐射模拟方法进行梳理,整理出适合住区层面的太阳辐射模拟计算方法,从间接计算太阳辐射入手,通过梳理天空开阔度计算原理及软件计算的优缺点,基于投影算法提出在基于参数化软件及性能模拟化插件平台建立计算天空开阔度(Sky view factor)的方法,建立快速便捷计算太阳辐射的计算模型。通过与住区实测辐射数据进行对比,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适合住区室外太阳辐射的计算模型,操作方便精度高。(2)针对住区实地调研不便的缺点,利用开放数据的方法获取西安地区的城市建筑模型,包括建筑轮廓数据及建筑高度空间分布,建立从开放数据获取三维数据的流程。通过对西安地区住区特征进行总结,基于层次分析法获取宜居的住区区域,根据层高频次及布局形式分类获取西安地区典型住区20例。(3)以西安地区典型住区为例,获得住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情况,住区天空开阔度与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相关关系较强,相关系数R在0.914-0.989间,因此可使用天空开阔度作为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预测因子。通过分析天空开阔度与月太阳辐射总量间的关系,同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相关性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大而增大,在遵循四原则基础上确定描述住区的形态参数,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平均高度标准差、紧凑度、复杂度、建筑占地面积标准差,研究住区形态参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平均高度标准差、复杂度、建筑占地面积标准差与年太阳辐射总量间呈负相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标准差与年太阳辐射总量间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R仅为0.226;紧凑度与年太阳辐射总量间呈正相关,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R为0.802。将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标准差、紧凑度及建筑平均高度此四个形态参数作为自变量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4)利用热气候指数(UTCI)作为评价太阳辐射影响下的住区室外舒适的指标。根据阴影区和太阳辐射影响下不同的通用热气候指数。获得室外环境舒适阴影和室外有效辐射范围,确定使室外舒适住区形态参数范围。综合考虑,住区复杂度1.0-2.0,紧凑度为0.20-0.29。
李佳[3](2021)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旨在将一次能源转化为以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落实到实处,推行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相对迟缓,能源使用方式较传统。文章通过构建满足内蒙古西部草原地区需求的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提高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提供了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新模式。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和整理,归纳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新宝力格苏木的区域环境和气候特点,并对该地区冬季采暖能耗、室内热环境、现有民居建筑形态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乡村振兴建设总体布局和牧民对室内环境舒适的普遍需求,利用De ST-h软件构建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使之满足严寒地区年耗量不高于30k W·h/m2·a的要求。采用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的算法,选取民居采暖能耗、经济成本、室内热环境、太阳能得热量4项指标作为优化目标,确定了民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新建经济成本、PMV值等约束条件。结合MATLAB编程软件生成Pareto最优解集,实现构建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多目标优化方案。经过模型收敛筛选判断以及分析Pareto最优解集合,寻找最佳构建方案。根据太阳能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佳室内采光原则,在民居室内PMV值达到[-1,1]时,使得民居满足年能耗不超过30k W·h/m2·a,并通过合理手段有效降低民居围护结构的经济投入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多目标优化超低能耗草原居住模型的平均冬季能耗为2 377.61 k W·h,热负荷指数平均为26.98k W·h/m2;平均PMV值为-0.08;平均经济成本投入143 028.50元;全年太阳能得热量54.24 k Wh/m2。与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围护结构方案相比,多目标优化后选择的方案具有更高的节能与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较低的经济成本等优点。综上所述,通过对多目标优化下的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构建,为内蒙古严寒地区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可实施方案提供参考,判断超低能耗草原民居模型的推广价值,以及在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带来的正面效益。
汪珊珊[4](2021)在《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集合住宅顶层既是建筑整体节能指标的关键环节,又是建筑形态、空间变化最多的位置。既有研究中针对顶层热环境改善的成果颇丰,但大都集中在对屋面热工性能的提升上,没有从顶层的空间、形态角度去考虑顶层节能。西宁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从太阳能辐射热利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顶层空间、形态、结构所的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的影响,提出节能营建技术要点,对降低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采暖负荷很有意义。本文以我国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住宅顶层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分析顶层室内热环境差的原因为:屋面热工性能差、屋顶坡度未考虑节能、顶层缓冲空间利用不当、顶层未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其次通过对西宁城市集合住宅14个住宅区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提取大于18层住宅,顶层三室户典型物理模型,围护结构为调研现状构造和75%节能构造,借助能耗模拟软件Designbuilder模拟顶层空间、形态的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采暖负荷的影响,给出节能设计因素的建议取值,并提出顶层节能贡献率的概念,用来比较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贡献大小,并给出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贡献率大小的排序;构造上针对屋面和外墙的保温构造形式和保温材料厚度进行研究,给出建议保温材料和保温厚度及其构造节点。最后结合碧桂园实际案例对顶层各项节能因素进行实践应用,顶层节能贡献率为45.51%,对整栋建筑的节能贡献率为9.77%。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结论1:给出顶层三种典型户型的节能设计因素对顶层节能贡献量大小排序。在调研构造下,顶层平层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南向窗墙比〉透明坡度〉屋面天窗占比〉不透明坡度〉阳台,顶层局部南向跃层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南向窗墙比〉屋面天窗占比〉透明坡度〉不透明坡度〉阳台,顶层局部南北向跃层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屋面天窗占比〉南向窗墙比〉透明坡度〉不透明坡度〉阳台。在75%节能构造下,三种顶层典型户型的节能贡献率排序为南向窗墙比〉屋面天窗占比〉透明坡度〉不透明坡度〉阳台。结论2:针对顶层典型户型的节能设计因素给出建议取值。(1)对于顶层平层户型,在调研现状构造和75%节能构造下,阳台进深建议0.9-1.5m,共用墙界面开口比例建议为50%;对于局部南向跃层和局部南北向跃层户型,南向阳台上下通高更为节能,在调研现状构造下,阳台进深建议在0.9-2.1m,用墙界面开口比例建议为50%,在75%节能构造下,阳台进深建议在0.9-1.8m,用墙界面开口比例建议为50%-70%。(2)在兼顾节能与风貌要求下考虑不透明屋顶坡度取值,顶层平层和局部南北向户型屋顶坡度≤30°,局部南向户型屋顶坡度≤35°;屋面开天窗时,可以减少顶层的采暖负荷。(3)在调研现状构造和75%节能构造下,顶层平层的房间天窗面积占比≤50%,顶层局部南向跃层和顶层局部南北向跃层≤60%。(4)在调研现状构造下,建议顶层典型户型南向窗墙比为0.6;75%节能构造下,建议顶层典型户型南向窗墙比为0.65。结论3:集合住宅顶层外墙、屋面采用非均衡保温设计,给出保温厚度建议取值和构造节点。(1)同等保温厚度下,增加北向墙体保温对顶层节能贡献率最大,外墙保温材料为岩棉时,建议南向的保温厚度≤120mm,西向(东向)墙体保温厚度≤140mm,北向墙体保温厚度≤160mm。(2)对于坡屋顶南北向坡屋面保温设计来说,增加北向坡屋面保温厚度更有利于顶层节能,建议屋面保温材料厚度≤160mm。
王军[5](2021)在《电动汽车车内电磁辐射仿真与车载巡测影响因素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技术和微波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伴随而来的电磁辐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和人民广泛关注的问题,电动汽车以电能作为动力源,多种电气电子设备共同工作,这一过程中带来的电磁辐射问题不可忽视,车内的电磁环境非常复杂,电磁辐射水平不仅对元器件及电子系统产生影响,而且关乎人体的健康安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动汽车车内的电磁辐射水平展开了研究。电磁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限于电动汽车领域的革新与发展,电磁环境的监管工作也慢慢成为环保部门关注的重点,我们不仅要研究新设备、新技术的电磁辐射特性,也要从环境角度增加和完善区域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评价方法,车载巡测监测技术的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进行。为了加强对电磁环境的管理,本文从车内和车外两个方面考虑,对车载巡测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内部电磁辐射源建模仿真的方法,将主要辐射源驱动电机和电池源等效建模仿真,在仿真软件CST中实现电场强度水平的分析,将三维实体模型和等效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等效模型的可靠性。创建了一种车内电磁辐射屏蔽措施,设计整改方案,提高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水平。在电磁辐射车载巡测监测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识别并分析了对车载巡测监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本文包括周围运行车辆的影响及通过架空输电线路时的变化。通过资料调研、理论分析、实际环境测量、电磁仿真等研究方式,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上因素对数据产生的影响程度。本文针对电动汽车电磁辐射建模仿真展开研究,并分析了车载巡测的影响因素,对具体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
王月朋[6](2020)在《基于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的隧道入口遮阳棚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隧道交通事故的频发,隧道安全问题开始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隧道交通事故数据,认为隧道路段典型的光环境,尤以隧道入口段剧烈照度差导致的“黑洞效应”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隧道入口设置遮阳棚被认为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选择,但目前针对遮阳棚设计鲜有研究,更多以经验设置为主。考虑到设置遮阳棚是为了满足驾驶人视觉适应特性,因此开展隧道入口光环境过渡对驾驶员动态视觉影响研究,继而提出遮阳棚光过渡设计方法,对于保障隧道入口行车安全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驾驶人动态视觉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人眼识别机理,结合隧道洞口交通环境特征,揭示了视觉明暗适应特性对于隧道入口“黑洞效应”形成的影响机理,并确定了其影响范围;基于驾驶人视觉响应能力选择视觉功效法设计了室内模型实验,以探测率、反应时间为指标表征驾驶人的视觉适应能力;通过编制控制软件搭建仿真实验平台,基于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设计了可调光灯具和变化视标代替环境光过渡和障碍物识别,模拟隧道入口环境光变化对于驾驶人动态视觉识别试验;分析研究不同控制速度下的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驾驶人反应时间影响结果,根据交通工程学规定的视觉安全反应时间,拟合绘制了相应速度下的符合驾驶人视觉适应特性的照度过渡曲线。对隧道入口减光设施进行比较分析,优选遮阳棚作为改善隧道入口光环境过渡的工程方案,基于Ecotect Analysis光环境仿真软件构建隧道入口遮阳棚模型,仿真分析得到在不同外界光环境照度、控制车速条件下的遮阳棚至隧道入口处沿线照度变化;根据不同车速下拟合的照度过渡公式,结合遮阳棚分段增加最小视觉刺激时间行驶步长理论确定构件长度,分别对该长度下的遮阳棚选取不同材料透光率参数组合方案,进行全长范围内光环境的仿真模拟,基于满足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的照度变化指标,探索遮阳棚透光参数组合推荐值。以实体工程为光环境设计对象,通过参照法确定遮阳棚长度及透光率组合方式,并进行照度仿真模拟。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减光构筑物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有助于改善隧道入口“黑洞效应”,缓解驾驶人明暗视觉过渡,从而促进隧道交通安全发展。
乔煜婷[7](2020)在《基于DAYSIM软件的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建筑护理单元力求为病人创建舒适的治疗康复环境,为医护人员创造高效的工作环境。与人工照明环境相比,天然光环境更易被使用者接受。良好的天然采光形成的舒适室内环境能够调节人的生理节律,对减少病人康复时间及提高医护工作者工作效率均有重要作用。与其他类型的建筑不同,医院护理单元各类空间中的用户在建筑物中的活动时间较长,长期依赖人造照明会导致很大的功率损耗。不管是从医疗建筑能耗角度还是使用者体验感的角度,均需要针对性进行护理单元各空间的天然采光研究及设计。本研究以护理单元各功能空间天然采光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理论研究深入分析护理单元各功能空间的天然采光优化措施,以期为医疗建筑护理单元不同功能空间的天然光优化设计与发展提供理论数据参考与指导依据。全文分为以下五部分并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依托天然采光对病房区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对护士站办公护理者办公效率的影响两大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天然光环境对于护理单元舒适度及体验感方面的意义,明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总体框架。第二部分对医院护理单元特别是山东地区部分医院医护单元各空间采光环境进行了天然采光效果的实际调研和测量。进一步整理提炼出护理单元在天然采光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为:⑴新建护理单元天然采光不满足标准要求;⑵护理单元采光不均匀。第三部分针对上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对动静态天然采光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对比剖析六类建模软件及采光分析软件适用条件与优劣势,并择优主选DAYSIM动态天然采光软件验证模拟软件数据较实测数据更为精准且贴合实际采光状态。第四部分按照不同功能区采光需求分别对护理单元的护理单元整体空间、普通病房空间、医护办公空间、公共空间以及特质空间等5类空间进行仿真模拟及优化剖析。⑴护理单元整体空间的优化:从护理单元朝向、遮挡建筑层数与建筑间距、护理单元平面组合形式及外廊宽度选择等方面进行改善。⑵普通病房的优化:从病房朝向、病房平面形状及尺寸、病房净高及顶棚形式选择、采光口数量及宽高比、采光口遮阳类型选择等方面进行改善。⑶医护办公空间的优化:从医护办公空间朝向、医护空间平面形状及组合形式、护士站与诊疗空间联合布置形式及内窗设置等方面进行改善。⑷公共空间:从活动室及医辅用房位置、楼梯电梯间的开窗方式、走廊长度与弯折形状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改善。⑸特质空间:ICU病房采光设计上采用缩小内反光板宽度的措施;烧伤单元内侧设置光导管进行室内补光设计;产科单元病床位置应布置在避风靠墙角处,并设玻璃封闭阳台而非南向内廊;新生儿护理单元在外遮阳基础上增加窗口处柔和的横向百叶进行近窗处遮阳;传染病护理单元设封闭外廊以及大型非开启侧窗等方面进行改善。第五部分对上述优化设计策略归纳总结,应用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设计中,对护理单元的天然采光效果进行优化及效果验证。本文提出了医院普通护理单元天然采光的基本优化设计策略,希望为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设计、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脉络架构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尚琪[8](2019)在《多目标优化导向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多为自建房,围护结构设计不规范,导致草原民居热工性能差。本文通过对围护结构构造的节能优化设计来达到草原民居太阳能利用率、建筑采暖能耗、室内热舒适和围护结构工程造价之间相互平衡的目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研究为内蒙古牧区草原民居的节能优化提供基础和参考。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取得草原民居的基本情况,以此建立草原民居基础模型。首先,使用能耗模拟软件通过建筑最佳朝向和窗墙面积比提高草原民居的太阳能利用率。其次,改变草原民居外门、外窗、外墙、屋面、楼地面和内隔墙的传热系数,使用Designbuilder软件进行模拟得出建筑采暖能耗和室内热舒适的值,同时使用广联达对各围护结构进行工程造价计算;将得到的数据使用多元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对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NSGA-II算法进行优化,得出Pareto最优解;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Pareto最优解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出有效解。最后,根据得到的有效解制定出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优化构造。通过对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的优化研究,得出如下的结果:(1)乌拉特后旗地区草原民居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2.5o,东、南、西、北四向的窗墙面积比分别为:0、0.45、0、0.05。(2)建立三个目标与各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的优化模型,并对优化模型进行检验和误差分析。三优化模型的R2值分别为0.960 0、0.959 2和0.912 8,说明模型拟合对良好;将围护结构各部位传热系数的重新进行方案设计,将模拟结果与模型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相差很小,表明模型可信。(3)使用NSGA-II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优化,得出关于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Pareto最优解,之后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得出方案3和方案9为有效方案。综上,通过对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的优化研究,为节能性相对较差的草原民居提供了节能改造研究的思路与依据。
李永强[9](2018)在《营口50MW地面光伏电站设计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光伏产能爆发式的增长和上网补贴调整引起的“抢装潮”,光伏电站从设计到建成投产时间较为仓促,在施工或投运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前期设计的遗留问题。为此,论文通过科学规划设计方法和光伏电站相关设计理论,对光伏电站的站址选择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营口地区50MW光伏电站实际案例,解决了地面光伏电站前期设计中的站址太阳能资源评估,设备选型,阵列运行方式,接线方案和上网电量预测问题。论文提出了在区域不具备太阳能辐射监测站时的太阳能资源数据获取方法,借助气象软件和权威数据库对指定区域气象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并验证了所获取数据的可信度。通过对营口地区太阳能资源和气象数据的详细评估,揭示了该地区太阳能水平面总辐射年总量,证明该地区适合建设地面光伏电站对太阳能资源进行规模开发利用。论文根据案例实际情况给出了太阳能电池类别和太阳能电池组件型号的选择依据,并结合逆变器各项技术指标提供了选型依据,综合考虑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逆变器技术参数计算出合理的组件串设计。论文提出了光伏方阵多级汇集的分层结构设计原则,并兼顾前提投入成本和后期维护难度,确定了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采用固定式运行方式。根据站址实际地理位置,计算出了电池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以保证组件表面接受的光照辐射量最大化,进而确保电站全年发电量最大。论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营口50MW地面光伏电站的设计方案,并根据站址实际情况计算出了阴影系数,由此设计了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方阵的布局和接线方式。分析了该站建设及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了该站能为当地创造的直接发电、环境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营口50MW地面光伏电站在技术经济层面、社会环境效益方面均是可行的,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对于今后相同类型的地面光伏电站投资建造,论文研究内容能提供一定的初期设计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价值。
陈舒炜[10](2018)在《单株枇杷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模拟与光截获能力分析》文中认为光合有效辐射PAR(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植物冠层的形态结构决定着的其内部的光分布情况,从而影响植物对光的截获能力和冠层内的微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传统方法通过实地测量研究冠层内光分布,耗时耗力,且时空分辨率难以保证。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是克服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虚拟植物技术,以枇杷树为研究对象,定量模拟和分析冠层内光分布规律及光截获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获取枇杷树的形态结构特征参数,利用L-系统建模方法,编写L-系统规则,建立枝干系统的三维模型;利用手持结构光扫描仪,获取冠层叶片器官点云数据并建立叶片器官的三维模型,然后集成叶片三维模型和枝干系统模型,建立精细的单株枇杷三维模型。(2)基于扩展的辐射度模型,分别模拟单株枇杷冠层内太阳直射PAR和天空散射PAR分布。在不同光源环境下,定量分析不同时刻的枇杷冠层内PAR分布情况并总结规律。光主要分布在冠层外围及中上层区域,内膛和中下层区域受遮挡严重。冠层接收的辐射能量随时间呈单峰型变化趋势,中午太阳辐射最强,早晨与傍晚太阳辐射最弱。同时提出枇杷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模拟与实地验证方案,通过对比计算机模拟结果与辐射传感器实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3)根据冠层辐射模拟结果,从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和辐射能量两个方面,分别选用冠层轮廓区域面积比例STAR(Silhouette Total Area Ratio)和相对光合有效辐射RPAR(Relativ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两项分析指标,分析枇杷冠层内光截获的空间分布与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冠层向阳面的中上层区域及外围区域光截获效率最高,背阴面的内膛及中下层区域光截获效率较低。(4)模拟不同冠形的枇杷树冠层内STAR、RPAR和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冠形对冠层光截获能力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冠形的冠层光截获能力差异明显。开心形枇杷树冠层净光合速率最大,光截获效率高,说明其冠形结构更合理。定量分析冠层内光分布和形态结构对光截获能力的影响,为枇杷整形修剪和理想株型设计提供参考。
二、太阳能总辐射仿真软件的设计及其实地测量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能总辐射仿真软件的设计及其实地测量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atlab/GUI的太阳辐射资源的仿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模型的建立 |
1.1 确定基本参数[1-3] |
1.1.1 太阳时角的确定 |
1.1.2 太阳赤纬角的确立 |
1.1.3 太阳高度角 |
1.1.4 大气层上界某一时刻的太阳辐射量,以E0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
1.2 辐射强度的计算[4-5] |
1.2.1 大气质量与大气透明度的引入及计算 |
1.2.2 直接辐射强度 |
1.2.3 间接辐射强度 |
1.2.4 总辐射强度 |
2 运用Matlab进行模型的实现 |
2.1 Matlab程序流程 |
2.2 对太阳辐射资源的Simulink仿真 |
2.3 运用Matlab/GUI进行用户界面设计 |
3 仿真校验 |
4 结论 |
(2)住区形态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住区太阳辐射研究现状 |
1.2.2 天空开阔度研究现状 |
1.2.3 住区形态与太阳辐射相关性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天空开阔度计算方法及验证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太阳辐射 |
2.1.2 太阳辐射量和太阳辐射总量 |
2.1.3 住区及住区形态 |
2.2 住区太阳辐射研究 |
2.3 天空开阔度及天空曝光因子 |
2.3.1 天空开阔度(Sky view factor) |
2.3.2 天空曝光因子(Sky exposure factor) |
2.3.3 天空开阔度计算 |
2.3.4 天空开阔度验证 |
2.4 太阳辐射模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典型住区模型确定与太阳辐射模拟方法 |
3.1 开放数据下的住区模型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清洗和数据修正 |
3.1.3 研究数据类型 |
3.2 典型住区模型 |
3.2.1 区位及气候条件分析 |
3.2.2 住区特征 |
3.2.3 住区分类兴趣点(POI) |
3.2.4 基于便捷宜居的典型住区 |
3.3 典型住区太阳辐射模拟 |
3.3.1 建筑模型生成与表现软件 |
3.3.2 软件模拟运行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住区形态参数对太阳辐射影响分析 |
4.1 住区太阳辐射模拟结果分析 |
4.1.1 模拟数据分析流程 |
4.1.2 不同住区的天空开阔度模拟结果分析 |
4.1.3 不同住区的天空曝光因子模拟结果分析 |
4.1.4 不同住区的太阳辐射模拟结果分析 |
4.2 住区形态参数 |
4.2.1 住区形态参数的确定 |
4.2.2 住区形态参数化量化方法 |
4.2.3 住区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 |
4.3 住区形态参数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研究 |
4.3.1 天空开阔度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 |
4.3.2 天空曝光因子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 |
4.3.3 住区太阳辐射的多元回归模型验证 |
4.4 住区形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住区太阳辐射评价及应用 |
5.1 住区开放空间太阳辐射评价 |
5.1.1 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 |
5.1.2 住区开放空间的阴影区的通用热气候指数 |
5.1.3 太阳辐射影响下的住区外开放空间的通用热气候指数 |
5.2 室外环境舒适阴影 |
5.3 室外环境有效辐射 |
5.4 确定形态参数范围 |
5.4.1 舒适阴影时的相关形态参数范围 |
5.4.2 有效辐射时的相关形态参数范围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后续工作 |
致谢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图 |
附表 |
(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
1.1.2 北方农村牧区建筑能耗现状 |
1.1.3 政策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低能耗建筑研究近况 |
1.2.2 外围护结构研究近况 |
1.2.3 多目标优化研究近况 |
1.2.4 总结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应用价值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1.4.5 课题来源 |
2 相关理论梳理 |
2.1 超低能耗建筑原理 |
2.1.1 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 |
2.1.2 超低能耗建筑体系评价 |
2.2 多目标优化理论 |
2.2.1 理论涵义 |
2.2.2 常见优化方法 |
2.2.3 多目标优化与智能算法技术 |
2.3 智能算法选择 |
2.3.1 遗传算法的主要内容及优化计算流程 |
2.3.2 蚁群算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2.3.3 组合算法的提出 |
2.4 总结 |
3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构建 |
3.1 内蒙古西部人文环境 |
3.1.1 地貌及人口分布 |
3.1.2 气候特点 |
3.1.3 研究区域情况 |
3.2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的基本状况及建立模型 |
3.2.1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的基本情况 |
3.2.2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原始模型建立 |
3.3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3.3.1 室外干球温度 |
3.3.2 室内热环境 |
3.3.3 采暖能耗分析 |
3.4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构建 |
3.4.1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构建 |
3.4.2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能耗分析 |
3.4.3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室内热环境分析 |
3.5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太阳能利用目标优化 |
3.5.1 太阳能源使用情况分析 |
3.5.2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朝向分析 |
3.5.3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窗墙比分析 |
3.5.4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阳光间构建 |
3.5.5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初始模型不足 |
3.6 小结 |
4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4.1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优化目标 |
4.1.1 采暖能耗目标约束范围 |
4.1.2 经济成本目标约束范围 |
4.1.3 室内热环境目标约束范围 |
4.2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多目标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
4.2.1 采暖能耗目标函数 |
4.2.2 经济成本目标函数 |
4.2.3 室内热环境目标函数 |
4.2.4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多能耦合供热系统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
4.3 MATLAB求解多目标问题 |
4.3.1 MATLAB优化工具箱 |
4.3.2 Fgoalattain一般用法 |
4.4 基于遗传算法和人工蚁群算法结合的多目标优化技术流程 |
4.4.1 组合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4.4.2 组合算法结束条件 |
4.4.3 组合算法的操作步骤 |
4.5 优化目标选择带入 |
4.6 结果分析 |
4.7 小结 |
5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分析 |
5.1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多目标优化的围护结构构建方案 |
5.2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能耗分析 |
5.2.1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能耗计算 |
5.2.2 多目标优化方案选择 |
5.3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经济分析 |
5.3.1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经济成本计算 |
5.3.2 多目标优化方案选择 |
5.4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
5.4.1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室内热舒适性计算 |
5.4.2 多目标优化方案选择 |
5.5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太阳得热量计算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民居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 B 组合算法求解代码 |
附录 C 室内热扰设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采暖负荷优化需求 |
1.1.2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太阳辐射热利用潜力有待挖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住宅非透明围护结构节能研究现状 |
1.3.2 住宅中太阳辐射热利用的研究成果 |
1.3.3 住宅中缓冲空间的节能设计研究现状 |
1.3.4 模拟软件的应用 |
1.3.5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对象 |
1.4.3 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理论基础 |
2.1 建筑节能的途径 |
2.1.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节能 |
2.1.2 非平衡保温节能 |
2.1.3 缓冲空间节能 |
2.2 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设计研究思路 |
2.2.1 集合住宅顶层节能途径的局限性 |
2.2.2 集合住宅顶层节能营建设计研究思路 |
2.2.3 集合住宅顶层节能营建设计研究思路的关键技术 |
2.3 小结 |
3.西宁城市集合住宅调研现状及典型顶层户型提取 |
3.1 西宁地理气候特征 |
3.2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
3.2.1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建筑节能发展 |
3.2.2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节能设计标准 |
3.3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室内热环境现状 |
3.3.1 测试对象 |
3.3.2 测试方案 |
3.3.3 中间层和顶层室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
3.3.4 顶层室内外热环境分析 |
3.3.5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现存问题 |
3.4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典型物理模型提取 |
3.4.1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建筑类型 |
3.4.2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平面形式 |
3.4.3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套型类型 |
3.4.4 西宁集合住宅屋顶形式 |
3.4.5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围护结构 |
3.4.6 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典型物理模型 |
3.5 模拟工具选取及验证 |
3.5.1 模拟软件的选取及介绍 |
3.5.2 模型建立 |
3.5.3 可靠性验证 |
3.6 小结 |
4.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空间及形态节能设计研究 |
4.1 顶层跃层类型及通高空间设计 |
4.1.1 顶层跃层类型 |
4.1.2 跃层类型的通高空间设计 |
4.2 顶层南向阳台设计 |
4.2.1 顶层平层户型南向阳台设计 |
4.2.2 顶层局部南向跃层户型南向阳台设计 |
4.2.3 顶层局部南北向户型南向阳台设计 |
4.2.4 顶层南向阳光间设计策略 |
4.3 顶层屋顶坡度 |
4.3.1 不透明屋顶坡度 |
4.3.2 透明屋顶坡度 |
4.3.3 屋顶坡度设计策略 |
4.4 立面开窗大小 |
4.4.1 屋面天窗面积占比 |
4.4.2 南向窗墙比 |
4.5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建筑空间、形态节能设计要点 |
4.5.1 顶层设计因素节能设计要点 |
4.5.2 设计因素的顶层节能贡献率大小排序 |
4.6 小结 |
5.顶层构造节能设计研究 |
5.1 外墙 |
5.1.1 外墙保温构造形式 |
5.1.2 常见保温材料及其特性 |
5.1.3 不同方向保温材料厚度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
5.1.4 外墙构造节点设计 |
5.2 屋面 |
5.2.1 屋面保温构造形式 |
5.2.2 平屋面保温材料及其厚度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
5.2.3 坡屋面南北向保温材料厚度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
5.2.4 坡屋顶间层与采暖负荷的关系 |
5.2.5 屋顶构造节点 |
5.3 西宁集合住宅顶层构造节能设计要点 |
5.3.1 外墙构造节能设计要点 |
5.3.2 屋面构造节能设计要点 |
5.4 小结 |
6.西宁碧桂园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应用实践 |
6.1 项目概况 |
6.1.1 碧桂园18#原设计方案 |
6.1.2 项目原方案节能情况 |
6.1.3 优化目标及思路 |
6.2 顶层节能优化过程 |
6.2.1 顶层空间优化设计 |
6.2.2 顶层形态优化设计 |
6.2.3 顶层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
6.3 顶层节能营建技术优化成果 |
6.3.1 顶层采暖负荷优化成果 |
6.4 方案设计成果 |
6.5 小结 |
7.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
致谢 |
(5)电动汽车车内电磁辐射仿真与车载巡测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
1.2.2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动汽车电磁辐射及车载巡测相关理论 |
2.1 电磁学基本理论 |
2.1.1 电磁辐射基本理论 |
2.1.2 麦克斯韦方程组 |
2.1.3 边界条件 |
2.2 电磁波屏蔽理论 |
2.2.1 电磁屏蔽 |
2.2.2 电磁辐射防护及相关标准 |
2.3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汽车辐射源选取及建模方法 |
3.1 电动汽车辐射源 |
3.1.1 电动汽车的组成结构 |
3.1.2 电机驱动系统 |
3.1.3 动力电池系统 |
3.2 等效天线模型的电磁学原理 |
3.2.1 导线电磁辐射原理 |
3.2.2 对称阵子辐射原理 |
3.3 建立辐射源等效模型 |
3.3.1 正交偶极子天线 |
3.3.2 平面螺旋天线 |
3.4 电动汽车电磁屏蔽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汽车电磁辐射仿真 |
4.1 CST电磁仿真软件 |
4.1.1 CST软件介绍 |
4.1.2 有限积分法 |
4.2 电动汽车等效模型电磁辐射仿真 |
4.2.1 车体模型建立 |
4.2.2 驱动电机等效电磁模型 |
4.2.3 动力电池等效电磁模型 |
4.2.4 整车电磁辐射仿真 |
4.3 电动汽车三维实体模型仿真验证 |
4.4 电动汽车等效模型电磁屏蔽仿真 |
4.5 电动汽车的电磁防护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影响因素探究 |
5.1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介绍 |
5.1.1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的优势 |
5.1.2 监测依据 |
5.1.3 监测设备及车辆 |
5.2 周围车辆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5.2.1 影响因素的识别及确认 |
5.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5.2.3 研究方案 |
5.2.4 实验结果 |
5.2.5 结果理论分析 |
5.3 架空输电线路的影响 |
5.3.1 影响因素的识别及确认 |
5.3.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5.3.3 研究方案 |
5.3.4 方案实现 |
5.3.5 实验结果 |
5.3.6 结果理论分析 |
5.4 对车载巡测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的隧道入口遮阳棚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入口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研究 |
1.2.2 减光构筑物研究现状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视觉适应性的隧道入口光环境过渡试验方法 |
2.1 隧道入口明暗视觉适应机理分析 |
2.1.1 人眼明暗视觉适应机制 |
2.1.2 “黑洞效应”形成机理及影响范围 |
2.2 光环境对视觉影响的试验方法 |
2.3 视觉功效指标 |
2.4 试验平台构建 |
2.5 试验步骤 |
2.5.1 实际隧道照度调研 |
2.5.2 试验平台试验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驾驶人反应时间影响分析 |
3.1 试验参数设置 |
3.2 隧道入口段光环境对驾驶人视觉功效影响分析 |
3.2.1 车速为60km/h隧道入口照度变化对驾驶人反应时间影响分析 |
3.2.2 车速为80km/h隧道入口照度变化对驾驶人反应时间影响分析 |
3.2.3 车速为100km/h隧道入口照度变化对驾驶人反应时间影响分析 |
3.3 不同车速对动态视觉反应时间影响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值仿真的隧道入口遮阳棚光环境模型设计 |
4.1 隧道入口减光措施比选 |
4.2 光环境仿真软件选择 |
4.2.1 光分析软件的比选 |
4.2.2 Ecotect软件的可靠性验证 |
4.3 基于Ecotect的隧道入口光环境仿真模型构建方法 |
4.3.1 遮阳棚模型构建 |
4.3.2 仿真参数设置 |
4.3.3 仿真运行分析 |
4.4 隧道入口遮阳棚光环境设计方法 |
4.4.1 设计参数 |
4.4.2 遮阳材料透光参数组合及长度确定 |
4.4.3 遮阳棚内部多方案参数组合与光环境仿真分析 |
4.4.4 隧道入口遮阳棚光环境设计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枫树坳隧道入口遮阳棚设计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设计参数 |
5.3 参照法仿真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DAYSIM软件的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天然采光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
1.1.2 天然采光对办公护理者办公效率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设计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设计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目的以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医院护理单元天然光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 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设计要求 |
2.1.1 影响天然光环境的因素 |
2.1.2 医院天然采光相关标准规范 |
2.2 护理单元天然采光实地测量与现状分析 |
2.2.1 所测地区光气候特征 |
2.2.2 调研对象选取 |
2.2.3 调研方法及采光实测数据收集 |
2.2.4 调研实例 |
2.2.5 问卷调查 |
2.3 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然采光评价指标及模拟软件选择 |
3.1 天然光环境评价指标 |
3.1.1 静态评价指标 |
3.1.2 动态评价指标 |
3.2 天然采光模拟软件分析及选择 |
3.2.1 模型建立软件及采光分析软件的选择 |
3.2.2 DAYSIM动态天然采光模拟软件优势 |
3.2.3 模拟软件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差异及优劣势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护理单元整体与组成空间天然采光模拟及优化措施 |
4.1 护理单元整体布局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
4.1.1 护理单元朝向影响及优化措施 |
4.1.2 遮挡建筑层数与建筑间距对住院楼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1.3 护理单元平面组合形式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1.4 外廊宽度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1.5 策略小结 |
4.2 普通病房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
4.2.1 病房朝向对采光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2.2 病房平面形状及尺寸对采光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2.3 病房净高及顶棚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2.4 采光口及窗口遮阳类型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2.5 策略小结 |
4.3 医护办公空间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
4.3.1 医护办公空间朝向对采光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3.2 医护办公空间平面形状及组合形式对采光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
4.3.3 护士站及诊疗空间天然采光优化措施 |
4.3.4 策略小结 |
4.4 公共空间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
4.4.1 活动室及医辅用房天然采光优化措施 |
4.4.2 楼梯、电梯间及走廊天然采光优化措施 |
4.4.3 策略小结 |
4.5 特质空间属性界定及天然采光优化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项目实践---山东省聊城市茌平二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优化设计 |
5.1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设计概述 |
5.1.1 项目背景及天然光气候环境 |
5.1.2 整体布局 |
5.1.3 护理单元功能配置与平面布局 |
5.2 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设计 |
5.2.1 病房空间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及效果分析 |
5.2.2 护士站及医护办公空间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
5.2.3 护理单元公共空间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
5.2.4 护理单元特质空间天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论文建议、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6.2.1 论文建议 |
6.2.2 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附录 1 山东省荣军总医院采光系数值汇总 |
附录 2 山东省胸科医院东院 A1 组病房采光系数值汇总 |
附录 3 山东省胸科医院东院 A2 组护士站采光系数值汇总 |
附录 4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A1 组医技办公采光系数值汇总 |
附录 5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A2 组病房采光系数值汇总 |
附录 6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B1 组病房采光系数值汇总 |
附录 7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B2 组诊疗室与护士站采光系数值汇总 |
附录 8 山东地区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调查问卷(患者篇) |
附录 9 山东地区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调查问卷(医护人员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8)多目标优化导向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与现状 |
1.1.2 内蒙古草原民居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草原民居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3 建筑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主要创新点 |
1.4.5 课题来源 |
2 建筑围护结构和多目标优化相关理论 |
2.1 建筑围护结构相关理论 |
2.1.1 建筑围护结构 |
2.1.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内容 |
2.2 多目标优化问题及相关概念 |
2.3 NSGA-Ⅱ算法 |
2.4 小结 |
3 基于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模型建立 |
3.1 内蒙古西部太阳能资源现状 |
3.2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选取 |
3.3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模型的建立 |
3.3.1 调研地区选择 |
3.3.2 调研方法及数据来源 |
3.3.3 草原民居基础模型建立 |
3.3.4 草原民居基础模型模拟分析 |
3.4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最佳朝向分析 |
3.5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窗墙比优化分析 |
3.5.1 窗墙比 |
3.5.2 模拟对比分析 |
3.6 小结 |
4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4.1 基于优选法的围护结构模拟方案设计与模拟分析 |
4.2 构建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 |
4.2.1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
4.2.2 模型优度检验 |
4.2.3 围护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 |
4.3 模型检验 |
4.3.1 正交实验原理 |
4.3.2 基于正交实验的模拟方案设计 |
4.3.3 误差分析 |
4.4 小结 |
5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设计 |
5.1 基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NSGA-Ⅱ算法设计 |
5.1.1 NSGA-Ⅱ算法优化原理 |
5.1.2 求解步骤及参数设定 |
5.1.3 结果分析 |
5.2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方案 |
5.3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 |
5.3.1 数据包络分析原理 |
5.3.2 方案评价 |
5.3.3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方案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A 牧区草原民居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regress函数代码 |
附录 C NSGA-Ⅱ部分求解代码 |
(9)营口50MW地面光伏电站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光伏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光伏发展情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光伏电站站址选择 |
2.1 概述 |
2.2 我国太阳能分布及开发概述 |
2.2.1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 |
2.2.2 我国相关能源开发政策 |
2.3 区域太阳能资源评估 |
2.3.1 站址的气象资料获取 |
2.3.2 营口市气象数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 |
3.1 概述 |
3.2 太阳能电池组件选择 |
3.2.1 太阳能电池类型的选择 |
3.2.2 太阳能电池组件峰值功率的选择 |
3.3 光伏阵列运行方式选择 |
3.2.1 光伏阵列的运行方式选择 |
3.2.2 光伏阵列最佳倾角的计算 |
3.4 逆变器选择 |
3.4.1 逆变器的技术指标 |
3.4.2 逆变器的选型 |
3.5 光伏方阵设计 |
3.5.1 并网光伏阵列分层结构 |
3.5.2 光伏子阵设计原则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口50MW光伏电站设计方案 |
4.1 项目概述 |
4.2 光伏子阵设计 |
4.2.1 光伏子阵内串、并联设计 |
4.2.2 组件串横向排列方式 |
4.2.3 组件串竖向排列方式 |
4.3 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间距计算 |
4.3.1 阴影成因分析 |
4.3.2 阴影系数计算 |
4.3.3 组件支架间距计算 |
4.3.4 不同排列方式占地比较 |
4.4 方阵接线方案 |
4.4.1 方阵汇流箱设计 |
4.4.2 逆变器室布置方案 |
4.4.3 子阵单元汇集 |
4.5 接入系统方案 |
4.5.1 光伏电站主接线图 |
4.5.2 光伏发电站接入约束 |
4.5.3 光伏电站内无功补偿 |
4.6 电气设备选择 |
4.6.1 光伏设备选择 |
4.6.2 一次主设备选择 |
4.6.3 线路型号选择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口50MW光伏电站环境影响及综合效益分析 |
5.1 概述 |
5.2 环境影响分析 |
5.2.1 建设期间环境影响 |
5.2.2 运行期间环境影响 |
5.3 综合效益分析 |
5.3.1 发电效益 |
5.3.2 环境效益 |
5.3.3 社会效益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单株枇杷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模拟与光截获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虚拟植物研究概况 |
1.2.2 植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模拟 |
1.2.3 植物冠层光环境与光截获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植物几何形态结构 |
2.1.1 枇杷形态结构介绍 |
2.1.2 植物拓扑结构与层级关系表达 |
2.2 L-系统基本理论 |
2.2.1 字符串的海龟几何解释 |
2.2.2 海龟几何解释三维扩展 |
2.2.3 参数化L-系统 |
2.3 辐射度模型 |
2.3.1 辐射度模型基本原理 |
2.3.2 三维离散视角因子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枇杷模型精细建模及精度分析 |
3.1 基于点云数据的叶片器官三维建模 |
3.1.1 叶片点云数据的采集 |
3.1.2 基于点云数据的叶片三维重建 |
3.2 基于L-系统的枝干系统三维建模 |
3.2.1 树木形态结构参数的测量 |
3.2.2 基于L-系统的树木枝干重建 |
3.2.3 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冠层光分布模拟与辐射数据验证 |
4.1 冠顶初始辐射强度模拟 |
4.2 辐射度模型求解 |
4.2.1 辐射度模型求解流程 |
4.2.2 基于射线求交的遮挡判断 |
4.3 单株枇杷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模拟 |
4.3.1 冠层内太阳直射PAR模拟 |
4.3.2 冠层内天空散射PAR模拟 |
4.3.3 冠层内PAR模拟结果分析 |
4.4 辐射模拟结果验证 |
4.4.1 辐射数据实地采集 |
4.4.2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冠层光截获效率分析 |
5.1 单株枇杷冠层内光截获效率分析 |
5.1.1 冠层内STAR分布 |
5.1.2 相对光合有效辐射RPAR分布 |
5.1.3 冠层光截获分析 |
5.2 不同冠形枇杷冠层光截获能力对比 |
5.3 不同冠形枇杷冠层净光合速率对比 |
5.3.1 净光合速率计算 |
5.3.2 净光合速率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工作总结 |
主要研究成果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太阳能总辐射仿真软件的设计及其实地测量验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tlab/GUI的太阳辐射资源的仿真模型[J]. 刘安成,刘喜梅.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21(05)
- [2]住区形态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研究 ——以西安为例[D]. 陈睿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构建[D]. 李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4]西宁城市集合住宅顶层建筑节能营建技术研究[D]. 汪珊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电动汽车车内电磁辐射仿真与车载巡测影响因素探究[D]. 王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驾驶人视觉适应性的隧道入口遮阳棚设计[D]. 王月朋. 长安大学, 2020(06)
- [7]基于DAYSIM软件的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优化设计研究[D]. 乔煜婷.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8]多目标优化导向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研究[D]. 尚琪.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
- [9]营口50MW地面光伏电站设计方案[D]. 李永强.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10]单株枇杷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模拟与光截获能力分析[D]. 陈舒炜. 福州大学, 2018(03)